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自我管理

2020-07-14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
  糖尿病是一个终身疾病,所以患者的自我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最好的医生其实就是患者自己,那么患者的自我管理需要注意哪些事情?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就是饮食。饮食方面我们要注意控制饮食的总量,饮食既要多样化也要有所选择,要选择一些升糖指数比较低的食物吃,另外要注意饮食的时间,例如有一些水果,我们可以在两餐的中间吃,另外晚餐不要吃得过晚。另外是怎么吃,就是要注意烹饪方法,要尽量少油少盐。
  在运动方面要注意运动类型和强度,运动主要是以糖友最喜爱的运动方式为主,但老年人我们还是建议以散步和太极拳这样比较缓和的运动为主,中青年我们鼓励他才做一些中等强度的一些运动,但是运动要循序渐进。另外运动量过大的时候要注意低血糖的情况发生。
  第三就是监测血糖和各项的指标,监测血糖是非常重要的,糖友们要注意定期监测血糖,还有糖化血红蛋白。因为血糖的情况会直接影响他的治疗方案,要根据血糖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另外就是关于糖尿病并发症的一些指标,也要定期检测,早期发现糖尿病并发症可能出现的情况,我们就可以早期干预,治疗效果也会比较好。例如我们要定期去眼科做常规的检查,还有要查关于糖尿病肾病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的这些指标。第三是药物管理,有些患者在吃一段时间药后怕药物的副作用不吃了,我们还是要权衡利弊,要根据血糖的情况遵照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血糖的情况来调整用药和调整药物的剂量。
  情绪管理在糖尿病的治疗方面,自我管理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生活和工作方面的压力会导致血糖的增高,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音乐的疗法,冥想、太极拳这些方法,保持心情的舒畅来减轻压力。
  还有观察和防护。观察和防护也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糖友们要注意观察有没有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症状,例如视物模糊,还有小便有泡沫,手足有一些麻、凉等症状,如果有这些症状也要及时就诊。
  另外要注意护理,注意定期的皮肤检查和足部的护理,要避免糖尿病足的发生,要尽量穿比较舒适、比较软的鞋子。
  最后就是要戒烟戒酒,还要注意天气、气候的变化、外伤这些因素。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相关阅读


人过中年注意疾病的来袭~血糖异常

糖尿病

1、糖尿病不只是胰岛素不足而已,而是肾脏、肝脏、心脏都不是很健康的情形下所形成的,因此不易医治。而且易造成其他病变如:肾脏衰竭、中风、失明、截肢…;2、糖尿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明显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三多(吃多、喝多、尿多)一少(体重减少)。

糖尿病患者可能发生下列几项症状:

1、视力异常:因糖尿会引起眼睛末梢微血管阻碍,造成眼睛易疲劳、视力模糊、细小字看不清,严重者会导致失明。

2、易疲劳:因体内血糖无法进入细胞,导致全身无力。

3、皮肤抵抗力差:体质通常呈现酸化,末梢血管易堵塞,伤口不易愈合、易化脓、也易引起牙周病、香港脚。

4、神经障碍:肌肉和神经组织得不到滋养,因此阻塞循环不良,指尖出现麻痛,重者甚至失去感觉。

5、伤口不易愈合:糖尿末期,因末梢血管坏死,伤口发黑、溃烂不易愈合,有时甚至需截肢以延续生命

可怕的并发症:

1、酮酸中毒、乳酸中毒、低血糖而引起休克、昏迷。

2、心血管病变:动脉硬化、脑中风、心肌梗塞、下肢皮肤变黑坏死。

3、肾脏病变、眼睛病变、神经病变及各种感染。

糖尿病有那些危害

糖尿病的危害众多,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其中,最主要的并发症如下。

1.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合并症之一。我国的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二位原因,仅次于各种肾小球肾炎。由于其存在复杂的代谢紊乱,一旦发展到终末期肾脏病,往往比其他肾脏疾病的治疗更加棘手。

2.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表现,是一种具有特异性改变的眼底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上根据是否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为标志。糖尿病性白内障则发生在血糖没有很好控制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多为双眼发病,发展迅速,甚至可于数天、数周或数月内发展为完全混浊。

3.糖尿病足:足部是糖尿病这个多系统疾病的一个复杂的靶器官。糖尿病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与外周血管疾病合并过高的机械压力,可引起足部软组织及骨关节系统的破坏与畸形形成,进而引发一系列足部问题,从轻度的神经症状到严重的溃疡、感染、血管疾病、Charcot关节病和神经病变性骨折。实际上类似的病理改变也可以发生在上肢、面部和躯干上,不过糖尿病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

4.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包括心脏和大血管上的微血管病变、心肌病变、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冠心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大血管并发症。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死亡风险比非糖尿患者群高3~5倍。其病理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糖、高收缩压、高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年龄、性别、吸烟、家族史均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

5.糖尿病性脑血管病:是指由糖尿病所引起的颅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据统计,2型糖尿病患者有20%~40%会发生脑血管病,主要表现为脑动脉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脑萎缩等,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6.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最常见的类型是慢性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性多发神经病变,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很高,部分患者在新诊断为糖尿病时就已经存在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从何而来

1型糖尿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系统缺陷有关,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内负责分泌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同时,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此外,病毒感染可能是1型糖尿病的诱因。

而2型糖尿病的发生则主要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其中环境因素是2型糖尿病发病率剧增的主要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及增龄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值得关注的是,摄入高热量及结构不合理(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膳食会导致肥胖,随着体重的增加及缺乏体育运动,胰岛素抵抗会进行性加重,进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了糖尿病?

糖尿病的诊断一般不难,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诊断糖尿病后要进行分型。

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轻,大多小于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则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接近10%,然而我国糖尿病知晓率只有约40%。因此,在我国实现糖尿病的早诊、早治还需加大患者科普宣教。如果你有下述症状,则有患糖尿病的可能,应尽快请医生为你进行测试:

ü 过度饥饿

ü 频尿(夜间起床上厕所3次或以上)

ü 原因不明的体重骤降

ü 疲劳(尤其在用餐后)

ü 感觉烦躁

ü 伤口无法愈合或愈合缓慢

ü 经常受感染或感染症状迟迟不愈

ü 腿抽筋(常见于未经诊断的糖尿病恶化,大多数发生在夜间)

ü 视力模糊或产生任何变化

胰岛素针开启后无须放在冰箱贮存

胰岛素针开启不要放在冰箱储存。原因是:

1. 使用中的胰岛素可以室温保存。温度不超过30℃,可保存28天,所以开封使用后的胰岛素不必再放入冰箱冷藏,且由于胰岛素针反复置于在冷热环境中更易造成胰岛素失效。尤其是不能将装上笔芯的胰岛素笔放入冷藏箱,反复放入取出,如果针头未取下,胰岛素药液在热胀冷缩过程中会吸入空气形成气泡,造成注射量不准。因此,每次使用胰岛素笔注射完成后,只需将针头取下,室温保存即可。

2. 胰岛素针开始使用后,由于注射液已经与外界连通,不在密闭的环境下,放入冰箱会使针剂水分挥发(如新鲜蔬菜再冰箱放一天就会奄),反而不利于药品保存。

3. 实际上在使用胰岛素30R等注射剂时,往往使用者都不知道用前需要摇动混匀。如诺和灵30R为可溶性人胰岛素30%,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70%预混制成的混悬液。如果用前不摇匀,就可能使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沉积于注射器下方,且影响疗效。如果开启后,再放于冰箱,也会加速的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沉积。

另外,未开封使用的胰岛素药瓶或者胰岛素笔芯应盒装储存于2℃~8℃的冰箱内,可保持活性不变2~3年。如果需要长途携带,可将胰岛素装在专用的盒子里,到达目的地后再放入冷藏箱中。在运输过程中不能剧烈震动,因为胰岛素的分子结构是由两条氨基酸链通过两条二硫键松散的连接在一起,在剧烈震动的情况下,二硫键会出现断裂,从而破坏其生物活性,导致药效丧失。乘飞机旅行时,胰岛素应随身携带,千万不可随行李托运,因为托运舱与外界相通,温度可降至零度以下,这样会使胰岛素变性。

糖友别轻易尝试生酮饮食

近年来,生酮饮食可谓火遍了减肥界,甚至有越来越多的糖友们尝试用生酮饮食来控制糖尿病。这是万万不可的。生酮饮食是一种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饮食模式,其核心是限制摄入饭、面等最常获得能量来源的碳水化合物的份量与比例,主张采用“低碳水化合物(粮食)、中等蛋白质、高脂肪”的饮食法,一天总热量只有5%来自碳水化合物,20~25%来自蛋白质,其他则来自脂肪。

这种饮食法的原理是:在身体中糖分不足(碳水化合物吃的少)的情况下,身体会燃烧蛋白质和脂肪来提供能量。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燃烧不完全的中间产物——酮体。酮体无法被身体吸收利用,就会排出体外,同时带走大量水分,以此达到快速减重的目的。生酮饮食号称能为身体提供能量,但又不会引起血糖波动,于是便吸引了一些脂肪肝、糖尿病的患者尝试。

但在医学界看来,生酮饮食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胰岛素发明前,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就被拿来治疗糖尿病,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用,个体差异极大。而且生酮饮食的疗效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都没有确实的科学研究。所以,不建议糖尿病患者贸然尝试生酮饮食,即使要用,也最好遵循以下原则。

1.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儿童青少年糖友慎用。2.生酮饮食前,建议先做身体检查。尤其是本就患有尿酸、痛风或肾功能不全的人,以避免加重病情。3.生酮饮食最好短期执行,最长不能超过3个月,期间还要密切注意身体健康状况。4.多吃蔬菜,其带来的饱腹感能使血糖更稳定,不至于波动太大。5.少吃白米、面粉制品等精致淀粉,可用糙米、芋头、山药等全谷淀粉替代。6.生酮饮食的重点是低碳水化合物,脂肪可选相对优良的“饱和脂肪”,如红肉、动物性油脂等。7.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仅建议肥胖或糖尿病前期患者采用,1型糖尿病患者不建议用,2型糖尿病患者须在严密监控下调整,并增加测量血糖的次数,避免在药物和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双重作用下造成低血糖、酮症酸中毒。

相关治疗图解

相关方剂

糖尿病常用方

益气养明,温阳补肾。

相关偏方验方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化湿,顺气和胃。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祛暑,化湿醒脾。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解暑,祛风润肠。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散风。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利湿,清暑止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乡间郎中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

2020-07-14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
  糖尿病是一个终身疾病,所以患者的自我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最好的医生其实就是患者自己,那么患者的自我管理需要注意哪些事情?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就是饮食。饮食方面我们要注意控制饮食的总量,饮食既要多样化也要有所选择,要选择一些升糖指数比较低的食物吃,另外要注意饮食的时间,例如有一些水果,我们可以在两餐的中间吃,另外晚餐不要吃得过晚。另外是怎么吃,就是要注意烹饪方法,要尽量少油少盐。
  在运动方面要注意运动类型和强度,运动主要是以糖友最喜爱的运动方式为主,但老年人我们还是建议以散步和太极拳这样比较缓和的运动为主,中青年我们鼓励他才做一些中等强度的一些运动,但是运动要循序渐进。另外运动量过大的时候要注意低血糖的情况发生。
  第三就是监测血糖和各项的指标,监测血糖是非常重要的,糖友们要注意定期监测血糖,还有糖化血红蛋白。因为血糖的情况会直接影响他的治疗方案,要根据血糖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另外就是关于糖尿病并发症的一些指标,也要定期检测,早期发现糖尿病并发症可能出现的情况,我们就可以早期干预,治疗效果也会比较好。例如我们要定期去眼科做常规的检查,还有要查关于糖尿病肾病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的这些指标。第三是药物管理,有些患者在吃一段时间药后怕药物的副作用不吃了,我们还是要权衡利弊,要根据血糖的情况遵照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血糖的情况来调整用药和调整药物的剂量。
  情绪管理在糖尿病的治疗方面,自我管理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生活和工作方面的压力会导致血糖的增高,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音乐的疗法,冥想、太极拳这些方法,保持心情的舒畅来减轻压力。
  还有观察和防护。观察和防护也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糖友们要注意观察有没有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症状,例如视物模糊,还有小便有泡沫,手足有一些麻、凉等症状,如果有这些症状也要及时就诊。
  另外要注意护理,注意定期的皮肤检查和足部的护理,要避免糖尿病足的发生,要尽量穿比较舒适、比较软的鞋子。
  最后就是要戒烟戒酒,还要注意天气、气候的变化、外伤这些因素。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相关阅读


人过中年注意疾病的来袭~血糖异常

糖尿病

1、糖尿病不只是胰岛素不足而已,而是肾脏、肝脏、心脏都不是很健康的情形下所形成的,因此不易医治。而且易造成其他病变如:肾脏衰竭、中风、失明、截肢…;2、糖尿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明显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三多(吃多、喝多、尿多)一少(体重减少)。

糖尿病患者可能发生下列几项症状:

1、视力异常:因糖尿会引起眼睛末梢微血管阻碍,造成眼睛易疲劳、视力模糊、细小字看不清,严重者会导致失明。

2、易疲劳:因体内血糖无法进入细胞,导致全身无力。

3、皮肤抵抗力差:体质通常呈现酸化,末梢血管易堵塞,伤口不易愈合、易化脓、也易引起牙周病、香港脚。

4、神经障碍:肌肉和神经组织得不到滋养,因此阻塞循环不良,指尖出现麻痛,重者甚至失去感觉。

5、伤口不易愈合:糖尿末期,因末梢血管坏死,伤口发黑、溃烂不易愈合,有时甚至需截肢以延续生命

可怕的并发症:

1、酮酸中毒、乳酸中毒、低血糖而引起休克、昏迷。

2、心血管病变:动脉硬化、脑中风、心肌梗塞、下肢皮肤变黑坏死。

3、肾脏病变、眼睛病变、神经病变及各种感染。

糖尿病有那些危害

糖尿病的危害众多,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其中,最主要的并发症如下。

1.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合并症之一。我国的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二位原因,仅次于各种肾小球肾炎。由于其存在复杂的代谢紊乱,一旦发展到终末期肾脏病,往往比其他肾脏疾病的治疗更加棘手。

2.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表现,是一种具有特异性改变的眼底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上根据是否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为标志。糖尿病性白内障则发生在血糖没有很好控制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多为双眼发病,发展迅速,甚至可于数天、数周或数月内发展为完全混浊。

3.糖尿病足:足部是糖尿病这个多系统疾病的一个复杂的靶器官。糖尿病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与外周血管疾病合并过高的机械压力,可引起足部软组织及骨关节系统的破坏与畸形形成,进而引发一系列足部问题,从轻度的神经症状到严重的溃疡、感染、血管疾病、Charcot关节病和神经病变性骨折。实际上类似的病理改变也可以发生在上肢、面部和躯干上,不过糖尿病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

4.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包括心脏和大血管上的微血管病变、心肌病变、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冠心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大血管并发症。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死亡风险比非糖尿患者群高3~5倍。其病理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糖、高收缩压、高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年龄、性别、吸烟、家族史均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

5.糖尿病性脑血管病:是指由糖尿病所引起的颅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据统计,2型糖尿病患者有20%~40%会发生脑血管病,主要表现为脑动脉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脑萎缩等,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6.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最常见的类型是慢性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性多发神经病变,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很高,部分患者在新诊断为糖尿病时就已经存在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从何而来

1型糖尿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系统缺陷有关,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内负责分泌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同时,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此外,病毒感染可能是1型糖尿病的诱因。

而2型糖尿病的发生则主要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其中环境因素是2型糖尿病发病率剧增的主要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及增龄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值得关注的是,摄入高热量及结构不合理(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膳食会导致肥胖,随着体重的增加及缺乏体育运动,胰岛素抵抗会进行性加重,进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了糖尿病?

糖尿病的诊断一般不难,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诊断糖尿病后要进行分型。

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轻,大多小于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则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接近10%,然而我国糖尿病知晓率只有约40%。因此,在我国实现糖尿病的早诊、早治还需加大患者科普宣教。如果你有下述症状,则有患糖尿病的可能,应尽快请医生为你进行测试:

ü 过度饥饿

ü 频尿(夜间起床上厕所3次或以上)

ü 原因不明的体重骤降

ü 疲劳(尤其在用餐后)

ü 感觉烦躁

ü 伤口无法愈合或愈合缓慢

ü 经常受感染或感染症状迟迟不愈

ü 腿抽筋(常见于未经诊断的糖尿病恶化,大多数发生在夜间)

ü 视力模糊或产生任何变化

胰岛素针开启后无须放在冰箱贮存

胰岛素针开启不要放在冰箱储存。原因是:

1. 使用中的胰岛素可以室温保存。温度不超过30℃,可保存28天,所以开封使用后的胰岛素不必再放入冰箱冷藏,且由于胰岛素针反复置于在冷热环境中更易造成胰岛素失效。尤其是不能将装上笔芯的胰岛素笔放入冷藏箱,反复放入取出,如果针头未取下,胰岛素药液在热胀冷缩过程中会吸入空气形成气泡,造成注射量不准。因此,每次使用胰岛素笔注射完成后,只需将针头取下,室温保存即可。

2. 胰岛素针开始使用后,由于注射液已经与外界连通,不在密闭的环境下,放入冰箱会使针剂水分挥发(如新鲜蔬菜再冰箱放一天就会奄),反而不利于药品保存。

3. 实际上在使用胰岛素30R等注射剂时,往往使用者都不知道用前需要摇动混匀。如诺和灵30R为可溶性人胰岛素30%,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70%预混制成的混悬液。如果用前不摇匀,就可能使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沉积于注射器下方,且影响疗效。如果开启后,再放于冰箱,也会加速的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沉积。

另外,未开封使用的胰岛素药瓶或者胰岛素笔芯应盒装储存于2℃~8℃的冰箱内,可保持活性不变2~3年。如果需要长途携带,可将胰岛素装在专用的盒子里,到达目的地后再放入冷藏箱中。在运输过程中不能剧烈震动,因为胰岛素的分子结构是由两条氨基酸链通过两条二硫键松散的连接在一起,在剧烈震动的情况下,二硫键会出现断裂,从而破坏其生物活性,导致药效丧失。乘飞机旅行时,胰岛素应随身携带,千万不可随行李托运,因为托运舱与外界相通,温度可降至零度以下,这样会使胰岛素变性。

糖友别轻易尝试生酮饮食

近年来,生酮饮食可谓火遍了减肥界,甚至有越来越多的糖友们尝试用生酮饮食来控制糖尿病。这是万万不可的。生酮饮食是一种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饮食模式,其核心是限制摄入饭、面等最常获得能量来源的碳水化合物的份量与比例,主张采用“低碳水化合物(粮食)、中等蛋白质、高脂肪”的饮食法,一天总热量只有5%来自碳水化合物,20~25%来自蛋白质,其他则来自脂肪。

这种饮食法的原理是:在身体中糖分不足(碳水化合物吃的少)的情况下,身体会燃烧蛋白质和脂肪来提供能量。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燃烧不完全的中间产物——酮体。酮体无法被身体吸收利用,就会排出体外,同时带走大量水分,以此达到快速减重的目的。生酮饮食号称能为身体提供能量,但又不会引起血糖波动,于是便吸引了一些脂肪肝、糖尿病的患者尝试。

但在医学界看来,生酮饮食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胰岛素发明前,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就被拿来治疗糖尿病,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用,个体差异极大。而且生酮饮食的疗效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都没有确实的科学研究。所以,不建议糖尿病患者贸然尝试生酮饮食,即使要用,也最好遵循以下原则。

1.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儿童青少年糖友慎用。2.生酮饮食前,建议先做身体检查。尤其是本就患有尿酸、痛风或肾功能不全的人,以避免加重病情。3.生酮饮食最好短期执行,最长不能超过3个月,期间还要密切注意身体健康状况。4.多吃蔬菜,其带来的饱腹感能使血糖更稳定,不至于波动太大。5.少吃白米、面粉制品等精致淀粉,可用糙米、芋头、山药等全谷淀粉替代。6.生酮饮食的重点是低碳水化合物,脂肪可选相对优良的“饱和脂肪”,如红肉、动物性油脂等。7.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仅建议肥胖或糖尿病前期患者采用,1型糖尿病患者不建议用,2型糖尿病患者须在严密监控下调整,并增加测量血糖的次数,避免在药物和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双重作用下造成低血糖、酮症酸中毒。

相关治疗图解

相关方剂

糖尿病常用方

益气养明,温阳补肾。

相关偏方验方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化湿,顺气和胃。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祛暑,化湿醒脾。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解暑,祛风润肠。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散风。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利湿,清暑止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