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何检查

2020-07-14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何检查:
  一般情况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最常见的检查方法也最无创的检查方法是首先要散瞳,小孩最好是在他睡眠状态下然后给予散瞳。散瞳后用眼科医生最常用的眼底镜进行检查。但是有可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在视网膜的周边地区,不见得都在黄斑区,那么有的时候简单的一个眼底镜检查,只能作为一个初步的筛查,我们还是建议现在用比较先进的叫眼底Retcam机进行筛查,可以非常直观的以及全面的评估视网膜眼底的一个病变。
  另外还有一些现在比较常见的叫视网膜照相,那么也能够比较直观的看到一个视网膜病变的情况,还有要结合其他的一个影像学的检查,比如眼底B超,双眼的一个B超,那么我们可以辅助判断患儿有没有可能出现ROP的一个情况,其它的一般情况下我们主要针对的是局部的一个检查,那么眼底B超是比较常规的一种检查方式,除了眼底B超之后,我们也不建议早产儿用CT或者核磁,来筛查早产儿的一个视网膜病变,因为CT和核磁并不能明确的判断患儿是否有视网膜病变的一个情况,但是眼B超可以看到患儿视网膜的一个血流的情况,或者是否出现网脱。
  那么我们目前为止最精准的检测方法还是要采用眼底检查的方法,也就是说现在的Retcam机检查的一个方法,但由于孕周比较小,那么麻醉或者镇静可能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再儿科医生的指导下和麻醉科医生的指导下,对患儿进行适当的镇静或者麻醉,然后完成视网膜病变的一个筛查。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何检查相关阅读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怎么预防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怎么预防:
  早产儿视网膜的病变受最主要的因素是早产。不是所有的早产儿都会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一般情况下孕周越小体重越轻,越容易出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同时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早期筛查是最重要,矫正胎龄在生后4~6周时,开始进行眼底检查,之后每1~2周进行筛查,筛查至早产儿矫正胎龄到40周,如果还没有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ROP的可能性就不大了。主要的预防手段还是要早期筛查和早期治疗,尽量不要在34周以内进行分娩是最好的预防方式。第二种预防方式就是早产儿娩出之后吸氧,尤其是在进行高频通气的时候,要严格的监测血氧饱和度,最好是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3%左右就可以了。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何治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何治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一旦发生,进展很快,可以有效治疗的时间窗很窄,因此对37周以下的早产儿出生后,及时的进行检查。对高危的患儿并每周检查一次,在第2到3期的时候进行激光治疗,凝固无血管区。
  对于第4到5期的要行玻璃体手术切除,增殖的纤维血管组织同时做光凝,以挽救视力。目前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早产儿,ROP是比较成熟的手术方法。
  治疗2期和3期的ROP已经取得比较好的疗效,每只眼每次用0。25到0。3个毫克玻璃体内注射,给药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激光光凝结合治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能治愈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能治愈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时治疗是可以治愈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多为双眼发病,轻度的话可以治愈,严重者会因出现视网膜脱离等病变而导致失明。一般在出现3期病变的时候,进行激光治疗,又获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玻璃体腔内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为ROP的热门的治疗方法。与激光的治疗相比,可以避免全麻和破坏性的并发症,从而降低潜在的风险。
  目前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安全有效可实现周边网膜血管完全血管化,且获得较好的解剖获益。治疗后主要的并发症为视网膜脱离,其他全身的并发症非常罕见。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症状有哪些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症状有哪些:
早产儿视网膜的病变,主要是要看医生去查体,检查的话可以发现网膜神经纤维层出现毛细血管的内皮增殖小结,血管呈小球状,其周围可有纺锤状间叶细胞增殖,抑制神经纤维层变厚,可有小血管及水肿,神经纤维层进一步增厚,新生的毛细血管牙穿破内建模达到视网膜的表面。
严重者可进一步进入玻璃体,可在其中继续生长成血管纤维膜,产生出血或者是牵引性的视网膜脱离,基底后可见不同程度的血管纤维膜形成,与同视网膜之前的纤维条索相连,虹膜周边前粘连,后也可以粘连,瞳孔膜形成,以及继发的青光眼等相应的改变。

早产儿什么时间做眼底筛查

早产儿什么时间做眼底筛查:
  早产儿初次筛查时间最好同时考虑生后日龄和矫正的胎龄,尤其是在矫正胎龄与严重的ROP出现的时间更相关,也就是出生时胎龄越小者,发生ROP的时间相对越晚。目前大多数国家将首次筛查的时间定在出生后的第4周,或者是矫正胎龄的32周。
  美国儿科学会或者是眼科学会,在2006年对孕周日龄矫正胎龄和ROP初筛的关系进行了很好的总结,我们国家也颁布了指南,我们这个指南规定首次筛查时间为出生后的4到6周,筛查的方法一般是用间接眼底镜或者是眼底数码照相机进行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