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吃哪些药

2020-07-14

动脉硬化吃哪些药:
  当出现动脉硬化应该积极的治疗,防止疾病的进一步进展,争取起到一部分的逆转。当发生并发症时更应该积极的治疗,防止其恶化,进而延长患者的寿命。
  首先是一些调整血脂的药物,血脂异常的患者,如果通过调整饮食并注意体力活动,三个月后仍没有达到这个目标的患者,应该选用他汀类的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降脂药,作用是为了延缓血管的硬化程度,减少斑块的发生及发展。当合并某些并发症时,一开始就要强化的用药物治疗,应用他汀类的药物进行抗动脉硬化的治疗。
  第二类是抗血小板的药物,此类药物可以防治血管阻塞性病变的病情发展,用于预防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血栓的形成。最常见的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栓和抗凝的药物。对动脉内形成血栓,导致管腔狭窄和阻塞,患者可用溶解血栓制剂,继而应用抗凝药,还要用一些治疗原发病的药物。如果患者有高血压,应该用一些降压药,高血糖的患者应该给予降糖的治疗,使血压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的水平,使血管硬化的速度减缓。 心绞痛可以应用一些血管扩张剂及β受体阻滞剂。所有的药物都应该遵医嘱长期的服用、定期的复查,才能起到控制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作用。



动脉硬化吃哪些药相关阅读


维生素b6的副作用

人每天都要补充体内的维生素,维生素分成六大种类。其中维生素b6也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维生素之一,缺少维生素b6就会出现贫血,头痛,恶心想吐等不好的症状。但是要长期的大量食用维生素b6也会有危害的,那么维生素b6的副作用都是什么?

维生素b6的副作用
  长期过量服用可致严重的周围神经炎,出现神经感觉异常、步态不稳、手足麻木、若每天服用200毫克持续30天以上,曾报道可产生维生素B6依赖综合症。
  长期大量服用容易引起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可出现头痛,恶心,眩晕,疲劳,视力模糊,月经过多等症状,还可引起低血糖,血栓性静脉炎,血清胆固醇升高,骨骼肌无力。
  成人摄取量是每天1.6~2.0 mg,妊娠期的妇女需2.2mg,哺乳期间则需2.1mg。维生素B6与维生素B1、B2、泛酸、维生素C及镁配合作用,效果最佳。
  可引起低血糖,血栓性静脉炎,血清胆固醇升高,骨骼肌无力,维生素B类:B1,B6,B12等长期大量服用,可引起头痛疲倦烦躁眼花食欲下降腹泻浮肿心律失常等不良反映有的可发生过敏反映,尤其是注射剂,病人可出现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等,严重者血压下降,发生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注意事项:
  1、罕见发生过敏反应;
  2、与左旋多巴合用时,可降低左旋多巴的药效;
  3、环丝氨酸、乙硫异烟胺、氯霉素、盐酸肼酞嗪、异烟肼、青霉胺及免疫抑制剂包括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环孢素等药物可拮抗维生素B6或增强维生素B6经肾排泄,甚至可引起贫血或周围神经炎;
  4、雌激素可使维生素B6在体内的活性降低。

牛磺酸的作用与功效

相信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都听说过牛磺酸,听到的时候一定是非常陌生的,其实牛磺酸是人们身体中非常重要的东西,牛磺酸在人们的身体中游离试的存在着,牛磺酸可以保持人们正常的血压,而且还有着其他众多的功效,那么牛磺酸的作用有什么?一起了解一下吧。

作用:
  牛磺酸在循环系统中可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脂,保持人体正常血压和防止动脉硬化。对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可抗心律失常。对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有特殊疗效,可治疗心力衰竭。肝脏中牛磺酸的作用是与胆汁酸结合形成牛黄胆酸,牛磺胆酸对消化道中脂类的吸收是必需的。牛磺酸的功效与作用,牛磺胆酸能增加脂质和胆固醇的溶解性,解除胆汁阻塞,降低某些游离胆汁酸的细胞毒性,抑制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增加胆汁流量等。
  功效:
  1、牛磺酸是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必需氨基酸。牛磺酸促进大脑生长发育,并能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2、牛磺酸对心血管系统有较强的保护作用,且有增强心肌细胞功能等作用。
  3、牛磺酸对视网膜的影响。研究人员很早就发现了猫如果缺乏牛磺酸,很快就会导致失明。其原因是猫体内不能自身合成牛磺酸,必须由食物提供。
  4、牛磺酸对神经系统的作用。牛磺酸对神经传导有良好作用。磺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抑制性递质。因此对神经系统异常兴奋性疾病,如癫痫、惊厥、震颤及老年人入睡困难和早醒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颈动脉斑块和动脉硬化

临床上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来确定是不是有斑块形成。目前认为正常IMT值应小于1.0毫米,IMT在1.0至1.2毫米之间为内膜增厚,1.2至1.4毫米之间为斑块形成,IMT大于1.4毫米为颈动脉狭窄。

如果体检报告显示颈动脉内膜增厚或颈动脉斑块形成,则提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颈动脉斑块的映现明显增加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如下肢动脉硬化症的危险。研究表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每增加0.1毫米,心肌梗死危险增加10-15%,想知道下肢动脉硬化。卒中危险增加13-18%。尤其是超声显示低回声的软斑块即不稳定斑块,更容易脱落导致脑卒中。

颈动脉斑块不仅造成管腔的狭窄,而且会破裂、出血、脱落,和梗塞血管。这些斑块又称易损性斑块(vulnerable plaque)、不稳定斑块或软斑块。

损性斑块的病理特征是,大的脂核、纤维帽变薄、破裂、有溃疡形成、大量巨噬细胞聚集、斑块内出血以及钙的沉积。不稳定性硬化斑块可出血、脂核形成与动脉狭窄。

造成颈动脉斑块的原因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均可导致颈动脉斑块形成,如年龄、性别、家族中有患者、高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

健康生活方式

多吃谷物和豆类食品,尽或许减少含脂肪多的食品如鸡蛋、肥肉等的摄入,每天食盐量应小于5克,尤其对高血压患者目前主张每天食盐量应小于2.3克; 戒烟、控制饮酒,男性平均每天饮酒量不应超过20-30克酒精含量,女性不应超过10-15克酒精含量; 通过减少饮食的热量和增加体育运动减轻或控制体重。

坚持每天至少30分钟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上楼梯、骑自行车等;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十分重要,要保持积极乐观、豁达和轻松的心情,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知足常乐。

药物治疗

根据个人具体处境可选择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亦可使用控制和减缓颈动脉斑块进展的药物,目前经临床研究证实有效的药物有他汀类降脂药物

1、防止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滞性:阿斯匹林75mg/日,下肢动脉硬化。或拜阿斯匹林100mg/日;

2、服用活血化瘀活中药:如心脑康、维脑路通、步长脑心通等口服;

3、控制和减缓颈动脉斑块进展的药物:

目前研究证实有效的药物有:他汀类降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以及普罗补考和叶酸等。他汀类药物可以稳定或减小斑块,治疗方法相对比较安全。

手术治疗:

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有时需要做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置下手术。但因有一定的风险与并发症,所以要有明确的手术适应症。

定期复查:

观察斑块的大小和性质,并及时咨询神经内科医师,调整药物,颈动脉硬化。以控制病情发展。

检查手段

一、血管超声检查

超声可以提供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厚度、特征和位置的信息。软斑块为弱回声或等回声,而纤维化和钙化斑块为强回声称硬斑块。钙化的斑块后边有声影,出血斑块呈不均匀回声,斑块表面不规则提示溃疡形成。相比看治疗动脉硬化。最近推出的三维超声技术甚至可以显示动脉硬化斑块表面溃疡及其变化处境。

二、CT血管造影(CTA)

CT的三维采集和三维显示成为现实。下肢动脉硬化。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重建(SSD),仿真血管内窥镜重建及多平面重建(MPR)等增加了对血管病变研究手段。治疗动脉硬化。重建的CT三维立体血管图像可以旋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面来观测,避免了结构重叠。既可以单独显示血管结构,也可加上骨结构标志(Bone Landmark)显示,还能做血管仿真内窥镜检查,从血管内观察钙化斑块形态。同一次检查获得的常规的薄层轴位图像还做斑块大小,密度测量。颈动脉。CTA有较好的信躁比(SNR)和对比信躁比(CNR),对钙化的显示优于MRA。对于评估颈动脉管腔及管壁的处境和预测斑块的稳定性有重要的价值。

三、磁共振成像(MRA 和 MRI)

近年来, 对颈动脉动脉硬化斑块的技术磁共振研究采用高场强(1.5T以上),高分辨率扫描,体素大小为0.25×0.25×1mm.或200micron x 200micronx200micron。对于颈部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和成份提供更多信息,如脂核、纤维帽和厚度、纤维帽内的炎症。并且可显示斑块内出血和血栓形成。常用脉冲序列包括黑血技术(Black-Blood Angiogram)和白血技术(White- Blood Angiogram)。黑血技术是指抑制血流信号的技术,脑动脉硬化症状。不受血流状态,如涡流、滞流的影响,它包括在自旋回波序列中加预饱和射频带和双反转回波(DIR)序列。黑血技术的优势在于显示斑块的形态及其组成成分,如脂质、出血及纤维组织。白血技术增强了血流的信号强度,动脉硬化的治疗方法。提高了血流与周围血管壁的信号强度的对比,是一些以梯度回波(GRE)为基础成像的MR血管成像序列,如GRE和梯度破坏回波(spoiled GRE)。白血技术比自旋回波技术的重复时间和回波时间短、成像快,可得到高空间分辨率的3D图像,可较好地分辨内膜钙化、纤维帽及斑块内出血。可以显示易损性斑块的完整的纤维帽(较厚或较薄),如果纤维帽破裂,其信号逐渐由低变高;坏死的核心是无细胞的富脂质区或有出血,在T1加权像上为高信号,在3D TOF图像为中等信号强度,在T2加权像则信号强度变化较大。颈动脉斑块。TIA和中风与MRI所显示的斑块表面不规则性(irregularities)有相关性,磁共振成像(MRA 和 MRI)能预报中风。

梨形身材人易患动脉硬化

我们把腰粗腿细的身材称之为“梨形”身材,这些人体重不一定超重,但是腰围与臀围比值超过平均值,这样的人容易罹患动脉硬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身体超重者患动脉硬化的风险一般要高于常人,美国研究人员最新研究发现,即便身体不超重,如果腰臀比(腰围与臀围的比值)过高的话,也可能使人们患动脉硬化的风险增大。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研究人员对近3000名年龄在18岁至65岁之间的成年人进行调查后,得出了上述结论。

他们的有关研究论文已在《美国心脏病学院周刊》上发表。

过去常认为,身高体重指数(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超标容易引发动脉硬化。但美国研究人员指出,腰臀比可能与动脉硬化关系更密切,能够比身高体重指数更准确预测一个人患心脏疾病的风险。因为身高体重指数不能准确反映一个人体内脂肪的多少,比如一个肌肉强健的人,其身高体重指数会比较高,但体内脂肪并不一定超标。

研究人员说,如果腰臀比过高,钙就容易在血管里堆积,从而造成动脉硬化,最终会引发高血压、心脏病和卒中。

参与研究的医生建议,防止“壶形腰”的最好方法是健康饮食和体育锻炼。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什么症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常表现为发凉、麻木,腿部肌肉会出现痉挛,俗称“抽筋”,由于这些早期症状并不典型,很容易与其他病混淆,所以常会被病人误认为是老年人缺钙或是腰椎病,误诊误治,延误了自己的病情。因此要提醒出现了以上这些症状的病人,应到正规医院的血管外科通过科学的检查手段确诊。

如果病变继续发展,就会出现跛行症状。医生把这种疾病引起的跛行称为“间歇性跛行”,特点是在行走约数百米至数十米后,出现下肢疼痛,通常表现为小腿肌肉的酸痛,也可以是下肢其它部位的疼痛,患者被迫停下休息一段时间后疼痛缓解,可再继续行走,继续活动疼痛可以反复出现。随着病变的加重,出现疼痛的距离越来越短,从几百米到最后的十几米,甚至几米,需及时治疗。

如果出现跛行症状仍没有诊治,病变继续恶化,就会出现“静息痛”,患者即使在不运动的时候仍然会有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间入睡时更重,使得患者寝食难安,精神紧张。这个阶段患者必须赶紧积极治疗,否则就会进入疾病晚期。

进入晚期后,脚上即使破了一点也非常不容易愈合,下肢逐渐出现坏死,最终只能截去坏死肢体,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腿疼都是得了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吗?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跛行、腿痛患者都患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腰椎疾病可以导致腿痛、跛行。腰椎疾病的疼痛为从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的放射痛,通常坐下或者蹲下休息可缓解症状。

另外,骨质疏松、关节炎都可以表现为下肢疼痛。所以老年人出现无明显原因的肢体疼痛时要进行血管方面的检查,以免误诊。生活中存在着一种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静脉曲张、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诸多血管外科疾病统称为“脉管炎”的现象,这也是一个误区。

其实“脉管炎”是血管外科疾病中的一种,全称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好发于有吸烟史的青壮年男性。“脉管炎”在症状上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相似之处,但二者并非同一疾病,治疗方式有所不同,需在正规医院的血管外科明确诊断,对症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危险吗?

许多老百姓认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就是“老寒腿”,挺常见的,穿暖和点,或者在小诊所抓点药,开点止痛片,贴个膏药,熬过这个冬天就没事了。但是,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症状发展可以看出,这个疾病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如不及时去正规医院诊治,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有截肢甚至死亡的危险。

我们通过一组数据了解这种疾病的危险性:所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年的死亡率为10-15%,“间歇性跛行”患者5年死亡率为30%,而出现“静息痛”、溃疡坏疽的重症患者,其5年死亡率高达70%,重症患者1年的截肢率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