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胆囊炎

2020-07-14

什么是胆囊炎:
  胆囊炎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一般在33~35岁中年人发病概率较大,并且女性比男性发病概率要高,尤其多见于肥胖且多次妊娠的妇女。胆囊炎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胆囊炎顾名思义,就是胆囊上面有炎症。
  急性胆囊炎一般是由于胆囊里有结石引起的,也可能是因为胆囊上长了息肉影响胆囊工作,久而久之引发炎症。而慢性胆囊炎则是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所致。也可能是因为长期存在的胆囊结石所致胆囊功能异常,约25%的患者存在细菌感染,其发病基础是胆囊管或胆总管梗阻。
  还有一种非结石性胆囊炎,指单纯多细菌感染。一般为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逆行感染导致的,少部分是由于革兰氏阳性菌,如肠球菌感染。病人在饮食控制上需要注意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易消化食物,给内脏减少负担。



什么是胆囊炎相关阅读


熊胆粉的功效与作用

熊胆粉具有很有种功效,比如降血脂、降血糖,保肝利胆、助消化等,用途广泛。但是在使用熊胆粉之前,我们需要通过医生的指导才能服用,毕竟这也是一种药物。
  熊胆粉是采用的动物黑熊以及棕熊的干燥胆汁而进行提炼的一种药物,主要用于眼科和耳鼻喉科,但是很多人对于这种药物并不是很了解,更不知道服用熊胆粉的功效和作用都是什么,那么到底熊胆粉的功效与作用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一看吧。

熊胆粉的功效
  1、助消化:熊胆粉中所含的胆汁酸盐能促进脂肪、类脂质及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故有助消化作用。
  2、降血脂、降血糖:熊胆粉能降低血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小板粘附率,抑制血栓形成。用于高脂血症,血栓病,糖尿病。
  3、抑菌抗炎:熊胆粉中所含的鹅去氧胆酸、胆酸及去氧胆酸有解毒、抑菌、抗炎的作用,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利胆:熊胆粉所含胆汁酸盐有利胆的作用,可显著增加胆汁分泌量,对总胆管、括约肌有松弛的作用,能减少胆固醇生物合成,并能增加胆汁分泌量,提高胆汁溶解胆固醇能力,减少胆石形成率。用于胆囊炎,胆石症。
  5、保肝:熊胆粉能促使胆固醇转化为胆酸,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促进脂肪和脂肪酸的分解,改善肝机能。适用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肿胀、黄疸、胆道及胆囊疾病、肝机能低下所致的诸症。
  6、镇痛镇痉:熊胆有较强的止痛镇痉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适合于跌打损伤郁火实热的各种痛症,治疗小儿;凉风、结膜炎、疔痔恶疮等。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服用熊胆粉的作用还是比较多的,不仅有助于消化,还对老年人常见的高血脂和高血糖都是有作用的,但是这是药物不可擅自服用,需要医生的开药方才可以服用。

胆囊炎会拉肚子吗

胆囊炎是现在人们常见的一种疾病,因为现在的人存在着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往往也有很多不良习惯,所以增加了患胆囊炎的几率,而很多患者们对于胆囊炎的症状都不是很了解,所以一旦有拉肚子症状都会特别担心,那么,胆囊炎会拉肚子吗?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胆囊炎的主要症状:
  1. 腹痛:腹痛是慢性胆囊炎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慢性胆囊炎发作时多有典型的胆绞痛。其特点为上腹或右上腹阵发性痉挛性疼痛,伴有渐进性加重,常向右肩背放射
  2. 黄疸:部分慢性胆囊炎患者可以出现一过性黄疸,多在剧烈腹痛之后,且黄疸较轻。胆囊炎伴结石合并胆管炎,肿大胆囊压迫胆总管,引起部分梗阻,或由于感染引起肝细胞一过性损害等,都可造成黄疸,一般表现为眼睛巩膜颜色变黄。
  3. 其他胃肠道反应:如厌油、恶性、呕吐等,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呕吐后腹痛无明显缓解。
  慢性胆囊炎通常不会出现腹泻,但胆囊炎急性发作时,影响食物的消化,如果此时食物选择不当,如进食油腻或不易消化的食物,有可能出现腹泻,但腹泻不是慢性胆囊炎的常见症状。
  胆囊炎是指胆囊发生炎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恶心和厌食油腻食物等。由于胆囊储存的胆汁是帮助消化的,特别是脂肪的消化,如果切除胆囊是会导致拉肝子的。
  有时候胆囊炎可以引起腹泻,由于缺乏足够的胆汁与胰腺、食物混合,脂肪的吸收相对减少,大便次数增加,性状也变稀,有时也与中西药诱发腹泻有关。
  以上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患上了胆囊炎后的症状都有哪些,通过以上的介绍也可以了解到,患了胆囊炎一般不会引起拉肚子的,但是如果做了胆囊切除手术,那么就有可能引起拉肚子的症状。

胆不好脸上有什么症状

肝胆问题是需要我们引起重视的,因为在生活中肝胆出现疾病的情况比较常见,而这些疾病也都是比较难根治的,因此我们需要平时多注意自身的异常症状,及时的发现各种疾病的存在,为治疗争取时间才行,那么胆不好脸上有什么症状?

1、容易喝醉有些人,平时酒量很大,然而现在变得喝一点之后就感觉“醉了”,这种征兆提醒您肝脏功能下降,肝受损了,肝脏不能完全分解酒精代谢物乙醛。
  2、脸色发黑肝脏对铁的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平时肝脏内积蓄有铁成份。肝细胞遭到破坏的话,肝细胞内的铁会流入血管,使血液内铁成份增加,导致脸色发黑。这种症状最容易在男性和闭经后的女性身上出现。因此,当出现脸色发黑征兆时,一定要警惕是否肝受损了,并要及时护肝。
  3、粉刺增多人体内黄体荷尔蒙起着促进分泌皮脂的作用。而肝脏则能破坏黄体荷尔蒙,调整荷尔蒙平衡。因此肝胆功能降低会使皮脂分泌增多,最终导致粉刺丛生。
  4、伤口容易化脓感染肝脏对人体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肝胆功能受损的话,皮肤再生就会受到阻碍。另外,肝胆的解毒功能下降容易引起伤口感染细菌。
  5、鼻头发红所谓“红鼻子”就是鼻头部分的毛细血管扩张形成的。虽然“红鼻子”并不一定是肝脏受损导致的,但女性在肝脏功能降低、荷尔蒙紊乱时容易出现“红鼻子”
  以上就是针对于但不好的一些症状了,出现了以上的这些症状我们就需要引起重视了,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检查比较好,这样可以避免由于患病加重而导致的危害性,并且可以保证及时的治疗。

胆胆胆每逢佳节警报响

一年一度的春节就在眼前,万众奔忙回家团聚就在明天。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七大盘八大碗九大杯必不可少,此时此刻,对于身体而言,有一个声音在“呐喊”:“我受不了啦”!这就是胆!

中国成语中与胆有关的还真不少呢。比如:胆大包天,胆大妄为,色胆包天,胆大心细,胆战心惊,胆小如鼠,丢魂丧胆,胆小怕事等等。其实,这种文化涵义中的“胆”与人肚子里的胆囊可不是一回事,胆囊可没有那么大的“功能”了。人体的胆囊就是个“蓄胆汁池”而已。

胆囊到底在身体哪个位置?

胆囊与肝脏密不可分,紧紧贴在肝脏的右下缘一个翠绿的小东西,深深的陷在肝脏的窝里面,胆囊收缩变小时就藏在肝脏里面去了,胆囊膨胀变大时就会鼓出来,超出肝脏的下缘,在右侧肋骨的下缘就可以摸到了。

胆囊的功能是暂时保存肝脏产生的胆汁,是个“蓄胆汁池”。人的肝脏每天每刻都在产生胆汁,一天要产生将近1000毫升的胆汁,通过管道,先流到胆囊里储存起来。正常情况下胆囊内容纳30-50毫升的胆汁。由于胆汁是消化食物用的,而人的习惯是一日3餐,在没有进餐时,胆囊就把肝脏产生的胆汁收集在胆囊内予以浓缩和储存,一到进餐时,胆囊就把浓缩的胆汁通过总胆管排泄到十二指肠中,与胰腺产生的胰液一起,消化食物。

人体胆囊最多见的毛病是胆结石、胆囊炎。其实,胆结石和胆囊炎两者常常是同时存在的,是互为因果紧密相连的。其过程是胆囊发炎常常引起胆汁排泄不畅,继而胆汁中的“固体”成分沉淀聚集,形成结石,结石又引起胆汁排泄不畅,互相影响,难以恢复。胆结石一旦阻塞了胆管,胆汁不能排泄,就会出现急性炎、黄疸(人体皮肤发黄)、急性腹痛等急诊情况。尤其在逢年过节,进食油脂食物,需要大量胆汁,胆囊的负担加重,使得原本就有毛病的胆囊此时不得不“缴械投降”,发出红色警报!

目前,由于超声检查十分简便准确,胆囊结石可以清楚显示结石的位置、大小、数目、形状等。由于人体的胆管内径为8毫米,小于8毫米的结石可以自行排出,因此,可以没有感觉。所以,有条件时做个超声检查是需要的。

胆囊疾病中常见的还有胆囊息肉。所谓息肉就是多出来一块肉,休息的一块肉,不需要它的一块肉,是多余的。一旦胆囊发炎后,胆囊里面的那一层膜被损坏了,胆汁就直接刺激到粘膜下面的组织,有刺激身体里面就要反应,就要发生增生,一增生就多出来一些细胞,形成了一个突起,就像蘑菇一样,长出来一个小蘑菇在胆囊里面,这就叫息肉。

息肉是良性的病变,没有症状可以不管它。如果有不舒服的感觉,可以手术切除胆囊。

现在医院里切除胆囊多数不用切开肚皮了,而是打几个“洞”,把管子插进腹腔里进行胆囊切除。这样,痛苦减轻,效果理想。

胆囊最大的危害是长癌。因为胆囊癌早期没有症状,等到有症状时,癌已经跑到胆囊外面了,即使手术,效果也就不理想了。不过,胆囊长癌不是一年两年就会晚期的,癌需要几年时间一点点生长的。由此可见,定期(半年至一年)做超声检查是多么的重要。

由于胆囊是肝脏的“附属”部分,它是肝脏分泌胆汁的“蓄胆汁池”,胆汁的多少(量)和胆汁的好坏(质)都是胆囊能否健康正常的第一位要素,所以,肝脏健康了,胆囊也就无大恙了。保护胆囊健康的要点在于肝脏健康、饮食规律、食物适当,那么,胆汁的质量没问题,胆囊的储存和排泄有规律,那么,胆囊健康也就有了基础。

有了这些基本知识,遇到胆囊的问题,你最起码不至于发慌,不至于遇到了以后手足无措,应该对不同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对策,就能化险为夷,不至于走弯路了。

胆囊切除术和切除胆囊后对身体有何影响

最近,我在网络咨询或电话咨询中,经常有胆结石和胆息肉的病人问到:胆囊切除是否对身体有影响?通常情况下医生是不会详细说明或者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向病人做深入的阐明。简单地说:胆囊切除应用临床至今已有120余年历史,总体来说对身体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否则,早就废除此手术了。然而,切除一个身体本应该有的器官,对身体肯定不会一点影响也没有。百余年的病历积累和研究发现切除胆囊的诸多弊端。现在,胆囊的功能和切除后对身体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而提出了21世纪是切胆与保胆并存的时代。因此,我觉得虽然这个问题专业性极强,但我想患有胆石或胆息肉的病人,或者已经切除了胆囊的病人,他们还是有了解的愿望,所以,写下此文章。胆囊切除术本身的副损伤和切除胆囊后的近远期副作用可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一 胆囊切除术的副损伤:

1 手术致胆管损伤:众所周知,在胆囊切除的手术过程中,由于Calot’s三角的解剖复杂性,加之局部组织的粘连影响,胆囊切除术所带来的合并症在所难免,总有一定的概率(胆管损伤:0。18-2。3%),且有一定的死亡率(0。17%),其中包括:胆管损伤,肝管损伤,血管损伤,胃肠损伤等等,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在胆管损伤的病例中绝大多数是由胆囊切除引起。美国每年要做胆囊切除约50万例,如此算来美国每年将有成千上万例胆管损伤发生。我国人口众多,胆囊结石病例应在美国之上。国内黄晓强统计2566例CBD(胆总管)损伤病例中,1933例为胆囊切除引起,占狭窄病例的75%。而胆管损伤的并发症又是胆道外科非常疑难的课题,与内镜“保胆取石”手术相比,内镜保胆取石是在胆囊腔内施行手术,根本不可能伤及胆囊周围器官。这一点是胆囊切除的最大缺陷。考虑到胆囊切除带来的生理缺陷和免役功能的影响,草率选择胆囊切除之举措就应该慎重考虑了。(以下是Calot’s三角内胆囊管和胆囊动脉解剖变异图和一例医源性的胆道损伤照片。)

2 肝损害和结肠损害:目前己证实石胆酸对肝细胞具有一定毒性。而胆囊切除后次级胆酸增多,所产生的石胆酸经肝肠循环进入肝脏和结肠以后,会造成慢性肝损害和结肠损害,而结肠损害很可能是结肠癌的一个原因。

二 切除胆囊后对身体的影响:可以形象地说成“去掉胆囊后日子照样过,但以后的日子就会象长江没有洞庭湖和鄱阳湖一样,经常会‘洪水泛滥’。”

1 消化不良,腹胀、腹泻:胆囊除具备储存、浓缩和收缩等功能外,还具有复杂的化学功能和免疫功能。胆汁是由肝细胞分泌肝细胞每天分泌约800-1200ml胆汁,其中水分占97%。肝细胞分泌的胆汁经肝内外胆管沿胆囊管进入胆囊进行存储和浓缩。浓缩后的胆汁要比肝脏分泌胆汁浓缩30倍,并储存于胆囊。进食后,尤其进高脂肪食物,在迷走神经和胆囊收缩素的调节下,胆囊收缩排出胆汁进入十二指肠腔内参加消化。如果胆囊被切除,此时胆汁由肝细胞分泌而排出却无处可存,不管人体是否需要,胆汁只好持续不断的排入肠道。胆汁的产生、流向及胆囊的作用还可以有这样一个通俗形象的比喻:胆汁好比长江的水、肝内外胆管好比长江、胆囊好比洞庭湖和鄱阳湖、Oddi’s括约肌好比吴淞口、十二指肠好比东海。由青藏高原溶化的水通过各种支流汇入长江上游,奔滕不息的流向吴淞口并汇入东海;洞庭湖和鄱阳湖为长江储存了约40%水量,如果没有这两大湖,长江的水位势必上涨,畜洪能力就差了。同样没有了胆囊,胆汁仍会象青藏高原的水一样继续溶化。但是,如果没有了胆囊的调节作用,胆管就会扩张。因此,去掉胆囊后日子照样过,但以后的日子就会象长江没有洞庭湖和鄱阳湖一样,经常会“洪水泛滥”。而人类是集中进餐的哺乳类动物,我们在进餐时需要大量高浓度胆汁帮助消化,但此时体内无“富余胆汁”相助,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特别是影响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其结果是诱发脂肪泻及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造成身体消化不良、腹胀、腹泻、消瘦、面黄等。

2 碱性反流性胃炎、食道炎:正常人进食后胆囊收缩使胆汁集中大量进入肠道。这一过程与胃十二指肠的分泌及蠕动是有规律地同步进行的。胆囊切除术后因胆汁储备功能的丧失而导致胆汁由间歇性和进食有关的排泄变成了持续性排入十二指肠,返流入胃的机会增多,导致了胆汁返流性胃炎和食道炎。我想上述两点就是因为没有胆囊后所产生的所谓“洪水泛滥”吧。

3 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增高:在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切除胆囊病例组胆管结石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切除胆囊组。虽然切除胆囊后去除了胆囊结石,却很有可能因此“招来”胆总管结石。一般人认为,没有胆囊了,结石无处可长而只好在胆管内生存。其实,胆囊结石的成因与胆管结石成因是不同的。但胆囊的存在直接影响胆管结石的形成。这是因为胆囊切除前,胆囊具有浓缩胆汁的作用,浓缩的胆汁对胆固醇的溶解度较高,而胆囊切除后,胆汁酸盐明显减少,胆汁的浓缩失去了场所,肝胆管的胆汁酸浓度降低导致对胆固醇的溶解能力降低,久而久之,容易造成胆固醇的积累,这样就容易形成结石。从“流体力学”的原理来讲是:在胆囊切除以后,胆管内的流体压力失去了缓冲的作用,导致了胆总管内压力增高,引起了胆总管代偿性扩张,从而使胆总管内的胆汁流速变得缓慢并发生旋涡或涡流,而旋涡或涡流是形成胆石的重要学说。

4 术后结肠癌发生率可能升高:近年来,许多欧洲学者发现在患结肠癌的病例中,不少病例都有胆囊切除的病史。有学者指出:“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发生的危险性较未行胆囊切除病例增加45倍”。动物实验也表明,次级胆汁酸能直接增高动物结肠癌的发生。对照研究发现胆囊切除能增加肠黏膜的增殖活动,从而促使癌变的发生。胆囊切除后胆汁的质和量的改变才是大肠癌变的主要原因。肝脏分泌出的胆酸为初级胆酸,进入肠道后与细菌接触,而成为次级胆酸量的增加。胆囊切除术后胆囊功能丧失,初级胆酸24小时持续不断地流入肠道并与细菌接触,从而产生大量次级胆酸。升高结肠内的次级胆酸的浓度明显增高,故胆囊切除术后癌种好发于右半结肠。因此,关于胆囊切除术后促进结肠癌发生的机制普遍认为:胆囊切除术后更多的胆汁循环影响了细菌的降解,由此而产生胆汁酸盐中的次级胆酸的含量和比例增高,而次级胆酸具有致癌或协同致癌作用。故易发生结肠癌。

5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这一名词是一个模糊概念。随着现代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已经排除了胆道术后残余结石、胆管损伤等诊断。现代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只指有胆囊切除术后发生的Oddi’s括约肌炎症和运动障碍。研究表明胆囊在胆系动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胆囊可容纳30-60cc的胆汁,可以缓冲胆道的流体压力,维持胆道压力生理平衡。一旦去掉胆囊,这种调节压力的平衡被打破,即可导致Oddi’s括约肌功能障碍。而这一综合征在临床上治疗非常困难。

以上所述切除胆囊所造成的这些后果,医生术前不可能细讲,在手术同意书上也只是用“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来表示,在出现胆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时,医生多是用病情复杂,不可抗拒来解释,很难评为医疗事故。当你有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时,你咨询了一些医生,但他们都说切除胆囊对人没有太大的影响,在问到是否可以保胆时,如果病人提到保胆时,他们都会不屑一顾地异口同声地说:“保胆后会复发的,这是一百多年前就废弃的手术,现在还在做,真的不可思议!”。

胆囊息肉病人的胆囊功能绝大多数是正常的,为了一颗小小的良性息肉轻易的切除胆囊,丧失了胆囊功能招来了胆囊切除术后的种种弊病,这是现代外科的大忌,应慎重行事。关于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在保胆与切胆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内镜保胆取息肉保留了胆囊的生理功能,切胆取息肉丢掉了胆囊,丧失了胆囊生理功能,可以引起一系列生理障碍,甚而有引发结肠癌的可能。保胆取息肉术式十分安全,不可能有胆囊切除的那些合并症。切除胆囊后当然无胆囊息肉复发可能,但引发了胆总管结石发病率增高的危险。然究竟哪一个合算?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胆囊这一重要的消化器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除了具有浓缩、收缩和调节缓冲胆道压力的作用外,还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和免疫功能器官。胆囊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消化器官,故不应轻易废除!当然,对于胆囊萎缩、胆囊已无功能或胆囊可疑癌变者,无疑应该切除胆囊去除病灶。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鉴于胆囊切除的诸多不利,在目前条件下,对胆囊良性疾病,不分功能好坏一律切除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愿广大医生和患者在考虑胆囊切除之前,定要三思而行。世间并没有完美无缺的事,手术方式也是一样,与人们认识和医学的发展有关,只有适时改变而更趋完善。所以说:“没有最好,只有合适”。虽然胆囊切除有诸多弊端,但它却在历史中挽救有了无数生命,它是功臣,胆囊切除并没有错,错是在人。而保胆手术也不是想保就能保的,也只适合一部分人。客观对待,全面掌握,选择合适。走“中庸之道”才是科学的态度。

相关治疗图解

相关偏方验方

肝胆湿热胆囊炎方

清肝利胆,通便泻火。主治化脓性胆囊炎,症见口苦口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赤,两胁疼痛等病症。

肝胆湿热胆囊炎方

清热利湿,消肿排脓。适用于湿热内蕴而致急慢性胆囊炎。

肝胆湿热胆囊炎方

清湿,除黄,利胆。适用于慢性胆囊炎或胆石症。

肝胆湿热胆囊炎方

清肝热,利湿浊。适用于湿热内蕴而致急慢性胆囊炎,症见口苦口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赤,两...

肝胆湿热胆囊炎方

清肝解毒,利湿排脓。适用于湿热内蕴而致慢性胆囊炎,症见口苦口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赤,...

什么是胆囊炎-乡间郎中

什么是胆囊炎

2020-07-14

什么是胆囊炎:
  胆囊炎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一般在33~35岁中年人发病概率较大,并且女性比男性发病概率要高,尤其多见于肥胖且多次妊娠的妇女。胆囊炎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胆囊炎顾名思义,就是胆囊上面有炎症。
  急性胆囊炎一般是由于胆囊里有结石引起的,也可能是因为胆囊上长了息肉影响胆囊工作,久而久之引发炎症。而慢性胆囊炎则是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所致。也可能是因为长期存在的胆囊结石所致胆囊功能异常,约25%的患者存在细菌感染,其发病基础是胆囊管或胆总管梗阻。
  还有一种非结石性胆囊炎,指单纯多细菌感染。一般为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逆行感染导致的,少部分是由于革兰氏阳性菌,如肠球菌感染。病人在饮食控制上需要注意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易消化食物,给内脏减少负担。



什么是胆囊炎相关阅读


熊胆粉的功效与作用

熊胆粉具有很有种功效,比如降血脂、降血糖,保肝利胆、助消化等,用途广泛。但是在使用熊胆粉之前,我们需要通过医生的指导才能服用,毕竟这也是一种药物。
  熊胆粉是采用的动物黑熊以及棕熊的干燥胆汁而进行提炼的一种药物,主要用于眼科和耳鼻喉科,但是很多人对于这种药物并不是很了解,更不知道服用熊胆粉的功效和作用都是什么,那么到底熊胆粉的功效与作用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一看吧。

熊胆粉的功效
  1、助消化:熊胆粉中所含的胆汁酸盐能促进脂肪、类脂质及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故有助消化作用。
  2、降血脂、降血糖:熊胆粉能降低血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小板粘附率,抑制血栓形成。用于高脂血症,血栓病,糖尿病。
  3、抑菌抗炎:熊胆粉中所含的鹅去氧胆酸、胆酸及去氧胆酸有解毒、抑菌、抗炎的作用,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利胆:熊胆粉所含胆汁酸盐有利胆的作用,可显著增加胆汁分泌量,对总胆管、括约肌有松弛的作用,能减少胆固醇生物合成,并能增加胆汁分泌量,提高胆汁溶解胆固醇能力,减少胆石形成率。用于胆囊炎,胆石症。
  5、保肝:熊胆粉能促使胆固醇转化为胆酸,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促进脂肪和脂肪酸的分解,改善肝机能。适用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肿胀、黄疸、胆道及胆囊疾病、肝机能低下所致的诸症。
  6、镇痛镇痉:熊胆有较强的止痛镇痉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适合于跌打损伤郁火实热的各种痛症,治疗小儿;凉风、结膜炎、疔痔恶疮等。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服用熊胆粉的作用还是比较多的,不仅有助于消化,还对老年人常见的高血脂和高血糖都是有作用的,但是这是药物不可擅自服用,需要医生的开药方才可以服用。

胆囊炎会拉肚子吗

胆囊炎是现在人们常见的一种疾病,因为现在的人存在着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往往也有很多不良习惯,所以增加了患胆囊炎的几率,而很多患者们对于胆囊炎的症状都不是很了解,所以一旦有拉肚子症状都会特别担心,那么,胆囊炎会拉肚子吗?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胆囊炎的主要症状:
  1. 腹痛:腹痛是慢性胆囊炎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慢性胆囊炎发作时多有典型的胆绞痛。其特点为上腹或右上腹阵发性痉挛性疼痛,伴有渐进性加重,常向右肩背放射
  2. 黄疸:部分慢性胆囊炎患者可以出现一过性黄疸,多在剧烈腹痛之后,且黄疸较轻。胆囊炎伴结石合并胆管炎,肿大胆囊压迫胆总管,引起部分梗阻,或由于感染引起肝细胞一过性损害等,都可造成黄疸,一般表现为眼睛巩膜颜色变黄。
  3. 其他胃肠道反应:如厌油、恶性、呕吐等,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呕吐后腹痛无明显缓解。
  慢性胆囊炎通常不会出现腹泻,但胆囊炎急性发作时,影响食物的消化,如果此时食物选择不当,如进食油腻或不易消化的食物,有可能出现腹泻,但腹泻不是慢性胆囊炎的常见症状。
  胆囊炎是指胆囊发生炎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恶心和厌食油腻食物等。由于胆囊储存的胆汁是帮助消化的,特别是脂肪的消化,如果切除胆囊是会导致拉肝子的。
  有时候胆囊炎可以引起腹泻,由于缺乏足够的胆汁与胰腺、食物混合,脂肪的吸收相对减少,大便次数增加,性状也变稀,有时也与中西药诱发腹泻有关。
  以上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患上了胆囊炎后的症状都有哪些,通过以上的介绍也可以了解到,患了胆囊炎一般不会引起拉肚子的,但是如果做了胆囊切除手术,那么就有可能引起拉肚子的症状。

胆不好脸上有什么症状

肝胆问题是需要我们引起重视的,因为在生活中肝胆出现疾病的情况比较常见,而这些疾病也都是比较难根治的,因此我们需要平时多注意自身的异常症状,及时的发现各种疾病的存在,为治疗争取时间才行,那么胆不好脸上有什么症状?

1、容易喝醉有些人,平时酒量很大,然而现在变得喝一点之后就感觉“醉了”,这种征兆提醒您肝脏功能下降,肝受损了,肝脏不能完全分解酒精代谢物乙醛。
  2、脸色发黑肝脏对铁的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平时肝脏内积蓄有铁成份。肝细胞遭到破坏的话,肝细胞内的铁会流入血管,使血液内铁成份增加,导致脸色发黑。这种症状最容易在男性和闭经后的女性身上出现。因此,当出现脸色发黑征兆时,一定要警惕是否肝受损了,并要及时护肝。
  3、粉刺增多人体内黄体荷尔蒙起着促进分泌皮脂的作用。而肝脏则能破坏黄体荷尔蒙,调整荷尔蒙平衡。因此肝胆功能降低会使皮脂分泌增多,最终导致粉刺丛生。
  4、伤口容易化脓感染肝脏对人体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肝胆功能受损的话,皮肤再生就会受到阻碍。另外,肝胆的解毒功能下降容易引起伤口感染细菌。
  5、鼻头发红所谓“红鼻子”就是鼻头部分的毛细血管扩张形成的。虽然“红鼻子”并不一定是肝脏受损导致的,但女性在肝脏功能降低、荷尔蒙紊乱时容易出现“红鼻子”
  以上就是针对于但不好的一些症状了,出现了以上的这些症状我们就需要引起重视了,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检查比较好,这样可以避免由于患病加重而导致的危害性,并且可以保证及时的治疗。

胆胆胆每逢佳节警报响

一年一度的春节就在眼前,万众奔忙回家团聚就在明天。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七大盘八大碗九大杯必不可少,此时此刻,对于身体而言,有一个声音在“呐喊”:“我受不了啦”!这就是胆!

中国成语中与胆有关的还真不少呢。比如:胆大包天,胆大妄为,色胆包天,胆大心细,胆战心惊,胆小如鼠,丢魂丧胆,胆小怕事等等。其实,这种文化涵义中的“胆”与人肚子里的胆囊可不是一回事,胆囊可没有那么大的“功能”了。人体的胆囊就是个“蓄胆汁池”而已。

胆囊到底在身体哪个位置?

胆囊与肝脏密不可分,紧紧贴在肝脏的右下缘一个翠绿的小东西,深深的陷在肝脏的窝里面,胆囊收缩变小时就藏在肝脏里面去了,胆囊膨胀变大时就会鼓出来,超出肝脏的下缘,在右侧肋骨的下缘就可以摸到了。

胆囊的功能是暂时保存肝脏产生的胆汁,是个“蓄胆汁池”。人的肝脏每天每刻都在产生胆汁,一天要产生将近1000毫升的胆汁,通过管道,先流到胆囊里储存起来。正常情况下胆囊内容纳30-50毫升的胆汁。由于胆汁是消化食物用的,而人的习惯是一日3餐,在没有进餐时,胆囊就把肝脏产生的胆汁收集在胆囊内予以浓缩和储存,一到进餐时,胆囊就把浓缩的胆汁通过总胆管排泄到十二指肠中,与胰腺产生的胰液一起,消化食物。

人体胆囊最多见的毛病是胆结石、胆囊炎。其实,胆结石和胆囊炎两者常常是同时存在的,是互为因果紧密相连的。其过程是胆囊发炎常常引起胆汁排泄不畅,继而胆汁中的“固体”成分沉淀聚集,形成结石,结石又引起胆汁排泄不畅,互相影响,难以恢复。胆结石一旦阻塞了胆管,胆汁不能排泄,就会出现急性炎、黄疸(人体皮肤发黄)、急性腹痛等急诊情况。尤其在逢年过节,进食油脂食物,需要大量胆汁,胆囊的负担加重,使得原本就有毛病的胆囊此时不得不“缴械投降”,发出红色警报!

目前,由于超声检查十分简便准确,胆囊结石可以清楚显示结石的位置、大小、数目、形状等。由于人体的胆管内径为8毫米,小于8毫米的结石可以自行排出,因此,可以没有感觉。所以,有条件时做个超声检查是需要的。

胆囊疾病中常见的还有胆囊息肉。所谓息肉就是多出来一块肉,休息的一块肉,不需要它的一块肉,是多余的。一旦胆囊发炎后,胆囊里面的那一层膜被损坏了,胆汁就直接刺激到粘膜下面的组织,有刺激身体里面就要反应,就要发生增生,一增生就多出来一些细胞,形成了一个突起,就像蘑菇一样,长出来一个小蘑菇在胆囊里面,这就叫息肉。

息肉是良性的病变,没有症状可以不管它。如果有不舒服的感觉,可以手术切除胆囊。

现在医院里切除胆囊多数不用切开肚皮了,而是打几个“洞”,把管子插进腹腔里进行胆囊切除。这样,痛苦减轻,效果理想。

胆囊最大的危害是长癌。因为胆囊癌早期没有症状,等到有症状时,癌已经跑到胆囊外面了,即使手术,效果也就不理想了。不过,胆囊长癌不是一年两年就会晚期的,癌需要几年时间一点点生长的。由此可见,定期(半年至一年)做超声检查是多么的重要。

由于胆囊是肝脏的“附属”部分,它是肝脏分泌胆汁的“蓄胆汁池”,胆汁的多少(量)和胆汁的好坏(质)都是胆囊能否健康正常的第一位要素,所以,肝脏健康了,胆囊也就无大恙了。保护胆囊健康的要点在于肝脏健康、饮食规律、食物适当,那么,胆汁的质量没问题,胆囊的储存和排泄有规律,那么,胆囊健康也就有了基础。

有了这些基本知识,遇到胆囊的问题,你最起码不至于发慌,不至于遇到了以后手足无措,应该对不同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对策,就能化险为夷,不至于走弯路了。

胆囊切除术和切除胆囊后对身体有何影响

最近,我在网络咨询或电话咨询中,经常有胆结石和胆息肉的病人问到:胆囊切除是否对身体有影响?通常情况下医生是不会详细说明或者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向病人做深入的阐明。简单地说:胆囊切除应用临床至今已有120余年历史,总体来说对身体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否则,早就废除此手术了。然而,切除一个身体本应该有的器官,对身体肯定不会一点影响也没有。百余年的病历积累和研究发现切除胆囊的诸多弊端。现在,胆囊的功能和切除后对身体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而提出了21世纪是切胆与保胆并存的时代。因此,我觉得虽然这个问题专业性极强,但我想患有胆石或胆息肉的病人,或者已经切除了胆囊的病人,他们还是有了解的愿望,所以,写下此文章。胆囊切除术本身的副损伤和切除胆囊后的近远期副作用可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一 胆囊切除术的副损伤:

1 手术致胆管损伤:众所周知,在胆囊切除的手术过程中,由于Calot’s三角的解剖复杂性,加之局部组织的粘连影响,胆囊切除术所带来的合并症在所难免,总有一定的概率(胆管损伤:0。18-2。3%),且有一定的死亡率(0。17%),其中包括:胆管损伤,肝管损伤,血管损伤,胃肠损伤等等,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在胆管损伤的病例中绝大多数是由胆囊切除引起。美国每年要做胆囊切除约50万例,如此算来美国每年将有成千上万例胆管损伤发生。我国人口众多,胆囊结石病例应在美国之上。国内黄晓强统计2566例CBD(胆总管)损伤病例中,1933例为胆囊切除引起,占狭窄病例的75%。而胆管损伤的并发症又是胆道外科非常疑难的课题,与内镜“保胆取石”手术相比,内镜保胆取石是在胆囊腔内施行手术,根本不可能伤及胆囊周围器官。这一点是胆囊切除的最大缺陷。考虑到胆囊切除带来的生理缺陷和免役功能的影响,草率选择胆囊切除之举措就应该慎重考虑了。(以下是Calot’s三角内胆囊管和胆囊动脉解剖变异图和一例医源性的胆道损伤照片。)

2 肝损害和结肠损害:目前己证实石胆酸对肝细胞具有一定毒性。而胆囊切除后次级胆酸增多,所产生的石胆酸经肝肠循环进入肝脏和结肠以后,会造成慢性肝损害和结肠损害,而结肠损害很可能是结肠癌的一个原因。

二 切除胆囊后对身体的影响:可以形象地说成“去掉胆囊后日子照样过,但以后的日子就会象长江没有洞庭湖和鄱阳湖一样,经常会‘洪水泛滥’。”

1 消化不良,腹胀、腹泻:胆囊除具备储存、浓缩和收缩等功能外,还具有复杂的化学功能和免疫功能。胆汁是由肝细胞分泌肝细胞每天分泌约800-1200ml胆汁,其中水分占97%。肝细胞分泌的胆汁经肝内外胆管沿胆囊管进入胆囊进行存储和浓缩。浓缩后的胆汁要比肝脏分泌胆汁浓缩30倍,并储存于胆囊。进食后,尤其进高脂肪食物,在迷走神经和胆囊收缩素的调节下,胆囊收缩排出胆汁进入十二指肠腔内参加消化。如果胆囊被切除,此时胆汁由肝细胞分泌而排出却无处可存,不管人体是否需要,胆汁只好持续不断的排入肠道。胆汁的产生、流向及胆囊的作用还可以有这样一个通俗形象的比喻:胆汁好比长江的水、肝内外胆管好比长江、胆囊好比洞庭湖和鄱阳湖、Oddi’s括约肌好比吴淞口、十二指肠好比东海。由青藏高原溶化的水通过各种支流汇入长江上游,奔滕不息的流向吴淞口并汇入东海;洞庭湖和鄱阳湖为长江储存了约40%水量,如果没有这两大湖,长江的水位势必上涨,畜洪能力就差了。同样没有了胆囊,胆汁仍会象青藏高原的水一样继续溶化。但是,如果没有了胆囊的调节作用,胆管就会扩张。因此,去掉胆囊后日子照样过,但以后的日子就会象长江没有洞庭湖和鄱阳湖一样,经常会“洪水泛滥”。而人类是集中进餐的哺乳类动物,我们在进餐时需要大量高浓度胆汁帮助消化,但此时体内无“富余胆汁”相助,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特别是影响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其结果是诱发脂肪泻及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造成身体消化不良、腹胀、腹泻、消瘦、面黄等。

2 碱性反流性胃炎、食道炎:正常人进食后胆囊收缩使胆汁集中大量进入肠道。这一过程与胃十二指肠的分泌及蠕动是有规律地同步进行的。胆囊切除术后因胆汁储备功能的丧失而导致胆汁由间歇性和进食有关的排泄变成了持续性排入十二指肠,返流入胃的机会增多,导致了胆汁返流性胃炎和食道炎。我想上述两点就是因为没有胆囊后所产生的所谓“洪水泛滥”吧。

3 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增高:在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切除胆囊病例组胆管结石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切除胆囊组。虽然切除胆囊后去除了胆囊结石,却很有可能因此“招来”胆总管结石。一般人认为,没有胆囊了,结石无处可长而只好在胆管内生存。其实,胆囊结石的成因与胆管结石成因是不同的。但胆囊的存在直接影响胆管结石的形成。这是因为胆囊切除前,胆囊具有浓缩胆汁的作用,浓缩的胆汁对胆固醇的溶解度较高,而胆囊切除后,胆汁酸盐明显减少,胆汁的浓缩失去了场所,肝胆管的胆汁酸浓度降低导致对胆固醇的溶解能力降低,久而久之,容易造成胆固醇的积累,这样就容易形成结石。从“流体力学”的原理来讲是:在胆囊切除以后,胆管内的流体压力失去了缓冲的作用,导致了胆总管内压力增高,引起了胆总管代偿性扩张,从而使胆总管内的胆汁流速变得缓慢并发生旋涡或涡流,而旋涡或涡流是形成胆石的重要学说。

4 术后结肠癌发生率可能升高:近年来,许多欧洲学者发现在患结肠癌的病例中,不少病例都有胆囊切除的病史。有学者指出:“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发生的危险性较未行胆囊切除病例增加45倍”。动物实验也表明,次级胆汁酸能直接增高动物结肠癌的发生。对照研究发现胆囊切除能增加肠黏膜的增殖活动,从而促使癌变的发生。胆囊切除后胆汁的质和量的改变才是大肠癌变的主要原因。肝脏分泌出的胆酸为初级胆酸,进入肠道后与细菌接触,而成为次级胆酸量的增加。胆囊切除术后胆囊功能丧失,初级胆酸24小时持续不断地流入肠道并与细菌接触,从而产生大量次级胆酸。升高结肠内的次级胆酸的浓度明显增高,故胆囊切除术后癌种好发于右半结肠。因此,关于胆囊切除术后促进结肠癌发生的机制普遍认为:胆囊切除术后更多的胆汁循环影响了细菌的降解,由此而产生胆汁酸盐中的次级胆酸的含量和比例增高,而次级胆酸具有致癌或协同致癌作用。故易发生结肠癌。

5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这一名词是一个模糊概念。随着现代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已经排除了胆道术后残余结石、胆管损伤等诊断。现代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只指有胆囊切除术后发生的Oddi’s括约肌炎症和运动障碍。研究表明胆囊在胆系动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胆囊可容纳30-60cc的胆汁,可以缓冲胆道的流体压力,维持胆道压力生理平衡。一旦去掉胆囊,这种调节压力的平衡被打破,即可导致Oddi’s括约肌功能障碍。而这一综合征在临床上治疗非常困难。

以上所述切除胆囊所造成的这些后果,医生术前不可能细讲,在手术同意书上也只是用“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来表示,在出现胆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时,医生多是用病情复杂,不可抗拒来解释,很难评为医疗事故。当你有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时,你咨询了一些医生,但他们都说切除胆囊对人没有太大的影响,在问到是否可以保胆时,如果病人提到保胆时,他们都会不屑一顾地异口同声地说:“保胆后会复发的,这是一百多年前就废弃的手术,现在还在做,真的不可思议!”。

胆囊息肉病人的胆囊功能绝大多数是正常的,为了一颗小小的良性息肉轻易的切除胆囊,丧失了胆囊功能招来了胆囊切除术后的种种弊病,这是现代外科的大忌,应慎重行事。关于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在保胆与切胆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内镜保胆取息肉保留了胆囊的生理功能,切胆取息肉丢掉了胆囊,丧失了胆囊生理功能,可以引起一系列生理障碍,甚而有引发结肠癌的可能。保胆取息肉术式十分安全,不可能有胆囊切除的那些合并症。切除胆囊后当然无胆囊息肉复发可能,但引发了胆总管结石发病率增高的危险。然究竟哪一个合算?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胆囊这一重要的消化器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除了具有浓缩、收缩和调节缓冲胆道压力的作用外,还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和免疫功能器官。胆囊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消化器官,故不应轻易废除!当然,对于胆囊萎缩、胆囊已无功能或胆囊可疑癌变者,无疑应该切除胆囊去除病灶。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鉴于胆囊切除的诸多不利,在目前条件下,对胆囊良性疾病,不分功能好坏一律切除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愿广大医生和患者在考虑胆囊切除之前,定要三思而行。世间并没有完美无缺的事,手术方式也是一样,与人们认识和医学的发展有关,只有适时改变而更趋完善。所以说:“没有最好,只有合适”。虽然胆囊切除有诸多弊端,但它却在历史中挽救有了无数生命,它是功臣,胆囊切除并没有错,错是在人。而保胆手术也不是想保就能保的,也只适合一部分人。客观对待,全面掌握,选择合适。走“中庸之道”才是科学的态度。

相关治疗图解

相关偏方验方

肝胆湿热胆囊炎方

清肝利胆,通便泻火。主治化脓性胆囊炎,症见口苦口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赤,两胁疼痛等病症。

肝胆湿热胆囊炎方

清热利湿,消肿排脓。适用于湿热内蕴而致急慢性胆囊炎。

肝胆湿热胆囊炎方

清湿,除黄,利胆。适用于慢性胆囊炎或胆石症。

肝胆湿热胆囊炎方

清肝热,利湿浊。适用于湿热内蕴而致急慢性胆囊炎,症见口苦口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赤,两...

肝胆湿热胆囊炎方

清肝解毒,利湿排脓。适用于湿热内蕴而致慢性胆囊炎,症见口苦口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