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嫩”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吗

2020-07-14

大学生用奶瓶喝水,上班族穿上娃娃裙。就现代20几岁女孩子的穿着和言谈举止装“嫩”的问题,《健康时报》报社的记者做了一次采访。那么,“装嫩”究竟是一种取向还是有一定的心理原因呢?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

在校园里到处能看到抱着奶瓶喝水、穿着可爱娃娃装、脚踩大头鞋的女生,有时说话偶尔也会带一点奶声奶气。这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说是一种潮流,其实也可以说成是一类现象。

对于粉色纯棉长裙、平底娃娃鞋和婴儿奶嘴也分人,绝大部分人的确是纯粹追求流行。很多人认为年轻打扮是一种时尚,于是也将自己置身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是有心理问题的,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她们是在追求一种童年期的安全感,往往这种人不能接受现实中存在的压力,期待能像孩童时期一样能够得到别人的保护,是儿童期滞留的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业、生活的压力是我们必须承担面对的,躲过去一时不能躲一辈子,所以,年龄在增长,最好的办法是要自己内心也成长起来,足够成熟地处理应对外面世界的压力。

医生表示,对于如何分辨自己的“装嫩”是正常还是不正常,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如果你在面对巨大压力时还是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也能够正视自己犯的错误,这就是一种健康成熟的心态,外表的“装嫩”只是一种纯粹的个人爱好、追求流行。

如果面对压力,你总想逃避,想找一个依靠;在犯错时,也总以“我还小”这种借口来原谅自己或求得别人的原谅。那就表示,你在用外表的“装嫩”来表达“我还是个孩子”的心理,希望别人让着你、宠着你,这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了。

这种心理问题是一种儿童期滞留的状态,主要是非常怀念童年无忧无虑的时光,想逃避现实,没有克服困难的坚强心理、没有责任感,渴望被保护、被宠爱,面对现实的压力时,希望寻找幼时的那种安全感。

“嫩”并没有错,但要“嫩”得健康,“嫩”得积极向上。



“装嫩”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吗相关阅读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哪些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他们的人格、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环境或精神病态有关。通常青少年犯罪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很少是单一因素所致。常见的原因有:

1、家庭教育不良。据国外统计,青少年犯罪者的家庭,多为不健康的家庭或破裂的家庭,如早年丧父母或父母亲离异。尤其是父母本身有过违法行为,对青少年影响更坏。他们心灵蒙受创伤,受歧视,抬不起头,为寻找刺激与安慰,被社会上的犯罪团伙所利用,而参加犯罪活动。另一方面,在健康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管教过严,或溺爱、或粗暴、或放任,都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在适当的外环境影响下容易加入其他行为不轨的青少年行列,甚至沦为罪犯。

2、学习的压力。犯罪青少年,多对现实不满,厌恶学习。上课不守纪律,成绩极差。因为他们认为读书无用,视学习为负担,经常逃学或自动辍学,到社会上去鬼混,使犯罪率大为增加。

3、精神污染。黄色书刊、色情录像、恐怖、凶杀内容的电影、电视、赌博、酗酒、斗殴、卖淫等不断向青年侵袭。一些缺乏辨别能力意志薄弱、缺乏克制力者。则易坠入其中导致犯罪。

4、不良的社会团伙。对青少年犯罪起了很大的诱导作用。不良社会团伙有两类:一类是一些无正当职业的青年,他们大多数不学无术,好逸恶劳,臭味相投,凑合在一起,吃喝玩乐,为非作歹,导致犯罪。另一类团伙是以流窜犯或劳改释放犯为主体的社会渣滓。青少年因某种原因一旦加入这样的团伙,受其教唆与操纵,最后也沦为罪犯。

5、病态所。不少青少年罪犯患有神经精神疾病或有人格缺陷。常见的有:1)智能低下,常为轻度智能低下和处于临界水平者。因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判断和自控能力均差,易受人教唆而作案。

2)精神病患者的早期阶段,症状不易为家人所觉察,直到作案后收审时亲属才意识到孩子患了精神病。江苏省1985~1986两年中有1800多起刑事案件系精神病人所为。其中大多为青少年。

3)人格障碍不易为人们所认识。它是人格的一种异常发展,常表现为暴力、攻击和反社会行为。他们明知自己的行为是社会所不能容许的,但常因一时冲动、失控而触犯法律。犯罪青少年一旦落入法网,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悔恨、自责。也可因心灵的震憾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恐惧、焦虑、自卑、迟钝等症状,甚至发生监禁性精神病。

引起青少年学生自杀的原因有哪些

自杀是一种适应不良行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极不稳定时期,发生于这个时期的自杀,国内外屡见不鲜。在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中,每10万人中约有22人自杀,而当地居民与大学生年龄相当的人,每10万人中只有6人自杀身亡,大学生的自杀率比居民中的同龄人高出3倍。在我国,根据某省在部分大中学校调查的结果,发现有自杀意念的约占被调查学生的10.9%,做好自杀准备的学生约占3.5%,有自杀意念而无行动或自杀未遂者远远比自杀身亡者为多,故值得引起重视。自杀者往往是那些面对困难或挫折,不能应付,以致采取自我毁灭的方式,试图逃避现实,摆脱困境,消除内心痛苦。青少年自杀的常见原因如下:

1、人际关系紧张,尤其是与父母的关系紧张。由于父母的管教过严或与父母发生激烈的冲突而愤然离家出走。他们心情悲观绝望,其中的幸运者可能得到同学和朋友的及时安慰与劝导,免于自杀身亡。但不幸者却可能徘徊街头,孤立无援,最终走上自杀的绝路。这种情况常见于某些生活在不健康家庭中的青少年。父母经常争吵,或闹离婚或已经离异,往往使子女感到困惑、沮丧、压抑、自卑。家庭为不和谐的气氛所笼罩,缺乏天伦之乐,使他们原来已不健康的心理,再受挫折,更看不到前途,其自杀可能性更大。

.2、考试失败或高考落榜,是我国青少年自杀的常见原因之一。此种人起初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一旦考试失败便感到“无颜见江东父老”,加之缺乏父母的谅解与支持,甚至遭到讽刺漫骂,自尊心和自信心丧失殆尽,于是走上寻短见的绝路。

3、失恋惑失身,也是青少年中常见的自杀原因。据英国的调查,自杀的青少年52%有失恋问题。日本发现16.2%的青少年自杀的直接原因是失恋。我国仅为4.5~6.5%。失身导致自杀仅见于女性青少年。她们在遭侮辱后,内心很痛苦,又遭到别人的冷眼歧视,惶恐、羞愧、悔恨、自责的情绪交织在一起,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促使她们走向死路。

4、意外的打击。平素一帆风顺的青少年,心理承受力很差。他们遭受意外的沉重打击后,如天灾人祸,亲人突然死亡或自身致残,往往走上绝路。

5、封建迷信。在农村或社会文化落后的地方,少数青少年受到迷信的影响或欺骗而自杀身亡,以女性多见。

6、精神疾病。英国的研究报告提出90%的自杀者患有精神疾病。有人指出2/3的自杀者患抑郁性疾病。美国有一回顾性研究,发现134例自杀身亡的人中,60例有躁狂抑郁症病史,31例是慢性酒精中毒,5例为慢性脑病综合症,3例为精神分裂症,2例为药瘾,25例诊断不明,但肯定是精神疾病,5例有内科疾病史,只有3例是正常人。显然精神疾病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应受到高度重视。有些著者认为,一些原因不明的自杀或“意外死亡”,在排除他杀后,应考虑死者患有精神疾病。抑郁症与自杀关系最密切,应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抑郁症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少、工作学习效率低、对未来悲观失望、早醒、精力不足、无明显原因的食欲锐减、体重减轻、时有轻生念头等。轻者可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常不易为人们所觉察。抑郁症患者,自杀率约为10%~15%左右。在青少年中,有多高比例的人患抑郁症,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因其症状隐蔽,不易被发现,故应引起人们的警惕。

怎样对青少年说谎行为进行干预

发现青少年说谎行为后,应该遵循下列原则,进行积极干预,预防青少年再次说谎:讲清危害;以理服人,慎用惩罚;分析原因,辨别类型,区别对待。

1、防卫性说谎的矫治:(1)判定性格类型;(2)根据性格类型区别对待;(3)建设性指导;(4)消除原因,预防重犯。

2、恶作剧性说谎的矫治:(1)查明性质,严肃处理;(2)安排活动,充实生活。

3、报复性说谎的矫治:(1)严厉惩罚;(2)启发认识;(3)提高思想境界;(4)检查原因,预防重犯。

4、谋利性说谎的矫治:(1)分析原因,区别对待;(2)辨明是非,取财有道;(3)退还财物,以示惩罚;(4)学会理财方法,区别轻重缓急;(5)共同理财,培养克制。

5、幻想性说谎的矫治:应当教给青少年正确的表达方式,让他们用公认的恰当方式表达自己的幻想,避免别人发生误会,把他们的想像当作现实去理解。对于这种行为,要重在引导,避免讽刺、挖苦,因为大量的研究和事实都证明,积极的幻想是创造精神的表现,只要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就能启发别人的思维活动,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科学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和进步,最初都得益于积极的幻想。

6、表现性说谎的矫治:(1)不理睬谎言;(2)认识危害;(3)进行正确引导。

7、偶然性说谎的矫治:(1)区分程度,分别对待;(2)分析动机,分别处理。

8、在发现青少年已经形成说谎恶习的情况下,应当采取下列措施进行矫治:(1)认识危害;(2)教给克服方法;(3)消除不良环境;(4)多方协作,共同配合。

9、病理性说谎行为与习惯性说谎行为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如果病理性说谎行为的程度较轻时,可以使用处理习惯性说谎行为的方式处理。如果程度比较严重时,就应当寻求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的帮助,在他们的指导下,制定合适的计划,采取恰当的方法,矫正病理性说谎行为。

此外,青少年应树立正确的荣誉观、道德观,让良心监督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克服不良行为的习惯性作用,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锻炼自己的意志。

离退休老人会出现什么样的异常心理呢

社会上离退休老人越来越来多,可是伴随而来的却是老年人心理疾患的日益增多, 他们到底容易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异常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孤独寂寞心理:从岗位上退下来,离开了习惯的集体,离开了紧张的工作和生活,看到子女和邻居忙忙碌碌,而自己却无所事事,好像被抛到了生活之外,常常感到空虚、孤独寂寞。

2、烦躁不安心理:性情急躁、心烦意乱是退休人员中常见的心理特征。主要是社会角色的改变,感到自己的地位越来越差,甚至一些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接踵而来,让人难以接受。加上生理上的变化,承受力开始下降,致使心绪烦闷,焦躁不安,甚至会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3、沉湎往事心理:离退休后随着社会角色和地位的改变,其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影响也都发生了变化,再加上身体上的衰老,给老年人心理造成了很大压力,他们甚至感到“一切都过去了、活着没啥劲了”,于是将自己封闭起来,在往事回忆中打发时光,寻找安慰。

4、自卑多疑心理:一些职工退休后生活无人管,药费无处报,意见无处提。于是,觉得“人走茶凉”,自己在单位里已无足轻重,因而产生自卑感。加上生理状态的改变,认识能力的下降,老年人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身边发生的一些事,甚至疑神疑鬼的,怀疑别人对自己不怀好意,进而使自己远离群体,成为孤家寡人!

5、恐惧紧张心理:人到老年后,生理机能明显衰退,因此对自身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变化十分敏感,生怕患上什么不治之症,甚至有一天会死去,心理负担较重。

压力的表现及应付方式

通常情况下应付压力的策略:

压力的应付策略就是减轻压力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包括改变个人对压力的看法,改变个人能力的评价,运用相应的情绪应付和行为反应,适当运用社会支持等。

压力面前的问题取向:如果个人有能力或有可能克服困难,就常常把重点放在问题本身,注重减压技巧,控制心态,以有效而建设性的行为直接解决引起压力的问题。集中精力对付那些自己能控制以及能够解决和接受的事情,更有效地对付压力。

压力面前的情绪取向:如果引起压力的问题很难解决,感到压力不可能改变,则往往采用针对压力情绪反应的应付方式,焦点是控制自己在压力下的情绪,不直接处理问题,而是先改变自己的感觉,专注于减轻压力对情绪的冲击,使自己舒服一些。一般是运用心理防御和放松技巧,从而放松情绪。心理应付主要是情绪应付,心理应付也就是心理防御。

心理应付机制是自我支持,可与社会支持想媲美。它通过调整自身的价值系统,从而改变自己对压力的认识和情绪反应,籍以减少痛苦,维护自尊心,求得内心平和。但是心理应付不是最有效的应付,通常见于心理压力过大和心理不太成熟的情况。它不包括处理具体现实问题的思维与行为过程,否则全部心理活动都可以说是对外界刺激的适应,不是心理应付的含义。

此外,应付策略又分:

1、理智反应:调整目标,继续努力;坚持目标、矢志不移;身处逆境,转移活动、另劈新经。

2、非理智反应:攻击;退缩——幻想、冷漠、依赖;退化——埋怨、举棋不定、拖拉;固执。

3、情绪的应付方式和非理智的应付方式容易引起心理和躯体损害。

常见如下应付方式:

1、改变对压力的看法

对压力事件作出与客观现实不符,但易于被自己接受的评价。对不能实现的愿望,有意贬低;对于能够取代与补偿的可以实现的愿望,有意提高评价。

自欺方式:将吃不到的葡萄说成是酸的,有意贬低,把能吃到的酸柠檬说成是甜的,有意升值,求得自我安慰

投射方式:把造成挫折的原因,向外界推委。考试成绩不好时说题太难或题出偏了

合理化的方式: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的困难局面进行“合理”的解释,做到“名正言顺”

逆反方式:外部言行与内心活动正好相反,以避免暴露真相的难堪局面。本来压力很大,但外表装着很放松,很“开心”。

2、降低自己的愿望,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自暴自弃,自卑自怜的适应方式

● 行为退化方式——表现无知无能,幼稚糊涂,以减轻社会舆论方面的压力

● 躯体化方式——出现多种躯体不适感与全身慢性疼痛症状,要求病休、疗养,取得病人角色后,社会支持增加,社会要求增加

● 向亲友倾诉内心苦衷,郁闷感情获得宣泄,获得安慰与同情;逃避问题,责怪他人或听天由命。

● 病态求助方式——打骂自己,呼天叫屈,躺在地上打滚,可使别人立即退却。或以自罚、自伤、自杀等方式向别人威胁、抗议,或为了惩罚他人出现自杀。不少青年因此而死于自杀,它是一种最糟糕的一种应付方式

● 蛮干、铤而走险

● 当精神紧张达到极限,矛盾无法解决时,个别人丧失理智,激情之下毁物伤人违法,寻衅与迁怒无辜,行为不计后果,这是一种危险的应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