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属于接触传染病吗

2020-07-14

手足口病属于接触传染病吗:
  手足口病属于接触性的传染病,手足口病主要是由于病毒而引发这种疾病,有一定的潜伏期,大约在3到7天左右,这种疾病可以通过直接性的接触,或者是使用患者所使用的餐具,生活用品等等,导致传染。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属于丙类的传染病,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病毒也可以经过粪口途径,呼吸道途径进入体内,一年四季都是可以发病的,秋季和夏季最多,而且多发于10岁以下的婴幼儿。
  因为手足口病主要就是通过密切的接触传播的,所以手足口病属于接触传染病。所以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发现别人患有手足口病之后,应该减少和别人接触的次数。该病呈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腭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如果出现相应症状及时入院就诊,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相关药物,同时做好患儿的隔离工作。



手足口病属于接触传染病吗相关阅读


手足口第几天最严重

手足口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常见于儿童,尤其是春季,并具有传染性。但是当病情严重时,是不需要治疗的,因为手足口病是一种自愈性疾病。当出现反复发热时,需要及时口服药物或住院治疗,以免耽误病情。同时饮食上要吃清淡的。那手足口第几天最严重呢?

1.手足口第1-2天
  患病初期,患儿会出现轻微地咳嗽,流鼻涕和低烧的情况。有的会出现食欲不振。在手足的最远端会出现有类似芝麻大小不透明,奶白色的圆形水疱。数量不等。并且患儿并不会出现疼痛和瘙痒感,疱疹常被发现于手掌和脚底,臀部,腋下等
  2.手足口第3-5天
  手足口病通常在头3-5天最严重,而口腔溃疡不能吃任何东西。一周后它开始好转。半个月完全没问题。并且孩子会出现发烧,精神不振。

3.手足口第5天后
  手足口病一般不严重。此期间患儿的发热现象消失。精神状态见好转。病情通常要在7-10天内愈合。如果没有出现其他合并症,患有手足口病的儿童一周大部分时间都可以治愈。并且并发症并不多见。
  4.手足口第7天-2周
  少数患有口腔慢性疱疹或口腔溃疡的患者可能需要长达两周才能完全消退。家长应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即只要有疱疹,孩子就会在家中被隔离,因为疱疹含有病毒,可能会传染给其他孩子。此期间,孩子处于恢复阶段。食欲不振症状有所改善,疱疹也见好转。

所以患有手足口第3-5天最严重时,患儿家长不要过分担心。护理期间注意好家庭卫生,做好消毒措施,保持患儿的口腔卫生,同时给患儿及时地更换衣物。并且做好患儿的皮疹护理,以防感染。给宝宝补充营养。

手足口病怎么治疗

春夏之交的时候,是小儿出现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此时患儿会在手足口等部位出现水泡,患儿还会有发烧等症状出现,那么,手足口病严重吗?手足口病怎么治疗呢?

一、手足口病严重吗
  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病,一般五岁以下的儿童容易发病,患有这种疾病后,只要遵医嘱用药,大概一周左右就可以康复,所以爸妈不用过于担心。但是也有少数的患儿会出现心肌炎,肺水肿,脑膜炎等并发症,所以患病后还需要积极的治疗。

二、手足口病怎么治疗
  1.一般治疗
  因为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病,所以患儿一旦患有手足口病后要注意隔离,避免出现交叉感染,患儿的衣服被褥要清洁,经常换洗。让患儿勤洗手,多喝水,吃熟食,也是防治手足口病的最基础的做法。
  2.对症治疗
  因为手足口病患儿容易出现口腔疱疹、溃疡,所以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蒙脱石散等药物调成糊状,涂抹在溃疡面上;手足部位的皮疹可以用炉甘石洗剂清洗,如果疱疹出现溃破的情况可以应用碘伏涂抹消毒。

3.病因治疗
  手足口病患儿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抗病毒的药物,比如利巴韦林等,不过应用抗病毒的药物一般应该在发病24小时到48小时之间使用,才是最好的,许多时候确诊手足口病时已经过了最好的治疗阶段,所以一般不提倡为患儿使用抗病毒的药物。
  4.中药治疗
  中药在抗病毒方面的效果不错,而且副作用比较小,所以手足口病患儿应用中药治疗,可以有效的减少手足口病的并发症和病死率,提高疗效。一般可以用板蓝根金银花蒲公英等中药煎水预防感染,如果孩子的口腔中有疱疹溃疡,可以用藿香,生石膏防风淡竹叶煎水饮用,如果手足上有疱疹,可以用菊花紫草地肤子苦参等煮沸外洗等,缓解症状。

手足口病引起脑炎的症状

相信大家对于手足口病一定都是比较熟悉的,这种疾病主要发作与0到5周岁的幼儿,因为比较常见很多家长对这种疾病一定不是很在意,但是要知道手足口病也是会导致严重危害出现的,有可能引起脑炎这种并发症,那么,手足口病引起脑炎的症状是什么?

1、一般症状表现
  (1)急性起病,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手、足出现斑丘疹、疱疹,初起为斑丘疹,后转变为疱疹,圆形或椭圆形,约3-7mm如米粒大小,较水痘皮疹为小,质地较硬,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皮疹消退后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如有继发感染常使皮肤损害加重。
  (2)除了手足口外,也可以在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尔看到在躯干和四肢出现疱疹,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
  (3)个别小孩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4)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全病程约5-10天,多数可自愈,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2、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1)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闻及痰鸣音或湿罗音。
  (2)神经系统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查体可见脑膜刺激症、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现为频繁抽搐、昏迷、脑水肿、脑疝。
  (3)循环系统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缓慢,脉搏浅速、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

警惕手足口病的少见和重症临床类型

近几年来,手足口病在我国的流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感染婴幼儿和儿童,其79%的孩子感染后表现为发热,手、足和口腔出现小疱疹,大多数为轻症患者。

尽管重症病例仅为极少数,但其较重的并发症和罕见临床表现,尤其是个别感染后手、足、口腔未出现疱疹或疱疹很少,仅表现出其他系统损害的儿童,极易造成误诊,延误治疗。

近年来流行较严重的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重症和特殊临床表现的病例较多,表现为病毒性脑膜炎、脑炎、脊髓炎、肺水肿、肺出血和心肌炎。因此,我们应该警惕手足口病的少见和重症临床类型,以减少该病的误诊率和病死率。

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

1974年,美国首先从一例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大便和脑脊液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71型,证实了这种病毒可以引起脑炎。肠道病毒71型所致的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病情也轻重不一。临床表现中以高热、头痛最见,其次是手足口出现疱疹。

可见有些孩子没有疱疹而仅表现出脑炎的症状。脑炎的症状常常在皮疹出现后的2~4天,表现为抽搐或震颤、呕吐、睡眠障碍、眼球震颤,神经反射异常和脑膜刺激症阳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常常重于脑膜炎,病死率较高,病愈后也可能留下后遗症。

小儿麻痹样脊髓灰质炎

手足口病可并发类似小儿麻痹样的瘫痪,也被称为“类脊髓灰质炎”。表现为四肢肌肉松驰无力、软瘫,不能行走。严重者可出现咽麻痹,引起吞咽困难和呛咳;或呼吸肌麻痹,引起呼吸困难。这种以瘫痪为主要表现的手足口病并不少见。在美国,1987年共发现45例以神经系统为主要表现的肠道病毒71型感染,其中27例有瘫痪的表现。

1875年,保加利亚出现了类脊髓灰质炎的暴发流行,705例儿童患病,21.1%的患儿出现麻痹症状,其中1/4死亡,临床表现及病理学改变与脊髓灰质炎极像,但最后的病毒学研究证明其病原是肠道病毒71型。由于手足口病多为不会行走婴幼儿,其瘫痪症状有可能未被注意。因此,我们要警惕类脊髓灰质炎表现的手足口病的发生。

心肌炎和心力衰竭

手足口病并发心肌损害的表现轻重不一,主要为面色苍白、呼吸困难、食欲不振、拒食等,年长儿自诉心前区不适、心慌、憋气、头晕等。查体可发现心率增快,第一心音低钝,奔马律、心律失常或心动过缓,严重者可表现为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心电图和心肌酶检测均可发现异常。手足口病发生心肌受损者高达46.3%,年龄越小,发热时间越长,皮疹消退时间越长则发生心肌受损的比例越大。

尽管手足口病的少见和重症临床类型只占几千分之一,但该病极易传播,常常在儿童集中的托幼机构中引起大流行,因此仍可危及部分婴幼儿的生命。家长在发现孩子高热不退、咳嗽、气促、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四肢无力等症状,应该警惕孩子发生脑炎、类脊髓灰质炎、肺水肿和心肌炎的可能,及时到指定医院就诊。

手足口病对婴幼儿的危害是否严重

手足口病在我国早有流行。以往我国大部分地区流行的主要是柯萨奇病毒A16,病情大多较轻。近年来,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在亚太地区广泛流行,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因,我国肠道病毒71型导致的手足口病所占半数以上。

2008年,我国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2009-2015年7年间,我国卫生部共收到1300多万手足口病病例报告,死亡3216人;平均每年报告病例达190多万例,导致每年400~500例儿童死亡。手足口病已成为我国丙类传染病中发病人数和病死人数最多的一种疾病。

手足口病的传染性很强,毒随患者的粪便排出体外,可以通过消化道、接触和呼吸道等多种途径传播。儿童接触病人后80%以上都会发病,3岁以下的幼儿最容易感染。

在我国,研制的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疫苗均已完成Ⅲ临床试验。近期在我国获批上市的两种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在临床试验中均有1万~1.2万例6~35个月或6~71个月的婴幼儿参加了临床试验,接种两剂疫苗后56天88%~100%的婴幼儿产生了抗体,对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保护率达到90%以上,疫苗接种两年后仍可保持较高的免疫力。

在临床试验中,接种疫苗后的局部反应主要表现为接种部位红、硬结、疼痛、肿胀、瘙痒等,以轻度为主,持续时间不超过3天,可自行缓解。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腹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易激惹等,呈一过性。严重程度达3级以上的所有症状(如发热、腹泻、恶心呕吐等)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疫苗是非常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