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痞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16

热痞证,中医病证名。又名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乃心下痞证之一,是指无形邪热结于心下,致中焦气机痞塞不通,出现以心下堵闷、按之柔软、关上脉浮为主要症状的证候。本证属太阳病变证,常见于太阳病误下之后,或未经误下而表邪内陷,亦可见于内伤杂病的心胃火盛等病症。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病中,凡出现心下痞满而属热痞者,皆可参考本证论治。

病因

多由伤寒之邪在表而误用下法,使热邪传入;或不因误治,表病传里;或由于素体阳盛,过食辛辣厚味,聚而生热;致使无形之邪热聚于心下(胃脘部),气机痞塞不通而成。

临床表现

心下痞满,按之柔软,心烦口渴,尿赤,舌红苔黄,脉关上浮而数。

常用中药

大黄、黄连、黄苓等。

针灸疗法

1、针刺法

取穴曲泽、内关、足三里、阳陵泉、胃俞。用泻法,得气后,留针15-30分钟,每日2次。

2、按摩

双手按摩胃脘部(冬天则宜先将双手烘热),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本方法可使气机暂通,从而使心下痞缓解,有利于病人进食和进一步治疗。若有吐血或便血者,不宜使用。

预防调护

1、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有吐血、便血者必须住院治疗。病室宜安静,温暖。

3、出血量大者,病员必须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必要时置患者于低头仰卧位。对出血病人要尽量解除病员顾虑和紧张情绪,避免不急需的常规系统体格检查,防止病人再次大出血。

4、出血者,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出血量、病人的面色、神志、脉搏、尿量等。及早发现厥脱,采取相应抢救措施,阬止病人因气血暴脱而导致死亡。必要时使用输血、输液等治疗措施。

5、饮食宜清淡,勿恣食生冷肥甘,忌油炸,及坚硬,辛辣刺激性食物。

6、忌食雄鸡,鲤鱼,犬肉等发物。

7、饮食宜软烂少渣,定时进餐。不宜过饱,若胃脘痞塞甚者,可少食多餐。宣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

转归预后

本证在病变过程中,还可出现吐血、衄血以及牙龈肿痛等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