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药物

2020-07-14

精神病的药物有很多,不同的症状表现,就有不同的药物。所以首先在服用精神病的药物的时候,一定要去正规的意义,查明病因,对症治疗。一般精神病药物分为五类,抗精神病的、治疗心理障碍的、抗焦虑的等等。一定要遵医嘱服用。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治疗精神病的药物越来越多,划分也越来越细。目前有五大类药物,所以在得了精神病以后,最好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根据自己的病情使用合适的药物。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分析一下治疗精神病的药物吧。
  1、精神病药物要对症使用。精神病的治疗首先要确诊属于精神病的哪一个具体诊断,精神病包括十大种类,四百余种疾病,用药各不相同。所以说我们在用药前要明确诊断,特别是临床当中应用药物比较多的,像抗精神病性药物,抗抑郁类药物,抗焦虑类药物和心境稳定剂。例如抗精神病药物临床当中包括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喹硫平、氯喹酮、阿立哌唑等等。或者是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氟哌啶醇、奋乃静、氯丙嗪。抗抑郁类药物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多虑平、阿米替林等等,或者是新型的抗抑郁药,包括氟伏沙明、舍曲林、帕罗西汀、西酞普兰、文拉法辛、米氮平、曲唑酮等等。抗焦虑类药物包括苯二氮卓类的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劳拉西跑以及非苯二氮卓类的丁螺环酮、潘度螺酮等等,而治疗心境稳定剂药主要包括拉莫三嗪、碳酸锂等药物。
  2、精神病药物一般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抗精神病药物,也就是治疗传统意义上的精神病的药物;第二类是治疗心境障碍的药物,可以帮助稳定情绪和情感;第三类是抗抑郁药物;第四类是抗焦虑药物;五类调控睡眠-觉醒的药物。另外还有一些帮助提高注意力的药物和控制某些特殊情况的药物,如延缓痴呆、控制药物的滥用、酒精滥用等。在使用药物的时候,一定要遵照医嘱服用,需要长期服药的,要坚持服药。



精神病药物相关阅读


帕罗西汀和舍曲林比较

舍曲林和帕罗西汀都是目前经常被大家常用的抗抑郁和抗焦虑的药物,虽然说两者可以起到的药效有些类似,不过依旧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两者在起效时间、改善躯体化症状效果、适用患者、以及其他方面都具备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因此大家可以根据这些区别来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治疗药物。

因为现如今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需要背负的生活压力变得越来越大,所以导致很多人的心理方面都出现了问题,比如说抑郁症,抑郁症也是现如今发作几率较高的一种心理疾病。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临床上可以被使用的抗抑郁药物也变得越来越多了,比如说帕罗西汀和舍曲林,那帕罗西汀和舍曲林比较有什么区别呢?
  一、起效时间的区别
  在治疗多种类型的焦虑症以及抑郁症的对照研究当中,一般情况下来说,舍曲林的起效时间大约为两周左右的时间,但是帕罗西丁目前并没有两周内起效的对照证据,因此相比较而言,舍曲林的起效时间更快。
  二、改善躯体化症状效果区别
  在帕罗西汀和舍曲林治疗焦虑症以及抑郁症的研究对比当中,可以发现两者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反应率和缓解效果都是差不多的,但是从目前的数据呈现情况来看,舍曲林改善患者躯体化症状的效果,明显要优于帕罗西汀。
  三、适用患者区别
  虽然说帕罗西汀和舍曲林都是较为常用的抗抑郁症以及抗焦虑的药物,但是相比较而言,帕罗西汀的药效作用更加猛烈一些,所以比较适用于症状相对而言比较激烈的年轻患者使用而舍曲林的药效要柔和一些,比较适合老年患者或者是症状较为轻微的患者使用。
  四、其他区别
  和舍曲林比起来,帕罗西汀并不存在儿童适应症,而舍曲林则被批准可以应用于6岁以上的儿童强迫症,而且相对比而言,帕罗西汀并不具备受体的亲和作用,但是舍曲林具备,因此相对而言舍曲林对于强迫症的治疗效果要更为明显一些。舍曲林和帕罗西汀都是目前经常被大家常用的抗抑郁和抗焦虑的药物,虽然说两者可以起到的药效有些类似,不过依旧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两者在起效时间改善躯体化症状效果,适用患者,以及其他方面都具备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因此大家可以根据这些区别来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治疗药物。

米氮平停药步骤

一些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可以通过服用米氮平来缓解抑郁症的症状,在等到身体状况恢复以后,可以慢慢地减少药物的使用剂量。而在停止使用米氮平的时候,需要逐渐减少剂量,大概需要半年的时间,才能够完全停药。

米氮平主要是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因为患者在出现抑郁症的情况以后,需要适时地服用这一类药物进行诊治,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减少疾病的恶化。而当身体慢慢开始康复的时候,米氮平停药步骤是如何呢?
  一、米氮平的停药步骤
  1.控制药物剂量
  米氮平在服用的时候不能够进行咀嚼,一般来说服用米氮平的剂量开始的时候是一天一次,并且每次服用15mg。而在随后需要等到身体状态好的时候,就可以慢慢地加大服用药物的剂量,从而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在服用药物的时候最好是在15mg到45mg之间,才能够避免肝肾功能受损。
  2.逐渐减少服用药物
  而随着疾病慢慢地好转,患者可以根据身体的基本情况来减少剂量,但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患者绝对不能够立刻把药物停掉,否则将会导致身体健康受损。患者在停药的过程当中,可以慢慢地停止服用药物,一般是需要半年的时间。在这半年当中需要慢慢地减少剂量,再到完全停掉。
  二、米氮平的不良反应
  1、副作用
  患者在服用米氮平的时候,会有副作用的出现。而这一些副作用有可能是因为疾病的本身而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因为服用药物后而导致的。而在服用米氮平以后,一般患者会出现食欲增加,体重上升的情况,并且一些患者会出现嗜睡的情况。一般这一些症状会在服用药物以后的几个星期出现。一般来说,米氮平的副作用比较少,并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会容易出现躁狂症等情况。
  2、注意事项
  患者在食用米氮平的时候,需要注意这一类药物会引起身体出现不良的反应,因此一些肝肾不全的患者需要在检查以后再服用这一类药物。并且一些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也需要谨慎地服用药物。

米氮平和奥氮平的区别

米氮平和奥氮平虽然都是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但是两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米氮平主要是治疗抑郁症,而奥氮平则主要是治疗精神分裂。而两种药物过度的服用,都会导致体重增加以及嗜睡的情况。

米氮平以及奥氮平都是一种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虽然两者名字相似,但是在治疗的过程当中却有很多的不同,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是有差异的。所以患者在治疗的过程当中,需要了解米氮平和奥氮平的区别是什么呢?
  一、米氮平和奥氮平的作用
  1、米氮平
  米氮平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主要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的突触,并且能够有效地增强肾上腺素的神经传导。同时在和中枢神经共同起作用来对患者的抑郁细胞进行抑制和治疗。同时一些患者在服用米氮平以后,能够达到镇静的作用,并且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在服用米氮平的时候,并不会对心脑血管系统造成影响。同时在口服以后,米氮平很快能够被身体所吸收,并且也能够容易地缓解抑郁的情况。
  2、奥氮平
  作为一种抗精神疾病的药物,奥氮平在进入到身体当中会作用于多种受体系统,并且会有广泛的药物学活性。这一种药物主要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的疾病。在初期进行治疗的时候,奥氮平能够在治疗期间维持活性,并且能够防止狂躁症的发作。奥氮平更是能够有效地预防双向情感障碍的复发。
  二、奥氮平和米氮平的副作用
  1、米氮平
  一些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在服用米氮平以后,会表现出一些副作用。在药物当中会有一定的毒性,一些患者在使用本药物期间,很容易会出现食欲增加,体重上升,甚至是出现嗜睡或者是镇静的情况。而少部分的患者会在服用这一类药物以后,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甚至会出现狂躁症或者是浮肿。
  2、奥氮平
  奥氮平这一种药物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的,但是只要按照医嘱来进行服用,并不会对身体有太大的伤害。奥氮平在服用以后,一些患者会出现嗜睡以及体重增加的情况,这和米氮平是一样的。而部分的药物在服用这一类药物以后,会出现乳房增大的情况,即使是男性也会有乳房增大的状况。

精神病患者伤人能否避免

10%重性精神病人有攻击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更低。另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

目前,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率将升至1/4。

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以至于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把精神病与暴力划等号。其实,精神病的表现多种多样,冲动、攻击行为只是众多症状的一部分,常出现于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约10%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会出现冲动、攻击行为,这个比例其实与普通人群冲动、攻击行为的发生概率相近。但发生在精神病人中的冲动、攻击行为之所以引起人们关注、导致大家恐惧,是因为精神病患者的冲动、攻击行为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残暴性等特点,同时难以防范、后果严重。因此,加强重性精神病的管理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2013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明确了各级政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以及精神病患者监护人在精神病管理方面的责任,为加强精神病的健康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不及时诊治易引发意外

我国精神病患者人数庞大,但相关医疗机构数量不足,按照现有注册精神科医师统计,专业医师和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比例是1∶800,加上较为严重的歧视现象,很多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诊治。精神病人引发意外事件原因复杂,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及时诊治。

很多精神病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不愿意接受治疗,究其原因是由于普遍存在的歧视和病耻感。如果我们能为病人创造宽松的环境,以更加包容、理解、尊重的态度与他们相处,就会避免或减少这些隐患。精神疾病同其它疾病一样,可防、可控。

然而,多数人由于对精神病的不了解而产生恐惧、歧视,本来应该当面说、大声说的一些看法、想法,却是小心翼翼地私下说、小声说,结果使本来就以敏感多疑为症状的患者更加敏感,甚至引发愤怒情绪。精神病患者和其他人一样也需要别人的肯定和认可,所以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要多鼓励并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而不是过多地表达无奈、不屑,甚至反复提及“有病”、“不正常”等字眼。对于偶然遇到有攻击倾向的患者,不要试图用暴力遏止,更不能激怒他,而是要在尽量安抚的基础上,选择报警或者拨打急救电话,请专业人士来处置。

家属“灭火器”很关键

从一般心理障碍到严重精神疾患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他们中的许多人,平常看起来和常人毫无二致,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健康。当其中一些人面临就业、婚姻、子女、养老等生存压力时,其无助和挫折都可能成为一触即发的“引信”,瞬间点燃“炸药包”,而家属在“灭火”方面则发挥着重要作用。

精神病系统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只有系统的治疗,才能尽量减少病情的波动、复发。督促患者系统治疗,是家属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平时,家属要督促患者定期复诊、按时服药,善于发现病情波动的蛛丝马迹,确保患者病情稳定。需要提醒的是,家属易犯以下几个错误:否认家人有精神疾病,讳疾忌医,延误治疗时机;过分害怕药物副作用而不给患者用药;求治心切,频繁换药;见好就收,擅自停药。

家属是患者战胜疾病的帮手、朋友,要善于发现患者的长处和进步,适当忽略患者自身的不足,帮助患者增强信心;家属对病人既不要过度保护,也不要放任自流,应放手让病人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时给予必要指导和帮助;冲动攻击行为与其它症状一样,能通过治疗得到良好控制,不能因为病人曾出现过这样的行为就担心害怕,而将病人丢弃在医院。大家共同做好精神病的管控工作,才能将精神病的肇事肇祸风险降到最低。

警惕5大高危因素

有研究显示,发病年龄早、患病时间短、男性、家庭负担重、监护差,是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的高危因素,而完善的精神疾病防控体系能将这种风险降至最低。

这个防控体系包括提供急性期治疗的各级医疗机构,提供恢复社会功能治疗的康复机构,提供精神病服务的社区机构。在这样一个体系里,急性期患者能及时门诊、住院治疗;稳定期患者能得到康复训练;出院的患者有人管理;对居家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指导患者服药和开展康复训练;对患者的监护人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和看护知识的培训。

精神卫生领域欠债太多

在2017年11月28日,51岁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六院”)院长陆林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中国精神病学领域的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面对这个荣誉,陆林很是淡然,被问到以往的成就和曾经的艰辛与付出时,他只是轻轻地摇摇头,表示“不想说自己”,而提到门诊、医院、精神卫生的大环境,他的表情却随之丰富起来:提到学习、研究的快乐时,不由自主地扬起嘴角;说到患者对精神疾病的误解,惆怅地锁起眉头;讲到精神心理在国民健康中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在该领域尚待完善时,双眼又透露着坚定……在精神卫生领域越钻越深“跟谁住在一起?”“最近心情怎么样?”“父母和兄弟姐妹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在北大六院二楼专家门诊的诊室里,陆林常以这些问题开始他对每一位病人的问诊。“我们必须体会和关心病人的痛苦。面对同样的问题,每个病人的回答都不一样,没有两个病人是一模一样的。”

因此,陆林每个病人都会问一遍,认真聆听、记录、思考,不厌其烦。这份耐心与认真,源于心底的热爱。1989年,陆林从当时的华北煤炭医学院毕业,1999年取得华西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其间,受弗洛伊德等西方心理学、哲学著作影响,对精神卫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他决心做一名精神科医生。在陆林看来,精神科的医生不但要了解患者的疾病,更要了解他的想法、他的人生经历;遭受精神疾病的病人比其他病人更痛苦,医生的价值也更大……这些特质深深吸引了陆林,让他在精神卫生领域越钻越深,也愈发热爱。2005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做了两年访问学者的陆林决定回国发展。当被问到原因时,他轻描淡写地说:“回国没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因为这是我的国家,就像我们过年过节一定要回家看父母一样。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的根基。”面对记者的追问,他补充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家的,这毫无疑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条件确实比较好,但中国的发展更快,平台更大,机会更多。如果说想要追求生活的舒适,美国可能比较适合。

但如果你个人想做一些重要的事情,或者希望为生你养你的民族、国家做些事,毫无疑问——回国。”精神问题并不可怕陆林的门诊里,常会出现各种各样问题的患者。陆林说,很多精神疾病通过合理诊治,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不用吃药,单纯通过心理治疗,60%的患者能治好失眠。对于很多人恐惧的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实际上80%以上的患者并不属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只要通过积极的治疗,一般都可以恢复,而且治疗也不复杂。即使病情比较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通过入院治疗、社区随访管理、社区康复、家庭康复等方式,也能使他们回归社会。曾经有位患者,来就诊时正在读研究生,觉得周围人对他不好,想要害他。经诊断,是压力过大造成的精神失常。经过两三个月的治疗,这些现象就没有了,后来,他继续做科研,当上了教授。陆林说,经过治疗能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的患者并不少见。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纳什,就在30岁时罹患过妄想型精神分裂症。陆林说:“中国社会目前对精神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不足,大家羞于谈自己的精神或心理问题,相关的专业人士严重缺乏,这些都将影响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现代社会常见的“路怒症”“居丧反应”等心理行为问题,都可以算是精神心理疾病,但却被忽视了。

对常见精神心理问题的认知率过低,加上对“精神病”的偏见和歧视,使很多人讳疾忌医,很难做到科学就诊。“我们要告诉大众的是,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就跟患感冒一样常见。适当锻炼、规律生活、尽量不熬夜等规律的生活方式,与父母、家人、朋友有畅通的交流通道等,有利于预防心理问题。如果个人不能调解舒缓、持续时间长,就要找专业的医生帮助自己。大部分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都是可以治好的,所以不要惧怕,要正视精神和心理问题。”陆林一再强调。建世界一流的专科医院2013年7月,陆林出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上任伊始,他就表示:“精神科解决的不仅是病人和家庭的问题,更是社会和谐的问题。”

多年来,北大六院蝉联全国精神医学专科医院声誉排行榜榜首,这有赖于陆林规划的整体目标:第一,要能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第二,要更多地参与国家行业标准、政策措施的制定;第三,要将世界先进的技术、理念、方法,在中国普及传播。陆林说:“大目标确立了,日常工作就要围绕这个目标去做。”目前,国内精神卫生领域投入欠债太多,发达国家占医疗卫生投入的5%,而我们只占2.3%。精神卫生领域的专业设置没有完整的体系。专科医院要治疗重性疾病,也要治疗抑郁、焦虑等常见疾病,既需要精神科医生,也要心理治疗医生、心理咨询工作者,但现在专科医院心理咨询治疗的功能发挥得不好。国家和社会能够认识到精神卫生问题的严峻性,能够加大政策支持程度,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事情。“虽然做精神科医生很辛苦,待遇也不高,但我接触的医生们大部分都充满了热情,把精神卫生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来做。”陆林坚信,精神卫生事业的未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