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的表现

2020-07-14

孤独症最核心的症状表现是交流的障碍,患者不能够正常与他人交流和沟通,包括语言方面、肢体交流等。患者基本上很少与他人进行眼神的对视,甚至别人与他对视时,眼神会躲避。大一点的孩子不会主动发起与同伴的交流,这是孤独症最核心的症状,还有核心的症状是重复刻板的行为,患者会反反复复做意义不大的事情,如反复开关灯、反复开关门、反复开关水龙头、反复开关柜子门或者是开关抽屉等。基本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是反复坐电梯,有的孩子是把各种物体、小汽车、积木、包括家里类似的东西,如瓶子、罐子,摆得很整齐,给他打乱一点就会大发脾气,这也是重复刻板的行为。孤独症患者还有一个特点是执拗,注意全都集中在他重复刻板的行为上,从一个场景转换到另外一个场景很困难,而且还会大发脾气,也有的孩子表现比较特殊,可能不存在这种典型的类型,没有明显的重复刻板的行为,但是实际上经过仔细的行为观察和了解后可以发现依然存在类似的问题,例如这种患者穿衣服时难,他不想穿,但是穿好后要给他脱下来也难,这也是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的转换困难。简而言之,注意交流的障碍、重复刻板的行为都是最核心的问题。此外,孩子的兴趣可能会很狭窄,不像正常的孩子见到新奇的东西,都会引起注意和兴趣,患者通常感兴趣只有几件事,如看动画片,仅仅喜欢看一两个动画片,患者的兴趣比较狭窄,例如喜欢汽车,看书的时候也只挑有汽车的书看,其它的书他也不感兴趣,或者是某一段时间孩子就喜欢其中一两件事,如某一段时间就喜欢听某一首歌,这都是属于兴趣狭窄的特点之一。还有孤独症的孩子容易出现感觉方面的异常,大部分的患者感觉敏感,他们感觉声音会放大,所以大噪音对患者来说是一种痛苦。放炮的声音、吹风机的声音,患者可能都会紧张和害怕,小一点的患者会哭,大一点的患者会捂耳朵;患者对光也比较敏感,例如夏天从屋子里面到外面,正常人会感觉到比较亮,但还不至于引起不适,但是孤独症患者会感觉到不舒适,此时他就会闭眼睛、捂眼睛;患者味觉也很敏感,所以孤独症的孩子很多都有挑食、偏食的情况。少数的孩子感觉方面异常会比较钝,如小婴儿,有的家长会反映打针不哭,正常情况打针肯定要哭,但是孤独症孩子对疼痛的感觉不敏感,但家长往往会认为小孩打针不哭,很乖,但实际上任何与正常孩子的差异,都应该引起注意。总之,孤独症最主要的特点是交流的障碍、重复刻板的行为、兴趣的狭窄、还有感觉方面的异常,这是病症四大最主要的特点。



孤独症的表现相关阅读


孤独症儿童怎么治疗

现在抑郁症,自闭症,孤独症出现的人越来越多,儿童也会出现孤独症,对孩子的危害很大,孤独症儿童可以用行为治疗方法,教育治疗方法以及手术治疗方法来解决,能够让孤独症问题更好地恢复,不会对孩子的生活造成影响。

孤独症是很多孩子都有的问题,主要会出现的症状就是不愿意和人接触,语言方面出现障碍,而且行为也比较异常,非常固执,对某一样东西可能会产生很强烈的依赖性,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孤独症儿童怎么治疗。
  1、教育治疗方法
  如果儿童有孤独症,容易出现的症状还是非常多的,也比较明显,通常情况下都不会和别人有目光方面的交流,而且语言方面也有障碍,说话比较晚,没有办法理解别人的意思,喜欢自言自语,某一些事情会重复进行,那么就应该教育他们一些社会上面的技能,要懂得和别人正确的交流沟通,交往方面的技巧一定要交给他们,还需要让孤独症儿童学会自理能力,一些行为规范,周围环境的调配以及公共场所设施的使用等,这样才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
  2、行为治疗方法
  有孤独症的儿童应该针对一些不好的习惯及时的改正,一般在高度结构化的环境当中进行专业的训练,特殊行为的矫正以及专门的学习,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
  3、手术治疗方法
  有孤独症的儿童也可以采用比较先进的治疗方式,像干细胞移植术,可以把干细胞用静脉输入的方式输入到患儿的身体里面,没有很大的痛苦以及创伤,又不需要开腹,一般治疗的时间也比较短,孩子是比较容易承受的,大概两个礼拜之内需要做4次移植,也是治疗孤独症的方法。
  上面介绍的就是孤独症儿童的治疗方法,出现孤独症以后孩子可能会做一些自己都没有办法控制的事情,需要对相关病情好好的了解,如果生活中出现了异常的症状,也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然后及时进行治疗,一定不要再耽误时间,避免问题越来越严重。

儿童孤独症怎么治疗

儿童孤独症这种疾病的治疗,首先可以考虑借助药物治疗,缓解某些不良症状;其次,可以考虑行为治疗,减少孩子的干扰;再者,可以考虑教育治疗,培养孩子跟跟他人交往的方式以及技巧;最后,还可以使用中医点穴治疗来进行治疗。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的出现,有一些孩子会出现了一些疾病,比如儿童孤独症,也就是自闭症,就是其中的一种,属于一种非常难以治疗的疾病。那么,儿童孤独症怎么治疗?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吧!
  1、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无法改变孤独症的病程,但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控制某些症状。使用的药物有抗精神病药、中枢神经兴奋剂、抗组织胺类药、杭抑郁制剂、理盐和维生素等,疗效均无定论。
  2、行为治疗
  治疗重点应放在促进孤独症儿童的社会化和语言发育上,尽量减少那些干扰儿童功能和与学习不协调的病态行为,如刻板、自伤、侵犯性行为。行为治疗的原则。第一,治疗方案应个别化。第二,帮助儿童尽量能把在医院及学校习得的技巧,移植到家里或其他场合。第三,治疗的另一目的是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发育,故不宜长期住院。
  3、教育治疗
  教育的目标重点应该是教会他们有用的社会技能,如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与人交往的方式和技巧;与周围环境协调配合及行为规范,公共设施的利用的等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教育训练要特别注意个别化。教育训练开始的年龄越小越好,获得后越容易固定下来。教育训练中要特别注意父母所起的作用。教育训练还应做到坚持和长期性,教师和父母要懂得不能期望在短期的训练中改变儿童的行为或一定能学会一项技能。
  4、中医点穴治疗
  从中医观点而言,智力活动乃属于五脏六腑功能之范畴,肾为先天之本,主骨主髓,心为君之宫而主神明;肝为将军之宫而主谋虑,小几先天禀赋不足,又或者是后天失养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会诱发诸如心脏、肝脏以及肾脏等等脏腑受到损伤,从而导致髓海不充以及神智衰弱,此外,还有谋虑失常,从而产生智力低下等等病症。通过中医点穴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儿童孤独症所带来的种种不良症状。

儿童孤独症的表现

儿童孤独症的表现有孤独离群、语言发育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和刻板行为,患有儿童孤独症的患儿从小就喜欢一个人独处,不喜欢和他人交往、交流。甚至在和比较亲密的人拥抱时,也不会表现出任何情绪,严重时还会造成终身沉默不语。

每个孩子的性格都是不同的,有一些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会比较外向活泼,而有一些则会比较内向,如果发现孩子比较内向,这很有可能是患上了孤独症。儿童孤独症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也被称为是自闭症,当出现这种情况后,建议及时的治疗,那么儿童孤独症的表现具体有哪些呢?
  一、儿童孤独症的表现
  1.孤独离群
  儿童孤独症的表现之一就是孤独离群,有一些患儿在婴儿时期就会出现这种特征,从小就和自己的父母亲不亲近,不喜欢被人抱,也不会主动找其他的小孩玩。如果别人呼唤他不会有反应,比较喜欢单独活动,这种患儿表面不会拒绝他人,但也不会和小朋友进行交往,严重缺乏社会交往的技巧。
  2.语言发育障碍
  大多数孤独症的患儿都会出现语言发育障碍的情况,一般到了2~3岁都不会说话,或者是在正常语言发育后会出现语言倒退。在2~3岁之前有表达性语言,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会逐渐的减少,甚至完全丧失,最后可能会出现终身沉默不语的情况,而且这类患儿对语言的感受和表达能力都会存在障碍。
  3.社会交往障碍
  这类患儿还会有社会交往障碍,孤独症的儿童无法和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在年幼的时候不会和他人对视,表情也比较贫乏。不会期待与父母或比较亲密的人拥抱,甚至还会拒绝这种拥抱和爱抚。
  4.刻板行为
  患有孤独症的患儿还会出现刻板行为,这类患儿可能会对某些物见产生痴迷和依恋,例如患者喜欢轮子,那么可能会一整天都抱着汽车玩具,转动轮子。这类患者对环境的要求也会一成不变,例如桌上的物品,房里的家具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格式,不能随意的更改,否则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情绪。
  二、儿童孤独症的原因
  1.受疾病感染
  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患上了风疹或德国麻疹,就会使胎儿的脑部发育受到损伤,导致胎儿患上孤独症。除此之外,如果孕妇患上了新陈代谢疾病,也可能会使脑细胞功能失调,影响脑神经传递信息的功能,从而形成儿童孤独症。
  2.遗传因素
  患上儿童孤独症还有可能是遗传所引起的,如果家族中有孤独症患者,那么自己患上孤独症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母亲成为孩子的镜子

母亲的影响之所以重要,心理学家经过对母婴互动行为的系列研究,发现了其中的关键。

“婴儿仰望他的母亲,在母亲眼中看见他自己。”著名的精神分析家如此诗意地描述母婴关系互动中母亲的重要性。

母亲在亲子关系中,就如同一面镜子存在着。孩子在这面镜子中渐渐形成对自己的认识,并根据母亲的回应而渐渐形成自己的各种认同和适应,最后形成自我人格。因此,这面镜子在孩子自我的逐渐养成过程中,居于关键的位置。

一次母婴观察录像

当婴儿微笑着,他的脸望向母亲,而母亲却正抑郁着,表情无精打采,完全没有注意到孩子对自己的呼唤,继续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继续着自己的忧郁。过了一会儿,婴儿的脸开始起了变化,微笑在消失,并渐渐转变成不苟言笑的脸。再渐渐的,婴儿的脸开始变得抑郁起来,仿佛是对母亲的抑郁的回应。

以上经典场景,被永远地记录在精神分析关于儿童发展心理的母婴研究录像中。它发生在几十年前的英国。之后,母婴互动观察的扩展研究继续着,而观察结果越来越表明,母亲与婴儿的互动中自身的情感状态,对孩子的自我塑造具有关键性作用。当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家在研究中发现,婴儿甚至出生5小时后,就能与母亲有情感共鸣。孩子最基础的情感启动来自母亲。

婴儿和母亲之间的情感互动,如果经常是抑郁性的共鸣,而它又成了一种养育风格,那么婴儿之后的自我发展就会被抑郁的基调所缠绕。反之,如果母婴的互动是持续性的乐观或者安全欢快的风格,婴儿之后的自我发展通常就会表现得更自主和积极。成人依恋的研究在追踪了三代人之后,确定地发现孩子的人格形成与母亲的情感相关。

妈妈,我在你眼中确立自己

记得有一次在朋友家里做客。他们家10个月大的小宝贝在地上爬行,追逐着玩具,突然一下倾倒,头撞在木板地上。小宝贝的母亲见此情景,立即大喊着“宝宝”飞奔过来。此时,我注意到,宝宝已经开始爬起来继续追逐他的玩具了,根本不在乎自己的头撞了地一下。但由于母亲的反应,小宝贝开始感受到危险,在他眼中,巨人一般的母亲大喊着正在冲向自己,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一种威胁感袭上心头,脸上开始出现哭的前奏,甚至有了哭声。由于我在近前,我赶快对小宝贝的母亲喊停,让她稍稍等一下。当母亲在百米冲刺般的速度中刹下车后,只在瞬间,小宝宝又去玩了。他的母亲也很惊讶这个变化的发生。

在这个母婴互动过程中,很明显,由于不够沉着,母亲未经调整的本能情绪被随意地释放出来,影响了孩子的体验,让孩子的评估几乎出现了歪曲。

孩子的人格形成与母亲的情感相关。

类似的行为,很多。例如当孩子做了某个游戏,然后望向母亲,母亲如果是不高兴的反应——可能她在经历自己的事,孩子的感受基本多会是自己的行为“做错了什么”。

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母婴互动过程虽然是很微观的和不显著的,但在当下发生的场景中,母亲的社会性反应对婴儿的行为是带有解释性的,也就是说,母亲的情感反应如果是错位的,她的这种解释可能会错误地覆盖掉孩子本身的体验的发生,导致孩子得到歪曲的情感认知。如果这是一种长期养育风格,后果可能就是孩子在成长中,逐渐曲解、并错误地建构自我的体验,产生一系列无效、有害的情感和认知的困扰。相反,如果母亲是一种呼应性的态度,常以赞赏或者是喜欢的目光望向孩子,孩子的游戏行为产生的内心愉悦体验就可能确定下来,他在游戏中所展现的自我也就被确定下来,并因为获得积极的注解,而成为未来健康自我人格的一部分。

用一句孩子角度的话来说,“妈妈,我在你的眼中确立我的自己是谁”。

母亲:孩子自我养成之镜

看到这儿,很多女人可能会觉得做母亲是一件责任过于重大、要求实在太高的一个角色,很担心自己无法胜任。我很愿意分享一位德国精神分析教授的回应:不需要太紧张和刻意,因为,作为母亲的本性已使女人获得了养育的绝大部分自然经验。唯一不同的是,因为对目前这些知识的了解,我们在养育行为中会多一种反省,更加适切的养育自己的孩子。

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需要最好的母亲,只要足够好的母亲就可以了。这是什么意思?

用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的视角,足够好的母亲需要具备的态度就是,“不含诱惑的深情和没有敌意的坚决”。

就是说,作为母亲能够让孩子知道,她的爱是没有条件的。例如母亲说,你只有在学校考一百分妈妈才爱你,这就是有诱惑的行为。同样,乖不乖、聪明不聪明,这些和妈妈爱不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爱是因为,不管孩子发生了什么,妈妈在天性中都会无私地爱。

但这并不意味着妈妈的爱是纵容的。“没有敌意的坚决”,就是说虽然妈妈对孩子的管束和教育的态度应该是坚决和确定的,且不以暴力或者诱惑的方式进行。著名的家庭治疗师米纽琴有一个经典案例:一个3岁孩子不顾及场合随时随地要求妈妈给自己糖吃,如果不给或者没有,孩子就哭、闹、满地打滚,直到母亲屈服。妈妈因为这个困扰带着孩子来接受家庭亲子治疗。在访谈过程中,孩子又再次因为要吃糖而哭闹起来,以至整个局面变得无法进行。妈妈准备屈服时,米纽琴建议暂时不要立即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也不要去打骂,而是陪着,让孩子去哭闹。这样坚持了半小时,孩子的行为自动停止下来,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不再出现这样的不顾及他人的行为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母亲是出了一把汗,因为她要克服自己对孩子比较原始的爱,而发展出一种能够有所克制并且能够包容孩子行为的情感能力。

母亲是作为孩子在社会性行为中第一个对象存在的,因此她起着镜子的作用,但是否成为一面正确的镜子,是需要努力的,并不轻松。因为在我们人类的性格中,母亲虽然具备这样的人格潜力和责任,但如果她放任自己而不愿意接受养育孩子中的自我成长,不愿意承担其中的烦恼,那么这个任务是不容易完成的。

科胡特总结母子互动过程时说,“母亲眼中发射出的爱的光芒呼应了孩子显示自己的游戏;其他种种母亲对孩子自我价值和自我展示的快乐行为的呼应肯定了孩子的自尊;通过逐渐的有选择性的回应,帮助孩子将这些自我价值和自我展示的期望和行为倒入现实生活的发展方向中”。

母亲在亲子关系中,就如同一面镜子存在着。孩子在这面镜子中渐渐形成对自己的认识,并根据母亲的回应而渐渐形成自己的各种认同和适应,最后形成自我人格。因此,这面镜子在孩子自我的逐渐养成过程中,居于关键的位置。

孤独症(无智障自闭症)的表现及治疗

儿童心智理论和主体间沟通能力的正常发展

心智理论是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并从他人的行为当中解释其心理状态的能力。心智理论能力可以确定感知情感,理解他人的交流意图,并理解非言语方式的交流。心智理论能力是情感同化的基础。

心智理论应该是一种先天性的认知机制,心智理论是从婴儿出生后第二个月开始在母婴互动调整下的主体间初级沟通的基础上发展的。根据这一设想,在母婴二人组合中,孩子会感觉到母亲的表情与表情的节奏,能够随之调整自己与母亲同步,从而进行原对话。二者互相适用调整,令他们的主观状态互相协调,从而创造出一种共同的精神空间,即主体间的初级沟通,在此基础上,心智理论开始根据孩子的经验建立起来。

无论各派学者的理论观点有何不同,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心智理论是在大约3岁到10岁这段期间建立起来的:

孩子在3岁左右开始能够理解他人的欲望、情感和意图。他会辨别一个人的情感状态,并理解这种状态在不同的意向和情景下的区别。但他只能从他自己的角度来解释情况。他会把自己的欲望、意向和情感借给他人,例如他会认为小猫的盘子里有糖果就会高兴,而盘子里如果是生肉小猫就会不高兴。

- 孩子在4岁左右能理解同一个物体可以有多个视角,因此两个人可能对此物体有不同的看法。

- 孩子到了4至6岁之间可以把表面与实际情况区分开,如石头-海绵测试(弗拉维尔/Flavell和戈林/Green,1983年)证明:如果拿一个涂得像个石头的海绵给孩子看,他可能回答说这很像海绵但实际上是个石头。他能明白一个人不是按照实际情况行事,而是按照自己对这一情况的看法行事,表象可能是假的。他可能会将错误的信念归属于他人,如把就某个客观事件的想法归于他人(一度错误信念)——Smarties糖果盒测验(哥普尼克和阿斯汀顿,1988年),Sally-Anne藏玩偶游戏(巴隆-科恩、莱斯利和弗里斯),Maxi和巧克力测验(温默和沛讷)都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个年龄段,孩子明白一个人会到先前放东西的地方去找那样东西,而不是到他不在时东西被移动的地方去找。他可以根据另一个人的想法将某一种想法安插在一个人的头上(二度错误信念)。这类推理就像那种玛丽认为保罗想的是…一样。孩子会逐渐区分外表与真实情感,辨别笑话和谎言。

- 在9岁或10岁时,孩子开始有能力明白什么是“错误行为”。他既可以理解犯错人的心态也可以理解该错误受害者的心态。

主体间的沟通能力持续发展,并根据经验变得细腻成熟。

自闭症中主体间沟通障碍

无论学者们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有何分歧,但大多数学者都观察到自闭症患者心智理论建立的迟缓,并都认为主体间沟通障碍是自闭症的核心问题。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2013年)中用“自闭症谱系障碍”这一术语取代了原来用的“广泛性发展障碍”。这些障碍被视为一个连续谱,并在二元基础上加以诊断(一方面是有限、重复和刻板的行为、兴趣点和活动,另一方面是关系和沟通障碍)。阿斯伯格综合症被纳入其中,处于自闭症连续谱的末端。新版手册更加强调了主体间沟通障碍的重要性。

症候描述

在使用语言之前,婴儿处于一种充满韵律、节奏、音调的的环境中:这是情感意义共享的原语言。

在托儿所里哭泣的婴儿中,人们分不出是皮埃尔的哭声还是利奥的哭声,但却能感觉道孩子哭泣的原因:“婴儿好像是饿了,婴儿好像很难受…”。对于有自闭症风险的婴儿,人们会注意到一种关系回避反应,其情况则刚好相反。托儿所的工作人员和家长大多数时候都能在其他婴儿的叫声中分辨出那是朱丽的奇特叫声,但却不知道那叫声是什么意思。这些婴儿的叫声与其他婴儿的叫声旋律不同。婴儿似乎听不出父母的声音也不感兴趣;模拟式和效仿式的交流极少或贫乏。家长试着通过各种尝试、试验和错误想弄明白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家长对无法与孩子沟通感到无助、惶恐和痛苦,感觉自己与孩子不相适合、无能…,这可能会导致持久的交流障碍。非言语沟通方式无论是在信息接受还是表达上都没有建立起来,或者很晚才被建立且方式贫乏。

我们观察到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上有困难。他的脸部无表情;当他说话时,语速通常是断断续续的,韵律奇怪,语调单调。由于不理解语调、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所表达的情感意义,自闭症儿童不能学会这些方式用来确定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对语言的理解都是“按字面意义”来理解的,很难理解双关语;如果你对脏兮兮的小孩生气地说“你真干净!”,自闭症儿童往往将这句话解释为一种鼓励。自闭症儿童对比喻很难理解。他可能知道什么是脚(腿的末端),但他却难以理解什么是墙脚或山脚…。一些(法语中的)说法如“从柜子上跌下来[1]”、“挨了一竹杠[2]”或“被马一样的高烧钉在床上[3]”对他来说会感到百思不解,并可能成为混乱和焦虑的原由。语言中暗含的意思和讽刺也令他无法理解,反而会造成误会、敏感的反应和自我隔离。通常人们认为55-70%的沟通方式是非语言类的。然而,自闭症患者通常只能掌握表面明显的方式。他不能明白同时传递的信息的多重意思,其中包括讲出的话语、语境,以及身体姿态、面部表情、语调和语速所表达的意思。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这会导致混乱和信息的不清晰。即使有良好的智力水平,即使其说话能力不错,自闭症儿童也往往难以成为一个好的对话者。因此,在其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或理解之间可能存在较大的差距,其理解水平普遍低于其表达水平。

到了青春期时,即使正常上学,主体间沟通障碍仍是自闭症青少年面临的核心困难。自闭症青少年会表现出很难里解自己的同龄人,其感情和意向。他们很难与他人建立友谊,而往往是操作、欺凌、嘲弄的受害者。他们试图通过观察、智力分析来克服主体间沟通的困难。

主体间沟通障碍的精神病理影响

主体间沟通障碍妨碍了与他人交流和互动关系的质量,并阻碍了自闭症患者建立令人满意的社会关系和友谊的可能性(人际关系方面)。主体间沟通障碍也可能导致严重病理后果,出现代偿失调/结构化风险,表现为抑郁、生理本能反常、偏执(心灵内部方面)。

我们可以认为主体间沟通障碍是造成这个孩子关系障碍的根源,并引发敏感反应,有构建偏执模式的风险。

治疗观点

各方学者都一致认为尽早检查、确定无智障自闭症儿童主体间沟通障碍和早期实施治疗十分重要。这些孩子的主体间沟通障碍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出现,并在小学时开始发展。通常大多在这个年龄段,家长们会因为孩子在学校及在家庭以外的行为和关系困难前来咨询医生。在咨询方面,我们可以建议采用如阿特伍德的澳大利亚等级表(2010年)这类表格,以找出主体间沟通的问题所在。然后可以进行特殊的检查来详细地评估主体间的理解和沟通能力。

面对这些孩子同时具有认知、关系、心理情感困难和结构化风险以及病理代偿失调时,进行多学科交叉治疗,既从认知能力也从心理动力方面进行治疗则显得十分重要。结合特定的心理治疗和言语治疗建立一种机制,来针对主体间沟通问题进行治疗是一个有意义的工作方向。我们发现在特定团组中进行治疗对这些儿童特别有利。在这种类团组中,我们可以针对理解和情感表达、隐喻、双关语、幽默等进行工作。我们也要训练对话、听讲和说话、叙事共享、想象共享的能力。我们可以采用将社会情境、日常生活场景戏剧化的方法。有一些专门开发的集体纸板游戏也可以使用:如Orion(一种用纸牌训练词汇的游戏,Mouterde、Ortho出品),Jeu dis tout(什么都说游戏,Cadima、Ortho出品),La 8ème dimension(第8维度,Marcelli 和 Catheline,Valoremis出品)以及Pluryone(训练即兴想象力游戏,Valorémis出品)等。阿特伍德(2010年)认为,集体工作可以有效帮助无智障自闭症青少年。他建议组成开发社交技能的团组,使用如格莱(C。 Gray)围绕漫画进行对话的这类工具以及一些学习实用指南(《教导自闭症孩子理解别人的想法》,Baron-Cohen 和 coll。,2010年;或《情感交流指南》,Baron-Cohen,2004年)。在这种伴随儿童开发能力的工作中,必须与家庭建立信任关系,结成治疗联盟,以精心地予以引导。同时与学校教师进行信息沟通和指导也非常重要,以便老师能够理解孩子的困难采取适当的行为和教学方法,并促进孩子融入学校集体当中。

目前无论是认知派学者还是心理分析学家们都通过各自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对自闭症中主体间沟通能力的障碍和发展这一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许多不同的方法之间已不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因而彼此之间的桥梁越来越多。我们经常要伴随这些孩子的发展要进行长时期的治疗,协助他们走出自我禁闭的障碍。在心理和社会之门打开之后,这些孩子往往对他们的周围环境表现出手足无措,因为这个环境相对于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仍很陌生。有时,他们会处于极大的困难之中,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所发展的一些症状可能会对其个性的构建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打开了最初的大门之后,我们对其继续治疗支持非常重要。临床实践也表明了同时进行认知能力和心理动力的交叉治疗对促进这些孩子朝积极方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孤独症的表现-乡间郎中

孤独症的表现

2020-07-14

孤独症最核心的症状表现是交流的障碍,患者不能够正常与他人交流和沟通,包括语言方面、肢体交流等。患者基本上很少与他人进行眼神的对视,甚至别人与他对视时,眼神会躲避。大一点的孩子不会主动发起与同伴的交流,这是孤独症最核心的症状,还有核心的症状是重复刻板的行为,患者会反反复复做意义不大的事情,如反复开关灯、反复开关门、反复开关水龙头、反复开关柜子门或者是开关抽屉等。基本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是反复坐电梯,有的孩子是把各种物体、小汽车、积木、包括家里类似的东西,如瓶子、罐子,摆得很整齐,给他打乱一点就会大发脾气,这也是重复刻板的行为。孤独症患者还有一个特点是执拗,注意全都集中在他重复刻板的行为上,从一个场景转换到另外一个场景很困难,而且还会大发脾气,也有的孩子表现比较特殊,可能不存在这种典型的类型,没有明显的重复刻板的行为,但是实际上经过仔细的行为观察和了解后可以发现依然存在类似的问题,例如这种患者穿衣服时难,他不想穿,但是穿好后要给他脱下来也难,这也是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的转换困难。简而言之,注意交流的障碍、重复刻板的行为都是最核心的问题。此外,孩子的兴趣可能会很狭窄,不像正常的孩子见到新奇的东西,都会引起注意和兴趣,患者通常感兴趣只有几件事,如看动画片,仅仅喜欢看一两个动画片,患者的兴趣比较狭窄,例如喜欢汽车,看书的时候也只挑有汽车的书看,其它的书他也不感兴趣,或者是某一段时间孩子就喜欢其中一两件事,如某一段时间就喜欢听某一首歌,这都是属于兴趣狭窄的特点之一。还有孤独症的孩子容易出现感觉方面的异常,大部分的患者感觉敏感,他们感觉声音会放大,所以大噪音对患者来说是一种痛苦。放炮的声音、吹风机的声音,患者可能都会紧张和害怕,小一点的患者会哭,大一点的患者会捂耳朵;患者对光也比较敏感,例如夏天从屋子里面到外面,正常人会感觉到比较亮,但还不至于引起不适,但是孤独症患者会感觉到不舒适,此时他就会闭眼睛、捂眼睛;患者味觉也很敏感,所以孤独症的孩子很多都有挑食、偏食的情况。少数的孩子感觉方面异常会比较钝,如小婴儿,有的家长会反映打针不哭,正常情况打针肯定要哭,但是孤独症孩子对疼痛的感觉不敏感,但家长往往会认为小孩打针不哭,很乖,但实际上任何与正常孩子的差异,都应该引起注意。总之,孤独症最主要的特点是交流的障碍、重复刻板的行为、兴趣的狭窄、还有感觉方面的异常,这是病症四大最主要的特点。



孤独症的表现相关阅读


孤独症儿童怎么治疗

现在抑郁症,自闭症,孤独症出现的人越来越多,儿童也会出现孤独症,对孩子的危害很大,孤独症儿童可以用行为治疗方法,教育治疗方法以及手术治疗方法来解决,能够让孤独症问题更好地恢复,不会对孩子的生活造成影响。

孤独症是很多孩子都有的问题,主要会出现的症状就是不愿意和人接触,语言方面出现障碍,而且行为也比较异常,非常固执,对某一样东西可能会产生很强烈的依赖性,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孤独症儿童怎么治疗。
  1、教育治疗方法
  如果儿童有孤独症,容易出现的症状还是非常多的,也比较明显,通常情况下都不会和别人有目光方面的交流,而且语言方面也有障碍,说话比较晚,没有办法理解别人的意思,喜欢自言自语,某一些事情会重复进行,那么就应该教育他们一些社会上面的技能,要懂得和别人正确的交流沟通,交往方面的技巧一定要交给他们,还需要让孤独症儿童学会自理能力,一些行为规范,周围环境的调配以及公共场所设施的使用等,这样才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
  2、行为治疗方法
  有孤独症的儿童应该针对一些不好的习惯及时的改正,一般在高度结构化的环境当中进行专业的训练,特殊行为的矫正以及专门的学习,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
  3、手术治疗方法
  有孤独症的儿童也可以采用比较先进的治疗方式,像干细胞移植术,可以把干细胞用静脉输入的方式输入到患儿的身体里面,没有很大的痛苦以及创伤,又不需要开腹,一般治疗的时间也比较短,孩子是比较容易承受的,大概两个礼拜之内需要做4次移植,也是治疗孤独症的方法。
  上面介绍的就是孤独症儿童的治疗方法,出现孤独症以后孩子可能会做一些自己都没有办法控制的事情,需要对相关病情好好的了解,如果生活中出现了异常的症状,也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然后及时进行治疗,一定不要再耽误时间,避免问题越来越严重。

儿童孤独症怎么治疗

儿童孤独症这种疾病的治疗,首先可以考虑借助药物治疗,缓解某些不良症状;其次,可以考虑行为治疗,减少孩子的干扰;再者,可以考虑教育治疗,培养孩子跟跟他人交往的方式以及技巧;最后,还可以使用中医点穴治疗来进行治疗。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的出现,有一些孩子会出现了一些疾病,比如儿童孤独症,也就是自闭症,就是其中的一种,属于一种非常难以治疗的疾病。那么,儿童孤独症怎么治疗?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吧!
  1、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无法改变孤独症的病程,但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控制某些症状。使用的药物有抗精神病药、中枢神经兴奋剂、抗组织胺类药、杭抑郁制剂、理盐和维生素等,疗效均无定论。
  2、行为治疗
  治疗重点应放在促进孤独症儿童的社会化和语言发育上,尽量减少那些干扰儿童功能和与学习不协调的病态行为,如刻板、自伤、侵犯性行为。行为治疗的原则。第一,治疗方案应个别化。第二,帮助儿童尽量能把在医院及学校习得的技巧,移植到家里或其他场合。第三,治疗的另一目的是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发育,故不宜长期住院。
  3、教育治疗
  教育的目标重点应该是教会他们有用的社会技能,如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与人交往的方式和技巧;与周围环境协调配合及行为规范,公共设施的利用的等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教育训练要特别注意个别化。教育训练开始的年龄越小越好,获得后越容易固定下来。教育训练中要特别注意父母所起的作用。教育训练还应做到坚持和长期性,教师和父母要懂得不能期望在短期的训练中改变儿童的行为或一定能学会一项技能。
  4、中医点穴治疗
  从中医观点而言,智力活动乃属于五脏六腑功能之范畴,肾为先天之本,主骨主髓,心为君之宫而主神明;肝为将军之宫而主谋虑,小几先天禀赋不足,又或者是后天失养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会诱发诸如心脏、肝脏以及肾脏等等脏腑受到损伤,从而导致髓海不充以及神智衰弱,此外,还有谋虑失常,从而产生智力低下等等病症。通过中医点穴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儿童孤独症所带来的种种不良症状。

儿童孤独症的表现

儿童孤独症的表现有孤独离群、语言发育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和刻板行为,患有儿童孤独症的患儿从小就喜欢一个人独处,不喜欢和他人交往、交流。甚至在和比较亲密的人拥抱时,也不会表现出任何情绪,严重时还会造成终身沉默不语。

每个孩子的性格都是不同的,有一些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会比较外向活泼,而有一些则会比较内向,如果发现孩子比较内向,这很有可能是患上了孤独症。儿童孤独症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也被称为是自闭症,当出现这种情况后,建议及时的治疗,那么儿童孤独症的表现具体有哪些呢?
  一、儿童孤独症的表现
  1.孤独离群
  儿童孤独症的表现之一就是孤独离群,有一些患儿在婴儿时期就会出现这种特征,从小就和自己的父母亲不亲近,不喜欢被人抱,也不会主动找其他的小孩玩。如果别人呼唤他不会有反应,比较喜欢单独活动,这种患儿表面不会拒绝他人,但也不会和小朋友进行交往,严重缺乏社会交往的技巧。
  2.语言发育障碍
  大多数孤独症的患儿都会出现语言发育障碍的情况,一般到了2~3岁都不会说话,或者是在正常语言发育后会出现语言倒退。在2~3岁之前有表达性语言,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会逐渐的减少,甚至完全丧失,最后可能会出现终身沉默不语的情况,而且这类患儿对语言的感受和表达能力都会存在障碍。
  3.社会交往障碍
  这类患儿还会有社会交往障碍,孤独症的儿童无法和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在年幼的时候不会和他人对视,表情也比较贫乏。不会期待与父母或比较亲密的人拥抱,甚至还会拒绝这种拥抱和爱抚。
  4.刻板行为
  患有孤独症的患儿还会出现刻板行为,这类患儿可能会对某些物见产生痴迷和依恋,例如患者喜欢轮子,那么可能会一整天都抱着汽车玩具,转动轮子。这类患者对环境的要求也会一成不变,例如桌上的物品,房里的家具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格式,不能随意的更改,否则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情绪。
  二、儿童孤独症的原因
  1.受疾病感染
  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患上了风疹或德国麻疹,就会使胎儿的脑部发育受到损伤,导致胎儿患上孤独症。除此之外,如果孕妇患上了新陈代谢疾病,也可能会使脑细胞功能失调,影响脑神经传递信息的功能,从而形成儿童孤独症。
  2.遗传因素
  患上儿童孤独症还有可能是遗传所引起的,如果家族中有孤独症患者,那么自己患上孤独症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母亲成为孩子的镜子

母亲的影响之所以重要,心理学家经过对母婴互动行为的系列研究,发现了其中的关键。

“婴儿仰望他的母亲,在母亲眼中看见他自己。”著名的精神分析家如此诗意地描述母婴关系互动中母亲的重要性。

母亲在亲子关系中,就如同一面镜子存在着。孩子在这面镜子中渐渐形成对自己的认识,并根据母亲的回应而渐渐形成自己的各种认同和适应,最后形成自我人格。因此,这面镜子在孩子自我的逐渐养成过程中,居于关键的位置。

一次母婴观察录像

当婴儿微笑着,他的脸望向母亲,而母亲却正抑郁着,表情无精打采,完全没有注意到孩子对自己的呼唤,继续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继续着自己的忧郁。过了一会儿,婴儿的脸开始起了变化,微笑在消失,并渐渐转变成不苟言笑的脸。再渐渐的,婴儿的脸开始变得抑郁起来,仿佛是对母亲的抑郁的回应。

以上经典场景,被永远地记录在精神分析关于儿童发展心理的母婴研究录像中。它发生在几十年前的英国。之后,母婴互动观察的扩展研究继续着,而观察结果越来越表明,母亲与婴儿的互动中自身的情感状态,对孩子的自我塑造具有关键性作用。当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家在研究中发现,婴儿甚至出生5小时后,就能与母亲有情感共鸣。孩子最基础的情感启动来自母亲。

婴儿和母亲之间的情感互动,如果经常是抑郁性的共鸣,而它又成了一种养育风格,那么婴儿之后的自我发展就会被抑郁的基调所缠绕。反之,如果母婴的互动是持续性的乐观或者安全欢快的风格,婴儿之后的自我发展通常就会表现得更自主和积极。成人依恋的研究在追踪了三代人之后,确定地发现孩子的人格形成与母亲的情感相关。

妈妈,我在你眼中确立自己

记得有一次在朋友家里做客。他们家10个月大的小宝贝在地上爬行,追逐着玩具,突然一下倾倒,头撞在木板地上。小宝贝的母亲见此情景,立即大喊着“宝宝”飞奔过来。此时,我注意到,宝宝已经开始爬起来继续追逐他的玩具了,根本不在乎自己的头撞了地一下。但由于母亲的反应,小宝贝开始感受到危险,在他眼中,巨人一般的母亲大喊着正在冲向自己,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一种威胁感袭上心头,脸上开始出现哭的前奏,甚至有了哭声。由于我在近前,我赶快对小宝贝的母亲喊停,让她稍稍等一下。当母亲在百米冲刺般的速度中刹下车后,只在瞬间,小宝宝又去玩了。他的母亲也很惊讶这个变化的发生。

在这个母婴互动过程中,很明显,由于不够沉着,母亲未经调整的本能情绪被随意地释放出来,影响了孩子的体验,让孩子的评估几乎出现了歪曲。

孩子的人格形成与母亲的情感相关。

类似的行为,很多。例如当孩子做了某个游戏,然后望向母亲,母亲如果是不高兴的反应——可能她在经历自己的事,孩子的感受基本多会是自己的行为“做错了什么”。

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母婴互动过程虽然是很微观的和不显著的,但在当下发生的场景中,母亲的社会性反应对婴儿的行为是带有解释性的,也就是说,母亲的情感反应如果是错位的,她的这种解释可能会错误地覆盖掉孩子本身的体验的发生,导致孩子得到歪曲的情感认知。如果这是一种长期养育风格,后果可能就是孩子在成长中,逐渐曲解、并错误地建构自我的体验,产生一系列无效、有害的情感和认知的困扰。相反,如果母亲是一种呼应性的态度,常以赞赏或者是喜欢的目光望向孩子,孩子的游戏行为产生的内心愉悦体验就可能确定下来,他在游戏中所展现的自我也就被确定下来,并因为获得积极的注解,而成为未来健康自我人格的一部分。

用一句孩子角度的话来说,“妈妈,我在你的眼中确立我的自己是谁”。

母亲:孩子自我养成之镜

看到这儿,很多女人可能会觉得做母亲是一件责任过于重大、要求实在太高的一个角色,很担心自己无法胜任。我很愿意分享一位德国精神分析教授的回应:不需要太紧张和刻意,因为,作为母亲的本性已使女人获得了养育的绝大部分自然经验。唯一不同的是,因为对目前这些知识的了解,我们在养育行为中会多一种反省,更加适切的养育自己的孩子。

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需要最好的母亲,只要足够好的母亲就可以了。这是什么意思?

用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的视角,足够好的母亲需要具备的态度就是,“不含诱惑的深情和没有敌意的坚决”。

就是说,作为母亲能够让孩子知道,她的爱是没有条件的。例如母亲说,你只有在学校考一百分妈妈才爱你,这就是有诱惑的行为。同样,乖不乖、聪明不聪明,这些和妈妈爱不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爱是因为,不管孩子发生了什么,妈妈在天性中都会无私地爱。

但这并不意味着妈妈的爱是纵容的。“没有敌意的坚决”,就是说虽然妈妈对孩子的管束和教育的态度应该是坚决和确定的,且不以暴力或者诱惑的方式进行。著名的家庭治疗师米纽琴有一个经典案例:一个3岁孩子不顾及场合随时随地要求妈妈给自己糖吃,如果不给或者没有,孩子就哭、闹、满地打滚,直到母亲屈服。妈妈因为这个困扰带着孩子来接受家庭亲子治疗。在访谈过程中,孩子又再次因为要吃糖而哭闹起来,以至整个局面变得无法进行。妈妈准备屈服时,米纽琴建议暂时不要立即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也不要去打骂,而是陪着,让孩子去哭闹。这样坚持了半小时,孩子的行为自动停止下来,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不再出现这样的不顾及他人的行为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母亲是出了一把汗,因为她要克服自己对孩子比较原始的爱,而发展出一种能够有所克制并且能够包容孩子行为的情感能力。

母亲是作为孩子在社会性行为中第一个对象存在的,因此她起着镜子的作用,但是否成为一面正确的镜子,是需要努力的,并不轻松。因为在我们人类的性格中,母亲虽然具备这样的人格潜力和责任,但如果她放任自己而不愿意接受养育孩子中的自我成长,不愿意承担其中的烦恼,那么这个任务是不容易完成的。

科胡特总结母子互动过程时说,“母亲眼中发射出的爱的光芒呼应了孩子显示自己的游戏;其他种种母亲对孩子自我价值和自我展示的快乐行为的呼应肯定了孩子的自尊;通过逐渐的有选择性的回应,帮助孩子将这些自我价值和自我展示的期望和行为倒入现实生活的发展方向中”。

母亲在亲子关系中,就如同一面镜子存在着。孩子在这面镜子中渐渐形成对自己的认识,并根据母亲的回应而渐渐形成自己的各种认同和适应,最后形成自我人格。因此,这面镜子在孩子自我的逐渐养成过程中,居于关键的位置。

孤独症(无智障自闭症)的表现及治疗

儿童心智理论和主体间沟通能力的正常发展

心智理论是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并从他人的行为当中解释其心理状态的能力。心智理论能力可以确定感知情感,理解他人的交流意图,并理解非言语方式的交流。心智理论能力是情感同化的基础。

心智理论应该是一种先天性的认知机制,心智理论是从婴儿出生后第二个月开始在母婴互动调整下的主体间初级沟通的基础上发展的。根据这一设想,在母婴二人组合中,孩子会感觉到母亲的表情与表情的节奏,能够随之调整自己与母亲同步,从而进行原对话。二者互相适用调整,令他们的主观状态互相协调,从而创造出一种共同的精神空间,即主体间的初级沟通,在此基础上,心智理论开始根据孩子的经验建立起来。

无论各派学者的理论观点有何不同,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心智理论是在大约3岁到10岁这段期间建立起来的:

孩子在3岁左右开始能够理解他人的欲望、情感和意图。他会辨别一个人的情感状态,并理解这种状态在不同的意向和情景下的区别。但他只能从他自己的角度来解释情况。他会把自己的欲望、意向和情感借给他人,例如他会认为小猫的盘子里有糖果就会高兴,而盘子里如果是生肉小猫就会不高兴。

- 孩子在4岁左右能理解同一个物体可以有多个视角,因此两个人可能对此物体有不同的看法。

- 孩子到了4至6岁之间可以把表面与实际情况区分开,如石头-海绵测试(弗拉维尔/Flavell和戈林/Green,1983年)证明:如果拿一个涂得像个石头的海绵给孩子看,他可能回答说这很像海绵但实际上是个石头。他能明白一个人不是按照实际情况行事,而是按照自己对这一情况的看法行事,表象可能是假的。他可能会将错误的信念归属于他人,如把就某个客观事件的想法归于他人(一度错误信念)——Smarties糖果盒测验(哥普尼克和阿斯汀顿,1988年),Sally-Anne藏玩偶游戏(巴隆-科恩、莱斯利和弗里斯),Maxi和巧克力测验(温默和沛讷)都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个年龄段,孩子明白一个人会到先前放东西的地方去找那样东西,而不是到他不在时东西被移动的地方去找。他可以根据另一个人的想法将某一种想法安插在一个人的头上(二度错误信念)。这类推理就像那种玛丽认为保罗想的是…一样。孩子会逐渐区分外表与真实情感,辨别笑话和谎言。

- 在9岁或10岁时,孩子开始有能力明白什么是“错误行为”。他既可以理解犯错人的心态也可以理解该错误受害者的心态。

主体间的沟通能力持续发展,并根据经验变得细腻成熟。

自闭症中主体间沟通障碍

无论学者们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有何分歧,但大多数学者都观察到自闭症患者心智理论建立的迟缓,并都认为主体间沟通障碍是自闭症的核心问题。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2013年)中用“自闭症谱系障碍”这一术语取代了原来用的“广泛性发展障碍”。这些障碍被视为一个连续谱,并在二元基础上加以诊断(一方面是有限、重复和刻板的行为、兴趣点和活动,另一方面是关系和沟通障碍)。阿斯伯格综合症被纳入其中,处于自闭症连续谱的末端。新版手册更加强调了主体间沟通障碍的重要性。

症候描述

在使用语言之前,婴儿处于一种充满韵律、节奏、音调的的环境中:这是情感意义共享的原语言。

在托儿所里哭泣的婴儿中,人们分不出是皮埃尔的哭声还是利奥的哭声,但却能感觉道孩子哭泣的原因:“婴儿好像是饿了,婴儿好像很难受…”。对于有自闭症风险的婴儿,人们会注意到一种关系回避反应,其情况则刚好相反。托儿所的工作人员和家长大多数时候都能在其他婴儿的叫声中分辨出那是朱丽的奇特叫声,但却不知道那叫声是什么意思。这些婴儿的叫声与其他婴儿的叫声旋律不同。婴儿似乎听不出父母的声音也不感兴趣;模拟式和效仿式的交流极少或贫乏。家长试着通过各种尝试、试验和错误想弄明白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家长对无法与孩子沟通感到无助、惶恐和痛苦,感觉自己与孩子不相适合、无能…,这可能会导致持久的交流障碍。非言语沟通方式无论是在信息接受还是表达上都没有建立起来,或者很晚才被建立且方式贫乏。

我们观察到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上有困难。他的脸部无表情;当他说话时,语速通常是断断续续的,韵律奇怪,语调单调。由于不理解语调、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所表达的情感意义,自闭症儿童不能学会这些方式用来确定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对语言的理解都是“按字面意义”来理解的,很难理解双关语;如果你对脏兮兮的小孩生气地说“你真干净!”,自闭症儿童往往将这句话解释为一种鼓励。自闭症儿童对比喻很难理解。他可能知道什么是脚(腿的末端),但他却难以理解什么是墙脚或山脚…。一些(法语中的)说法如“从柜子上跌下来[1]”、“挨了一竹杠[2]”或“被马一样的高烧钉在床上[3]”对他来说会感到百思不解,并可能成为混乱和焦虑的原由。语言中暗含的意思和讽刺也令他无法理解,反而会造成误会、敏感的反应和自我隔离。通常人们认为55-70%的沟通方式是非语言类的。然而,自闭症患者通常只能掌握表面明显的方式。他不能明白同时传递的信息的多重意思,其中包括讲出的话语、语境,以及身体姿态、面部表情、语调和语速所表达的意思。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这会导致混乱和信息的不清晰。即使有良好的智力水平,即使其说话能力不错,自闭症儿童也往往难以成为一个好的对话者。因此,在其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或理解之间可能存在较大的差距,其理解水平普遍低于其表达水平。

到了青春期时,即使正常上学,主体间沟通障碍仍是自闭症青少年面临的核心困难。自闭症青少年会表现出很难里解自己的同龄人,其感情和意向。他们很难与他人建立友谊,而往往是操作、欺凌、嘲弄的受害者。他们试图通过观察、智力分析来克服主体间沟通的困难。

主体间沟通障碍的精神病理影响

主体间沟通障碍妨碍了与他人交流和互动关系的质量,并阻碍了自闭症患者建立令人满意的社会关系和友谊的可能性(人际关系方面)。主体间沟通障碍也可能导致严重病理后果,出现代偿失调/结构化风险,表现为抑郁、生理本能反常、偏执(心灵内部方面)。

我们可以认为主体间沟通障碍是造成这个孩子关系障碍的根源,并引发敏感反应,有构建偏执模式的风险。

治疗观点

各方学者都一致认为尽早检查、确定无智障自闭症儿童主体间沟通障碍和早期实施治疗十分重要。这些孩子的主体间沟通障碍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出现,并在小学时开始发展。通常大多在这个年龄段,家长们会因为孩子在学校及在家庭以外的行为和关系困难前来咨询医生。在咨询方面,我们可以建议采用如阿特伍德的澳大利亚等级表(2010年)这类表格,以找出主体间沟通的问题所在。然后可以进行特殊的检查来详细地评估主体间的理解和沟通能力。

面对这些孩子同时具有认知、关系、心理情感困难和结构化风险以及病理代偿失调时,进行多学科交叉治疗,既从认知能力也从心理动力方面进行治疗则显得十分重要。结合特定的心理治疗和言语治疗建立一种机制,来针对主体间沟通问题进行治疗是一个有意义的工作方向。我们发现在特定团组中进行治疗对这些儿童特别有利。在这种类团组中,我们可以针对理解和情感表达、隐喻、双关语、幽默等进行工作。我们也要训练对话、听讲和说话、叙事共享、想象共享的能力。我们可以采用将社会情境、日常生活场景戏剧化的方法。有一些专门开发的集体纸板游戏也可以使用:如Orion(一种用纸牌训练词汇的游戏,Mouterde、Ortho出品),Jeu dis tout(什么都说游戏,Cadima、Ortho出品),La 8ème dimension(第8维度,Marcelli 和 Catheline,Valoremis出品)以及Pluryone(训练即兴想象力游戏,Valorémis出品)等。阿特伍德(2010年)认为,集体工作可以有效帮助无智障自闭症青少年。他建议组成开发社交技能的团组,使用如格莱(C。 Gray)围绕漫画进行对话的这类工具以及一些学习实用指南(《教导自闭症孩子理解别人的想法》,Baron-Cohen 和 coll。,2010年;或《情感交流指南》,Baron-Cohen,2004年)。在这种伴随儿童开发能力的工作中,必须与家庭建立信任关系,结成治疗联盟,以精心地予以引导。同时与学校教师进行信息沟通和指导也非常重要,以便老师能够理解孩子的困难采取适当的行为和教学方法,并促进孩子融入学校集体当中。

目前无论是认知派学者还是心理分析学家们都通过各自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对自闭症中主体间沟通能力的障碍和发展这一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许多不同的方法之间已不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因而彼此之间的桥梁越来越多。我们经常要伴随这些孩子的发展要进行长时期的治疗,协助他们走出自我禁闭的障碍。在心理和社会之门打开之后,这些孩子往往对他们的周围环境表现出手足无措,因为这个环境相对于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仍很陌生。有时,他们会处于极大的困难之中,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所发展的一些症状可能会对其个性的构建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打开了最初的大门之后,我们对其继续治疗支持非常重要。临床实践也表明了同时进行认知能力和心理动力的交叉治疗对促进这些孩子朝积极方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