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饮食注意事项

2020-07-14

糖尿病饮食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饮食疗法的目的主要是维持正常的体重,减轻胰岛的负担和维持整体的健康。主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是吃多少,就是要控制饮食的总量,不能暴饮暴食,增加脾胃的负担。另外有些患者说我平时喜欢吃土豆,还有红薯这些含淀粉类比较高的食物,但是如果您吃这些食物的时候要注意你的主食量要适当的减少,另外粥类它的升糖指数比较高,也要少吃,而且粥类也是要进入主食量的,除非一些脾胃功能不太好的患者,一般我们还是建议糖尿病患者要少吃粥。
  第二就是饮食的种类就是吃什么,一般我们建议糖友饮食要多样化,要均衡营养,但是也要有所选择,例如主食,我们可以尽量多吃一些粗粮,然后增加膳食纤维的一个摄入,水果也可以适量的吃,但水果最好吃一些含糖比较低的水果。另外蔬菜也是可以多吃的,蔬菜是各种颜色的蔬菜都可以吃一点绿色的,紫色的、黄色的,包括苦瓜、冬瓜、紫甘蓝、胡萝卜、西红柿,这些都可以多吃一些。另外肉类尽量吃一些瘦肉,少吃一些肥肉。
  第三就是什么时间吃,什么时间吃主要是说晚餐要定时定量,晚餐不要吃的太晚,晚餐也不要吃得过饱。还有一些患者喜欢吃水果,我们建议吃水果和酸奶这些零食,在两餐之间吃,晚餐以后,如果没有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就不要吃太多的零食,还有水果这些东西。
  最后一个就是怎么吃,也就是说烹饪方法,我们还建议患者是少油少盐,少吃油炸类或者是快餐食品,尤其是蔬菜,可以吃一些水煮的蔬菜或者是凉拌的,不要放太多的芝麻酱这些酱料。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有很多的细则,希望糖尿病患者要在饮食方面多加注意,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



糖尿病饮食注意事项相关阅读


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的应用

二甲双胍是治疗糖尿病五十多年的老药,「专利保护期」早已过去,它的生产和销售不受任何药企的垄断,国内生产企业少说也有数十家。而且它很便宜,一瓶国产二甲双胍片的市场零售价不到十元,摊到患者的日均药费也不过几毛钱。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物美价廉的降糖药。

一、二甲双胍的历史

受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国人都偏好「没有任何毒副作用」的「天然中草药」,而特别排斥通过「化学合成」的所谓「西药」。二甲双胍在中国同样也遭遇到类似情形。早在中世纪,就有「民间偏方」在欧洲大陆流传:一种名叫「山羊豆」的牧草,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多尿症状。但直到上世纪初,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才知道该植物中含有丰富的「胍」类化合物,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胍」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很大毒性。为了抗击在当时尚无药可治的绝症——「糖尿病」,科学家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胍」的改造工作,合成了一系列胍类衍生物,「二甲双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在历史舞台,那一年,是1929 年。

早在1922年,发生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胰岛素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并以神奇的疗效挽救了一大批糖尿病患者。当时,几乎所有医生都沉浸在对胰岛素的欣喜和狂热中,他们甚至信心满满地认为:糖尿病从此完全解决。

在这几十年间,胰岛素的缺点逐渐暴露在世人面前。首先,使用不方便,胰岛素进入胃内即被分解,无法口服,只能通过注射器皮下注射给药,而且由于作用时间短,没隔多久就又要重复注射。在当时无菌观念尚未广泛普及的条件下,不少糖尿病患者甚至是死于注射造成的严重感染。虽然随着规范注射、超细针头等理念和技术上的进步,以及中长效胰岛素制剂的丰富与完善,这些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诱发低血糖、增加体重等问题至今还依然存在。

人们迫切需要更多、更好的抗糖尿病药物,于是又掀起了药物开发的热潮。在这样的氛围下,双胍家族顺理成章地从幕后走到台前。上世纪中叶,苯乙双胍、丁双胍、二甲双胍等陆续在美、德、法等国上市,并也曾有过一时风光。可正当双胍家族崭露头角之时,悲剧也同时发生。医生在临床应用中逐渐发现苯乙双胍可能会诱发一种死亡率极高的并发症:「乳酸性酸中毒」,对于任何药物,有效性永远逊位于安全性。很快,苯乙双胍就被完全踢出了市场。好在二甲双胍虽与苯乙双胍同处一个屋檐下,可化学结构略有不同,不曾引起这么严重的后果。但可以想象的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本是同根生」的二甲双胍难以不深受牵连,甚至也苦苦挣扎在退市的边缘。

二、是金子总会发光

随着循证医学时代的到来,从UKPDS(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开始,一个接一个的大型临床试验研究通过凿凿事实,验证了二甲双胍卓越的控糖疗效和良好的药物安全性,甚至被认为是唯一具有明确心血管获益的降糖药物。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威望也与日俱增,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近些年来,各大糖尿病专业学术团体更纷纷发布指南指出:对于2型糖尿病,除非存在特殊禁忌,均应从开始就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且联合治疗方案中也应包括二甲双胍。从当初的生不逢时、出师不利,到如今黄袍加身、逆袭成功。二甲双胍正以王者姿态,傲然立于糖尿病治疗领域。而且,这个王冠也不是由哪一位医生给加冕的,而是对近几十年全球糖尿病治疗经验的总结。

哪些人有可能患上糖尿病

糖尿病逐渐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慢性病。提起糖尿病人们首先会想到糖,于是出现“谈糖色变”,其实糖尿病与糖的摄入并不相关,但是肯定与我们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为我们的糖尿病发病率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逐年增加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调整饮食避免糖尿病的发生呢?平时每一餐您都吃些什么呢?怎么吃才算科学营养呢?吃能吃出糖尿病吗?

哪些人有可能患上糖尿病呢?

医学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而导致的慢性疾病。一般情况下,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分娩过4公斤以上胎儿的妇女和中老年人是高危人群。

遗传因素我们都知道,也就是您的爷爷或者奶奶患有糖尿病的话,您就有可能成为糖尿病病人。那么,导致糖尿病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呢?长期饮食结构不合理、热量摄入过多、吸烟、喝酒、心理压力、情绪波动,都是造成糖尿病的环境因素。

或许许多家庭都这样安排饮食:平时没有特意地注意荤素搭配,菜谱没有特意去想。星期六、星期日孩子爱吃排骨、牛肉什么的,有时间做就给他做点。吃什么算好呢?平时当然是少吃粮食多吃肉,鸡鸭鱼肉一样也不能少,可这样吃正确吗?

现在,大家的饮食习惯有所改变,生活好了,肉吃多了,油吃多了,高蛋白、高脂肪摄入多了,这样,热量就摄入多了,营养随之便过剩了,加之运动又少了,所以,我们的糖尿病发病就多了。我们应该明白,并不是粮食造成了糖尿病,而是过多地摄入了油、蛋白质、脂肪造成了营养的过剩导致了糖尿病。

不同时段血糖自我监测的适合人群

国外大规模糖尿病临床研究显示,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接近正常水平,可降低和延缓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国际糖尿病联盟在糖尿病治疗指南中明确提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值是:糖化血红蛋白<6.5%,空腹血糖<6.0mmol/L和餐后2小时血糖<8.0mmol/L。

但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人群中,血糖控制达到上述标准的比例很低,即使在城市大医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中也只有25%左右。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没有进行科学的血糖自我监测是很多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的重要原因之一。

血糖自我监测可以及时全面地掌握病人的血糖控制情况,为指导病人合理饮食、运动及调整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是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糖化血红蛋白常常被看作血糖控制的金标准,也是临床医师评估糖尿病血糖控制好坏的重要手段。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是由全天24小时的血糖决定的,因而一日多次的血糖监测更能准确反映患者血糖变化的全貌,一次血糖监测影响因素很多,如果根据一次血糖测定结果调整治疗,往往会出现偏差。

因此,理想的自我血糖监测,应当是每天多时点测定血糖。然而,从经济学和病人依从性方面考虑,这样做并不现实。我们只能通过选择一天中具有特定意义及代表性的若干时点,通过测定其血糖值来反映全天血糖的变化情况。

那么,我们通常选择哪些时点?各个时点的血糖又分别代表什么意义呢?血糖自我监测的频率如何掌握呢?

血糖监测的时间和频率,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血糖控制差的病人或病情危重者应每天自我检测4-7次,直到病情稳定,血糖得到控制。当病情稳定或已达到血糖控制目标时可以每周监测1-2天全天五个点或七个点血糖。

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在治疗开始阶段每日至少测血糖5次,血糖达到控制目标后每日监测血糖2-4次;使用口服药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后每周监测血糖2-4次。每天7个点的血糖为三餐前及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血糖。

有下列情况时应加强监测:

①开始使用胰岛素(尤其带胰岛素泵者)治疗的患者。

② 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

③ 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

④ 有低血糖发生的患者。

⑤ 药物更换或调整剂量的患者。

⑥ 怀孕的糖尿病患者。

⑦ 出现了一些异常情况的糖尿病患者,如:生病、手术、外出、激动等。

另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要进行随机血糖监测。例如,糖尿病患者在运动前后和饮酒之后容易发生严重低血糖,这个时候检测血糖很有必要。另外,病人在感冒发烧、情绪波动、自我感觉不适时,也需要加测血糖。

儿童糖尿病运动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1、患儿在运动前必须做好胰岛素和饮食的调节,剧烈运动前需增加饮食量或随身准备充饥食品或糖果。必要时也可将胰岛素用量减少10%。

2、选用一些有趣的体育活动便于患儿长期坚持,如骑车、跑步、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踢足球、跳皮筋、踢毽子、跳绳等,都是很好的体育锻炼方式。

3、由于运动时的肢体血流加速,胰岛素吸收增快,因而注射胰岛素的患儿可将注射部位改为腹部。

4、选择合适的服装和鞋袜,运动后注意清洁卫生。

5、如有可能父母可以与患儿一起参加运动,将增加儿童对运动的兴趣,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

6、儿童自制力比较差,有时玩上瘾了欲罢不能,以致忘记打针、吃饭,应注意避免。

7、在体育锻炼时,更应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天气太热、运动时间过长时,还要防止脱水,运动时最好随身带上一点食物和水,以便在发生低血糖症或口渴时进食。

8、应避免攀高和潜水,因攀高和潜水时如发生低血糖,则有危险性。注射胰岛素的患儿在胰岛素作用高峰期更应避免上述运动,以免出现低血糖而发生不测。

9、已有视网膜并发症者,不宜剧烈运动。

10、如果患儿有感冒、发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糖>16.7mmol/L;尿中有酮体、足部或下肢感觉异常、身体突然发生剧烈疼痛、视物模糊时,应该卧床休息,避免运动。

由于儿童糖尿病血糖波动大,如血糖控制过分严格会引起低血糖,可能对患儿造成严重危害。因而儿童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标准要比成人宽松的多。研究认为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目标为维持糖化血红蛋白(HbAlc)在7.5% 以下且没有严重低血糖发生,短期血糖控制的目标为餐前血糖4—8 mmol/L,餐后血糖≤10 mmol/L较为合理。

如希望血糖得到良好控制,每日血糖监测最好在4次以上。对于持续存在低血糖昏迷及反复发生低血糖或高血糖的患儿可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从预防慢性并发症的角度,希望血糖及HbAlc控制得尽可能正常,但在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中很难实现。

且儿童尤其6岁以下的小儿,由于反调节系统的不成熟及缺乏对低血糖的认知和反应能力,常会发生无意识低血糖,使他们发生低血糖及其后遗症的风险更高。

如目标HbAlc设定太低会增加低血糖危险,而设定太高会增加远期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如HbAlc持续>9.5% ,则发生酮症酸中毒及远期并发症的危险大大增加。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血糖

一些糖尿病人经常早上起来或者久坐起来的时候会感到头晕,特别是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情况更加明显。老年人出现头晕、眩晕,可千万别大意,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1、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或过低均可出现头晕无力等症状,但低血糖的危害更明显。成人血糖低于2.8毫摩/升,称为低血糖。其危害程度取决于血糖值下降程度、速度及持续的时间。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高血糖的危害是长期、逐渐发生的,一般暂时不影响生命,而低血糖的危害是快速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

2、血糖急剧升高

有些糖尿病患者由于感染、创伤、腹泻、呕吐、或吃了大量甜食、自动停药、减少药物剂量等一系列原因,均可导致血糖在短时间内突然升高,出现头晕的情况。一些升高速度过快的,甚至还有发生高血糖危象,也就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可能。所以要保持有规律的监测血糖的习惯,并向医生寻求建议和帮助。

3、合并高血压

高血压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头晕,而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疾病通常发展快,后果严重。因此,一旦发现头晕,在排除了上述两种可能性的情况下,就一定要检测自己的血压,看血压有无不正常情况。

4、脑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有无脑血管病变,如脑梗塞、冠心病、心律紊乱及脑动脉硬化等。这些疾病均可因患者脑部的血流量及血中氧气葡萄糖不足而出现头晕的症状。尤其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脑血管病变的发生。

5、合并高血脂

当血脂过高时,可导致患者脑的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不足及血液中氧的携带能力下降而出现头晕。糖尿病血脂过高,动脉管腔狭窄,脑供血不足也可引起头晕,因此一定要对症治疗

相关治疗图解

相关方剂

糖尿病常用方

益气养明,温阳补肾。

相关偏方验方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化湿,顺气和胃。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祛暑,化湿醒脾。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解暑,祛风润肠。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散风。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利湿,清暑止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饮食注意事项-乡间郎中

糖尿病饮食注意事项

2020-07-14

糖尿病饮食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饮食疗法的目的主要是维持正常的体重,减轻胰岛的负担和维持整体的健康。主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是吃多少,就是要控制饮食的总量,不能暴饮暴食,增加脾胃的负担。另外有些患者说我平时喜欢吃土豆,还有红薯这些含淀粉类比较高的食物,但是如果您吃这些食物的时候要注意你的主食量要适当的减少,另外粥类它的升糖指数比较高,也要少吃,而且粥类也是要进入主食量的,除非一些脾胃功能不太好的患者,一般我们还是建议糖尿病患者要少吃粥。
  第二就是饮食的种类就是吃什么,一般我们建议糖友饮食要多样化,要均衡营养,但是也要有所选择,例如主食,我们可以尽量多吃一些粗粮,然后增加膳食纤维的一个摄入,水果也可以适量的吃,但水果最好吃一些含糖比较低的水果。另外蔬菜也是可以多吃的,蔬菜是各种颜色的蔬菜都可以吃一点绿色的,紫色的、黄色的,包括苦瓜、冬瓜、紫甘蓝、胡萝卜、西红柿,这些都可以多吃一些。另外肉类尽量吃一些瘦肉,少吃一些肥肉。
  第三就是什么时间吃,什么时间吃主要是说晚餐要定时定量,晚餐不要吃的太晚,晚餐也不要吃得过饱。还有一些患者喜欢吃水果,我们建议吃水果和酸奶这些零食,在两餐之间吃,晚餐以后,如果没有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就不要吃太多的零食,还有水果这些东西。
  最后一个就是怎么吃,也就是说烹饪方法,我们还建议患者是少油少盐,少吃油炸类或者是快餐食品,尤其是蔬菜,可以吃一些水煮的蔬菜或者是凉拌的,不要放太多的芝麻酱这些酱料。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有很多的细则,希望糖尿病患者要在饮食方面多加注意,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



糖尿病饮食注意事项相关阅读


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的应用

二甲双胍是治疗糖尿病五十多年的老药,「专利保护期」早已过去,它的生产和销售不受任何药企的垄断,国内生产企业少说也有数十家。而且它很便宜,一瓶国产二甲双胍片的市场零售价不到十元,摊到患者的日均药费也不过几毛钱。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物美价廉的降糖药。

一、二甲双胍的历史

受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国人都偏好「没有任何毒副作用」的「天然中草药」,而特别排斥通过「化学合成」的所谓「西药」。二甲双胍在中国同样也遭遇到类似情形。早在中世纪,就有「民间偏方」在欧洲大陆流传:一种名叫「山羊豆」的牧草,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多尿症状。但直到上世纪初,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才知道该植物中含有丰富的「胍」类化合物,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胍」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很大毒性。为了抗击在当时尚无药可治的绝症——「糖尿病」,科学家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胍」的改造工作,合成了一系列胍类衍生物,「二甲双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在历史舞台,那一年,是1929 年。

早在1922年,发生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胰岛素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并以神奇的疗效挽救了一大批糖尿病患者。当时,几乎所有医生都沉浸在对胰岛素的欣喜和狂热中,他们甚至信心满满地认为:糖尿病从此完全解决。

在这几十年间,胰岛素的缺点逐渐暴露在世人面前。首先,使用不方便,胰岛素进入胃内即被分解,无法口服,只能通过注射器皮下注射给药,而且由于作用时间短,没隔多久就又要重复注射。在当时无菌观念尚未广泛普及的条件下,不少糖尿病患者甚至是死于注射造成的严重感染。虽然随着规范注射、超细针头等理念和技术上的进步,以及中长效胰岛素制剂的丰富与完善,这些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诱发低血糖、增加体重等问题至今还依然存在。

人们迫切需要更多、更好的抗糖尿病药物,于是又掀起了药物开发的热潮。在这样的氛围下,双胍家族顺理成章地从幕后走到台前。上世纪中叶,苯乙双胍、丁双胍、二甲双胍等陆续在美、德、法等国上市,并也曾有过一时风光。可正当双胍家族崭露头角之时,悲剧也同时发生。医生在临床应用中逐渐发现苯乙双胍可能会诱发一种死亡率极高的并发症:「乳酸性酸中毒」,对于任何药物,有效性永远逊位于安全性。很快,苯乙双胍就被完全踢出了市场。好在二甲双胍虽与苯乙双胍同处一个屋檐下,可化学结构略有不同,不曾引起这么严重的后果。但可以想象的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本是同根生」的二甲双胍难以不深受牵连,甚至也苦苦挣扎在退市的边缘。

二、是金子总会发光

随着循证医学时代的到来,从UKPDS(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开始,一个接一个的大型临床试验研究通过凿凿事实,验证了二甲双胍卓越的控糖疗效和良好的药物安全性,甚至被认为是唯一具有明确心血管获益的降糖药物。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威望也与日俱增,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近些年来,各大糖尿病专业学术团体更纷纷发布指南指出:对于2型糖尿病,除非存在特殊禁忌,均应从开始就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且联合治疗方案中也应包括二甲双胍。从当初的生不逢时、出师不利,到如今黄袍加身、逆袭成功。二甲双胍正以王者姿态,傲然立于糖尿病治疗领域。而且,这个王冠也不是由哪一位医生给加冕的,而是对近几十年全球糖尿病治疗经验的总结。

哪些人有可能患上糖尿病

糖尿病逐渐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慢性病。提起糖尿病人们首先会想到糖,于是出现“谈糖色变”,其实糖尿病与糖的摄入并不相关,但是肯定与我们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为我们的糖尿病发病率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逐年增加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调整饮食避免糖尿病的发生呢?平时每一餐您都吃些什么呢?怎么吃才算科学营养呢?吃能吃出糖尿病吗?

哪些人有可能患上糖尿病呢?

医学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而导致的慢性疾病。一般情况下,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分娩过4公斤以上胎儿的妇女和中老年人是高危人群。

遗传因素我们都知道,也就是您的爷爷或者奶奶患有糖尿病的话,您就有可能成为糖尿病病人。那么,导致糖尿病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呢?长期饮食结构不合理、热量摄入过多、吸烟、喝酒、心理压力、情绪波动,都是造成糖尿病的环境因素。

或许许多家庭都这样安排饮食:平时没有特意地注意荤素搭配,菜谱没有特意去想。星期六、星期日孩子爱吃排骨、牛肉什么的,有时间做就给他做点。吃什么算好呢?平时当然是少吃粮食多吃肉,鸡鸭鱼肉一样也不能少,可这样吃正确吗?

现在,大家的饮食习惯有所改变,生活好了,肉吃多了,油吃多了,高蛋白、高脂肪摄入多了,这样,热量就摄入多了,营养随之便过剩了,加之运动又少了,所以,我们的糖尿病发病就多了。我们应该明白,并不是粮食造成了糖尿病,而是过多地摄入了油、蛋白质、脂肪造成了营养的过剩导致了糖尿病。

不同时段血糖自我监测的适合人群

国外大规模糖尿病临床研究显示,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接近正常水平,可降低和延缓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国际糖尿病联盟在糖尿病治疗指南中明确提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值是:糖化血红蛋白<6.5%,空腹血糖<6.0mmol/L和餐后2小时血糖<8.0mmol/L。

但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人群中,血糖控制达到上述标准的比例很低,即使在城市大医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中也只有25%左右。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没有进行科学的血糖自我监测是很多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的重要原因之一。

血糖自我监测可以及时全面地掌握病人的血糖控制情况,为指导病人合理饮食、运动及调整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是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糖化血红蛋白常常被看作血糖控制的金标准,也是临床医师评估糖尿病血糖控制好坏的重要手段。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是由全天24小时的血糖决定的,因而一日多次的血糖监测更能准确反映患者血糖变化的全貌,一次血糖监测影响因素很多,如果根据一次血糖测定结果调整治疗,往往会出现偏差。

因此,理想的自我血糖监测,应当是每天多时点测定血糖。然而,从经济学和病人依从性方面考虑,这样做并不现实。我们只能通过选择一天中具有特定意义及代表性的若干时点,通过测定其血糖值来反映全天血糖的变化情况。

那么,我们通常选择哪些时点?各个时点的血糖又分别代表什么意义呢?血糖自我监测的频率如何掌握呢?

血糖监测的时间和频率,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血糖控制差的病人或病情危重者应每天自我检测4-7次,直到病情稳定,血糖得到控制。当病情稳定或已达到血糖控制目标时可以每周监测1-2天全天五个点或七个点血糖。

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在治疗开始阶段每日至少测血糖5次,血糖达到控制目标后每日监测血糖2-4次;使用口服药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后每周监测血糖2-4次。每天7个点的血糖为三餐前及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血糖。

有下列情况时应加强监测:

①开始使用胰岛素(尤其带胰岛素泵者)治疗的患者。

② 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

③ 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

④ 有低血糖发生的患者。

⑤ 药物更换或调整剂量的患者。

⑥ 怀孕的糖尿病患者。

⑦ 出现了一些异常情况的糖尿病患者,如:生病、手术、外出、激动等。

另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要进行随机血糖监测。例如,糖尿病患者在运动前后和饮酒之后容易发生严重低血糖,这个时候检测血糖很有必要。另外,病人在感冒发烧、情绪波动、自我感觉不适时,也需要加测血糖。

儿童糖尿病运动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1、患儿在运动前必须做好胰岛素和饮食的调节,剧烈运动前需增加饮食量或随身准备充饥食品或糖果。必要时也可将胰岛素用量减少10%。

2、选用一些有趣的体育活动便于患儿长期坚持,如骑车、跑步、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踢足球、跳皮筋、踢毽子、跳绳等,都是很好的体育锻炼方式。

3、由于运动时的肢体血流加速,胰岛素吸收增快,因而注射胰岛素的患儿可将注射部位改为腹部。

4、选择合适的服装和鞋袜,运动后注意清洁卫生。

5、如有可能父母可以与患儿一起参加运动,将增加儿童对运动的兴趣,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

6、儿童自制力比较差,有时玩上瘾了欲罢不能,以致忘记打针、吃饭,应注意避免。

7、在体育锻炼时,更应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天气太热、运动时间过长时,还要防止脱水,运动时最好随身带上一点食物和水,以便在发生低血糖症或口渴时进食。

8、应避免攀高和潜水,因攀高和潜水时如发生低血糖,则有危险性。注射胰岛素的患儿在胰岛素作用高峰期更应避免上述运动,以免出现低血糖而发生不测。

9、已有视网膜并发症者,不宜剧烈运动。

10、如果患儿有感冒、发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糖>16.7mmol/L;尿中有酮体、足部或下肢感觉异常、身体突然发生剧烈疼痛、视物模糊时,应该卧床休息,避免运动。

由于儿童糖尿病血糖波动大,如血糖控制过分严格会引起低血糖,可能对患儿造成严重危害。因而儿童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标准要比成人宽松的多。研究认为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目标为维持糖化血红蛋白(HbAlc)在7.5% 以下且没有严重低血糖发生,短期血糖控制的目标为餐前血糖4—8 mmol/L,餐后血糖≤10 mmol/L较为合理。

如希望血糖得到良好控制,每日血糖监测最好在4次以上。对于持续存在低血糖昏迷及反复发生低血糖或高血糖的患儿可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从预防慢性并发症的角度,希望血糖及HbAlc控制得尽可能正常,但在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中很难实现。

且儿童尤其6岁以下的小儿,由于反调节系统的不成熟及缺乏对低血糖的认知和反应能力,常会发生无意识低血糖,使他们发生低血糖及其后遗症的风险更高。

如目标HbAlc设定太低会增加低血糖危险,而设定太高会增加远期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如HbAlc持续>9.5% ,则发生酮症酸中毒及远期并发症的危险大大增加。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血糖

一些糖尿病人经常早上起来或者久坐起来的时候会感到头晕,特别是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情况更加明显。老年人出现头晕、眩晕,可千万别大意,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1、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或过低均可出现头晕无力等症状,但低血糖的危害更明显。成人血糖低于2.8毫摩/升,称为低血糖。其危害程度取决于血糖值下降程度、速度及持续的时间。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高血糖的危害是长期、逐渐发生的,一般暂时不影响生命,而低血糖的危害是快速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

2、血糖急剧升高

有些糖尿病患者由于感染、创伤、腹泻、呕吐、或吃了大量甜食、自动停药、减少药物剂量等一系列原因,均可导致血糖在短时间内突然升高,出现头晕的情况。一些升高速度过快的,甚至还有发生高血糖危象,也就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可能。所以要保持有规律的监测血糖的习惯,并向医生寻求建议和帮助。

3、合并高血压

高血压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头晕,而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疾病通常发展快,后果严重。因此,一旦发现头晕,在排除了上述两种可能性的情况下,就一定要检测自己的血压,看血压有无不正常情况。

4、脑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有无脑血管病变,如脑梗塞、冠心病、心律紊乱及脑动脉硬化等。这些疾病均可因患者脑部的血流量及血中氧气葡萄糖不足而出现头晕的症状。尤其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脑血管病变的发生。

5、合并高血脂

当血脂过高时,可导致患者脑的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不足及血液中氧的携带能力下降而出现头晕。糖尿病血脂过高,动脉管腔狭窄,脑供血不足也可引起头晕,因此一定要对症治疗

相关治疗图解

相关方剂

糖尿病常用方

益气养明,温阳补肾。

相关偏方验方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化湿,顺气和胃。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祛暑,化湿醒脾。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解暑,祛风润肠。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散风。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利湿,清暑止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