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避孕更安全

2020-07-14

要想更安全的避孕,应该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避孕方法。就新婚夫妇来说,男用避孕套。女用短效口服避孕药,避孕比较好。由于新婚期女性阴道比较紧,不易上环或者阴道隔膜,如果想在半年后怀孕,不宜选用长效避孕药。因为用了长效避孕药,要停药半年以后方可怀孕,否则对胎儿不利。对于探亲夫妇来说,以男用避孕套,女用探亲避孕药片为好,不宜采用安全期避孕,因为这时候两个人往往容易情绪激动,出现"即兴排卵"或"提前排卵",出现避孕失败。对于哺乳期的妇女,以男用避孕套,女用阴道隔膜加避孕药膏,避孕效果比较好。不宜选用口服避孕药,它会影响胎儿或者婴儿的生长发育。独生子女夫妇可以选用短效口服避孕药,也可以选用宫内节育器。而更年期的妇女可以选用避孕套、避孕药膜、避孕酸为主,这种往往不会引起月经的紊乱。



怎样避孕更安全相关阅读


孕期吃药别自作主张

孕期是女性一生当中最特殊的一段时期,此时身体各个系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包括药物的代谢与非孕期也有很大的差别。因为大多数药物均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而有些药物对胎儿有明显的致畸作用,所以,孕期用药安全越来越受到准妈妈们的关注,也是临床药师开展用药咨询时常常被问到的问题。

孕期药物代谢特点

怀孕期中,母体的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发生生理性血浆蛋白低下,药物与蛋白质结合能力下降,导致游离的药物增多,使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都增强。怀孕女性胃的平滑肌张力降低,胃排空时间延长,胃酸及蛋白酶分泌减少,导致口服药吸收减少。孕期母体肾脏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导致药物从肾脏排泄速度加快。

胎儿的肺循环尚未建立,到达肺部的药量很少;胎儿的肾血流量较丰富,到达胎儿肾脏的药量较多,并且随胎儿的尿液排到羊膜腔中;胎儿血脑屏障的渗透性较高,药物易在大脑中聚积;胎儿肝脏尚未发育成熟,缺乏相关的酶类,对药物的解毒功能不够,易造成药物蓄积中毒。

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在受精后的2周内,孕卵着床前后,药物对胚胎的影响是“全”或“无”。“全”的含义是,药物引起胚胎早期死亡,导致流产;“无”的含义是,胚胎继续发育,不出现异常。

接下来是“致畸高度敏感期”。受精后的3~8周(即停经5~10周)称为“致畸高度敏感期”,在此期间也是器官组织的形成期,譬如神经组织于15~25日,心脏于20~40日,肢体于24~46日,眼组织在24~39日,外生殖器在36~55日期间成形。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许多器官是同时间形成的,所以一种药物往往可以造成多发畸形。

受精后第9周至足月,是胎儿各器官生长发育、功能完善的阶段,但神经系统、生殖器官和牙齿仍在继续分化,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分化、发育和增生在妊娠晚期和新生儿期达最高峰。因此,在此期间受到药物作用后,仍可对上述3个系统造成影响。

孕产期的用药原则

1. 孕妇用药须有明确指征,只有当药物对母亲的益处大于对胎儿的危险时,才考虑在孕期用药。

2. 孕期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尽量少用,尤其是在妊娠的前3个月;必须用药时,应选用有效且对胎儿发育影响小的药物。

3. 能单用一种药,就避免联合用药;能用结论比较肯定的药物,就避免用尚未肯定对胎儿是否有不良影响的新药。

4. 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及时停药。

5. 如孕妇已用了某种可能致畸的药物,应根据用药剂量、用药时的妊娠月份等因素综合考虑处理方案。

6. 烟、酒、麻醉药均可对胎儿造成危害。

避免用药误区

避免“忽略用药” 所谓“忽略用药”是指,可能受孕或已受孕的妇女,在用药时忽视了自己的月经史或未发现自己已受孕,而误用一些对胎儿有害的药物,这些病例在优生咨询门诊屡见不鲜。

孕妇服用后会对胎儿产生有害影响的常见药物有: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抗菌药物(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止吐药物(如苯海拉明、甲氧氯普胺)等。所以,准备要孩子的育龄妇女,在用药时切忌忽视受孕可能,以免“忽略用药”给准妈妈留下精神上的负担或增加人工流产的痛苦。

避免“延误用药” 所谓“延误用药”是指,孕妇需要进行治疗时,因担心药物对胎儿产生影响而耽误用药,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危及母婴的生命。如严重的感染性疾病,由于没有及时使用有效的抗菌药,导致病情恶化,从而引发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还有一些妊娠合并甲亢的女性,由于不及时进行抗甲亢治疗,导致病情进展,甚至出现甲亢危象,而危及生命;又如抗癫痫药大多对胎儿有影响,但癫痫发作频繁的孕妇如不按时用药,癫痫发作对胎儿的影响可能更大。因此,孕期患病时应及时明确诊断,并给予合理治疗,包括药物的治疗和考虑是否需要终止妊娠。

此外,依照药物对胎儿的危险性等级分类选药,这就需要咨询临床药师和医生了,孕期生病最好不要自行购药服用。

妊娠期无症状菌尿妇女抗菌素应用的意义

在妊娠妇女中,2% - 10% 患有无症状的细菌尿,称之为“妊娠期无症状菌尿”。所谓“无症状菌尿”,是一种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即在泌尿系统中存在着持续性的细菌增值,而在临床上又无常见的“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感染的症状。

妊娠期无症状菌尿往往不易被发现;在产前检查中尿常规检测的结果异常者,宜根据异常情况作进一步的尿液检查;如果连续两次避免污染的自主性排尿的尿液标本中分离到同一菌株,并且菌落计数>105/ml,便可诊断。临床发现,“无症状菌尿”以大肠杆菌最为多见,占70%以上。

其次为葡萄球菌、克雷伯菌、变形杆菌和假单胞菌属等。妊娠期无症状菌尿如果不予治疗,30%的患者将发展为急性肾盂肾炎。而且,妊娠期无症状菌尿还与“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相关。

那么,对妊娠期无症状菌尿患者应用抗菌素治疗能否降低肾盂肾炎的发生?能否减少“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医学科学家对此进行了专项研究。

Smaill 等检索了至2007年1月底前 the Cochrane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Group’s Trials Register的资料,收集有关在产前检查中发现无症状菌尿的孕妇应用抗菌素治疗与安慰剂或不作任何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系统分析要求的试验资料进行数据提取、统计学处理和重新评估。Smaill 等认为:

①妊娠期无症状菌尿妇女抗菌素的应用,可以降低肾盂肾炎的发病率;

②临床试验所观察到的抗炎疗法可以减少“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与现代医学“炎症可能造成妊娠不良结局”的理论是一致的。

同时,Smaill 等也客观指出,由于用于分析的这些临床研究的质量总体上不算太高,对于分析和评估的结论,宜持谨慎态度。

短效口服避孕药、避孕贴和阴道避孕药环的比较

众所周知,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的避孕效果好,正确服用的有效率高达99.6%-99.8%,可以与绝育术(99.7%)相媲美。然而,短效口服避孕药需要每天服用,似不方便。

另外,短效口服避孕药在服用最初的几个月有些妇女会有恶心、呕吐等副反应,医学上称“类早孕反应”;也有些妇女会在两次月经之间发生点滴出血,医学术语为“周期控制”尚不能十分满意。人们试图改变这些不足,于是避孕贴膜和阴道避孕药环便应运而生。

“避孕贴膜”(简称“避孕贴”),是一面积为20平方厘米、肉色的正方形小贴纸,含有可释放一周的雌、孕激素;这些激素通过皮肤稳定地进入血液而发挥避孕效果。月经周期开始时,将一张避孕贴贴于下腹部、上臂外侧、上身前后(避开乳房)或臀部,持续一周;下周同日换帖一张新的贴剂(可以不贴在同一部位);连贴三周;第四周不贴,让月经来潮。日常生活中运动、洗澡、游泳等均不会影响避孕贴的黏附性。

“阴道避孕药环” (简称“阴道环”),是一柔软的硅橡胶管制成的小环,硅橡胶管中放置了与口服避孕药类似的雌、孕激素。女性将这一小环置入自己阴道中;环内含有的药物可以通过硅橡胶环壁缓慢、恒定、低剂量释放,被阴道粘膜吸收,就像每天服药一样,发挥避孕作用。阴道药环可连续放置3周,取出一周,让月经来潮。根据品牌不同,一只阴道药环可使用3个月至一年。

避孕贴和阴道环问世后是否达到了人们预期的效果?日前,科学家收集了世界上所有进行这两种产品与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随机对照的15项试验(其中5项是避孕贴与避孕药的比较,10项是阴道环与避孕药的比较),进行了荟萃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1、避孕贴和阴道环避孕效果与口服避孕药一样,都是十分可靠的避孕方法,而且周期控制的效果也差不多。

2、与口服避孕药使用者相比,避孕贴使用者恶心、呕吐、乳房不适、痛经、恶心、呕吐等要更多一些,因此避孕贴比避孕药使用者更易停用。

3、与口服避孕药使用者相比,阴道环使用者恶心、痤疮、烦躁、抑郁和月经间出血等则要少一些,因此虽然阴道环使用者有阴道刺激和分泌物较多等情况,仍然比口服避孕药组更能持续使用。

总之,与口服避孕药使用者相比,避孕贴副作用较多,而阴道环副作用较少;避孕贴可能导致较早停用,而阴道环则更能继续使用。不过,科学家在作出结论时也指出,这些研究的失访率较高,对研究的结论有些影响;此外,对于避孕贴和阴道环的研究,应在妇女是否正确使用这些方法上提供更多细节。

在青少年中预防非意愿妊娠的干预

据统计,妊娠和分娩并发症是全球15-19岁女孩中第二位死因,仅次于自杀。妊娠和分娩并发症可以导致诸如产科瘘等严重残疾,也是造成弱势青年妇女死亡的主要原因。少女还因不安全流产而面临更多的疾病、受伤和死亡。

因此,无论是高收入、中等收入或低收入的国家,在公共卫生领域里均面临着一个共同的严峻挑战——青少年的非意愿妊娠。一些预防性的策略和措施,如健康教育、避孕方法使用技能的提高及其可获得性的改善等,已在全球范围被采用。

这些策略和措施能否产生积极的效果?需要以循证医学分析的方法进行评估,即对以学校、社区/家庭、卫生保健或宗教机构等为单位开展预防青少年非意愿妊娠干预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估。对此,Oringanje等撰写了专题的系统综述。

Oringanje等检索了至2015年11月的相关文献:Cochrane生育调节专业组临床试验的注册资料、CENTRAL、MEDLINE、EMBASE、LILACS、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摘要在线、灰色文献网络、HealthStar、PsycINFO、CINAHL、POPLINE等,以及与之相关研究的参考文献。

收集所有针对10岁至19岁青少年开展的、以提高知识与改变态度去降低非意愿妊娠、延迟初次性交时间、促进避孕方法应用等进行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包括个体随机和整群随机);由2位系统综述作者独立遴选纳入分析的临床试验、评估偏差风险和提取数据;资料的分析,包括将数据合并进行的荟萃分析,均经适当的统计学处理;证据质量用“级”的方法(the GRADE approach)进行评估。

共有53项随机化对照试验、105,368位不同种族的青少年纳入系统分析。53项试验中,个体随机研究有18项,整群随机研究32项(以学校为单位20项、班级为单位6项、社区为单位6项),另有混合随机(个体和整群)3项。

随访时间,从短期的3个月至长期的7年不等,绝大多数达到中等期限(>12个月)。有4项研究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进行,其余49项均在高收入国家进行;但所有研究均主要立足于较低的经济社会阶层。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Oringanje等认为:只有多种措施的联合干预(健康教育联合避孕方法应用的促进),才能在一定的随访时间(中等期限的随访或长期随访)中,使青少年非意愿妊娠的发生显著降低。

相关偏方验方

外治方法

面神经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