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检查哪些项目

2020-07-14

糖尿病检查哪些项目:
  糖尿病,如果说一型糖尿病,那么治疗诊断5年之后要做一些病患者的筛查。二型糖尿病,一旦诊断,就要做一些检查,主要是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的筛查,首先就是要查血糖,血脂,肝功,肾功以及尿常规,血常规,还有尿微量白蛋白以及尿肌酐比值,另外就是要做一个全身的检查,就是胸片,看胸部有没有感染或者肿瘤,那就是超声,腹部的B超,肝胆胰脾肾以及膀胱,膀胱的残余量检查,还有就是要做一个下肢感觉定量的一个检查,看有没有周围神经病变以及下肢动脉硬化的检查。
  要做糖尿病足的一个常规筛查,看有没有神经病变和血管的病变,还要做眼底的筛查,看看有没有没有眼底的视网膜的病变,或者是微血管瘤出血以及视网膜的脱落等等,另外还要看有没有白内障,青光眼等等眼睛的检查,另外还可以做一些植物神经的病变的自主神经病变检查,比如说心脏或者体位性低血压的一些改变的定量检查。



糖尿病检查哪些项目相关阅读


糖尿病的认识误区

糖尿病是慢性病的主要人群,吃糖多会得糖尿病吗?降糖越低越好吗?

 一、吃糖会得糖尿病吗?

这是误区,吃糖本身不会直接就引发糖尿病,我们不能把吃糖等于糖尿病,不能划等号。但是吃糖多了,毕竟不是件值得提倡的事。因为糖是含能量的,我能量消耗没那么大,但是吃糖吃的很多,于是这些能量就会在体内催肥。

正常吃进糖分,血糖开始升高。人体就分泌胰岛素出来去降血糖。正常人分泌一定量就可以把血糖降下来。肥胖的人分泌出胰岛素不发挥作用,它的敏感性差了。他可能需要更多的胰岛素出来,才能把这点糖降下来,这种现象叫胰岛素抵抗。如果伴有比较重的胰岛素抵抗,最后就会发生糖尿病。这是糖引发肥胖造成一系列的结果。

有人说我只要不吃糖,我就不会得糖尿病。这个想法也不对。因为你不吃糖不代表你不会胖。

二、血糖越低越好吗?

一般在没有高血糖的正常情况,一个人轻易不会发生低血糖。有糖尿病的朋友,他血糖比较脆弱,波动很大,上下起伏很大,这样反而容易出现低血糖。有人认为血糖高了,降的越低越好,大错特错!低血糖的危害比高血糖还要大很多。

大家永远记住这个概念:低血糖的危害超过高血糖。到50毫克/分升以下,这个血糖就很低了。晕倒是小事,最要命的最后可能出现死人!

鼓励糖尿病人兜里带上水果糖、巧克力、甜水,特别是运动的时候,以防不时之需。一旦要晕倒了,赶紧吃糖喝糖水吃巧克力,这个时候吃馒头来不及。

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

糖尿病是一组最常见的代谢性内分泌病,分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前者占绝大多数,有遗传倾向。其基本病理生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升血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谢紊乱,包括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等,发生高血糖、高血脂、血小板黏附及聚集性增高,患者血液高凝状态,而导致一系列血管病变。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是除心脑血管、肾血管和视网膜血管病变之外的肢体大、中、小动脉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并伴有周围神经病变,发生肢体缺血、缺氧,甚至坏疽、感染等病变,而失去正常的活动能力。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据国外文献统计报道,并发率达22%~46%,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随着人口增长、人类寿命延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把糖尿病并发肢体动脉闭塞性病变称之为“糖尿病性动脉闭塞症”(DAO)。随着糖尿病病史延长和患者年龄增加,DAO的发病率也增加。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发病5年、5~10年和10年以上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病率分别是22。6%、23%和66。7%。Oalkey等报道英国3 783例糖尿病患者,40岁以前未见肢体血管病变,但随着年龄增长,70岁以上有肢体血管病变者23%。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病史在5~10年以上,说明本病也是一种老年疾病,因而治疗困难,截肢率和死亡率比较高,对此人们正在加速认识和研究。

中医学把糖尿病称为“消渴”。古代医书关于“消渴”的记载和论述极为丰富,早在《素问·气厥论》中就有“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的记载。《圣济总录》指出:“能食而渴者必发脑疽、背痈。”古代医家早已经认识到糖尿病易并发“痈疽”,《千金方》有“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常需思虑有大痈,何者?消渴之人必于大骨节间发生痈疽而卒。所以戒亡在大痈也”的记载。发生在肢体末端的痈疽,则归属于“脱疽”范畴。《神医秘传》记载的“本症发生于手指或足趾之端,先痒而后痛,甲现黑色,久则溃破,节节脱落 ……”《外科正宗》中日“未疮先渴,喜冷无度,昏睡舌干,小便频数……已成为疮形枯瘪,肉黑皮焦,痛如九割,毒传足趾者。”说明古代医家已认识到糖尿病可以并发肢体坏疽,对其症状和预后的描述与现代医学已很相似。

病因

1、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并发症。目前糖尿病的病因和机制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但经多方面综合研究,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不少病人有阳性家族史,遗传因素不论I型或Ⅱ型均较肯定。据近代孪生儿研究,I型中共显性为50%,其余为环境因素;Ⅱ型中共显性更高达90%以上。从人类染色体研究中已知I型病者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白细胞配伍定型(HLA)等位点上出现频率增减,提示遗传属易感性倾向而非疾病本身。且随人种与民族而异。而Ⅱ型糖尿病则属于多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与HLA无关,提示Ⅱ型糖尿病具有不同的遗传基因。

(2)环境因素。

目前认为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是引起I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胰岛的自身免疫反应主要可能通过分子模拟过程所致。如某抗原的化学和构型与J3细胞酷似,则该抗原产生的抗体也将针对β细胞发动免疫攻击。抗原可以是病毒,也可以是病毒以外的。大约50%~70%的I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初期的胰岛病理切片可见被命名为“胰岛炎”的淋巴细胞浸润、单核细胞浸润,胰岛炎可导致胰岛细胞选择性的破坏,β细胞自身抗原释放,启动自身免疫导致β细胞消亡。

在Ⅱ型糖尿病发病病因中,以肥胖、饮食因素、神经精神因素及某些药物因素等为主要诱发因素。肥胖者脂肪细胞肥大,分布在脂肪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与其他组织的胰岛素受体单位面积所含数目减少,使胰岛素与靶细胞结合的机会减少,而且亲和力降低,或存在胰岛素受体缺陷,或产生抗胰岛素抗体和抗胰岛素受体抗体等,均导致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影响胰岛素的生物效应,从而引起高血糖、发生糖尿病。饮食因素也与糖尿病发病关系密切。高脂肪、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可使β细胞功能减退,也与胰岛素抵抗的进展有一定的关系。神经精神因素也是促发糖尿病的原因之一,若长时间的紧张、焦虑,使交感神经长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可使血糖升高而发病。其他如感染、应激、缺少体力活动、多次妊娠等均可能是诱发因素,所以糖尿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有些病是命中注定

命中注定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基因学说。天生基因好的人,即使生活习惯稍微差些,可能对他的健康乃至寿命也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家族性基因不良的人,有时候即使再注意养生,也难保不得病甚至是要命的疾病,这是没办法的,还不能和别人比。正所谓“人比人,气死人”。

于某,浙江人,53岁,6年前在北京学习时候与我相识并成为好友。兄弟4人,他排行老三,说父亲和大哥、二哥都是糖尿病,自己非常担心哪一天也戴上糖尿病的帽子,所以,平时各方面都格外的注意,特别是在吃喝方面非常小心,简直早已经把自己当作糖尿病病人看待了。去年在北京相聚,又聊起这个话题,他自嘲说早就戴上帽子了,现在轮到老四着急了。这就是基因在起作用,什么都可以选择,基因无法选择。

有很多疾病怎么得的都不知道,从医学角度也说不清楚。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内科学》中讲到很多疾病的时候,我们同学之间都近乎开玩笑地说,书上第一段可以高度浓缩为“病因不清”,最后一段可以浓缩为“本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愈手段和方法”,这可不全是开玩笑,正是由于很多疾病不知道病因,所以缺乏有效的治愈手段。目前的科学水平,真的做不到任何疾病都可以预防,在养生保健方面,我们要积极努力,当然,如果我们问心无愧了,再发生什么疾病,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也只能既来之,则安之。这方面,也要有“尽人事,听天命”的思想准备。

本章用意在于提醒人们,要针对自己的不足即生活方式上的毛病尽量改正,或者用加法(比如增加运动量),或者用减法(少抽点,少喝点等)。可是,真正到了实际运用的时候,不仅“管住嘴,迈开腿”不是那么容易做到,还有一件更难做到的事情,那就是如何应对“病由心生”。练心修心的方法很多,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种方法,那就是不要只工作,只忙事业忙挣钱,建议人人都要培养情趣爱好,提倡情趣养生法。

2型糖尿病患者增加豆类摄入可以改善血糖控制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背景:豆类,包括大豆、鹰嘴豆、扁豆,是血糖生成指数(GI)最低的食物之一,并被糖尿病(DM)指南推荐。然而,这类食物并未专门被推荐用来降低饮食的GI。因此,我们对低GI食物(主要是豆科植物)用于2型糖尿病饮食干预进行了研究。

方法:共121名患有2型糖尿病的受试者被随机分配至或接受低GI豆类饮食(鼓励受试者提高豆类的摄入量,每天至少1杯),或摄入全麦产品增加不溶性纤维的摄入,共持续3个月。主要终点是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的变化,次要终点是冠状动脉心脏病的风险评分。

结果:低GI的豆类饮食组及全麦纤维饮食组糖化血红蛋白值的降低值分别为-0.5%和0.3%。与食用全麦纤维饮食者相比,食用低GI豆类饮食后,糖化血红蛋白值的相对降低更为显著。低GI豆类饮食组的冠状动脉心脏病风险降低值为-0.8%,因为与全麦麦纤维饮食组相比,低GI豆类饮食组的收缩压相对降低值更大(-4.5 mmHg)。

结论:豆类作为低生糖指数饮食的一部分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并降低冠状动脉心脏病(CHD)的风险。

糖尿病导致精液质量下降

众所周知,糖尿病可以导致许多系统的并发症。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糖尿病也可以导致精液质量下降,进而导致男性不育症。

2012年美国《男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综述强调在糖尿病患者中,男性生育力下降的发生率是51%。在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中,原发性男性不育症的发病率是16%,继发性男性不育症的发病率是19.1%,远远高于不患有糖尿病的患者。

糖尿病患者中,年龄、吸烟、肥胖是导致不育的主要原因。在患有糖尿且生育力完好和不育的男性中分别有33.6%和45.6%的人吸烟;患有糖尿病的不育症患者中,大概有一半患者是超重。

糖尿病导致不育的机制是复杂的,具体讲,1型糖尿病由于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精子发生紊乱和生殖细胞死亡。2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抵抗、肥胖和相关并发症导致精液参数异常及血清睾酮下降。

我们要重视糖尿病对于男性精液质量的影响,积极正确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治疗思路。

相关治疗图解

相关方剂

糖尿病常用方

益气养明,温阳补肾。

相关偏方验方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化湿,顺气和胃。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祛暑,化湿醒脾。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解暑,祛风润肠。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散风。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利湿,清暑止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检查哪些项目-乡间郎中

糖尿病检查哪些项目

2020-07-14

糖尿病检查哪些项目:
  糖尿病,如果说一型糖尿病,那么治疗诊断5年之后要做一些病患者的筛查。二型糖尿病,一旦诊断,就要做一些检查,主要是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的筛查,首先就是要查血糖,血脂,肝功,肾功以及尿常规,血常规,还有尿微量白蛋白以及尿肌酐比值,另外就是要做一个全身的检查,就是胸片,看胸部有没有感染或者肿瘤,那就是超声,腹部的B超,肝胆胰脾肾以及膀胱,膀胱的残余量检查,还有就是要做一个下肢感觉定量的一个检查,看有没有周围神经病变以及下肢动脉硬化的检查。
  要做糖尿病足的一个常规筛查,看有没有神经病变和血管的病变,还要做眼底的筛查,看看有没有没有眼底的视网膜的病变,或者是微血管瘤出血以及视网膜的脱落等等,另外还要看有没有白内障,青光眼等等眼睛的检查,另外还可以做一些植物神经的病变的自主神经病变检查,比如说心脏或者体位性低血压的一些改变的定量检查。



糖尿病检查哪些项目相关阅读


糖尿病的认识误区

糖尿病是慢性病的主要人群,吃糖多会得糖尿病吗?降糖越低越好吗?

 一、吃糖会得糖尿病吗?

这是误区,吃糖本身不会直接就引发糖尿病,我们不能把吃糖等于糖尿病,不能划等号。但是吃糖多了,毕竟不是件值得提倡的事。因为糖是含能量的,我能量消耗没那么大,但是吃糖吃的很多,于是这些能量就会在体内催肥。

正常吃进糖分,血糖开始升高。人体就分泌胰岛素出来去降血糖。正常人分泌一定量就可以把血糖降下来。肥胖的人分泌出胰岛素不发挥作用,它的敏感性差了。他可能需要更多的胰岛素出来,才能把这点糖降下来,这种现象叫胰岛素抵抗。如果伴有比较重的胰岛素抵抗,最后就会发生糖尿病。这是糖引发肥胖造成一系列的结果。

有人说我只要不吃糖,我就不会得糖尿病。这个想法也不对。因为你不吃糖不代表你不会胖。

二、血糖越低越好吗?

一般在没有高血糖的正常情况,一个人轻易不会发生低血糖。有糖尿病的朋友,他血糖比较脆弱,波动很大,上下起伏很大,这样反而容易出现低血糖。有人认为血糖高了,降的越低越好,大错特错!低血糖的危害比高血糖还要大很多。

大家永远记住这个概念:低血糖的危害超过高血糖。到50毫克/分升以下,这个血糖就很低了。晕倒是小事,最要命的最后可能出现死人!

鼓励糖尿病人兜里带上水果糖、巧克力、甜水,特别是运动的时候,以防不时之需。一旦要晕倒了,赶紧吃糖喝糖水吃巧克力,这个时候吃馒头来不及。

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

糖尿病是一组最常见的代谢性内分泌病,分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前者占绝大多数,有遗传倾向。其基本病理生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升血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谢紊乱,包括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等,发生高血糖、高血脂、血小板黏附及聚集性增高,患者血液高凝状态,而导致一系列血管病变。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是除心脑血管、肾血管和视网膜血管病变之外的肢体大、中、小动脉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并伴有周围神经病变,发生肢体缺血、缺氧,甚至坏疽、感染等病变,而失去正常的活动能力。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据国外文献统计报道,并发率达22%~46%,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随着人口增长、人类寿命延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把糖尿病并发肢体动脉闭塞性病变称之为“糖尿病性动脉闭塞症”(DAO)。随着糖尿病病史延长和患者年龄增加,DAO的发病率也增加。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发病5年、5~10年和10年以上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病率分别是22。6%、23%和66。7%。Oalkey等报道英国3 783例糖尿病患者,40岁以前未见肢体血管病变,但随着年龄增长,70岁以上有肢体血管病变者23%。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病史在5~10年以上,说明本病也是一种老年疾病,因而治疗困难,截肢率和死亡率比较高,对此人们正在加速认识和研究。

中医学把糖尿病称为“消渴”。古代医书关于“消渴”的记载和论述极为丰富,早在《素问·气厥论》中就有“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的记载。《圣济总录》指出:“能食而渴者必发脑疽、背痈。”古代医家早已经认识到糖尿病易并发“痈疽”,《千金方》有“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常需思虑有大痈,何者?消渴之人必于大骨节间发生痈疽而卒。所以戒亡在大痈也”的记载。发生在肢体末端的痈疽,则归属于“脱疽”范畴。《神医秘传》记载的“本症发生于手指或足趾之端,先痒而后痛,甲现黑色,久则溃破,节节脱落 ……”《外科正宗》中日“未疮先渴,喜冷无度,昏睡舌干,小便频数……已成为疮形枯瘪,肉黑皮焦,痛如九割,毒传足趾者。”说明古代医家已认识到糖尿病可以并发肢体坏疽,对其症状和预后的描述与现代医学已很相似。

病因

1、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并发症。目前糖尿病的病因和机制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但经多方面综合研究,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不少病人有阳性家族史,遗传因素不论I型或Ⅱ型均较肯定。据近代孪生儿研究,I型中共显性为50%,其余为环境因素;Ⅱ型中共显性更高达90%以上。从人类染色体研究中已知I型病者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白细胞配伍定型(HLA)等位点上出现频率增减,提示遗传属易感性倾向而非疾病本身。且随人种与民族而异。而Ⅱ型糖尿病则属于多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与HLA无关,提示Ⅱ型糖尿病具有不同的遗传基因。

(2)环境因素。

目前认为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是引起I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胰岛的自身免疫反应主要可能通过分子模拟过程所致。如某抗原的化学和构型与J3细胞酷似,则该抗原产生的抗体也将针对β细胞发动免疫攻击。抗原可以是病毒,也可以是病毒以外的。大约50%~70%的I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初期的胰岛病理切片可见被命名为“胰岛炎”的淋巴细胞浸润、单核细胞浸润,胰岛炎可导致胰岛细胞选择性的破坏,β细胞自身抗原释放,启动自身免疫导致β细胞消亡。

在Ⅱ型糖尿病发病病因中,以肥胖、饮食因素、神经精神因素及某些药物因素等为主要诱发因素。肥胖者脂肪细胞肥大,分布在脂肪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与其他组织的胰岛素受体单位面积所含数目减少,使胰岛素与靶细胞结合的机会减少,而且亲和力降低,或存在胰岛素受体缺陷,或产生抗胰岛素抗体和抗胰岛素受体抗体等,均导致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影响胰岛素的生物效应,从而引起高血糖、发生糖尿病。饮食因素也与糖尿病发病关系密切。高脂肪、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可使β细胞功能减退,也与胰岛素抵抗的进展有一定的关系。神经精神因素也是促发糖尿病的原因之一,若长时间的紧张、焦虑,使交感神经长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可使血糖升高而发病。其他如感染、应激、缺少体力活动、多次妊娠等均可能是诱发因素,所以糖尿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有些病是命中注定

命中注定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基因学说。天生基因好的人,即使生活习惯稍微差些,可能对他的健康乃至寿命也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家族性基因不良的人,有时候即使再注意养生,也难保不得病甚至是要命的疾病,这是没办法的,还不能和别人比。正所谓“人比人,气死人”。

于某,浙江人,53岁,6年前在北京学习时候与我相识并成为好友。兄弟4人,他排行老三,说父亲和大哥、二哥都是糖尿病,自己非常担心哪一天也戴上糖尿病的帽子,所以,平时各方面都格外的注意,特别是在吃喝方面非常小心,简直早已经把自己当作糖尿病病人看待了。去年在北京相聚,又聊起这个话题,他自嘲说早就戴上帽子了,现在轮到老四着急了。这就是基因在起作用,什么都可以选择,基因无法选择。

有很多疾病怎么得的都不知道,从医学角度也说不清楚。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内科学》中讲到很多疾病的时候,我们同学之间都近乎开玩笑地说,书上第一段可以高度浓缩为“病因不清”,最后一段可以浓缩为“本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愈手段和方法”,这可不全是开玩笑,正是由于很多疾病不知道病因,所以缺乏有效的治愈手段。目前的科学水平,真的做不到任何疾病都可以预防,在养生保健方面,我们要积极努力,当然,如果我们问心无愧了,再发生什么疾病,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也只能既来之,则安之。这方面,也要有“尽人事,听天命”的思想准备。

本章用意在于提醒人们,要针对自己的不足即生活方式上的毛病尽量改正,或者用加法(比如增加运动量),或者用减法(少抽点,少喝点等)。可是,真正到了实际运用的时候,不仅“管住嘴,迈开腿”不是那么容易做到,还有一件更难做到的事情,那就是如何应对“病由心生”。练心修心的方法很多,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种方法,那就是不要只工作,只忙事业忙挣钱,建议人人都要培养情趣爱好,提倡情趣养生法。

2型糖尿病患者增加豆类摄入可以改善血糖控制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背景:豆类,包括大豆、鹰嘴豆、扁豆,是血糖生成指数(GI)最低的食物之一,并被糖尿病(DM)指南推荐。然而,这类食物并未专门被推荐用来降低饮食的GI。因此,我们对低GI食物(主要是豆科植物)用于2型糖尿病饮食干预进行了研究。

方法:共121名患有2型糖尿病的受试者被随机分配至或接受低GI豆类饮食(鼓励受试者提高豆类的摄入量,每天至少1杯),或摄入全麦产品增加不溶性纤维的摄入,共持续3个月。主要终点是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的变化,次要终点是冠状动脉心脏病的风险评分。

结果:低GI的豆类饮食组及全麦纤维饮食组糖化血红蛋白值的降低值分别为-0.5%和0.3%。与食用全麦纤维饮食者相比,食用低GI豆类饮食后,糖化血红蛋白值的相对降低更为显著。低GI豆类饮食组的冠状动脉心脏病风险降低值为-0.8%,因为与全麦麦纤维饮食组相比,低GI豆类饮食组的收缩压相对降低值更大(-4.5 mmHg)。

结论:豆类作为低生糖指数饮食的一部分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并降低冠状动脉心脏病(CHD)的风险。

糖尿病导致精液质量下降

众所周知,糖尿病可以导致许多系统的并发症。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糖尿病也可以导致精液质量下降,进而导致男性不育症。

2012年美国《男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综述强调在糖尿病患者中,男性生育力下降的发生率是51%。在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中,原发性男性不育症的发病率是16%,继发性男性不育症的发病率是19.1%,远远高于不患有糖尿病的患者。

糖尿病患者中,年龄、吸烟、肥胖是导致不育的主要原因。在患有糖尿且生育力完好和不育的男性中分别有33.6%和45.6%的人吸烟;患有糖尿病的不育症患者中,大概有一半患者是超重。

糖尿病导致不育的机制是复杂的,具体讲,1型糖尿病由于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精子发生紊乱和生殖细胞死亡。2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抵抗、肥胖和相关并发症导致精液参数异常及血清睾酮下降。

我们要重视糖尿病对于男性精液质量的影响,积极正确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治疗思路。

相关治疗图解

相关方剂

糖尿病常用方

益气养明,温阳补肾。

相关偏方验方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化湿,顺气和胃。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祛暑,化湿醒脾。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解暑,祛风润肠。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散风。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利湿,清暑止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