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需要开颅吗

2020-07-14

人工耳蜗需要开颅吗:
  人工耳蜗是不需要开颅的。耳朵分为三个部分,耳蜗属于内耳的器官。人工耳蜗手术有两个部分,具体分为植入部分和体外部分。
  植入部分需要通过手术,将电极插入耳后三厘米的位置处。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不大,切口也比较小。如果不慎丢失体外部分,只需要重新购买一个相同品牌的处理器就可以了,不需要取出植入部分,重新手术。
  人工耳蜗可以帮助患者重新听到外界的声音,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做完手术,还处在恢复期的患者,不能洗头洗澡,以防造成感染。根据个人情况,适量服用一些抗生素。睡觉时注意远离磁场,避免伤害人工耳蜗和耳部健康。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头部撞击,不参加危险系数高的活动。如果感觉耳部不适,要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查。



人工耳蜗需要开颅吗相关阅读


预防耳聋要注意哪些方面

引起听力损失和耳聋的原因很多,遗传性耳聋占所有耳聋病人的50%,并且其中绝大部分为难以治疗的感觉神经性聋,如不能早期发现,往往会严重影响聋儿康复训练的效果。

药物 庆大霉素是造成中毒性耳聋的主要药品,对耳前庭和耳蜗有损害,儿童使用庆大霉素会造成不可逆的听力下降。另外链霉素、卡那霉素、利尿剂、奎宁、氯喹、避孕药、重金属制剂等都是耳毒性药物,应当慎用。

噪声 持久、过强的噪声对中枢神经系统可产生不良的影响,尤其是对听觉器官产生损害,导致神经性耳聋。

感染与疾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感冒等疾病可使神经节细胞变性萎缩或发炎溶解,也可能侵犯听神经干,使其发炎或被周围炎症遗留的瘢痕牵拉压迫,有时可使听神经核的细胞水肿,甚至溶解而导致耳聋。

外伤 外伤使鼓膜穿孔可造成传导性耳聋;颅脑外伤、内耳受损、突然爆震或气压突然变化可引起神经性耳聋。

精神及情绪 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及情绪激动可使听力短期内下降造成突发性聋。

预防耳聋要从自身做起,科学护耳,保护听力。①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保持乐观向上、不急不躁的情绪;②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调整饮食结构,多食含锌、铁、钙丰富的食物,切忌长期食用高盐、高脂肪、低纤维类食品,忌暴饮暴食,并要戒除烟酒;③慎用或禁用对听神经有损害的药物。严格掌握药物使用的适应症。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为并发耳蜗损害最多的一种耳毒药物,避免滥用此类抗生素将是降低药物性耳聋的一项重要措施;④远离噪声。避免与噪声的接触,平时应注意听收音机时间不宜过长,音量不宜过大;⑤经常按摩耳朵。如按摩耳廓、捏耳,也可以按摩颈后发际两侧凹陷处的风池穴,可促进内耳血液循环,起到醒脑聪耳的作用;⑥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脑动脉硬化及糖尿病,对防止微循环障碍、延缓老年人听力减退的速度非常重要。

正确认识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植入可以帮助重度或极重度耳聋者通过听觉更好地与人交流,借此他们可获得更多的受教育及就业机会,使他们重新回归主流社会。人工耳蜗虽然给重度和极重度耳聋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患者都可以植入人工耳蜗,并且对人工耳蜗也要有正确的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

人工耳蜗的局限

我们既要知道人工耳蜗给许多聋人带来了生活的欢乐,也要了解它的局限性:

并不是所有的极重度聋患者或佩戴助听器无效的患者都适合植入人工耳蜗,影响植入效果的因素有:耳聋时间的长短、发生耳聋的年龄、致聋的原因、内耳神经纤维的情况、内耳的影像学情况等等。另外患者对重获听力的渴望程度、家庭财力的支持等诸多因素,都将可能影响到人工耳蜗的植入效果。

人工耳蜗的标准

植入人工耳蜗,对于成人和儿童有相同和不同的选择标准。

相同的标准是:双耳耳聋程度是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助听器和其他装置均无法改善听力情况;患者有改善听力的强烈愿望和较好的心理素质;有家庭、朋友的支持和对人工耳蜗的正确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无手术禁忌症等。

不同的选择标准是:成年人必须是语后聋患者且鼓岬电刺激阳性,但无明确年龄限制,青年人、中年人以及老年人,只要是语后聋且符合手术麻醉要求,都可以植入;对于小儿患者,最小者年龄在12个月(美国FDA通过)即可行该项手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植入手术的年龄还可以再提早数月。语前聋的患者于8岁前进行手术效果较好,尤其4岁前效果尤佳;若术前患者能佩戴3-6个月助听器,并进行听力康复训练,将对术后言语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人工耳蜗的风险

植入人工耳蜗要有一套完整的听力康复教育计划,家长也需要财力、物力充裕。除此之外,儿童还要排除一些不适合手术的疾病,如双侧听神经不完整或缺如、引起听神经阻断的神经损害、智力明显低下、植入的危险率超过收益等情况。

另外还有一些影响患者选择的因素,如有退行性神经疾病、脑血管病变的患者都不宜做人工耳蜗的植入。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面瘫。总之,植入人工耳蜗对患者也有要求和选择标准,不要认为只要极重度耳聋、戴助听器又无效的患者都能选择人工耳蜗植入。

到目前为止,人们还不能很精确地预测植入人工耳蜗后的效果如何。因为影响人工耳蜗效果的因素很多,对有些人来说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而对另外一些人,仅仅需要几周的时间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因病变突然丧失听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植入人工耳蜗的成人。

人工耳蜗是如何帮助患者恢复听力的

人工耳蜗是如何帮助患者恢复听力的?

人工耳蜗是耳聋患者重新听见这个世界的希望,而人工耳蜗到底是如何帮助患者恢复听力的呢?

正常情况下,声波从外耳道进入,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传递到听骨链;然后传递到内耳,引起耳内淋巴液的振动;振动引起内耳一种很重要的细胞——毛细胞的纤毛发生振动,它将声音这种机械波转换成生理电信号,电信号沿着毛细胞底部的神经纤维(即听神经)传送到听觉中枢,听觉中枢接收到了这种电信号,就能够感知到声音了。

若这个听觉通路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我们可能就听不到声音了。不过影响听力的因素中,中耳和内耳的问题更多见。特别是内耳中的毛细胞特别脆弱,容易受到损伤,比如药物、感染、噪音、遗传、先天发育不良,甚至衰老等因素,都会导致毛细胞受损,从而在声波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这个环节出现问题。

人工耳蜗就是通过手术,将人工的电极植入到耳蜗,电极可以绕过内耳中受损的毛细胞,直接刺激听觉神经,使病人重获听力。

人工耳蜗由植入人体内的电极和接受器,以及携带在人体外的言语处理器、方向性麦克风及传送器等部分组成。声音由方向性麦克风接收,转换成电信号后传送至言语处理器,处理器将信号放大、过滤,并由传送器送到接收器,再通过脉冲放电传送到相应电极,从而引起听神经纤维兴奋,将声音信息传入大脑,最终产生听觉。

总结来说,就是由于毛细胞损伤后,人耳就无法将声波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人工耳蜗的言语处理器可以根据声波的频率高低不同,有选择性地刺激耳蜗不同部位,进行编码,转换成神经电信号,从而通过听神经传输到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常听MP3当心“感音性耳聋”

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听MP3,常常边走路边听音乐,觉得很酷,然而长此以往就会带来疾病,造成听力下降。

近来,在音质、功能及操作等方面具有至真至美特色的时髦的MP3、随身听,因携带方便而风靡一时,尤其在青少年中很是盛行。大街上随处可见一天到晚塞着耳机的人。但专家提醒人们,走在大街上最好不戴耳机。

他们戴耳机听音乐或外语,既不影响他人,又可避免外界干扰,是一种潇洒、雅致、舒适的精神享受。殊不知,由此也会带来某些潜在危害性。经常使用"随身听"或耳机会损伤人的正常听力,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患上"感音性耳聋"病症。

有关医学资料表明,当人耳听到的音量达100分贝时,时间较长可造成不可恢复性听力损伤;当音量高达110分贝时,足以使人体内耳的毛细胞死亡,严重者还会造成听力丧失病症。目前,一些"随身听"的音量可高达115分贝,即使音量未开到最大,收听摇滚乐时也达95分贝,收听迪斯科音乐高达110分贝以上。而且,由于很多耳机是入耳式设计的,使用不当或者是音量太大都可以对耳膜造成直接的伤害。 所以,在欧洲等地,都不使用耳塞式的耳机。

科学研究成果表明,若"随身听"及"耳机"使用不当,长时间高音量收听,还会损伤人的视力。由于耳朵和眼睛神经系统之间存在着微妙而复杂的内在联系,在高分贝噪音环境里,人的眼睛对运动物体的对称平衡反应迟钝,严重受损者甚至还会造成永久性反应失灵病症。

建议广大青少年平时使用"随身听"音量尽可能低些。一般不易超过80分贝-90分贝,连续收听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必要时可适当休息一会再收听。

用耳机听音乐,由于耳膜与耳机振动片距离很近,声波传导范围小而集中,对耳膜听觉神经刺激比较大,易引起耳朵发炎、头晕、耳鸣、重听等。如果连续听上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还可能出现突发性耳聋。此外,戴耳机的时间过长,精神会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也不利于健康。

在公交车或大街上等噪音很大的地方,最好不要用耳机听音乐,因为为了盖过噪声,人们常会不自觉地加大音量,对耳朵的伤害更大。同时,切不可长时间听,最好每次不超过1小时。另外,别在睡觉的时候听,否则耳塞夹在枕头和耳朵之间,会对耳膜造成伤害;如果听着听着睡着了,耳朵处于休眠状态时,所受的损害会更加明显。

老年性耳聋带来了哪些危害

听力问题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听力能区分出几十万种声音音位差别。一旦出现了障碍,问题比想象的要严重。听不见汽车鸣笛易出交通事故;听不见敲门声不知道有客人来访;听不见电话铃声无法与亲朋好友交流信息;看电视听不清对话就不知其所云等等。

交流问题

听力下降的危害更多的是由沟通障碍派生出的危害。由于长时间沟通障碍,老年听力障碍者会逐渐被隔离于社会之外,就象被罩在玻璃瓶子里,能够看到外面的世界却无法与外界交流。

听力障碍老人与他们的配偶及子女交流的数量和质量每况愈下,家人经常要大声嚷嚷并不断重复话语才能让老人听见,电视声也往往大得不能忍受,打电话更是说不清楚弄不明白。久而久之,再亲密的老伴儿也会情绪低落,再孝顺的儿女也不愿和老人交流,老人也觉得受了冷落。

心理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判断老年人心理健康提出了八项指标,即安全感、稳定感、适应感、自主感、幸福感、认同感、信任感、舒适感,一个真正健康的老年人应该“八感”俱全。然而,听力障碍会使老年人的“八感”受到强烈的冲击。

由于听力、交流存在困难,使老年人不愿意与外界交流,久而久之形成了内向、孤独、不合群、缺乏自信、焦虑、失眠、沮丧、自责、有压迫感、易疲劳、愤怒、逃避现实、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问题。

 生理上的危害

许多老年人听力下降后没有得到有效的干预,日积月累会出现反应迟钝,甚至患脑退化症(老年痴呆症),而自己却浑然不知。脑退化症的发病无社会经济分界,唯有通过勤学习、勤用脑才能有效预防。从老年人自身来说,多关心时事,多与他人交往,多参加各类社会活动都能带来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