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气管哮喘是怎么引起的

2020-07-14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怎么引起的:
  小儿支气管哮喘主要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大部分支气管哮喘的孩子都可以追溯到家族史,有过敏体质,比如对花粉、动物的皮毛过敏,对饮食有过敏,比如鸡蛋、牛奶过敏,自己本身也有过敏病史,比如有湿疹、过敏性鼻炎。
  它的发病主要是气道高反应,就是对外界的刺激造成支气管的痉挛、黏膜水肿、分泌增加,造成气道堵塞引起支气管哮喘发作。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怎么引起的相关阅读


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原因

小儿支气管哮喘引起的原因有花、宠物,一些家里喜欢养花、养宠物的家庭,小儿患病的几率就要比家里没有养的高,还有气温骤然的变化,父母没有及时给小儿增减衣服,或是父母喜欢给小儿吃药的,虾、蟹是一种很容易过敏的食物,这些食物很容易引起小儿支气管哮喘。这些都是引起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主要原因,需要父母引起高度的注意。

哮喘这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的人群也包括小儿,主要是由于小儿的抵抗力低下导致的,当小儿患病后,要尽早医治,否则就会引起并发症,伤害到小儿的健康,那么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原因有哪些,下面大家来了解一些。
  1、养花养宠物
  很多家庭都喜欢让孩子和自己一起参与养花玩鸟的乐趣之中,但是有些花草也会引起过敏的现象,就比如夜来香、茉莉花、木兰、洋绣球等,而一些动物会传播很多致病的细菌,类似于鸽子、鹦鹉、金丝鸟、火鸡、猫、狗,在他们污染空气之后,孩子容易得支气管哮喘、肺脓肿、肺肉芽肿等过敏性疾病。
  2、气温异常升高
  由于气温总是不断的变化,冷热的变化较为异常,环境中的污染也比较严重,刺激到了小儿的呼吸导致了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增加。父母需要注意在气温变化明显的时候,需要尽早的给小儿增减衣服,以免出现该病。
  3、生病滥用药物
  有的父母不管小儿是否患病,就会给小儿服用一些药物,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很多药物本身就可以引起哮喘、皮疹、休克等过敏反应,滥用抗生素、激素还可以显著削弱人体抵抗力。
  4、很多致命性食物的食用
  由于儿童生活水平提高,虾、蟹、贝壳类海产品得到普及,这些食物中的特异性蛋白质有较强的致敏性,很容易诱发哮喘等过敏反应。各种水果、蔬菜反季节上市,南北互运以及洋水果大量入境,儿童食用后,也增加了诱发哮喘的机会。

儿童支气管哮喘怎样确诊

儿童支气管哮喘可以通过儿童的一些表现症状检测出来,比如说患病后儿童会有呼吸急促、胸闷、咳嗽的症状。此外,就要通过医生来判断儿童是否患病。如果天气较冷的时候,儿童患病的几率就会较大,一年发作的次数也会增多。需要给予合理的治疗。

儿童由于抵抗力不足,很容易受到病菌的影响,然后患上一些疾病,其中支气管哮喘就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发病后需要尽快的带着儿童医治,以免耽误病情,引起并发症,那么儿童支气管哮喘怎样确诊?
  1、反复发作的气促、胸闷、喘息、咳嗽等,多与接触冷空气、过敏原,上下呼吸道感染或运动有关;
  2、通常使用支气管舒张剂治疗有效;
  3、需排除其他引起急促喘息的疾病;
  4、医生听诊时,可听到肺部或呼吸腔有明显的哮鸣音。
  若儿童遇冷空气、接触过敏原出现气喘症状,且一年发作3-4次或每年均有发作,5-6岁后仍无法缓解,多考虑儿童支气管哮喘,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确定病情。
  儿童支气管哮喘治疗
  1、吸入给药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是哮喘长期控制的首选药物,其优点是通过吸入,药物直接作用于气道教膜,局部抗炎作用强,全身不良反应少。通常需要长期、规范吸入才能起预防作用。
  2、口服给药
  急性发作时病情较重,吸入高剂量激素治疗,可以短期服用一些药物缓解治疗,由于儿童的身体器官没有发育完整,一些药物对儿童会有一定影响,因此不建议长期给儿童服用一些药物。
  3、静脉给药
  对严重(重度)哮喘发作的儿童,应及早静脉给药,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让他们恢复,防止出现一些意外。
  以上就是针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一些相关解答,当父母发现儿童患有此病后,需要及时的给予治疗,症状较轻的,可以服用一些药物,症状过于严重的还要注射一些药物,以达到控制疾病的作用。

儿童支气管哮喘怎么确诊

儿童支气管哮喘表现出来的症状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比较相似,一直以来确诊都是有一定难度的。儿童支气管哮喘可以在哮喘发作时通过体检进行确诊,但是受条件限制,在不发作时体检作用不大,所以也可以通过实验室和其他检查,检查患者的血常规和痰液。对患者进行特异性过敏原检查,也是很有必要的。

众所周知,儿童的身体是非常脆弱的,很多对于成年人来说只是小毛病的问题,在儿童身上就会很麻烦。不光是对于儿童疾病的治疗难度非常大,而且同样的疾病在儿童跟成年人身上体现出来的症状是有可能不同的,这也给疾病的确诊带来了很大麻烦。那么儿童支气管哮喘怎么确诊呢?
  一、体检
  儿童支气管哮喘在发作的时候,儿童的胸部会出现过度充气的情况,整个胸腔的轮廓相对之前会膨胀很多,所以可以通过体检的办法进行检查和确诊。大多数患者在哮喘发作期间会有明显的哮喘音出现,同时伴有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心率加快等体征。但是在哮喘不发作的期间,患者与常人无异,并无明显异常体征出现。所以体检的办法只在哮喘发作期间有用。
  二、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是可以通过一些化验和检查进行确诊的。有部分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哮喘发作的时候,有明显的嗜酸性细胞增高,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血液常规检查进行确诊。多数支气管哮喘患者会经常有痰,所以也可以通过痰液检查辅助确诊。同时儿童支气管哮喘会直接影响到肺功能,所以肺功能检查也是用于确诊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特异性过敏原检查
  大多数的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都会有明显的过敏体质,患者对众多的过敏原和刺激物质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当然也有可能是某种单一的过敏原。所以对患者进行特异性过敏原检查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需要注意,不要在检查期间因为排查过敏原引发患者过敏。

小儿支气管哮喘怎么治

小儿支气管哮喘严重可引起呼吸衰竭,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目前对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主要是采用糖皮质激素,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通过吸入、口服以及静脉给药等方式进行治疗。

一到秋冬季节,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就变得十分普遍,患上支气管哮喘的孩子平时不能进行剧烈的运动,而且稍微受到刺激,哮喘就很容易发作,家长们在精心照料的同时,也希望孩子的哮喘可以尽早痊愈。那小儿支气管哮喘怎么治?
  一、小儿支气管哮喘怎么治
  1、吸入给药
  吸入给药可以直接作用于气道黏膜,快速发挥抗炎作用,目前对于哮喘的控制,首选的药物为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但它需要长期、规范的吸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口服给药
  当哮喘急性发作或病情严重时,可通过高剂量的激素进行治疗,可短期口服泼尼松,按照体重给药,按2mg/kg的剂量服用即可,但总量不应超过40mg,可分2-3次服用。对于糖皮质激素依赖型哮喘,可在隔日清晨顿服,但长期服用泼尼松有一定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有更大影响,因此应避免长期使用。
  3、静脉给药
  对于重度哮喘发作的儿童来说应静脉给药,常用的药物包括甲泼尼龙、琥珀酸氢化可的松,以上药物也是短期使用,在使用2-5天之后停药。
  二、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症状
  1、轻度哮喘的症状
  轻度哮喘的患儿,起初仅表现为刺激性干咳以及少许的喘鸣音,或者可出现类似物吸入异物引起的呛咳,同时还有轻度的气喘,通过口服药物症状可导致缓解,有时不需要治疗也可自行缓解。
  2、中度哮喘症状
  中度哮喘的患儿开始时为干咳,之后咳嗽加重,可出现粘痰,气喘渐渐加重,伴有哮鸣音。患儿情绪焦躁,不能平卧,婴幼儿喜欢让家长抱着,呼吸急促,面色苍白。一些孩子出现面红耳赤、大量出汗等症状。
  3、重度哮喘症状
  重度哮喘除了以上症状外,还可出现喘憋加重的表现,如果缺氧明显,可出现紫绀。患儿精神疲惫,呼吸不规则,且变慢变浅,咳嗽减少,两肋部几乎听不到呼吸音,这些是呼吸衰竭的表现,要特别重视。

2008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解读

一、关于哮喘的诊断与分级

指南将儿童哮喘的诊断标准应用于儿童期各个年龄组,不再强调婴幼儿哮喘的诊断。由于喘息在学龄前儿童是很常见的临床表现,非哮喘的学龄前儿童也会发生反复喘息。指南将5岁以下儿童喘息分成3种临床表型:

(1)早期一过性喘息:多见于早产和父母吸烟者,喘息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导致肺的发育延迟所致,年龄的增长使肺的发育逐渐成熟,大多数患儿在3岁之内喘息逐渐消失。

(2)早期起病的持续性喘息(指3岁前起病):患儿主要表现为与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相关的反复喘息,本人无特应症表现,也无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喘息症状一般持续至学龄期,部分病人在12岁时仍然有症状。小于2岁的儿童,喘息发作的原因通常与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有关,2岁以上的儿童,往往与鼻病毒等其它病毒感染有关。

(3)迟发性喘息/哮喘:这些儿童有典型的特应症背景,往往伴有湿疹,哮喘症状常迁延持续至成人期,气道有典型的哮喘病理特征。

80%以上的哮喘起始于3岁前,具有肺功能损害的持续性哮喘患者,其肺功能损害往往开始于学龄前期,因此从喘息的学龄前儿童中把可能发展为持续性哮喘的患儿识别出来进行有效早期干预是必要的。由于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和指标作为学龄前喘息儿童哮喘确诊的依据,指南提出如喘息儿童具有以下临床症状特点时高度提示哮喘的诊断:

(1)多于每月1次的频繁发作性喘息;

(2)活动诱发的咳嗽或喘息;

(3)非病毒感染导致的间歇性夜间咳嗽;

(4)喘息症状持续至3岁以后。

为使临床医生能有效地预测3岁内喘息儿童发展为持续性哮喘的危险性,指南新增加了哮喘预测指数:在过去1年喘息≥4次,具有一项主要危险因素或两项次要危险因素。主要危险因素包括:

(1)父母有哮喘病史;

(2)经医生诊断为特应性皮炎;

(3)有吸入变应原致敏的依据。

次要危险因素包括:

(1)有食物变应原致敏的依据;

(2)外周血嗜酸性细胞34%;

(3)与感冒无关的喘息。如哮喘预测指数阳性,建议按哮喘规范治疗。对于反复喘息而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学龄前儿童建议使用抗哮喘药物诊断性治疗2~6周后进行再评估。指南强调,学龄前喘息儿童大部分预后良好,其哮喘样症状随年龄增长可能自然缓解,对这些患儿必须定期(3~6个月)重新评估以判断是否需要继续抗哮喘治疗。

指南将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标准改为:

(1)咳嗽持续>4周,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重,以干咳为主;

(2)临床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

(3)抗哮喘药物诊断性治疗有效;

(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5)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和(或)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

(6)个人或一、二级亲属特应性疾病史,或变应原检测阳性。其中,指南将原“咳嗽持续时间大于1月”改为“大于4周”,将原“支气管舒张剂诊断性治疗可使咳嗽发作缓解(基本诊断条件)”改为“抗哮喘药物诊断性治疗有效”,并将1~4项均列为诊断基本条件。

指南新增加了儿童哮喘诊断和病情监测评估的相关检查,介绍了肺功能检测、过敏状态检测及气道无创炎症指标检测在哮喘诊断、控制状态评估及制定哮喘治疗方案中的作用。指南强调了变应原致敏在哮喘发病中的重要性,提出吸入变应原致敏是儿童发展为持续性哮喘的主要危险因素,儿童早期食物致敏可增加吸入变应原致敏的危险性,并可预测持续性哮喘的发生。因此,对于所有反复喘息怀疑哮喘的儿童,尤其是无法配合进行肺功能检测的学龄前儿童,均推荐进行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测定,以了解患者的过敏状态,协助哮喘诊断。

哮喘的分期变化不大,仍根据临床表现将哮喘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只是将临床缓解期的定义由“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4周以上”改为“维持3月以上”,以符合目前临床治疗。

哮喘的分级变化较大。新增加了哮喘控制水平的分级。哮喘控制水平的分级根据有无(或≤2次/周)日间症状;有无日常活动和运动受限;有无夜间症状或因哮喘发作夜间憋醒;有无需(或≤2次/周)接受缓解药物治疗;肺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有无哮喘急性加重等将哮喘分为控制、部分控制和未控制。这种分级方法实用、简单,更容易被临床医师掌握,有助于取得更好的哮喘控制。指南中继续使用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主要用于治疗前或初始治疗时严重程度的判断,在临床研究中更有其应用价值。并继续沿用哮喘急性发作严重度分级。

二、关于哮喘的治疗药物

指南将哮喘治疗药物分为长期控制用药和缓解用药。吸入激素仍是长期控制用药中的首选药物。循证医学显示每日吸入100~200mɡ布地奈德或其他等效ICS可使大多数患儿的哮喘得到控制。少数患儿可能需每日400mɡ或更高剂量布地奈德或其他等效ICS才能完全控制哮喘。但大多数5岁以下患儿每日400mɡ布地奈德或其他等效ICS已接近最大治疗效能。另外,吸入激素大于400mɡ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参照2007GINA方案,指南将5岁以下儿童吸入激素的剂量做了较大的调整。取消了不同吸入激素之间的剂量换算,低剂量吸入激素量由原来的100-400μg改为100-200μg,中剂量吸入激素由400μg-800μg改为200-400ug,高剂量吸入激素由大于800μg改为大于400μg,强调了在低龄儿童要注意吸入激素的安全性。

指南提高了白三烯调节剂在哮喘治疗中的地位,可单独应用于轻度持续哮喘的治疗,尤其适用于无法应用或不愿使用ICS、或伴过敏性鼻炎的患儿。白三烯调节剂可部分预防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及病毒诱发性的喘息发作。但指南同时指出单独应用该药的疗效不如吸入糖皮质激素。

ICS与LABA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抗炎和平喘作用,可获得相当于(或优于)加倍ICS剂量时的疗效,并可增加患儿的依从性、减少较大剂量ICS的不良反应,尤其适用于中重度哮喘患儿的长期治疗。鉴于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考虑,不应单独使用LABA。

在抗过敏药物中,去掉了2003年版常规中的“酮替芬不推荐在儿童中使用”。有关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指南肯定了特异性免疫治疗(SIT)可以预防对其他变应原的致敏。提出对于已证明对变应原致敏的哮喘患者,在无法避免接触变应原和药物治疗症状控制不良时,可以考虑针对变应原的特异性免疫治疗。一般不主张多种变应原同时脱敏治疗。5岁以下儿童SLIT的有效性尚未确定。强调应在良好环境控制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考虑对确定变应原致敏的哮喘儿童进行SIT。特别注意可能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包括急性全身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和哮喘严重发作。

指南新提出了抗IgE抗体对IgE介导的过敏性哮喘具有较好的效果。但由于价格昂贵,仅适用于血清IgE明显升高、吸入糖皮质激素无法控制的12岁以上重度持续性过敏性哮喘患儿。

三、关于哮喘的治疗方案

指南强调了治疗目标是达到并维持哮喘症状的控制。以哮喘控制水平为目标的哮喘长期治疗方案可使患者得到更充分的治疗,使大多数哮喘患者达到临床控制。在防治原则中强调了药物治疗要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重视哮喘防治教育、变应原回避、患儿心理问题的处理、生命质量的提高、药物经济学等诸方面在哮喘长期管理中的作用。

长期治疗方案变化较大。指南改变了过去按哮喘病情严重度治疗的方案,强调按哮喘控制情况进行治疗,这样兼顾了哮喘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病人对治疗的反应。指南根据年龄分为5岁及以上的和5岁以下的儿童哮喘的长期治疗方案。长期治疗方案分为5级,从第2级到第5级的治疗方案中都有不同的哮喘控制药物可供选择。对以往未经规范治疗的初诊哮喘患儿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级,选择第2级、第3级或第4级治疗方案。在各级治疗中,每1~3个月审核1次治疗方案,根据病情控制情况适当调整治疗方案。如哮喘控制, 并维持至少3个月,治疗方案可考虑降级,直至确定维持哮喘控制的最小剂量。如部分控制,可考虑升级治疗以达到控制。如未控制,可升级或越级治疗直至达到控制。根据病情按需使用缓解药物。吸入型速效β2受体激动剂仍是目前最有效的缓解药物,是所有年龄儿童急性哮喘的首选治疗药物。指南新增加了5岁及以上儿童如果使用含有福莫特罗和布地奈德单一吸入剂进行治疗时,吸入型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可作为控制和缓解药物应用。

对于5岁以下儿童哮喘的长期治疗,最有效的治疗药物是ICS,对于大多数病人推荐使用低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第2级)作为初始控制治疗。如果低剂量ICS不能控制症状,增加ICS剂量是最佳选择。无法应用或不愿使用ICS、或伴过敏性鼻炎的患儿可选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调任何年龄都不应将LABA作为单药治疗,只能在使用适量ICS时作为联合治疗使用。

关于哮喘急性发作的处理:根据急性发作的严重程度及对初始治疗措施的反应,在原治疗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治疗。对任何危重哮喘患儿应置于良好的医疗环境中,对未作气管插管者,禁用镇静剂。

指南强调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儿童重症哮喘发作的一线药物,早期使用可以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大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儿童哮喘发作的治疗有一定帮助,选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悬液1mg/次,每6-8小时1次。但病情严重时不能以吸入治疗替代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四、关于哮喘防治教育与管理

指南强调了通过有效的哮喘防治教育与管理,建立医患之间的伙伴关系,是达到哮喘良好控制目标最基本的环节。通过哮喘防治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哮喘的发病机制,对治疗达成共识,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实现哮喘的自我监测。指南新增加了心理因素在儿童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在哮喘防治教育中,除了对患者进行教育外,指南还强调了对医护人员,尤其是专科医生的教育,提高哮喘新知识的普及工作。

在哮喘的管理中,提出以医院专科门诊为基础,建立哮喘之家、哮喘俱乐部、哮喘联谊会等组织,与患者及家属建立伙伴关系,让哮喘患儿及其亲属对哮喘防治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和良好的依从性,坚持治疗。建立哮喘患者档案、制定长期防治计划,定期(1~3月)随访。

参照GINA文件,指南提出了哮喘长期管理的循环模式图,即评估、治疗和监测。评估、治疗和监测哮喘治疗的目标是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大多数患者或家属通过医患共同制定的药物干预策略,能够达到这一目标。患者的初始治疗以患者哮喘的严重度为依据,治疗方案的调整以患者的哮喘控制水平为依据,包括准确评估哮喘控制、持续治疗以达到哮喘控制,以及定期监测哮喘控制这样一个持续循环过程。

哮喘控制评估的客观手段是肺功能及PEF的测定。有条件可以每3个月做一次肺功能检测,6岁以上的患者有条件可以每天坚持测PEF,并记录在哮喘日记中。一些经过临床验证的哮喘控制评估工具如C-ACT和ACQ可用于评估哮喘控制水平,作为肺功能的补充,既适用于医生、也适用于患者自我评估哮喘控制,患者可以在就诊前或就诊期间完成哮喘控制水平的自我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