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埋线治疗不孕吗

2020-07-14

针灸与埋线这样的方式是可以治疗不孕的。通过埋线能够有效的疏通身体内的经络、平衡阴阳,同时还可以有效的促使身体内的卵泡成熟。针灸的原理与埋线相似,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促使激素分泌,增加怀孕的可能。

当不采取任何措施进行性生活之后仍然没有成功妊娠,那么就可以称之为不孕。诱发女性出现不孕的原因还是比较多的,例如男性的精液出现了异常或者是女性的输卵管方面出现了异常,还有可能是与子宫内膜有关。治疗不孕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针灸埋线治疗不孕吗?平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一、针灸埋线治疗不孕吗
  1.埋线能够治疗不孕
  所谓的埋线疗法就是指在无菌的条件下将可以被吸收的线埋入到相应的穴位,通过人体对于无菌线的吸收来刺激相应的穴位。这样对人体的经络和神经等方面都可以进行良性的调整。通过埋线能够有效的疏通经络,同时还可以平衡阴阳,对人身体的免疫力也有着一定的增强作用。通过埋线对身体的刺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治疗不孕症。在三阴交处埋线可以长期刺激性腺活动,调节身体内的内分泌平衡,这样能够有效的促使卵泡成熟,促进女性身体排卵,从而就可以提高怀孕的几率。
  2.针灸治疗不孕
  针灸的方式与埋线的原理是非常相似的,通过针灸相应的穴位,能够有效的促进身体内的激素分泌。同时还可以疏通身体内的经络,这样能够有效的平衡下丘脑垂体卵巢,这样能够有效的促使卵泡成熟,进而在进行性生活的时候,就能够有比较大的几率受孕。同时通过针灸的方式,还能够有效的治疗胞宫痰浊或者是身体寒凉的状况,对女性受孕是很有好处的。
  二、针灸埋线的注意事项
  1.注意时间
  如果通过埋线来治疗不孕,6~8个月埋的线就会被完全吸收。所以在此时间如果没有受孕成功,那么可以去医院进行第2次埋线。
  2.不要沾水
  无论是在进行针灸还是埋线,在此之后的3天左右都不要让伤口沾到水,否则很容易会出现感染的症状。



针灸埋线治疗不孕吗相关阅读


按摩三阴交的好处

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都很注重养生了,按摩穴位就是其中之一,尤其是按摩三阴交的穴位,对人体有很多的好处,那么按摩三阴交好处有哪些呢,有补血养颜、紧致肌肉、调理月经等等好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吧。

1、补血养颜
  按摩三阴交具有补血养颜的好处,中医学认为,经常按摩三阴交可以补气血,起到补血养颜的功效。
  2、紧致肌肉
  按摩三阴交具有紧致肌肉的好处,可以使面部的肌肉起到紧致的效果,这样可以使面部的肌肉不易下垂。随着年纪的增长,人的肌肉也会随之逐渐下垂,经常按摩三阴交的话,可以健脾,从而减慢了肌肉松弛的速度,使肌肉保持紧致健康的状态。可以在每天晚上九点钟的时间,每天按摩大概二十分钟,左右腿的三阴交部位都按摩,可以调理脾经,紧致肌肉。

3、调理月经
  按摩三阴交具有调理月经的的好处,其中三阴交是脾、肝、肾等经络的交集穴位,经常按摩的话,可以改善气血,进而可以调理月经,而女人易长斑、皱纹等等,大多数都是因月经不调引起的,所以可以经常按摩做一下调理。
  4、保持血压稳定
  按摩三阴交具有保持血压稳定的好处,三阴交具有智能调节体内的功效,在血压不稳定的时候,可以试试按摩阴交穴位二十分钟,不过一定要坚持,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慢慢的把血压调理正常。

5、改善性冷淡
  按摩三阴交具有改善性冷淡的好处,现代社会很多女性由于长期的压力及作息的不规律等因素,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性冷淡,影响了夫妻的感情。而经常按摩三阴交的话,可以补气补血,可以提高性欲,改善性冷淡的症状。

合谷穴

合谷穴,别名虎口穴,属手阳明大肠经。本穴物质为三间穴的水湿之气汇合而成,所处为天部,其状为云,富含水湿,故名合谷。

定位归经
  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功能主治及配伍
  主治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血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歪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等。以下是合谷穴治病保健的常用穴位配伍方法:
  (1)通经活络止痛:合谷穴配颊车、迎香,有通经活络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瘫。有疏风解表,宣肺利窍作用,主治感冒,头痛,发热,鼻塞。
  (2)镇静安神:合谷配太冲,称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作用,主治癫狂,头痛,眩晕,高血压。
  (3)清热凉血:合谷配风池、大椎,有清热凉血,截疟作用,主治皮肤瘙痒,荨麻疹,疔疮,疟疾。
  (4)调经活血催产:合谷配三阴交,有调经活血催产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滞产。
  【保健方法
  (1)针刺法:直刺0.5~1.0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肩、面部;或深刺2.0~3.0寸,透劳宫或后溪时,出现手掌酸麻并向指端放散。针刺时针尖不宜偏向腕侧,以免刺破手背静脉网和掌深动脉而引起出血。此穴提插幅度不宜过大,以免伤及血管引起血肿;孕妇禁针。
  (2)针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3)按摩法:按法、点法、揉法、按揉法、点揉法、点按法、掐法等。
  适用人群
  合谷穴常用于治疗老年、中青年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1)减痛:如果患牙龈炎,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反复发作,经常按压合谷也有效果。
  (2)降压健脾:合谷为全身反应的最大刺激点,可以降低血压、镇静神经,常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此穴,每次1~3分钟,还有健脾胃的作用,对头痛、耳聋、视力模糊、失眠、神经衰弱等症都有很好的调理保健功能。
  【注意事项
  (1)针刺时针尖不宜偏向腕侧,以免刺破手背静脉网和掌深动脉而引起出血。此穴提插幅度不宜过大,以免伤及血管引起血肿。
  (2)孕妇禁针。
  (3)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在时间、力度上要做好把控。

针灸可以控制疼痛吗

多年来,经过大量的实验,人们已经知道,针灸可以在很多情况下控制疼痛。通过在扎针部位上刺激神经末梢,可以促发大量能影响疼痛感的物质的分泌。脑啡呔(enkephalin)和强啡呔(dynorphin)是人体内产生的两种天然鸦片剂,它们能抑制脊髓神经细胞的电活动。

医生就是这样解释针灸的直接镇痛作用——直接止痛效应(immediate analgesic effect)的。只要针还扎在皮肤上,针刺带来的刺激就会把人的注意力从疼痛部位引开。

另一些专家,像德国杜伊斯堡-艾森大学内科和中西医结合科的医师相信,还有另外一种原理,帮助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之后,长时间地减轻疼痛。脊髓中一个叫做后角(posterior horn)的部位,在它的上面有抑制性突触,可以持续减弱神经纤维的传导性。神经纤维向大脑传递信号的能力减弱了,疼痛感便无法到达大脑,人也不会感觉到痛了。

但是研究表明,针灸的影响深入大脑。中国中医研究院和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分别在2000年和2002年发表了他们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进行的研究。这种技术可以检测人的神经活动,根据检测结果,研究人员便能够判断,扎在手上的针是否可以改变大脑的功能。

他们发现,海马体、下丘脑及其他边缘系统组成部分的活动都减弱了,而这些正是已知与疼痛感有关的部位。当研究人员刺激特定穴位时,还记录到大脑躯体感觉皮层的活动发生了改变,而这部分皮层参与了痛觉信息的处理。

针灸引发的激素、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和内啡肽的分泌,可以解释这种疗法的一些其他效果,包括血流和免疫细胞功能的改变。针灸能够激发多种因子的释放,并引起大脑功能的改变,这使人们有理由相信,它可以影响人体的多个不同系统。一些临床证据也支持这个观点。

1997年,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发布的报告宣称,有“明确的证据”表明,针灸对一系列疾病具有疗效,包括治疗手术和化疗后的恶心、妊娠期的清晨呕吐现象等。这份报告还指出,有“合理的证据”说明,针灸能够减轻手术带来的疼痛和妇女的痛经现象。而且,针刺引起的不适要比常规疗法带来的副作用少得多。

也许这些生物学上的证据会让人觉得关于针灸有效性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彻底解决。然而,尽管一些病人在接受针灸治疗之后,的确有了好转,却不能肯定这就是针灸本身的作用。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专家说,针炙的部分秘密在于它造成的心理作用,针灸的疗效不过是因为患者在这里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病人和医生之间不用再隔着桌子交流,医生会用手去触摸并仔细观察患者的情况。除此之外,他们还会不断地谈论病情和症状。通常情况下,仅凭这些就足以对治疗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

针灸真的有用吗

针灸疗法源于中国,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然而,这种治疗方法在国际上成为流行时尚,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不过,即使针灸疗法开始流行,还是有人怀疑它不过是一个障眼法而已。几年来,研究人员发现,简单地把针扎在皮肤上,似乎确实能减轻一些患者的病痛,并激发一系列惊人的生理活动。但是,这种技术明显带有很强的安慰剂作用,也就是说,它的疗效很有可能是来自心理安慰。如何将针灸的神经生物学效用和心理学效用区分开来,是这个领域的研究人员关注的难点。

中医理论用“气”这个概念来解释针灸疗法。气是一个人生命的能量,遵循着特定的经络在全身运行,这种运行过程的中断导致了疾病。据说,在350多个穴位上,气可以涌上皮肤表层,而针灸师就利用了这些穴位,来影响能量的流动,恢复机体的平衡,并治愈疾病。

想要准确、科学地定义针灸,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许多学习了这种治疗方法的国家,都有着各自截然不同的“针灸”方式。法国版、日本版和韩国版的针灸对每种疾病采用的穴位都不尽相同,用来刺激穴位的工具也五花八门,包括热刺激、压力刺激,甚至激光。不过,最著名的,同时也是被研究得最多的,还是用银针刺入皮肤,然后加以电刺激或手动刺激的传统方式。另一个问题则是,至今为止,还没一个人能找到解剖学或物理学上的生物结构,来对应“气”和它运行的经络。

尽管无法证明“气”的存在,还是有不少证据显示,针灸的确能影响生物机能。其中,镇痛作用是被研究得最透彻的。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他的研究团队发现,身体在被针刺激之后,会释放出天然的内源性镇痛剂——内啡肽(endorphins)。他给一组大鼠进行了电针灸,然后,把这些大鼠的血液注射到另外一些从来没有接受过针灸的对照组大鼠体内。结果,两组大鼠对疼痛都不再像以前那么敏感了。很明显,这是因为内源性镇痛剂也随着血液一起被注射进了对照组老鼠的体内。

针刺vs 疼痛

多年来,经过大量的实验,人们已经知道,针灸可以在很多情况下控制疼痛。通过在扎针部位上刺激神经末梢,可以促发大量能影响疼痛感的物质的分泌。脑啡呔(enkephalin)和强啡呔(dynorphin)是人体内产生的两种天然鸦片剂,它们能抑制脊髓神经细胞的电活动。医生就是这样解释针灸的直接镇痛作用——直接止痛效应(immediate analgesic effect)的。只要针还扎在皮肤上,针刺带来的刺激就会把人的注意力从疼痛部位引开。

另一些专家相信,还有另外一种原理,帮助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之后,长时间地减轻疼痛。脊髓中一个叫做后角(posterior horn)的部位,在它的上面有抑制性突触,可以持续减弱神经纤维的传导性。神经纤维向大脑传递信号的能力减弱了,疼痛感便无法到达大脑,人也不会感觉到痛了。

但是研究表明,针灸的影响深入大脑。中国中医研究院和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分别在2000年和2002年发表了他们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进行的研究。这种技术可以检测人的神经活动,根据检测结果,研究人员便能够判断,扎在手上的针是否可以改变大脑的功能。他们发现,海马体、下丘脑及其他边缘系统组成部分的活动都减弱了,而这些正是已知与疼痛感有关的部位。当研究人员刺激特定穴位时,还记录到大脑躯体感觉皮层的活动发生了改变,而这部分皮层参与了痛觉信息的处理。

针灸引发的激素、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和内啡肽的分泌,可以解释这种疗法的一些其他效果,包括血流和免疫细胞功能的改变。针灸能够激发多种因子的释放,并引起大脑功能的改变,这使人们有理由相信,它可以影响人体的多个不同系统。一些临床证据也支持这个观点。

1997年,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发布的报告宣称,有“明确的证据”表明,针灸对一系列疾病具有疗效,包括治疗手术和化疗后的恶心、妊娠期的清晨呕吐现象等。这份报告还指出,有“合理的证据”说明,针灸能够减轻手术带来的疼痛和妇女的痛经现象。而且,针刺引起的不适要比常规疗法带来的副作用少得多。

也许这些生物学上的证据会让人觉得关于针灸有效性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彻底解决。然而,尽管一些病人在接受针灸治疗之后,的确有了好转,却不能肯定这就是针灸本身的作用。

德国慕尼黑大学说,针炙的部分秘密在于它造成的心理作用,“针灸的疗效不过是因为患者在这里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病人和医生之间不用再隔着桌子交流,医生会用手去触摸并仔细观察患者的情况。除此之外,他们还会不断地谈论病情和症状。通常情况下,仅凭这些就足以对治疗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

针灸疗法的适应症是什么

针灸是针刺、艾灸两种治疗方法的总称。针刺疗法是运用特殊的金属针具,刺激人体穴位,运用操作手法,借此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艾灸疗法是以艾绒搓成艾团或艾条,点燃后温灼体表穴位,达到温通经脉、扶阳散寒的目的。针灸疗法简便、安全、效验、适用范围广。

针灸在中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许多疾病都有较好的疗效。通过对中国传统中医的研究,整合中医专家的诊疗经验,总结出了针灸疗法的适应症:

1、神经及精神系统疾病:中风、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神经衰弱、癔病、癫痫、肋间神经痛、精神分裂症、外伤性截瘫、臂丛神经痛、外周性神经损伤、头痛。

2、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

3、消化系统疾病:胃下垂、消化性溃疡、腹泻、急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便秘、胃肠神经官能症、膈肌痉挛、胃酸过多症、急性肠胃炎、慢性肠炎、贲门痉挛、细菌性痢疾。

4、妇科疾病:痛经、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子宫肌瘤、不孕症、盆腔炎。

5、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

6、皮肤科疾病:荨麻疹、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

7、内分泌系统疾病:单纯性甲状腺肿、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

8、骨关节和肌肉结缔组织疾病: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腰痛、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急性腰扭伤。

9、五官科疾病:慢性鼻炎、咽炎、结膜炎、鼻出血、牙痛、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鸣、耳源性眩晕、视神经萎缩。

10、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阳痿、前列腺炎、慢性肾炎。

11、儿科疾病:小儿遗尿病、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12、外科疾病:胆石症、肠梗阻。

传统针灸疗法,沿袭了中国几千年的医学精华。专家提醒大家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

1、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时应尽量采取卧位,取穴宜少,手法宜轻。

2、对于怀孕妇女针刺手法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

3、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等穴禁针。

4、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5、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

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