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的治疗

2020-07-14

产后抑郁症的治疗首先就是心理精神治疗,家人要多与产妇交流,并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再就是要使用药物治疗,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和非典型抗抑郁剂,另外还可进行物理治疗。

女性生产之后,大多数的人关注的都是她们的身体健康,却忽视了她们的心理。其实产妇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如果不注意的话,就可能形成产后抑郁症,一旦患上这种疾病,必须得及时治疗。那么产后抑郁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产后抑郁症的心理精神治疗
  1.主动与产妇交流:家人应该要主动和产妇进行交流,充分的倾听他们心里的想法和感受,并且适时的给予鼓励,还要帮助她们学会母乳喂养以及育儿的一些知识,让她们的心情能够保持愉快。
  2.给予产妇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孕妇如果分娩的时候经历了异常的痛苦,那么丈夫、公婆以及父母等家庭成员都应该给予产妇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建立非常温馨的家庭氛围,让产妇心里边舒服一些,这样能够减少刺激,如果说产妇有比较敏感的问题,家人应该要尽量的避免。
  二、产后抑郁症的药物治疗
  1.三环类抗抑郁药:对于有产后抑郁症的女性朋友来说,可以服用三环类抗抑郁药来治疗。这种类型的药物有很多,可以根据抑郁症的严重程度来选择,丙咪嗪镇静作用弱,而阿米替林或者多虑平镇静作用更强,适用于焦虑及失眠患者。
  2.非典型抗抑郁剂:非典型抗抑郁剂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治疗产后抑郁症的药物。该药的种类也比较多,常见的就是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等,这一类药物的应用范围比较广,副作用小,安全性能高,可以长期维持治疗。
  三、产后抑郁症的物理治疗
  产后抑郁症的患者还可以采用物理的方法来治疗,它的副作用小,而且疗效也比较显着。比较常见的就是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通过使用微电流刺激大脑的方式来调节大脑的分泌,改善抑郁症的神经递质和激素,并且促进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以便达到缓解抑郁情绪的目的。



产后抑郁症的治疗相关阅读


抑郁症和焦虑症哪个严重

焦虑症和抑郁症就像发烧感冒一样,患病者没有明确的特征或者年龄段,任何人都有可能得焦虑症或者抑郁症,并且在现实生活中,两者的发病率都很高。它们悄悄的打乱了我们的正常生活,并且带给了患者精神上不同的痛苦和折磨。焦虑症和抑郁症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那么它们哪个更严重呢?

一、虽然说这两种疾病都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但是这两者所造成的危害却是不一样的,如果焦虑症没有及时得到治疗,就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然后抑郁症会让患者饱受身心的折磨,甚至会让正常的工作受到影响,而抑郁症所引起的自杀率是比较高的,这对于患者家属来说也是一种严重的打击。
  二、焦虑症往往就会出现和实际情况不符合的焦虑情绪,或者说焦虑所存在的时间比较长,进一步地形成病理性的焦虑症状,这对于患者来说也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情绪障碍。而抑郁症最为明显的症状就是心情出现低落,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境障碍。
  三、抑郁症可能会出现悲伤或者是抑郁症状,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最明显的就是在躯体上出现相应的症状,比如说睡眠障碍,食欲改变,情感淡漠,人际关系压力,这一类的心理疾病一定要及时接受治疗。
  焦虑症的出现会使得正常的功能受到相应的影响,最为常见的症状就是紧张,出汗,头晕,注意力没有办法集中,睡眠障碍,反复的惊慌,病人也有可能会在躯体上出现相应的症状。
  以上为大家介绍的就是这两种疾病的危害性,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心理疾病其实完全不一样,而对于患者来说,一定要了解这些疾病所具有的危害性,及时接受治疗,才能够让自身的健康获得全面的保障,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视起心理疾病的存在,通过治疗可以让自身健康获得保障。

抑郁症会头晕头胀吗

在我们高压的生活状态下,很多人不堪重负患上了精神方面的疾病,其中焦虑症和抑郁症最为常见,而很多人对这样的精神疾病了解不全面,即便是自己患了此病也很难自行发现,错失治疗时机,那么抑郁症有哪些症状?患了抑郁症会头晕头胀吗?

抑郁症是躁狂抑郁症的一种发作形式,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减少,迟缓为典型症状。抑郁症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约15%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
  轻性抑郁常有头晕,头痛,无力和失眠等主诉,易误诊为神经衰弱,后者起病前有一定的心理社会因素,如长期紧张,用脑过度等,情感以焦虑,脆弱为主,主要临床相是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心情紧张,烦恼和易激惹等情绪症状,及肌肉紧张性痛和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自知力良好,症状被动性大,求治心切,而抑郁障碍以情绪低落为主,伴思维迟缓,自卑,自罪,想死及生物学症状(如情绪昼夜轻重,食欲,性欲下降等),自知力常丧失,不主动求治,可资鉴别。
  隐匿性抑郁症是一种不典型的抑郁症,主要表现为反复或持续出现各种躯体不适和植物神经症状,如头疼,头晕,心悸,胸闷,气短,四肢麻木和恶心,呕吐等症状,抑郁情绪往往被躯体症状所掩盖,故又称为抑郁等位症,病人多不找精神科医生,而去其他科就诊,躯体检查及辅助检查往往无阳性表现,易误诊为神经症或其他躯体疾病,对症治疗一般无效,抗抑郁治疗效果显着。

勿把“老年抑郁症”当成“老年痴呆”

你家中的老人是否经常情绪低落?他们健忘、失眠、吃不下,同时不愿参与活动。请别掉以轻心,老人很可能是患上老年抑郁症。世界各地老年人精神疾病调查显示,抑郁症发病率最高(16%-26%),其次才是老年痴呆症。

被孤立者、孤独者、失业者或刚遭遇哀伤事件的人,都是老年抑郁症的高危险群。此外,20%的中风或心脏病患者,也会陷入抑郁状态,女性患病的比例是男性的两倍。

健忘问题有别于痴呆症

老年抑郁症患者虽然也可能出现与老年痴呆症相似的健忘问题,但它们最大的分别在于痴呆症患者是真的忘记一切,而抑郁症患者只是坚信自己已忘记。

举个例子,如果问老人痴呆症患者他吃的是什么早餐,他一定说错,或根本答非所问。但如果问老年抑郁症患者,他会对医生说“不知道”或“我记不起来了”,如果医生强调他一定记得,最终他说出来的答案会是完全正确的。

痴呆症患者因为头脑逐渐失去功能,所以走在街上会完全没有方向感,甚至会时常迷路或走失,但这种事情并不会发生在抑郁症患者身上。

因年老体弱产生无力感

抑郁症是指一种不寻常、持续的严重抑郁情,这种极度悲伤的感觉同时会产生一连串生理上的不适,包括失眠、没有胃口、体重减轻、长期感到疲倦及失去体验快乐的能力。患者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并经常有头疼、背痛及腹痛的症状,专注力也大幅度下降。

老年人患上抑郁症的几率较高,是因为老人在退休后会寂寞及产生无力感(觉得自己没有用了),加上收入骤减(或完全没收入)、体力渐渐不支、健康出现问题及老友一个个去世。

抑郁症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抑郁症是危害全人类身心健康的疾病。据统计,内科住院的患者中有百分之二十二至百分之三十三的患者可诊断出患有抑郁症。一些慢性病患者如心脏病、癌症、肺病、脑中风患者发生抑郁的比例明显增加。

心血管疾病和抑郁

调查表明,百分之四十的冠心病患者以及百分之四十五的心肌梗塞患者同时伴有抑郁症状。抑郁将使患者对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遵嘱性明显下降,大大影响疾病的康复过程。更为严重的是,抑郁可诱发心肌梗塞,并使心血管疾病的长期死亡率增加百分之八十以上。

中风和抑郁

三分之二的中风患者在发病后两年中伴发抑郁症状。研究表明,伴发抑郁将使中风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三倍。抑郁将使中风患者主动康复的愿望明显降低,以致延缓神经功能康复,具体表现在语言、运动、行走能力的下降。

 糖尿病和抑郁

大量资料表明,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伴有抑郁症状。抑郁极大地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过程,还会导致糖尿病患者产生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升高,如视网膜病变、冠心病、中风、肾功能衰竭等。

肿瘤和抑郁

有关资料表明,将近一半的肿瘤患者伴有抑郁情绪。抑郁将导致肌体免疫功能降低,加重已有的疼痛,抑郁将使患者陷入持久的痛苦之中,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或对疾病的预后产生悲观想法。长期研究显示,抑郁可使肿瘤患者的生存率降低百分之二十。

抑郁属于情感性疾病。我国的调查研究显示:情感性精神病的发病率为0.76%。女性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生活负担较重,面临应激事件(如怀孕生产等)较多有关。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中青年的发病率在逐渐升高,更应引起注意.

抑郁症的发病率很高,但现在对它的发病原因仍不十分清楚,可能与社会心理因 素、遗传、人体的生化变化及神经内分泌等有关。其中,遗传因素很重要,研究表明: 家族中有患病者的人群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10-30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几率越高。

抑郁症是一个人们了解较早的疾病。但人们往往羞于承认自己患有精神疾病而对病不予重视。其实,在正规的精神病专科医院,医生通过检查和问诊能很快确诊抑症。目前也有许多有效的药物治疗抑郁症。绝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病情都可得到改善。

抑郁症主要改变人的情绪,不影响人的智力及身体发育。所以,已患抑郁症的患者完全可以放心,只要积极治疗,完全可以正常地生活工作。

心理疾病增多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加,竞争压力加大,工作节奏加速,以及重大灾害、经济危机的爆发等,使得国民心理疾患和社会问题日益凸现。

中国心理疾病前三位是抑郁、焦虑和失眠。

心理问题涉及面广泛,从发育的儿童、成长的青年,到空巢老人;从象牙塔内的大学生、工棚里的农民工,到白领、政府官员、企业精英,各阶层的人都面临着各式各样心理问题的困扰。

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已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病,排名中国疾病总负担之首,约占20%。每年约有160万人因心理问题引发社会问题,甚至构成犯罪,社会危害很大。

心理问题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个人认为主要为“六大缺失”。

一、轻松感缺失 呈现普遍紧张焦虑状态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竞争面前,人们心理放松、宣泄的机会和渠道越来越少,无法调整自己原有的心理定式和行为模式。据《2008中国职场人士工作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在一项以网络上100万上班族为基础的调查中,61%的人感到压力较大,近2/3的人产生职业倦怠。尤其在警务、医护人员、高层管理者等职业群体中,70%-80%的人都感到压力大;表现为失眠、记忆力衰退、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和抑郁。

 二、公平感缺失 呈现群体心理失衡状态

由于当前各种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人们在资源占用、机会获取、成果享用等方面出现事实上的不公平,往往在比较中产生相对剥夺感和失衡心理。加之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高,各种不平衡、不公平信息迅速大量地传播给公众,造成很多人的心理失衡。这种情绪积累时间过长,势必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社会矛盾。

三、安全感缺失 呈现公众信任危机状态

在社会转型期,几十年来传统的价值观、就业模式、保障体系等,一下子发生了急剧变化,使得人们对未来的安全预期缺乏、对未知的担忧恐惧、对变化的心理准备不足和对多元化的心理认同不够,易产生焦虑、恐惧、迷茫心理,出现信任、信念和诚信危机。近年来发生的瓮安、石首等地的群体性事件,都有着政府公信力下降的社会心理背景。

 四、幸福感缺失 呈现精神空虚迷茫状态

2006年对北京白领阶层社会调查显示,认为与过去5年相比,生活幸福指数略有下降和下降很多的占36%;离婚夫妻中,81%是因感情折磨而存在心理问题。这说明,当追求和拥有财富不再只是满足生活的必须,而是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和炫耀时,精神就会更加空虚、痛苦和迷茫。比如,近年来屡屡曝光的演艺明星吸毒、同性恋,就是追求病态精神刺激填补自身空虚心灵的例证。

五、归属感缺失 呈现社会边缘人群状态

人口流动范围加大,生活环境变化加快,加之各种自然灾害频发,都会使人们增加更多的社会陌生感,带来归属感的降低,进而导致孤独感、无助感。特别在一些发展较快城市,生活着很多被高就业门槛和高生活成本边缘化的“社会隔离”人群,或称心理“无根”人群,他们的存在和不断扩大,对城市而言是潜藏着一定风险,易使一些负面情绪蔓延,甚至危及社会秩序和安全。

 六、同情感缺失 社会对心理疾病存有偏见和歧视

心理精神疾病患者常因“羞耻感”而不能及时就医,延误了诊治。而且精神疾病康复者不能顺利回归社会大家庭,也导致了心理精神疾病复发率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