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大三阳能转肝癌吗

2020-07-14

乙肝大三阳能转肝癌吗:
  很多乙肝大三阳的朋友都关心自己的病情将来会不会发展,会不会进展到肝癌这样一个阶段,其实乙肝病毒感染者是有一个自然而然的发展经过。根据多年来的数据的积累和文献的报道,慢性乙型肝炎,尤其是一个大三阳慢性乙型肝炎,如果不经过治疗的话有20-30%可能会进展到肝硬化,那么进展到肝硬化之后还是没有及时的发现、没有及时的治疗的话,那么有15-20%可以会进展到肝癌的这个阶段。这个被称之为乙肝病毒的自然发展的经过,但是要强调的是这是一个自然发展的结果,就是没有任何干预乙肝的自然发展结果:会经历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有癌变的可能性。
  那如果我们乙肝大三阳的朋友们及时的到医院去检查,及时的进行规范的治疗就能够降低这个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比如说这个转氨酶高了,乙肝的病人大三阳病毒复制也很活跃,到医院进行评估以后符合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进行了规范的抗病毒治疗,让保持住病情无进展到肝硬化。那么一个普通的慢性乙肝患者,哪怕他是大三阳经过治疗以后病毒复制DNA检测不到了,肝功完全恢复在正常范围之内,那么他的病情就不会进展,病情不会进展到肝硬化,那么发生肝癌的这种可能性也就大大的下降。乙肝大三阳癌变的预防:早期积极去医院检查,采取相应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降低癌变发生率。因为绝大部分肝癌是由肝硬化进展来的,那我们控制病情不到肝硬化的阶段只是停留在肝炎的阶段,那么肝癌的发生率就一定会大大的下降。还要强调的是大三阳的病人要主动到医院定期去检查,一般建议是每半年查一次做B超、验血查甲胎蛋白,这样的话即使有肝癌我们也能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乙肝大三阳能转肝癌吗相关阅读


胸腺肽能治疗慢性乙肝吗

胸腺肽制剂具有调节和增强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目前市场上的胸腺肽制剂有三类:普通胸腺肽制剂、胸腺五肽及胸腺肽α1。普通胸腺肽制剂是最早上市的胸腺肽制剂,上市后在重症肝炎的治疗中起到了一定增强免疫的作用,为重症肝炎的恢复奠定了基础,从此在我国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但这种胸腺肽来源于动物的胸腺,化学结构不明确,成分及含量不稳定,不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索国内文献即可发现,没有该药正规的临床试验文献,尤其是一些口服的胸腺肽制剂,在慢性乙型肝炎中有多少治疗作用并没有得到验证,而注射制剂常常引起过敏反应。因此,国外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已不再使用。

胸腺五肽和胸腺肽α1均为人工合成的胸腺肽制剂,胸腺五肽的化学结构为胸腺生成素中第32~36五肽,成分及含量稳定,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过敏及其他不良反应少见。但科学家对其进一步研究发现,胸腺五肽中有些具有免疫增强作用,有些没有免疫增强作用,甚至有抑制免疫作用。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主要是胸腺肽α1,而胸腺肽α7对免疫有抑制作用。

经过试验证明,胸腺肽α1比原来的胸腺五肽在增强人体免疫作用方面强10~1000倍。由于胸腺肽α1的分子量很小,不良反应更加少见,临床应用更加安全、有效。胸腺肽α1在胸腺五肽中的比重不到1%,需要经过进一步提纯及人工合成,因而价格较贵。

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肝或在增进免疫系统反应性方面的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查明。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药物可能促进了免疫系统T淋巴细胞的成熟并使其激活,积极地分泌一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干扰素和淋巴因子,从而起到抗病毒作用。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一些慢性乙肝患者使用后病情得到控制。

但是,目前在我国市场上进口和国产的胸腺肽α1制剂价格较贵,且抗病毒作用没有得到循证医学的进一步证实。因此,《乙肝指南》中认为它只适用于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治疗,又有经济条件接受胸腺肽α1治疗的患者。

乙肝妈妈生二胎和以前有哪些不同

乙肝病毒高水平复制的母亲尽管新生儿接种了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仍有10%左右的新生儿阻断失败,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宫内感染。

宫内感染多发生于妊娠7个月以后,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数据显示,妊娠后期服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可以降低乙肝病毒高水平复制母亲所生新生儿的母婴阻断失败率,把母婴阻断成功率提高到95%~99%以上。

2015年,这一阻断措施正式写入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建议HBV DNA >2×106 IU/ml的HBV感染母亲可在妊娠24~28周服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加强母婴阻断。乙肝二孩时代,母婴阻断率更高了。

以前,为了提高乙肝母婴阻断率,医生往往建议乙肝妈妈的孩子出生后打两针乙肝免疫球蛋白,出生时打一针,出生后15~30天再打一针。经过许多临床试验,医生们发现,第二针乙肝免疫球蛋白起的作用不大,尤其是现在高病毒复制的母亲在孕期都服用了抗病毒药,乙肝母婴阻断率已经大大提高了,第二针乙肝免疫球蛋白显得更加多余。

因此,我国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建议乙肝妈妈所生新生儿只需要在出生12小时内注射1针100单位或200单位的免疫球蛋白,以免影响其他疫苗的接种。这样一来,乙肝二孩时代的妈妈们可以安心坐月子,不用带着未满月的孩子到医院打针了。

以前,乙肝妈妈特别害怕自然分娩,害怕一阵阵的宫缩,导致孩子感染。而且,反正只能生一个,导致乙肝妈妈选择剖宫产分娩的特别多。其实,近些年来的实践证明,剖宫产和自然分娩的乙肝母婴阻断率无明显差异。

有了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有了抗病毒药物,剖宫产在乙肝母婴阻断中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而且还影响了二孩生育。近年来,我院妇产科的剖宫产率已经从10年前的70%下降到现在的30%左右了。二孩时代,更多自然分娩的妈妈可以安全地生育二胎了!

病毒高复制的乙肝女性能否先降病毒再怀孕

一些免疫耐受期肝功能正常的乙肝病毒携带女性因为发现自己HBV DNA水平较高,害怕乙肝母婴阻断失败,于是在孕前就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试图把HBV DNA降到“正常”,然后再停药怀孕。但是,她们失败了。尽管服药时HBV DNA下降到<500拷贝/毫升,但停药后HBV DNA立即反弹,反复多次,造成耐药,甚至导致肝功能异常。也有些人选择了使用干扰素治疗,但往往以失败告终。这是为什么呢?

在肝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机体的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常常处于“免疫耐受”状态,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认识”病毒,常常与病毒“和平共处”。在这个时候,肝脏损伤很轻微,不影响妊娠。而此时应用抗病毒药物,尽管可以使病毒暂时停止复制,但很难使机体免疫系统发生清除病毒的免疫反应,停药后病毒则会再度疯狂复制,因此常常疗效欠佳,而且不能停药。

不仅如此,病毒长期与药物接触,常常会“想”出变异的办法抵抗药物对它们的攻击,造成耐药,使以后需要治疗时药物选择更加困难。更重要的是,在不能停药的情况下怀孕,增加了胎儿在母亲子宫内与药物暴露所造成的风险。

因此,免疫耐受期肝功能正常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不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所推荐的抗病毒治疗适应证,肝功能正常的乙肝病毒携带女性不用治疗,可以生育,孕前不要盲目治疗;在孕期监测肝功能和HBV DNA,如果孕期HBV DNA >106 IU/ml,母婴传播的风险较大,可在妊娠28±4周选择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产后1~3个月内酌情停药。

乙肝患者可以吃着药喂奶吗

许多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新妈妈都来问我,能不能吃着药喂奶。我一般都会告诉她们:由于药物可以透过乳汁,母亲吃着药哺乳,孩子也可能从母乳中摄入一定剂量的药物。药品说明书中不建议母亲服药期间给孩子哺乳。

但是,2015年美国肝病年会的乙型肝炎管理指南指出:“哺乳期服用抗病毒药物母亲所生婴儿的长期安全数据不充分……这些抗病毒药物很少经母乳排出,不大可能导致显著毒性。婴儿低水平(药物)暴露的未知风险应与母亲进行沟通。”如果服药的母亲想母乳喂养,应自己权衡利弊。那么,服用替诺福韦的母亲乳汁中含有多少药物呢?

新生儿在胎儿时期,胎盘就可以把服药母亲血液中的药物转运到胎儿体内。所以,新生儿出生时血液中就检测到了替诺福韦,而且浓度还很高。新生儿出生后服药母亲开始喂母乳。所以,在出生后的一定时间内新生儿体内检测出来的替诺福韦浓度应该是胎盘转运过来的药物+新生儿从母乳中获得的药物总合。

出生后,新生儿体内从胎盘转运过来的药物浓度逐渐降低;当替诺福韦在新生儿体内的浓度达到了一个平稳的药物浓度时,就应该是胎盘转运的药物完全消失,只剩下新生儿单纯从母乳中获得的药物了。这个药物浓度是很低的。因此,美国医生认为对新生儿的影响可能不大。

不过,正如美国的乙型肝炎管理指南中所说:“婴儿低水平(药物)暴露的未知风险应与母亲进行沟通。”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预防、关护和治疗慢性乙肝感染者指南》建议:“在发展中国家没有更好可替代的喂养方法时可以服用替诺福韦哺乳。”服药母亲喂为喂母乳?医生无法替你决定,还得你自己权衡后再做出决定。

意外接触乙肝病毒后怎么办

医护人员在为病人治疗时,有可能被病人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刺伤,也有可能被手术刀割伤。这种在工作中皮肤破损意外接触到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在医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乙肝病毒的“意外暴露”。

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对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发生乙肝病毒“意外暴露”后处理的推荐意见:“意外暴露后预防:当有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意外暴露HBV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

①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V DNA、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肝功能,酌情在3个月和6个月内复查。

②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阳性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10 mIU/mL或抗-HBs水平不详者,应立即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200~400 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针乙型肝炎疫苗(20mg),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各20 mg)。

乙肝病毒通过皮肤伤口或黏膜破损感染的风险也与伤口大小、深浅和新鲜程度有关。小而浅的划痕,陈旧的伤口由于血管已经闭合,病毒很难进入。这种乙肝病毒的意外暴露主要见于医护人员,有时也会发生于警察、司法人员等在追捕、看守乙肝病毒感染的犯人时意外受伤,受到乙肝感染者的性侵犯或伤害。

一旦发生乙肝病毒“意外暴露”,可以按照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推荐,进行血清学检测、接种乙肝疫苗或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实施主动和被动免疫。

相关偏方验方

抗乙肝大三阳方

清热解毒,疏肝健脾,扶正护肝。适用于乙肝“大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