重度抑郁症的表现

2020-07-14

重度抑郁症的表现有以下四个,第一个表现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也不集中,而且身体体重逐渐下降;第二个是情绪不良,对任何事物都没有任何兴趣;第三个是思维迟缓,说话比较迟钝,反应也会比较慢;第四个是自杀倾向,出现这个症状,也就是患者比较严重的时期,需要引起格外注意。

抑郁症在生活当中比较常见,它是一种精神类疾病,现在很多患者,出现了这种疾病,也分为轻度抑郁症和重度抑郁症,重度抑郁症是比较严重的一种,重度抑郁症的患者常常心理素质比较差,经常给自己一些悲观的心理暗示,下面我们来看看重度抑郁症的表现有哪些?
  1、记忆力下降
  患有重度抑郁症的患者,在平时首先会表现出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常常会给自己一些自我评价非常低,而且患者常常也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经常的记忆力下降,而且注意力不集中,也会出现身体乏力体重下降。
  2、情绪不良
  一般来讲,重度抑郁症患者,都会有明显的情绪不良表现,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重度抑郁症患者,很难感觉到除了抑郁之外的一切情感,让患者对除了病情之外,什么事物都不感兴趣。逐渐就会产生出一种厌世的情感,这一种沉重的抑郁情绪,会给患者带来一种自怨自艾的感觉,让患者出现轻生等症状。
  3、思维迟缓
  很多重度抑郁症患者,都会出现一定的思维迟缓的表现,这些症状就会表现在,语速变得越来越慢,讲话的音量,会变得越来越低、反应迟钝等问题。
  这些问题会使得患者,表现为一种木僵状态,但是相对的部分患者,也会出现一定的偏激反映,这些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动作增加,和激动的的问题,同样容易伤害到患者本人。
  4、自杀倾向
  自杀倾向是抑郁症患者,最明显也是最危险的症状,这个表现一般会出现在患病的重期,但是在早期和有好转的时候,同样也有可能会出现自杀的表现。因此对于患者家属,一定要了解,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减少患者自杀的几率。
  患有重度抑郁症的患者,在平时要积极的接受治疗,治疗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服用一些抗抑郁的药物来进行,比如说可以使用帕罗西汀,还有氟伏沙明,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



重度抑郁症的表现相关阅读


精神抑郁者更易得老年痴呆

阿尔茨海默氏症又称早老性痴呆症,主要病征是记忆障碍,往往逐渐恶化。研究结果显示,精神抑郁者年老后易患阿尔茨海默氏症。

长期承受精神压力可能损害大脑,一些研究者曾猜测,阿尔茨海默氏症导致患者抑郁。科研小组就此对917名退休男女展开追踪调查,调查发现,那些研究初期就表现出较多抑郁症状者患阿尔茨海默氏症风险更高。这些受调查者中有190人后来患上阿尔茨海默氏症。

研究者说:“我们认为,抑郁以某种方式损害大脑中被称为"边缘系统"的部分,这正是易遭阿尔茨海默氏症最先侵袭的脑区……这暗示着抑郁实际是阿尔茨海默氏症一种诱因,而非仅仅是这种疾病的征兆。”

脑部边缘系统包括海马体和杏仁核,在人的情感和记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长期抑郁引发的精神压力会导致人体分泌过多的荷尔蒙皮质醇,最终破坏大脑神经细胞“树突”之间的精密联系。“抑郁”指一种长期状态,而非一时心情不畅。

一个荷兰研究小组也在7日出版的美国《神经病学》杂志上撰文说,他们调查了503人,发现其中134名曾因抑郁寻求治疗者患阿尔茨海默氏症风险比不抑郁者高2.5倍。

常吃洋快餐容易得抑郁

最近,根据Las Palmas de Gran Canaria大学和Granada大学的研究表明:消费洋快餐或批量烘焙的食物(甜甜圈、蛋糕、羊角面包)和增加抑郁的风险,存在着直接关系。研究表明:经常吃洋快餐的人,患抑郁的风险比极少或没有进食该类食品的人,要高出51%。请看【科学探索】揭秘:常吃洋快餐容易得抑郁!

该研究的负责人博士说:而且,两者的联系太紧密了,就是说“你吃得越多,越容易抑郁。”

结论还表明:受访对象中,那些吃洋快餐和批量烘焙食物最多的人,更可能单身、更缺乏活力,而且饮食习惯糟糕(水果、坚果、鱼、蔬菜和橄榄油摄入较少)。这些人当中,普遍存在吸烟和每星期工作超过45个小时的情况。

消费批量烘焙食物产生的后果也相当一致。说:“即使少量使用,也会极大增加抑郁的风险。”

本研究共采集了8964个样本,他们都属于阳光计划的一部分(纳瓦拉大学饮食和生活方式追踪计划)。这些受访对象以前都没有被诊断患有抑郁,也没有服用抗抑郁药品。他们被评估的时间段平均是6个月,而在这段时间里,493人被诊断出抑郁或者开始服用抗抑郁药品。

这项新数据进一步证明了2011年阳光计划的结果,当时的数据是:对12059个人进行了超过6个月的分析,共记录了657例新抑郁病例。此研究表明:洋快餐提高抑郁的风险是42%,这比目前研究的比例要低。

说:“尽管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从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都应该控制摄入该类食品,

以往的研究表明:有些营养成分可以抗抑郁。这里面包括维他命B、omega-3脂肪酸和橄榄油。而一份全面健康的食谱就应该让人少患上抑郁。

肥胖的婴儿不易患抑郁

人的很多性格和素质在娘胎里就确定了,如果这样说也许您觉得有点唯心,但是一项科学研究表明的确如此,至少在某些方面是如此。比如抑郁症和焦虑症就合出生时的婴儿胖瘦有关系。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与胖婴儿相比,出生重量不足的婴儿长大后更可能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由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人实施的这项研究表明,胎儿在子宫里的发育情况对将来的成长有很大影响。

通过研究发现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出生时的体重较轻。他说:“我们发现即使是那些轻度或中度抑郁症或焦虑症的患者,相比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人,出生时的体重也更轻。这是一种“剂量-效应”关系。随着出生重量的减少,长大后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逐渐增大。”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英国健康调查和发展医学研究委员会提供的数据,该委员会的调查工作是世界上最长期的健康调查之一。该研究使用的数据是通过跟踪调查1946年出生于英国的4600多个婴儿的抑郁和焦虑状况获得的,时间跨度有40多年,采集年龄为13、15、36、43、53岁。

此外,该研究还有另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心理问题越严重的人在婴儿时期学会站立和走路的时间越晚。

不过,研究人员也强调,不是所有体重轻的婴儿长大后都会有心理健康问题。教授说:“出生体重不足不一定会成为一个问题。但如果是因为胎儿在妊娠过程中遭遇不利条件而导致的出生重量不足,那就是一个问题。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关注的是出生时的婴儿体重,因为婴儿体重反应了子宫中压力的大小。如果怀孕的妇女情绪低落,则体内血液向子宫的流动受到限制,那么胎儿获得的营养相应减少,最终导致出生体重不足。”应激激素会通过胎盘输送给胎儿,这就会影响胎儿的神经发育和应激反应,结果使得孩子的心理发育不良。

教授进一步说,“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大脑中处理压力的部位在子宫中就发育不良了。如果这种理论成立的话,你会发现,那些出生重量不足的人在烦心事面前更加容易陷于抑郁或焦虑。”

被隐藏起来的抑郁症

几种常见的隐匿性抑郁症的症状表现:

一、以顽固性“消化不良”为主要表现的隐匿性抑郁症:

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肠鸣、便秘或腹泻、腹内有气体游动等在抑郁症患者中十分常见,有少数患者还诉说有吞咽梗塞感。患者自己常误认为是消化道疾病而反复去医院检查,并且可能长时间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因此,有类似情况发生的时候应该想到抑郁症的可能,并去精神科或心理咨询。

二、以无法确诊的“心脏病”为主要表现的隐匿性抑郁症:

不少抑郁症患者都出现胸闷、心慌等心脏方面的症状,这类患者常误认为自己有心脏病,并反复去医院检查。患者的胸闷和心慌是真实的,不是像癔病一样是想象出来的。因此,当患者有明显“心慌”,尤其是难以言状的心慌,而经过各种检查又找不到心脏病证据的时候,应该想到抑郁症的可能,建议去精神科或心理咨询科就诊,以免延误治疗。

三、以长期的神经衰弱为表现的隐匿性抑郁症:

某从事文学工作的患者,患有“神经衰弱”半年多了,主要症状是失眠、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下降、睡着后容易惊醒,多梦,白天头晕、头胀、心烦、疲乏,渐渐地食欲和体力也开始下降。最初服用安眠药有一定疗效,渐渐地安眠药也失去了作用,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脑力下降,心情也越来越糟糕,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

患者最初的症状是失眠、头晕、头胀、心烦、疲乏,这些症状很容易被联想到“神经衰弱”。在临床中,通常遇到类似的主诉医生也常常会诊断为“神经衰弱”,而且患者也很容易接受这个诊断。但事实上,这一诊断既缺乏明确的定义,也缺乏可信度。仔细分析一下,其实患者的症状:情绪较差、疲乏、思维能力下降、失眠、有消极的想法等等都是抑郁症患者常常会遇到的症状表现,采用抗抑郁药治疗和心理疏导都会获得良好的效果。

四、浑身是病的“药罐子”型隐匿性抑郁症:

真正的抑郁症状被隐匿在繁多的主诉后面,使人难识其庐山真面目。隐匿性抑郁症常见的主诉是浑身有说不清楚的难受,症状繁多,可涉及到呼吸、消化、心血管、泌尿生殖、肌肉骨骼及中枢神经等系统,往往会误诊为各种花样繁多的疾病,而给予一般性的镇静安眠、止痛药或养血安神等治疗。由于治标未治本,故收效甚微。

隐匿性抑郁症的症状还有“昼重夕轻”的昼夜节律和“春秋季重,夏季轻”的季节性节律;大多数病人有焦虑情绪,女病人在月经期间焦虑加重;经抗抑郁剂治疗后,病情迅速好转。

心理疾病增多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加,竞争压力加大,工作节奏加速,以及重大灾害、经济危机的爆发等,使得国民心理疾患和社会问题日益凸现。

中国心理疾病前三位是抑郁、焦虑和失眠。

心理问题涉及面广泛,从发育的儿童、成长的青年,到空巢老人;从象牙塔内的大学生、工棚里的农民工,到白领、政府官员、企业精英,各阶层的人都面临着各式各样心理问题的困扰。

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已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病,排名中国疾病总负担之首,约占20%。每年约有160万人因心理问题引发社会问题,甚至构成犯罪,社会危害很大。

心理问题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个人认为主要为“六大缺失”。

一、轻松感缺失 呈现普遍紧张焦虑状态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竞争面前,人们心理放松、宣泄的机会和渠道越来越少,无法调整自己原有的心理定式和行为模式。据《2008中国职场人士工作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在一项以网络上100万上班族为基础的调查中,61%的人感到压力较大,近2/3的人产生职业倦怠。尤其在警务、医护人员、高层管理者等职业群体中,70%-80%的人都感到压力大;表现为失眠、记忆力衰退、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和抑郁。

 二、公平感缺失 呈现群体心理失衡状态

由于当前各种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人们在资源占用、机会获取、成果享用等方面出现事实上的不公平,往往在比较中产生相对剥夺感和失衡心理。加之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高,各种不平衡、不公平信息迅速大量地传播给公众,造成很多人的心理失衡。这种情绪积累时间过长,势必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社会矛盾。

三、安全感缺失 呈现公众信任危机状态

在社会转型期,几十年来传统的价值观、就业模式、保障体系等,一下子发生了急剧变化,使得人们对未来的安全预期缺乏、对未知的担忧恐惧、对变化的心理准备不足和对多元化的心理认同不够,易产生焦虑、恐惧、迷茫心理,出现信任、信念和诚信危机。近年来发生的瓮安、石首等地的群体性事件,都有着政府公信力下降的社会心理背景。

 四、幸福感缺失 呈现精神空虚迷茫状态

2006年对北京白领阶层社会调查显示,认为与过去5年相比,生活幸福指数略有下降和下降很多的占36%;离婚夫妻中,81%是因感情折磨而存在心理问题。这说明,当追求和拥有财富不再只是满足生活的必须,而是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和炫耀时,精神就会更加空虚、痛苦和迷茫。比如,近年来屡屡曝光的演艺明星吸毒、同性恋,就是追求病态精神刺激填补自身空虚心灵的例证。

五、归属感缺失 呈现社会边缘人群状态

人口流动范围加大,生活环境变化加快,加之各种自然灾害频发,都会使人们增加更多的社会陌生感,带来归属感的降低,进而导致孤独感、无助感。特别在一些发展较快城市,生活着很多被高就业门槛和高生活成本边缘化的“社会隔离”人群,或称心理“无根”人群,他们的存在和不断扩大,对城市而言是潜藏着一定风险,易使一些负面情绪蔓延,甚至危及社会秩序和安全。

 六、同情感缺失 社会对心理疾病存有偏见和歧视

心理精神疾病患者常因“羞耻感”而不能及时就医,延误了诊治。而且精神疾病康复者不能顺利回归社会大家庭,也导致了心理精神疾病复发率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