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癖怎么治疗

2020-07-14

洁癖属于一种精神障碍,就是患者太过于爱干净,爱干净到了极致的一个情况。严重的情况下HIA会影响到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不过大家也不要太过于担心,患者们可以通过认知疗法、满灌疗法来进行治疗,当然也可以服用一些药物来进行治疗。

洁癖的病发人群是没有男女之分的,生活中有洁癖的人数也很多,只是个人轻重程度不同。一旦患上洁癖之后,一定要积极治疗,防止越来越严重,影响自己到正常的社交。那么,洁癖怎么治疗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的了解一下吧!
  1、认知疗法:洁癖可以通过认知疗法来进行治疗。认知疗法是需要去心理诊所让心理医生来辅导的。要让心理医生去发现并分析患者的病态,来帮助患者治疗。认知疗法最主要的是要去纠正和教育患者的这种不良行为。心理医生会帮助患者找出洁癖的原因,然后用科学知识来告诉患者,他们存在的错误认知,让患者们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如果患者是儿童,就要让家长配合治疗,不要对孩子的清洁度过分的要求,让孩子慢慢的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当孩子慢慢变化的时候,要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帮助患儿慢慢的治好洁癖。
  2、满灌疗法:洁癖也可以通过满灌疗法来治疗。满灌疗法就是让患者坐在一个房间里面,让患者闭上眼睛,全身达到一个放松的状态之后,让家属在患者手上涂抹一些墨水、酱油这些液体。在涂抹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告诉患者他们手上很脏。这时候患者一定要尽量忍耐,不要睁开眼睛去看,直到不能忍受的时候再睁开眼睛。当他们睁开眼睛的时候会发现其实没有那么脏,因为家属在涂抹液体的过程中是一边涂一边用清水洗的。这样就会让患者觉得脏只不过是自己的意念,跟现实是不同的。如果这时候患者还是觉得手很脏需要清洗,家属一定要制止他们这样。虽然患者会比较痛苦,但是只要坚持下去,就可以治好洁癖。
  3、药物治疗:洁癖的患者还可以通过一些药物来进行治疗。一般都是使用一些抗抑郁的药物,比如舍曲林、盐酸帕罗西汀等。在使用药物治疗的时候,需要根据医生的吩咐,安全、正确的进行药物的使用,以免对药物产生依赖。



洁癖怎么治疗相关阅读


老年人怎么才能克服怀旧心理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机体也日渐老化,新陈代谢及内分泌功能也开始减弱,从而导致他们的思维、记忆、理解和能力有所降低,但大脑贮存的“往日信息”却根深蒂固,遇到某种刺激极易触景生情,往事在脑海中不断涌现。这种不良情绪在心理学上称做“怀旧心理”又称“回归心理”。

老人常常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昔日功绩的炫耀,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也有些老年人特别是离退休闲居家中无所事事的老人,更易沉湎于往事的回忆之中。调查显示,具有怀旧心理者女性多于男性,文化程度偏低、心胸狭窄和性格内向者多见。

怀旧心理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经常被“怀旧心理”因扰的老人,容易产生忧虑、悲观、烦躁、易怒及厌世等消极情绪,从而加速身体机能衰老,导致心脑血管、内分泌系统及消化功能紊乱,引发老年抑郁症、消化性溃疡及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如何克服老年人怀旧心理对健康产生的危害,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首先应正确对待和评价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正确对待历史,要放下包袱,以乐观的情绪,坚持社交往来,切忌把自己关在小屋内。整日沉浸在不堪回首的往事之中,要把自己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去。努力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如读读书报、学学书画、写写文章、下下象棋、打打太极、养养花鸟等。丰富一下自己的精神生活,用新知识来取代大脑中遗留的往事。

另外,家庭、社会都应主动关心老年人,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帮助他们及时清除回归心理所造成的不良情绪,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氛围中来。

压力的表现及应付方式

通常情况下应付压力的策略:

压力的应付策略就是减轻压力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包括改变个人对压力的看法,改变个人能力的评价,运用相应的情绪应付和行为反应,适当运用社会支持等。

压力面前的问题取向:如果个人有能力或有可能克服困难,就常常把重点放在问题本身,注重减压技巧,控制心态,以有效而建设性的行为直接解决引起压力的问题。集中精力对付那些自己能控制以及能够解决和接受的事情,更有效地对付压力。

压力面前的情绪取向:如果引起压力的问题很难解决,感到压力不可能改变,则往往采用针对压力情绪反应的应付方式,焦点是控制自己在压力下的情绪,不直接处理问题,而是先改变自己的感觉,专注于减轻压力对情绪的冲击,使自己舒服一些。一般是运用心理防御和放松技巧,从而放松情绪。心理应付主要是情绪应付,心理应付也就是心理防御。

心理应付机制是自我支持,可与社会支持想媲美。它通过调整自身的价值系统,从而改变自己对压力的认识和情绪反应,籍以减少痛苦,维护自尊心,求得内心平和。但是心理应付不是最有效的应付,通常见于心理压力过大和心理不太成熟的情况。它不包括处理具体现实问题的思维与行为过程,否则全部心理活动都可以说是对外界刺激的适应,不是心理应付的含义。

此外,应付策略又分:

1、理智反应:调整目标,继续努力;坚持目标、矢志不移;身处逆境,转移活动、另劈新经。

2、非理智反应:攻击;退缩——幻想、冷漠、依赖;退化——埋怨、举棋不定、拖拉;固执。

3、情绪的应付方式和非理智的应付方式容易引起心理和躯体损害。

常见如下应付方式:

1、改变对压力的看法

对压力事件作出与客观现实不符,但易于被自己接受的评价。对不能实现的愿望,有意贬低;对于能够取代与补偿的可以实现的愿望,有意提高评价。

自欺方式:将吃不到的葡萄说成是酸的,有意贬低,把能吃到的酸柠檬说成是甜的,有意升值,求得自我安慰

投射方式:把造成挫折的原因,向外界推委。考试成绩不好时说题太难或题出偏了

合理化的方式: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的困难局面进行“合理”的解释,做到“名正言顺”

逆反方式:外部言行与内心活动正好相反,以避免暴露真相的难堪局面。本来压力很大,但外表装着很放松,很“开心”。

2、降低自己的愿望,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自暴自弃,自卑自怜的适应方式

● 行为退化方式——表现无知无能,幼稚糊涂,以减轻社会舆论方面的压力

● 躯体化方式——出现多种躯体不适感与全身慢性疼痛症状,要求病休、疗养,取得病人角色后,社会支持增加,社会要求增加

● 向亲友倾诉内心苦衷,郁闷感情获得宣泄,获得安慰与同情;逃避问题,责怪他人或听天由命。

● 病态求助方式——打骂自己,呼天叫屈,躺在地上打滚,可使别人立即退却。或以自罚、自伤、自杀等方式向别人威胁、抗议,或为了惩罚他人出现自杀。不少青年因此而死于自杀,它是一种最糟糕的一种应付方式

● 蛮干、铤而走险

● 当精神紧张达到极限,矛盾无法解决时,个别人丧失理智,激情之下毁物伤人违法,寻衅与迁怒无辜,行为不计后果,这是一种危险的应付方式。

什么是催眠治疗

一、什么是催眠治疗

在各种心理治疗中,最为神秘的莫过于古老的催眠治疗。催眠治疗是催眠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是众多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催眠,广义上指人类活动中与催眠现象有关的一切文化现象,包括巫术、气功、瑜伽、禅修、冥想、宗教、人体特异功能、各种神秘现象等。狭义的催眠是指催眠术实施的过程。被催眠和自我催眠是生物本能之一,生物通过催眠躲避危险、自我保全、维持健康、延续生命。催眠术是催眠师使被催眠者进入并保持于催眠状态特殊的方法,以实现预设目标,如治疗疾患、沟通情感、破译秘密、表演特技、开发潜能等。催眠状态是指催眠术中被催眠者进入的一种特殊意识状态。被催眠者受暗示性明显提高,能与催眠师保持密切的感应关系,会不加批判地接受其暗示指令;催眠师则能有计划地调控被催眠者的感受阈限和忍受阈限,使之呈现出清醒状态下不可思议的功能。

 二、催眠治疗的适用人群

催眠和睡眠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公众往往认为催眠就是“催人睡眠”,把催眠治疗当成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实际上,催眠治疗的适应证远不限于睡眠障碍。催眠治疗师可以不用药物而治愈很多难治的疾病和障碍,包括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癔症等心理障碍,和睡眠障碍、进食障碍、性功能障碍、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慢性疲劳综合征等躯体障碍,以及厌学、冲动、口吃、各种成瘾行为、不良习惯等行为障碍。

 三、催眠治疗的操作技术

在催眠师的诱导下,接受催眠者的意识由清醒变得恍惚,进而如醉如痴,其身体或柔若无骨而瘫软在床,或坚如木石而足以载人。被催眠者对催眠师惟命是从,心无旁骛。催眠结束后,被催眠者由混沌状态逐渐恢复意识,似大梦初醒,对刚才发生的一切印象模糊,恍如隔世,通常的体会是:“像睡了一大觉,舒服极了!”

四、催眠治疗的注意事项

催眠师的任务是为人解除痛苦,带来放松和快乐,恢复身心健康,而不仅仅是帮助其睡眠。治疗前,催眠师与被催眠者都要相互信任,消除误解,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被催眠者要解除身心约束、排空大小便、妥善处理好随身物品。治疗中,被催眠者身体放松,呼吸平缓,精神集中,杂念减少,彻底进入全身心的休息状态。催眠实际上较睡眠更为有效,可以理解为一种事半功倍的休息方式。治疗结束后,催眠师要将被催眠者逐步唤醒,并与其讨论治疗体验。通常,很多人在治疗后感慨:“可惜时间过得太快了,意犹未尽,真不愿醒来啊!”

团体心理治疗的基本介绍

团体心理治疗是以团体、小组的形式提供心理帮助的一种心理治疗形式。在治疗期间,团体成员就大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观察和分析有关自己和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反应、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得以改善。

团体心理治疗的主要特色在于一位治疗师可以同时为多位来访者提供有效的治疗,使医疗资源得到高效的利用。

团体治疗并不像个别治疗那样有一套相对完整和系统的理论,任何一种个别心理治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论原则建立起相应的团体心理治疗方法:精神分析、动力-互助式、认知行为、人际关系、心理教育、格式塔、支持性-表达性、心理剧等技术都已经用于团体治疗。治疗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境来设计不同的团体形式和内容。但无论那一种团体治疗都强调:心理问题、行为问题、行为障碍及各种适应问题是在人际交往中,或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发展和维持的,因此,需要特别注意此时此地的人际互动,识别并理解在互动中出现的问题,并最终改变那些适应不良的模式。

现代团体治疗主要有三种:心理治疗、人际关系训练和成长小组。心理治疗的重点是补救性、康复性的,组员可以是精神患者,也可以是有心理问题的神经症病人;后两种团体是成长和发展性的,参加者是普通人,目的是为了改善关系,发挥潜能,自我实现。团体治疗已经广泛应用在医院、学校、企业、军队、监狱等领域,适于不同的人参加。

团体治疗主要有以下11个疗效因子:希望重塑、普同性、信息传递、利他、原生家庭的矫正性重现、提高社交技巧、行为模仿、人际学习、凝聚力、宣泄和存在因子等。

3。治疗目标:

一般目标:减轻症状、培养与他人相处及合作的能力、加深自我了解、提高自信心、加强团体的归属感凝聚力等。

特定目标:每个治疗集体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急性住院病人的团体目标可以是:

1) 协助病人参与治疗过程;

2)证实交谈的有益性;

3)暴露问题所在;

4)降低孤独感;

5)对他人有帮助;

6)缓解住院带来的焦虑。同时,住院团体治疗还有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让患者参与治疗过程,使他们愿意在出院后继续治疗。

4。治疗过程:团体心理治疗经历起始、过渡、成熟、终结的发展过程。团体的互动过程会出现一些独特的治疗因素,产生积极的影响机制。

(1)起始阶段:定向和探索的时期,基本任务是接纳与认同。

(2)过渡阶段:协助组员处理他们面对的情绪反应及冲突,促进信任和关系建立。

(3)工作阶段:探讨问题和采取有效行为,以促成组员行为的改变。

(4)终结阶段:总结经验、巩固成效,处理离别情绪。

5。组长的职责:注意调动团体组员参与积极性;适度参与并引导;提供恰当的解释;创造融洽的气氛。在短程治疗团体中要与团体成员共同制定清晰的、现实的治疗目标,要在团体结构中确定明确的重心,保持治疗师积极主动的角色,并且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操作。

6。具体操作技术:

(1)确定团体的性质,如结构式还是非结构式,小组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组员是同质还是异质;

2)确定团体的规模;

(3)确定团体活动的时间、频率及场所;

(4)招募团体心理治疗的组员;

(5)协助组员投入团体;

(6)促进团体互动。

注意事项

团体心理治疗对于人际关系适应不佳的人有特殊用途。但应注意其局限性:

1、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暴露;

2、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

3、有的组员可能会受到伤害

4、组员隐私可能会被无意泄露。

自恋的表现形式

导语:“你太自恋了!”“我就自恋了,SO WHAT?”中国大众普遍开始说“自恋”这件事,可能自芙蓉姐姐始。不过她让中国人认为“自恋”是种性格缺陷。

事实上,1970年代,自体心理学大师科胡特就宣布:“现在,自恋合法了。”自恋不再被作为对夸张、自满、自负、自我、自私等负面人类品性的专用称呼,而用来形容人类拥有自我价值感、珍视感、骄傲感、充实感等品性——事实上,自恋是人性的核心。

今天早起,洗漱之后,你,一定照了镜子;然后,按照内心对自己的某些预想,开始化妆,先是化妆水,日霜、隔离霜、粉底液,可能你还卷翘了睫毛,涂了口红;看着镜中的自己变得很漂亮,又向着自己的耳后喷了chanel“5号”……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这源于我们对自己的关注。我们希望自己在他人眼中是值得关注和令人舒适的,这会给我们带来愉悦和生命活力。从根本上说,这就是每个人所具有的自恋能量的外显。研究自恋的大师定义“自恋”为:“自恋是一种藉着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自恋是人性的核心,甚至是心理健康的表现,除非自恋太过头,那才是问题。

但,人类的自恋,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自恋有五张脸,它可以通过5种形式表现自己。有时候很奇特、很隐蔽,我们甚至没有觉出自己自恋了,但它却已经不知不觉地伤到了自己和他人。

自恋的第一张脸:自我骄傲

“骄傲”在许多年里,都被当作是不太体面的品性。它被用来称呼那些获得好成绩而自满的小孩。这种价值观现在已经被认为是错误的。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成就和自我展示一直无法被认可和接受,那么创造力又从何而来呢?骄傲恰恰是人类自我展现、拥有理想和抱负的基石。如果一个人没有骄傲,或者不能感受到骄傲带来的愉悦,反而或许说明他/她存在着某种心理困扰。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强调要多鼓励小孩,激发他/她的骄傲。

“母亲眼中发射出的爱的光芒呼应了孩子显示自己的游戏;其他种种母亲对孩子自恋、展示的快乐行为的呼应,肯定了孩子的自尊”。其实,不止母亲给予孩子,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获得认可。例如,你在公司推进一个项目,你一定希望同事能够赞赏你,上司能够关注你。上司和同事眼中发射出的赞赏光芒,呼应了你显示自己的愿望,也肯定了自己的自尊。

适度的追求自我骄傲感,几乎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当然,一个人过度骄傲,的确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比如,你在公司里天天夸耀自己的男友或丈夫如何爱你,这份骄傲虽然对自己是愉悦的,却很容易激发他人的不舒适——如果恰巧对方正处于婚姻的困境中、甚至正在离婚,那你无异于给对方心里重重的一锤。所以,展示自恋的最佳尺度是具有同理心。当自己表达幸福时,能够考虑他人的感受。分享,而不带有贬低别人的味道。

有人会问,如果我总是觉得骄傲让自己有羞耻感呢?其实,偶尔几次,完全不必担心。除非经常如此,无法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快乐,那或许就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需要调整了。

自恋的第二张脸:理想化他人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你听课,课程深深打动了你,让你对老师产生了超级好感,你开始关注这个老师的各个方面。凡是老师的课程都会兴致勃勃地争取去听、买他的书。又或者,你遇到一个很有魅力的上司,觉得他/她在工作能力、为人处事上都成熟圆润,非常倾慕,有时甚至会浮想联翩,猜想他/她日常生活也会很圆满……

这些类似经验,就是理想化他人,是自恋变化的第二张脸。自体心理学家说,那是“一种深切的渴望:渴望着通过与被崇拜的、充满威力的人物的结合而得到保护和强化。这样的人物给你理想、力量;在你危难、挫折、寻求生命意义的时候,帮助你维持自我的稳定”。我们为何会这样做?这是因为,当我们还处在发展过程中时,自身的自恋会因为现实而无法立即实现,这时候我们就会把这种自恋投射在四周成功人士身上,以建立自己的理想目标。这类投射,经过一段时间,随着自己的努力,对他人的理想化慢慢就可能会变成自己的现实。并且,你的成熟,也会让你发现那位老师除了可看到的优秀之外,还有许多缺点;而上司或许家庭并不和睦……你就会慢慢修正之前的看法,在保留内心的目标的同时,更客观地看待他人。

理想化他人在幼儿身上很常见,说爸爸有很大本事……这符合孩子早年的心理发育需要,父母就是孩子的理想化他人。对于那些表现不佳的父母,孩子恰恰丧失了理想化的机会,这会让他/她要么变得没有理想,要么变得一遇见谁就理想化对方。过多的理想化他人,就会搅乱自己的生活,也会给被理想化的他人带来巨大压力。

自恋的第三张脸:友谊

有时候,我们和某人交往,发现彼此不仅衣着有相似性,甚至用语、风格、观点都有某种默契,就会产生好感、友谊。这种情感,就是“回应一个人的基本需求:需要得到认可,可以拥有别人的人性对待与亲和或相同的感觉”。这是自恋的第三张脸。

朋友伙伴之间能够分享彼此的技能、资源、感受、人生思考的行为,是以原始人类阶段的伙伴需要为基础的。

友谊或者伙伴的感觉,在人的心理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是我们社会化的真正开始。朋友伙伴之间能够分享彼此的技能、资源、感受、人生思考的行为,是以原始人类阶段的伙伴需要为基础的。在原始时代,这种关系的结盟会带给一个人许多帮助。而且,相对来自社会的公共帮助,它更多是一种私人帮助,带有情感的支持和融洽。在我们自我能力实现受阻或者无法找到理想他人依靠时,友谊是一种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有时,当我们自己还没有实现某些目标,但身边的朋友实现了,我们也高兴,这就是自身的自恋能力通过温和的投射所获得的满足。它是一种进化,要比理想化他人更有现实感和自立性。在生活中,同行、同事的交往,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某些友谊感。

友谊,作为自恋的第三张脸,也是需要界限的,要有节制,因为它和自我骄傲、理想化他人的感受尺度十分不同。在友谊中,如果任由自己的自恋扩展,就很容易破坏这份友谊。例如你和一个朋友越来越紧密,连对方的私人生活都被你深度界入,这种干扰就可能导致关系紧张。自恋的原始本性是独大的,所以当它被以分享的方式来体验时,它可能就会不满足于分享,而要突显自己、不顾及他人。科胡特指出,人类发展出同理心,意味着一个人跨出了超越自身的伟大一步,对于友谊关系来说更是如此。

自恋的第四张脸:融合

当我们相爱时,爱到高潮,就是融合。这感觉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是自恋的第四张脸。

融合超越了任何一种自恋状态,它几乎无边界、无间隙。 “此状态从自闭态跨出了一小步。他对他人有一点点的意识,但他人被以为是自己延伸出的一部分。尽管有意识他人的存在,但不存在对他人的态度,因为他人已在掌控之列。”

这种状态于个体,其美好,是高峰体验。但在恋人之间,也很难维系,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个体存在,有各自的日常工作和吃喝拉撒。如果一味停留此中,总会先有一个人受不了要暂时离开,不然就会窒息。这就是许多热恋中人,在初期交往、情感到达高峰后很容易产生冲突,甚至愤而分手的原因。谁能承受在完全融合的情感高峰之后,竟然会产生冲突呢?带着巨大的失望,他们匆匆分手。这种冲突经常被一厢情愿地解读为背叛或者伤害,其实这仅仅是彼此适应的开始。

融合不但存在恋人、朋友之间,父母亲子之间也存在着融合。父母紧紧抓住青春期的孩子不放手,拒绝孩子终要从家庭融合中走出去、建立和面对自己的生活,往往会导致子女的激烈反抗。有的父母在子女遭遇困难时,会说,“瞧,就不听我的话”,这是相当不成熟的心诚,其本质是一种融合的自恋被挫败后的报复感。

融合和人际界限的辩证关系,只要在一个以上的人之间存在,就需要被认识。作为亲密关系的关键,它几乎是终生学习的目标。在生活中,边缘性人格障碍等等人格性问题患者,往往就会因为在真实的人际关系中反复表现与人融合、让对方窒息、逃离,而自己又反复体验被抛弃的创伤感受。

自恋的第五张脸:嫉羡

不知道你是否遇见过这样的事,你尽心、尽力帮助朋友,特别在他/她遇到困难时,你也很尊重他/她的感受,但随着你的帮助,他/她的态度却越来越不好,甚至攻击、仇恨你,和你断绝关系。你遭遇到这种极品事件时一定会想:真是狼心狗肺!其实,排除挑拨离间等外在因素,这就是对方的嫉羡,自恋的第五张脸。

嫉羡是一种十分隐蔽的恨意。可能来自人类进化中对资源争夺的自尊受伤后遗症。当你的朋友内心从感激、慢慢感到一种自尊受伤感、无法超越感时,如果他/她将对生活的不满又都投射到你身上时,就会将你的每次帮助都视作一种贬低。这过程可能是无意识的,而感受又无法说破,人际关系就会出现的裂隙。他/她可能会和你闹一些别扭,是无意的对立。但最终会导致彼此关系的破裂。

有时候,在听到同事说自己的投资如何成功时,或许我们可以反观一下自己和对方的内心。那种怀恨之心是不是会涌起?嫉羡在心理层面和自我骄傲很有关系,但它是更加底层的自恋性感受,往往以一种无法觉察的方式破坏人际关系。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有自恋感没有问题,但两个人在一起自恋,就要小心自恋的尺度。本质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自恋的,虽然现在自恋已经“合法”,但自恋的另一面也会伤到别人,并反过来伤到自己。自恋是如此复杂。对自恋多些觉察和调整,了解自恋的五张脸,会帮助我们在社会生活和亲密关系中游刃有余地体验美好的存在。

洁癖怎么治疗-乡间郎中

洁癖怎么治疗

2020-07-14

洁癖属于一种精神障碍,就是患者太过于爱干净,爱干净到了极致的一个情况。严重的情况下HIA会影响到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不过大家也不要太过于担心,患者们可以通过认知疗法、满灌疗法来进行治疗,当然也可以服用一些药物来进行治疗。

洁癖的病发人群是没有男女之分的,生活中有洁癖的人数也很多,只是个人轻重程度不同。一旦患上洁癖之后,一定要积极治疗,防止越来越严重,影响自己到正常的社交。那么,洁癖怎么治疗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的了解一下吧!
  1、认知疗法:洁癖可以通过认知疗法来进行治疗。认知疗法是需要去心理诊所让心理医生来辅导的。要让心理医生去发现并分析患者的病态,来帮助患者治疗。认知疗法最主要的是要去纠正和教育患者的这种不良行为。心理医生会帮助患者找出洁癖的原因,然后用科学知识来告诉患者,他们存在的错误认知,让患者们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如果患者是儿童,就要让家长配合治疗,不要对孩子的清洁度过分的要求,让孩子慢慢的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当孩子慢慢变化的时候,要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帮助患儿慢慢的治好洁癖。
  2、满灌疗法:洁癖也可以通过满灌疗法来治疗。满灌疗法就是让患者坐在一个房间里面,让患者闭上眼睛,全身达到一个放松的状态之后,让家属在患者手上涂抹一些墨水、酱油这些液体。在涂抹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告诉患者他们手上很脏。这时候患者一定要尽量忍耐,不要睁开眼睛去看,直到不能忍受的时候再睁开眼睛。当他们睁开眼睛的时候会发现其实没有那么脏,因为家属在涂抹液体的过程中是一边涂一边用清水洗的。这样就会让患者觉得脏只不过是自己的意念,跟现实是不同的。如果这时候患者还是觉得手很脏需要清洗,家属一定要制止他们这样。虽然患者会比较痛苦,但是只要坚持下去,就可以治好洁癖。
  3、药物治疗:洁癖的患者还可以通过一些药物来进行治疗。一般都是使用一些抗抑郁的药物,比如舍曲林、盐酸帕罗西汀等。在使用药物治疗的时候,需要根据医生的吩咐,安全、正确的进行药物的使用,以免对药物产生依赖。



洁癖怎么治疗相关阅读


老年人怎么才能克服怀旧心理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机体也日渐老化,新陈代谢及内分泌功能也开始减弱,从而导致他们的思维、记忆、理解和能力有所降低,但大脑贮存的“往日信息”却根深蒂固,遇到某种刺激极易触景生情,往事在脑海中不断涌现。这种不良情绪在心理学上称做“怀旧心理”又称“回归心理”。

老人常常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昔日功绩的炫耀,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也有些老年人特别是离退休闲居家中无所事事的老人,更易沉湎于往事的回忆之中。调查显示,具有怀旧心理者女性多于男性,文化程度偏低、心胸狭窄和性格内向者多见。

怀旧心理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经常被“怀旧心理”因扰的老人,容易产生忧虑、悲观、烦躁、易怒及厌世等消极情绪,从而加速身体机能衰老,导致心脑血管、内分泌系统及消化功能紊乱,引发老年抑郁症、消化性溃疡及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如何克服老年人怀旧心理对健康产生的危害,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首先应正确对待和评价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正确对待历史,要放下包袱,以乐观的情绪,坚持社交往来,切忌把自己关在小屋内。整日沉浸在不堪回首的往事之中,要把自己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去。努力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如读读书报、学学书画、写写文章、下下象棋、打打太极、养养花鸟等。丰富一下自己的精神生活,用新知识来取代大脑中遗留的往事。

另外,家庭、社会都应主动关心老年人,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帮助他们及时清除回归心理所造成的不良情绪,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氛围中来。

压力的表现及应付方式

通常情况下应付压力的策略:

压力的应付策略就是减轻压力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包括改变个人对压力的看法,改变个人能力的评价,运用相应的情绪应付和行为反应,适当运用社会支持等。

压力面前的问题取向:如果个人有能力或有可能克服困难,就常常把重点放在问题本身,注重减压技巧,控制心态,以有效而建设性的行为直接解决引起压力的问题。集中精力对付那些自己能控制以及能够解决和接受的事情,更有效地对付压力。

压力面前的情绪取向:如果引起压力的问题很难解决,感到压力不可能改变,则往往采用针对压力情绪反应的应付方式,焦点是控制自己在压力下的情绪,不直接处理问题,而是先改变自己的感觉,专注于减轻压力对情绪的冲击,使自己舒服一些。一般是运用心理防御和放松技巧,从而放松情绪。心理应付主要是情绪应付,心理应付也就是心理防御。

心理应付机制是自我支持,可与社会支持想媲美。它通过调整自身的价值系统,从而改变自己对压力的认识和情绪反应,籍以减少痛苦,维护自尊心,求得内心平和。但是心理应付不是最有效的应付,通常见于心理压力过大和心理不太成熟的情况。它不包括处理具体现实问题的思维与行为过程,否则全部心理活动都可以说是对外界刺激的适应,不是心理应付的含义。

此外,应付策略又分:

1、理智反应:调整目标,继续努力;坚持目标、矢志不移;身处逆境,转移活动、另劈新经。

2、非理智反应:攻击;退缩——幻想、冷漠、依赖;退化——埋怨、举棋不定、拖拉;固执。

3、情绪的应付方式和非理智的应付方式容易引起心理和躯体损害。

常见如下应付方式:

1、改变对压力的看法

对压力事件作出与客观现实不符,但易于被自己接受的评价。对不能实现的愿望,有意贬低;对于能够取代与补偿的可以实现的愿望,有意提高评价。

自欺方式:将吃不到的葡萄说成是酸的,有意贬低,把能吃到的酸柠檬说成是甜的,有意升值,求得自我安慰

投射方式:把造成挫折的原因,向外界推委。考试成绩不好时说题太难或题出偏了

合理化的方式: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的困难局面进行“合理”的解释,做到“名正言顺”

逆反方式:外部言行与内心活动正好相反,以避免暴露真相的难堪局面。本来压力很大,但外表装着很放松,很“开心”。

2、降低自己的愿望,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自暴自弃,自卑自怜的适应方式

● 行为退化方式——表现无知无能,幼稚糊涂,以减轻社会舆论方面的压力

● 躯体化方式——出现多种躯体不适感与全身慢性疼痛症状,要求病休、疗养,取得病人角色后,社会支持增加,社会要求增加

● 向亲友倾诉内心苦衷,郁闷感情获得宣泄,获得安慰与同情;逃避问题,责怪他人或听天由命。

● 病态求助方式——打骂自己,呼天叫屈,躺在地上打滚,可使别人立即退却。或以自罚、自伤、自杀等方式向别人威胁、抗议,或为了惩罚他人出现自杀。不少青年因此而死于自杀,它是一种最糟糕的一种应付方式

● 蛮干、铤而走险

● 当精神紧张达到极限,矛盾无法解决时,个别人丧失理智,激情之下毁物伤人违法,寻衅与迁怒无辜,行为不计后果,这是一种危险的应付方式。

什么是催眠治疗

一、什么是催眠治疗

在各种心理治疗中,最为神秘的莫过于古老的催眠治疗。催眠治疗是催眠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是众多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催眠,广义上指人类活动中与催眠现象有关的一切文化现象,包括巫术、气功、瑜伽、禅修、冥想、宗教、人体特异功能、各种神秘现象等。狭义的催眠是指催眠术实施的过程。被催眠和自我催眠是生物本能之一,生物通过催眠躲避危险、自我保全、维持健康、延续生命。催眠术是催眠师使被催眠者进入并保持于催眠状态特殊的方法,以实现预设目标,如治疗疾患、沟通情感、破译秘密、表演特技、开发潜能等。催眠状态是指催眠术中被催眠者进入的一种特殊意识状态。被催眠者受暗示性明显提高,能与催眠师保持密切的感应关系,会不加批判地接受其暗示指令;催眠师则能有计划地调控被催眠者的感受阈限和忍受阈限,使之呈现出清醒状态下不可思议的功能。

 二、催眠治疗的适用人群

催眠和睡眠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公众往往认为催眠就是“催人睡眠”,把催眠治疗当成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实际上,催眠治疗的适应证远不限于睡眠障碍。催眠治疗师可以不用药物而治愈很多难治的疾病和障碍,包括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癔症等心理障碍,和睡眠障碍、进食障碍、性功能障碍、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慢性疲劳综合征等躯体障碍,以及厌学、冲动、口吃、各种成瘾行为、不良习惯等行为障碍。

 三、催眠治疗的操作技术

在催眠师的诱导下,接受催眠者的意识由清醒变得恍惚,进而如醉如痴,其身体或柔若无骨而瘫软在床,或坚如木石而足以载人。被催眠者对催眠师惟命是从,心无旁骛。催眠结束后,被催眠者由混沌状态逐渐恢复意识,似大梦初醒,对刚才发生的一切印象模糊,恍如隔世,通常的体会是:“像睡了一大觉,舒服极了!”

四、催眠治疗的注意事项

催眠师的任务是为人解除痛苦,带来放松和快乐,恢复身心健康,而不仅仅是帮助其睡眠。治疗前,催眠师与被催眠者都要相互信任,消除误解,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被催眠者要解除身心约束、排空大小便、妥善处理好随身物品。治疗中,被催眠者身体放松,呼吸平缓,精神集中,杂念减少,彻底进入全身心的休息状态。催眠实际上较睡眠更为有效,可以理解为一种事半功倍的休息方式。治疗结束后,催眠师要将被催眠者逐步唤醒,并与其讨论治疗体验。通常,很多人在治疗后感慨:“可惜时间过得太快了,意犹未尽,真不愿醒来啊!”

团体心理治疗的基本介绍

团体心理治疗是以团体、小组的形式提供心理帮助的一种心理治疗形式。在治疗期间,团体成员就大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观察和分析有关自己和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反应、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得以改善。

团体心理治疗的主要特色在于一位治疗师可以同时为多位来访者提供有效的治疗,使医疗资源得到高效的利用。

团体治疗并不像个别治疗那样有一套相对完整和系统的理论,任何一种个别心理治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论原则建立起相应的团体心理治疗方法:精神分析、动力-互助式、认知行为、人际关系、心理教育、格式塔、支持性-表达性、心理剧等技术都已经用于团体治疗。治疗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境来设计不同的团体形式和内容。但无论那一种团体治疗都强调:心理问题、行为问题、行为障碍及各种适应问题是在人际交往中,或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发展和维持的,因此,需要特别注意此时此地的人际互动,识别并理解在互动中出现的问题,并最终改变那些适应不良的模式。

现代团体治疗主要有三种:心理治疗、人际关系训练和成长小组。心理治疗的重点是补救性、康复性的,组员可以是精神患者,也可以是有心理问题的神经症病人;后两种团体是成长和发展性的,参加者是普通人,目的是为了改善关系,发挥潜能,自我实现。团体治疗已经广泛应用在医院、学校、企业、军队、监狱等领域,适于不同的人参加。

团体治疗主要有以下11个疗效因子:希望重塑、普同性、信息传递、利他、原生家庭的矫正性重现、提高社交技巧、行为模仿、人际学习、凝聚力、宣泄和存在因子等。

3。治疗目标:

一般目标:减轻症状、培养与他人相处及合作的能力、加深自我了解、提高自信心、加强团体的归属感凝聚力等。

特定目标:每个治疗集体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急性住院病人的团体目标可以是:

1) 协助病人参与治疗过程;

2)证实交谈的有益性;

3)暴露问题所在;

4)降低孤独感;

5)对他人有帮助;

6)缓解住院带来的焦虑。同时,住院团体治疗还有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让患者参与治疗过程,使他们愿意在出院后继续治疗。

4。治疗过程:团体心理治疗经历起始、过渡、成熟、终结的发展过程。团体的互动过程会出现一些独特的治疗因素,产生积极的影响机制。

(1)起始阶段:定向和探索的时期,基本任务是接纳与认同。

(2)过渡阶段:协助组员处理他们面对的情绪反应及冲突,促进信任和关系建立。

(3)工作阶段:探讨问题和采取有效行为,以促成组员行为的改变。

(4)终结阶段:总结经验、巩固成效,处理离别情绪。

5。组长的职责:注意调动团体组员参与积极性;适度参与并引导;提供恰当的解释;创造融洽的气氛。在短程治疗团体中要与团体成员共同制定清晰的、现实的治疗目标,要在团体结构中确定明确的重心,保持治疗师积极主动的角色,并且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操作。

6。具体操作技术:

(1)确定团体的性质,如结构式还是非结构式,小组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组员是同质还是异质;

2)确定团体的规模;

(3)确定团体活动的时间、频率及场所;

(4)招募团体心理治疗的组员;

(5)协助组员投入团体;

(6)促进团体互动。

注意事项

团体心理治疗对于人际关系适应不佳的人有特殊用途。但应注意其局限性:

1、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暴露;

2、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

3、有的组员可能会受到伤害

4、组员隐私可能会被无意泄露。

自恋的表现形式

导语:“你太自恋了!”“我就自恋了,SO WHAT?”中国大众普遍开始说“自恋”这件事,可能自芙蓉姐姐始。不过她让中国人认为“自恋”是种性格缺陷。

事实上,1970年代,自体心理学大师科胡特就宣布:“现在,自恋合法了。”自恋不再被作为对夸张、自满、自负、自我、自私等负面人类品性的专用称呼,而用来形容人类拥有自我价值感、珍视感、骄傲感、充实感等品性——事实上,自恋是人性的核心。

今天早起,洗漱之后,你,一定照了镜子;然后,按照内心对自己的某些预想,开始化妆,先是化妆水,日霜、隔离霜、粉底液,可能你还卷翘了睫毛,涂了口红;看着镜中的自己变得很漂亮,又向着自己的耳后喷了chanel“5号”……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这源于我们对自己的关注。我们希望自己在他人眼中是值得关注和令人舒适的,这会给我们带来愉悦和生命活力。从根本上说,这就是每个人所具有的自恋能量的外显。研究自恋的大师定义“自恋”为:“自恋是一种藉着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自恋是人性的核心,甚至是心理健康的表现,除非自恋太过头,那才是问题。

但,人类的自恋,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自恋有五张脸,它可以通过5种形式表现自己。有时候很奇特、很隐蔽,我们甚至没有觉出自己自恋了,但它却已经不知不觉地伤到了自己和他人。

自恋的第一张脸:自我骄傲

“骄傲”在许多年里,都被当作是不太体面的品性。它被用来称呼那些获得好成绩而自满的小孩。这种价值观现在已经被认为是错误的。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成就和自我展示一直无法被认可和接受,那么创造力又从何而来呢?骄傲恰恰是人类自我展现、拥有理想和抱负的基石。如果一个人没有骄傲,或者不能感受到骄傲带来的愉悦,反而或许说明他/她存在着某种心理困扰。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强调要多鼓励小孩,激发他/她的骄傲。

“母亲眼中发射出的爱的光芒呼应了孩子显示自己的游戏;其他种种母亲对孩子自恋、展示的快乐行为的呼应,肯定了孩子的自尊”。其实,不止母亲给予孩子,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获得认可。例如,你在公司推进一个项目,你一定希望同事能够赞赏你,上司能够关注你。上司和同事眼中发射出的赞赏光芒,呼应了你显示自己的愿望,也肯定了自己的自尊。

适度的追求自我骄傲感,几乎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当然,一个人过度骄傲,的确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比如,你在公司里天天夸耀自己的男友或丈夫如何爱你,这份骄傲虽然对自己是愉悦的,却很容易激发他人的不舒适——如果恰巧对方正处于婚姻的困境中、甚至正在离婚,那你无异于给对方心里重重的一锤。所以,展示自恋的最佳尺度是具有同理心。当自己表达幸福时,能够考虑他人的感受。分享,而不带有贬低别人的味道。

有人会问,如果我总是觉得骄傲让自己有羞耻感呢?其实,偶尔几次,完全不必担心。除非经常如此,无法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快乐,那或许就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需要调整了。

自恋的第二张脸:理想化他人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你听课,课程深深打动了你,让你对老师产生了超级好感,你开始关注这个老师的各个方面。凡是老师的课程都会兴致勃勃地争取去听、买他的书。又或者,你遇到一个很有魅力的上司,觉得他/她在工作能力、为人处事上都成熟圆润,非常倾慕,有时甚至会浮想联翩,猜想他/她日常生活也会很圆满……

这些类似经验,就是理想化他人,是自恋变化的第二张脸。自体心理学家说,那是“一种深切的渴望:渴望着通过与被崇拜的、充满威力的人物的结合而得到保护和强化。这样的人物给你理想、力量;在你危难、挫折、寻求生命意义的时候,帮助你维持自我的稳定”。我们为何会这样做?这是因为,当我们还处在发展过程中时,自身的自恋会因为现实而无法立即实现,这时候我们就会把这种自恋投射在四周成功人士身上,以建立自己的理想目标。这类投射,经过一段时间,随着自己的努力,对他人的理想化慢慢就可能会变成自己的现实。并且,你的成熟,也会让你发现那位老师除了可看到的优秀之外,还有许多缺点;而上司或许家庭并不和睦……你就会慢慢修正之前的看法,在保留内心的目标的同时,更客观地看待他人。

理想化他人在幼儿身上很常见,说爸爸有很大本事……这符合孩子早年的心理发育需要,父母就是孩子的理想化他人。对于那些表现不佳的父母,孩子恰恰丧失了理想化的机会,这会让他/她要么变得没有理想,要么变得一遇见谁就理想化对方。过多的理想化他人,就会搅乱自己的生活,也会给被理想化的他人带来巨大压力。

自恋的第三张脸:友谊

有时候,我们和某人交往,发现彼此不仅衣着有相似性,甚至用语、风格、观点都有某种默契,就会产生好感、友谊。这种情感,就是“回应一个人的基本需求:需要得到认可,可以拥有别人的人性对待与亲和或相同的感觉”。这是自恋的第三张脸。

朋友伙伴之间能够分享彼此的技能、资源、感受、人生思考的行为,是以原始人类阶段的伙伴需要为基础的。

友谊或者伙伴的感觉,在人的心理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是我们社会化的真正开始。朋友伙伴之间能够分享彼此的技能、资源、感受、人生思考的行为,是以原始人类阶段的伙伴需要为基础的。在原始时代,这种关系的结盟会带给一个人许多帮助。而且,相对来自社会的公共帮助,它更多是一种私人帮助,带有情感的支持和融洽。在我们自我能力实现受阻或者无法找到理想他人依靠时,友谊是一种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有时,当我们自己还没有实现某些目标,但身边的朋友实现了,我们也高兴,这就是自身的自恋能力通过温和的投射所获得的满足。它是一种进化,要比理想化他人更有现实感和自立性。在生活中,同行、同事的交往,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某些友谊感。

友谊,作为自恋的第三张脸,也是需要界限的,要有节制,因为它和自我骄傲、理想化他人的感受尺度十分不同。在友谊中,如果任由自己的自恋扩展,就很容易破坏这份友谊。例如你和一个朋友越来越紧密,连对方的私人生活都被你深度界入,这种干扰就可能导致关系紧张。自恋的原始本性是独大的,所以当它被以分享的方式来体验时,它可能就会不满足于分享,而要突显自己、不顾及他人。科胡特指出,人类发展出同理心,意味着一个人跨出了超越自身的伟大一步,对于友谊关系来说更是如此。

自恋的第四张脸:融合

当我们相爱时,爱到高潮,就是融合。这感觉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是自恋的第四张脸。

融合超越了任何一种自恋状态,它几乎无边界、无间隙。 “此状态从自闭态跨出了一小步。他对他人有一点点的意识,但他人被以为是自己延伸出的一部分。尽管有意识他人的存在,但不存在对他人的态度,因为他人已在掌控之列。”

这种状态于个体,其美好,是高峰体验。但在恋人之间,也很难维系,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个体存在,有各自的日常工作和吃喝拉撒。如果一味停留此中,总会先有一个人受不了要暂时离开,不然就会窒息。这就是许多热恋中人,在初期交往、情感到达高峰后很容易产生冲突,甚至愤而分手的原因。谁能承受在完全融合的情感高峰之后,竟然会产生冲突呢?带着巨大的失望,他们匆匆分手。这种冲突经常被一厢情愿地解读为背叛或者伤害,其实这仅仅是彼此适应的开始。

融合不但存在恋人、朋友之间,父母亲子之间也存在着融合。父母紧紧抓住青春期的孩子不放手,拒绝孩子终要从家庭融合中走出去、建立和面对自己的生活,往往会导致子女的激烈反抗。有的父母在子女遭遇困难时,会说,“瞧,就不听我的话”,这是相当不成熟的心诚,其本质是一种融合的自恋被挫败后的报复感。

融合和人际界限的辩证关系,只要在一个以上的人之间存在,就需要被认识。作为亲密关系的关键,它几乎是终生学习的目标。在生活中,边缘性人格障碍等等人格性问题患者,往往就会因为在真实的人际关系中反复表现与人融合、让对方窒息、逃离,而自己又反复体验被抛弃的创伤感受。

自恋的第五张脸:嫉羡

不知道你是否遇见过这样的事,你尽心、尽力帮助朋友,特别在他/她遇到困难时,你也很尊重他/她的感受,但随着你的帮助,他/她的态度却越来越不好,甚至攻击、仇恨你,和你断绝关系。你遭遇到这种极品事件时一定会想:真是狼心狗肺!其实,排除挑拨离间等外在因素,这就是对方的嫉羡,自恋的第五张脸。

嫉羡是一种十分隐蔽的恨意。可能来自人类进化中对资源争夺的自尊受伤后遗症。当你的朋友内心从感激、慢慢感到一种自尊受伤感、无法超越感时,如果他/她将对生活的不满又都投射到你身上时,就会将你的每次帮助都视作一种贬低。这过程可能是无意识的,而感受又无法说破,人际关系就会出现的裂隙。他/她可能会和你闹一些别扭,是无意的对立。但最终会导致彼此关系的破裂。

有时候,在听到同事说自己的投资如何成功时,或许我们可以反观一下自己和对方的内心。那种怀恨之心是不是会涌起?嫉羡在心理层面和自我骄傲很有关系,但它是更加底层的自恋性感受,往往以一种无法觉察的方式破坏人际关系。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有自恋感没有问题,但两个人在一起自恋,就要小心自恋的尺度。本质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自恋的,虽然现在自恋已经“合法”,但自恋的另一面也会伤到别人,并反过来伤到自己。自恋是如此复杂。对自恋多些觉察和调整,了解自恋的五张脸,会帮助我们在社会生活和亲密关系中游刃有余地体验美好的存在。

洁癖怎么治疗-乡间郎中

洁癖怎么治疗

2020-07-14

洁癖属于一种精神障碍,就是患者太过于爱干净,爱干净到了极致的一个情况。严重的情况下HIA会影响到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不过大家也不要太过于担心,患者们可以通过认知疗法、满灌疗法来进行治疗,当然也可以服用一些药物来进行治疗。

洁癖的病发人群是没有男女之分的,生活中有洁癖的人数也很多,只是个人轻重程度不同。一旦患上洁癖之后,一定要积极治疗,防止越来越严重,影响自己到正常的社交。那么,洁癖怎么治疗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的了解一下吧!
  1、认知疗法:洁癖可以通过认知疗法来进行治疗。认知疗法是需要去心理诊所让心理医生来辅导的。要让心理医生去发现并分析患者的病态,来帮助患者治疗。认知疗法最主要的是要去纠正和教育患者的这种不良行为。心理医生会帮助患者找出洁癖的原因,然后用科学知识来告诉患者,他们存在的错误认知,让患者们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如果患者是儿童,就要让家长配合治疗,不要对孩子的清洁度过分的要求,让孩子慢慢的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当孩子慢慢变化的时候,要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帮助患儿慢慢的治好洁癖。
  2、满灌疗法:洁癖也可以通过满灌疗法来治疗。满灌疗法就是让患者坐在一个房间里面,让患者闭上眼睛,全身达到一个放松的状态之后,让家属在患者手上涂抹一些墨水、酱油这些液体。在涂抹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告诉患者他们手上很脏。这时候患者一定要尽量忍耐,不要睁开眼睛去看,直到不能忍受的时候再睁开眼睛。当他们睁开眼睛的时候会发现其实没有那么脏,因为家属在涂抹液体的过程中是一边涂一边用清水洗的。这样就会让患者觉得脏只不过是自己的意念,跟现实是不同的。如果这时候患者还是觉得手很脏需要清洗,家属一定要制止他们这样。虽然患者会比较痛苦,但是只要坚持下去,就可以治好洁癖。
  3、药物治疗:洁癖的患者还可以通过一些药物来进行治疗。一般都是使用一些抗抑郁的药物,比如舍曲林、盐酸帕罗西汀等。在使用药物治疗的时候,需要根据医生的吩咐,安全、正确的进行药物的使用,以免对药物产生依赖。



洁癖怎么治疗相关阅读


老年人怎么才能克服怀旧心理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机体也日渐老化,新陈代谢及内分泌功能也开始减弱,从而导致他们的思维、记忆、理解和能力有所降低,但大脑贮存的“往日信息”却根深蒂固,遇到某种刺激极易触景生情,往事在脑海中不断涌现。这种不良情绪在心理学上称做“怀旧心理”又称“回归心理”。

老人常常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昔日功绩的炫耀,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也有些老年人特别是离退休闲居家中无所事事的老人,更易沉湎于往事的回忆之中。调查显示,具有怀旧心理者女性多于男性,文化程度偏低、心胸狭窄和性格内向者多见。

怀旧心理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经常被“怀旧心理”因扰的老人,容易产生忧虑、悲观、烦躁、易怒及厌世等消极情绪,从而加速身体机能衰老,导致心脑血管、内分泌系统及消化功能紊乱,引发老年抑郁症、消化性溃疡及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如何克服老年人怀旧心理对健康产生的危害,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首先应正确对待和评价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正确对待历史,要放下包袱,以乐观的情绪,坚持社交往来,切忌把自己关在小屋内。整日沉浸在不堪回首的往事之中,要把自己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去。努力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如读读书报、学学书画、写写文章、下下象棋、打打太极、养养花鸟等。丰富一下自己的精神生活,用新知识来取代大脑中遗留的往事。

另外,家庭、社会都应主动关心老年人,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帮助他们及时清除回归心理所造成的不良情绪,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氛围中来。

压力的表现及应付方式

通常情况下应付压力的策略:

压力的应付策略就是减轻压力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包括改变个人对压力的看法,改变个人能力的评价,运用相应的情绪应付和行为反应,适当运用社会支持等。

压力面前的问题取向:如果个人有能力或有可能克服困难,就常常把重点放在问题本身,注重减压技巧,控制心态,以有效而建设性的行为直接解决引起压力的问题。集中精力对付那些自己能控制以及能够解决和接受的事情,更有效地对付压力。

压力面前的情绪取向:如果引起压力的问题很难解决,感到压力不可能改变,则往往采用针对压力情绪反应的应付方式,焦点是控制自己在压力下的情绪,不直接处理问题,而是先改变自己的感觉,专注于减轻压力对情绪的冲击,使自己舒服一些。一般是运用心理防御和放松技巧,从而放松情绪。心理应付主要是情绪应付,心理应付也就是心理防御。

心理应付机制是自我支持,可与社会支持想媲美。它通过调整自身的价值系统,从而改变自己对压力的认识和情绪反应,籍以减少痛苦,维护自尊心,求得内心平和。但是心理应付不是最有效的应付,通常见于心理压力过大和心理不太成熟的情况。它不包括处理具体现实问题的思维与行为过程,否则全部心理活动都可以说是对外界刺激的适应,不是心理应付的含义。

此外,应付策略又分:

1、理智反应:调整目标,继续努力;坚持目标、矢志不移;身处逆境,转移活动、另劈新经。

2、非理智反应:攻击;退缩——幻想、冷漠、依赖;退化——埋怨、举棋不定、拖拉;固执。

3、情绪的应付方式和非理智的应付方式容易引起心理和躯体损害。

常见如下应付方式:

1、改变对压力的看法

对压力事件作出与客观现实不符,但易于被自己接受的评价。对不能实现的愿望,有意贬低;对于能够取代与补偿的可以实现的愿望,有意提高评价。

自欺方式:将吃不到的葡萄说成是酸的,有意贬低,把能吃到的酸柠檬说成是甜的,有意升值,求得自我安慰

投射方式:把造成挫折的原因,向外界推委。考试成绩不好时说题太难或题出偏了

合理化的方式: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的困难局面进行“合理”的解释,做到“名正言顺”

逆反方式:外部言行与内心活动正好相反,以避免暴露真相的难堪局面。本来压力很大,但外表装着很放松,很“开心”。

2、降低自己的愿望,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自暴自弃,自卑自怜的适应方式

● 行为退化方式——表现无知无能,幼稚糊涂,以减轻社会舆论方面的压力

● 躯体化方式——出现多种躯体不适感与全身慢性疼痛症状,要求病休、疗养,取得病人角色后,社会支持增加,社会要求增加

● 向亲友倾诉内心苦衷,郁闷感情获得宣泄,获得安慰与同情;逃避问题,责怪他人或听天由命。

● 病态求助方式——打骂自己,呼天叫屈,躺在地上打滚,可使别人立即退却。或以自罚、自伤、自杀等方式向别人威胁、抗议,或为了惩罚他人出现自杀。不少青年因此而死于自杀,它是一种最糟糕的一种应付方式

● 蛮干、铤而走险

● 当精神紧张达到极限,矛盾无法解决时,个别人丧失理智,激情之下毁物伤人违法,寻衅与迁怒无辜,行为不计后果,这是一种危险的应付方式。

什么是催眠治疗

一、什么是催眠治疗

在各种心理治疗中,最为神秘的莫过于古老的催眠治疗。催眠治疗是催眠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是众多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催眠,广义上指人类活动中与催眠现象有关的一切文化现象,包括巫术、气功、瑜伽、禅修、冥想、宗教、人体特异功能、各种神秘现象等。狭义的催眠是指催眠术实施的过程。被催眠和自我催眠是生物本能之一,生物通过催眠躲避危险、自我保全、维持健康、延续生命。催眠术是催眠师使被催眠者进入并保持于催眠状态特殊的方法,以实现预设目标,如治疗疾患、沟通情感、破译秘密、表演特技、开发潜能等。催眠状态是指催眠术中被催眠者进入的一种特殊意识状态。被催眠者受暗示性明显提高,能与催眠师保持密切的感应关系,会不加批判地接受其暗示指令;催眠师则能有计划地调控被催眠者的感受阈限和忍受阈限,使之呈现出清醒状态下不可思议的功能。

 二、催眠治疗的适用人群

催眠和睡眠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公众往往认为催眠就是“催人睡眠”,把催眠治疗当成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实际上,催眠治疗的适应证远不限于睡眠障碍。催眠治疗师可以不用药物而治愈很多难治的疾病和障碍,包括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癔症等心理障碍,和睡眠障碍、进食障碍、性功能障碍、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慢性疲劳综合征等躯体障碍,以及厌学、冲动、口吃、各种成瘾行为、不良习惯等行为障碍。

 三、催眠治疗的操作技术

在催眠师的诱导下,接受催眠者的意识由清醒变得恍惚,进而如醉如痴,其身体或柔若无骨而瘫软在床,或坚如木石而足以载人。被催眠者对催眠师惟命是从,心无旁骛。催眠结束后,被催眠者由混沌状态逐渐恢复意识,似大梦初醒,对刚才发生的一切印象模糊,恍如隔世,通常的体会是:“像睡了一大觉,舒服极了!”

四、催眠治疗的注意事项

催眠师的任务是为人解除痛苦,带来放松和快乐,恢复身心健康,而不仅仅是帮助其睡眠。治疗前,催眠师与被催眠者都要相互信任,消除误解,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被催眠者要解除身心约束、排空大小便、妥善处理好随身物品。治疗中,被催眠者身体放松,呼吸平缓,精神集中,杂念减少,彻底进入全身心的休息状态。催眠实际上较睡眠更为有效,可以理解为一种事半功倍的休息方式。治疗结束后,催眠师要将被催眠者逐步唤醒,并与其讨论治疗体验。通常,很多人在治疗后感慨:“可惜时间过得太快了,意犹未尽,真不愿醒来啊!”

团体心理治疗的基本介绍

团体心理治疗是以团体、小组的形式提供心理帮助的一种心理治疗形式。在治疗期间,团体成员就大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观察和分析有关自己和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反应、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得以改善。

团体心理治疗的主要特色在于一位治疗师可以同时为多位来访者提供有效的治疗,使医疗资源得到高效的利用。

团体治疗并不像个别治疗那样有一套相对完整和系统的理论,任何一种个别心理治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论原则建立起相应的团体心理治疗方法:精神分析、动力-互助式、认知行为、人际关系、心理教育、格式塔、支持性-表达性、心理剧等技术都已经用于团体治疗。治疗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境来设计不同的团体形式和内容。但无论那一种团体治疗都强调:心理问题、行为问题、行为障碍及各种适应问题是在人际交往中,或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发展和维持的,因此,需要特别注意此时此地的人际互动,识别并理解在互动中出现的问题,并最终改变那些适应不良的模式。

现代团体治疗主要有三种:心理治疗、人际关系训练和成长小组。心理治疗的重点是补救性、康复性的,组员可以是精神患者,也可以是有心理问题的神经症病人;后两种团体是成长和发展性的,参加者是普通人,目的是为了改善关系,发挥潜能,自我实现。团体治疗已经广泛应用在医院、学校、企业、军队、监狱等领域,适于不同的人参加。

团体治疗主要有以下11个疗效因子:希望重塑、普同性、信息传递、利他、原生家庭的矫正性重现、提高社交技巧、行为模仿、人际学习、凝聚力、宣泄和存在因子等。

3。治疗目标:

一般目标:减轻症状、培养与他人相处及合作的能力、加深自我了解、提高自信心、加强团体的归属感凝聚力等。

特定目标:每个治疗集体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急性住院病人的团体目标可以是:

1) 协助病人参与治疗过程;

2)证实交谈的有益性;

3)暴露问题所在;

4)降低孤独感;

5)对他人有帮助;

6)缓解住院带来的焦虑。同时,住院团体治疗还有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让患者参与治疗过程,使他们愿意在出院后继续治疗。

4。治疗过程:团体心理治疗经历起始、过渡、成熟、终结的发展过程。团体的互动过程会出现一些独特的治疗因素,产生积极的影响机制。

(1)起始阶段:定向和探索的时期,基本任务是接纳与认同。

(2)过渡阶段:协助组员处理他们面对的情绪反应及冲突,促进信任和关系建立。

(3)工作阶段:探讨问题和采取有效行为,以促成组员行为的改变。

(4)终结阶段:总结经验、巩固成效,处理离别情绪。

5。组长的职责:注意调动团体组员参与积极性;适度参与并引导;提供恰当的解释;创造融洽的气氛。在短程治疗团体中要与团体成员共同制定清晰的、现实的治疗目标,要在团体结构中确定明确的重心,保持治疗师积极主动的角色,并且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操作。

6。具体操作技术:

(1)确定团体的性质,如结构式还是非结构式,小组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组员是同质还是异质;

2)确定团体的规模;

(3)确定团体活动的时间、频率及场所;

(4)招募团体心理治疗的组员;

(5)协助组员投入团体;

(6)促进团体互动。

注意事项

团体心理治疗对于人际关系适应不佳的人有特殊用途。但应注意其局限性:

1、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暴露;

2、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

3、有的组员可能会受到伤害

4、组员隐私可能会被无意泄露。

自恋的表现形式

导语:“你太自恋了!”“我就自恋了,SO WHAT?”中国大众普遍开始说“自恋”这件事,可能自芙蓉姐姐始。不过她让中国人认为“自恋”是种性格缺陷。

事实上,1970年代,自体心理学大师科胡特就宣布:“现在,自恋合法了。”自恋不再被作为对夸张、自满、自负、自我、自私等负面人类品性的专用称呼,而用来形容人类拥有自我价值感、珍视感、骄傲感、充实感等品性——事实上,自恋是人性的核心。

今天早起,洗漱之后,你,一定照了镜子;然后,按照内心对自己的某些预想,开始化妆,先是化妆水,日霜、隔离霜、粉底液,可能你还卷翘了睫毛,涂了口红;看着镜中的自己变得很漂亮,又向着自己的耳后喷了chanel“5号”……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这源于我们对自己的关注。我们希望自己在他人眼中是值得关注和令人舒适的,这会给我们带来愉悦和生命活力。从根本上说,这就是每个人所具有的自恋能量的外显。研究自恋的大师定义“自恋”为:“自恋是一种藉着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自恋是人性的核心,甚至是心理健康的表现,除非自恋太过头,那才是问题。

但,人类的自恋,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自恋有五张脸,它可以通过5种形式表现自己。有时候很奇特、很隐蔽,我们甚至没有觉出自己自恋了,但它却已经不知不觉地伤到了自己和他人。

自恋的第一张脸:自我骄傲

“骄傲”在许多年里,都被当作是不太体面的品性。它被用来称呼那些获得好成绩而自满的小孩。这种价值观现在已经被认为是错误的。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成就和自我展示一直无法被认可和接受,那么创造力又从何而来呢?骄傲恰恰是人类自我展现、拥有理想和抱负的基石。如果一个人没有骄傲,或者不能感受到骄傲带来的愉悦,反而或许说明他/她存在着某种心理困扰。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强调要多鼓励小孩,激发他/她的骄傲。

“母亲眼中发射出的爱的光芒呼应了孩子显示自己的游戏;其他种种母亲对孩子自恋、展示的快乐行为的呼应,肯定了孩子的自尊”。其实,不止母亲给予孩子,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获得认可。例如,你在公司推进一个项目,你一定希望同事能够赞赏你,上司能够关注你。上司和同事眼中发射出的赞赏光芒,呼应了你显示自己的愿望,也肯定了自己的自尊。

适度的追求自我骄傲感,几乎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当然,一个人过度骄傲,的确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比如,你在公司里天天夸耀自己的男友或丈夫如何爱你,这份骄傲虽然对自己是愉悦的,却很容易激发他人的不舒适——如果恰巧对方正处于婚姻的困境中、甚至正在离婚,那你无异于给对方心里重重的一锤。所以,展示自恋的最佳尺度是具有同理心。当自己表达幸福时,能够考虑他人的感受。分享,而不带有贬低别人的味道。

有人会问,如果我总是觉得骄傲让自己有羞耻感呢?其实,偶尔几次,完全不必担心。除非经常如此,无法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快乐,那或许就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需要调整了。

自恋的第二张脸:理想化他人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你听课,课程深深打动了你,让你对老师产生了超级好感,你开始关注这个老师的各个方面。凡是老师的课程都会兴致勃勃地争取去听、买他的书。又或者,你遇到一个很有魅力的上司,觉得他/她在工作能力、为人处事上都成熟圆润,非常倾慕,有时甚至会浮想联翩,猜想他/她日常生活也会很圆满……

这些类似经验,就是理想化他人,是自恋变化的第二张脸。自体心理学家说,那是“一种深切的渴望:渴望着通过与被崇拜的、充满威力的人物的结合而得到保护和强化。这样的人物给你理想、力量;在你危难、挫折、寻求生命意义的时候,帮助你维持自我的稳定”。我们为何会这样做?这是因为,当我们还处在发展过程中时,自身的自恋会因为现实而无法立即实现,这时候我们就会把这种自恋投射在四周成功人士身上,以建立自己的理想目标。这类投射,经过一段时间,随着自己的努力,对他人的理想化慢慢就可能会变成自己的现实。并且,你的成熟,也会让你发现那位老师除了可看到的优秀之外,还有许多缺点;而上司或许家庭并不和睦……你就会慢慢修正之前的看法,在保留内心的目标的同时,更客观地看待他人。

理想化他人在幼儿身上很常见,说爸爸有很大本事……这符合孩子早年的心理发育需要,父母就是孩子的理想化他人。对于那些表现不佳的父母,孩子恰恰丧失了理想化的机会,这会让他/她要么变得没有理想,要么变得一遇见谁就理想化对方。过多的理想化他人,就会搅乱自己的生活,也会给被理想化的他人带来巨大压力。

自恋的第三张脸:友谊

有时候,我们和某人交往,发现彼此不仅衣着有相似性,甚至用语、风格、观点都有某种默契,就会产生好感、友谊。这种情感,就是“回应一个人的基本需求:需要得到认可,可以拥有别人的人性对待与亲和或相同的感觉”。这是自恋的第三张脸。

朋友伙伴之间能够分享彼此的技能、资源、感受、人生思考的行为,是以原始人类阶段的伙伴需要为基础的。

友谊或者伙伴的感觉,在人的心理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是我们社会化的真正开始。朋友伙伴之间能够分享彼此的技能、资源、感受、人生思考的行为,是以原始人类阶段的伙伴需要为基础的。在原始时代,这种关系的结盟会带给一个人许多帮助。而且,相对来自社会的公共帮助,它更多是一种私人帮助,带有情感的支持和融洽。在我们自我能力实现受阻或者无法找到理想他人依靠时,友谊是一种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有时,当我们自己还没有实现某些目标,但身边的朋友实现了,我们也高兴,这就是自身的自恋能力通过温和的投射所获得的满足。它是一种进化,要比理想化他人更有现实感和自立性。在生活中,同行、同事的交往,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某些友谊感。

友谊,作为自恋的第三张脸,也是需要界限的,要有节制,因为它和自我骄傲、理想化他人的感受尺度十分不同。在友谊中,如果任由自己的自恋扩展,就很容易破坏这份友谊。例如你和一个朋友越来越紧密,连对方的私人生活都被你深度界入,这种干扰就可能导致关系紧张。自恋的原始本性是独大的,所以当它被以分享的方式来体验时,它可能就会不满足于分享,而要突显自己、不顾及他人。科胡特指出,人类发展出同理心,意味着一个人跨出了超越自身的伟大一步,对于友谊关系来说更是如此。

自恋的第四张脸:融合

当我们相爱时,爱到高潮,就是融合。这感觉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是自恋的第四张脸。

融合超越了任何一种自恋状态,它几乎无边界、无间隙。 “此状态从自闭态跨出了一小步。他对他人有一点点的意识,但他人被以为是自己延伸出的一部分。尽管有意识他人的存在,但不存在对他人的态度,因为他人已在掌控之列。”

这种状态于个体,其美好,是高峰体验。但在恋人之间,也很难维系,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个体存在,有各自的日常工作和吃喝拉撒。如果一味停留此中,总会先有一个人受不了要暂时离开,不然就会窒息。这就是许多热恋中人,在初期交往、情感到达高峰后很容易产生冲突,甚至愤而分手的原因。谁能承受在完全融合的情感高峰之后,竟然会产生冲突呢?带着巨大的失望,他们匆匆分手。这种冲突经常被一厢情愿地解读为背叛或者伤害,其实这仅仅是彼此适应的开始。

融合不但存在恋人、朋友之间,父母亲子之间也存在着融合。父母紧紧抓住青春期的孩子不放手,拒绝孩子终要从家庭融合中走出去、建立和面对自己的生活,往往会导致子女的激烈反抗。有的父母在子女遭遇困难时,会说,“瞧,就不听我的话”,这是相当不成熟的心诚,其本质是一种融合的自恋被挫败后的报复感。

融合和人际界限的辩证关系,只要在一个以上的人之间存在,就需要被认识。作为亲密关系的关键,它几乎是终生学习的目标。在生活中,边缘性人格障碍等等人格性问题患者,往往就会因为在真实的人际关系中反复表现与人融合、让对方窒息、逃离,而自己又反复体验被抛弃的创伤感受。

自恋的第五张脸:嫉羡

不知道你是否遇见过这样的事,你尽心、尽力帮助朋友,特别在他/她遇到困难时,你也很尊重他/她的感受,但随着你的帮助,他/她的态度却越来越不好,甚至攻击、仇恨你,和你断绝关系。你遭遇到这种极品事件时一定会想:真是狼心狗肺!其实,排除挑拨离间等外在因素,这就是对方的嫉羡,自恋的第五张脸。

嫉羡是一种十分隐蔽的恨意。可能来自人类进化中对资源争夺的自尊受伤后遗症。当你的朋友内心从感激、慢慢感到一种自尊受伤感、无法超越感时,如果他/她将对生活的不满又都投射到你身上时,就会将你的每次帮助都视作一种贬低。这过程可能是无意识的,而感受又无法说破,人际关系就会出现的裂隙。他/她可能会和你闹一些别扭,是无意的对立。但最终会导致彼此关系的破裂。

有时候,在听到同事说自己的投资如何成功时,或许我们可以反观一下自己和对方的内心。那种怀恨之心是不是会涌起?嫉羡在心理层面和自我骄傲很有关系,但它是更加底层的自恋性感受,往往以一种无法觉察的方式破坏人际关系。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有自恋感没有问题,但两个人在一起自恋,就要小心自恋的尺度。本质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自恋的,虽然现在自恋已经“合法”,但自恋的另一面也会伤到别人,并反过来伤到自己。自恋是如此复杂。对自恋多些觉察和调整,了解自恋的五张脸,会帮助我们在社会生活和亲密关系中游刃有余地体验美好的存在。

洁癖怎么治疗-乡间郎中

洁癖怎么治疗

2020-07-14

洁癖属于一种精神障碍,就是患者太过于爱干净,爱干净到了极致的一个情况。严重的情况下HIA会影响到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不过大家也不要太过于担心,患者们可以通过认知疗法、满灌疗法来进行治疗,当然也可以服用一些药物来进行治疗。

洁癖的病发人群是没有男女之分的,生活中有洁癖的人数也很多,只是个人轻重程度不同。一旦患上洁癖之后,一定要积极治疗,防止越来越严重,影响自己到正常的社交。那么,洁癖怎么治疗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的了解一下吧!
  1、认知疗法:洁癖可以通过认知疗法来进行治疗。认知疗法是需要去心理诊所让心理医生来辅导的。要让心理医生去发现并分析患者的病态,来帮助患者治疗。认知疗法最主要的是要去纠正和教育患者的这种不良行为。心理医生会帮助患者找出洁癖的原因,然后用科学知识来告诉患者,他们存在的错误认知,让患者们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如果患者是儿童,就要让家长配合治疗,不要对孩子的清洁度过分的要求,让孩子慢慢的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当孩子慢慢变化的时候,要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帮助患儿慢慢的治好洁癖。
  2、满灌疗法:洁癖也可以通过满灌疗法来治疗。满灌疗法就是让患者坐在一个房间里面,让患者闭上眼睛,全身达到一个放松的状态之后,让家属在患者手上涂抹一些墨水、酱油这些液体。在涂抹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告诉患者他们手上很脏。这时候患者一定要尽量忍耐,不要睁开眼睛去看,直到不能忍受的时候再睁开眼睛。当他们睁开眼睛的时候会发现其实没有那么脏,因为家属在涂抹液体的过程中是一边涂一边用清水洗的。这样就会让患者觉得脏只不过是自己的意念,跟现实是不同的。如果这时候患者还是觉得手很脏需要清洗,家属一定要制止他们这样。虽然患者会比较痛苦,但是只要坚持下去,就可以治好洁癖。
  3、药物治疗:洁癖的患者还可以通过一些药物来进行治疗。一般都是使用一些抗抑郁的药物,比如舍曲林、盐酸帕罗西汀等。在使用药物治疗的时候,需要根据医生的吩咐,安全、正确的进行药物的使用,以免对药物产生依赖。



洁癖怎么治疗相关阅读


老年人怎么才能克服怀旧心理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机体也日渐老化,新陈代谢及内分泌功能也开始减弱,从而导致他们的思维、记忆、理解和能力有所降低,但大脑贮存的“往日信息”却根深蒂固,遇到某种刺激极易触景生情,往事在脑海中不断涌现。这种不良情绪在心理学上称做“怀旧心理”又称“回归心理”。

老人常常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昔日功绩的炫耀,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也有些老年人特别是离退休闲居家中无所事事的老人,更易沉湎于往事的回忆之中。调查显示,具有怀旧心理者女性多于男性,文化程度偏低、心胸狭窄和性格内向者多见。

怀旧心理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经常被“怀旧心理”因扰的老人,容易产生忧虑、悲观、烦躁、易怒及厌世等消极情绪,从而加速身体机能衰老,导致心脑血管、内分泌系统及消化功能紊乱,引发老年抑郁症、消化性溃疡及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如何克服老年人怀旧心理对健康产生的危害,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首先应正确对待和评价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正确对待历史,要放下包袱,以乐观的情绪,坚持社交往来,切忌把自己关在小屋内。整日沉浸在不堪回首的往事之中,要把自己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去。努力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如读读书报、学学书画、写写文章、下下象棋、打打太极、养养花鸟等。丰富一下自己的精神生活,用新知识来取代大脑中遗留的往事。

另外,家庭、社会都应主动关心老年人,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帮助他们及时清除回归心理所造成的不良情绪,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氛围中来。

压力的表现及应付方式

通常情况下应付压力的策略:

压力的应付策略就是减轻压力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包括改变个人对压力的看法,改变个人能力的评价,运用相应的情绪应付和行为反应,适当运用社会支持等。

压力面前的问题取向:如果个人有能力或有可能克服困难,就常常把重点放在问题本身,注重减压技巧,控制心态,以有效而建设性的行为直接解决引起压力的问题。集中精力对付那些自己能控制以及能够解决和接受的事情,更有效地对付压力。

压力面前的情绪取向:如果引起压力的问题很难解决,感到压力不可能改变,则往往采用针对压力情绪反应的应付方式,焦点是控制自己在压力下的情绪,不直接处理问题,而是先改变自己的感觉,专注于减轻压力对情绪的冲击,使自己舒服一些。一般是运用心理防御和放松技巧,从而放松情绪。心理应付主要是情绪应付,心理应付也就是心理防御。

心理应付机制是自我支持,可与社会支持想媲美。它通过调整自身的价值系统,从而改变自己对压力的认识和情绪反应,籍以减少痛苦,维护自尊心,求得内心平和。但是心理应付不是最有效的应付,通常见于心理压力过大和心理不太成熟的情况。它不包括处理具体现实问题的思维与行为过程,否则全部心理活动都可以说是对外界刺激的适应,不是心理应付的含义。

此外,应付策略又分:

1、理智反应:调整目标,继续努力;坚持目标、矢志不移;身处逆境,转移活动、另劈新经。

2、非理智反应:攻击;退缩——幻想、冷漠、依赖;退化——埋怨、举棋不定、拖拉;固执。

3、情绪的应付方式和非理智的应付方式容易引起心理和躯体损害。

常见如下应付方式:

1、改变对压力的看法

对压力事件作出与客观现实不符,但易于被自己接受的评价。对不能实现的愿望,有意贬低;对于能够取代与补偿的可以实现的愿望,有意提高评价。

自欺方式:将吃不到的葡萄说成是酸的,有意贬低,把能吃到的酸柠檬说成是甜的,有意升值,求得自我安慰

投射方式:把造成挫折的原因,向外界推委。考试成绩不好时说题太难或题出偏了

合理化的方式: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的困难局面进行“合理”的解释,做到“名正言顺”

逆反方式:外部言行与内心活动正好相反,以避免暴露真相的难堪局面。本来压力很大,但外表装着很放松,很“开心”。

2、降低自己的愿望,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自暴自弃,自卑自怜的适应方式

● 行为退化方式——表现无知无能,幼稚糊涂,以减轻社会舆论方面的压力

● 躯体化方式——出现多种躯体不适感与全身慢性疼痛症状,要求病休、疗养,取得病人角色后,社会支持增加,社会要求增加

● 向亲友倾诉内心苦衷,郁闷感情获得宣泄,获得安慰与同情;逃避问题,责怪他人或听天由命。

● 病态求助方式——打骂自己,呼天叫屈,躺在地上打滚,可使别人立即退却。或以自罚、自伤、自杀等方式向别人威胁、抗议,或为了惩罚他人出现自杀。不少青年因此而死于自杀,它是一种最糟糕的一种应付方式

● 蛮干、铤而走险

● 当精神紧张达到极限,矛盾无法解决时,个别人丧失理智,激情之下毁物伤人违法,寻衅与迁怒无辜,行为不计后果,这是一种危险的应付方式。

什么是催眠治疗

一、什么是催眠治疗

在各种心理治疗中,最为神秘的莫过于古老的催眠治疗。催眠治疗是催眠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是众多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催眠,广义上指人类活动中与催眠现象有关的一切文化现象,包括巫术、气功、瑜伽、禅修、冥想、宗教、人体特异功能、各种神秘现象等。狭义的催眠是指催眠术实施的过程。被催眠和自我催眠是生物本能之一,生物通过催眠躲避危险、自我保全、维持健康、延续生命。催眠术是催眠师使被催眠者进入并保持于催眠状态特殊的方法,以实现预设目标,如治疗疾患、沟通情感、破译秘密、表演特技、开发潜能等。催眠状态是指催眠术中被催眠者进入的一种特殊意识状态。被催眠者受暗示性明显提高,能与催眠师保持密切的感应关系,会不加批判地接受其暗示指令;催眠师则能有计划地调控被催眠者的感受阈限和忍受阈限,使之呈现出清醒状态下不可思议的功能。

 二、催眠治疗的适用人群

催眠和睡眠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公众往往认为催眠就是“催人睡眠”,把催眠治疗当成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实际上,催眠治疗的适应证远不限于睡眠障碍。催眠治疗师可以不用药物而治愈很多难治的疾病和障碍,包括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癔症等心理障碍,和睡眠障碍、进食障碍、性功能障碍、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慢性疲劳综合征等躯体障碍,以及厌学、冲动、口吃、各种成瘾行为、不良习惯等行为障碍。

 三、催眠治疗的操作技术

在催眠师的诱导下,接受催眠者的意识由清醒变得恍惚,进而如醉如痴,其身体或柔若无骨而瘫软在床,或坚如木石而足以载人。被催眠者对催眠师惟命是从,心无旁骛。催眠结束后,被催眠者由混沌状态逐渐恢复意识,似大梦初醒,对刚才发生的一切印象模糊,恍如隔世,通常的体会是:“像睡了一大觉,舒服极了!”

四、催眠治疗的注意事项

催眠师的任务是为人解除痛苦,带来放松和快乐,恢复身心健康,而不仅仅是帮助其睡眠。治疗前,催眠师与被催眠者都要相互信任,消除误解,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被催眠者要解除身心约束、排空大小便、妥善处理好随身物品。治疗中,被催眠者身体放松,呼吸平缓,精神集中,杂念减少,彻底进入全身心的休息状态。催眠实际上较睡眠更为有效,可以理解为一种事半功倍的休息方式。治疗结束后,催眠师要将被催眠者逐步唤醒,并与其讨论治疗体验。通常,很多人在治疗后感慨:“可惜时间过得太快了,意犹未尽,真不愿醒来啊!”

团体心理治疗的基本介绍

团体心理治疗是以团体、小组的形式提供心理帮助的一种心理治疗形式。在治疗期间,团体成员就大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观察和分析有关自己和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反应、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得以改善。

团体心理治疗的主要特色在于一位治疗师可以同时为多位来访者提供有效的治疗,使医疗资源得到高效的利用。

团体治疗并不像个别治疗那样有一套相对完整和系统的理论,任何一种个别心理治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论原则建立起相应的团体心理治疗方法:精神分析、动力-互助式、认知行为、人际关系、心理教育、格式塔、支持性-表达性、心理剧等技术都已经用于团体治疗。治疗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境来设计不同的团体形式和内容。但无论那一种团体治疗都强调:心理问题、行为问题、行为障碍及各种适应问题是在人际交往中,或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发展和维持的,因此,需要特别注意此时此地的人际互动,识别并理解在互动中出现的问题,并最终改变那些适应不良的模式。

现代团体治疗主要有三种:心理治疗、人际关系训练和成长小组。心理治疗的重点是补救性、康复性的,组员可以是精神患者,也可以是有心理问题的神经症病人;后两种团体是成长和发展性的,参加者是普通人,目的是为了改善关系,发挥潜能,自我实现。团体治疗已经广泛应用在医院、学校、企业、军队、监狱等领域,适于不同的人参加。

团体治疗主要有以下11个疗效因子:希望重塑、普同性、信息传递、利他、原生家庭的矫正性重现、提高社交技巧、行为模仿、人际学习、凝聚力、宣泄和存在因子等。

3。治疗目标:

一般目标:减轻症状、培养与他人相处及合作的能力、加深自我了解、提高自信心、加强团体的归属感凝聚力等。

特定目标:每个治疗集体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急性住院病人的团体目标可以是:

1) 协助病人参与治疗过程;

2)证实交谈的有益性;

3)暴露问题所在;

4)降低孤独感;

5)对他人有帮助;

6)缓解住院带来的焦虑。同时,住院团体治疗还有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让患者参与治疗过程,使他们愿意在出院后继续治疗。

4。治疗过程:团体心理治疗经历起始、过渡、成熟、终结的发展过程。团体的互动过程会出现一些独特的治疗因素,产生积极的影响机制。

(1)起始阶段:定向和探索的时期,基本任务是接纳与认同。

(2)过渡阶段:协助组员处理他们面对的情绪反应及冲突,促进信任和关系建立。

(3)工作阶段:探讨问题和采取有效行为,以促成组员行为的改变。

(4)终结阶段:总结经验、巩固成效,处理离别情绪。

5。组长的职责:注意调动团体组员参与积极性;适度参与并引导;提供恰当的解释;创造融洽的气氛。在短程治疗团体中要与团体成员共同制定清晰的、现实的治疗目标,要在团体结构中确定明确的重心,保持治疗师积极主动的角色,并且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操作。

6。具体操作技术:

(1)确定团体的性质,如结构式还是非结构式,小组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组员是同质还是异质;

2)确定团体的规模;

(3)确定团体活动的时间、频率及场所;

(4)招募团体心理治疗的组员;

(5)协助组员投入团体;

(6)促进团体互动。

注意事项

团体心理治疗对于人际关系适应不佳的人有特殊用途。但应注意其局限性:

1、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暴露;

2、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

3、有的组员可能会受到伤害

4、组员隐私可能会被无意泄露。

自恋的表现形式

导语:“你太自恋了!”“我就自恋了,SO WHAT?”中国大众普遍开始说“自恋”这件事,可能自芙蓉姐姐始。不过她让中国人认为“自恋”是种性格缺陷。

事实上,1970年代,自体心理学大师科胡特就宣布:“现在,自恋合法了。”自恋不再被作为对夸张、自满、自负、自我、自私等负面人类品性的专用称呼,而用来形容人类拥有自我价值感、珍视感、骄傲感、充实感等品性——事实上,自恋是人性的核心。

今天早起,洗漱之后,你,一定照了镜子;然后,按照内心对自己的某些预想,开始化妆,先是化妆水,日霜、隔离霜、粉底液,可能你还卷翘了睫毛,涂了口红;看着镜中的自己变得很漂亮,又向着自己的耳后喷了chanel“5号”……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这源于我们对自己的关注。我们希望自己在他人眼中是值得关注和令人舒适的,这会给我们带来愉悦和生命活力。从根本上说,这就是每个人所具有的自恋能量的外显。研究自恋的大师定义“自恋”为:“自恋是一种藉着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自恋是人性的核心,甚至是心理健康的表现,除非自恋太过头,那才是问题。

但,人类的自恋,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自恋有五张脸,它可以通过5种形式表现自己。有时候很奇特、很隐蔽,我们甚至没有觉出自己自恋了,但它却已经不知不觉地伤到了自己和他人。

自恋的第一张脸:自我骄傲

“骄傲”在许多年里,都被当作是不太体面的品性。它被用来称呼那些获得好成绩而自满的小孩。这种价值观现在已经被认为是错误的。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成就和自我展示一直无法被认可和接受,那么创造力又从何而来呢?骄傲恰恰是人类自我展现、拥有理想和抱负的基石。如果一个人没有骄傲,或者不能感受到骄傲带来的愉悦,反而或许说明他/她存在着某种心理困扰。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强调要多鼓励小孩,激发他/她的骄傲。

“母亲眼中发射出的爱的光芒呼应了孩子显示自己的游戏;其他种种母亲对孩子自恋、展示的快乐行为的呼应,肯定了孩子的自尊”。其实,不止母亲给予孩子,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获得认可。例如,你在公司推进一个项目,你一定希望同事能够赞赏你,上司能够关注你。上司和同事眼中发射出的赞赏光芒,呼应了你显示自己的愿望,也肯定了自己的自尊。

适度的追求自我骄傲感,几乎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当然,一个人过度骄傲,的确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比如,你在公司里天天夸耀自己的男友或丈夫如何爱你,这份骄傲虽然对自己是愉悦的,却很容易激发他人的不舒适——如果恰巧对方正处于婚姻的困境中、甚至正在离婚,那你无异于给对方心里重重的一锤。所以,展示自恋的最佳尺度是具有同理心。当自己表达幸福时,能够考虑他人的感受。分享,而不带有贬低别人的味道。

有人会问,如果我总是觉得骄傲让自己有羞耻感呢?其实,偶尔几次,完全不必担心。除非经常如此,无法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快乐,那或许就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需要调整了。

自恋的第二张脸:理想化他人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你听课,课程深深打动了你,让你对老师产生了超级好感,你开始关注这个老师的各个方面。凡是老师的课程都会兴致勃勃地争取去听、买他的书。又或者,你遇到一个很有魅力的上司,觉得他/她在工作能力、为人处事上都成熟圆润,非常倾慕,有时甚至会浮想联翩,猜想他/她日常生活也会很圆满……

这些类似经验,就是理想化他人,是自恋变化的第二张脸。自体心理学家说,那是“一种深切的渴望:渴望着通过与被崇拜的、充满威力的人物的结合而得到保护和强化。这样的人物给你理想、力量;在你危难、挫折、寻求生命意义的时候,帮助你维持自我的稳定”。我们为何会这样做?这是因为,当我们还处在发展过程中时,自身的自恋会因为现实而无法立即实现,这时候我们就会把这种自恋投射在四周成功人士身上,以建立自己的理想目标。这类投射,经过一段时间,随着自己的努力,对他人的理想化慢慢就可能会变成自己的现实。并且,你的成熟,也会让你发现那位老师除了可看到的优秀之外,还有许多缺点;而上司或许家庭并不和睦……你就会慢慢修正之前的看法,在保留内心的目标的同时,更客观地看待他人。

理想化他人在幼儿身上很常见,说爸爸有很大本事……这符合孩子早年的心理发育需要,父母就是孩子的理想化他人。对于那些表现不佳的父母,孩子恰恰丧失了理想化的机会,这会让他/她要么变得没有理想,要么变得一遇见谁就理想化对方。过多的理想化他人,就会搅乱自己的生活,也会给被理想化的他人带来巨大压力。

自恋的第三张脸:友谊

有时候,我们和某人交往,发现彼此不仅衣着有相似性,甚至用语、风格、观点都有某种默契,就会产生好感、友谊。这种情感,就是“回应一个人的基本需求:需要得到认可,可以拥有别人的人性对待与亲和或相同的感觉”。这是自恋的第三张脸。

朋友伙伴之间能够分享彼此的技能、资源、感受、人生思考的行为,是以原始人类阶段的伙伴需要为基础的。

友谊或者伙伴的感觉,在人的心理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是我们社会化的真正开始。朋友伙伴之间能够分享彼此的技能、资源、感受、人生思考的行为,是以原始人类阶段的伙伴需要为基础的。在原始时代,这种关系的结盟会带给一个人许多帮助。而且,相对来自社会的公共帮助,它更多是一种私人帮助,带有情感的支持和融洽。在我们自我能力实现受阻或者无法找到理想他人依靠时,友谊是一种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有时,当我们自己还没有实现某些目标,但身边的朋友实现了,我们也高兴,这就是自身的自恋能力通过温和的投射所获得的满足。它是一种进化,要比理想化他人更有现实感和自立性。在生活中,同行、同事的交往,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某些友谊感。

友谊,作为自恋的第三张脸,也是需要界限的,要有节制,因为它和自我骄傲、理想化他人的感受尺度十分不同。在友谊中,如果任由自己的自恋扩展,就很容易破坏这份友谊。例如你和一个朋友越来越紧密,连对方的私人生活都被你深度界入,这种干扰就可能导致关系紧张。自恋的原始本性是独大的,所以当它被以分享的方式来体验时,它可能就会不满足于分享,而要突显自己、不顾及他人。科胡特指出,人类发展出同理心,意味着一个人跨出了超越自身的伟大一步,对于友谊关系来说更是如此。

自恋的第四张脸:融合

当我们相爱时,爱到高潮,就是融合。这感觉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是自恋的第四张脸。

融合超越了任何一种自恋状态,它几乎无边界、无间隙。 “此状态从自闭态跨出了一小步。他对他人有一点点的意识,但他人被以为是自己延伸出的一部分。尽管有意识他人的存在,但不存在对他人的态度,因为他人已在掌控之列。”

这种状态于个体,其美好,是高峰体验。但在恋人之间,也很难维系,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个体存在,有各自的日常工作和吃喝拉撒。如果一味停留此中,总会先有一个人受不了要暂时离开,不然就会窒息。这就是许多热恋中人,在初期交往、情感到达高峰后很容易产生冲突,甚至愤而分手的原因。谁能承受在完全融合的情感高峰之后,竟然会产生冲突呢?带着巨大的失望,他们匆匆分手。这种冲突经常被一厢情愿地解读为背叛或者伤害,其实这仅仅是彼此适应的开始。

融合不但存在恋人、朋友之间,父母亲子之间也存在着融合。父母紧紧抓住青春期的孩子不放手,拒绝孩子终要从家庭融合中走出去、建立和面对自己的生活,往往会导致子女的激烈反抗。有的父母在子女遭遇困难时,会说,“瞧,就不听我的话”,这是相当不成熟的心诚,其本质是一种融合的自恋被挫败后的报复感。

融合和人际界限的辩证关系,只要在一个以上的人之间存在,就需要被认识。作为亲密关系的关键,它几乎是终生学习的目标。在生活中,边缘性人格障碍等等人格性问题患者,往往就会因为在真实的人际关系中反复表现与人融合、让对方窒息、逃离,而自己又反复体验被抛弃的创伤感受。

自恋的第五张脸:嫉羡

不知道你是否遇见过这样的事,你尽心、尽力帮助朋友,特别在他/她遇到困难时,你也很尊重他/她的感受,但随着你的帮助,他/她的态度却越来越不好,甚至攻击、仇恨你,和你断绝关系。你遭遇到这种极品事件时一定会想:真是狼心狗肺!其实,排除挑拨离间等外在因素,这就是对方的嫉羡,自恋的第五张脸。

嫉羡是一种十分隐蔽的恨意。可能来自人类进化中对资源争夺的自尊受伤后遗症。当你的朋友内心从感激、慢慢感到一种自尊受伤感、无法超越感时,如果他/她将对生活的不满又都投射到你身上时,就会将你的每次帮助都视作一种贬低。这过程可能是无意识的,而感受又无法说破,人际关系就会出现的裂隙。他/她可能会和你闹一些别扭,是无意的对立。但最终会导致彼此关系的破裂。

有时候,在听到同事说自己的投资如何成功时,或许我们可以反观一下自己和对方的内心。那种怀恨之心是不是会涌起?嫉羡在心理层面和自我骄傲很有关系,但它是更加底层的自恋性感受,往往以一种无法觉察的方式破坏人际关系。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有自恋感没有问题,但两个人在一起自恋,就要小心自恋的尺度。本质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自恋的,虽然现在自恋已经“合法”,但自恋的另一面也会伤到别人,并反过来伤到自己。自恋是如此复杂。对自恋多些觉察和调整,了解自恋的五张脸,会帮助我们在社会生活和亲密关系中游刃有余地体验美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