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乙肝病毒携带者

2020-07-14

什么叫乙肝病毒携带者:
  什么叫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携带者即乙肝病毒携带者,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情况,具体如下:广义上,凡感染了乙肝病毒,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表示体内存在乙肝病毒的患者,都属于乙肝病毒携带者,包括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等。
  而狭义上的乙肝携带者是指,感染了乙肝病毒,但没有肝炎的症状和体征,乙肝表面抗阳性持续半年以上,肝功能各项指标都正常的乙肝病毒感染者,即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此类患者肝细胞中仍可以有乙肝病毒的存在,只是复制停止,且不再向血液中释放病毒。如果患者肝功能正常,乙肝病毒DNA阴性,B超检查无明显异常,肝穿刺检查提示肝脏组织炎症积分小于4分,表面患者病情较为稳定,暂时无需治疗。但是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并不代表着就是绝对的安全,由于患者体内依然存在乙肝病毒,一旦乙肝病毒进入复制阶段同样会导致患者肝脏逐渐受损,进而可能发展为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所以此类患者需要定期复查,时刻关注着体内病毒的动态,以免造成严重后果。所以,乙肝病毒携带者,有症状者一定要积极治疗,以减少传染性,改善肝功能;而无症状者要定期复查,以免延误病情。



什么叫乙肝病毒携带者相关阅读


乙肝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会好转吗

有些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已经发展为肝硬化。这些患者常对治疗失去信心,认为抗病毒治疗已经为时过晚。其实,无论是否发展到肝硬化,抗病毒治疗一方面可阻止病毒对肝脏造成进一步伤害,另一方面也可促进肝损伤恢复,减轻肝纤维化。

近年来上市的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不仅能缓解肝硬化患者的病情,而且还很安全。早在1996年,国外就有人用这类药物治疗肝硬化患者,并达到较好的疗效。近年来国内外医生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研究均取得了较大进展并积累了更多经验。我国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保持病毒抑制状态的患者9年后肝穿刺检查,以前的肝纤维化明显好转。

国外一些研究也证实,一些准备接受肝移植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手术前接受了抗乙肝病毒药物治疗,有2/3的患者肝功能明显好转,甚至达到了暂缓手术的效果。因此,肝硬化患者在医生的指导和监测下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达到缓解病情,逆转肝纤维化,减少肝移植手术需求的良好效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核苷(酸)类药物可以有效地阻止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的进展,改善肝脏纤维化,而且安全性好。因此,我国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目前各国指南均建议: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无论其ALT和HBeAg的情况如何,只要在血液中能够检测到HBV DNA,就应该开始抗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服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是长期的,甚至是终生服药。这是因为停药后反弹所导致肝病复发的病情轻重与治疗前肝脏的基础密切相关。治疗前肝损害较轻的患者停药后若发生反弹,一般不会导致肝衰竭。而肝硬化患者的肝细胞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肝小叶结构紊乱,纤维组织增生多,尽管抗病毒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细胞功能,减轻肝纤维化,但是,肝脏已经很难完全恢复正常。

一旦停药后肝病复发,肝脏将不可避免地再次受到重创,患者将面临肝衰竭的威胁。因此,肝硬化患者不能轻易停用抗病毒药物,需要长期乃至终生治疗。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可以阻止肝病进展,但仍有肝细胞癌发生的风险。在长期治疗期间,尽管病情缓解,也不能放松对肝细胞癌的监测。

男性乙肝患者的妻子为何要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乙肝病毒性传播的机会与是否注射过乙肝疫苗、性伙伴多少、机体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如果没有接种乙肝疫苗,夫妻间乙肝病毒感染的机会高达90%;大多数成年人免疫功能较强,会把病毒清除,真正因性传播而感染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几率只占5%~6%。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乙肝的性传播,因为乙肝病毒感染不仅有可能危害夫妻双方的健康,还有可能再传染给下一代。因此,男女青年在结婚前应该进行婚前检查,检测乙肝五项,发现一方为乙肝病毒感染者,另一方如抗HBs阴性,应先按照0-1-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3次乙肝疫苗(每次10微克或20微克),待体内产生了足够的抗-HBs后再结婚。

婚前和孕前接种乙肝疫苗对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妻子尤为重要。因为女性接种乙肝疫苗后不仅能有效地预防乙肝病毒的性传播,而且在女性怀孕后还能通过胎盘把抗体转移到胎儿体内。有研究显示,母亲接种乙肝疫苗后,60%的新生儿出生时体内就可以检测到对乙肝病毒的抗体。

孩子一出生就有对乙肝病毒的先天性免疫力,再加上出生后接种3针乙肝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乙肝病毒的父婴传播。因此,男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妻子在婚前和孕前应该检查乙肝五项,对没有抗体者,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妈妈生的宝宝是否都要打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所生后代,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阻断率为87.8%。如果同时使用了乙肝免疫球蛋白,即采用目前推荐的主动+被动联合免疫方法,母婴传播的阻断率可明显提高,达到95%以上。

但是,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对于e抗原阴性的乙肝病毒感染母亲单独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已经很好,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没有明显增加疫苗的免疫效果,如果考虑成本或乙肝免疫球蛋白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不一定都要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因此在有些国家和地区,对e抗对e抗原和HBV DNA均阴性的乙肝妈妈所生后代只接种乙肝疫苗,而不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近年来,我国疾控中心对广西及江苏两省中一共884例乙肝“小三阳”妈妈所生宝宝进行了一项研究。这些母亲所生的宝宝出生后被分为两组:一组只接种乙肝疫苗,另一组使用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

结果:两组母亲所生的后代在出生7个月后,乙肝母婴阻断失败率分别为0.1%和0;表面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7.7%和98.5%。两组的阻断失败率和免疫成功率均无明显差异。说明乙肝“小三阳”妈妈(尤其是低病毒复制者),所生后代完全可以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多大剂量?

近年来,我国政府免费为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所生后代实施被动免疫,即乙肝妈妈所生后代均免费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IU。但有些乙肝妈妈不放心,来信问我:是不是打200 IU的乙肝免疫球蛋白更好?

曾有研究显示,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剂量是根据新生儿出生体重来计算的,一般的使用剂量为0.2~0.5 ml/kg,每毫升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大约为145 IU。这样算起来,一个出生体重为3 kg的婴儿使用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大约为87~217.5 IU。

后来为了简便,大部分研究中新生儿使用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为100 IU或200 IU。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推荐“剂量应≥100 IU”。从理论上讲,用200 IU剂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所产生的保护效果更好一些。

但我国“十一五”重大专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课题组的研究表明,新生儿出生后使用100 IU或200 IU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其母婴阻断率和表面抗体阳性率是没有差别的。所以,乙肝妈妈所生后代可以放心享受国家给予的免费优惠,注射100 IU的乙肝免疫球蛋白。

 打几针?

有些医生推荐乙肝妈妈所生后代在出生时注射一针乙肝免疫球蛋白后,再于出生1个月内注射第二针乙肝免疫球蛋白。更有甚者还推荐宝宝注射第三次或第四次乙肝免疫球蛋白。那么,乙肝妈妈所生宝宝出生后到底应该打几次乙肝免疫球蛋白呢?

在以往的很多研究中,乙肝免疫球蛋白只在出生时使用1次,但也有报道使用多次,如在出生时和2周龄,或在出生时和2月龄时使用2次乙肝免疫球蛋白。但有研究显示出生后多次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与只在出生时使用1次的免疫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异。

而且有研究显示,乙肝免疫球蛋白在注射后一般15~30分钟即开始发挥作用,其血浓度一般在注射后3~7天达到高峰,其半衰期一般可维持17.5~25天,对新生儿的有效保护作用可维持42~63天,4个月后基本清除。而大多数新生儿在接种第二针疫苗后即已经产生了具有保护作用的乙肝抗体。

因此,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均推荐乙肝妈妈所生后代只在出生时注射1次乙肝免疫球蛋白,无须使用第2次乙肝免疫球蛋白。

儿童乙肝用哪种药治疗更好

到目前为止,被批准用于治疗2岁以上儿童乙型肝炎的药物有普通干扰素、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普通干扰素批准的时间较早,但因为干扰素的副作用和需要频繁注射的缺点,许多医生开始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儿童乙型肝炎。

拉米夫定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2岁以上儿童乙型肝炎的药物。虽然拉米夫定在儿童中使用的安全性很好,但由于拉米夫定容易产生耐药性,所以在恩替卡韦在儿童中的安全性得到证实,被批准用于2岁以上儿童乙型肝炎后,世界卫生组织在2015年3月12日发布的《预防、关护和治疗慢性乙肝感染者指南》中推荐儿童慢性乙型肝炎选择恩替卡韦治疗。

因此,选择恩替卡韦治疗更好。因为,恩替卡韦的抗病毒作用更强,耐药的发生率很低。近些年来,我也曾使用恩替卡韦治疗过一些儿童慢性乙型肝炎,都获得较好的疗效,e抗原血清转换率较高,病毒应答也很好。

以前,我国没有提供给儿童治疗的恩替卡韦口服液。高兴是的,在最近恩替卡韦口服液也要在我国上市了。

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儿童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母亲也需要做好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帮助孩子服药,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提高孩子治疗的依从性。二是,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和体重增加,要根据孩子的体重调整药物剂量。

慢性乙肝患者要多吃糖吗

建议慢性肝炎患者适量多吃糖,甚至葡萄糖,这是非常错误的。过去生活条件不好时,特别是六十年代,国家对肝炎患者多供应白糖,那时强调高糖饮食,以供给机体充足的热量。现在粮食充足、食物丰富,已没有必要高糖饮食。我们吃的粮食,不论大米还是面粉或是其他,经消化吸收后都是以葡萄糖的形式进入血液的,再额外吃糖,不论葡萄糖还是白糖(蔗糖)、果糖,对慢性肝炎并没有什么额外的好处。而有意识地、经常地或大量地摄入白糖或葡萄糖,这些简单糖类很容易转化为脂肪,会使人发胖并患脂肪肝(《临床营养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出版)——反而对肝细胞不利。

一般认为,慢性乙肝患者应该减少脂肪摄入量、保证蛋白质摄入量并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既能促进受损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又可使正常肝细胞免受脂肪损害。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粮食中的淀粉和甜食中的糖)在一些专业教材(如《生物化学》)上又被称为“糖”,于是有了慢性乙肝患者要适当多吃糖的说法,但此糖非彼糖,慢性乙肝患者应该增加粮食的摄入量,而不仅仅是多吃甜食或白糖(蔗糖)。

总之,慢性乙肝患者要多吃糖的说法完全是一个低级错误造成的:把碳水化合物(粮食中的淀粉和甜食中的糖)理解成了白糖。关于慢性乙肝患者要适当增加粮食的摄入量。

什么叫乙肝病毒携带者-乡间郎中

什么叫乙肝病毒携带者

2020-07-14

什么叫乙肝病毒携带者:
  什么叫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携带者即乙肝病毒携带者,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情况,具体如下:广义上,凡感染了乙肝病毒,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表示体内存在乙肝病毒的患者,都属于乙肝病毒携带者,包括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等。
  而狭义上的乙肝携带者是指,感染了乙肝病毒,但没有肝炎的症状和体征,乙肝表面抗阳性持续半年以上,肝功能各项指标都正常的乙肝病毒感染者,即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此类患者肝细胞中仍可以有乙肝病毒的存在,只是复制停止,且不再向血液中释放病毒。如果患者肝功能正常,乙肝病毒DNA阴性,B超检查无明显异常,肝穿刺检查提示肝脏组织炎症积分小于4分,表面患者病情较为稳定,暂时无需治疗。但是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并不代表着就是绝对的安全,由于患者体内依然存在乙肝病毒,一旦乙肝病毒进入复制阶段同样会导致患者肝脏逐渐受损,进而可能发展为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所以此类患者需要定期复查,时刻关注着体内病毒的动态,以免造成严重后果。所以,乙肝病毒携带者,有症状者一定要积极治疗,以减少传染性,改善肝功能;而无症状者要定期复查,以免延误病情。



什么叫乙肝病毒携带者相关阅读


乙肝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会好转吗

有些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已经发展为肝硬化。这些患者常对治疗失去信心,认为抗病毒治疗已经为时过晚。其实,无论是否发展到肝硬化,抗病毒治疗一方面可阻止病毒对肝脏造成进一步伤害,另一方面也可促进肝损伤恢复,减轻肝纤维化。

近年来上市的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不仅能缓解肝硬化患者的病情,而且还很安全。早在1996年,国外就有人用这类药物治疗肝硬化患者,并达到较好的疗效。近年来国内外医生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研究均取得了较大进展并积累了更多经验。我国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保持病毒抑制状态的患者9年后肝穿刺检查,以前的肝纤维化明显好转。

国外一些研究也证实,一些准备接受肝移植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手术前接受了抗乙肝病毒药物治疗,有2/3的患者肝功能明显好转,甚至达到了暂缓手术的效果。因此,肝硬化患者在医生的指导和监测下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达到缓解病情,逆转肝纤维化,减少肝移植手术需求的良好效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核苷(酸)类药物可以有效地阻止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的进展,改善肝脏纤维化,而且安全性好。因此,我国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目前各国指南均建议: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无论其ALT和HBeAg的情况如何,只要在血液中能够检测到HBV DNA,就应该开始抗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服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是长期的,甚至是终生服药。这是因为停药后反弹所导致肝病复发的病情轻重与治疗前肝脏的基础密切相关。治疗前肝损害较轻的患者停药后若发生反弹,一般不会导致肝衰竭。而肝硬化患者的肝细胞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肝小叶结构紊乱,纤维组织增生多,尽管抗病毒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细胞功能,减轻肝纤维化,但是,肝脏已经很难完全恢复正常。

一旦停药后肝病复发,肝脏将不可避免地再次受到重创,患者将面临肝衰竭的威胁。因此,肝硬化患者不能轻易停用抗病毒药物,需要长期乃至终生治疗。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可以阻止肝病进展,但仍有肝细胞癌发生的风险。在长期治疗期间,尽管病情缓解,也不能放松对肝细胞癌的监测。

男性乙肝患者的妻子为何要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乙肝病毒性传播的机会与是否注射过乙肝疫苗、性伙伴多少、机体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如果没有接种乙肝疫苗,夫妻间乙肝病毒感染的机会高达90%;大多数成年人免疫功能较强,会把病毒清除,真正因性传播而感染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几率只占5%~6%。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乙肝的性传播,因为乙肝病毒感染不仅有可能危害夫妻双方的健康,还有可能再传染给下一代。因此,男女青年在结婚前应该进行婚前检查,检测乙肝五项,发现一方为乙肝病毒感染者,另一方如抗HBs阴性,应先按照0-1-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3次乙肝疫苗(每次10微克或20微克),待体内产生了足够的抗-HBs后再结婚。

婚前和孕前接种乙肝疫苗对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妻子尤为重要。因为女性接种乙肝疫苗后不仅能有效地预防乙肝病毒的性传播,而且在女性怀孕后还能通过胎盘把抗体转移到胎儿体内。有研究显示,母亲接种乙肝疫苗后,60%的新生儿出生时体内就可以检测到对乙肝病毒的抗体。

孩子一出生就有对乙肝病毒的先天性免疫力,再加上出生后接种3针乙肝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乙肝病毒的父婴传播。因此,男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妻子在婚前和孕前应该检查乙肝五项,对没有抗体者,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妈妈生的宝宝是否都要打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所生后代,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阻断率为87.8%。如果同时使用了乙肝免疫球蛋白,即采用目前推荐的主动+被动联合免疫方法,母婴传播的阻断率可明显提高,达到95%以上。

但是,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对于e抗原阴性的乙肝病毒感染母亲单独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已经很好,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没有明显增加疫苗的免疫效果,如果考虑成本或乙肝免疫球蛋白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不一定都要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因此在有些国家和地区,对e抗对e抗原和HBV DNA均阴性的乙肝妈妈所生后代只接种乙肝疫苗,而不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近年来,我国疾控中心对广西及江苏两省中一共884例乙肝“小三阳”妈妈所生宝宝进行了一项研究。这些母亲所生的宝宝出生后被分为两组:一组只接种乙肝疫苗,另一组使用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

结果:两组母亲所生的后代在出生7个月后,乙肝母婴阻断失败率分别为0.1%和0;表面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7.7%和98.5%。两组的阻断失败率和免疫成功率均无明显差异。说明乙肝“小三阳”妈妈(尤其是低病毒复制者),所生后代完全可以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多大剂量?

近年来,我国政府免费为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所生后代实施被动免疫,即乙肝妈妈所生后代均免费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IU。但有些乙肝妈妈不放心,来信问我:是不是打200 IU的乙肝免疫球蛋白更好?

曾有研究显示,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剂量是根据新生儿出生体重来计算的,一般的使用剂量为0.2~0.5 ml/kg,每毫升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大约为145 IU。这样算起来,一个出生体重为3 kg的婴儿使用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大约为87~217.5 IU。

后来为了简便,大部分研究中新生儿使用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为100 IU或200 IU。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推荐“剂量应≥100 IU”。从理论上讲,用200 IU剂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所产生的保护效果更好一些。

但我国“十一五”重大专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课题组的研究表明,新生儿出生后使用100 IU或200 IU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其母婴阻断率和表面抗体阳性率是没有差别的。所以,乙肝妈妈所生后代可以放心享受国家给予的免费优惠,注射100 IU的乙肝免疫球蛋白。

 打几针?

有些医生推荐乙肝妈妈所生后代在出生时注射一针乙肝免疫球蛋白后,再于出生1个月内注射第二针乙肝免疫球蛋白。更有甚者还推荐宝宝注射第三次或第四次乙肝免疫球蛋白。那么,乙肝妈妈所生宝宝出生后到底应该打几次乙肝免疫球蛋白呢?

在以往的很多研究中,乙肝免疫球蛋白只在出生时使用1次,但也有报道使用多次,如在出生时和2周龄,或在出生时和2月龄时使用2次乙肝免疫球蛋白。但有研究显示出生后多次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与只在出生时使用1次的免疫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异。

而且有研究显示,乙肝免疫球蛋白在注射后一般15~30分钟即开始发挥作用,其血浓度一般在注射后3~7天达到高峰,其半衰期一般可维持17.5~25天,对新生儿的有效保护作用可维持42~63天,4个月后基本清除。而大多数新生儿在接种第二针疫苗后即已经产生了具有保护作用的乙肝抗体。

因此,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均推荐乙肝妈妈所生后代只在出生时注射1次乙肝免疫球蛋白,无须使用第2次乙肝免疫球蛋白。

儿童乙肝用哪种药治疗更好

到目前为止,被批准用于治疗2岁以上儿童乙型肝炎的药物有普通干扰素、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普通干扰素批准的时间较早,但因为干扰素的副作用和需要频繁注射的缺点,许多医生开始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儿童乙型肝炎。

拉米夫定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2岁以上儿童乙型肝炎的药物。虽然拉米夫定在儿童中使用的安全性很好,但由于拉米夫定容易产生耐药性,所以在恩替卡韦在儿童中的安全性得到证实,被批准用于2岁以上儿童乙型肝炎后,世界卫生组织在2015年3月12日发布的《预防、关护和治疗慢性乙肝感染者指南》中推荐儿童慢性乙型肝炎选择恩替卡韦治疗。

因此,选择恩替卡韦治疗更好。因为,恩替卡韦的抗病毒作用更强,耐药的发生率很低。近些年来,我也曾使用恩替卡韦治疗过一些儿童慢性乙型肝炎,都获得较好的疗效,e抗原血清转换率较高,病毒应答也很好。

以前,我国没有提供给儿童治疗的恩替卡韦口服液。高兴是的,在最近恩替卡韦口服液也要在我国上市了。

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儿童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母亲也需要做好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帮助孩子服药,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提高孩子治疗的依从性。二是,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和体重增加,要根据孩子的体重调整药物剂量。

慢性乙肝患者要多吃糖吗

建议慢性肝炎患者适量多吃糖,甚至葡萄糖,这是非常错误的。过去生活条件不好时,特别是六十年代,国家对肝炎患者多供应白糖,那时强调高糖饮食,以供给机体充足的热量。现在粮食充足、食物丰富,已没有必要高糖饮食。我们吃的粮食,不论大米还是面粉或是其他,经消化吸收后都是以葡萄糖的形式进入血液的,再额外吃糖,不论葡萄糖还是白糖(蔗糖)、果糖,对慢性肝炎并没有什么额外的好处。而有意识地、经常地或大量地摄入白糖或葡萄糖,这些简单糖类很容易转化为脂肪,会使人发胖并患脂肪肝(《临床营养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出版)——反而对肝细胞不利。

一般认为,慢性乙肝患者应该减少脂肪摄入量、保证蛋白质摄入量并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既能促进受损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又可使正常肝细胞免受脂肪损害。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粮食中的淀粉和甜食中的糖)在一些专业教材(如《生物化学》)上又被称为“糖”,于是有了慢性乙肝患者要适当多吃糖的说法,但此糖非彼糖,慢性乙肝患者应该增加粮食的摄入量,而不仅仅是多吃甜食或白糖(蔗糖)。

总之,慢性乙肝患者要多吃糖的说法完全是一个低级错误造成的:把碳水化合物(粮食中的淀粉和甜食中的糖)理解成了白糖。关于慢性乙肝患者要适当增加粮食的摄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