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留针太久的危害

2020-07-14

留针是针灸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它通过将针留置在体内达到持续刺激穴位的目的。留针的时间是有讲究的,如果留针时间久久,可能造成伤气,从而导致患者出现气短、无力等症状。但留针的时间也不宜过短,否则起不到治疗效果。

患者如果选择针灸的方法来治疗疾病,一定知道不同的疾病,针灸的穴位以及针在体内的停留时间是不同的。常规部位的针一般在体内留置30-40分钟左右,而一些特殊的部位也可能留针几小时,但一般不会超过这个时间。那针灸留针太久的危害有哪些?
  一、针灸留针太久的危害有哪些
  目前针灸的留针时间一般掌握到30-40分钟左右,根据病情可能会有一些延长。在留针的时间上,如果时间太短,气血还未到达施针的部位就取针,无法达到治疗的效果。但如果针刺时间太长,或者连续治疗很长时间,有可能造成伤气,使患者出现气短、无力等症状。
  二、怎么确定针灸的留针时间
  1、寒证与热证
  寒证在针灸时宜采取补法,留针时间应久一些。而热证则适合用泻法,不留针,如果留针时间宜短一些,则约为5-10分钟。
  2、虚证与实证
  虚证在针灸时宜采取补法,留针时间应久一些。而实证则适合使用泻法或刺血法,不留针,如果留针时间宜短,则约为5-10分钟。
  3、痛症
  有急性与慢性病证之分。如果是急性痛症,宜用重刺激,留针的时间宜短。而慢性的痛症则使用轻刺激,留针时间久,效果更好,比如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以及胃脘痛、肩周病等。
  4、寒厥与热厥
  这两类都应久留针。寒厥即阳气衰微,手足冷冰、四肢不温,无法消化食物。热厥即热盛导致的阳气郁闭而引起的手足逆冷。两者都应通过久留针以疏通经络,调理身体。
  5、慢性、顽固性、痉挛性疾病
  慢性、顽固性以及痉挛性疾病在针灸过程中都宜长时间留针,常见的包括破伤风痉挛、面肌痉挛等,留针的时间都应较长,才可以起到较好的疗效。



针灸留针太久的危害相关阅读


针灸适合哪些病

针灸适合哪些病:
  针灸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疗法的适应症很广泛,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均可适用于针灸疗法,但是要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来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针刺。
  针灸针对一些疼痛性的疾病、急性病症,包括功能失调性的疾病可以作为首选疗法进行应用。但也要注意一些禁忌症。如孕妇禁用合谷穴阴交穴;严重的过敏性疾病、皮肤损伤以及患者局部存在肿瘤等情况时,禁止在局部进行针刺。

艾灸的好处与功效

艾灸的好处与功效:
  艾灸是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虚症、寒症以及阴症等病症,它可以治疗针刺、药物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的一些疾病。
  艾灸的功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温经通络,祛风散寒,缓解风寒湿痹所致的肌肉、关节疼痛;
  第二是行气活血,温经止痛,有助于缓解气滞血瘀及宫寒所致的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
  第三是调养脾胃,改善食积、消化不良等症状。

艾灸注意事项

艾灸注意事项:
  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在施灸时要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在艾灸以后,要保持局部的清洁以及局部皮肤温度的正常,防止感受风寒,以影响艾灸的疗效。在艾灸以后如果出现了身热、头昏、烦躁等不适症状,要嘱咐患者适当的休息,然后饮少量的温开水;如果有严重不适,可配合针刺缓解患者的不适。施灸要有一定的顺序,一般推荐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

高血压艾灸哪里

高血压艾灸哪里:
  在高血压的艾灸治疗中,建议采用周期治疗法,以八天为一个周期。
  第一天艾灸中脘、足三里穴;第二天艾灸环跳、阳陵泉穴;第三天艾灸风市、申脉穴;第四天艾灸肩髃、曲池穴;第五天艾灸风池、悬钟穴;第六天艾灸身柱、阳关、三阴交穴;第七天艾灸委中、照海穴;第八天艾灸百会、痖门穴。一般对于高血压患者在前七天的艾灸穴位中,建议患者灸四个疗程以后再开始灸第八天的穴位。
  在以上穴位艾灸的同时,建议患者每天还要灸神阙穴30分钟。

刺络放血是怎么回事

刺络放血是中医传统的针刺方法,《黄帝内经》中有一半以上的治疗都是运用刺络放血。气血在周身经络中运行,当某些部位拥堵气血无法正常流过时,刺络放血可以针对被拥堵的部位,直接通过针刺、刺络、拔罐等方法,将拥堵局部的瘀血排出体外,使经络能够更通畅。疏通拥堵经脉分为三种层次:微通、温通和强通,刺络放血属于最强烈的强通,它是针对有明显瘀滞气血不能够顺畅流动的时候,应用的一种强通的方法,它将局部的瘀血排出体外,使气血能够在经络中顺畅地运行,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