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泻脾散(原书同卷)、泻黄汤(《痘疹会通》卷四)。
藿香叶七钱 山栀子仁一钱 石膏五钱 甘草三两 防风四两(去芦,切,焙)
上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清汁温服,不拘时候。 本方改为丸剂,名“泻黄丸”(《集验良方》卷三)。
《方剂学》:泻脾胃伏火。
1.《小儿药证直诀》:脾热弄舌。 2.《斑论萃英》:脾热目黄,口不能吮乳。 3.《世医得效方》:脾胃壅实,口内生疮,烦闷多渴,颊痛心烦,唇口干燥,壅滞不食。偷针赘等。
1.口腔溃疡《内蒙古中医药》(1993,3:27):应用本方加味:香薷6〜10g,山栀子6~10g,石膏10〜15g,防风10〜15g,甘草6〜10g,茯苓15〜20g,苍术10~15g,半夏6〜10g,苡仁10~20g,黄芩10~15g,陈皮10~15g,每日1剂,煎药液300ml,分3次口服,治疗口腔溃疡31例。结果:初发8例中治愈7例,无效1例;反复发作者23例中,治愈18例,无效5例;总治愈率为80%。 2.口疮《天津中医》(1996,5:29):用本方加味:防风、甘草、黑栀子、藿香、石膏、桔梗、生地、丹皮、双花、连翘、板蓝根、玄参,治疗口疮14例,并随证略作加减。结果:1周内治愈12例,另2例症状减轻,加用冰硼散与六神丸后于10日内痊愈。 3.剥脱性唇炎《山东中医杂志》(1998,9:405):用本方加减:生石膏、山栀、藿香、防风、生地黄、玄参、麦冬、甘草为基本方,热盛加连翘、黄芩;痒甚加牛蒡子、僵蚕;便秘加生大黄;颌下淋巴结肿痛者加金银花、桔梗、浙贝母等,外涂黄连膏,治疗剥脱性唇炎29例。结果:全部治愈,其中服药3剂症状消失者17例,占 52%;服药5剂症状消失者11例,占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