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肌劳损

2020-07-14

什么是心肌劳损:
  心肌劳损并不是一种疾病,是心电图检查一种特殊表现。其特点是ST段下移或者T波低平,或者倒置。如果是高血压患者可见R波增高。心肌劳损就是指心肌长期在高复下过度工作,比如过度肥胖、高血压、工作紧张、精神压力大等因素,导致心肌受损此时心肌可能缺血,也可能供血正常,能引起心肌劳损常见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肥胖以及冠状动脉痉挛,带有已经形成心肌劳损患者,最为重要进行二级预防治疗,这样才有助于减少并发症产生,同时以更好的预防症状发作。对于某些疾病引起心肌劳损,患者首先要控制好原发病。
  比如说高血压患者应该积极平稳控制好血压,冠心病患者应该针对冠心病做相应治疗,建议患者可以选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者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来控制血压。而且这类降压药有助于预防心室重构,而且还可以减少蛋白尿,对于改善心肌劳损状况很有利。对于心率偏快心肌劳损,建议还可以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肥胖患者要注意适当进行减肥以及体重减轻,可以预防多种疾病、预防动脉硬化、高血压,同时还可以预防胰岛素抵抗,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疾病而出现心肌劳损,应该避免劳累、熬夜,放松心情。



什么是心肌劳损相关阅读


雾霾也会伤“心”

近期,我国多省市接连遭遇雾霾天气,糟糕的生存坏境引发人们对于健康的担忧。尤其是颗粒物质(PM)2.5,其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其能穿越下呼吸道而更深入地进入到肺实质等处,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PM2.5对心血管疾病危害最大,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PM2.5列为全球死亡率的第十三大主要原因。我国PM2.5浓度普遍处于较高的水平,《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指出,2014年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各病种之首。

本文就雾霾影响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机制总结如下:

一、炎症及氧化应激

PM2.5能进入肺泡上皮细胞内,导致局部炎症及氧化应激,从而释放IL-6、IL-8及TNF-α等炎症介质至血液中,而IL-6和TNF在炎症反应中起关键作用,最终可导致全身性炎症的产生,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二、凝血系统的异常激活

吸入颗粒物后除激活炎症反应外,也会激活血小板,增加外周动脉和静脉的血栓发生率。研究显示,在人们接触一定量汽车尾气后24 h 内易发生血栓事件,并证实血栓事件和组胺、血小板选择蛋白浓度增高相关,而和von Willebrand 因子增多和内皮细胞损害无关。长期接触颗粒物大气污染导致的血栓风险增高并不只是和UFP有关,还和其他颗粒物及其成份导致的炎症因子( 如IL-6) 升高、TLR 受体介导的细胞反应和由内皮细胞与血管内平滑肌细胞分泌的组织因子增多相关。

三、自主神经系统的失衡

正常情况下心脏节律由窦房结内的具有自律性的细胞控制,空气污染会影响自主神经系统。PM2。5的急性暴露会刺激自主神经系统,从而增加心律失常及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尤其是对老年人等易感人群。Meta分析显示,PM暴露与心率变异性呈负相关,使心率变异性下降。心率变异性的下降直接反映心脏自主节律的异常,而这往往是心脏疾病发生的前奏。

四、内皮细胞的损伤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因此推测PM2.5损伤血管内皮是一种可能的机制。体外实验证实,用PM2。5体外处理血管内皮细胞24小时后,可观察到粘附分子及细胞凋亡。随着PM2.5浓度的增加,细胞死亡率增加,提示PM2.5可能通过损伤血管内皮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在颗粒污染物浓度水平低时从事激烈运动,减少激烈运动的时间,从事不太激烈运动;当颗粒污染物浓度高时,将户外运动改为室内运动;使用空气过滤装置等,减少对雾霾的吸入,减少雾霾对人体的危害。空气污染是一种可控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因此对于污染的治理才是治本之道。

科学锻炼有助心脏康复

许多心衰患者把休息作为主要康复手段,以为休息可减轻心脏负担,使症状减轻。实际上,长期卧床或避免运动反而可能导致心衰的急性发作或骨质疏松等并发症。有研究表明,坚持运动的患者比以休息为主的患者,发生猝死等的风险要低20%左右。但是,仅有10%的心衰患者在出院以后进行锻炼,可见公众对于心脏康复的知晓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在此,简要介绍一下心脏康复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心脏康复的主要内容包括:有监测的运动训练、医学评估、心理、营养咨询及危险因素的控制等方面,其中有监测的运动训练(即运动康复)是心脏康复的核心。其目的是帮助心衰患者采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存质量和预后。轻度体力活动不会引起心衰症状的患者都应该进行心脏康复。

进行系统锻炼前,首先应到医院检查,排除运动的禁忌证(如急性冠脉综合症,恶性心律失常,未控制的高血压等),并且进行常规的心肺运动试验评估。心肺运动试验可通过检测不同强度运动状态下机体的耗氧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客观地评价心脏储备功能和运动耐力,是制定运动计划最主要的依据。检查完毕后,由专业的康复科医师制定运动方案。

康复运动主要由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组成。有氧运动能够有效提高运动耐力,改善预后,是康复锻炼最主要的部分,包括慢走、跑步、骑车、游泳等,应根据自身运动能力进行选择。运动强度应根据心肺运动试验结果进行制定,其中一个较简单的方法是通过监测运动心率进行量化:起始的目标心率是50%储备心率(计算方法为:50%储备心率=静息心率+(最大运动心率-静息心率)×50%,最大运动心率和静息心率均以心肺运动试验测量值为准)。适应以后,逐渐增加运动强度,使目标心率达到60%-70%储备心率。运动时间为30-60分钟,包括热身运动、真正运动的时间及整理运动时间,针对体力衰弱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建议延长热身运动时间,通常为10-15分钟,真正运动时间为20-30分钟,运动频率为每周3-5次。为保证安全性,最初1-2周推荐在医院进行,运动的同时监测心电图、血压,第3-12周应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适应以后可在家庭开展。

有氧运动进行3-4周后,患者也可以增加抗阻运动的锻炼,包括重物拉举、仰卧起坐、俯卧撑等,可作为有氧运动的有效补充。抗阻运动也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从较小的运动量开始,运动初期也应对最大运动量、心电图、血压进行监测。适应以后逐渐增量,推荐的目标是每组进行10-12次运动,每天重复1-2个循环,每周进行2-3天。进行抗阻运动时呼吸的调整是关键,应注意在用力时呼气,放松时吸气。

心衰患者康复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实,长期坚持运动能够有效改善生存质量和预后。但是,患者也应注意运动的科学性,遵医嘱进行,切忌凭着自身感觉盲目增加运动量,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同时,心脏康复运动和药物治疗不能相互替代,运动的同时也应坚持服药。

看“长相”识心脏

常言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而从古至今,医生看病就是“望闻问切”,扁鹊可谓是“望而知之谓之神”,他通过看蔡桓公的脸色而判断其病情的逐步加重,直到最后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也就是说,通过看一个人的“外貌”,能够推断这个人的健康状况,疾病状况。那么,能否通过人的外在表现评估心脏的情况呢?所谓的“以貌识心”?看“长相”识心脏,虽然不能作为定论,但是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实用性。

心脏位于胸腔的前下部,跟本人的拳头差不多大,在全身的血液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达,心脏检查的方法越来越多,专业医生们可以更容易“透视”心脏。通过验血可以查心脏标志物;通过心电图可以看心脏的电活动,评估心肌是否缺血;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看心脏的结构及泵血功能;通过冠脉CT可以看供应心脏血流的冠状动脉是否狭窄;通过心脏核磁和心肌核素可以看心肌存活情况等。

那么,我们作为普通人,有没有办法“望而知心”呢?如何从外在的体征看一个人的心脏情况呢?

让我们从“头”开始说起。

眼睛为心灵之窗,眼睛无神的心脏病病人,疾病一般较重难治。

耳朵是一个倒立的胎儿的形状,心脏对应的位置在耳甲腔正中的凹陷处。这个位置如果有结节或者发红,可能与一些心脏疾病有关系,如心动过速、心绞痛、心律不齐等。

面色晦暗,两颧绀红,口唇轻度发绀,可能与二尖瓣狭窄有关。两颧发红,也可能与高血压有关。口唇发绀可见于心衰患者。

皮肤苍白、口唇苍白可能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有关系。

指尖、足趾、大小鱼际肌腱部位存在粉红色有压痛的小结节,称为Osler小结,见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

颈静脉明显充盈、怒张或搏动,可见于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的患者。

与右心衰竭有关的水肿特点:颜面一般不肿,最早出现于身体下垂部位,对称性,凹陷性。能行走活动者,最早出现在踝内侧,行走活动后明显,休息后减轻或消失,卧床这以腰骶部明显。

心肺耐力,第五大生命体征

呼吸、体温、脉搏和血压,被称为四大生命体征,它们是维持机体正常活动的支柱,不论哪项异常都会导致严重疾病,同时某些疾病也可导致这四大体征的变化。

近年来,美国心脏协会提出将“心肺耐力”作为评价人体生命状态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心肺耐力是指个人的肺脏与心脏从空气中携带氧气,并将氧气输送到组织细胞加以利用的能力。辽宁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郝文君说,心肺耐力低预示着疾病和死亡,心肺耐力较佳,可以使我们运动持续较久,且不至于很快疲倦,也可以使我们平日工作时间更久,更有效率。

从健康的角度来看,拥有良好的心肺耐力可以降低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内的所有疾病发生的风险,降低死亡率,延长寿命。运动是提高心肺耐力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有氧运动。比如健步走、缓步跑、游泳、跳舞、各类球类活动等。对于中老年人或是体重较重者,走路是比较理想的方式。

提高心肺耐力最适宜的运动强度以最大心率的60~80%为较佳(最大心率=220-年龄),如果很久没有运动的人,建议运动强度先维持40%~60%,之后可视进步状况逐渐增加;训练强度不宜超过85%,不然可能会造成身体伤害。在适当运动强度下,每次运动20~50分钟即可改善心肺耐力。开始运动时,应依自己的健康和体能状况从事适当运动,而后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但应避免一次运动量太大,或运动负荷增加太多。

心脏康复五个帮手

心脏康复。合理用药。每个患者的身体情况不同,良好的康复应根据个体差异选择药物类别,把握药物剂量。患者可通过定期复诊,向医生咨询专业意见,以保证药物疗效,规避药物损害。改善生活方式。总体来说,心脏康复期要坚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还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营养选择。

可在心内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也可咨询营养门诊,给出针对性建议。同时,心脏病人康复期间,一定要远离烟酒,日常生活中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科学运动。康复运动主要由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组成。有氧运动能有效提高运动耐力,改善预后,是康复锻炼最主要的部分,包括慢走、跑步、骑车、游泳等。

患者应根据自身运动能力进行选择,并在身体适应情况良好的基础上,逐渐增加运动强度。运动时间为30~60分钟,包括热身运动、真正运动的时间及运动后的调整时间。有氧运动3~4周后,患者可增加抗阻运动的锻炼,包括重物拉举、仰卧起坐、俯卧撑等,可作为有氧运动的有效补充。抗阻运动也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从较小的运动量开始,适应后逐渐增量,每周进行2~3天。心态平和。对心脏病人而言,激动的情绪很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脑梗塞或脑出血等严重后果。

因此,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仅是处世之道,也是心脑的“天然护身符”。建议心脏病患者平时应有意识地尽量控制情绪,避免情绪“过山车”。此外,很多心脏病患者术后会有焦虑不安的心理,比如,担心自己的支架会不会堵,会不会再次犯病等,对心脏康复很不利。建议患者有疑虑不要自己胡思乱想,应多和医生充分沟通,保持好心情。健康教育。目前很多国人整体的健康素养不高,而实际上,多学些健康知识,不仅能帮我们更清楚的了解自身健康状况,认识危害健康的因素,还能促使人们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