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经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06

太阳经证,中医病证名。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以恶寒、脉浮、头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又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

病因

本证由风寒外邪侵犯太阳经所致,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

临床表现

恶风寒,头项强痛,脉浮。

症情分析

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肌腠失于温煦,故恶风寒;足太阳经脉自头项下行于背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则头项至背部牵强作痛;正邪抗争于太阳肤表,脉气鼓动于外,故脉浮。

由于患者感受邪气之不同,体质的差异,太阳经证又有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之别。

1、太阳中风证

卫为阳,营为阴,风寒外邪以风邪为主侵犯太阳经,卫气受邪而阳浮于外,与邪相争则发热;风性开泄,以致卫外不固,营不内守则汗出;由于汗出,肌腠疏松则恶风;若外邪侵及肺胃,肺气失宣则鼻鸣,胃气失降则干呕。

2、太阳伤寒证

风寒外邪以寒邪为主侵犯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肌肤失于温煦,则见恶寒;寒邪郁表,卫阳奋起抗邪,正邪交争,故有发热;寒性收引,卫阳郁遏,经脉拘急,筋骨失于温养,故头身疼痛;寒性凝滞,肤腠致密,玄府不开,故见无汗;寒邪袭表,脉气亦鼓动于外,脉管拘急,故脉浮紧;寒邪束表,肺气失宣,则呼吸喘促。

针灸疗法

1、太阳中风证

(1)针刺取穴风池、风府等,浅刺疾出,每日1-2次。

(2)推拿于风池、肩井、背部、大椎处揉摩,以有酸胀或热感为宜,每日1-2次,每次2-5分钟。

2、太阳伤寒证

(1)针刺取穴风门、风池、台谷等,针用泻法,每日1-2次。

(2)推拿于风池、肩井.大椎及背部区域揉捻摩擦,以有酸胀或有热感为宜,每1-2次,每次2-5分钟。

常见证型

1、太阳中风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治法:疏风解肌,调和营卫。

方剂:桂枝汤(《伤寒论》)。

常用中药: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2、太阳伤寒证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或见气喘。

治法:解表散寒。

方剂:麻黄汤(《伤寒论》)。

常用中药: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预防调护

1、外感风寒之表虚证,汤药宜轻煎,药宜温服,服汤后应喝热粥,并加衣被,使全身微微汗出,不可汗出过多,如水流漓,以免伤正。

2、若太阳病证使用了下法,其气不上冲;或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汗不出,脉浮紧;或酒客病湿热内蕴;或里热盛服桂枝汤吐者,均不得使用桂枝汤,以免正伤邪陷,病情加重或恶化。

3、外感风寒之表实证,汤药宜轻煎,多服热饮,并加衣被,使遍身微似有汗,不可大汗淋漓,以免伤正。

4、病人高热无汗,一般忌用冷效降温,以防汗闭;应注意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等情况,随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5、如果表证兼有阳虚、表证兼营气不足,或外感风热、阴伤内热、胃中虚冷、产后血虚、伤血、失血等病人,均不得用麻黄汤发汗,以免伤阴损阳、耗伤气血、出现变证,使病情恶化。

6、病室要注意通风,又要注意保暖,避免冷风直接吹袭,再次复感外邪,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