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乙型肝炎e抗体

2020-07-14

什么是乙型肝炎e抗体:
  乙型肝炎检测主要包含有常见5个指标,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e抗体、以及乙肝核心抗体。
  乙型肝炎e抗体是乙型肝炎e抗原阴转带来的,代表体内乙型肝炎病毒被清除,机体免疫过程由抗原转为抗体,代表机体自我修复,也是治疗转归表现。
  所以乙型肝炎e抗体出现,代表病毒复制是减低状态,但是并不代表只要出现乙型肝炎e抗体就病毒就一定没有复制,只不过是复制能力没有e抗原阳性复制能力强,所以乙型肝炎e抗体出现,在肝炎治疗过程当中只是转归提示。如果出现不同亚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感染,e抗原和e抗体可以同时出现。



什么是乙型肝炎e抗体相关阅读


剖宫产能减少乙肝母婴传播吗

在没有乙肝疫苗以前,医生们想尽办法减少乙肝的母婴传播。医生们发现,自然分娩产程较长和难产的母亲所生新生儿的乙肝感染率高于生产过程顺利、产程较短的母亲所生新生儿。推测可能是长时间的宫缩,胎盘绒毛血管破裂,使母亲血液更多地渗透到婴儿体内,导致婴儿感染。

同时,医生发现感染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经血传播的疾病的母亲生育时选择剖宫产分娩可能会减少这些疾病的母婴传播,因此建议乙肝妈妈最好采用剖宫产。但是也有专家认为,剖宫产手术分娩出血多,婴儿暴露于大量被污染的母血中,不能完全降低新生儿感染率。

随着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方法在乙肝母婴阻断中取得的成功,更多的研究结果证实,在使用了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母婴阻断后,剖宫产分娩与阴道自然分娩母婴阻断率无明显差异。

这是因为乙肝妈妈所生的新生儿在出生后12小时内就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免疫球蛋白就会立即发挥抗体的作用,清除或中和从母亲血液污染进入宝宝体内的少量病毒,使病毒还没有机会感染宝宝的肝脏就被消灭了。

因此,在新生儿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乙肝妈妈可以和其他母亲一样提倡阴道自然分娩,不必为母婴阻断实施剖宫产手术。但是,有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如存在门静脉高压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内科并发症时,自然分娩可能增加门静脉压力,最好提前实施剖宫产手术生育。

另外,有研究显示,过期妊娠可增加HBV母婴传播的风险。这可能是因为过了预产期以后,胎盘逐渐老化,导致胎盘屏障功能降低,容易造成胎儿宫内感染。因此,乙肝妈妈在过了预产期还没有生育迹象,则应该住院观察,由医生决定引产或实施剖宫产分娩终止妊娠,以减少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机会。

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目标

许多乙型肝炎患者对长期的抗病毒治疗无心理准备,以为乙型肝炎会很快治愈。所以常常表现为治疗的依从性差,不能坚持治疗。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提出的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因此,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是长期的。干扰素只能对部分病人有效,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治疗的短期目标是有效地抑制HBV复制,使肝脏的炎症、坏死和纤维化得到改善;长期目的的达到HBeAg的血清学转换,最终达到HBsAg消失的目的。

但是,长期目标绝不可能短期实现,需要坚持长期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往往需要几年或十几年的努力才能达到。

乙肝病毒会导致胎儿畸形吗

刚刚有一位准备生育的乙肝女孩给我来信,说网上有医生说乙肝病毒会导致胎儿畸形。她非常害怕,不敢生育。上面写着:“假如是早期妊娠怀孕头3个月得了急性病毒性乙肝,有可能引起胎儿畸形。乙肝病毒有可能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所以轻易引起染色体畸变。”别说这段话连语句都不通,就说这位医生的观点根本毫无依据。

医生应该怎样说话?应该怎样回答病人的问题?医生可以不知道,但不能不懂装懂,不能信口开河,不能毫无依据乱说。不懂装懂,信口开河,毫无依据乱说很有可能伤害病人、延误病情,也会失去病人的信任。

妊娠期HBV感染,无论是慢性感染还是急性感染,都不会导致胎儿在子宫内的发育异常,也不会增加先兆子痫的发生率。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不会引起胎儿畸形,但由于肝功能异常,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低体重儿和早产的发生率增加,甚至发生胎儿死亡。

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可以造成乙型肝炎的母-婴垂直传播,导致后代感染。但妊娠不同时期的母-婴垂直传播率不同。在新生儿没有实施乙肝疫苗免疫的情况下,妊娠早期和中期感染急性乙型肝炎,后代出生后的乙肝病毒感染率大约10%;但妊娠晚期感染急性乙型肝炎,后代乙肝病毒的感染率高达70%~100%。

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现肝功能异常后应立即治疗吗

乙肝“大三阳”感染者可以观察一段时间

我国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指出:“在HBV感染自然史中,部分ALT升高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随访过程中随着肝内炎症活动的减轻,可出现自发的HBeAg血清学转换,ALT恢复正常。因此,对于ALT升高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以先观察3~6个月,如未发生自发性的HBeAg血清学转换且ALT持续升高,再考虑开始抗病毒治疗。”

根据乙肝病毒感染的自然史,e抗原阳性的免疫耐受期乙肝病毒感染者突然发生ALT升高,通常是免疫清除的发生。对于HBeAg阳性的患者,有些可能会发生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对于发生了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则不需要再抗病毒治疗了。

但是,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的发生率较低,只有大约1.1%~9%。一般来说,年龄较轻,ALT较高(>150 U/L),且HBV DNA和HBeAg动态观察下降较快的患者,预测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对于年龄较轻、HBeAg阳性且没有肝硬化的患者,可以观察一段时间,监测ALT、HBV DNA和HBeAg,看看是否能发生自发的HBeAg血清学转换。

如果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说明感染者已经进入非活动期,大多数预后较好,可不必治疗。但是,年龄>30岁,持续ALT升高,HBV DNA和HBeAg水平没有下降趋势者,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的可能性较小,应该尽早给予抗病毒治疗。

根据我的经验,一般观察1~2个月便可以看出。如果在1~2个月内,HBV DNA不下降者,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的可能性较小。还有,ALT较低(<150 U/L)的患者,体内免疫清除的力度往往不够,不能有效地抑制病毒,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的可能性也较小。

另外,有些乙肝病毒感染者检查的频率不够,1年才检查一次,偶然发现的ALT升高,但实际上肝功能异常早已发生,这类患者大多不可能出现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等待下去往往导致肝脏更严重的损伤和纤维化,应该及时抗病毒治疗。

乙肝“小三阳”感染者发现肝功能异常应及时治疗

对于e抗原阴性的乙肝病毒感染者,一旦出现肝功能异常,HBV DNA升高,则应立即开始抗病毒治疗,不应该拖延或观察。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属于乙肝病毒感染自然史中的第四期——再活动期。乙肝病毒为了“逃逸”免疫系统的攻击,想出办法“乔装打扮”一番,把免疫系统认识的e抗原去掉,使自己变了样子,成为一种前C区或C区的变异的病毒。

病毒变异后,在感染者的血清中不能检测出e抗原,但病毒还具有复制能力,乙肝病毒DNA阳性,感染者常伴有持续性或间歇性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这类患者一般年龄较大,尽管ALT和HBV DNA水平往往低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ALT会持续波动,自发性缓解的可能很小,而且其肝脏病变常是在经过免疫清除期肝脏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往往更严重,如果不及时治疗,常常会发展成肝硬化,甚至发生肝癌。

因此,我国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指征更宽,一旦出现ALT升高或符合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适应证则立即开始治疗。

意外接触乙肝病毒后怎么办

医护人员在为病人治疗时,有可能被病人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刺伤,也有可能被手术刀割伤。这种在工作中皮肤破损意外接触到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在医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乙肝病毒的“意外暴露”。

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对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发生乙肝病毒“意外暴露”后处理的推荐意见:“意外暴露后预防:当有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意外暴露HBV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

①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V DNA、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肝功能,酌情在3个月和6个月内复查。

②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阳性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10 mIU/mL或抗-HBs水平不详者,应立即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200~400 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针乙型肝炎疫苗(20mg),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各20 mg)。

乙肝病毒通过皮肤伤口或黏膜破损感染的风险也与伤口大小、深浅和新鲜程度有关。小而浅的划痕,陈旧的伤口由于血管已经闭合,病毒很难进入。这种乙肝病毒的意外暴露主要见于医护人员,有时也会发生于警察、司法人员等在追捕、看守乙肝病毒感染的犯人时意外受伤,受到乙肝感染者的性侵犯或伤害。

一旦发生乙肝病毒“意外暴露”,可以按照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推荐,进行血清学检测、接种乙肝疫苗或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实施主动和被动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