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020-07-14

乙肝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乙肝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乙肝是一种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及母婴垂直传播,无皮肤破损时通过唾液传染的概率较低。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及体液传播、母婴垂直及水平传播、性接触传播、破损皮肤粘膜接触传播等,传染性的强弱与患者体内的病毒量成正比。在我国大约有30%~50%的感染者是因母婴传播而感染的,尤其是新生儿;除此外,性生活传播、血液传播也是乙肝较常见的传播途径。
  在乙肝患者的血液、精液、唾液及乳汁中均有可能存在乙肝病毒,但乙肝病毒在血液中的含量是最高的,而且在唾液中的含量是很低的,因此乙肝一般情况下是不会通过唾液传染的。但如果某人体内的乙型肝炎处于高水平复制期,同时口腔内黏膜有破损,那么通过唾液传播乙肝的风险就会增加。因此,为了安全起见,最好的预防办法是不要与他人共用碗筷,同时尽量减少与乙肝患者的密切接触。
  综上所述,口腔内黏膜没有破损的情况下通过唾液传染乙肝的概率极小,但仍要积极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必要时应接种乙肝疫苗并保证抗体长期处于高滴度状态。



乙肝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相关阅读


卵子会不会导致乙型肝炎的宫内感染

卵子会不会导致宝宝宫内感染,造成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呢?

首先,乙肝妈妈所生的宝宝通过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阻断率可达到95%以上,说明大多数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都发生在分娩的时候或新生儿出生后,并非宫内感染所致,更与卵子是否被病毒感染无关。

第二,正如前面所说,宫内感染大多数都发生在妊娠晚期。如果卵子导致了乙型肝炎的宫内感染,则肯定在胎儿刚刚形成的时候就已经感染。因此,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不可能发生在卵子形成阶段。

为了证实卵子会不会导致宝宝宫内感染,我国一医院的医生对68例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进行了卵子检测,只有1例母亲的卵子中检测到乙型肝炎病毒的存在;可是,她所生的孩子没有被乙肝病毒感染。68例母亲所生的孩子中有1例被母亲感染了乙肝病毒,但其母亲的卵子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为阴性。

因此认为,乙肝病毒不可能通过卵子垂直传播感染婴儿。

乙肝男性不要因为生育放弃抗病毒治疗

乙肝男性服用核苷(酸)类药物不影响妻子怀孕,但许多患者仍然误认为服药期间不能生育,延误了自己的治疗,导致肝病进展或者病毒耐药。现在,我国2015年更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也支持了这一观点。

新的乙肝指南是这样说的:“男性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生育问题:应用干扰素α治疗的男性患者,应在停药后6个月方可考虑生育;应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男性患者,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对精子的不良影响,可在与患者充分沟通的前提下考虑生育。”

目前被批准用于抗乙肝病毒的药物中,只有干扰素有明确的抗生殖作用,不建议男性患者治疗期间妻子怀孕。而且,干扰素的副作用较多,在治疗期间也会影响男性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性功能。所以,男性患者在停用干扰素后,最好恢复6个月以上再考虑生育问题。

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在研发期间都做过遗传毒性和生殖毒性的试验,均没有发现遗传毒性,也未发现对雄性动物生育力的影响和其他生殖毒性。检索国内外医学文献,未检索到抗乙肝的核苷(酸)类药物对精子和男性生育造成影响的证据。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药物在妊娠期间的安全程度分级只针对妊娠女性,大多数药物对男性生育的影响较小。因此,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男性乙型肝炎患者在生育期间不要中断治疗,也不必换用女性妊娠期间安全程度的B级药物。

孩子是怎样感染的乙肝病毒

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有三个途径:宫内感染、产时感染和产后感染。宫内感染是指胎儿在母亲体内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母亲体内乙肝病毒的感染;产时感染是指母亲在分娩的时候,新生儿吞咽了含有乙肝病毒的母血、羊水、阴道分泌物,或在分娩过程中因子宫收缩促使少量母血渗漏入胎儿血循环引起婴儿感染;产后感染实际上属于乙肝病毒的“水平传播”,主要是通过哺乳和生活中密切接触传播。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在没有使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母婴阻断的情况下,产时感染占绝大多数,约为80%~85%,产后感染约10%~15%,宫内感染约5%~10%。因此,产时感染是乙肝母婴传播中最主要的途径。

但在目前已经使用了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母婴传播阻断措施后,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宫内感染。这是因为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会有效地清除母亲在分娩过程中污染到新生儿体内的病毒,保护新生儿免遭乙肝病毒感染。

而且,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保护作用可以持续至少42~63天,4个月后基本清除。而此时,新生儿已经接种了两针乙肝疫苗的接种,大约有80%~95%的婴儿已经通过自己的免疫系统产生了抗体,完全能力抵御产后与母亲密切接触导致的乙肝病毒感染。因此,目前的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病例基本上都属于宫内感染所致。

如何诊断乙肝病毒的宫内感染?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用来诊断乙肝病毒的宫内感染。一般认为,出生时新生儿HBsAg和HBV DNA同时阳性,且持续到出生1个月后仍为阳性的新生儿基本上可以确定为乙肝病毒的宫内感染了。但是近些年来发现,这种诊断标准常常会漏掉许多因宫内感染所致的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病例。

这是因为部分新生儿虽然在子宫内已被母亲的乙肝病毒感染,但血清学感染标志却表现为阴性,形成所谓的乙肝病毒“潜隐性状态”。由于胎儿免疫系统尚未成熟,肝细胞也未充分发育,尽管胎儿在子宫内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但乙肝病毒的复制能力较低,对HBsAg的表达水平也较低;再加上新生儿出生时立即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而来自母血的抗-HBcIgG也可抑制胎儿HBsAg表达和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

所以,有些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新生儿,尤其是临近分娩期的宫内感染,常常表现为HBsAg或/和HBV DNA的“假阴性”,被医生们称为乙肝病毒“潜隐性状态”。随着新生儿肝细胞发育逐渐成熟,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来自母血的抗-HBcIgG滴度下降,“潜隐性状态”的乙肝病毒开始复制和表达,HBsAg和HBV DNA才逐渐转为阳性。

宝宝阻断失败,反复打乙肝免疫球蛋白能挽救吗?

前几个月,我曾经收到一位乙肝母亲的来信,说她的宝宝在出生后医生曾怀疑孩子阻断失败。为了挽救孩子,在孩子1岁以内,她先后给孩子打过6次乙肝免疫球蛋白,期间多次给孩子取血检查,孩子抗体最高达到300 mIU/ml以上,但1岁以后检查,仍然阻断失败。她问我:“有抗体了为什么还被感染?这是为什么呢?”

我告诉她:她的孩子肯定是宫内感染。如果是产时感染或产后感染,打了那么多乙肝免疫球蛋白,病毒早就被清除了。但是,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则不同。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后,已经在胎儿的肝细胞内扎下了“根”,形成了cccDNA。

这种情况下,出生后注射再多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也不可能清除病毒了,只能延长新生儿体内乙肝病毒“潜隐性状态”的时间,到1岁以后仍然被检测出携带乙肝病毒。而且,反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还有可能造成乙肝病毒的变异,甚至因频繁注射抗体,影响其他疫苗的免疫效果或导致其他副作用。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什么

今天,我一位刚刚怀孕的乙肝妈妈来信说:她一直服用替诺福韦治疗,HBV DNA已经检测不出了,但还是“大三阳”,e抗原阳性。她到当地妇产科建档,医生告诉她母婴传播的危险性很高。她来信问我:妇产科医生说得对吗?乙肝的哪项指标与传染性关系最大?

自从发现乙肝可以通过母婴传播感染后代,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就一直被医生们关注。最初,医生们注意到乙肝病毒的宫内感染与母亲体内的e抗原有关。e抗原阳性母亲所生的宝宝母婴阻断失败率高于e抗原阴性母亲所生的宝宝。

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e抗原状况对乙肝母婴阻断的影响

医生们发现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是母亲体内乙肝病毒DNA复制水平。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母婴阻断失败的病例大多发生在母亲血液中乙肝病毒DNA含量在≥106或≥107拷贝/毫升的乙肝妈妈身上,她们所生的宝宝母婴阻断失败率常常可高达20%以上。因此,医生们想到给乙肝妈妈服用拉米夫定等抗病毒药物,降低乙肝妈妈体内的HBV DNA水平,减少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风险。

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血清HBV DNA水平对乙肝母婴阻断的影响

这位来信的乙肝准妈妈服用替诺福韦治疗,HBV DNA已经检测不出来了,尽管她的e抗原还是阳性,只要她坚持治疗,孩子出生后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母婴传播的风险很小。

乙肝患者治疗前用检测乙肝病毒基因型吗

乙型肝炎病毒目前发现至少有9个基因型,为了辨认,人们用英文字母给它们编排成A、B、C、D、E、F、G、H、I——9个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在全球流行的分布不同。

我国流行的乙肝病毒以B型和C型为主,而欧洲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多为A型。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乙肝病毒B基因型感染者比C基因型的感染者较少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不同基因型的乙肝病毒对干扰素治疗的反应也不同。A基因型疗效最好,其次是D基因型,然后是B基因型,最难治疗的是C基因型。

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者中,C基因型为占60%,B基因型约30%;南方以B基因型为主,北方以C基因型为主,另有少数为D基因型和B+C混合基因型感染。因此,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比西方国家更难,干扰素的疗效较差。

不过,现在大多数乙型肝炎患者都服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核苷(酸)类药物无论对哪种基因型的疗效都很好,疗效没有明显差异。即使用干扰素治疗,也可以通过一些化验指标来预测疗效。

我国201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提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前的预测因素有5条:

(1)HBV DNA<2×10的8次方 IU/ml;

(2)高ALT水平;

(3)基因型为A或B型;

(4)基线低HBsAg水平;

(5)肝组织炎症坏死G2以上。

这5条中,除了第3条外,其他4条如果符合,也可以用干扰素治疗。

由于检测乙肝病毒的基因型对治疗方案的影响不大,而检测乙肝病毒的基因型还要花很多钱,并且尚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才能回报检测结果。因此,如果不是临床研究需要,乙肝病毒感染者要治疗前不必非要检测乙肝病毒的基因型。

相关方剂

乙肝宁颗粒

补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乙肝益气解郁颗粒

益气化湿,疏肝解郁。

相关偏方验方

乙肝煎

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宁

慢性乙型肝炎。

抗乙肝大三阳方

清热解毒,疏肝健脾,扶正护肝。适用于乙肝“大三阳”。

乙肝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乡间郎中

乙肝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020-07-14

乙肝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乙肝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乙肝是一种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及母婴垂直传播,无皮肤破损时通过唾液传染的概率较低。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及体液传播、母婴垂直及水平传播、性接触传播、破损皮肤粘膜接触传播等,传染性的强弱与患者体内的病毒量成正比。在我国大约有30%~50%的感染者是因母婴传播而感染的,尤其是新生儿;除此外,性生活传播、血液传播也是乙肝较常见的传播途径。
  在乙肝患者的血液、精液、唾液及乳汁中均有可能存在乙肝病毒,但乙肝病毒在血液中的含量是最高的,而且在唾液中的含量是很低的,因此乙肝一般情况下是不会通过唾液传染的。但如果某人体内的乙型肝炎处于高水平复制期,同时口腔内黏膜有破损,那么通过唾液传播乙肝的风险就会增加。因此,为了安全起见,最好的预防办法是不要与他人共用碗筷,同时尽量减少与乙肝患者的密切接触。
  综上所述,口腔内黏膜没有破损的情况下通过唾液传染乙肝的概率极小,但仍要积极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必要时应接种乙肝疫苗并保证抗体长期处于高滴度状态。



乙肝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相关阅读


卵子会不会导致乙型肝炎的宫内感染

卵子会不会导致宝宝宫内感染,造成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呢?

首先,乙肝妈妈所生的宝宝通过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阻断率可达到95%以上,说明大多数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都发生在分娩的时候或新生儿出生后,并非宫内感染所致,更与卵子是否被病毒感染无关。

第二,正如前面所说,宫内感染大多数都发生在妊娠晚期。如果卵子导致了乙型肝炎的宫内感染,则肯定在胎儿刚刚形成的时候就已经感染。因此,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不可能发生在卵子形成阶段。

为了证实卵子会不会导致宝宝宫内感染,我国一医院的医生对68例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进行了卵子检测,只有1例母亲的卵子中检测到乙型肝炎病毒的存在;可是,她所生的孩子没有被乙肝病毒感染。68例母亲所生的孩子中有1例被母亲感染了乙肝病毒,但其母亲的卵子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为阴性。

因此认为,乙肝病毒不可能通过卵子垂直传播感染婴儿。

乙肝男性不要因为生育放弃抗病毒治疗

乙肝男性服用核苷(酸)类药物不影响妻子怀孕,但许多患者仍然误认为服药期间不能生育,延误了自己的治疗,导致肝病进展或者病毒耐药。现在,我国2015年更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也支持了这一观点。

新的乙肝指南是这样说的:“男性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生育问题:应用干扰素α治疗的男性患者,应在停药后6个月方可考虑生育;应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男性患者,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对精子的不良影响,可在与患者充分沟通的前提下考虑生育。”

目前被批准用于抗乙肝病毒的药物中,只有干扰素有明确的抗生殖作用,不建议男性患者治疗期间妻子怀孕。而且,干扰素的副作用较多,在治疗期间也会影响男性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性功能。所以,男性患者在停用干扰素后,最好恢复6个月以上再考虑生育问题。

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在研发期间都做过遗传毒性和生殖毒性的试验,均没有发现遗传毒性,也未发现对雄性动物生育力的影响和其他生殖毒性。检索国内外医学文献,未检索到抗乙肝的核苷(酸)类药物对精子和男性生育造成影响的证据。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药物在妊娠期间的安全程度分级只针对妊娠女性,大多数药物对男性生育的影响较小。因此,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男性乙型肝炎患者在生育期间不要中断治疗,也不必换用女性妊娠期间安全程度的B级药物。

孩子是怎样感染的乙肝病毒

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有三个途径:宫内感染、产时感染和产后感染。宫内感染是指胎儿在母亲体内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母亲体内乙肝病毒的感染;产时感染是指母亲在分娩的时候,新生儿吞咽了含有乙肝病毒的母血、羊水、阴道分泌物,或在分娩过程中因子宫收缩促使少量母血渗漏入胎儿血循环引起婴儿感染;产后感染实际上属于乙肝病毒的“水平传播”,主要是通过哺乳和生活中密切接触传播。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在没有使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母婴阻断的情况下,产时感染占绝大多数,约为80%~85%,产后感染约10%~15%,宫内感染约5%~10%。因此,产时感染是乙肝母婴传播中最主要的途径。

但在目前已经使用了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母婴传播阻断措施后,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宫内感染。这是因为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会有效地清除母亲在分娩过程中污染到新生儿体内的病毒,保护新生儿免遭乙肝病毒感染。

而且,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保护作用可以持续至少42~63天,4个月后基本清除。而此时,新生儿已经接种了两针乙肝疫苗的接种,大约有80%~95%的婴儿已经通过自己的免疫系统产生了抗体,完全能力抵御产后与母亲密切接触导致的乙肝病毒感染。因此,目前的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病例基本上都属于宫内感染所致。

如何诊断乙肝病毒的宫内感染?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用来诊断乙肝病毒的宫内感染。一般认为,出生时新生儿HBsAg和HBV DNA同时阳性,且持续到出生1个月后仍为阳性的新生儿基本上可以确定为乙肝病毒的宫内感染了。但是近些年来发现,这种诊断标准常常会漏掉许多因宫内感染所致的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病例。

这是因为部分新生儿虽然在子宫内已被母亲的乙肝病毒感染,但血清学感染标志却表现为阴性,形成所谓的乙肝病毒“潜隐性状态”。由于胎儿免疫系统尚未成熟,肝细胞也未充分发育,尽管胎儿在子宫内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但乙肝病毒的复制能力较低,对HBsAg的表达水平也较低;再加上新生儿出生时立即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而来自母血的抗-HBcIgG也可抑制胎儿HBsAg表达和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

所以,有些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新生儿,尤其是临近分娩期的宫内感染,常常表现为HBsAg或/和HBV DNA的“假阴性”,被医生们称为乙肝病毒“潜隐性状态”。随着新生儿肝细胞发育逐渐成熟,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来自母血的抗-HBcIgG滴度下降,“潜隐性状态”的乙肝病毒开始复制和表达,HBsAg和HBV DNA才逐渐转为阳性。

宝宝阻断失败,反复打乙肝免疫球蛋白能挽救吗?

前几个月,我曾经收到一位乙肝母亲的来信,说她的宝宝在出生后医生曾怀疑孩子阻断失败。为了挽救孩子,在孩子1岁以内,她先后给孩子打过6次乙肝免疫球蛋白,期间多次给孩子取血检查,孩子抗体最高达到300 mIU/ml以上,但1岁以后检查,仍然阻断失败。她问我:“有抗体了为什么还被感染?这是为什么呢?”

我告诉她:她的孩子肯定是宫内感染。如果是产时感染或产后感染,打了那么多乙肝免疫球蛋白,病毒早就被清除了。但是,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则不同。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后,已经在胎儿的肝细胞内扎下了“根”,形成了cccDNA。

这种情况下,出生后注射再多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也不可能清除病毒了,只能延长新生儿体内乙肝病毒“潜隐性状态”的时间,到1岁以后仍然被检测出携带乙肝病毒。而且,反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还有可能造成乙肝病毒的变异,甚至因频繁注射抗体,影响其他疫苗的免疫效果或导致其他副作用。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什么

今天,我一位刚刚怀孕的乙肝妈妈来信说:她一直服用替诺福韦治疗,HBV DNA已经检测不出了,但还是“大三阳”,e抗原阳性。她到当地妇产科建档,医生告诉她母婴传播的危险性很高。她来信问我:妇产科医生说得对吗?乙肝的哪项指标与传染性关系最大?

自从发现乙肝可以通过母婴传播感染后代,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就一直被医生们关注。最初,医生们注意到乙肝病毒的宫内感染与母亲体内的e抗原有关。e抗原阳性母亲所生的宝宝母婴阻断失败率高于e抗原阴性母亲所生的宝宝。

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e抗原状况对乙肝母婴阻断的影响

医生们发现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是母亲体内乙肝病毒DNA复制水平。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母婴阻断失败的病例大多发生在母亲血液中乙肝病毒DNA含量在≥106或≥107拷贝/毫升的乙肝妈妈身上,她们所生的宝宝母婴阻断失败率常常可高达20%以上。因此,医生们想到给乙肝妈妈服用拉米夫定等抗病毒药物,降低乙肝妈妈体内的HBV DNA水平,减少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风险。

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血清HBV DNA水平对乙肝母婴阻断的影响

这位来信的乙肝准妈妈服用替诺福韦治疗,HBV DNA已经检测不出来了,尽管她的e抗原还是阳性,只要她坚持治疗,孩子出生后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母婴传播的风险很小。

乙肝患者治疗前用检测乙肝病毒基因型吗

乙型肝炎病毒目前发现至少有9个基因型,为了辨认,人们用英文字母给它们编排成A、B、C、D、E、F、G、H、I——9个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在全球流行的分布不同。

我国流行的乙肝病毒以B型和C型为主,而欧洲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多为A型。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乙肝病毒B基因型感染者比C基因型的感染者较少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不同基因型的乙肝病毒对干扰素治疗的反应也不同。A基因型疗效最好,其次是D基因型,然后是B基因型,最难治疗的是C基因型。

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者中,C基因型为占60%,B基因型约30%;南方以B基因型为主,北方以C基因型为主,另有少数为D基因型和B+C混合基因型感染。因此,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比西方国家更难,干扰素的疗效较差。

不过,现在大多数乙型肝炎患者都服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核苷(酸)类药物无论对哪种基因型的疗效都很好,疗效没有明显差异。即使用干扰素治疗,也可以通过一些化验指标来预测疗效。

我国201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提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前的预测因素有5条:

(1)HBV DNA<2×10的8次方 IU/ml;

(2)高ALT水平;

(3)基因型为A或B型;

(4)基线低HBsAg水平;

(5)肝组织炎症坏死G2以上。

这5条中,除了第3条外,其他4条如果符合,也可以用干扰素治疗。

由于检测乙肝病毒的基因型对治疗方案的影响不大,而检测乙肝病毒的基因型还要花很多钱,并且尚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才能回报检测结果。因此,如果不是临床研究需要,乙肝病毒感染者要治疗前不必非要检测乙肝病毒的基因型。

相关方剂

乙肝宁颗粒

补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乙肝益气解郁颗粒

益气化湿,疏肝解郁。

相关偏方验方

乙肝煎

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宁

慢性乙型肝炎。

抗乙肝大三阳方

清热解毒,疏肝健脾,扶正护肝。适用于乙肝“大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