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携带者指什么

2020-07-14

乙肝病毒携带者以前叫健康携带者,但后期发现这些病人里有一些人是不健康的,他们的肝脏会逐渐受到乙肝病毒的侵袭而变差,因此后来叫表面抗原的携带状态,现在叫乙肝表面抗原的携带者,也叫乙肝携带者,是指感染了乙肝病毒,体内也存在乙肝病毒但不发病,乙肝病毒和身体处于共生状态,它们之间互不干扰、互不损害,机体和病毒达到一个相对比较平衡的状态。绝大多数的乙肝患者都处于这种状态,并不是所有的乙肝病人都发病,当携带者出现转氨酶异常,即出现了肝脏的损害后,才进行积极的治疗干预,其他情况只需积极地进行复查和监测。



乙肝病毒携带者指什么相关阅读


如何实施乙肝疫苗加强免疫

肝脏是体内最大的一个脏器,它每时每刻内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人体必需的生物化学“工程”,被誉为“物质代谢的中枢”、人体最大的“化学加工厂”。人人都说“心肝宝贝”,可以说,肝脏和心脏一样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缺一不可的重要脏器。

一般人群无须在接种乙肝疫苗后无须监测抗HBs,因为乙肝疫苗接种后其有效抗体可维持12年之久,而且免疫系统有很强的“记忆”力,即使抗体消失,当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后很快产生抗体,清除入侵之敌。

但对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如:父母或配偶为乙肝病毒感染者、医务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在疫苗接种后应该监测、器官移植患者、透析或经常输血及血制品治疗的患者、同性恋和吸毒者等)在接种乙肝疫苗后应监测抗HBs。

高危人群中既往接种乙肝疫苗后达到正常应答,几年后抗体下降,血清抗HBs下降至<10 mIU/ml时,可加强1剂10微克或20微克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初次全程免疫后低应答或无应答者推荐按0-1-6个月免疫程序加强免疫3剂,推荐儿童剂量为10微克,成人剂量为20微克,最高剂量可达每剂60微克。

乙肝五项指标都有什么意义

乙肝病毒颗粒由外膜和内核两部分组成,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是直径42 nm (纳米)的球形,病毒的外膜厚7 nm,由蛋白质和膜脂质组成,称作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病毒的中心部分直径约28 nm,为病毒的核心,其中包括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内核中心含有病毒基因(DNA)和DNA聚合酶,病毒基因组中的核酸长度约3200个碱基对(3.2kb)。

乙肝病毒有三种抗原成分: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这三种抗原在人体内可引起机体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三种抗体,即抗-HBs、抗-HBc和抗-HBe。这些抗原和抗体可作为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标志。但由于用一般的方法在血清中很难检测到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只能检测出HBsAg和抗-HBs、HBeAg和抗-HBe、抗-HBc五项指标(即:乙肝五项或乙肝两对半)。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表面抗体——抗-HBs属于“中和抗体”,能“中和”并清除乙肝病毒,是机体免疫功能战胜乙肝病毒的主要“武器”。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结构中的某一片段为抗原可制出乙肝疫苗,预防人类感染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核心抗原和e抗原有促进病毒成熟的作用,常表示体内有完整的病毒颗粒(Dane颗粒)存在,具有传染性。同时,e抗原又是乙肝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因此,血清中有e抗原存在也是病毒复制的标志。

乙肝病毒的繁殖就是我们常说的病毒“复制”,这一过程是在肝细胞内进行的。乙肝病毒感染了肝细胞后,在肝细胞内利用肝细胞的能量和物质,将病毒的各个部件分别复制,然后再进行装配。它的复制过程有一个特点,就是产生过多的病毒外膜(HBsAg)。因此,我们说它是一种爱做“衣服”的病毒。

在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清中,病毒颗粒可高达1013拷贝/毫升,其中完整的(成熟的)乙肝病毒颗粒仅占万分之一,只有少数是具有全基因并有传染性的完整病毒颗粒。有时,病毒也会发生一些变异,只产生表面抗原和病毒的其他物质,不产生e抗原。所以,有些病人的血清中仅可检测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而e抗原和病毒DNA为阴性。

在这五项指标中,如果HBsAg、HBeAg和抗-HBc三项指标为阳性,就是人们常说的乙肝“大三阳”感染者;如果HBsAg、抗-HBe和抗-HBc三项指标为阳性,就是人们常说的乙肝“小三阳”感染者。

这就是乙肝病毒的抗原和抗体五项指标。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病毒,感染了全世界近20亿人口,并使得2.4亿人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

详解乙型肝炎的性传播

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方式包括:血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由于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方式,新生儿一旦被乙肝病毒感染90%以上会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因此一直被大家所关注。

而乙肝病毒的性传播感染者都是成人,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后只有5%左右的人可能转为慢性,而且又可能通过乙肝疫苗预防,因此被忽视。最近,我连续遇到两位女性因性传播感染的急性乙型肝炎,而且都正在怀孕。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精液、宫颈液中都可以检测到乙肝病毒。在性生活时,病毒可能通过性器官的损伤处进入体内,使人感染。但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性传播机会与是否注射过乙肝疫苗、性伙伴多少、机体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在性乱人群中,乙肝病毒感染的风险较大。意大利的一项14年急性乙型肝炎感染者的调查显示,其中性乱人群占25.1%;温哥华2000-2003年的调查显示,64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性乱人群及男-男同性恋者占14%~21.9%,与HBsAg阳性者性接触而被感染者占9.4%,其中仅1例(1.6%)为与HBsAg阳性的家庭成员性接触而感染。

我国一项调查显示,夫妻双方一方是乙肝病毒感染者,另一方HBsAg阴性,3年后未接种乙肝疫苗者仅有4.54%的人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HBsAg阳性),而接种了乙肝疫苗的人无1例HBsAg阳性。

我国昆明的一项1598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未接种乙肝疫苗的配偶调查显示,74.41%曾被乙肝病毒感染,但只有5.83%的配偶HBsAg阳性,其余被感染的配偶均为感染后病毒被清除的表现(HBsAg阴性,抗HBs阳性或/和抗HBe及抗HBc阳性)。

尽管这些调查显示,大部分感染者的配偶感染乙肝病毒后可自发性清除病毒,不会成为慢性感染者。但其中有20%~27%可能表现为急性乙型肝炎,而且大多发生在新婚1年内,因此是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发生的主要因素。

乙型肝炎性传播的预防主要是加强婚前检查和孕前检查,及时发现男性配偶中乙肝病毒的感染,女性接种疫苗后再怀孕。接种乙肝疫苗后配偶间乙型肝炎的性传播几乎为零,可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的性传播。

如何在治疗期间预测干扰素对乙型肝炎的疗效

在治疗期间观察HBsAg和HBV DNA下降的情况可以预测干扰素的疗效。根据以往文献的报道,对于基因A型和D型的乙肝病毒感染者,若经过12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未发生HBsAg定量的下降,建议停止治疗。

对于基因B型和C型的乙肝病毒感染者,若经过12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HBsAg定量仍大于20000 IU/mL,建议停止治疗。无论哪种基因型,若经过24周治疗HBsAg定量仍大于20000 IU/mL,建议停止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

对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如果12周治疗后HBsAg未下降且HBV DNA较基线下降<2 log10 IU/ml,应考虑停止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法国医生瓦利特?皮卡德(Vallet -Pichard)在2014年总结了以往文献,提出了干扰素治疗期间预测和早期停药的原则:12周时HBV DNA及HBsAg下降是持续病毒应答的最佳早期预测指标。

对于e抗原阳性患者,干扰素治疗12周,HBV DNA下降至20000 IU/ml以下,HBsAg水平< 1500 IU/ml,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较高;然而,HBsAg水平在20000 IU/ml以上或HBsAg水平未下降者,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可能性极低,应该考虑早期停药。

对于e抗原阴性患者,干扰素治疗12周时HBV DNA下降至20000 IU/ml以下,治疗12周和24周时HBsAg下降>10%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持续病毒学应答率较高;而治疗12周时HBV DNA下降< 2 log10 IU/ml和HBsAg无明显下降者,治疗结束后的病毒学应答率较低,应该考虑早期停药。

我国专家根据国外学者的经验,首次把干扰素治疗期间的预测和疗效欠佳患者早期停药写入2015年版《乙肝指南》,建议“:HBeAg阳性慢乙型肝炎患者治疗24周HBsAg和HBV DNA的定量水平是治疗应答的预测因素。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如果24周HBsAg<1500 IU/ml,继续单药治疗至48周可获得较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若经过24周治疗HBsAg定量仍大于20000 IU/mL,建议停止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改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

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治疗过程中HBsAg的下降、HBV DNA水平是停药后持续病毒学应答的预测因素。如果经过12周治疗后HBsAg未下降且HBV DNA较基线下降<2 log10 IU/ml,应考虑停止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

普通干扰素或聚乙二醇干扰素疗效有限,大约2/3的患者疗效欠佳,而且有较多的不良反应。另外,聚乙二醇干扰素的价格也较贵。对于疗效欠佳的患者,早期预测,可以指导患者及时改变治疗方案,使病人更早获得有效治疗,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和医疗费用。

乙肝病毒感染者长吃五味子好吗

五味子在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肝炎中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医生早就观察到五味子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清转氨酶的水平,使肝功能恢复正常。因此,许多治疗慢性肝炎的中成药中都含有五味子或五味子中提炼出现的成分,如五脂胶囊、五仁酯等。

就连西药联苯双酯和双环醇也都是受五味子的启发,化学合成的和五味子结构类似的药物。也确有动物实验发现五味子对药物性肝损害有保护使用。但早在1979年,研究人员通过动物试验发现:“五味子对转氨酶无明显的直接灭活作用,未能减少肝细胞对转氨酶的通透性作用,没有明显地加速转氨酶的清除作用”认为五味子很可能只是一种转氨酶的抑制剂,减少的肝细胞中转氨酶的产生。这样看来,五味子只是起到一个降低转氨酶的作用。

服用恩替卡韦治疗,抑制的乙肝病毒的复制,转氨酶自然就会下降到正常。在转氨酶正常的情况下,没有必要长期服用五味子。不要认为中药就没有副作用,我今天对五味子导致的不良反应进行了检索,也检索到一些与五味子相关的副作用。

五味子属于酸性,剂量较大时对胃肠有刺激作用,伴有反酸、烧心不适等症状。而且中医临床治疗中还发现,五味子降酶作用对无黄疸型、慢性肝炎单项转氨酶升高者降酶的效果较好。但对湿重于热、湿热并重、兼有淤症、黄疸、以及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乙肝核心抗体明显持续“三阳”者的降酶效果较差。

后者用药期间虽能降酶,但停药或减量时,常可使转氨酶反跳,其反跳率可达50%以上[9]。最后强调的一点是五味子降低转氨酶的有效的成分存在于果实的核仁内,且为脂溶性成分,整吞五味子效果甚微,而且可能有副作用。

总之,无论中药、西药,都不能乱吃。吃西药要符合适应证,吃中药须辨证施治。乱吃药很可能治不了病反而致病。

相关方剂

乙肝宁颗粒

补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乙肝益气解郁颗粒

益气化湿,疏肝解郁。

相关偏方验方

乙肝煎

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宁

慢性乙型肝炎。

抗乙肝大三阳方

清热解毒,疏肝健脾,扶正护肝。适用于乙肝“大三阳”。

乙肝病毒携带者指什么-乡间郎中

乙肝病毒携带者指什么

2020-07-14

乙肝病毒携带者以前叫健康携带者,但后期发现这些病人里有一些人是不健康的,他们的肝脏会逐渐受到乙肝病毒的侵袭而变差,因此后来叫表面抗原的携带状态,现在叫乙肝表面抗原的携带者,也叫乙肝携带者,是指感染了乙肝病毒,体内也存在乙肝病毒但不发病,乙肝病毒和身体处于共生状态,它们之间互不干扰、互不损害,机体和病毒达到一个相对比较平衡的状态。绝大多数的乙肝患者都处于这种状态,并不是所有的乙肝病人都发病,当携带者出现转氨酶异常,即出现了肝脏的损害后,才进行积极的治疗干预,其他情况只需积极地进行复查和监测。



乙肝病毒携带者指什么相关阅读


如何实施乙肝疫苗加强免疫

肝脏是体内最大的一个脏器,它每时每刻内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人体必需的生物化学“工程”,被誉为“物质代谢的中枢”、人体最大的“化学加工厂”。人人都说“心肝宝贝”,可以说,肝脏和心脏一样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缺一不可的重要脏器。

一般人群无须在接种乙肝疫苗后无须监测抗HBs,因为乙肝疫苗接种后其有效抗体可维持12年之久,而且免疫系统有很强的“记忆”力,即使抗体消失,当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后很快产生抗体,清除入侵之敌。

但对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如:父母或配偶为乙肝病毒感染者、医务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在疫苗接种后应该监测、器官移植患者、透析或经常输血及血制品治疗的患者、同性恋和吸毒者等)在接种乙肝疫苗后应监测抗HBs。

高危人群中既往接种乙肝疫苗后达到正常应答,几年后抗体下降,血清抗HBs下降至<10 mIU/ml时,可加强1剂10微克或20微克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初次全程免疫后低应答或无应答者推荐按0-1-6个月免疫程序加强免疫3剂,推荐儿童剂量为10微克,成人剂量为20微克,最高剂量可达每剂60微克。

乙肝五项指标都有什么意义

乙肝病毒颗粒由外膜和内核两部分组成,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是直径42 nm (纳米)的球形,病毒的外膜厚7 nm,由蛋白质和膜脂质组成,称作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病毒的中心部分直径约28 nm,为病毒的核心,其中包括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内核中心含有病毒基因(DNA)和DNA聚合酶,病毒基因组中的核酸长度约3200个碱基对(3.2kb)。

乙肝病毒有三种抗原成分: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这三种抗原在人体内可引起机体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三种抗体,即抗-HBs、抗-HBc和抗-HBe。这些抗原和抗体可作为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标志。但由于用一般的方法在血清中很难检测到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只能检测出HBsAg和抗-HBs、HBeAg和抗-HBe、抗-HBc五项指标(即:乙肝五项或乙肝两对半)。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表面抗体——抗-HBs属于“中和抗体”,能“中和”并清除乙肝病毒,是机体免疫功能战胜乙肝病毒的主要“武器”。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结构中的某一片段为抗原可制出乙肝疫苗,预防人类感染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核心抗原和e抗原有促进病毒成熟的作用,常表示体内有完整的病毒颗粒(Dane颗粒)存在,具有传染性。同时,e抗原又是乙肝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因此,血清中有e抗原存在也是病毒复制的标志。

乙肝病毒的繁殖就是我们常说的病毒“复制”,这一过程是在肝细胞内进行的。乙肝病毒感染了肝细胞后,在肝细胞内利用肝细胞的能量和物质,将病毒的各个部件分别复制,然后再进行装配。它的复制过程有一个特点,就是产生过多的病毒外膜(HBsAg)。因此,我们说它是一种爱做“衣服”的病毒。

在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清中,病毒颗粒可高达1013拷贝/毫升,其中完整的(成熟的)乙肝病毒颗粒仅占万分之一,只有少数是具有全基因并有传染性的完整病毒颗粒。有时,病毒也会发生一些变异,只产生表面抗原和病毒的其他物质,不产生e抗原。所以,有些病人的血清中仅可检测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而e抗原和病毒DNA为阴性。

在这五项指标中,如果HBsAg、HBeAg和抗-HBc三项指标为阳性,就是人们常说的乙肝“大三阳”感染者;如果HBsAg、抗-HBe和抗-HBc三项指标为阳性,就是人们常说的乙肝“小三阳”感染者。

这就是乙肝病毒的抗原和抗体五项指标。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病毒,感染了全世界近20亿人口,并使得2.4亿人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

详解乙型肝炎的性传播

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方式包括:血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由于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方式,新生儿一旦被乙肝病毒感染90%以上会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因此一直被大家所关注。

而乙肝病毒的性传播感染者都是成人,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后只有5%左右的人可能转为慢性,而且又可能通过乙肝疫苗预防,因此被忽视。最近,我连续遇到两位女性因性传播感染的急性乙型肝炎,而且都正在怀孕。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精液、宫颈液中都可以检测到乙肝病毒。在性生活时,病毒可能通过性器官的损伤处进入体内,使人感染。但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性传播机会与是否注射过乙肝疫苗、性伙伴多少、机体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在性乱人群中,乙肝病毒感染的风险较大。意大利的一项14年急性乙型肝炎感染者的调查显示,其中性乱人群占25.1%;温哥华2000-2003年的调查显示,64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性乱人群及男-男同性恋者占14%~21.9%,与HBsAg阳性者性接触而被感染者占9.4%,其中仅1例(1.6%)为与HBsAg阳性的家庭成员性接触而感染。

我国一项调查显示,夫妻双方一方是乙肝病毒感染者,另一方HBsAg阴性,3年后未接种乙肝疫苗者仅有4.54%的人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HBsAg阳性),而接种了乙肝疫苗的人无1例HBsAg阳性。

我国昆明的一项1598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未接种乙肝疫苗的配偶调查显示,74.41%曾被乙肝病毒感染,但只有5.83%的配偶HBsAg阳性,其余被感染的配偶均为感染后病毒被清除的表现(HBsAg阴性,抗HBs阳性或/和抗HBe及抗HBc阳性)。

尽管这些调查显示,大部分感染者的配偶感染乙肝病毒后可自发性清除病毒,不会成为慢性感染者。但其中有20%~27%可能表现为急性乙型肝炎,而且大多发生在新婚1年内,因此是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发生的主要因素。

乙型肝炎性传播的预防主要是加强婚前检查和孕前检查,及时发现男性配偶中乙肝病毒的感染,女性接种疫苗后再怀孕。接种乙肝疫苗后配偶间乙型肝炎的性传播几乎为零,可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的性传播。

如何在治疗期间预测干扰素对乙型肝炎的疗效

在治疗期间观察HBsAg和HBV DNA下降的情况可以预测干扰素的疗效。根据以往文献的报道,对于基因A型和D型的乙肝病毒感染者,若经过12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未发生HBsAg定量的下降,建议停止治疗。

对于基因B型和C型的乙肝病毒感染者,若经过12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HBsAg定量仍大于20000 IU/mL,建议停止治疗。无论哪种基因型,若经过24周治疗HBsAg定量仍大于20000 IU/mL,建议停止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

对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如果12周治疗后HBsAg未下降且HBV DNA较基线下降<2 log10 IU/ml,应考虑停止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法国医生瓦利特?皮卡德(Vallet -Pichard)在2014年总结了以往文献,提出了干扰素治疗期间预测和早期停药的原则:12周时HBV DNA及HBsAg下降是持续病毒应答的最佳早期预测指标。

对于e抗原阳性患者,干扰素治疗12周,HBV DNA下降至20000 IU/ml以下,HBsAg水平< 1500 IU/ml,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较高;然而,HBsAg水平在20000 IU/ml以上或HBsAg水平未下降者,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可能性极低,应该考虑早期停药。

对于e抗原阴性患者,干扰素治疗12周时HBV DNA下降至20000 IU/ml以下,治疗12周和24周时HBsAg下降>10%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持续病毒学应答率较高;而治疗12周时HBV DNA下降< 2 log10 IU/ml和HBsAg无明显下降者,治疗结束后的病毒学应答率较低,应该考虑早期停药。

我国专家根据国外学者的经验,首次把干扰素治疗期间的预测和疗效欠佳患者早期停药写入2015年版《乙肝指南》,建议“:HBeAg阳性慢乙型肝炎患者治疗24周HBsAg和HBV DNA的定量水平是治疗应答的预测因素。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如果24周HBsAg<1500 IU/ml,继续单药治疗至48周可获得较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若经过24周治疗HBsAg定量仍大于20000 IU/mL,建议停止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改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

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治疗过程中HBsAg的下降、HBV DNA水平是停药后持续病毒学应答的预测因素。如果经过12周治疗后HBsAg未下降且HBV DNA较基线下降<2 log10 IU/ml,应考虑停止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

普通干扰素或聚乙二醇干扰素疗效有限,大约2/3的患者疗效欠佳,而且有较多的不良反应。另外,聚乙二醇干扰素的价格也较贵。对于疗效欠佳的患者,早期预测,可以指导患者及时改变治疗方案,使病人更早获得有效治疗,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和医疗费用。

乙肝病毒感染者长吃五味子好吗

五味子在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肝炎中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医生早就观察到五味子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清转氨酶的水平,使肝功能恢复正常。因此,许多治疗慢性肝炎的中成药中都含有五味子或五味子中提炼出现的成分,如五脂胶囊、五仁酯等。

就连西药联苯双酯和双环醇也都是受五味子的启发,化学合成的和五味子结构类似的药物。也确有动物实验发现五味子对药物性肝损害有保护使用。但早在1979年,研究人员通过动物试验发现:“五味子对转氨酶无明显的直接灭活作用,未能减少肝细胞对转氨酶的通透性作用,没有明显地加速转氨酶的清除作用”认为五味子很可能只是一种转氨酶的抑制剂,减少的肝细胞中转氨酶的产生。这样看来,五味子只是起到一个降低转氨酶的作用。

服用恩替卡韦治疗,抑制的乙肝病毒的复制,转氨酶自然就会下降到正常。在转氨酶正常的情况下,没有必要长期服用五味子。不要认为中药就没有副作用,我今天对五味子导致的不良反应进行了检索,也检索到一些与五味子相关的副作用。

五味子属于酸性,剂量较大时对胃肠有刺激作用,伴有反酸、烧心不适等症状。而且中医临床治疗中还发现,五味子降酶作用对无黄疸型、慢性肝炎单项转氨酶升高者降酶的效果较好。但对湿重于热、湿热并重、兼有淤症、黄疸、以及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乙肝核心抗体明显持续“三阳”者的降酶效果较差。

后者用药期间虽能降酶,但停药或减量时,常可使转氨酶反跳,其反跳率可达50%以上[9]。最后强调的一点是五味子降低转氨酶的有效的成分存在于果实的核仁内,且为脂溶性成分,整吞五味子效果甚微,而且可能有副作用。

总之,无论中药、西药,都不能乱吃。吃西药要符合适应证,吃中药须辨证施治。乱吃药很可能治不了病反而致病。

相关方剂

乙肝宁颗粒

补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乙肝益气解郁颗粒

益气化湿,疏肝解郁。

相关偏方验方

乙肝煎

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宁

慢性乙型肝炎。

抗乙肝大三阳方

清热解毒,疏肝健脾,扶正护肝。适用于乙肝“大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