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是怎么回事

2020-07-14

很多人对胆囊息肉并不陌生,但是早期的胆囊息肉是没有明显的症状的,患者往往没有不适感,不容易察觉。胆囊息肉的病因复杂,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不适。胆囊息肉对人影响大的时候,要进行手术摘除。胆囊息肉患者要规律饮食,平时多喝水,少吃高脂高胆固醇的食物。

我们的胆囊,如果长出多余的东西,就会导致人体一系列的不适,最常见的一种就是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早期没有明显的不适感,所以很多人也只是在体检的时候才会被检测到。尽管它的症状不是很明显,但一定也有危害人体的因素。那么,胆囊息肉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1、胆囊息肉泛指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症。大部分有胆囊息肉的人没有不适的感觉,是通过健康体检时发现的,仅有少数人因右上腹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去医院就诊时发现。
  2、胆囊息肉的发病因素较多,可能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有关。肥胖、吸烟、高胰岛素血症、肝硬化等病患者也是胆囊息肉的易发者。
  3、大部分胆囊息肉患者无不适感觉,往往是偶然检查发现。最常见的症状为上腹部闷胀不适。若病变位于胆囊颈部,常餐后发生右上腹疼痛或绞痛,尤其在脂餐后。
  4、如果病人有很明显的右上腹部疼痛,甚至是一直延伸到右肩背、右腰部的胆囊炎症状。胆囊息肉不适症状对人的生活影响比较大的时候,此时就要考虑手术摘除胆囊。
  胆囊息肉的形成与生活饮食有很大的关系。饮食生活不规律,喜欢喝酒,喜欢常吃高脂肪还有高胆固醇食物的人群,易患胆囊息肉。
  多吃维生素A含量丰富的食物。多饮水。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利胆的食物应该多多食用。尽量吃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物。日常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摄取高蛋白、低脂肪饮食,补充维生素A、K,合并胆道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胆囊息肉患者有明显症状后,要积极治疗。



胆囊息肉是怎么回事相关阅读


得了胆囊息肉的症状

在日常的生活中,其实有不少的人,都可能会患有胆囊息肉,但是都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因为这样的一种疾病它的症状并不是很多,所以说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不需要过于的担心,但是也应该尽快的接受治疗,早期的症状虽然说并不是特别明显,但是也会出现绞痛的现象,这可能是和息肉有一定的关系,另外也会影响到胆囊的正常状态,也会出现明显的疼痛现象,所以就需要尽快的接受治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并发症出现。

有不少的患者,只有在接受例行体检时,才知道自己早就已经患有了胆囊息肉,这是因为这种疾病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所以平时从症状上来看,根本就无法察觉到它的症状,也更加不知道自己早就,已经患有了胆囊息肉,虽然说这种疾病不是很严重,但是会存在着恶化的几率,那么得了胆囊息肉的症状有哪些呢?
  一、症状不明显
  胆囊息肉的症状,常在常规体检中发现,正常情况下,身体不会感觉到明显的症状,一些细微的变化很容易被忽略。胆囊息肉是一种囊性疾病,它实际上是一种良性的胆囊疾病,而不是恶性的。
  早期症状还不够明显,直到检查自己的身体,才感觉到任何不同。胆囊息肉很难发现,主要是因为症状不明显,但胆囊息肉通常有慢性胆囊炎等症状。一般来说,它的病情发作,并不会特别的快,即使胆囊绞痛偶尔发生,也大多与息肉无关,而与胆囊炎引起的疝气有关。
  二、上腹部疼痛现象
  患有胆囊息肉的人,上腹部经常性会出现疼痛的现象,一般不太严重,大多数人都能忍受。如果息肉在胆囊颈部生长,将影响胆囊的正常运作。饭后会有腹痛甚至绞痛,特别是吃了太多油腻的食物后,也会导致疼痛的感觉,变得更加明显。
  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患者,有更严重的腹痛,但是其它的症状,大部分的情况下,并不是特别的明显,虽然说它的恶化几率并不是很高,但是也应该尽快的接受治疗,否则就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性。

胆囊息肉怎么治疗

胆囊息肉如果不超过5mm,患者可以采取药物治疗的方式,并按时复查。如果息肉较大,且患者年龄超过50岁,息肉的位置靠近肝脏或胆囊出口,患者应采取手术的方式治疗。胆囊息肉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规律、喜欢喝酒、喜欢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类食物所引起的。因此,想要预防胆囊息肉,一定要注意饮食的控制。

胆囊息肉由于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因此它往往是在体检时才被检查出来。虽然它不会导致人体出现疼痛等不适症状,但息肉存在人体中,总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患了胆囊息肉之后应及时治疗,避免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那么胆囊息肉怎么治疗?
  一、胆囊息肉怎么治疗
  胆囊息肉如果没有明显的症状,而且小于5mm,患者可以选择药物治疗并3-6个月左右复查一次即可,不需要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但如果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并有增大的趋势,或者息肉的位置靠近肝脏或胆囊出口,有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年龄在50岁以上,这些情况下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二、出现胆囊息肉的原因
  1、饮食不规律
  饮食、生活不规律的人群患胆囊息肉的风险较高,特别是不吃早餐的人群,更容易患胆囊息肉。如果不吃早餐,人体内的胆汁无法被有效利用,只能滞留在胆囊中,久而久之,对胆囊会造成一定的刺激,从而引起胆囊息肉。

2、喜欢喝酒
  酒精的代谢需要通过人体的肝脏,因此,酒精对肝功能有很大的损伤。酒精会造成人体的肝胆功能失调,使胆汁在分泌时处于十分紊乱的状态,从而刺激到胆囊,最终形成胆囊息肉。酒精还会导致原有的胆囊息肉增大、并增加胆囊息肉癌变的风险。
  3、喜欢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
  平时经常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患胆囊息肉的风险也比较大。有些人特别喜欢吃蛋黄、动物内脏、鱼子等高胆固醇食物,体内的胆固醇一旦增高,很容易在胆囊中形成胆固醇结石。在生活中应以植物油为主,它可以降低体内的胆固醇含量,并将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防止胆石的形成。

胆囊结节怎么办

对于胆囊结节这种情况,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胆囊具有浓缩和储存胆汁的作用,而胆汁能够直接排入肠道,参与人体的消化代谢,小小的胆囊,也是疾病好发之“地”,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出现胆囊结节怎么办?

胆囊结节通常是指胆囊息肉,大部分患者无不适表现,往往是在健康检查或人群普查时,经腹部B超才偶然发现。有症状者最常见的症状为上腹部闷胀不适,一般不重,多可耐受。若病变位于胆囊颈部,可影响胆囊的排空,常餐后发生右上腹疼痛或绞痛,尤其在脂餐后。

合并有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者,腹痛较明显。罕见的症状有阻塞性黄疸、胆道出血、急性胆囊炎、胰腺炎等,与胆囊颈部的息肉阻塞胆囊管或息肉脱落嵌顿于壶腹部有关。

治疗方法

对于年轻的胆囊结节患者,若结节直径小(以10mm为界)又完全没有症状,则没有必要手术;而具有明显胆绞痛患者,尤其是伴有胆结石,行胆囊切除;对于息肉直径大于10mm,又具有胆囊结节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应及早行胆囊切除。而对于结节直径小于10mm,并且不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可以观察,定期行超声探查。

手术方式的选择

对于结节直径小于10mm、多个、有蒂的胆囊结节患者,提示病变为假瘤性结节可能性大,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首选。而对于结节直径大于10mm,又具有胆囊结节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提示为肿瘤性息肉,应行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

术中常规行冰冻切片,以明确病理类别。如为癌性结节,肿瘤局限于黏膜时可行单纯胆囊切除术;一旦肿瘤侵及肌层,就需要行扩大切除术,包括胆囊床肝脏楔形切除,淋巴结清扫。

胆囊结节样病变外科处理上,虽然存在不少争议,但总的来说,胆囊结节直径大于10mm,年龄大于50岁,单发,广基以及合并胆囊结石,已被认为是胆囊结节恶变的危险因素。可以根据这些危险因素来选取适宜手术的患者。对于直径小于10mm,且无临床症状的胆囊结节,可以定期行超声探查,如发现异常,则行预防性手术切除。

胆囊病变指的是什么

胆囊是我们身体的器官之一,主要是帮助消化的一种器官,因此对于我们的健康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但是胆囊因为特殊的生理性,非常容易出现各种疾病,而出现了疾病就难免会影响到身体健康,那么到底胆囊病变指的是什么呢?

胆囊息肉样病变一般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分两种,分别是良性和恶性病变,但是一般来说非肿瘤的病变比较多,比较大的胆囊息肉更容易病变。不了解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人在患病以后,更加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有时候甚至由于不了解而错多最佳治疗时间。
  胆囊息肉样病变一般来说是没有症状的,或者症状很轻微,患者发现患病也是由于在做检查时发现。但是也并非所有人都没有症状,极少数的患者会有症状,会上吐下泻、恶心呕吐、没有食欲,有时候还会伴随着腹痛。疼痛的部位有时候会由腹部向右边肩膀蔓延。一般症状轻微,也可能会引起黄疸、胆囊炎、胆道出血、胰腺炎等。一般来说小于一厘米的胆囊息肉不需要进行手术来切除,可以先进性观察。
  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因为酒精会直接损伤患者的肝,导致肝功能失调,使肝的循环紊乱,从而刺激胆囊,会形成新的息肉或者原来的息肉变大,增加致癌的几率。患者饮食要规律,尤其是要吃早餐,因为不吃早餐的话,晚上分泌的胆汁就用不上,留存在胆囊内,刺激胆囊息肉变大。避免过多进食鸡蛋、海鲜、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类食品,多吃蔬菜,粗粮。
  由于大部分患者在患上胆囊息肉病变以后没有症状,所以患者发现自己已经患病有点困难。所以建议人们可以定期去医院进行检查,检查自己是否哪里患病,这样也可以及早发现自己已经患病,及早治疗。日常生活中从饮食、休息,各方面预防,防止胆囊息肉样病变。

浅谈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囊息肉样病变,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是胆囊黏膜局限性隆起样病变的统称。按病理分类:胆囊癌、胆囊腺癌、胆囊腺肌病、胆固醇息肉。临床上分胆固醇性息肉、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样病变、息肉型早期胆囊癌三类。

1、胆固醇性息肉

发病原因为胆固醇脂质代谢失调,导致胆固醇大量沉积在胆囊壁固有层,隆起突入胆囊腔且上覆正常的黏膜上皮,就形成胆固醇性息肉。约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50%,占良性病变的绝大多数。B超示:多数多发,直径小于10,常位于胆囊底部,病变回声多为强回声,调整体位可见摆幅很大,有细小蒂悬垂于胆囊腔内的息肉。若为广泛胆固醇黏膜沉积症,则胆囊壁因纤维组织增生而增厚,并与周围器官粘连密切,分离困难。

多数胆固醇性息肉病人无临床症状且胆囊功能良好,只需定期随诊视察,只有在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影响病人正常工作及生活时,才考虑手术。目前尚未发现其癌变的报道。

2、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样病变

此类病变约占总数的36%,包括以下几种:

腺瘤,来源于上皮成分的增殖,是由于胆囊黏膜的腺瘤样增生而形成的肿块。较常见,其特征多为有蒂,单发,乳头状。其组织学分型为:乳头状瘤、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B超示:均为中等回声,边缘不光滑,蒂宽,单发,直径大于10,多见于胆底部。腺瘤具有明显恶变潜能,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其过程是:腺瘤性增生→腺瘤中、重度异形增生→癌变,其癌变率约为10%,伴有胆囊结石的腺瘤癌变可能性更大。近期的研究表明,胆囊腺瘤和癌的发生与结石及慢性炎症对胆囊黏膜的长期刺激和损伤,导致上皮细胞异型增生有关。CT检查、肝胆B超、静脉胆道造影三项结合的术前检查是本病的最佳选择。当B超示有下列情况时应高度怀疑癌变可能:

①直径大于10;

②单发;

③位于胆囊颈部;

④中低强度回声;

⑤伴有胆囊结石。一旦怀疑癌变应限期行根治性胆囊切除术。

腺肌瘤,又称胆囊腺肌增生症,其发病机理不清,近年的报道和对胆囊组织学的研究认为:成人胆囊内狭窄的形成可能是由于胚胎期胆囊芽囊化不全所致,也可能与胆囊动力学障碍有关,致使胆囊内压力增高,使黏膜伸入黏膜下层,如肌层而疝出形成罗—阿氏窦(RAS)。其发病现在普遍认为胆囊黏膜增生面积加大,肌肉增生使胆囊壁增厚,加之胆囊壁神经纤维异常增生,胚胎期胆囊芽囊化不全,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化形成。罗—阿氏窦可达浆膜面,数目繁多,常有胆汁淤积,继发炎症形成结石并嵌入。根据病变部位及发展阶段分为以下病理分型:弥漫型、节段型、局限型。

(1)弥漫型

病变从颈部至底部均有上皮及肌层增生,RAS累及整个胆囊。胆囊造影示:脂餐诱发胆囊收缩可见胆囊壁不规则增厚,周围有许多呈串珠样或花边样透亮小点。RAS若较大,有结石嵌入,可见固定的囊壁充盈缺损。B超多轴位动态观察可见相应的回声,低回声或强回声影。CT清楚显示颗粒样或线样影。由于胆固醇沉积症、腺肌增生症、神经瘤病常同时存在,因此部分病例可出现胆囊浓缩功能,排空功能亢进,表现为持续性疼痛、消化不良等临床症状,部分病例也可合并结石、慢性胆囊炎、囊壁增厚逐渐萎缩而丧失功能。

(2)节段型

初期,受累囊壁呈环形狭窄,宽度不超过3,此时也称环形腺肌增生,通常发生在先天性胆囊隔膜的部位,并扩展至周围胆囊壁。胆囊造影:胆囊内有1-2个环形狭窄,将胆囊分成2-3个相通的腔,并可显示RAS,根据狭窄部位可分位于胆囊管与漏斗部之间,漏斗部与中间部之间,中间部与基底部之间。进展期,病变仍局限于一段囊壁,但范围较大,病变处囊壁增厚、狭窄,有RAS典型形成,可分近端型,位于漏斗部,远端型,位于远端底部,中间型,位于胆囊体部,中间远端型,较常见,远端增厚明显,胆囊收缩时将腔完全分开。

(3)局限型

病变位于胆囊基底,增生却不仅在底部,分为三期,第一期增生在隔外,发育差,第二期生长显着,第三期增生完全封闭通道,呈局限性乳头状肿物,造影示:RAS与胆囊腔相通,呈充盈缺损或火山口改变。

腺肌瘤以往被认为没有恶变倾向,但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其仍有癌变可能,特别是胶样癌。MC以肯定其为癌前病变。

炎性息肉,是炎症直接刺激所引起的肉芽肿,分为无上皮成分和有上皮成分,质中等,单发或多发广基结节,直径约5,周围囊壁呈明显炎性改变。病理特点主要是间质性细胞浸润,目前未见有癌便报道。

腺瘤样增生,也称增生性息肉,无蒂,单发或多发,直径5左右,病理特点是表面增生,类似肠上皮化生,可见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为非炎性、非肿瘤样的良性病变。

其他少见病变:平滑肌瘤、脂肪瘤、纤维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纤维脂肪瘤、纤维黄色肉芽肿炎、肝胰组织异生等。

 3、息肉型早期胆囊癌

约占胆囊息肉样病变10%,分为乳头型、结节型。一般直径不超过20,以腺癌多见约85%。其发病原因一般认为与胆囊结石的慢性感染所造成的长期刺激有关。约80%的胆囊癌病人伴有胆囊结石,因此对胆石症病人,特别是高龄病人伴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应及早作胆囊切除术。胆囊良性息肉样病变,当影响胆囊功能,病人的临床症状往往与胆石症相似,大多伴有慢性胆囊炎症,常是LC手术的适应症。

胆囊恶性息肉样病变,术前B超检查是非常重要的,近年发展起来的内镜超声对胆囊癌的诊断也有很大帮助,当病变大于12mm时,我们应高度怀疑恶变可能,应行开腹根治性胆囊切除术,将胆囊管上下的疏松结缔组织与肝床的纤维脂肪组织一并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