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放射手术适用于哪些疾病

2020-07-14

精准放射手术适用于哪些疾病:
  由于各种专业和各种技术的发展,都有相应的适应症。适应症有三种,绝对适应症是它治疗某种的病人的优势大,病人得到好处多,治疗过程安全,疗效显著,而且可以长期生存。医学的一个名词叫实质器官,肺、肝、胰腺、肾脏或者脑组织和这些相应区域的部位,这都叫实质器官。都是适合于放射治疗或者放射外科治疗的部位。相应的肿瘤像早期肺癌,当然传统不否认,患者要去接受手术,不反对;但由于内科疾病手术的过程有风险,年纪太大根本承受不了手术,还有的自身对手术过程的创伤打击,患者会有顾虑、会拒绝。像这样一些相应的部位选择放疗,特别是放射外科治疗。放射治疗给的剂量相对低、给的次数时间长、每次给的剂量相对小,就像火箭军打火炮,火炮打出去,乌烟瘴气、云山雾罩、能量相对小;如果现在打巡航导弹,里边装的是贫铀弹或者核弹头,它能量强度大、聚焦性能高,它所到之处,它的目标必须要被摧毁,而且摧毁的效率不亚于手术刀,而且整个过程无创,没有任何正常组织和集体的太多的影响。同样像肝脏,中国的肝癌多半都是在肝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肝癌,所以叫癌症的三部曲。肝硬化肌酸的肝癌肝功能差,所以治疗的过程和治疗本身对肝功能的保存相比而言,放射手术比外科手术风险要低;而且肝硬化的肝癌还有个特点,小肝癌治好了以后,患者本身有肝炎、肝硬化的病史,小肝癌治好了,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患者再得肝癌的概率很高,所以要为第二次治疗,甚至把肝脏后续留下的功能要保障,叫“三保”。第一保证治疗的安全,第二保证功能的完好,第三保证再出现肝癌的治疗空间,保证治疗的余地。
  所以,在对于患者选择治疗手段的时候,不要过于本位主义,要从科技发展的进步,手段对患者的最有力的,以一种专业的进展去为病人着想,选择对患者最有利的方法。实质器官像胰腺癌,胰腺也是实质器官,惠普尔手术已经到今天经历了八九十年,但它的五年生存率很低,因为它位置解剖结构复杂,周围的血管、器官围绕肿瘤很多,加上胰腺这个小小的腺体,当肿瘤长到一定的程度它已经不是早期,边界不清晰、没有明显的包膜围绕,所以手术刀切除了几十年,不是几天、也不是几个月,是八十年,并没有让胰腺癌患者得到很好的长期生存,所以人们把胰腺癌定义为癌中之王。我在考虑到底它是癌中之王,还是治疗手段值得重新反思。这个位置可能不适合于刀子的切除,就是因为解剖结构、暴露空间、它的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几十年的治疗没有得到进展。就像鼻咽癌,长在脑子正中间一个六边形的骨腔里,50年前医学就认为它没有手术条件,在骨头腔里,就像石缝里长棵树,拿刀子去挖,怎么也挖不干净。那个时代就开始选用放疗,所以,放疗技术的进步、装备的完善、计量的聚焦、正常组织的保护,从五年生存的15%上升到今天的75%,而胰腺癌一直选择手术经历了80年,五年生存没有太多的改变,手术过程、麻醉、手术刀的止血这些都进展非常快,但是病人生存没有改变。所以,在这些问题上就要考虑新的方法、创新新的模式。还有像肾脏、腹膜后很多器官,长期以来都是以手术为主导的治疗,但是,放疗的进展、适应症,应该认识到癌症是一场反恐战争。有三种工具如果让老百姓去选,一包药,那是内科,用药治疗;第二,外科用刀治疗;第三,放疗,如果形象点、简单点是枪,如果说的更先进一点是火箭弹。当得了癌症,让你选择三种手段或者叫这三种治疗的工具,会选什么?大家首先都会选枪或者火箭,但是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当中,大多数首先是被刀或者被药处理掉,就是把实质器官的肿瘤切掉。未来得了癌的时候医生要更多的思考,这些方法到底哪一个对患者治疗效果更好、患者的活跃更高。



精准放射手术适用于哪些疾病相关阅读


心理因素能诱发癌症吗

医学研究显示,心理社会因素是决定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医学心理学家指出,家庭稳定、婚姻美满、人际关系和谐、有可信赖的亲友的人,其患病率明显低于生活孤独者或心理压力大的人。

人类疾病中有50%左右与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有关,而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又多与心理因素相关,有时心理因素甚至起着主导作用。

现在,癌症居我国城市居民死亡原因之首,因此,预防癌症也应关注心理、行为、环境等诸多方面。有研究者曾对250名妇女的子宫癌发病原因进行过回顾性调查,结果表明,有156人曾遭遇过重大不幸事件。

1977年德国医生调查了大批癌症病人,发现他们过去均曾有过长期内心压抑的经历。1980年有关专家对在医科大学肿瘤科住院的50名患者,与同时住在内科的50名患者做了回顾性调查,结果肿瘤组有37人(占74%)曾遭遇过重大精神创伤,而内科组仅有15人(占30%)。这些研究均表明,精神创伤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

人的性格具有可塑性,其形成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文化素养、社会地位、家庭影响、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相关,故培养良好的性格应从小开始。具有乐观、开朗、正直性格的人,往往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及辩证的思维方法;能够较好地适应工作、生活和社会环境,较少忧愁和烦恼,即便产生了不良情绪,也能很快自我化解;常表现得热情、坦率和乐于助人,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和理解,人际关系好而矛盾少,当遇到心理应激反应时,也能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

这样的人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能保持快乐的心情,免疫功能也能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而具有紧张、压抑、焦虑易怒、多疑善感及情绪不稳定等个性特征的人,免疫功能往往不健全。

好的情绪状态可使大脑及下丘脑等神经中枢通过释放激素、神经肽、神经递质等,作用于免疫细胞,从而增强免疫功能,对预防疾病非常有利。

人类部分癌症由基因遗传所致,但基因有结构基因与调控基因之分,后者可因人们良好的饮食、环境和心理状态而朝好的方向表达,从而避免癌症的发生。

癌症患者的失眠

癌症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压力,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睡眠紊乱。国外有研究显示,在癌症人群中自发报告的睡眠障碍患病率为30%~50%,在乳腺癌和肺癌患者高达37%~38%。国内有研究显示,在包括各种类型和阶段的癌症患者中,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26.54%。尽管癌症患者失眠的发生率很高,但很多患者并没有得到诊治,他们害怕精神类药物成瘾,担心服用后无法停用,所以宁愿忍受失眠的痛苦。

癌症相关性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临床常见的失眠形式有:明显的入睡困难,睡眠潜伏期延长(超过30分钟);睡眠维持困难,觉醒次数增多(大于2次)和觉醒持续时间延长;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浅、多梦;总睡眠时间缩短,通常少于6小时;早醒和日间瞌睡增多等。

当得知患病后,癌症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否认、恐惧、紧张、愤怒、抑郁,出现失眠、食欲下降和体重下降等,这些属于正常心理反应,持续7~10 天后这些反应可消失。部分患者可表现较持久的焦虑、抑郁、情绪不稳等症状。失眠往往引起患者白天不同程度的疲劳,因而躯体困乏、精神萎靡、注意力减退、思考困难、反应迟钝。对失眠产生越来越多的恐惧和对失眠所致后果的过分担心,使失眠患者常常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久治不愈。失眠可能使癌症患者的病情加重,影响康复效果,使疾病易于复发,降低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痛苦。

癌症相关性失眠的治疗首先是针对不同的原因制订不同的措施,以达到缓解症状、保持正常睡眠结构、恢复社会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目标。焦虑和抑郁情绪是失眠常见的易患因素,疼痛、化疗、放疗和手术常常是癌症患者失眠的诱发因素,而不良的睡眠卫生习惯及失眠治疗的误区往往导致失眠慢性化进展。急性失眠(1周内)应予以早期药物治疗。亚急性失眠(3周内)可予以药物治疗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慢性失眠(3周以上)患者,建议咨询睡眠门诊的相关专家。药物治疗的时间目前尚有争议,一般推荐疗程为数周。

药物治疗

镇静催眠药物

近年来,国际睡眠障碍专家研讨会提出“按需治疗”和“小剂量间断”使用催眠药物的原则。“按需治疗”原则是根据患者白天的工作情况和夜间的睡眠需求考虑使用短半衰期镇静催眠药物,强调镇静催眠药物在症状出现的晚上使用,待症状稳定后不推荐每天晚上用(间歇性或非连续)。

治疗失眠应选择非苯二氮类药物作为一线药物。药物治疗失眠的前几周一般采用持续治疗,在随访过程中根据患者睡眠改善状况适时采用间歇治疗。当患者感觉能够自我控制睡眠时,可考虑逐渐停药,停药要缓慢,需要数周至数月时间,常用的减量方法为逐步减少夜间用药量,在持续治疗停止后,可按需间歇用药一段时间,禁止突然终止药物治疗。

苯二氮类药物非选择性拮抗γ氨基丁酸苯二氮( GABA-BZDA)复合受体,具有镇静、肌松和抗惊厥的作用。苯二氮类药物通过改变睡眠结构、延长总体睡眠时间来缩短睡眠潜伏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较明确,包括日间困倦、认知和精神运动损害、失眠反弹及戒断综合征。长期大量使用会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一般根据患者失眠的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药物,建议入睡困难者服用见效快、作用时间短的短效药物,以避免晨醒后药物的持续效应,如咪达唑仑等。睡眠不深又早醒者可服用起效缓慢、作用时间持久的长效药物,如氯硝西泮。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和早醒兼而有之者可使用延长睡眠时间的中长效药物,如奥沙西泮、艾司唑仑等。老年癌症患者常存在睡眠呼吸暂停,使用时需慎重,以免抑制呼吸。焦虑是癌症患者常见的症状,容易影响睡眠,也常用苯二氮类药物,如劳拉西泮、奥沙西泮、氯硝西泮等。

非苯二氮类药物这类药物主要包括唑吡坦、佐匹克隆、扎来普隆等药物及选择性拮抗GABA-BZDA 复合受体,故仅有催眠而无镇静、肌松和抗惊厥作用。这类药物由于半衰期短、可迅速被吸收,不产生蓄积,后遗作用相对少,对白天的影响微弱,且基本不改变正常的生理睡眠结构,并可改善患者的睡眠结构,不易产生耐受性、依赖性,一般不产生失眠反弹和戒断综合征。不良反应与剂量及患者的个体敏感性有关,主要为头痛、口苦、思睡等。

抗抑郁药物

对伴有抑郁情绪的失眠患者,我们常使用有镇静催眠作用的抗抑郁药物,如米氮平、曲唑酮、阿米替林等。米氮平对重度抑郁伴焦虑或失眠的患者效果较好,因无胃肠道副作用,更适用于癌症患者,尤其是胃肠道肿瘤患者或正在接受放化疗的患者。曲唑酮有轻度的抗焦虑、抗抑郁作用,催眠作用较强,可以治疗失眠,也可以用于治疗催眠药物停药后的失眠反弹。如果患者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单纯使用镇静催眠药物效果并不好,应给予抗抑郁药物。

非药物治疗

睡眠卫生教育

失眠往往与不良的睡眠卫生习惯有关,如在床上看书、看电视,或晚上喝酒、咖啡和茶等。不良的睡眠卫生会破坏睡眠的正常节律,导致睡眠模式的紊乱,引起失眠。睡眠卫生教育可使患者学会控制与纠正各种影响睡眠的行为,通过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维持固定的起床时间,尽量减少卧床时间,注意饮食调节,睡前进食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于兴奋的娱乐活动,戒烟、戒酒等方式,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心理治疗

如果患者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给予心理治疗。在施行时必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鼓励癌症患者克服恐惧心理,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治疗目标要定得适当。很多研究表明,认知行为治疗对于失眠是有效的。

失眠患者往往对睡眠认知有偏差,要帮助患者对失眠建立正确的认知方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能促进良好睡眠的行为方式,最终使患者的睡眠情况改善。行为治疗包括冥想、放松训练、生物反馈治疗、刺激控制治疗和睡眠限制治疗。

癌痛治疗中“四不愿综合征”

我国每年新发癌症患者约180万,其中62%伴有疼痛,在中晚期癌症患者中,该比例高达80%,且以中、重度疼痛为主。然而,由于很多人存在“得了肿瘤哪有不疼的,尤其晚期患者,疼痛必不可免”、“癌痛治疗也就是吃吃药、打打针,对付对付,没什么好办法”等错误认识,以致约有70%的癌痛患者并未接受规范化除痛治疗,在“对付式治疗”或干脆不治疗中默默忍受着巨痛。

不愿说出癌痛来,想做一个“好”病人

患者不愿意或不会表达疼痛,是影响癌痛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患者认为癌痛是必然的,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疼痛是癌症恶化的征兆。还有的人认为过多和医生讨论疼痛,会减少医生抗肿瘤治疗的时间和精力,认为医生不喜欢听患者总抱怨疼痛,想做一个“好病人”,更不想增加亲人的担忧。

其实,肿瘤患者出现疼痛时一定要说出来,及时、正确向医生报告疼痛,对制订合理抗肿瘤治疗方案、有效除痛、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有些疼痛由抗肿瘤治疗引起,或是与肿瘤无关的慢性疼痛。及时向医生报告疼痛,有助于明确痛因,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消除巨大心理压力。

实践表明,多数癌痛通过简单方法就可有效控制,仅少数病人需复杂和综合治疗。疼痛还有可能是肿瘤发展的征兆,也可能是抗肿瘤治疗的反应,还可能是治疗有效的标志。医生及时掌握疼痛情况,对抗肿瘤治疗十分有利。

及时、正确报告疼痛,需准确回答如下问题:“疼痛了多长时间”“疼痛具体位置,是一处还是多处疼痛”“疼痛的程度,‘0’代表无痛,‘10’代表难以忍受的剧痛,可用0至10间的数字表达疼痛程度”“疼痛性质,是锐痛、穿透性痛、钝痛、钻心样痛、烧灼样痛还是电击样痛”“疼痛是否伴有麻木或麻痛感”“疼痛是否影响正常活动,影响的程度”等。

不愿早治疗癌痛,肿瘤治不好,癌痛止不住

受人们错误观念的影响,临床上常有患者忽略癌痛治疗,认为消除或控制了肿瘤,疼痛自然会消失,癌痛治疗无关紧要。另外,还有很多已无法接受抗肿瘤治疗者,放弃包括癌痛在内的所有治疗,任受病痛折磨。

其实,这些做法对患者治疗和康复都是极为不利的。更严重的是,每一次疼痛加剧都给患者带来病情加重的不良信号,使其失去治疗信心,加之疼痛对身体的巨大折磨,很多患者会发生严重的心理疾患,甚至自杀。

癌痛不仅仅是恶性肿瘤的一种症状,对于某些患者,它本身就是病。癌痛治疗与肿瘤治疗同等重要,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最好两者同步进行。这不仅可增强肿瘤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限,还能使晚期癌症患者在相对无痛的状态下,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旅程。

如果能及时治疗癌痛,这些不利影响将能避免。肿瘤患者在确诊之初,就应由除痛科医生对其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其除痛治疗的最佳时机,并密切随访、观察。肿瘤治疗对一些患者确实能从根本上解除或缓解疼痛,但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患者通过必要的除痛治疗,可处在相对无痛且较为舒适的状态,从而保证正常的饮食、睡眠与活动,这对提高治疗舒适感和耐受性,增强身体机能和战胜肿瘤的信心,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不愿意接受正规治疗,打针吃药应付着过

癌痛治疗只是吃吃药、打打针。在临床最常见到的是放弃治疗的态度,病人家属常常认为:癌症病人已经做过系统规定的治疗,但是还是发展到晚期,再治疗下去也没有太多的意义。患者到了病情晚期发生剧烈疼痛,是很“正常”的事情,也就打打针、吃吃药,止止痛。

事实上,这种观点是非常不正确的。它会给病人带来非常大的伤害。客观上讲,虽然一些晚期的肿瘤即便是采取治疗也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患者临终前疼痛得到缓解的权力。中晚期癌症患者中,疼痛比例高达80%,此时患者是非常痛苦的,在疼痛的煎熬下度日如年。

不但影响进食、活动能力、甚至连大小便等正常的人体生理功能也受到限制。由于引起癌痛的原因很多,机制也很复杂,治疗起来也不是简单的打针吃药。它是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过程,需要除痛专科医生的治疗技术和经验。

不了解“无痛病房”,吗啡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临床上不少重度癌痛患者在最后阶段即使大量增加吗啡剂量,也不能很好除痛。“连毒品都不管用了,还能有什么好办法啊?”。在临床中经常听到这样的患者向医生抱怨。对于已彻底丧失手术、放疗、化疗等肿瘤治疗机会的晚期癌症患者,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病。有效的除痛治疗可明显缓解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使他们有尊严、较舒服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

国际卫生组织倡导的‘三阶梯’药物除痛法,并非是万能的。“三阶梯”疗法的核心,是根据疼痛轻、中、重程度及患者身体情况,按不同等级给予不同药物治疗。由于癌痛原因多样、性质复杂,临床上部分重度癌痛患者在最后阶段,即使大量增加吗啡剂量,也不能很好除痛。

无痛病房-减轻癌症患者的痛苦

传统无痛病房侧重西医,疼就止疼,而我们却主张中西医结合,运用中医优势,来解决肿瘤病人痛苦。比如古代有很多方子都写了哪些中药可以解决病人的什么难受症状,并被日本引用后在临床效果很好,比如调理腹泻问题,但是中国的很多西医都不知道,因此患者走了很多弯路。

中医内服外治(海洋矿物药:海浮石龙骨、白英、蜂房;中药外敷膏)、针灸治疗、免疫三氧血回输、静脉点滴、中药穴位注射、中药外敷膏、药罐、耳穴压豆、熏蒸、手足浴、药物灌肠、中频、神灯、中药离子导入等,还有一些理疗手段如:偏振红光/激光穴位治疗,更有艾香暖灸、康复足道、周天药浴、益寿十四经、针灸、熏蒸等特色治疗。

哪些癌症可能会遗传

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癌症确实存有家族聚集现象。癌症本身并不会遗传,人们所遗传的是对癌症的易感性。多数癌症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共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让家族容易出现相同的癌症。另外,家族聚集现象与遗传是相关联但不相同的两个概念。虽然家族性能够说明癌症具有遗传性,但并不代表所有人都会被遗传。

肝癌

如果父母被查出肝癌,子女可以是一级预防对象,因为乙型肝炎病毒的垂直传播,易造成肝癌的家族聚集倾向。家有肝癌患者,其子女无论身体好坏都要进行一次全面的肝脏检查,如肝功能全项、B超等。

乳腺癌

乳腺癌有明显遗传倾向,特别是直系亲属间遗传的可能性很大。一般来说,如果母亲得乳腺癌,女儿得乳腺癌几率要比其他女性高出2—3倍。有家族史的女性,乳腺健康检查需提前到30岁左右,一股是35岁以前以B超检查为主:35岁以后进行钼靶摄片。

鼻咽癌

鼻咽癌发病有明显的种族易感性、地区聚集性和家族倾向性。有鼻咽癌家族史的人群,建议定期检查EB病毒。

胃癌

胃癌的出现与遗传有很大关系,有着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如果家族中的一代或两代人至少有两人患病,而且一人患病年龄小于50岁,所有患者均为弥漫型,就可能是遗传性胃癌。由于遗传性弥漫型胃癌早期病灶较为隐匿,因此要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肠癌

20%—30%的大肠癌患者有各类癌症的家族史。如果家里有一位直系亲属患家族性肠息肉病,那么家人就必须到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

结肠癌

这是一种家族性息肉病,大多长在大肠上,久不治愈就会发展为结肠癌。结肠癌的遗传概率比较高,况且亲属关系越近,患上的概率越大。数据显示,父母患有结肠癌,子女约有50%的概率会患上。另外,环境因素也会刺激结肠癌的发生。

预防癌症的秘诀十分简单,就是常吃碱性食物以防止酸性废物的累积,因为酸化的体液环境,是正常细胞癌变的肥沃土壤,调整体液酸碱平衡,是预防癌症的有效途径。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吸烟,世界卫生组织预言,如果人们都不再吸烟,5年之后,世界上的癌症将减少1/3;其次,不酗酒。烟和酒是极酸的酸性物质,长期吸烟喝酒的人,极易导致酸性体质。

不吃刺激性食物

不要过多地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年老体弱或有某种疾病遗传基因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和含碱量高的碱性食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有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

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可见压力是重要的癌症诱因,中医认为压力导致过劳体虚从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体内代谢紊乱,导致体内酸性物质的沉积;压力也可导致精神紧张引起气滞血淤、毒火内陷等。

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多在阳光下运动,多出汗可将体内酸性物质随汗液排出体外,避免形成酸性体质。

生活要规律

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人,如熬夜、打麻将、夜不归宿等生活无规律,都会加重体质酸化,容易患癌症。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保持弱碱性体质,使各种癌症疾病远离自己。

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

如被污染的水,农作物,家禽鱼蛋,发霉的食品等,要吃一些绿色有机食品,要防止病从口入。

癌症该怎么治疗比较好

早发现、早诊断是为了抓住最佳治疗时机施治。癌症的治疗手段五花八门,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手术治癌的最大优势是可把肿瘤及相应器官整体切除,不必考虑细胞的增殖状态和对治疗的敏感程度。

当肿瘤处在较早期阶段或者生长的部位有充分暴露的空间和足够切除的范围,肿瘤选择手术治疗就可获得根治机会。手术治疗的另一优势是术后可以获得病理诊断结果,为进一步治疗和愈后判断提供重要的信息。

手术治疗还有一个优势是多数手术切除不是切除肿瘤本身,而是切除肿瘤所在器官或组织,容易做到相对统一的规范治疗,治疗结果容易做到一致。而且切除后肿瘤消失,效果判定一目了然,很容易被患者接受。

但是,癌症是一类极其特殊的疾病,癌细胞的浸润性生长和易较早发生远处转移这两大生物学特征使外科手术刀的切除功能在部分肿瘤治疗上难以发挥应有的优势作用。而且手术切除受癌细胞侵犯血管及黏连的限制;受肿瘤生长在重要器官及特殊管道部位的限制;还受肿瘤生长在复杂解剖部位或重要功能部位的限制。

因此,外科手术在很多肿瘤局部治疗时很难切净或不能切净,加上外科手术治疗的有创性和高风险性使相当一部分有内科疾病和老年患者不能承受,因此,使外科在肿瘤治疗上的切除优势受到一定的限制。

70%的癌症治疗过程需要有放疗的参与,约有40%的肿瘤可以通过放疗根治。作为现代放疗技术之一的伽玛刀,通过多放射源、旋转式聚焦,可使放射线高度集中于癌肿,而周围剂量下降陡峭,宛如一团无形、无创、无孔不入的“浓烟”,适用于肺癌、肝癌、胰腺癌的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相对于外科手术,现代放疗有自己的优势:

一是放疗受血管限制较小,因为血管对放射线耐受量较高,当肿瘤浸润血管手术困难时采用放疗安全性较高。

二是没有部位限制,放射线无孔不入,任何部位都可采用放疗,特别是那些手术暴露困难或重要功能区或肿瘤侵入无法切除的部位,可采用放疗,对早期小病灶还可获得根治机会。

三是无创、对全身影响小,身体条件差的病人多数也能耐受放疗。

四是可治疗全身多处病灶,如肺癌脑转移,可对肺部原发灶放疗的同时,放疗脑转移,这就是局部手段全身治疗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