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通草的功效与作用

2019-08-18

通草的功效与作用

清心火,利小便,通经下乳。用于口舌生疮、心烦尿赤、水肿、热淋涩痛、白带、经闭乳少、湿热痹痛。

【通草的原文】

通草,味辛、平。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4),令人不忘。一名附支。生山谷。

【通草的注释】

(1)通草:今日的通草,即五加科植物通脱木,古代本草所讲的通草,乃是木通。此条药名虽是“通草”,而条文内容是木通。《纲目》、《草木典》、《图考长编》仍沿旧例,《品汇》、《本草经解》已改旧例,在木通条就以“木通”为药名,在通脱木条,以通草为药名。

(2)去恶虫:《纲目》、《本草经解》在“令人不忘”之后。

(3)通利:《御览》无“通”字。

(4)关节:“《玄大观》误作“间节”。

(5)令人不忘:《御览》无“令人”二字。

【通草的译文】

通草味辛,性平。能驱除人体寄生虫,解除脾胃邪气郁结所致的发寒发热之症,能通利九窍,疏通血脉关节,令人心清而记忆力提高。又叫附支。

【通草的形态分布】

2-22白木通

木通科白木通。落叶或半常绿缠绕灌木,高6?10m,全体无毛。掌状复叶,小叶3枚,卵形或卵状矩圆形,先端圆形,中央凹陷;基部圆形或稍呈心形至阔楔形,全缘或微波状。花单性同株,总状花序腋生;花紫色微红或淡紫色;雌花1?3朵生于花序下部;雄花在其上部。蓇葖状浆果,成熟时紫色。种子暗红色。花期3?4月,果熟期10?11月。分布长江以南各省区,野生于山坡荒地半阴处。

2-23木通马兜锋

马兜铃科木通马兜铃。木质大藤本,长达10m,莲粗3?8cm,具灰色栓皮,有纵皱纹。叶互生,柄长;叶片心形,全缘或微波状,先端稍钝尖,基部心形,下面有稀疏短毛。花腋生,雄蕊6枚,柱头3浅裂,子房圆筒状,下位。蒴果圆柱状有6棱,淡黄绿色,熟时暗褐色。花期5月,果期8?9月。主产黑龙江、辽宁、吉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生于较阴湿林下或河流附近阴湿处。干燥茎入药,称关木通。春、秋采收。

2-24小木通

毛茛科小木通。常绿攀缘性灌木,高约5m。叶对生,三出复叶;小叶草质,窄卵形,无毛。圆锥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直径约30cm;花萼4片,白色,花瓣状;雄蕊多数;雌蕊多数,子房及花柱均有向上的直生毛。痩果扁卵形,长3mm,疏生柔毛,宿存花柱长达5cm。花期6?7月。主产四川、贵州、湖南等地。生于山地林缘或半阴处。藤茎入药,称川木通。秋季采收。

【通草的药材特征】

2-25白木通片

白木通的干燥木质茎呈圆柱形而弯曲,长30?60cm,直径1.2?2cm。表面灰褐色,外皮极粗糙而有许多不规则裂纹,节不明显。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纤维性,皮部较厚,黄褐色,木部黄白色,密布细孔洞的导管,夹有灰黄色放射状花纹。中央具小形的髓部。气微弱,味苦而涩。

一般横切薄片入药,药材名也叫白木通。

2-26关木通、关木通片

药材:长圆形,有时扭曲,长约1m,直径1.5?3cm。两端平截,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平滑,有浅纵沟纹和棕褐色残余栓皮。节部稍膨大,有明显的枝痕。体轻质硬,不易折断,断面黄色,皮部薄,木质部占大部分,导管孔洞大,呈整齐轮状排列,射线类白色,放射状,髓不明显。摩擦残余栓皮,有樟脑样臭。气弱,味苦。

饮片:为横切圆形或斜切椭圆形的薄片,厚约2?3mm。外表面灰黄色或褐色,较平坦,偶见未去净粗皮。切面黄色或黄白色,有多层整齐环状排列小孔,满布细孔与黄色射线相间,似车轮状。白色射线清晰可见,质坚体轻,味极苦。

2-27川木通

药材:呈长圆柱形,稍弯曲,直径2?3.5cm。表面浅棕色或黄棕色,有纵向凹沟及棱线,常纵向撕裂,节处膨大,有叶痕及侧枝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边缘有残存呈纤维状皮部,木部宽广,浅棕色或浅黄色,与射线相间呈放射状排列,有多层环状排列的导管小孔,髓部不明显。气无,味淡。

饮片:为横切圆形片,厚约2mm。

【通草的附方】

1.补心治遗忘方:菖蒲、远志(去心)、茯苳、通草、石决明各等份。上六味捣筛为散,食后,水服1小勺,日一服。

2.通风验方:白通草、三角风、九节茶、鸡血藤、黑马草、花椒根各6克,浸白酒250克,每服9?15克。主治关节疼痛。(《蒲辅周医疗经验》)

相关偏方验方

通草鲫鱼饮

乳汁极少,体虚。

通草煎

语音不扬,或失音。

通草散二

《外台》:下乳汁。

通草散一

少小鼻息肉。

相关食疗

通草车前子茶

通草、车前子、白茅根均有清热解毒、利尿消种的功效,对尿道炎引起的排尿困难、涩痛,小便...

通草母猪蹄羹

补血通乳托疮。宜于治疗急性乳腺炎初起,治局部微红,也可用于痈疽发背。

猪蹄通草羹

益血通乳。适用于妇女产后体虚乳少或无乳。

猪蹄通草粥

通乳汁,活血脉。适用于产后无奶、乳汁不通。

通草猪蹄葱白汤

通经下乳。适用于产后缺乳。

相关茶方

通草灯心草茶

利水通淋,生津止渴。治尿痛短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