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人怎么康复训练

2020-07-14

脑血管病的病人度过急性期后,就可以在床上开始做轻缓地按摩,被动运动,然后作主动运动,使患者逐步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按摩不仅可以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刺激神经营养机能,还可以放松痉挛的肌肉,降低其肌张力,有利于肌力的恢复。但是按摩,在开始的时候手法应当轻柔,防止突然的强刺激造成反射性的加重肢体痉挛。一般采取安抚性的推拿按摩、揉捏等方法,等待肌肉适应了按摩的刺激之后再逐步加重手法。被动运动是指医务人员或者病人的家属对病人进行帮助,来活动瘫痪的肢体,它可以有效地活跃肢体的血循环,恢复关节一定的活动度。所以要早期尽早进行被动运动。在做被动运动时可以依次活动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以及膝关节、踝关节等等,每个关节都要完全伸直,然后尽量弯曲,每次每个关节活动20到30次,活动结束后,应当将患侧的肢体摆放在功能的位置。不完全性瘫痪的患者,或者说完全性一侧的偏瘫,当患侧的肌力已经有所恢复时,应当积极地做一些主动的运动,可以在床上练习举手,外展,内收,肩关节抬腿,抬脚,伸腿,屈腿等运动,对一些能够下地活动的患者,可以在别人的帮助下进行站立和行走,逐步过渡到自己扶着物体行走,经过一段的时间的适应后,便可徒步行走或者扶杖拐杖进行行走。



脑血管病人怎么康复训练相关阅读


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

血管成像能检查什么

血管成像可用于检查脑血管性疾病,能明确血管狭窄和闭塞的情况,也能够看到是否有血栓以及出血现象。再就是可以用于检查冠状动脉病变,了解冠状动脉狭窄的情况以及是否有冠状动脉畸形,再就是可以检查颈部的动脉和静脉病变。

血管成像也叫做磁共振血管成像,这是目前来说比较先进的一种无创伤性的血管成像方法,检查的结果非常准确,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很广泛。不过很多人对于血管成像检查并不了解,也不知道它的检查项目,下面就来看看血管成像能检查什么。
  一、血管成像能检查什么
  1.脑血管性疾病
  血管成像能够检查颅脑当中的血管是不是有狭窄和闭塞的现象,也能够检查有无血栓以及出血性的疾病。它可以明确血管狭窄的部位和狭窄的程度,对病情做出明确的诊断,是脑血管性疾病检查最为常用的方式之一。如果怀疑患有这类疾病,可以考虑做血管成像检查,以便了解颅内实质和血管的综合情况。
  2.冠状动脉病变
  血管成像也可以用于检查冠状动脉病变,看看冠状动脉狭窄的情况,以及是否有冠状动脉畸形,同时也能够对闭塞的冠状动脉开放状态进行评价,如果说做了冠状动脉搭桥移植手术,也可以通过血管成像检查来明确恢复的情况。
  3.颈动脉和颈静脉病变
  血管成像检查还可用于颈动脉病变,最常见的就是颈动脉分叉部病变。颈部血管的血流量是比较大的,而且也没有呼吸等移动伪影的干扰,所以做出来的图像质量非常的好。它还可以用特殊的预饱和方法将颈动脉的影响给去除,仅仅显示出颈静脉的状态,从而了解到静脉压迫以及肿瘤侵犯的情况。
  二、血管成像检查的优势
  1.明确诊断病情
  血管成像检查的图像直观清晰,准确性通常都比较高,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颈动脉疾病的检查,可以更加明确的诊断病情,避免误诊。
  2.创伤性小
  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的创伤性是非常小的,整个检查的过程中不会接触电离辐射,更没有放射性损伤,这样就大大的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脑血管狭窄吃什么药好

脑血管狭窄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疾病,在使用时先以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为主,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噻氯匹定、氯吡格雷等是比较好的选择。除了药物治疗,这种疾病还需要加强身体锻炼,更要进行抗凝和降纤溶处理。

脑血管病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尤其会发生在老人身上,在生活中很多人被这样的疾病困扰。而现在治疗方法中,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选择,盲目吃药并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那么脑血管狭窄吃什么药好?
  造成脑血管狭窄的原因有很多,脑血管狭窄用药需要从病因开始,首先要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健康的饮食。平时要低盐,低脂,低糖,清淡易消化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不吃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品。
  对于脑血管疾病,锻炼身体和体力是最重要的,因为运动可以促进脑血液循环,防止血流运动迟缓而凝固,减少脂类物质在血管壁堆积。另外还应该注意饮食,少吃脂类较多的食物,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尽量吃植物油!
  药物治疗首先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为主,比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噻氯匹定、氯吡格雷等。如果使用噻氯匹定,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检测血常规。所以不建议自己使用噻氯匹定,必须在医院医生的指导和护理下再使用。
  脑血管疾病还必须进行抗凝和降纤溶处理。但是抗凝不做常规治疗,因为防止外伤后大出血。另外还可以扩血管治疗,扩张血管药物可选用脑益嗪、尼莫地平、氟桂嗪等钙离子拮抗剂。联合用药可以更好的改善脑血管的循环,防止并发症。
  其实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还是预防为主,少吃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然后加强体育锻炼,慢跑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止效果最好;最后急性患者的病后护理也是极其重要的,这是对于以后恢复会有极大帮助,因此需要重视起来。可以更好地避免疾病再次发生。

脑血管供血不足症状

脑血管供血不足是患者的大脑局部出现了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脑血管供血不足会导致患者的精神意识出现异常,运动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脑血管供血不足还会导致患者出现感觉功能障碍的症状。

脑血管供血不足大多数是因为脑动脉硬化导致的,是60岁以上人群容易患上的一种病症。脑血管供血不足会影响到患者正常的生活,给患者带来不适。那么,脑血管供血不足都有哪些症状呢。肯定还有很多人不太清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的了解一下吧!
  1、精神意识异常:脑血管供血不足的患者会出现精神意识异常的症状。这时候患者们会总是想要睡觉,每天都是昏昏沉沉没有活力的样子。这种疲惫不是由于过于劳累引起的,是脑血管供血不足的一种症状。有时候还会有失眠的症状发生。还有些患者的性格也会发生一些变化,这时候他们会变得比较孤僻,不爱说话,表情也比较淡然和冷漠。有些患者则恰恰相反,会表现的比较急躁而且话非常多。情况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丧失意识,智力衰退等症状。
  2、运动神经功能障碍:脑血管供血不足的患者还会出现运动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运动神经功能障碍也是特别明显的一种症状。这时候患者们的运动神经就会失灵,患者们会出现嘴巴突然变歪,流口水,没有办法正常说话,吐字不清甚至说不了话的症状。患者们在吃东西的时候也比较困难,会没有办法像平时一样正常的吞咽。这时候患者还会有走路不稳,突然摔倒,没有办法拿好手中物品的现象。还有些患者的肢体会发生痉挛或者跳动的症状。
  3、感觉功能障碍:脑血管供血不足的患者还会出现感觉功能障碍的症状。当脑供血不足的时候,患者的感觉器官和感觉神经也会受到影响。这时候患者们出现脸部发麻,舌头发麻,嘴巴发麻的症状。有些患者还会出现一边的身体发麻的症状。这时候患者们还会有视力模糊的症状,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暂时性的失明。另外,还有些患者会有头晕、耳鸣等症状的发生。

“偷懒疗法”要不得

得了急病,大家都知道要赶紧上医院治疗,对医嘱更是不打折扣执行。但有些慢性病患者不是“久病成医”,而是变成了“老油条”,渐渐把医生的话当耳旁风,迈不开腿也管不住嘴,对疾病越来越不在乎,治疗上总喜欢偷懒。然而,这种“偷懒式的疗法”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会让身体越来越糟。

宁可吃药也不想运动美国心脏协会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偏好进行了研究评估。研究人员询问受访者是否愿意接受四种“治疗”,以获得额外一月、一年或五年的生命。结果显示,口服药物或每天喝一杯茶是首选,很少有人愿意坚持每天运动,也不希望每月或每半年注射一次药物。也就是说,多数受访者宁可吃药也不想运动。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美国心脏协会建议,预防高血压及其并发症,除遵医嘱服药,还要定期锻炼,坚持健康饮食,戒烟限酒,调控情绪,保持健康体重。其中,坚持运动是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许多慢性病的有效方式。

北京电力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倪冬梅介绍,去年6月《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糖尿病总体知晓率仅为36.5%,治疗率仅32.2%,控制率只有49.2%,年轻人群、城市居民的控制率稍高。近日,48岁的李先生突发意识障碍入院,检查发现急性脑出血,血压高达200/110毫米汞柱。问诊中发现,李先生8年前发现血压高,吃了一个月降压药,就嫌吃药麻烦、费用高,便再也没有服药和检测血压。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教授许顶立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像李先生这样没有规律降压导致脑出血的病人不在少数,他们不了解高血压的危险性,由于种种原因,懒得坚持吃药,不愿规律复查,不忌口不运动,结果出现严重并发症。此时再着手降压非常被动。

偷懒带来严重后果世界卫生组织、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医改联合研究报告”指出,全国现有慢性病患者近3亿,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已成为主要健康威胁,这些慢性病超过六成由不良生活方式导致。尤其以下几种疾病,如果患者不能接受综合治疗并调整生活方式,会造成严重后果。心脑血管疾病。许顶立说,心脑血管疾病平时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患者很容易忽视病情。事实上,高血压、高血脂等对血管的损害一直存在,就像“隐藏杀手”。以高血压为例,如果不能规律用药、平稳降压,血压忽高忽低的危险性远大于持续血压高的危害,极易诱发脑出血。脑出血的致死率、致残率很高。糖尿病。

倪冬梅说,部分糖尿病患者饮食不节制,很少运动,还不认真服药、复查。这些都会造成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导致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等严重并发症。肿瘤康复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体检中心副主任医师毕晓峰说,肿瘤治疗是个漫长过程,患者术后应遵医嘱规律复查。但有些患者不重视复查,自觉身体恢复很好,就放松警惕。此时癌细胞可能已在酝酿“反扑”或“转移阵地”。慢性感染。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各类慢性感染与癌症的发生发展有关。毕晓峰说:“比如,慢性肝炎(包括乙肝和丙肝)—肝硬化—肝癌”三部曲被证实是肝癌最主要的发生原因。不过长期慢性炎症的刺激只是增加癌变风险,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转为癌症”。如果通过体检尽早发现病毒、细菌感染并坚持治疗,就可能斩断癌症发展“链条”。骨骼、肌肉疾病。

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骨关节外科主任冯志军表示,骨关节炎、肩周炎、类风湿关节炎等骨骼、肌肉相关疾病,都需要坚持规律服药,配合运动。比如类风湿关节炎无法治愈,治疗目的是控制病情,延缓关节变形。这类药被称为“控制病情药”或“慢作用药”,临床上很多患者随意加减或停用药物,非特异性炎症得不到良好控制。此外,有氧运动有助减重,能减轻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的负担;力量训练能锻炼肌肉,维护关节稳定性。做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偷懒不仅伤害自己,还会伤家人的心。专家们呼吁,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第一,患上疾病不要过于恐慌和紧张。如今医学飞速进步,有的恶性肿瘤已经不算绝症。毕晓峰建议,患者应抱着像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一样的心态,去治疗、控制癌症。只要及时规范治疗,癌症患者一样可以活得长、活得好。第二,不能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血糖高就高吧,我多吃一口面包死不了人”“腿疼懒得动弹,还是躺沙发上舒服”……面对疾病,类似的想法千万要不得。第三,跟主诊医师成为朋友。倪冬梅说,医生希望和患者充分沟通,帮助患者控制病情。但是,这种沟通必须是有效、积极的。慢病患者最好能找到一位“投缘”的医生,平时记录好病情变化和相关指标,遇到问题及时、平心静气地与医生沟通。

相关偏方验方

外治方法

面神经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