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早期发现口腔癌

2020-07-14

很多人在平时出现有各种口腔问题的时候,没有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当出现有比较严重的皮肤粘膜损伤和剧烈疼痛时,检查就已经发现患有口腔癌,并且多数患者在这段时间都已经进入到癌症的中晚期阶段,这时会给患者带来非常多的伤害,那么如何早期发现口腔癌?

一、如何早期发现口腔癌
  口腔癌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诸多的危害,通常需要尽早的进行有效的干预。除了需要定期检查来发现这种疾病之外,也可以通过患者所出现的各种不适表现来进行判断。

二、口腔癌的表现
  1、无法治愈的疼痛
  出现这种疾病之后,患者由于口腔溃疡一般都会出现有持续性的疼痛,并且一般会呈现出红色或者是黄色。如果出现口腔溃疡治疗三个星期都无法愈合的话,最好是能够及时的进行检查,排除口腔癌的可能。
  2、牙齿受损
  口腔癌的患者会大大的增加,牙周疾病的出现。这时候会引起患者出现牙齿松动,主要是因为口腔粘膜出现有慢性创伤引起。因此患者在吃东西的时候,感觉牙齿没有以前一样稳固,另外随着疾病程度的发现,患者颚骨上的肿瘤会对牙齿造成压迫,而引起牙齿移位。

3、口腔内有白色或红色斑点
  突然间出现白色或者是红色的斑点,并不一定是癌症,但是如果长时间不加以治疗,让它持续性存在就很可能发展为口腔癌,尤其是口腔里面的红色斑块,出现癌变的几率会非常的大,大约有一半以上。
  4、颈部肿块
  口腔癌患者一般会在脖子的位置出现有淋巴结肿大,如果患者发现肿块发红或者是出现有明显的疼痛,则可能是由于某些感染引起的,而当肿块癌变以后就会出现慢性增长,这时候在嘴巴或者是喉咙的位置都会出现有肿块。



如何早期发现口腔癌相关阅读


口腔癌早期有什么征兆

口腔癌早期有什么征兆:
  口腔癌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溃疡型、肿块型、浸润型。
  溃疡型口腔癌在疾病早期就可以出现典型性溃疡表现,它的溃疡跟一般的溃疡不一样,它是边缘翻起来呈火山口样的溃疡。肿块型口腔癌主要为外凸型,由于肿块急速的向外生长,在表面上就可以看得见。
  浸润型多向下浸润性生长,表面不明显,但是可在深部形成一个不可推移的肿块。
  这三种形式的口腔癌如果继续向深部发展,极有可能侵犯周围的组织,出现一些功能障碍。比如腮腺癌侵犯面神经可能会引起面瘫,舌癌侵犯舌神经可能会出现舌麻、舌疼痛的症状,翼腭窝里面的肿瘤侵犯了咀嚼肌会出现张口受限。总之,口腔癌的早期征兆是溃疡、肿块、疼痛、麻木,还有不明原因的张口受限。

口腔癌的症状

口腔癌的症状:
  口腔癌的症状主要包括:溃疡、肿块、面瘫、疼痛、麻木、牙松动、张口受限等。
  溃疡型在疾病早期就可以出现典型性溃疡表现,一般呈边缘外翻的火山口样。如果是浸润型口腔癌,那么它就会浸润型向深部发展,形成一个不可推动的肿块。如果是外凸型口腔癌,它会迅速生长形成一个表面可见的肿块。
  假如口腔癌侵犯了一些周围的组织,它相应会出现一些症状。比如腮腺癌侵犯了面神经,会出现口角歪斜、面瘫的症状。如果舌癌侵犯了舌神经,那么舌就会出现麻木、疼痛。如果颌骨的中央性颌骨癌侵犯了颌骨波及的牙齿,那么会出现牙疼、牙松动,还有翼腭窝深部的口腔癌侵犯了肌肉,会出现张口受限,这种张口受限是持续性的,它不是间歇性的,可随着时间加重。

口腔黏膜纤维化的危害

口腔黏膜纤维化的危害: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会破坏口腔黏膜下的正常结构,导致杂乱无章的胶原纤维的堆积。发生了口腔黏膜下纤维化之后,口腔黏膜的活动度就受到了影响,从而影响了我们的饮食、影响我们语言。
  当然更严重的危害在于口腔下黏膜纤维化是一种癌前病变,也就是出现口腔下黏膜纤维化的患者,他们出现口腔癌的几率要比正常的人群要高很多。一旦出现了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我们就要及早的对患者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局部出现恶变,我们要进行早期的治疗,以免病变的范围扩大,导致我们生活质量的下降,甚至影响到威胁到我们的生命。

口腔癌高发人群

口腔癌是头颈部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口腔癌的发生,其一是不良刺激因素反复作用导致,所以易发于老年人。其二是有吸烟、饮酒、嚼槟榔等不良嗜好的人群。其三是患口腔黏膜病的患者,如果患有口腔溃疡,同时溃疡有烧灼感、疼痛等症状超过两周仍不见好,需警惕口腔癌的可能。其四是口腔存在一些局部刺激因素的人群,比如有烂的牙根。其五是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摄入不足的人群,维生素不足会导致免疫能力下降,增加口腔癌危险。以及具有家族史的人群。

口腔癌的治疗

口腔癌是发生在口腔的恶性肿瘤之总称,大部分属于鳞状上皮细胞癌,即黏膜发生变异。口腔癌要早发现早治疗,目前公认口腔癌的治疗是综合序列治疗。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有防范意识,多加了解口腔癌的相关知识,如发现自己有类似症状,应及早去医院检查。早期口腔癌的患者,做手术切除后不需要做其他治疗;晚期患者手术以后,还要观察淋巴结是否转移,转移后要做清扫,术后也要配合放疗和化疗,以及现在最新的靶向治疗、生物治疗、免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