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过敏出红点怎么办

2020-07-14

药物过敏出红点怎么办:
  药物过敏的症状多种多样,可以出现红斑,风团,皮肤脱屑,水疱等,也可以出现皮肤红点。出现皮肤红点的时候可以到医院皮肤科就诊,如果仅仅是局部面积较小的红点,而且没有其他的临床表现。局部外用收敛的药物,如炉甘石洗剂,也可以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如卤米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或者是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也可以外用紫草膏,湿疹膏。这种情况只需要外用药物,可以不用口服药物,一般慢慢可以痊愈。尽量减少对局部皮肤的刺激,洗澡的时候水温不要太高,不要用手搔抓,也尽量不用刺激性较强的碱性洗涤剂。
  如果红点的范围面积比较大,而且瘙痒比较严重,可以到医院皮肤科就诊,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扑尔敏,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或者依巴斯汀。也可以静脉使用钙剂,维生素c。对于全身性的红点,而且还有其他的全身症状,则需要到医院住院治疗,需要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



药物过敏出红点怎么办相关阅读


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作用

阿司匹林肠溶片在临床上的应用率非常高,许多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都会该药,那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作用有哪些?如何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比较好呢?

一、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作用
  阿司匹林肠溶片主要是抗血小板凝聚的,所以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有效的降低患有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如果患有心肌梗死后再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有效的预防这种疾病的复发。这种药物对于中风,脑卒中,心绞痛等疾病也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另外,如果做了动脉手术、心脏支架手术后,为了预防静脉血栓、肺栓塞等疾病出现,也可以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

 二、如何服用阿司匹林
  1.服用剂量

  通过临床研究发现,每天服用100毫克的阿司匹林可以有效的抑制血小板的凝聚,如果服用的药量太大,会导致许多不良反应出现,所以每天服用阿司匹林的最佳剂量是100毫克。
  2.服用时间
  服用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凝聚的时候,可以在早餐后服用,如果不习惯于早餐服用或者担心药物对胃肠有刺激,可以改成晚餐后服用。
  三、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副作用

  1.过敏反应
  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阿司匹林也不例外,如果是过敏体质的人服用阿司匹林后可能会出现皮疹,哮喘等过敏反应。
  2.胃黏膜损伤
  肠胃功能比较差的人,长期中等剂量的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导致胃黏膜出血,糜烂,溃疡等症状,所以服用阿司匹林的时候,最好是饭后服用,胃溃疡患者要慎重考虑是否服用这种药物。
  3.肝损伤
  长时间服用阿司匹林有可能会导致肝损伤,所以用药期间要注意定期检查肝功能。
  4.出血溶血
  因为阿司匹林会阻止血小板的凝聚,所以服用这种药物有可能会引起出血症状,如果有出血倾向或者出现脑出血等疾病的时候,是不适合服用这种药物的。
  虽然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常用,但是自己不可以盲目用药,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或者需要服用多大剂量的阿司匹林,都应该严格遵医嘱,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还能用吗

 为什么中药注射剂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一是中药注射液本身存在缺陷:1、中药注射剂存在组成复杂、有效成分尚不清楚的问题;2、中制备工艺落后、质量标准欠缺、临床疗效并不确定等问题。譬如,中药红花据说含单体化学物质上万个,而中药治病很少是单味用药的,一般都是多味中药组成方剂,那么组成方剂后在煎煮或制作药剂时,这些化学单体还会产生多少新的化学物质呢?且不同产地的药材所含化学成分也有差别,这就是中医药的复杂性。再者现在中药注射剂标准,大多用专属性不强的定性、定量指标来控制化学成分十分复杂的产品质量的中药注射剂,肯定是不实际的。

二是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问题:1.临床用中药注射剂治疗时,适应症的选择问题。大多数中药注射剂都是从口服方剂演变而来的,功能主治必定会有变化,因为口服是该方剂的原始中药,成分复杂。而注射剂只是提取部分有效成分,其与中药方剂的作用有很大不同是必然的。如患者感染发热,用“双黄连”杀菌,这固然不错,但这不是中医思维,而是将中药当西药使用,用药合理性值得怀疑;2、使用中药注射剂同样应该注意给药速度和中药注射剂浓度,而这方面的问题往往会被临床忽视;3、由于中药注射剂的联合用药和配伍用药的相关实验少,可供指导临床用药的资料更少,所以因不适当联合用药和配伍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居多;5、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缺乏认识,没有必要的救治预案等。

因此,呼吁:1、国家不要鼓励中药注射剂的生产,要把中药的发展引回到膏、丹、丸、散的传统剂型上来。2、应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严格掌握适应症;注意患者过敏史;严格掌握使用剂量、疗程;避免用于不适宜人群(老人、儿童、孕妇、肝肾功能不全等);避免合并用药(尤其不能混合配伍用药);加强用药监护和应急抢救准备;不宜在家自我注射或个体诊所用药。

老年人用药须谨慎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胃肠功能减弱,肝脏解毒能力降低,肾脏排泄功能减慢,老年人机体功能在衰退。因此,药物治疗时须谨慎。

1.用药剂量个体化:一般来说, 65岁以上老人用药剂量按成人量减10%,75岁以上减20%,85岁以上减30%。有肝、肾功能障碍者,其用药量更应慎重。再者,由于老年人个体差异(如身体状况,高、矮、胖、瘦等)大,所以用药上应尽量个体化计量,争取做到用最小的剂量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2.用药种类不宜多:老年人用药的种类宜少不宜多,最多不要超过3~5种(中药汤剂除外)。因服用多种药物,会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而增加或降低药效。同时,老年人记忆力差,同时用多种药物,极易混淆导致错服。因此,建议在治疗中抓主要矛盾,能少用者尽量减少品种,把用药反应减少到最低限度。

3. 选用药物须慎重:有的老年人因患病年久,自认为“久病成良医”,不经医生诊治就自行使用药物;有的采取一成不变地用药,却不知许多疾病是随着主、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在不断变化中;有的迷信广告满天飞的所谓“新药”,或偏信某个人推荐的“特效药”、秘方、偏方等,不根据自身的病情而滥用药。这样很容易延误已经变化了的病情,也易造成药品的不良反应。因此建议,就是“老毛病”,也应隔一段时间到正规的医院或找专门的医生作出检查、诊断,以便安全准确用药。老年人来说,应选用既毒副作用小,又能针对病因的药物。除非按医生处方,自己不可乱用药。对以往用的产生过不良反应的某些药物,应向医生讲清楚,避免再用。

4.注意观察药品不良反应:老年人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停药。有些药对年轻人是“平安药”,对老年人来说有时就不平安。如降血脂的烟酸,大量长期服用可导致转氨酶升高或发生黄疸;注射维生素B1、B12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服用阿司匹林,可导致引起胃出血或诱发哮喘等。

5.掌握好用药技巧:内服药片或胶囊时,至少应用半杯温开水(约150ml)送服,水量过少药片易滞留在食道壁上,既刺激食道,又延误疗效,服药的姿势以站立最佳,如情况许可,亦应坐直身体,吞下药片后约1分钟再躺下。此外,有的药片不宜嚼碎或压碎;有的药片则需要嚼碎或打碎后服用,都必须按说明书使用,对一些控释片、缓释片、以及肠溶片等均不应掰开后服用。

关于抗过敏药联用

在临床抗过敏治疗中,常见到抗过敏药物的联合使用,不仅是长效类药物和短效药物的合用,还大量出现了长效抗过敏药物之间的联合应用。比如,西替利嗪与咪唑斯汀、左西替利嗪与地氯雷他定、咪唑斯汀与非索非那定等。这样应用合理吗?

临床经常有医生将两种抗过敏药联用,是否合理,药根据具体情况判断。目前支持这种用法的理由是:

1、“短干耐倦困”——第一代H1RB的缺点:中枢活动性强,受体特异性差,故有致明显的镇静和抗胆碱作用,表现出困倦、耐药、作用时间短、口鼻眼干等副作用。如扑尔敏、苯海拉明、赛庚啶、酮替芬、异丙嗪等。它们具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和止痒效果。但它们的半衰期较短,一天需服用2~3次,且服用后会出现嗜睡、精神活动或工作能力难以集中等现象。所以驾驶员或者高空作业、机械操作、精细操作的人群应尽量避免使用。

2、在第二代H1RB中:左西替利嗪属于哌嗪类,咪唑斯汀属于其他类,地氯雷他定属于三环类。这类药物因化学结构上的差异,各自受体的结合点有所区别,半衰期长,作用时间长。虽然第二代抗组胺药克服了第一代抗组胺药嗜睡、用药次数多的缺点,但近年来关于心脏毒性的报道陆续出现,值得关注。

3、除上述两种抗组胺的药物外,还有过敏反应介质阻释剂:酮替芬,其他抗过敏药物:钙剂、硫代硫酸钠等。

抗过敏是否应该联合用药,关键是看联用后抗过敏作用是否增强,毒副作用是否会叠加。值得注意的抗过敏药各自特性。如果使用短效与长效联用,以减少服药次数、单次用药剂量;或根据受体作用靶点不同,联合使用增加疗效;或白天服用非中枢抑制的抗过敏药,晚上服药有中枢抑制作用的药;或为了减少耐药等都是联合使用抗过敏药物的理由。不过,如何联用最好咨询专科医师和临床药师。

药品不良反应与副作用的区别

药品的副作用:也叫副反应,是指药品按正常剂量服用时所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其他作用。这些作用本来也是其药理作用的一部分,例如阿托品具有解除胃肠道肌肉组织痉挛作用,同时也具有扩大瞳孔的作用、抑制腺体分泌(口渴)。当患者服用阿托品治疗胃肠道疼痛时,容易产生视物不清的副作用。但是临床往往利用阿托品这种扩瞳的作用,用于近视眼的检查;手术前使用阿托品减少腺体分泌以利于手术等。也就是说药品副作用,不一定都是有害的。药品的副作用是相对于临床选用药品时与期望药效不同的一些药理效应,因此这些药理效应可能由于治疗目的不同,而互为副作用。它是药物的固有属性,用或者不用,药物(它比药品的概念广)副作用都是存在的。

药品不良反应,包括药品的副作用(副反应),还包括药品的毒性作用(毒性反应)等;有些药品副作用属于药品不良反应,有些又不是。药品不良反应的判断标准是对人体、生理是否有不良后果(譬如产生病理、生理上的损害——呕吐、血药升高、过敏等)。药品不良反应除了药品本身的药理特性外,还与患者个体差异、用药方法、药物之间相互作用有关。药品不良反应是在药品使用时出现的。

药物过敏出红点怎么办-乡间郎中

药物过敏出红点怎么办

2020-07-14

药物过敏出红点怎么办:
  药物过敏的症状多种多样,可以出现红斑,风团,皮肤脱屑,水疱等,也可以出现皮肤红点。出现皮肤红点的时候可以到医院皮肤科就诊,如果仅仅是局部面积较小的红点,而且没有其他的临床表现。局部外用收敛的药物,如炉甘石洗剂,也可以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如卤米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或者是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也可以外用紫草膏,湿疹膏。这种情况只需要外用药物,可以不用口服药物,一般慢慢可以痊愈。尽量减少对局部皮肤的刺激,洗澡的时候水温不要太高,不要用手搔抓,也尽量不用刺激性较强的碱性洗涤剂。
  如果红点的范围面积比较大,而且瘙痒比较严重,可以到医院皮肤科就诊,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扑尔敏,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或者依巴斯汀。也可以静脉使用钙剂,维生素c。对于全身性的红点,而且还有其他的全身症状,则需要到医院住院治疗,需要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



药物过敏出红点怎么办相关阅读


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作用

阿司匹林肠溶片在临床上的应用率非常高,许多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都会该药,那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作用有哪些?如何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比较好呢?

一、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作用
  阿司匹林肠溶片主要是抗血小板凝聚的,所以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有效的降低患有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如果患有心肌梗死后再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有效的预防这种疾病的复发。这种药物对于中风,脑卒中,心绞痛等疾病也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另外,如果做了动脉手术、心脏支架手术后,为了预防静脉血栓、肺栓塞等疾病出现,也可以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

 二、如何服用阿司匹林
  1.服用剂量

  通过临床研究发现,每天服用100毫克的阿司匹林可以有效的抑制血小板的凝聚,如果服用的药量太大,会导致许多不良反应出现,所以每天服用阿司匹林的最佳剂量是100毫克。
  2.服用时间
  服用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凝聚的时候,可以在早餐后服用,如果不习惯于早餐服用或者担心药物对胃肠有刺激,可以改成晚餐后服用。
  三、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副作用

  1.过敏反应
  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阿司匹林也不例外,如果是过敏体质的人服用阿司匹林后可能会出现皮疹,哮喘等过敏反应。
  2.胃黏膜损伤
  肠胃功能比较差的人,长期中等剂量的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导致胃黏膜出血,糜烂,溃疡等症状,所以服用阿司匹林的时候,最好是饭后服用,胃溃疡患者要慎重考虑是否服用这种药物。
  3.肝损伤
  长时间服用阿司匹林有可能会导致肝损伤,所以用药期间要注意定期检查肝功能。
  4.出血溶血
  因为阿司匹林会阻止血小板的凝聚,所以服用这种药物有可能会引起出血症状,如果有出血倾向或者出现脑出血等疾病的时候,是不适合服用这种药物的。
  虽然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常用,但是自己不可以盲目用药,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或者需要服用多大剂量的阿司匹林,都应该严格遵医嘱,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还能用吗

 为什么中药注射剂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一是中药注射液本身存在缺陷:1、中药注射剂存在组成复杂、有效成分尚不清楚的问题;2、中制备工艺落后、质量标准欠缺、临床疗效并不确定等问题。譬如,中药红花据说含单体化学物质上万个,而中药治病很少是单味用药的,一般都是多味中药组成方剂,那么组成方剂后在煎煮或制作药剂时,这些化学单体还会产生多少新的化学物质呢?且不同产地的药材所含化学成分也有差别,这就是中医药的复杂性。再者现在中药注射剂标准,大多用专属性不强的定性、定量指标来控制化学成分十分复杂的产品质量的中药注射剂,肯定是不实际的。

二是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问题:1.临床用中药注射剂治疗时,适应症的选择问题。大多数中药注射剂都是从口服方剂演变而来的,功能主治必定会有变化,因为口服是该方剂的原始中药,成分复杂。而注射剂只是提取部分有效成分,其与中药方剂的作用有很大不同是必然的。如患者感染发热,用“双黄连”杀菌,这固然不错,但这不是中医思维,而是将中药当西药使用,用药合理性值得怀疑;2、使用中药注射剂同样应该注意给药速度和中药注射剂浓度,而这方面的问题往往会被临床忽视;3、由于中药注射剂的联合用药和配伍用药的相关实验少,可供指导临床用药的资料更少,所以因不适当联合用药和配伍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居多;5、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缺乏认识,没有必要的救治预案等。

因此,呼吁:1、国家不要鼓励中药注射剂的生产,要把中药的发展引回到膏、丹、丸、散的传统剂型上来。2、应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严格掌握适应症;注意患者过敏史;严格掌握使用剂量、疗程;避免用于不适宜人群(老人、儿童、孕妇、肝肾功能不全等);避免合并用药(尤其不能混合配伍用药);加强用药监护和应急抢救准备;不宜在家自我注射或个体诊所用药。

老年人用药须谨慎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胃肠功能减弱,肝脏解毒能力降低,肾脏排泄功能减慢,老年人机体功能在衰退。因此,药物治疗时须谨慎。

1.用药剂量个体化:一般来说, 65岁以上老人用药剂量按成人量减10%,75岁以上减20%,85岁以上减30%。有肝、肾功能障碍者,其用药量更应慎重。再者,由于老年人个体差异(如身体状况,高、矮、胖、瘦等)大,所以用药上应尽量个体化计量,争取做到用最小的剂量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2.用药种类不宜多:老年人用药的种类宜少不宜多,最多不要超过3~5种(中药汤剂除外)。因服用多种药物,会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而增加或降低药效。同时,老年人记忆力差,同时用多种药物,极易混淆导致错服。因此,建议在治疗中抓主要矛盾,能少用者尽量减少品种,把用药反应减少到最低限度。

3. 选用药物须慎重:有的老年人因患病年久,自认为“久病成良医”,不经医生诊治就自行使用药物;有的采取一成不变地用药,却不知许多疾病是随着主、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在不断变化中;有的迷信广告满天飞的所谓“新药”,或偏信某个人推荐的“特效药”、秘方、偏方等,不根据自身的病情而滥用药。这样很容易延误已经变化了的病情,也易造成药品的不良反应。因此建议,就是“老毛病”,也应隔一段时间到正规的医院或找专门的医生作出检查、诊断,以便安全准确用药。老年人来说,应选用既毒副作用小,又能针对病因的药物。除非按医生处方,自己不可乱用药。对以往用的产生过不良反应的某些药物,应向医生讲清楚,避免再用。

4.注意观察药品不良反应:老年人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停药。有些药对年轻人是“平安药”,对老年人来说有时就不平安。如降血脂的烟酸,大量长期服用可导致转氨酶升高或发生黄疸;注射维生素B1、B12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服用阿司匹林,可导致引起胃出血或诱发哮喘等。

5.掌握好用药技巧:内服药片或胶囊时,至少应用半杯温开水(约150ml)送服,水量过少药片易滞留在食道壁上,既刺激食道,又延误疗效,服药的姿势以站立最佳,如情况许可,亦应坐直身体,吞下药片后约1分钟再躺下。此外,有的药片不宜嚼碎或压碎;有的药片则需要嚼碎或打碎后服用,都必须按说明书使用,对一些控释片、缓释片、以及肠溶片等均不应掰开后服用。

关于抗过敏药联用

在临床抗过敏治疗中,常见到抗过敏药物的联合使用,不仅是长效类药物和短效药物的合用,还大量出现了长效抗过敏药物之间的联合应用。比如,西替利嗪与咪唑斯汀、左西替利嗪与地氯雷他定、咪唑斯汀与非索非那定等。这样应用合理吗?

临床经常有医生将两种抗过敏药联用,是否合理,药根据具体情况判断。目前支持这种用法的理由是:

1、“短干耐倦困”——第一代H1RB的缺点:中枢活动性强,受体特异性差,故有致明显的镇静和抗胆碱作用,表现出困倦、耐药、作用时间短、口鼻眼干等副作用。如扑尔敏、苯海拉明、赛庚啶、酮替芬、异丙嗪等。它们具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和止痒效果。但它们的半衰期较短,一天需服用2~3次,且服用后会出现嗜睡、精神活动或工作能力难以集中等现象。所以驾驶员或者高空作业、机械操作、精细操作的人群应尽量避免使用。

2、在第二代H1RB中:左西替利嗪属于哌嗪类,咪唑斯汀属于其他类,地氯雷他定属于三环类。这类药物因化学结构上的差异,各自受体的结合点有所区别,半衰期长,作用时间长。虽然第二代抗组胺药克服了第一代抗组胺药嗜睡、用药次数多的缺点,但近年来关于心脏毒性的报道陆续出现,值得关注。

3、除上述两种抗组胺的药物外,还有过敏反应介质阻释剂:酮替芬,其他抗过敏药物:钙剂、硫代硫酸钠等。

抗过敏是否应该联合用药,关键是看联用后抗过敏作用是否增强,毒副作用是否会叠加。值得注意的抗过敏药各自特性。如果使用短效与长效联用,以减少服药次数、单次用药剂量;或根据受体作用靶点不同,联合使用增加疗效;或白天服用非中枢抑制的抗过敏药,晚上服药有中枢抑制作用的药;或为了减少耐药等都是联合使用抗过敏药物的理由。不过,如何联用最好咨询专科医师和临床药师。

药品不良反应与副作用的区别

药品的副作用:也叫副反应,是指药品按正常剂量服用时所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其他作用。这些作用本来也是其药理作用的一部分,例如阿托品具有解除胃肠道肌肉组织痉挛作用,同时也具有扩大瞳孔的作用、抑制腺体分泌(口渴)。当患者服用阿托品治疗胃肠道疼痛时,容易产生视物不清的副作用。但是临床往往利用阿托品这种扩瞳的作用,用于近视眼的检查;手术前使用阿托品减少腺体分泌以利于手术等。也就是说药品副作用,不一定都是有害的。药品的副作用是相对于临床选用药品时与期望药效不同的一些药理效应,因此这些药理效应可能由于治疗目的不同,而互为副作用。它是药物的固有属性,用或者不用,药物(它比药品的概念广)副作用都是存在的。

药品不良反应,包括药品的副作用(副反应),还包括药品的毒性作用(毒性反应)等;有些药品副作用属于药品不良反应,有些又不是。药品不良反应的判断标准是对人体、生理是否有不良后果(譬如产生病理、生理上的损害——呕吐、血药升高、过敏等)。药品不良反应除了药品本身的药理特性外,还与患者个体差异、用药方法、药物之间相互作用有关。药品不良反应是在药品使用时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