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热痰毒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06

风热痰毒证,中医病证名。是指风温风热毒邪客于肺胃或肝胃,积热上壅,并挟痰挟浊,上攻颈喉要道,以致局部热毒壅盛,痰毒互结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的概称。常见于锁喉痈、颈痈、瘿痈等疾病。

病因

风温风热毒邪客于肺胃或肝胃,积热上壅,并挟痰挟浊,上攻颈喉要道所致。

病机

外感风温、风热之邪,或内伤情志,气郁化火,或喜食辛辣、膏粱厚味,痰热内生,或因患乳蛾、口疳、或头面疮疖毒邪流窜至颈部,以致外邪内热挟痰蕴结于少阳、阳明经络,气血凝滞,热盛肉腐而成痈肿。

临床表现

起病较快,来势急骤,或绕于喉,或发于颈。局部红肿热痛,根脚散漫,范围较大,伴恶寒壮热,头痛项强,便秘尿赤。

常用中药

杏仁连翘薄荷桑叶菊花、苦桔梗甘草、苇根、黄连半夏瓜蒌

常见病

1、锁喉痈

出现本证时,来势猛烈,初起结喉处红肿绕喉,灼热疼痛,根脚散漫,范围较大,2-3天后肿势即延及两颈,甚至上延腮颊下至胸前,严重者肿及咽喉、舌下而并发喉风、重舌以致汤水难咽,甚至气喘痰壅,发生痉厥。全身伴有恶寒壮热,头痛项强,便秘尿赤,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若肿势渐趋局限,按之中软者,为成脓之兆。此为风温风热毒邪客于肺胃,积热上壅,并挟痰挟浊,上攻颈喉要道,以致局部热毒壅盛,痰毒互结而成;或因热病之后余毒未淸,挟痰挟浊上攻所致;或因口底齿龈舌咽廉烂生疳损伤,或乳蛾等感染邪毒而继发。治宜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东垣十书》),外用玉露散或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敷患处,以箍毒消肿;成脓宜早期切开排脓。

2、颈痈

出现本证时,表现为颈旁或颌下、耳后、颏下一侧结块,形如鸡卵,边界清楚,灼热疼痛,皮色不变,局部压痛明显,稍可活动,伴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约7-10天仍不消散,即欲成脓,以后化脓溃破。此为外感风温风热毒邪蕴结于肝胃,积热上壅,并挟痰挟浊,上攻凝结于颈部所致;或因口疳、龋齿、乳蛾或头面疮疖等感染邪毒而继发。治宜散风清热,化瘐消肿。方用牛蒡解肌汤(《疡科心得集》)或银翘散(《温病条辨》),外用金黄膏调敷患处,或用鲜菊花叶、鲜蒲公英、鲜地丁草等,捣烂湿敷,以箍毒消肿;成脓宜切开排脓。

3、瘿痈

出现本证时,表现为寒战高热,后颈部突然肿胀结块,局部焮红灼热疼痛,吞咽时加剧,肿块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因压迫周围而出现气促、声嘶、吞咽困难等症状。若化脓则胀痛跳痛,成脓后出现波动感。发病前1-2周先有风温外感病史。此为风温风热毒邪客于肺胃,积热上壅,并挟痰挟浊,上攻蕴结颈部,以致局部气血凝滞,痰毒互结而成。治宜散风清热,化痰消肿。方用牛蒡解肌汤(《疡科心得集》),外用金黄散双柏散调敷患处,以箍毒消肿;成脓宜切开排脓,提脓祛腐。

预防调护

1、积极治疗原发病。

2、饮食宜清淡,忌食鱼腥、辛辣、炙煿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