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拥抱反射

2020-07-14

每一个新生宝宝在出生之后都需要做各种各样的检查,来查看宝宝的健康状况,这时候会发现部分宝宝会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不具有拥抱反射,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后,一般医生都会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那么什么是拥抱反射呢?

一、什么是拥抱反射
  拥抱反射在临床上也常常被称为是惊跳反射。就是当宝宝睡着的时候,用力敲宝宝头两边的床垫,这时候宝宝会出现有躯干以及手指伸直,上下肢外展成个身体,呈现出拥抱状的一种反射。
  二、拥抱反射的临床意义
  1.检测大脑神经系统发育状况
  这种反射它属于人体脊髓的一种固有反射也就是非条件反射。而如果新生儿没有出现这种拥抱反射,很可能是由于大脑神经系统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引起的,这时候一般需要做进一步的身体检查。

2.神经系统是否存在病变
  新生儿在出现有神经系统损伤或者是一些神经系统病变,比如由于某些原因引起新生儿颅内出血等情况时,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发育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是出现消失,这时候很可能就会没有了拥抱反射。
  3.臂丛神经损伤
  这种反射一般在婴儿三个月左右的时候表现最为明显,通常需要半岁左右的时间才会消失。如果在新生儿时期,患儿只有某一侧的身体会出现有这种拥抱反射,则很可能是由于在生产的过程当中臂丛神经受到损伤引起的。比如在生产的过程当中经过产道而出现有麻痹或者是锁骨骨折。

4.大脑慢性病变
  这种反射一般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会慢慢的消失,但如果宝宝在4个月之后仍然会出现,一定要引起重视。而如果在9个月之后仍然会出现有这种反射的话,很可能是由于出现有大脑慢性病变。



什么是拥抱反射相关阅读


过分害怕被批评的人心理不健康

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没有人能一辈子不犯错,而不被人批评。但有的人虚荣心太强,总想在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优点,接受表扬,而对于批评就无颜接受。这也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我接触过一位曾经风光的总经理,他一向顺风顺水,别人总是以表扬赞扬的口吻吹奉他。没想一次会议发言紧张过度“口吃”,被领导批评了几句,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此后,再也不敢当众发言,甚至不敢对视他人的眼神。家人以为他“中邪”了。无数次高价为他请来神婆驱鬼,带他上佛地念经。病症却丝毫无改善。他在家经常发脾气骂人、摔东西。不去上班,也不听人劝,任由自己沉沦。两年过去,好像变了个人。生意也由此一落千丈。

一次小小的批评,就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可见怕批评这种心理障碍也不能忽视。

一个成绩优异的中学生,一向对学习很认真,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一次测验时,抄错了试题,结果犯了错,并受到老师批评。于是产生了恐惧心理,只要老师一写字他就紧张不安,生怕自己看不清写的什么字。越紧张,就越看不清,越怕看不清就越紧张,无法控制。伴随而来的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头脑混乱。从而妨碍了他正常的学习。导致他在半年内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的后果。

其实这种恐惧心理许多人都有所体验。比如考试、填表时,情绪紧张,生怕出错,结果越怕越错。考试怯场也属常见的例子。

这是因为过分紧张的原因,我们大脑内的激素水平就会比平时升高,植物神经系统会因此变得亢奋。从理论上来说,这反而会抑制正常功能的发挥,令机能紊乱。

其实,人在一生之中犯错在所难免,有点小错误被人批评批评,可以点醒自己,只要放松心理,正确看待,反而是好事。经得起批评,那么一生之中在重大事件中“翻船”的风险性就会降低。所以批评也并非都是坏事。

事实上,我个人认为能够主动暴露自己的缺点,还有好处,别人看出来,给予指出,是给自己即时修正自己的机会。而回避缺点,对于正常的心理发展反而不利。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只要是敢于正确面对缺点的人都有比较好的心理素质,这就是最好的说明。

只要你是活生生的人就有可能患心理疾病

只要你是活生生的人,你就有精神!

只要你有精神,你就可能患心理疾病!

一个人可以没有蛀牙,也可以不患身体疾病。但没有人能逃避心理的折磨!

你说心理疾病你没有见过,但它却不知不觉渗透到你的身边。你家里有人脾气古怪,你把他归结于性格不好;你单位的同事常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牢骚,你说他修养不好。你有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心理“病”了?

从本质上来讲,性格问题、脾气问题、修养问题就是心理障碍的表现。

如果你要防止心理疾病,你就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审视自我,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况。

心理医生的作用就是努力帮助心理病人,克服心理障碍,使患者从虚幻的心理状态回到现实中来,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让人人都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是时代赋予心理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生几十年,人在江湖,谁能不湿鞋?谁能保证自己的头脑想的问题永远不出错?谁又能肯定做的事情件件都是对的?那么谁又能保证自己不患点儿心理疾病呢?

有些人本来就有心理障碍,甚至病得不轻,但却被一些虚幻的假象所蒙蔽,认为自己活得很好,根本没有病。

你可以说你从来没有心理问题,真正的心情只有你自己知道;

你可以天天在别人面前露出笑容,但你也许正在为家庭的事忧愁;

你可以告诉别人你活得很好,但你手头寒酸,时常叫你胆颤心惊;

你在外高谈阔论,可回到家却像“老鼠”一样畏缩;

你天天梦想着升职加薪,可幸运之神却往往擦身而过;

你雄心勃勃想创一番事业,可长年累月的艰辛什么也得不到,甚至还输光了本;

你说你什么都不缺,可整天空虚寂寞,感到人生走到了尽头;

你说你很充实,可是却忙得晕头转向,不知道找来的钱到底有什么用;

你说你身体很棒,可总也睡不着,头脑中思潮起伏,浮想联翩。

当你事业顺境的时候,又感到生活好像缺了点什么;

你觉得生活已经美满,可又放弃了追寻人生意义的斗志;

你说你什么烦恼都没有,却总担心自己的身体出问题。

以上种种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矛盾心态。

不论年龄,不分性别,不论贵贱,不分地位,不分职业,甚至不论性格。人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每一矛盾,无不对其心理产生影响,而且也都潜伏着诱发心理疾病的因素。

青少年说谎的常见类型、原因是什么

说谎是指诉说与事实不相符的情况的行为。说谎行为在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中都有,在人的一生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说谎的经历,终生没有说过谎话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不过相比较而言,青少年的说谎行为表现得尤其突出,危害也较严重。

青少年的说谎行为从表面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从说谎的动机来看,他们的说谎行为相当复杂。根据说谎动机的不同,可以把说谎分为:

1、防卫性:说谎是指为了保护自己免受痛苦而进行的说谎行为。这种说谎行为的动机就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使自己摆脱不利的情境,“化险为夷”。在青少年的说谎行为中。防卫性说谎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2、恶作剧性:说谎是指为了戏弄别人而进行的说谎行为。当一些青少年感到生活不充实,难以打发一段无聊的时间时,就有可能用说谎的方式戏弄别人,从别人的不恰当反应中获得畸形的心理满足。

3、谋利性:说谎是指为了获取物质和其他利益而进行的说谎行为。这种说谎的动机是利用谎话骗取金钱、财物、名誉等,满足自己的不同需要。对于这种说谎者来说,说谎的目的很明确,谎话只是他们获取物质和其他利益的工具。对于许多青少年来说,当他们产生经济方面的迫切需要,而这种需要又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获得满足时,一些青少年就有可能说谎,用编造的正当理由,从父母那里获取金钱或其他物质利益。

4、报复性:说谎是指为了对别人进行报复而进行的说谎行为。这种说谎的动机是利用谎话对别人进行报复,发泄对别人的敌意、愤怒等情绪。当青少年遇到别人的批评、辱骂、殴打、戏弄等挫折之后,就有可能用说谎的方式诱骗对方上当,利用别人的力量惩罚自己痛恨的人,或者使对方受到物质上的损失或精神上的痛苦。

5、幻想性:说谎是指把幻想表述为事实的说谎行为。这种说谎的动机是表现自己头脑中的幻想内容。这种说谎的内容,并不一定是恶意的或有害的,甚至可能是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如果在讲述时加上一定的解释,或者用文字的形式写出来,就不会被看成是谎话;但是,如果缺乏适当的说明、解释,就会被当作“谎话”,受到不适当的对待。

6、表现性:说谎是指为了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而进行的说谎行为。这种说谎的动机是吸引别人的注意,在别人面前夸耀、表现自己。一些学习不好的青少年,可能使用编造自己的社会关系、虚构自己的经历等手段,用谎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图使自己成为众人注目的中心。从这种说谎者的心理来看,他们往往有很深的自卑感和强烈的表现欲,他们的说谎行为是克服自卑感、满足虚荣心的一种表现,是他们的表现欲发挥作用的一种结果。

青少年说谎通常都是由下列原因引起的:

1、要求过分严格:如果家长、教师等对青少年的要求过分严格,使青少年难以实现这种要求时,就会迫使他们用谎言来搪塞。

2、品德不良:一些说谎的行为是由青少年的不良品德引起的,例如,恶作剧性说谎、报复性说谎。这些说谎行为的产生与青少年的不良品德有密切的关系。

3、正当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如果青少年的正常的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也会用说谎的方式骗取钱、物等,用来满足其需要。

4、不良交往和不良行为:一些青少年与其他不良青少年和犯罪分子交往后,往往进行挥霍性消费,追求物质享乐和奇装异服,过早地进行“恋爱”活动,所有这些行为,都需要大量的钱。但是,青少年自己并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很多青少年便利用说谎的手段骗取钱物,满足他们因不良交往而产生的物质需要。

5、好奇心:一些青少年出于好奇心而说谎,例如,为了检验父母、老师们的判断、鉴别能力而说谎,看看自己说谎后父母、老师是否能发现,是否能识别出谎话。有些青少年则使用不恰当方式表达其好奇心,例如,在诉说幻想内容时不加限定词,不讲明所说内容的性质,以致别人将他们的幻想当作事实加以理解,判定他们所说的内容为谎话。

离退休老人会出现什么样的异常心理呢

社会上离退休老人越来越来多,可是伴随而来的却是老年人心理疾患的日益增多, 他们到底容易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异常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孤独寂寞心理:从岗位上退下来,离开了习惯的集体,离开了紧张的工作和生活,看到子女和邻居忙忙碌碌,而自己却无所事事,好像被抛到了生活之外,常常感到空虚、孤独寂寞。

2、烦躁不安心理:性情急躁、心烦意乱是退休人员中常见的心理特征。主要是社会角色的改变,感到自己的地位越来越差,甚至一些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接踵而来,让人难以接受。加上生理上的变化,承受力开始下降,致使心绪烦闷,焦躁不安,甚至会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3、沉湎往事心理:离退休后随着社会角色和地位的改变,其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影响也都发生了变化,再加上身体上的衰老,给老年人心理造成了很大压力,他们甚至感到“一切都过去了、活着没啥劲了”,于是将自己封闭起来,在往事回忆中打发时光,寻找安慰。

4、自卑多疑心理:一些职工退休后生活无人管,药费无处报,意见无处提。于是,觉得“人走茶凉”,自己在单位里已无足轻重,因而产生自卑感。加上生理状态的改变,认识能力的下降,老年人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身边发生的一些事,甚至疑神疑鬼的,怀疑别人对自己不怀好意,进而使自己远离群体,成为孤家寡人!

5、恐惧紧张心理:人到老年后,生理机能明显衰退,因此对自身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变化十分敏感,生怕患上什么不治之症,甚至有一天会死去,心理负担较重。

家庭治疗与个体心理治疗的区别

与个体治疗相比,家庭治疗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从治疗对象上来讲,家庭治疗是对整个家庭进行治疗。治疗时,整个家庭成员都要在场,尤其是治疗的初期阶段。随着治疗的进行,家庭治疗的对象还会发生改变,从初期的整个家庭,到家庭的部分成员。而个体治疗,只对家庭中的个体进行治疗,而且治疗对象始终不变。

2、 从治疗的内容来讲,家庭治疗并不直接针对患者所表现的症状,而是对家庭成员间的交往模式和家庭结构进行治疗。通过改变家庭成员的交往模式或家庭结构可以达到减缓或消除症状的目的。而个体治疗,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直接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通过对引发症状的原因的探究或直接对行为进行矫正来缓解或消除症状的。

3、 从症状的原因或作用来讲,家庭治疗认为患者是家庭不良交往模式的‘替罪羔羊’,家庭成员间的不良交往模式使得患者表现出某种症状,而且患者的症状起到了掩盖家庭成员不良交往模式或家庭核心冲突以及维持家庭关系现有平衡的作用。

4、 从划分患者的角度来讲,家庭治疗并无明显的患者和非患者之分,患者只是症状的表现着、承担者而已,有问题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模式和家庭结构。而个体治疗有明显的患者和非患者之分。 家庭治疗与个体治疗相比存在着如此多的鲜明特点,然而学习家庭治疗和实践从事家庭治疗工作,丰富的临床经验告诉我们,首先要扎实的掌握个体治疗的理论以及拥有大量个体治疗的实践经验作为基础,再去学习和操作家庭治疗技术会更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