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射频消融术

2020-07-14

射频消融术对于治疗癌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主要采用局部的超高温技术来凝固患者的病变组织。这种治疗方法在治疗病变部位的时候,还不会影响其他的组织部位。所以是很受患者欢迎的一种技术,它的温度一般都比较高,有的能达到一百多度,而且应用的病情治疗比较广泛,就是心脏病还有外科手术都可以治疗。

不管是哪种技术的应用,都是针对病患者的一些病症来发展的。这种技术也一样,是一种高科技的治疗一些疑难杂症的技术,所以我们是需要来进行了解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射频消融术?
  射频消融术对于临床上很多的病症就是可以治疗的,就像是心脏方面,肝脏方面的病症都是可以采用这种先进的方法来治疗的,应用于治疗的病症比较广泛,没有局限性,所以这种技术会有很好的发展,以后会越来越广泛。主要的治疗病情大概有肝胆的外科手术,还有肚子上的外壳手术,还有心脏方面的病症,心脏外科等都可以用这种技术治疗。

射频消融术对温度的控制有其特殊性,这种技术其实就是高温的一种技术。通常在手术的时候温度都要达到六十度以上,有的可以达到一百多摄氏度,所以能够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改变和治疗,就是一种高温的效果来达到的。这种高温一般是局部的高温,不会伤及到患者的其他部位。

射频消融术是使用高温度的技术对病患者的病症局部的组织,进行高温的辐射,造成这些病症的癌变组织,或者病变组织凝固和坏死,从而治疗病情。这种技术应用于治疗肿瘤的时候,就是将技术的枪口对准癌症的病变组织,是癌症的组织在超高温的情况下坏死,从而达到治愈的病症结果。



什么是射频消融术相关阅读


转氨酶100可以化疗吗

转氨酶100可以化疗吗?转氨酶是体内氨基酸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各种原因使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中毒,造成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或肝细胞破坏时,转氨酶便会由肝细胞释放入血,使血清转氨酶升高。但是,转氨酶并非肝脏所特有,在身体其它部位如心肌、骨骼肌、肾脏、胰腺及脑组织中也含有一定数量的转氨酶,当这些组织器官发生病变时(如急性心梗、胰腺炎、肾盂肾炎、乙型脑炎、脑卒中、甲亢、糖尿病等),同样会引起血中转氨酶不同程度的升高。一句话,引起转氨酶升高的病变可以在肝内,也可以在肝外。

一般说来,肝外病变所致的转氨酶升高多半是轻度升高,如果血清转氨酶值超过正常上限(40单位)2.5倍,并且持续半个月以上,肝胆疾病可能性大;如果测定结果超过正常上限20倍,则基本可以断定是肝胆疾病引起,并主要是肝细胞损伤所致,但绝不能武断地认定就是肝炎。这是因为我们所说的肝炎,通常是指由嗜肝细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包括甲、乙、丙、丁、戊等型别。而由细菌、寄生虫或酗酒引起的肝脓肿、肝吸虫、肝囊虫、肝结核、酒精性肝病等也可致肝损害及转氨酶升高。另外,转氨酶是经胆道系统排泄进入小肠,当各种原因引起胆道梗阻时,势必影响转氨酶的排泄,而使血中转氨酶升高,这种情况主要见于胆石症、胆道蛔虫、壶腹周围癌、胰头癌等。

化学药物因素也是造成转氨酶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如红霉素、四环素、抗痨药、化疗药、安眠药、解热镇痛药、避孕药、酮康唑甚至某些中药(如半夏槟榔青黛等)对肝脏皆有损害,可引起药物性肝炎。此外,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四氯化碳、某些重金属、砒霜等)还可引起中毒性肝炎。 其它如发烧、流感以及女性月经期、孕期均可有转氨酶轻度升高;另外,剧烈活动之后,乳酸在体内大量生成、积聚,使机体相对缺氧及低血糖,致使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引起转氨酶升高。 解决的办法是不喝酒,不要过度疲劳。

五道防线预防肝癌

我国肝癌的发病率位居全球首位,在各种癌症的病死率中,肝癌排列第二位,而且大多肝癌病例发现较晚,治疗成本高昂且效果差。因此,肝癌早期预防显得格外重要。目前公认的肝癌预防措施分为预防发病(一级预防)、早期诊治(二级预防)和提高疗效(三级预防)。其中,预防发病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这就需要人们从生活点滴中主动学习和掌握肝癌的预防知识,防癌于未然。

接种疫苗,“一石三鸟”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已被证实会增加肝癌发生的几率,尤其是前两者在我国的肝癌患者中检出率很高。我国现有的肝癌患者80%以上同时患有慢性乙肝或慢性丙肝,慢性病毒性肝炎能直接促使肝细胞的癌变,是形成肝癌的基础。因此,有效地预防病毒性肝炎,是预防肝癌发生的最主要手段。大家都应该去接种乙肝疫苗,一旦接种成功,既可以有效预防乙肝的发生,又能阻断丁型肝炎(它是一种缺陷性病毒,只能在有乙肝的基础上才能感染)的出现,还可以预防肝癌,可谓是“一石三鸟”。

饮食,纳“粗”拒“霉”

饮食要营养、丰富:应注意饮食中营养物质的平衡,不可偏食,平时要多吃蔬菜、水果、粗粮,少吃精米、精面、动物性脂肪和低纤维素食物。因为粗粮、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对预防肝癌有利。

米糠中不仅含丰富的B族维生素,能够保护肝脏,而且米糠纤维吸附致癌有害物的效果相当好。由于人体中缺乏消化米糠纤维的酵素,因此所吸附的有害物质全部被米糠纤维以大便的形式排出体外。肝病或乙肝表面抗原长期携带者,如能经常采用米糠调剂食谱,以吸附和排泄消化道中的有害物质,则不失为预防肝癌的好办法。

忌食霉变食物:家藏的花生、玉米、白薯干等,均易被黄曲霉菌污染,而黄曲霉菌致癌性比亚硝胺高75倍,比苯并芘高4000倍。因此,一旦发现以上食品发霉,切不可再食用。如果食用发霉的花生来下酒,诱发肝癌的可能性会更大。此外,腐烂的鱼、肉中含有大量的胺,腐烂的蔬菜、水果以及反复煮开的水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极易与胺结合生成致癌物亚硝胺。

陈腐油类中含丙二醛,它可生成聚合物,并与人体内的蛋白质和去氧核糖核酸(DNA)发生反应,促进蛋白质结构变异,细胞失去正常功能并向初期癌细胞转化。此外,丙二醛聚合物还可阻碍DNA的复制,并使人的老化过程加快。因此,动植物油切勿存放太久,己经变质的(可有哈喇味)不宜食用。

硒被科学家称为人体微量元素中的“抗癌之王”,可针对低硒人群采用富硒酵母、硒多糖、富硒盐补充硒元素,提高血硒水平。

别让药物毒害你的肝

激素类免疫抑制剂以及避孕药物是导致肝损害甚至于肝癌的主要毒性药物,大家不能乱用,更不能长期服用。另外,治疗银屑病的乙双吗啉(该药已禁用)等也可能引发肝癌。

引起肝损害较多的中西药有:雷公藤、昆明山海棠、千里光苍耳子、川楝子苦楝皮贯众防己黄药子;苯妥英钠、呋喃妥因、氨苯砜、酮康唑、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扑热息痛、吡罗昔康、丙戊酸、卡马西平、拉贝洛尔、尼克丁酸等。

戒烟限酒,让肝休息

烟中含有的致癌物对肺癌的发生有直接作用,与肝癌等其它肿瘤的产生也有一定关联,因此最好戒烟。

过多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炎、肝硬化,其中肝硬化是肝癌的高危因素,因酒精性肝硬化发展成肝癌的病例也并非少见。尤其是有慢性肝炎病史的朋友,更应该彻底戒酒。酒进入人体后,90%以上要经过肝脏代谢,大量饮酒使肝脏“超负荷工作”,长此以往将造成肝细胞受损,肝功能异常。同时,酒精可以促使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整合到肝细胞里面去,使正常的肝细胞发生变异而变成肝癌细胞。

勤锻炼,心放宽

除在特殊情况下不宜运动外,每个人都应该适时进行体育锻炼,以有效提高各器官的免疫功能,进而避免肝细胞的癌变,预防肝癌。

肝炎患者中约有90%以上的有心理病变。如果忽视对其心理引导和治疗,再加上有的患者心理素质较差,容易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种情绪长期持续,会导致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变化,使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主要的抗癌细胞)明显减少,导致肿瘤生长的机会和速度增加。因此,对患者的病后心理状态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还要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家属、亲友要支持、关心和同情患者,患者本人也要接受卫生知识和心理常识的宣教,正确对待疾病,相关问题可多向医生咨询。

无法手术的晚期肝癌放射治疗效果如何

原发性肝癌高发于亚洲及非洲,由于肝癌患者多伴发肝硬化,肿瘤多发病灶,容易侵犯肝脏的重要血管等等原因,因此仅仅一部分患者能够接受手术治疗,虽然有报道动脉导管化疗介入治疗使无法切除的肝癌患者生存期延长,但是前瞻性的随机实验中并没有得到证实。局部放疗在局限的肝癌治疗中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但是由于肝脏对放疗的耐受性较差,因此在大肝癌放疗中肝脏的耐受性及放疗剂量一直没有解决。

为解决上述难题,韩国医学中心放疗科教授对59例1998~2002年间的肝癌患者行局部放疗并对放疗的疗效进行了评价。CT模拟定位,放疗剂量为30~55Gy,平均剂量45.3Gy,单次剂量2~3Gy。通过测量CT影像下肿瘤最大径的改变,评价肿瘤应答情况。

结果:59例患者中,治疗有效者为39例,占66.1%。其中肿瘤完全消失(CR)的有5例,34例患者肿瘤缩小大于50%(PR)。等效生物剂量大于50Gy者,CR或PR者占到72.8%,而小于50Gy者,仅有46.7%的患者获得CR或PR,二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299)。放疗后,2年生存率为27.4%(中位生存期10个月),而2年生存率受肿瘤反应率(CR+PR)的影响(P=0.0640)。对于CR患者,2年生存率为50%,PR患者,2年生存率为21.8%。本组病例中,未出现3、4级急性毒副作用,3例患者出现进展性的胃或十二指肠溃疡。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放疗的肿瘤反应率(即近期有效率)为66.7%,放疗的副作用能够接受,放疗剂量是预后的显著影响因子,但是放疗的最佳剂量还没有确定,需要进一步剂量递增临床实验来确定肝癌放疗的最佳剂量。

甲胎蛋白升高都与肝癌有关吗

甲种胎儿球蛋白(简称:甲胎蛋白,英文缩写:AFP)是由胎儿肝细胞合成、在胎儿血清中正常存在的一种特殊蛋白。一般在妊娠后开始上升,胎龄16~20周时达到最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胎儿娩出后1~5周完全消失。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AFP阳性率常明显升高,超过350ng/ml,甚至达1000ng/ml以上或呈进行性升高。因此,临床医生常把AFP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辅助诊断、疗效考核和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在原发性肝癌的普查中,AFP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助于发现早期肝癌,使病人获得早期治疗,改善预后。

但甲胎蛋白升高不一定都是肝癌。由于甲胎蛋白是肝细胞发育时的一种特殊蛋白,因此在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变时,伴随肝脏的修复和肝细胞的再生,也可产生和分泌AFP,血清中AFP也会升高,但通常仅为轻度升高(小于350ng/ml),这种AFP升高不一定是坏事。

例如:重症肝炎病入血清中AFP水平升高,常提示肝细胞再生活跃,抢救成活率较AFP阴性者高,预后良好。随着疾病的恢复,动态观察AFP水平常逐渐下降并恢复正常。使用一些刺激肝细胞再生的药物(如:促肝细胞生长素)后,也可出现AFP的升高。如果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AFP长期处于高水平,居高不下,甚至进行性升高,则应警惕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除了肝病以外,患生殖系统胚胎性肿瘤如睾丸癌、卵巢畸胎瘤、消化道肿瘤、胰腺癌伴肝脏转移者,亦常出现AFP升高。在急性大量失血后,偶尔也可见到AFP升高。

如何诊断肝细胞癌

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推荐:“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又名脱γ羧基凝血酶原(des-gamma-carboxyprothrombin,DCP),是诊断HCC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可与AFP互为补充。”什么是脱γ羧基凝血酶原?这种检查如何与甲胎蛋白互补诊断肝细胞癌?

正常凝血酶原是在肝细胞微粒体内产生的。这些凝血酶原的产生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但是,癌变的肝细胞对维生素K的摄取和利用发生了障碍,产生了一种异常的凝血酶原,被称为“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或“脱γ羧基凝血酶原”。这种异常的凝血酶原还具有刺激肿瘤生长、转移和癌旁组织血管细胞增生的作用。血清是脱γ羧基凝血酶原阳性提示可能是肝细胞癌发生。

甲胎蛋白和脱γ羧基凝血酶原检测均有少数患者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造成误诊或漏诊。如果两者结合,可以更准确地对肝癌做出诊断,特异性可以达到96%以上,敏感性可达90%以上。

相关偏方验方

肝癌通用方

疏肝理气,活血解毒。适用于肝癌。

肝癌通用方

本方治疗肝癌有较好的疗效。方便使用,无不良反应。

肝癌通用方

清热解毒,活血消痞。适用于肝癌。

肝癌通用方

清热解毒,化浊行瘀。适用于肝癌。

肝癌通用方

清热解毒,化浊行瘀。适用于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