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过缓的注意事项

2020-07-14

心率过缓的注意事项:
  心率过缓是指心动过缓,是心率低于每分钟60次的一种心律失常。能引起心动过缓的原因有很多,有生理性、病理性,还有一是某些药物或者老年人窦房结的退行性病变引起来的,生理性的心动过缓,或者不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心动过缓,没有需要特别注意。只要经常测心率就可以。对于病理性的心动过缓,需要针对基础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由于心动过缓,会引起头昏,甚至晕厥,所以平时应该注意防止跌倒发作而引起意外受伤。尤其是在体位变动的时候,动作一定要慢,最好扶着一个固定物,防止因头晕而引起的跌倒。
  生活上应该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要保持心情舒畅,还应该注意防寒保暖,适当多运动锻炼,可能会改善窦性心动过缓的症状。对于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的基础疾病,也应该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也可以用一些药物,比如心宝丸、阿托品等等,有可能改善窦性心动过缓的症状。假如窦性心动过缓比较严重,口服药效果不行,可能要安装起搏器植入治疗。



心率过缓的注意事项相关阅读


惊恐发作/障碍常被误诊为心脏病,不得不说的几点

惊恐发作是指一段时间的强烈恐惧,以一组快速发展、在10 min内达到巅峰而且一般不会持续长于20~30 min(罕见超过1 h)的症状为特征。发作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处境性的。有时,发作出现在睡眠中,而罕见仅有焦虑的生理症状却无心理症状。

惊恐障碍为反复出现的惊恐发作,但非继发于物质滥用、内科疾病和其他的精神科障碍。发作的频率从每天多次到每年几次不等。通常是持续地担心再次发作或担心发作的后果(可导致回避恐怖性地点或情境),并且明显地行为改变和发作相关。

惊恐发作是惊恐障碍的一个组成部分;惊恐障碍的惊恐发作间期需存在持续的担心。但并非所有的惊恐发作都意味着或出现惊恐障碍。

 (一)流行病学和可能的病理机制联系

患者就诊时主诉心悸、胸闷、呼吸困难、濒死感等疑似冠心病的躯体症状,很少说情绪体验。约1/2的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首先就诊于综合医院,但90%的患者心脏检查正常,但患者自疑心脏病,按心脏病治疗无效。我国综合医院非精神专科医生对精神障碍的识别率低,所以容易误诊。据报道,误诊为心绞痛发作的焦虑症中有26%~34。2%为惊恐障碍,被误诊者中近半数有类似惊恐发作。另一方面,惊恐障碍也可恶化心绞痛。焦虑在心脏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中起一定作用。惊恐障碍的发作期除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外,还有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可使心绞痛加重。

国外报道,在连续就诊的心脏病门诊患者的50位被试中,62。2%患有惊恐障碍伴或不伴广场恐怖症,一个主要问题是,惊恐发作和心脏病症状可能有重叠。

据估计,25%的心脏病患者有惊恐障碍。心脏病的结局和惊恐障碍有很强的关联性。惊恐障碍可能通过加快心率、升高血压,甚至增加小管状血管阻力而引起(或加重)缺血性疼痛。包括惊恐障碍在内的焦虑障碍的人群冠心病(包括心绞痛)患病率增加;焦虑障碍在冠心病中作用重要且被严重忽视;焦虑患者中,心脏症状或许真的表明有心脏病,这类患者中心脏病的低诊断可能是个问题。焦虑障碍和心脏病之间症状可能重叠也在检验二者之间关联时成为一个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关联性强,而不仅局限于心绞痛和惊恐障碍。焦虑程度也部分反映了心脏不适的严重程度。

(二)临床联系

惊恐发作/障碍与心绞痛临床上存在联系:

1)病程特点相似,均呈发作性。

2)临床表现有相似或重叠。惊恐障碍的临床表现有:

①躯体症状/征象:与自主神经系统兴奋(如震颤、心动过速、神经性呼吸急促、高血压、出汗、胃肠不适)有关,它常和过度换气综合征混合出现。

②担心死于心脏或呼吸系统问题可能是主要焦点,使得患者(常反复)前去急诊。

③惊恐障碍可能在有“无法解释的”内科症状(胸痛、背痛、包括肠激惹综合征在内的胃肠道症状、疲劳、头痛、头昏或多系统症状)的患者中未被诊断。如根据出现的频率排列,和惊恐发作有关的症状有:心悸、心跳或心率加快;出汗;颤抖或摇晃;气短或憋闷;窒息感或吞咽困难(“癔症球”);胸痛或不适;恶心或腹部不适;头昏、站不稳、头晕或虚弱感;现实解体或人格解体(感到与自我或环境分离);失控或发疯感;濒死感(“极度痛苦”);麻木或麻刺感(感觉异常);寒战或潮热。可见,惊恐障碍的临床表现与心绞痛的特征性表现和非特异性表现有很多相似或重叠。

3)辅助检查惊恐障碍可有改变,如心电图可有缺血性改变,也是误诊原因之一。

4)二者可共病。

太空中的心脏——男女宇航员心血管功能各有千秋

宇航员是人类探索太空的先锋,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各种威胁。许多人都知道长时间待在太空环境,由于失重、太空辐射等作用,会对宇航员造成骨质疏松,视力衰退,心脏功能发生变化等。

通过比较7位阿波罗登月计划宇航员、35位执行其他航天任务的宇航员和另外35位未执行航天任务宇航员的死因,发现43%已故阿波罗号宇航员死于心脏疾病,他们在月球勘测任务中遭受高浓度太空辐射危害,比其他宇航员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高4~5倍。

但你知道这些影响也是有男女之别的吗?

在太空中,女性宇航员的心脏状况会好于男性。男性宇航员患冠心病、发生室性心律不齐的情况会多于女性。原因之一,可能是女性在雌激素和镁代谢方面优于男性。研究表明,在长期航天中由于失重和缺乏体力活动,储存在骨骼和肌肉中的镁会大量丧失,镁的丧失会引起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又会反过来加速镁的丧失。这是一种严重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可以导致血管痉挛、血栓形成、严重的心脏节律紊乱,最后形成永久性的心肌损伤。

女性宇航员在航天过程中通过雌激素复杂的血管保护作用,使得镁丧失情况比男性轻很多,因此可以有效的避免这种恶性循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Hughson等对男女各4名宇航员的研究发现,6个月的太空飞行能明显增加动脉硬化程度,且男性和女性宇航员的颈动脉硬化程度均比正常年龄增加10~20年。在国际空间站生存6个月后于返回地球38 h内测量心血管功能和生物标志物,通过性别交互作用发现,女性β硬化指数、肾素和醛固酮水平增加更大,但男性的脉搏波传导时间、胰岛素抵抗变化更大。

但目前由于女宇航员上天的人数还比较少,因此要从统计学上提出男女宇航员的性别差异还有一定困难。

浸泡在蜜糖里的心脏——糖尿病性心脏病

根据我国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糖尿病住院患者中,30%~38%患有冠心病。对该人群进一步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的非糖尿病患者的4倍,死亡率为5~6倍。

长期的高血糖就像是腐蚀剂在侵蚀血管。高血糖在血管内霸道横行,召集一批搞破坏的兄弟,如炎症、低密度脂蛋白等,一起联合作战,企图通过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破坏血管这堵坚实的防卫墙,以达到损害君主之官——心脏的目的。高血糖处心积虑,一天天招兵买马,久而久之,先导致心脏的微血管功能受损,从而使心脏的大血管血流减少,使心脏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心肌缺血、心肌纤维化、左室功能异常、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也就是所谓的糖尿病性心脏病,即糖尿病患者在糖脂代谢紊乱的基础上发生大血管、微血管及心脏自主神经病变,而所致并发或伴发的心脏病。

为了对抗高血糖这个潜在的危险分子,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把握的原则是“不可赶尽杀绝”,也就是不能把血糖降得太低,低血糖的风险完全不亚于高血糖的危害,特别是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造成心脑血管的严重损害。

然后是“多管齐下”,即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规范应用西药控制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适当结合中药治疗,定期检测血糖,定期检查心脏情况。同时配合饮食调节,适量运动,“管住嘴,迈开腿”,养成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乐观面对“高血糖”这个“对手”,成为它的主人。

不爱运动的危害是什么

很多人就是不爱动,有人借口上班太累了,平时基本不运动,还有人不动都觉着累呢。亚健康的常见表现就是慢性疲劳综合征,能躺着不坐着,能坐着不站着,能站着不走,别说去运动了。不运动、不活动可导致以下常见疾病的发生。

肥胖症。在肥胖的成因中,除了饮食因素外,运动因素是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因为肥胖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进入人体内的热量大于人体所消耗的热量,导致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从而形成肥胖。热量摄入过多是由于食欲亢进加之膳食结构不合理导致的,而热量消耗过少则是由于人的运动不足造成的。运动不足会使热量消耗减少、基础代谢率下降,并且使肌肉组织因胰岛素抵抗增强而直接导致糖耐量减少(可以直接发展为糖尿病),从而导致肥胖的发生。

不爱运动还可能导致轻度心脏供血不足。心脏供血不足、轻微的心脏病,有人是因为缺乏运动造成的,如果适当加强运动,自然会缓解症状,截断心脏病的发展。当然,如果是较为严重的心脏病,那就不一样了,可能还不适宜运动。

侯某某,男,46岁。大概在20年前,经常心慌胸闷,医院诊断心肌轻度供血不足,每天吃扩张血管药等数种药物。看上去腹部隆起,体重超标,且极少运动,每天上班骑摩托车。医生嘱咐他以运动为主要疗法,扔掉摩托车,一个县城也不大,无论去哪里,来回走着去。一年后再见面,自诉身体感觉轻快,胸闷心慌症状基本消失,身材也苗条了不少。

慢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属于肠道疾病的一种,是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的肛肠病。慢性结肠炎患者不适宜做剧烈运动,但适当的运动有益于病情的缓解。

高血脂和脂肪肝。临床和研究证实,运动锻炼能有效地改善人体的脂质代谢,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因为运动能促进机体代谢,提高脂蛋白酶的活性,加速脂质的运转、分解和排泄,从而使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运动还能改善机体的糖代谢、血凝状态和血小板功能,增强心肌代谢,从而可有效地防治冠心病。因此,医学专家提倡患有高脂血症的病人要加强运动锻炼。锻炼方式可根据各人具体情况选择,如慢跑、做体操、打太极拳、游泳、练气功、骑自行车、爬楼梯、爬山等。只要做到坚持,并保持一定强度的运动量,就能收到良好效果。脂肪肝也是同样的道理呀,适当加强运动,可以促进体内脂肪消耗。行走、仰卧起坐或健身器械锻炼都是很有益的。

骨质疏松。由于运动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直接关系,多运动可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时间,减轻骨质疏松的程度。根据老年人生理特点,老年人运动应以缓慢柔和、简便易学、运动量容易掌握调节为原则。如步行、慢跑、打太极拳、打门球等。但要注意防滑,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做跳跃及其他剧烈运动。

代谢综合征。运动本身可以增强机体尤其是骨骼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多种代谢紊乱的纠正,对降低血糖血压,改善脂代谢均有益。

当然,运动也要讲究个时间、运动方式、运动量等等,比如,饭后就不适宜马上运动,否则可能后果不良,有例为证。

国某某,女,42岁,河南人。患严重胃下垂8年,找到我要求中医诊治。根据我的经验,中药加针灸可以缓解胃下垂的症状,但是要想让已经下垂的胃部肌肉再提升上去谈何容易?仔细询问,她竟然和我以前见过的一个胃下垂患者病因一模一样。这两个患者都是中学老师,学校离家不远不近,每天中午下课后要急急忙忙回家给老人和孩子做饭,吃过午饭又该上班了,又急急忙忙往学校走。吃饱就动,而且是急急忙忙,长此以往,胃受不了,下垂了。

支架术后怎么调理

现在的支架治疗技术越来越成熟,应用越来越普遍,目前在县级医院开展的支架术治疗病例已经不在少数,支架术在挽救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患者带去了不小的经济负担,一旦支架内狭窄,或支架以外新病灶形成造成血管狭窄,就会前功尽弃。因此,影响治疗质量首要方面是支架植入技术,而支架术后合理地调理是维持长期疗效的关键措施。

西医支架术后调理主要采用氯吡格雷或氢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其它的药物包括:(1)他汀类如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这些药物除降脂作用以外,还有消除与动脉硬化有关的炎症因子的影响。(2)硝酸酯类,目前常用长效硝酸酯类如单硝酸异山利酯。其它非特异性的药物还有曲美他嗪,维生素E等类药物。

支架治疗以后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不能接受双抗治疗,用了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甚或出血。不能继续使用;二是他汀类药物使用后出现肌肉损伤或肝损伤,出现肌肉痛,肌酶升高,或肝酶升高;三是病灶发展,短期内再狭窄,需要再次放支架甚至是搭桥;四是胸痛症状不缓解,疲乏等非特异性症状。这些问题在我的门诊是经常遇到的事例。

当遇到以上问题时,单纯西医治疗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候手术医生往往会说:你去看中医吧。不错,中医在这些情况下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中医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不过我个人认为不必等到没有办法的时候才想起看中医,即使西医标准化预防方案能够全部接受的患者,也可以同时找中医专科医师看看,中西医结合治疗,会让你在维持支架治疗成果方面发挥降低西药副作用的风险,同时在提高疗效方面也有获益。

通过研究支架治疗过程各个阶段的病理变化,可以发现,在介入治疗时血管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术后有一个损伤的恢复过程。如果早期接受中医治疗,可以通过益气中药,降低手术治疗后的体力疲乏,出汗多,清热解毒中药的应用有助于控制血管损伤局部的炎症,而这种炎症是不能通过抗菌药物来解决的,后期则是攻补兼施,帮助改善动脉硬化的发病基础,协助阻止动脉硬化斑块的发展。我们在门诊根据病理生理变化采用程序化中医病证结合的系统治疗,确实帮助了部分患者减轻了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