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罗西汀和舍曲林比较

2020-07-14

舍曲林和帕罗西汀都是目前经常被大家常用的抗抑郁和抗焦虑的药物,虽然说两者可以起到的药效有些类似,不过依旧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两者在起效时间、改善躯体化症状效果、适用患者、以及其他方面都具备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因此大家可以根据这些区别来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治疗药物。

因为现如今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需要背负的生活压力变得越来越大,所以导致很多人的心理方面都出现了问题,比如说抑郁症,抑郁症也是现如今发作几率较高的一种心理疾病。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临床上可以被使用的抗抑郁药物也变得越来越多了,比如说帕罗西汀和舍曲林,那帕罗西汀和舍曲林比较有什么区别呢?
  一、起效时间的区别
  在治疗多种类型的焦虑症以及抑郁症的对照研究当中,一般情况下来说,舍曲林的起效时间大约为两周左右的时间,但是帕罗西丁目前并没有两周内起效的对照证据,因此相比较而言,舍曲林的起效时间更快。
  二、改善躯体化症状效果区别
  在帕罗西汀和舍曲林治疗焦虑症以及抑郁症的研究对比当中,可以发现两者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反应率和缓解效果都是差不多的,但是从目前的数据呈现情况来看,舍曲林改善患者躯体化症状的效果,明显要优于帕罗西汀。
  三、适用患者区别
  虽然说帕罗西汀和舍曲林都是较为常用的抗抑郁症以及抗焦虑的药物,但是相比较而言,帕罗西汀的药效作用更加猛烈一些,所以比较适用于症状相对而言比较激烈的年轻患者使用而舍曲林的药效要柔和一些,比较适合老年患者或者是症状较为轻微的患者使用。
  四、其他区别
  和舍曲林比起来,帕罗西汀并不存在儿童适应症,而舍曲林则被批准可以应用于6岁以上的儿童强迫症,而且相对比而言,帕罗西汀并不具备受体的亲和作用,但是舍曲林具备,因此相对而言舍曲林对于强迫症的治疗效果要更为明显一些。舍曲林和帕罗西汀都是目前经常被大家常用的抗抑郁和抗焦虑的药物,虽然说两者可以起到的药效有些类似,不过依旧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两者在起效时间改善躯体化症状效果,适用患者,以及其他方面都具备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因此大家可以根据这些区别来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治疗药物。



帕罗西汀和舍曲林比较相关阅读


精神病怎么治愈

精神病患者的治愈问题是很多人都比较关心的问题。一般来说越早治疗,治愈率越高。特别是在精神病首次发作的时候,经过系统正规的治疗,病情家人给与关心爱护,一般是可以治愈的。慢性精神病患者需要长期吃药治疗,以免病情的反复发作。

精神病患者一般经过治疗以后,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但是很多的精神病是能够反复发作的,所以要根据具体的病情进行有效的治疗。首次发作、早治疗的患者治愈率高,慢性患者需要长期服药。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分析一下吧。
  1、精神病越早治疗,治愈率越高。精神病是指大脑皮层功能失调,造成的各种各样的临床的症状,我们经常说的精神分裂症,就是一个典型的精神病,那么早期发现清醒的疾病病人,他可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治疗之下,家属亲友单位的关怀之下,得到很好的合理的科学的治疗,可以治愈。但是在精神病的早期,一定要早期发现,对病人进行治疗、效果才好,如果迁延日久,这个病人他的生活工作,受到重大的影响,这个时候治疗效果,就不是那么很理想了,对病人不能歧视,应当很好地关怀,给他温暖、给他照顾,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之下进行治疗,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2、精神病一定要进行系统治疗,能够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精神病单次发作后经过正规系统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完全消除症状,基本恢复正常生活,达到临床治愈。但精神病的治疗使用药物是一方面,个体素质、性格特点、家庭社会环境、遗传因素等都是影响因素。受这种多重因素影响,精神病容易复发。就跟感冒一样,每次能治好但无法保证终身不再感冒。同样道理,精神病单次发作目前的治疗手段能临床治愈,但达不到不复发的目标,所以从长期角度来看无法彻底治愈3、慢性精神病患者需要长期吃药。精神疾病的病人很多是慢性病人需要长期的治疗、长期的服药,才能够缓解精神病的发作。一旦停药,很容易引起复发的情况。所以要根据病情以及社会功能的损害性,进行治疗。轻度的社会功能损害,重度的社会功能损害以及衰退还是能够达到痊愈。

精神病怎么得来的

神经病容易复发给人很多困扰。引发神经病的因素有很多,一般是一个或者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精神障碍容易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器质性的改变、神经内分泌的改变也容易引发精神病。另外年龄、性别、心理、环境,也会导致精神病的发生。

精神病的发病严重影响了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而引发精神病的原因有很多,了解了原因,有利于及时的预防。遗传、神经生化和内分泌、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等等都会引发神经病,是多种因素引发的。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分析一下吧。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精神障碍具有较高的遗传倾向,受较复杂的多因素影响;多种精神障碍共享遗传易感基因。精神分裂症、情感病、老年痴呆都跟这个遗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2.神经生化因素。脑的机构和功能与精神障碍相关。各类神经递质、神经肽、神经营养因子与精神障碍有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脑部出现了器质性的改变,也容易引发精神病,要积极的进行检查治疗。?
  3.神经内分泌因素。内分泌功能障碍与精神障碍特别是情感障碍具有高共病率现象,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与精神障碍发生发展可能相关。所以可以积极的调理内分泌,使用药物进行积极的治疗。?
  4.生物学因素。有一些疾病跟我们的性别也有关系,比如说抑郁症那就女性多发,酒瘾可能在男性当中更多见一些。还有一些疾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多发。比如有一些病在儿童阶段多发如孤独症、信息障碍,那对于痴呆在老年期的时候就发病比较多,这是生物学因素。
  6、心理社会学因素也是非常密切的。比如说突发的一些事件如火灾、飞机失事、地震我们会出现心理的应激反应、急性的应激反应。社会地位的一个变迁,比如临退休一下子适应不了这样的角色就可能也出现问题。所以我们说精神病它不是一个单一因素,它是多种因素而引发的一种疾病。

怎么治疗精神病

精神病属于一种心理障碍,目前患病的人数也在不断的上升。当患上精神病之后,患者和患者的家人都不用太着急和害怕,精神病是可以治好的。患者们可以通过调节好自己的日常,接受心理辅导,使用一些药物来进行治疗,让自己尽快的恢复正常。

精神病是具有遗传因素的,跟患者个人的性格和承受的能力等都是有着很大关系的。当患上精神病之后,会给患者正常的生活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这时候患者们就需要采取有效方式来及时的进行治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的了解一下怎么治疗精神病吧!
  1、调节日常:对于精神病的治疗,患者们首先要调节好自己的日常,患者的家属要帮助患者来调节好日常。患者们首先对自己的作息做出调节,要像正常人一样,要早睡早起。患者们还要保持自己心情的舒畅,患者们可以多听听音乐,在家人的陪同下多接触接触大自然,多感受一些外界的美好,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患者总是胡思乱想,活在自己假定的世界里面。患者一定要保持一个乐观向上的态度,这样对于精神病的治疗是非常有帮助的。
  2、心理治疗:对于精神病的治疗,还需要接受心理治疗,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精神病的患者在情感意识上是不同于常人的。这时候家人需要带着患者,去专业的心理诊所,接受专业的心理医生的心理辅导。心理医生会改变患者一些错误的认知、思考习惯和行为习惯,帮助患者慢慢的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在进行心理治疗的时候,一定按照医生的吩咐,家人要带着患者定期去接受心理治疗,千万不要半途而废,以免影响到治疗的效果。
  3、药物治疗:对于精神病的治疗,还需要使用一些药物来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齐拉西酮、利培酮、富马酸喹硫平、曲美托嗪等。这些药物可以调节患者脑部神经,从而起到治疗效果。在使用药物治疗的时候,患者们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吩咐,定时定量、安全正确的进行药物的服用。患者的家人一定要协助患者服用好药物。

盐酸洛哌丁胺胶囊说明书

患者在服用药物的时候需要仔细查看说明书。而在选择服用盐酸洛哌丁胺胶囊的时候,也要看好说明书。因为这一类药物会对肝脏健康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对便秘者造成影响。所以患者在出现腹泻以后,需要根据医嘱适当地选择盐酸洛哌丁胺胶囊进行食用。

现在大家都不愁温饱问题,因此很多的患者都会因为吃太多或者是饮食不当,而造成腹泻问题。并且一些患者会因为腹泻而造成其他的并发症出现。那么这个时候可以适当地服用盐酸洛哌丁胺胶囊,那么盐酸洛哌丁胺胶囊说明书有什么重要内容呢?
  一、盐酸洛哌丁胺胶囊作用
  日常的饮食当中会因为饮食不当或者是食物不卫生而导致患者出现腹泻的情况,所以盐酸洛哌丁胺胶囊能够有效地治疗急性的腹泻以及其他病因而造成的慢性腹泻。并且对胃部或者是肠道当中的疾病来进行治疗,这一种药物也可以适用于一些慢性功能腹泻的患者,通过服用此类药物,能够更好地让患者得到治疗。
  二、盐酸洛哌丁胺胶囊用法用量
  在服用药物的过程当中,成人第一次服用这一类药物,要服用4mg,而此后每一次的腹泻都需要再服用2mg来巩固药效。而在到腹泻停止以后还要连续服用五天。假如这一种药物对个体患者没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则需要及时停止服用。此类药物最好是在空腹或者是在饭前进行服用,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三、盐酸洛哌丁胺胶囊的注意事项
  1、药物禁忌
  患者在服用盐酸洛哌丁胺胶囊的时候,需要注意是否有出现便秘或者是肠梗阻。这几类的患者都是不能够服用此类药物的,并且一些出现肠道蠕动被抑制的病人,也是不易服用这类药物。同时肝脏健康出现问题的患者,也不适合服用这一类的药物。
  2、药物注意事项
  患者在服用这一类药物的时候,需要根据医生的医嘱进行服用。患者需要避免在服用以后出现中毒的症状,同时一些出现严重的肝脏损害的患者,也不能够服用这一类药物。

精神病患者伤人能否避免

10%重性精神病人有攻击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更低。另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

目前,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率将升至1/4。

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以至于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把精神病与暴力划等号。其实,精神病的表现多种多样,冲动、攻击行为只是众多症状的一部分,常出现于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约10%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会出现冲动、攻击行为,这个比例其实与普通人群冲动、攻击行为的发生概率相近。但发生在精神病人中的冲动、攻击行为之所以引起人们关注、导致大家恐惧,是因为精神病患者的冲动、攻击行为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残暴性等特点,同时难以防范、后果严重。因此,加强重性精神病的管理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2013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明确了各级政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以及精神病患者监护人在精神病管理方面的责任,为加强精神病的健康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不及时诊治易引发意外

我国精神病患者人数庞大,但相关医疗机构数量不足,按照现有注册精神科医师统计,专业医师和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比例是1∶800,加上较为严重的歧视现象,很多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诊治。精神病人引发意外事件原因复杂,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及时诊治。

很多精神病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不愿意接受治疗,究其原因是由于普遍存在的歧视和病耻感。如果我们能为病人创造宽松的环境,以更加包容、理解、尊重的态度与他们相处,就会避免或减少这些隐患。精神疾病同其它疾病一样,可防、可控。

然而,多数人由于对精神病的不了解而产生恐惧、歧视,本来应该当面说、大声说的一些看法、想法,却是小心翼翼地私下说、小声说,结果使本来就以敏感多疑为症状的患者更加敏感,甚至引发愤怒情绪。精神病患者和其他人一样也需要别人的肯定和认可,所以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要多鼓励并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而不是过多地表达无奈、不屑,甚至反复提及“有病”、“不正常”等字眼。对于偶然遇到有攻击倾向的患者,不要试图用暴力遏止,更不能激怒他,而是要在尽量安抚的基础上,选择报警或者拨打急救电话,请专业人士来处置。

家属“灭火器”很关键

从一般心理障碍到严重精神疾患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他们中的许多人,平常看起来和常人毫无二致,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健康。当其中一些人面临就业、婚姻、子女、养老等生存压力时,其无助和挫折都可能成为一触即发的“引信”,瞬间点燃“炸药包”,而家属在“灭火”方面则发挥着重要作用。

精神病系统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只有系统的治疗,才能尽量减少病情的波动、复发。督促患者系统治疗,是家属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平时,家属要督促患者定期复诊、按时服药,善于发现病情波动的蛛丝马迹,确保患者病情稳定。需要提醒的是,家属易犯以下几个错误:否认家人有精神疾病,讳疾忌医,延误治疗时机;过分害怕药物副作用而不给患者用药;求治心切,频繁换药;见好就收,擅自停药。

家属是患者战胜疾病的帮手、朋友,要善于发现患者的长处和进步,适当忽略患者自身的不足,帮助患者增强信心;家属对病人既不要过度保护,也不要放任自流,应放手让病人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时给予必要指导和帮助;冲动攻击行为与其它症状一样,能通过治疗得到良好控制,不能因为病人曾出现过这样的行为就担心害怕,而将病人丢弃在医院。大家共同做好精神病的管控工作,才能将精神病的肇事肇祸风险降到最低。

警惕5大高危因素

有研究显示,发病年龄早、患病时间短、男性、家庭负担重、监护差,是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的高危因素,而完善的精神疾病防控体系能将这种风险降至最低。

这个防控体系包括提供急性期治疗的各级医疗机构,提供恢复社会功能治疗的康复机构,提供精神病服务的社区机构。在这样一个体系里,急性期患者能及时门诊、住院治疗;稳定期患者能得到康复训练;出院的患者有人管理;对居家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指导患者服药和开展康复训练;对患者的监护人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和看护知识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