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过敏如何处理

2020-07-14

药物过敏如何处理:
  药物过敏怎么办?这怎么办,主要是包括两方面的,就是我已知对什么药过敏,我一定要把过敏的药物记下来,以后一定要避免使用此类的药物。我们在病历本上都会有这么一条是药物过敏,而且是用红色的字体来印刷的,我们一定要记得把这个过敏的药物记在上面。如果已经出现了药物过敏怎么办,要根据药物过敏的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比如说比较轻的是这种固定型药疹。吃完药以后,可能会在某个部位或者某几个部位固定的部位会出现局部的这种紫红色浮肿性的斑,上面可能会出现水泡。
  如果我们现在出现药物过敏怎么办?首先一定要把过敏的药物停掉,这时候我们有可能是同时应用了几种药物,不知道到底哪种药物,我们可以由医生来帮您选择,推测哪种药物的可能性更大,把这些可疑性最大的药物一定要停掉,然后是根据这个药物过敏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轻症的药疹,我们可以是局部的止痒或者系统口服一些抗组胺药,对抗这种过敏反应就可以了。随着药物的逐渐代谢,药物过敏的皮疹可以逐渐消退,有些重症药疹,比如说重症多形红斑或者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这些病人,就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可以根据他的疾病情况,选择系统使用的激素或者其他类的药物。



药物过敏如何处理相关阅读


药物热与热原反应的区别

有时输注抗菌药后,体温会升高。有的医生说是“药物热”,有的医生说是“热原反应”,两者有区别吗?如何鉴别呢?用药后发热属于正常吗?

输注抗菌药后发热的可能原因

在静滴抗菌药物过程中发热,有三种可能,一是热原反应;二是药物热;还有一种情况是:抗菌药用于治疗敏感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感染时,当一些革兰阴性杆菌被杀死后,细菌的尸体、代谢物会产生很多内毒素(属于内源性的热原),机体在处理这些内毒素时,也会发生类似热原样反应。临床常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只是表现的有轻有重。

药物热与热原反应的区别

发生时间不同 药物热一般发生在再次使用同种药物时。也有在再次用药后数小时内出现发热,个别病例可短至1小时或长达25 天。不管注射还是口服用药,都可以发生。而热原反应一般都发生在静脉给药的过程中或0.5~1小时内。

发生原因不同 药物热是在治疗疾病使用药物的过程中由药物本身所引起特异的发热反应,一般不会发生于首次用药,一些容易发生药物热的一些药物在说明书“不良反应”中已有注明,可以作为临床依据。发生热原反应的原因 有①药物或溶媒含有热原,或在配制过程中污染,储存期间产生热原或发霉变质。②输液器及各种用具被致热原污染。③输液前液体配制及输液时的操作不规范,引起液体污染等,且与是否再次用药无关。

临床表现不同 药物热无论注射给药或是口服用药,都可以发生。药物热表现有恶寒(或寒战)发热,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任何热型均可出现。多数患者仅表现为发热,而无其他症状,一般情况良好。少数可伴有周身不适、头痛、肌肉疼痛、关节痛、淋巴结肿痛和消化系症状等,继而出现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应用各种退热措施(如退热药)效果不好;但如停用致敏药物,有时即使不采取抗过敏措施,体温也能自行下降。若停药后体温在24~48小时内恢复正常,再次用药后又再次发热则确诊无疑。由于触发试验可能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危险,必须十分慎重。

热原反应只存在于静脉给药的情况,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突然出现发冷、寒战、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继之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发病较急,不伴有皮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极少数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四肢关节痛、皮肤灰白色、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须及时对症处理。

临床处理不同药物热处理:立即中止试验药物,体温常可自行恢复。适当补液、利尿可促进致热药物排泄。可适当使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如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尽快制止过敏反应的发生。热原反应处理:停止输液,更换输液器和溶媒,给予地塞米松5~10mg(小儿0.25~0.3 mg/kg-1)静滴注或静注,或应用氢化可的松100~200 mg静滴,或予苯海拉明、扑尔敏肌注。伴有呼吸困难者应予吸氧,烦躁不安者可给予镇静剂,寒战者予保温,高热者予物理降温或退热剂治疗。山莨菪碱(654-2)是有效的治疗药物,静脉应用20~30 mg(小儿每次0.3 mg/kg-1)可迅速缓解热原反应,其治疗机制为改善微循环,缓解组织缺氧,同时也有利于热原的清除。

综上,判断药物热或热原反应,要综合患者发热的临床表现:发热类型、发热时间、临床症状等因素。不管是哪一种反应,都需及时对症处理。

甙和苷有区别吗

两个药的主要药用成分是一样的。为什么在名称上有“甙”和“苷”之分呢?“甙”和“苷”是一类化合物的总称,又称配糖体,是糖或糖的衍生物如氨基糖、糖醛酸等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甙”和“苷”两种称呼,是源于上世纪国内不同化学专家对“Aglycone(配糖体)”翻译是所致。glycoside(配糖体)的汉译名“苷”和“甙”是长期并存的同义词,化学、生物学、医药学等学科都形成了各自的习惯用法,统一起来比较困难。2000年以前药学方面的著作、药典、论文等,“甙”和“苷”的称呼也是并存的。后来由于有人反复提出“苷”和“甙”是否有区别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在一次专门的化学名称协调会上,北大化学系院士说,甙是1952年我提出的,现在我愿意放弃。最终各学科专家正式推荐glycoside(配糖体)通用苷。 “苷”多用于天然药化,“甙”多用于生物化学。2000年以后将“甙”统一改称作“苷”。随后,一些厂家根据药典、著作等在药品名做了改动,也有些药厂没改,就导致了现在的两种药品名。

那为什么将Aglycone翻译成“甙”和“苷”呢?汉字是表意文字,统一名词术语的命名原则之一就是“以表意为主””,于是就产生了许多好认、好记、简洁、明了的化学名词。统计表明,同内容的著作,外文本与中文本的篇幅约是10:7,这与汉字表意性和名词简洁性不无关系。类似的还有酚、蒽、萘、醌、酮等,这些简洁的命名,大家一看就知道这类化学物的疾病结果。及便于记忆,又利于书写。

苷: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如氨基酸、糖醛酸等与另一非糖物质(苷元或配基,aglycone或genin)通过糖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苷元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根据苷中含有的单糖基的个数可将苷分为单糖苷、双糖苷、叁糖苷等。根据苷在生物体内是原生的的还是次生的可将苷分为原生苷和次生苷(从原生苷中脱掉一个以上单糖的苷称次生苷或次级苷)。苷元通常有酚类、蒽醌类、黄酮类等化合物。

新药or老药,应该如何选

1、什么是老药or新药?按照药品管理,老药是没有具体概念的。如果硬要给一个概念,老药一般是指那些长期使用,大众对其了解和使用程度广泛的一类药品,价格相对于同类新药便宜。新药,笼统的讲就是指近期才上市销售和使用的药品。按药品管理学定义,新药是指化学结构、药品组分和药理作用不同于现有药品的药物。包括1)新的药理成分制剂;2)制剂中加入新的辅料或赋形剂;3)为了药品质量稳定可控、提高药品使用依从性、降低药品不良反应采用了新工艺、改变给药途径和剂型等新的药品制剂;4)增加药品新的适应症等。对于一般民众而言,对新药的认识往往只关注药品外观改变、价格和上市销售使用的时间。

2、新药比老药好在哪里?常常有人问:新药比老药好吗?这个问题要分开说。首先,我们应该明白对药品的“好”与“坏”评价标准是什么。一个药品能达到安全、有效、价廉的要求,就是“好”药,与药品的“新”与“老”没有对应关系。随着医学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对疾病的不断深入了解,为了提高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会不断地产生一些新药。这样的新药比老药好。譬如:

1)硝苯地平片VS硝苯地平缓释片

前者是抗高血压老药,但是由于其具有药效时间短,血压波动大,剂量控制不好,易造成体位性低血压等缺陷。后来通过改进片剂辅料和制剂工艺,生产出新的硝苯地平缓释片(还有控释片),这种新制剂具有24小时平稳降血压的特点,且一天只服一次药,提高了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西咪替丁VS法莫替丁

治疗胃病的H2受体拮抗剂,新药法莫替丁相对于老药西咪替丁,具有不干扰细胞色素中450酶系统,配伍用药时相互作用少;无抗雄性激素作用,不导致阳痿;作用时间长.应用剂量小,疗效高等特点。

3)藿香正气丸VS藿香正气滴丸

治疗胃肠型感冒的老药藿香正气丸,与后来改进的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滴丸,功效一样。不过藿香正气水是酊剂,与丸剂比较起效快;但因其含有大概40%酒精,不易入口,尤其对酒精过敏的人不宜服用;藿香正气滴丸属于新剂型,起效也较快,不含酒精成分,容易吞服、适用人群更广泛。

4)复方丹参片VS复方丹参滴丸

两者都是用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药,原药材组成相同,都是丹参、三七冰片。复方丹参片是采用生药直接磨粉、压片而成;复方丹参滴丸则是在复方丹参片处方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精制而成的新型滴丸。复方丹参片只能口服,经消化道吸收,药效作用缓慢,对心绞痛急性发作无效,只能作为冠心病的常规预防用药。而复方丹参滴丸既可口服,也可舌下含服,不仅作为冠心病的常规用药,也可作为缓解冠心病的急救药。两者价格相差很大,对于经济条件好的或用于随身携带防止心绞痛急性发作的,可以选择滴丸。如果作为预防冠心病长期用药,选用复方丹参片即可。

类似的还有很多,治疗胃病的普通保和丸改为浓缩丸;治疗腹泻的香连丸改为香连胶囊等,这些改进后的新药,相对于老药,提高了疗效,降低了副作用,肯定会比老药“好”,由于改进了辅料和制剂工艺,价格贵一些也是自然的。

3、有些新药选用需谨慎。

医药科技和一般的实用科技是不一样的。医药发展既需要科学技术,更需要实践验证。我们应该懂得,所有的新药,尽管上市前有过临床实验,但这些实验研究有局限性:一是前期的药物试验样本量不大;二是实验对象都是健康人群或治疗目标人群;三是实验观察时间有限等。因此,在选用新药时,需要权衡利弊。

1) 二甲双胍VS罗格列酮(文迪雅)

二甲双胍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有效降低血糖,还可降低体重、血压及血脂,安全性较好,价格便宜,是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首选的老药。近几年上市的罗格列酮,属于胰岛素增敏剂,同类的还有吡格列酮。这类药的主要作用是改善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降糖。但是,上市几年就引起争议:因其价格高,起效较慢,可导致水钠潴留,引起水肿及体重稍增,增加心衰风险,导致骨质疏松等。糖尿病治疗用药须因人而异,遵从个体化选药,不要追求新药。

2)双氯芬酸钠VS罗非昔布(万络)

双氯芬酸钠是强效抗炎镇痛药。解热、镇痛、抗炎效应强于吲哚美辛、萘普生等。临床用于各种中等度疼痛、类风湿关节炎、粘连性脊椎炎、非炎性关节痛、椎关节炎等引起的疼痛,各种神经痛、手术及创伤后疼痛,以及各种疼痛所致发热等,但有胃肠不良反应。于是一个与传统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相比,能减少对胃肠道的副作用的新药,罗非昔布(万络)上市,尤其是在易发生胃肠溃疡人群中使用有较好反应,曾一度推广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疼痛替代传统非甾体抗炎药。但是,在广泛使用后,发现其有增加患者中风和心脏病的风险,现已经退市。双氯芬酸钠虽然有胃肠不良反应,通过改革药品剂型,做成肠溶片、栓剂,胃肠不良反应大大改善,目前仍然广泛用于临床。

对于这些在用药安全方面存在不确定性的新药,就不能说比老药“好”,选用时须谨慎。

4、穿“马甲”的新药不用选。

还有一些药品,生产企业为了追求利润,通过改换药品包装、剂型、规格等派生出来的一些“新药”,社会上称之为“马甲药”。例如:

1)维生素B2注射液和核黄素磷酸钠注射液

前者使用的通用名,后者使用的化学名,临床都是用于治疗口角炎,唇炎,舌炎、眼结膜炎和阴囊炎等。后者价格却是前者的几十倍。

2)葡萄糖注射液VS转化糖注射液

两者都是作为静脉用药的稀释剂和液体能量补充剂,而后者价格是前者约10倍,宣传说后者含有一半葡萄糖和一半果糖。与葡萄糖相比,果糖的代谢不依赖胰岛素调控,比较更适合胰岛素缺乏的糖尿病患者。但是问题在于:一是转化糖是葡萄糖与果糖的混合液,其中还有一半葡萄糖成分,对胰岛素仍有依赖,难以完全体现果糖的代谢特点。二是如果要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能量和体液补充,直接使用果糖注射液就可以。三是果糖并非十全十美,果糖是脂肪酸合成的有效前体,长期使用易引发高脂血症,儿童使用还可能引起乳酸酸中毒。因此,转化糖注射液如果只是替代葡萄糖注射液给糖尿病患者用于药物稀释剂,完全没有必要。类似的还有新药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钾钠镁钙葡萄糖注射液等与复方乳酸钠葡萄糖注射液的比较,就是将配方中葡萄糖改为转化糖,或者改一个名称,价格就翻几倍。从性价比上讲,穿“马甲”的新药真的不比老药好。

药品的经济属性就是商品,所以,其价格并不与药品是否安全、有效成对应关系,而是与其研究开发、生产、广告宣传、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总体成本有关。因此,选用药品时,既不要循着新药就是贵药,贵药就是好药的思路走,更不要跟着广告走。无论是新药还是老药,安全、有效、价廉就是好药。

哪些时候容易吃错药

有数据显示,美国每年大约有9.8万人因用药错误而死亡,这甚至超过了每年交通事故导致的总死亡人数。在澳大利亚,用药错误大约导致3%的患者入院。而在这些用药错误中,有3/4是可以被预防的。有3个时间段是用药错误的高发期,尤其需要引起注意。

刚起床。早上起床时,有人会有“起床气”,还可能赶着上班。早晨服用的部分降压药,容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如果因为着急出门漏服药,或服药后猛然从躺着变为坐着、坐着变为站着,血压容易突然下降,造成头晕甚至晕厥。服磺脲类降糖药的患者,如果早餐前顿服的量较大或者吃饭不规律、不吃早餐,可能出现低血糖,严重时出现昏迷。建议早上服药的患者,应保证三餐的时间和能量摄入,以及用药和早餐的先后顺序。

睡觉前。安定类等安眠药作用快,且起效后对意识有一定影响。服这类药后,反应力、认知功能会减弱,容易走路不稳,出现跌倒。建议患者睡前洗漱好,躺在床上后再服药,15~30分钟后起效时,患者已经平躺,跌倒的风险会大大降低。

发病时。例如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用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吃下超过安全用量的扑热息痛等止痛药。如果忽略服药间隔和每日用药次数的限制,不加注意长期或过量服用这类药,副作用会逐渐显现,较严重的有肝细胞坏死、肝功能受损。如果本身就患有肝病,过量使用此成分容易引发肝功能衰竭。哮喘吸入用的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本来起效时间是半小时以上,如果患者用于急性哮喘发作,常常由于症状不能控制,吸入过多药物导致死亡。感冒药也容易出现类似问题。

建议大家平时养成清醒时服药的习惯。看到周围有人症状急服药时,应当提醒对方不要过量。一旦出现明显异常,应及时就诊。

哪些药不宜开水服

您知道吗?有些清热药性味苦寒,若用水来服用,很可能伤害脾胃;有些滋补类的药适合用淡盐水来服;还有些药物服用后不宜立即喝水。

清热药宜用米汤服

米汤汤味香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钙、磷、铁,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成分,性味甘平,有益气、养阴、润燥的功能。用米熬粥时,表面浮起一层细腻的黏稠物——“米油”,营养更为丰富,还能健脾胃。因此,想要喜温的胃不拒绝寒性药物,最好用米汤作为药引送服,不仅能护胃,还能提高药效。米汤最好是大锅饭中熬出的米汤,并要达到黏稠的程度才有效。

除清热药外,作用峻猛的泻下药,如大黄芒硝等会直接刺激胃黏膜,服矿物药易导致胃部不适,甚至引起腹痛、泻下,为避免不良反应,都应该用米汤送服。另外,外感发热服解表药如麻黄汤、桂枝汤、感冒冲剂等药物时,喝热米汤,可以帮助发汗、保护胃气,对身体的康复很有好处。

吃六味地黄丸要喝淡盐水

六味地黄丸是常用的中成药,由六味中药组成,有滋补肾阴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肾阴不足、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盗汗遗精等病证。六味地黄丸多为蜜丸,通常人们会用温开水送服。其实,最好的方法是用温的淡盐水。

因为食盐也是一味中药,其味咸性寒,有清火、凉血、解毒的作用。因其味咸,可引药入肾,所以可以作为药引,帮助六味地黄丸直达病变处,更好地发挥补肾的作用。此外,又可利用盐的寒性,给肾阴虚、有虚火的病人清火。

其他宜用淡盐水送服的中成药还有:金锁固精丸四神丸、黑锡丹、大补阴丸、左归丸、左磁丸等,多为治疗肾虚的药物。

服止咳糖浆5分钟内别喝水

止咳糖浆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类非处方药,由于口感好、服用方便,受到咳嗽患者,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的喜爱。一些人习惯在服用糖浆后立即大量饮水,认为这样可以快速祛除药物的特殊味道,并尽快将药液送入胃肠道。实际上,这样做不利于止咳糖浆药效的发挥。

这是因为服药后立即大量喝水,首先会降低咽部的药物浓度,其次会稀释胃液,影响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因此,有些医生会建议患者至少在喝糖浆后5分钟内不要喝水,以提高疗效。但如果黏稠的糖浆太刺激咽部,甚至引起不适,则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