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的危害

2020-07-14

抽动症所导致的危害是非常大的,首先就是会导致患儿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再就是会影响他们正常的身体机能,还有可能会导致社交障碍,另外就是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利于未来的发展。

在儿科疾病当中,抽动症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该病是由于患者的脑中枢神经当中的多巴胺分泌过度所致。该病早期的症状表现就是频繁的眨眼,很多家长觉得只是孩子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并没有重视治疗,使其危害不断加重。那么抽动症的危害有哪些?
  1、导致学习困难
  如果说孩子患上了抽动症,首先会引发的危害就是学习困难,这种疾病会让患儿无法集中注意力上课的时候不会认真的听讲,学习成绩也急速下滑,老师安排的作业他们也无法按时完成。由于在学校当中经常会遭到同学的取笑,所以便产生了厌学的心理,越来越不爱学习,最后甚至逃学。
  2、影响正常的身体机能
  抽动症还会影响孩子正常的身体机能,如果说长时间抽动,那么患儿的眼睛、脖颈以及肢体等多处的肌肉都会畸形或者僵化,甚至还会出现创伤,这对于正常的身体机能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严重的患儿还会出现头疼,小便失禁等情况。
  3、导致社交障碍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儿童的社交范围也越来越大,但如果说患有抽动症,病情总是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势必会影响他们和身边人的交往,进而产生自卑感,长时间的自卑会导致社交障碍,让患者变得越来越不愿意见人,在和别人沟通的时候,也总是会回避对方的身体接触,甚至连视线都不敢接触,最终产生沟通交流障碍的情况。
  4、影响心理健康
  由于患儿总是会做一些怪异的抽动行为,所以很容易引来周围人的嘲笑,这对于他们的身心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时间长了,孩子的性格就会变得特别的孤僻,不愿意和周围的人接触,甚至还会对嘲笑他的人产生仇视心理,严重的话会直接报复,长大成人之后还有可能会发展成精神分裂。



抽动症的危害相关阅读


抽动症怎样医治

抽动症怎样医治:
  抽动症的医治,可以从中医和西医两方面进行。从西医的角度,一般使用氟哌啶醇、硫必利、舒必利、可乐定或者可乐定贴片这些药物。从中医的角度,认为抽动障碍一般与心和肝有关系。
  中医认为心主神智,肝主风。动摇、抽动、发声等症状与肝风内动有关,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或神志比较涣散可能与心有关,因此治疗时要清心,平肝,熄风。此外,在平肝熄风的时候还要柔肝,如养血柔肝、滋阴柔肝、补肾柔肝。另外,中医讲肝和脾的关系,肝旺就可以克脾土,反过来要是脾虚肝就旺,所以中医通过健脾来益肝。因此,中医治疗要根据孩子不同的情况做不同的辩证治疗。

抽动症不治能自愈吗

抽动症不治能自愈吗:
  小儿抽动障碍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是神经和精神方面的发育不同步,而不是身体某部位发生的器质性病变,不会危及生命。据研究发现,小儿抽动症的患者约有50%左右在成年后病情会慢慢稳定,逐渐自愈。
  但仍有很多患者必须通过治疗才能痊愈。大概有5%~10%的病人即使治疗,也有可能不会痊愈,抽动的症状可能会遗留终生。因此,希望患儿和家长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觉着不进行治疗,抽动症也可以自愈,如果症状遗留到成年甚至终生存在,可能对孩子后的自信心产生损伤,对他今后的性格、工作、生活等方面产生影响。所以,如果孩子在儿童期出现抽动症状,还是应当及时就诊,尽量积极地接受治疗。

什么是抽动症

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也称抽动障碍,这种病起源于儿童时期,有些患者是在青少年时期起病,是一种神经精神性疾病。抽动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一种不自主的、快速的、反复的肌肉抽动。临床上根据疾病的临床特点和病程,分为短暂性的抽动障碍和长期的抽动障碍。
  有些病人有慢性的抽动障碍,这些病人在慢性抽动障碍中,伴随喉部发生抽动障碍。
  还有部分病人属于多发性抽动症,除了眼部抽动还有鼻子、嘴的抽动,有时甚至出现肩膀抽动的症状,因此被称为多发性抽动障碍。

抽动症的表现

抽动症的表现:
  抽动症的表现主要是不自主、反复的、快速的抽动。很多小孩的抽动表现在眼部,按照眼科治疗但反复治疗效果又不好,再到儿科就诊。
  有的小孩出现鼻子抽动,或出现喉头发声,或者出现鼓肚子的症状。还有的患者会出现抽动秽语综合征,表现为患者骂人,或者出现强迫性思维以及其他的精神性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情绪暴躁等,这些都是抽动症的表现。
  抽动症的症状有时不明显,但过一段时间又变明显,会出现反复性的、波浪型的发展。

抽动症的治疗

抽动症的治疗:
  抽动症的治疗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短暂性的抽动障碍,部分此类病人能够自愈,因此不会影响生活和学习,可以暂时不治疗,先观察一段时间,在患者的习惯上多加注意。
  第二、如果出现持续性的发展,出现多部位的症状,时间也延长成了慢性的抽动症,或者出现秽语综合征,此时需要正规治疗。
  抽动症治疗一般考虑药物治疗,比如盐酸硫必利、氟哌啶醇加上安坦等,一般从小剂量开始,注意观察有没有副作用,有时需要中药治疗,还需要家长给孩子树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