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态上讲长寿,佛教观点

2016-05-22

古人谈论致寿之道有四种,它们是:慈、俭、和、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们分别是什么意思。

人要以慈善之心对事物,不做一切有害于人的事,不说一句有损于人的话。人要戒除杀生,以求爱惜生物的生命,不砍伐树木以求保护自然,心中怀着吉祥和平易近人的气量,就不受自然灾害的干扰,那么就可以长寿了。

从心态上讲长寿,佛教观点

古人以“俭”为宝,不仅仅只是在钱财上节俭。对于一切事,都应当节俭,才会有盈余。在饮食方面节俭,可以养脾胃;在嗜好和欲望上节制,可以集聚精神;在语言上做到少说,就可以养气;少于交游,就可以减少择友不慎而引起的过失;少喝酒、劝酒,就可以养身息劳; 

如果人常和悦,那么就会心气平和五脏安宁。古人喜欢喜神。真定梁清标每次对人说:“白天在外做事,每到晚上必定要回家居住,必须寻找一些可以欢喜或令人发笑的事情,或者与客人放声高论,掀须大笑,以抒发一天的劳顿郁结之气。”这真是养生的要诀。

古人说:“仁者静。”大多心气浮躁的人,举止轻佻,不能够长寿。静的意义有两种:一是身不过度劳累;二是心不可轻易触动。凡是遇到一切劳顿、忧惶、喜乐、恐惧的事情,应表现出顺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这就是心凝然不动,如一泓澄清的深潭,如一口幽深的古井,那么外间的一切动气及纷扰之事,都会听而不闻了。

中国汉文化博大精深,无一不是我们的先辈们历代总结的经验。要长寿,就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做到以上四个字,有助于我们保持一个良好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