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炎药饭前吃还是饭后吃

2020-07-14

消炎药应该在饭前一个小时,或是饭后两个小时服用,因为肠胃中很多食物,会影响消炎药的药效,空腹的时候容易刺激肠胃,引起肠胃不舒服。所以消炎药饭前一小时或饭后两小时吃是最好的,在服用消炎药以后,要注意喝水,将残留的药物及时排出体外。

我们都知道,消炎药是很常见的一种药品,很多人在感冒的时候,都会经常吃消炎药,吃消炎药也是有一定讲究的,生活中很多人不知道该药物究竟是在饭前吃好,还是饭后吃有效果,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消炎药饭前吃还是饭后吃呢?
  饭前一小时或饭后2小时服用,肠胃中食物过多,会影响消炎药发挥疗效,而空腹时,由于不少消炎药,含有刺激肠胃的成分,会引起肠胃不适。因此,一般建议消炎药饭前1小时,或者饭后2小时吃。
  消炎药药效的反应性是较强的,过量会造成机体过度虚弱。不过,该类药物的安全范围大,过量服用后大量饮水,24小时后药物便会排出体外。如果过多服用消炎药后,出现身体不适等症状,应当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
  消炎药是百姓对抗感染药的俗称,为了使患者明白,在向患者解释的时候,通常也沿用这一通俗称。实际上,这些所谓的“消炎药”都是指抗菌药而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炎药。真正意义上的“消炎药”,在学术上称为“抗炎药”。
  当机体受到刺激之后,而导致某些组织或器官产生的炎症,而这些器官,就会出现有红肿、发热、疼痛等症状时,可采用的药物就是消炎药。消炎药只是针对非感染性炎症,进行治疗的药物,虽然它与我们常说的抗生素不同,但是也不宜过量或长时间的服用,否则就容易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对患者的健康受到威胁。
  除了要注意饭前饭后服药的时间,还要注意服药的禁忌,最好不要在服药期间,吃一些奶制品和带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降低药物的作用。而且服药,最好尽量只用一种抗生素,避免两种药物相冲突,以免药物相克,对人体有影响。



消炎药饭前吃还是饭后吃相关阅读


伤口感染怎么处理

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身体受伤是在所难免的,受伤之后就会留下伤口,另外,因为某些疾病而做了手术,也是会留下伤口的。这些伤口如果没有好好的处理,很容易导致感染的情况发生,影响到它的正常愈合。那么伤口感染怎么处理?

一、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洗
  如果说伤口的感染情况不是很严重,只是出现了红肿以及渗出液的症状,那么可以每天使用生理盐水来清洗,清洗干净之后,涂上碘酒来消毒和消炎,然后用干净的纱布包扎好,这样可以避免伤口被再次感染。

二、立即清创并及时换药
  如果说伤口的感染的情况比较严重,比如伤口化脓,甚至是出现了溃疡,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感染的部位进行全面的清创,将伤口部位的脓液清理干净,坏死的组织也要清除,尽可能的减少感染加重的情况。清创工作完成了之后,要进行正常的换药治疗,一直到康复为止。在伤口感染期间,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一些抗感染和消炎的药物,一般都是抗生素类的药物,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做抗感染的静脉输液治疗。

三、重新缝合伤口
  有一些手术的伤口感染了之后,可能需要重新缝合,这个时候需要切除皮肤边缘0.5cm以内的组织,这样就能形成一个新的创面了,可以让皮肤更好的粘合。重新缝合伤口需要由专业的医生来操刀,伤口缝合之后需要定时更换药物,并且做好日常的护理工作,这样伤口才能更快的恢复。
  四、慢性溃殇或陈旧性肉芽创面的处理
  如果说是慢性溃殇或陈旧性肉芽创面出现了感染的情况,那么可以考虑用鱼肝油软膏来涂抹,也可以用生肌液外敷,这样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愈合效果,要是长期不能愈合,建议是在清创之后做皮瓣移植手术。

小孩c反应蛋白高怎么办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感冒,感染的发生,此时,父母应注意孩子的病情,是否有发烧,以及过敏的情况出现,如果有则在检查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c反应蛋白增高的情况,如果咳嗽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孩子也会出现c反应蛋白高,那么此时该怎么办呢?

C-反应蛋白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蛋白,高于标准值,体内存在炎症反应。高于100毫克意味着疾病严重,通常与细菌感染相结合。如有必要,建议静脉注射药物治疗。只有炎症感染完全消除,发烧才可以完全退去,C反应蛋白也会逐渐降低。
  如果再次发烧,则证明炎症尚未完全消除。如果体温高于38.5摄氏度,应该采取退热药来预防大脑神经中枢的高热和高血流抽搐并损害大脑。

在正常情况下,再感染,创伤,肿瘤和其他不良刺激会导致c-反应蛋白增加,儿童高c-反应蛋白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是发烧,提示体内存在炎症,那么C反应蛋白高,一般控制炎症,会逐渐减少而不发烧,宝宝抵抗力低,可能容易频繁感冒发烧,可以考虑加强护理。
  此外,C-反应蛋白还可用于快速诊断败血症等疾病。CRP在脓毒血症时迅速增加,至少48小时取决于血培养。细菌性脑膜炎时CRP值也会迅速增加,而其他类型的脑膜炎则不会升高。

值得提醒的是,该指标还可以提醒注意恶性肿瘤。 例如,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的CRP升高。如CRP和AFP联合检测,可用于肝癌和良性肝病的鉴别诊断。CRP测定对肿瘤的治疗和预测具有积极意义。术前CRP增加,手术后CRP下降,其反应不受放疗,化疗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有助于肿瘤进展的临床评估。

青霉素v钾片和阿莫西林胶囊能一起吃吗

尽管青霉素V钾片和阿莫西林胶囊的名字不是一样的,两者的主治功效不同,但这两种药物都属于都是抗生素,很多患者认为只要是抗生素都可以随便吃,既然这两种药物都是抗生素,说明两者功效是一样的,同时服用是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的,但真的是这样的吗?这两种药能一起吃吗?

青霉素V钾片中的活性成分主要就是青霉素V钾,是青霉素类抗生素,它可以降低细胞壁粘肽的合成速度,将生殖期产生不良敏感菌杀死。
  在活性倍增期间,青霉素V钾片可以起到强大的杀菌作用,它是通过降低细菌细胞壁粘蛋白肽的合成速度,导致细胞壁有缺陷,逐渐失去渗透屏障的功能,进而使细菌水分的渗入,细胞膨胀分裂然后死去。它对产生青霉素的细菌如葡萄球菌具有很高的活性,对梅毒和梅毒高度敏感。

阿莫西林胶囊适用于治疗由敏感细菌(不产生β内酰胺酶)引起的感染,比如溶血性链球菌,也可以治疗流感、中耳炎、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大肠杆菌引起的泌尿生殖道感染,甚至是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
  阿莫西林胶囊可用于治疗伤寒和钩端螺旋体病,此外,将阿莫西林可与克拉霉素和兰索拉唑联合使用,以减少胃十二指肠幽门螺杆菌的发病率,降低胃肠溃疡的复发率。

根据以上介绍可知,青霉素v钾片和阿莫西林胶囊都是处方药物,虽然两者都属于抗生素,但它们的疗效不同,两者一起吃,药效并不会有显着的提高。

非洲猪瘟对人有害吗

非洲猪瘟的危害是很大的,造成了很多猪类的死亡,因此很多人也陷入了无限的恐慌当中,不敢买猪肉吃,怕自己也会感染,其实非洲猪瘟对人是没有害处的,它是猪人不共患的疾病,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来看看非洲猪瘟对人是不是有害吧。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家猪、野猪的一种急性和高度接触性的传染性疾病,所以品种的猪都会造成感染,并且它的毒性是非常大的,治病率和死亡率可以高达百分之百,该病毒对猪危害巨大,如果病毒在国内扩散蔓延的话,会对养猪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及损失。
  但是这种猪瘟不是人猪共患的疾病,猪是患上该疾病唯一的群体,也就是说只有猪类会患上该疾病,其它动物是不会造成感染的。该种病毒对猪类有致命的危险,但是非洲猪瘟对人是没有害处的,相关部门也明确给出了答复,非洲猪瘟属于典型的传猪不传人型的病毒,也就是说对于猪来说,是具有很大的传染性的,但是对于人来说是不会传染的,也就是没有害处的。

猪肉仅仅会对猪产生非常大的危害,不仅不会对人产生影响,猪肉也是可以食用的。主要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是可以慢慢控制住的。而且虽然说这种病毒对猪来说死亡率是百分之百的,但是这种病毒十分的不耐热,一般在经过烹饪以后就会将病毒的分子破坏掉,只要是通过正规的渠道购买的猪肉就可以放心的进行食用。

以上就是关于非洲猪瘟对人是否有害的叙述,只要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是不需要恐慌的,并且也不要听信谣言,要站在科学的角度看待非洲猪瘟,并且也要购买正规渠道的猪肉。

新生儿的疫苗打在哪儿

刚刚出生的新生儿接种的疫苗有两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乙肝妈妈所生宝宝还要增加一针乙肝免疫球蛋白。最近,总有网民给我来信,问新生儿的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和卡介苗应该打在什么部位?我总回答说:新生儿室的护士都受过培训,应该不会错。没想到最近收到某医院一位护士的来信,说自己给孩子接种疫苗打错了部位,非常内疚。同时她告诉我,她们医院的许多护士不知道新生儿肌内注射的最佳部位。为了回答她的问题,同时也告诉那些不断来信的乙肝妈妈。

我国201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规定的乙肝疫苗接种部位,“新生儿为臀前部外侧肌肉内或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17年专门制定了《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中建议:新生儿“出生12小时内,在大腿前部外侧肌肉或上臂三角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100 IU;同时在另一侧大腿前部外侧肌肉或上臂三角肌内注射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10 μg/0.5 ml,……”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保健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2017年又对新生儿期疫苗接种及相关问题提出了更细致的建议:“乙肝疫苗在右上臂三角肌处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大腿前外侧中部肌肉注射”;卡介苗“接种部位在左上臂三角肌中部略下处皮内注射”。

需要注意的是: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都是肌内注射,而卡介苗是皮内注射。

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药量较大(1 ml或2 ml),需要打在较厚的肌肉内。新生儿肌内注射与成人不同,不能打在屁股(臀部肌肉)上,而是要打在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这是因为2岁以下的婴幼儿和新生儿臀部肌肉不发达(尤其是早产儿和足月小样儿),不适合注射给药;而大腿前部外侧肌肉较厚,无主要血管神经通过。另外,选择臀部注射,大多数新生儿需要改变体位,操作十分不方便(尤其是危重儿),而选择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容易暴露,注射时无论抱姿或躺姿都能方便操作。

乙肝疫苗药量较小(只有0.5 ml),打在上臂三角肌内即可,也可以打在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对侧的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卡介苗一定要接种在皮内,接种部位过深(注射到皮下)则属于接种失误,可能导致严重的局部反应和全身播散性感染。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保健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提出的《新生儿期疫苗接种及相关问题建议》中专门指出:“乙肝免疫球蛋白与卡介苗在不同部位同时接种不会降低卡介苗的免疫效果。”并统一了新生儿疫苗的接种部位:卡介苗一般都接种在左侧上臂皮下,为了与乙肝疫苗分开部位接种,把乙肝疫苗接种在右侧上臂三角肌内,而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在大腿前外侧中部肌肉内(左右两侧都可以)。这个建议使新生儿疫苗接种更规范、更及时,且不易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