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除了安慰,我们还能做什么

2020-07-14

在灾难发生以后,有效的危机干预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的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

除了语言安慰,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在亲朋受到灾难创伤后,周围的人不妨采取一些必要措施来配合心理危机干预的治疗。

1、 无言的陪伴在危机事件后,每一个当事人都有恐惧的心理,此时很多人以为需要说一些话来安慰他,其实这是极错误的做法,因为这时候你所说出的话,大部分是为了降低自己内心焦虑的话,对恐惧而言其实都是废话。真正有效的,是你的存在及陪伴。

2、无条件的倾听让被干预者一吐为快,是心理干预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最为重要的步骤,让应急对象说出心里话,像倒垃圾一样把内心深处的负性感受、想法不加掩饰地表达出来,才能引导他们向积极的方面走。

3、无限的关怀当事人在危机事件后往往特别渴望关怀和理解,有时一杯温水胜过千万言语,手中感觉热水的温暖及眼见你关怀的动作,这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4、无条件的接纳对于哭诉者,最错误的做法,是叫他们不要难过,不要哭泣,其实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给他一张面纸,他会感觉被你接纳,终于有人可以让他大哭一场,心中的刺痛便得以疏解。此时还要告诉他,哭泣、悲伤、内疚等都是人在痛苦时的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不是软弱,这是正常的。

以上介绍的心理干预常用方法,除了运用于灾难事件,其他容易引发心理危机的事件也同样适用,比如亲人去世、车祸或病痛,甚至感情破裂之后,这是你对亲人好友的举手之劳。



地震后除了安慰,我们还能做什么相关阅读


引起青少年人际敏感心理因素有哪些

敏感,即感知觉敏锐。适度的敏感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青少年正处于自我意识强烈,热衷关注自我的年龄段,对外界的刺激感觉灵敏,这只是个具有普遍性的性格特点。它有助于自我保护,防御伤害。但有些青少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感情脆弱、心理多疑,不能受到一点不良刺激,否则就会引起情绪的长时间低落;或因别人一句无心的玩笑搞得自己伤心痛苦至极,甚至导致正常朋友(同学)关系破裂;或总是控制不住感情冲动,总感觉自己受到伤害。久而久之,使自己生活在一种疲惫不堪的氛围中,那你很可能就是过度敏感了。

过度敏感,属于一种不良个性,且会发展成多疑、幻想等心理障碍,在人际交往中最容易导致失败。引起人际敏感心理的主要原因在于:

1、在生理上,这类人神经系统活动类型多是弱而灵活型,天生感情脆弱,疑虑重重,多忧思,经不起强烈刺激和猛烈打击,微小的刺激就会引起紧张反应。

2、在早期经验上,这类人有过分保护的家庭教育或家庭管教过严。在过分保护的家庭教育中,由于长期处于绝对安全状态下,从未承受过恶劣言行的刺激,也未学会积极的自我保护,没有抵抗外来侵扰的经验。而在管教过严的家庭环境中,由于习惯性地接受批评,他们缺乏自信,常有自卑倾向,对别人的负性言行敏感而反应强烈、持久。

3、在个性特点上,这类人缺乏宽容的气度,好斤斤计较,爱钻牛角尖,他们的第一念头就是:“难道就让他(她)白白骂我吗?”有的人甚至像美国的西部牛仔那样,为一点小事而进行决斗。

解决过度敏感心理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明确“置之不理”的道理。你完全不必为别人的不恭语言或贬低之辞而情绪低落、坐立不安或耿耿于怀,你的无动于衷正表现出你的修养和理智。你不需要太看重别人怎么说,你需要自信而有主见,别人的否定意见并不能真正否定你的价值,你的自尊依然,能力依然。只要你愿意,你完全可以不去理会别人的不恭与轻蔑而保持良好心境。

2、如果必须做出回答,你就应向对方坚决表明你的不满,或不妨尝试讽刺对方几句,或用幽默的方式一语作答,一笑了之,这也是缓解气氛的良策。

3、事情已经发生过了,你的不愉快体验也开始滋生了,这时你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把自己从伤心难过中拉出来。大致可分四个步骤;

①立即停止不良心境的进一步发展,切断原有思路。

②仔细描述事件的发生情境、经过,抓住事件的本质,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扪心自问:我到底为什么不高兴?

③做好思想准备,接受最坏的结果。

④在接受最坏的结果后,思考一下事情真的那么可怕吗?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最坏的结果也不过如此,何况并不一定发生,我何必大惊小怪。

什么叫做定势错位症

定势又叫做心向,即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或形成的现象,也就是人们按照一种固定的倾向去反映现实,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专注性。定势存在于各种心理活动之中,社会的定势能反映出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前后一致性。引起定势错位症的原因有:

1、社会是个人系统,其中包含若干子系统。就社会存在而言,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好的,国家与人民在改革开放中都是受益者,不改革没有出路。但就局部而言,还存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有些人分不清主次,以偏概全,对客观现实做出错误推理,草木皆兵,缺乏安全感。

2、个体的社会经历也是定势错位的原因。

3、除此之外,短视、媚俗、媚外的价值观,也会导致个体丧失立场,降低道德水准、颠倒是非,去迎合一些与现状相悖的观念与行为,出现道德定势、心理定势、行为定势错位的病态心理现象。

定势错位的危害极大,对个人而言,可能会因此而丧失信心、心灵空虚、斤斤计较、算计他人、不思上进、甚至违法犯罪;就人际关系而言,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摩擦与冲突,酿成家庭、邻里及同事间的感情悲剧;从社会来看,它与社会风气的败坏、社会公德的衰退紧密相关。因此,我们必须纠正错位的定势,以一种健康的心态与行为去工作、学习与生活。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列举了心理健康者的十条标准,即: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计;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表达及控制能力;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展;在不违背社会规范之下,对个人的基本需求能作恰如其分的满足。

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备五个条件:

①积极向上,有自信心、自尊心、进取心,能正确认识现实,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并有改造环境的能力;

②有独立性、自觉性、能够以旺盛的精力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学习和工作,并获得成就;

③乐于交往,能以积极的态度(如尊敬、信任、谦让、喜悦、诚挚等)与人相处,保持和发展融洽互助的关系;

④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使自己的学识、品格向高水平发展;

⑤心理活动完整、协调,能避免由于各种心理因素(如过度紧张或焦虑等)而产生病态症状。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正常、意志健全。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正常的智力是人们从事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支配自己克服困难去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的主要标志是行为的自觉性、果断性和意志的顽强性。

2、对自我恰当认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自我意识明确,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别人,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并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都能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

3、对现实环境的良好适应。每个人都生活在时间维度上:从过去经现在,走向未来。心理健康的人,能面对现实的生活,而不会沉湎于过去或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他能吸取过去的经验,针对现实,策划未来。他既能重视现在,也能预见即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事先设法加以解决,权衡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4、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在社会和集体中总是善于和他人交往,并能和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和他人的交往中,能接纳自我并接受他人,对集体具有一种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情感;在与他人相处时,积极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多于消极的态度(如嫉妒、怀疑、憎恶等);在和他人交往时,感到舒服自在、安全可靠。

5、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之中,并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乐于学习,积极工作,在学习和工作中施展才能,并从学习和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

6、情绪乐观并能自控。心理健康的人既有适度的情绪表现,如能体验到各种情绪,喜、怒、哀、惧、美感、理智感、内疚感、羞耻感等等,又不为情绪所左右而言行失调。

7、具有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作为整体的精神风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的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的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

在孩子早年的心理发展中,与母亲的关系几乎决定着每个人内心是否具有足够的安全感、亲密感、快乐感和成长动力。而父亲是孩子最初成长和自我认同中重要的伴侣和领路人。

教子之道实在没有一定的良方,有的话,也不是可以盲目跟随。成功的父母亲都知道,要养育下一代,夫妇间经过无数的考验和错误,从错误中学习,又再犯错误,那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如果两个人有商有量,则道路虽苦尤甘。如果因为有困难就把孩子送到老师或专家的手中,就连学习和处理的机会都失掉了。

婚姻失败的夫妇,其实可以一样成功的当父母,只是他们被困在彼此的怨恨中,不但没有尽父母的责任,反而往往让孩子受到无尽的牵连,

事实上,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确对孩子具有无限的影响力。父母能否接纳孩子的无知,给予足够空间让孩子探索自己的道路;要求孩子尽责,却不一定要以自己的榜样为榜样,准则为准则;父母能否不以孩子的成败当作自己的成败,尊重孩子是个有思想有感觉的独立体,并不真的是你们的骨和肉;父母能否学会与孩子做朋友,从孩子身上学习,而不是永远做个训话的老师,以上种种,是建立亲子关系的基本要求。

只要有书读,人生就幸福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不变的真理。那么,养生与读书有什么关系呢?陆游是个长寿诗人,著作颇丰,长寿而目力不衰,70岁以后仍能“蝇头细字夜抄书”“孤灯对细字”,实为奇迹。究其原因,除了勤于锻炼与作息规律外,读书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读书有益于身体健康。中医认为聚精会神为养生大法,“脑为元神之府”,就是讲人体精力与脑力,直接影响人的整个机体。调查发现,大多数喜欢读书和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都具有较发达的脑神经,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仍旺盛不衰。生命在于运动,脑力也在于活动。读书治学,有助于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对机体的控制能力。

读书能延年益寿。美国的人口学者在预测寿命时,给勤奋学习的人加了3岁。日本专家发现,人群中寿命最长的是哲学家。

读书有益于心理健康。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常见疾病大多与心理因素有关,许多疾病可通过心理治疗不药自愈或早愈,许多疾病又会在心理状况不佳时乘虚而入或进一步恶化。这样的例子古已有之。春秋时有个叫闵子骞的人,怀才不遇,积郁成疾,看了不少医生也没治好,后来对孔子的书产生了兴趣,研读之后,忧虑病渐渐地不药而愈了。

我认为读书是可以健身的。读优美典雅的诗篇,有利于胃病的愈合;读幽默小品之类的书,有助于神经衰弱的医治;读小说能使病人精力集中,有助于康复。我无法想象,如果不读书、不看报,人的一生将会怎样度过?书籍不但给人以文化教养,还兼有迅速抚慰、消除紧张心理的效果,哪怕是随意翻翻,也能起到解乏的作用。遇到不平、不满、吃亏的事要学会宣泄和转移。俗话说,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坑多路不平。如果想不开,自寻烦恼,自己和自己过不去,那只能气死。

——文史学家史树青

那么,如何选书、读书呢?

书籍浩如烟海,我们应细加选择,毕竟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把精力都花在无限的读书当中去。各种图书评论、友人的推荐是应当参考的,建议不妨先从经典读起,从名家读起,毕竟好的东西不会过时。在广泛涉猎各种书籍的时候要有所取舍,进行精读与略读。有的书籍增长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应该细读;有的书籍仅为娱乐之用,就应当粗读、泛读。当然了,何种书宜精读,何种书宜泛读,是要我们好好甄别的。

 为何读书能养生祛病?

读书是一种涉及人们整个身心的活动。当排除所有的杂念,沉迷于书的世界里时,不仅可以享受阅读所带来的愉悦,而且也是一种积极的身体放松和精神享受,起到调达神志、平衡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当工作生活尤其是疾病压力加大、精神感到紧张的情况下,适时读一些好书,就会使自己超越现时处境进入到书中的世界,心理上的压力被缓解了,可获得心情上的放松,从而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精神往往会随之而变得愉快、振作和积极。

少帅张学良自“西安事变”后便身陷囹圄,失去自由达数十年之久。大半辈子过着软禁生活的张学良阅读了古今中外大量书籍,心灵得到洗礼,从而悟出“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感叹。张学良的寿命长达百岁余,究其长寿的“秘诀”之一,则是潜心读书、养生修性。

读书,特别是阅读那些出自文学大师之手的书籍,等于与大师进行对话,与智者进行交流。阅读经典著作,即使感受不到文学大师的境界,但是通过不断理解,依旧可以得到宝贵的精神财富。

诸葛亮有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读书,只要一册在手,你就完全沉浸在“淡泊、宁静”的境界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与烦恼,忘却了世间的狂热与冷酷,忘却了人间的红尘扰攘与物欲横流。正如杨绛说:“书的境地呢,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金庸也说:“只要有书读,人生就幸福。”

地震后除了安慰,我们还能做什么-乡间郎中

地震后除了安慰,我们还能做什么

2020-07-14

在灾难发生以后,有效的危机干预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的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

除了语言安慰,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在亲朋受到灾难创伤后,周围的人不妨采取一些必要措施来配合心理危机干预的治疗。

1、 无言的陪伴在危机事件后,每一个当事人都有恐惧的心理,此时很多人以为需要说一些话来安慰他,其实这是极错误的做法,因为这时候你所说出的话,大部分是为了降低自己内心焦虑的话,对恐惧而言其实都是废话。真正有效的,是你的存在及陪伴。

2、无条件的倾听让被干预者一吐为快,是心理干预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最为重要的步骤,让应急对象说出心里话,像倒垃圾一样把内心深处的负性感受、想法不加掩饰地表达出来,才能引导他们向积极的方面走。

3、无限的关怀当事人在危机事件后往往特别渴望关怀和理解,有时一杯温水胜过千万言语,手中感觉热水的温暖及眼见你关怀的动作,这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4、无条件的接纳对于哭诉者,最错误的做法,是叫他们不要难过,不要哭泣,其实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给他一张面纸,他会感觉被你接纳,终于有人可以让他大哭一场,心中的刺痛便得以疏解。此时还要告诉他,哭泣、悲伤、内疚等都是人在痛苦时的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不是软弱,这是正常的。

以上介绍的心理干预常用方法,除了运用于灾难事件,其他容易引发心理危机的事件也同样适用,比如亲人去世、车祸或病痛,甚至感情破裂之后,这是你对亲人好友的举手之劳。



地震后除了安慰,我们还能做什么相关阅读


引起青少年人际敏感心理因素有哪些

敏感,即感知觉敏锐。适度的敏感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青少年正处于自我意识强烈,热衷关注自我的年龄段,对外界的刺激感觉灵敏,这只是个具有普遍性的性格特点。它有助于自我保护,防御伤害。但有些青少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感情脆弱、心理多疑,不能受到一点不良刺激,否则就会引起情绪的长时间低落;或因别人一句无心的玩笑搞得自己伤心痛苦至极,甚至导致正常朋友(同学)关系破裂;或总是控制不住感情冲动,总感觉自己受到伤害。久而久之,使自己生活在一种疲惫不堪的氛围中,那你很可能就是过度敏感了。

过度敏感,属于一种不良个性,且会发展成多疑、幻想等心理障碍,在人际交往中最容易导致失败。引起人际敏感心理的主要原因在于:

1、在生理上,这类人神经系统活动类型多是弱而灵活型,天生感情脆弱,疑虑重重,多忧思,经不起强烈刺激和猛烈打击,微小的刺激就会引起紧张反应。

2、在早期经验上,这类人有过分保护的家庭教育或家庭管教过严。在过分保护的家庭教育中,由于长期处于绝对安全状态下,从未承受过恶劣言行的刺激,也未学会积极的自我保护,没有抵抗外来侵扰的经验。而在管教过严的家庭环境中,由于习惯性地接受批评,他们缺乏自信,常有自卑倾向,对别人的负性言行敏感而反应强烈、持久。

3、在个性特点上,这类人缺乏宽容的气度,好斤斤计较,爱钻牛角尖,他们的第一念头就是:“难道就让他(她)白白骂我吗?”有的人甚至像美国的西部牛仔那样,为一点小事而进行决斗。

解决过度敏感心理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明确“置之不理”的道理。你完全不必为别人的不恭语言或贬低之辞而情绪低落、坐立不安或耿耿于怀,你的无动于衷正表现出你的修养和理智。你不需要太看重别人怎么说,你需要自信而有主见,别人的否定意见并不能真正否定你的价值,你的自尊依然,能力依然。只要你愿意,你完全可以不去理会别人的不恭与轻蔑而保持良好心境。

2、如果必须做出回答,你就应向对方坚决表明你的不满,或不妨尝试讽刺对方几句,或用幽默的方式一语作答,一笑了之,这也是缓解气氛的良策。

3、事情已经发生过了,你的不愉快体验也开始滋生了,这时你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把自己从伤心难过中拉出来。大致可分四个步骤;

①立即停止不良心境的进一步发展,切断原有思路。

②仔细描述事件的发生情境、经过,抓住事件的本质,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扪心自问:我到底为什么不高兴?

③做好思想准备,接受最坏的结果。

④在接受最坏的结果后,思考一下事情真的那么可怕吗?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最坏的结果也不过如此,何况并不一定发生,我何必大惊小怪。

什么叫做定势错位症

定势又叫做心向,即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或形成的现象,也就是人们按照一种固定的倾向去反映现实,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专注性。定势存在于各种心理活动之中,社会的定势能反映出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前后一致性。引起定势错位症的原因有:

1、社会是个人系统,其中包含若干子系统。就社会存在而言,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好的,国家与人民在改革开放中都是受益者,不改革没有出路。但就局部而言,还存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有些人分不清主次,以偏概全,对客观现实做出错误推理,草木皆兵,缺乏安全感。

2、个体的社会经历也是定势错位的原因。

3、除此之外,短视、媚俗、媚外的价值观,也会导致个体丧失立场,降低道德水准、颠倒是非,去迎合一些与现状相悖的观念与行为,出现道德定势、心理定势、行为定势错位的病态心理现象。

定势错位的危害极大,对个人而言,可能会因此而丧失信心、心灵空虚、斤斤计较、算计他人、不思上进、甚至违法犯罪;就人际关系而言,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摩擦与冲突,酿成家庭、邻里及同事间的感情悲剧;从社会来看,它与社会风气的败坏、社会公德的衰退紧密相关。因此,我们必须纠正错位的定势,以一种健康的心态与行为去工作、学习与生活。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列举了心理健康者的十条标准,即: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计;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表达及控制能力;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展;在不违背社会规范之下,对个人的基本需求能作恰如其分的满足。

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备五个条件:

①积极向上,有自信心、自尊心、进取心,能正确认识现实,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并有改造环境的能力;

②有独立性、自觉性、能够以旺盛的精力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学习和工作,并获得成就;

③乐于交往,能以积极的态度(如尊敬、信任、谦让、喜悦、诚挚等)与人相处,保持和发展融洽互助的关系;

④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使自己的学识、品格向高水平发展;

⑤心理活动完整、协调,能避免由于各种心理因素(如过度紧张或焦虑等)而产生病态症状。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正常、意志健全。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正常的智力是人们从事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支配自己克服困难去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的主要标志是行为的自觉性、果断性和意志的顽强性。

2、对自我恰当认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自我意识明确,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别人,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并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都能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

3、对现实环境的良好适应。每个人都生活在时间维度上:从过去经现在,走向未来。心理健康的人,能面对现实的生活,而不会沉湎于过去或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他能吸取过去的经验,针对现实,策划未来。他既能重视现在,也能预见即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事先设法加以解决,权衡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4、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在社会和集体中总是善于和他人交往,并能和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和他人的交往中,能接纳自我并接受他人,对集体具有一种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情感;在与他人相处时,积极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多于消极的态度(如嫉妒、怀疑、憎恶等);在和他人交往时,感到舒服自在、安全可靠。

5、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之中,并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乐于学习,积极工作,在学习和工作中施展才能,并从学习和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

6、情绪乐观并能自控。心理健康的人既有适度的情绪表现,如能体验到各种情绪,喜、怒、哀、惧、美感、理智感、内疚感、羞耻感等等,又不为情绪所左右而言行失调。

7、具有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作为整体的精神风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的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的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

在孩子早年的心理发展中,与母亲的关系几乎决定着每个人内心是否具有足够的安全感、亲密感、快乐感和成长动力。而父亲是孩子最初成长和自我认同中重要的伴侣和领路人。

教子之道实在没有一定的良方,有的话,也不是可以盲目跟随。成功的父母亲都知道,要养育下一代,夫妇间经过无数的考验和错误,从错误中学习,又再犯错误,那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如果两个人有商有量,则道路虽苦尤甘。如果因为有困难就把孩子送到老师或专家的手中,就连学习和处理的机会都失掉了。

婚姻失败的夫妇,其实可以一样成功的当父母,只是他们被困在彼此的怨恨中,不但没有尽父母的责任,反而往往让孩子受到无尽的牵连,

事实上,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确对孩子具有无限的影响力。父母能否接纳孩子的无知,给予足够空间让孩子探索自己的道路;要求孩子尽责,却不一定要以自己的榜样为榜样,准则为准则;父母能否不以孩子的成败当作自己的成败,尊重孩子是个有思想有感觉的独立体,并不真的是你们的骨和肉;父母能否学会与孩子做朋友,从孩子身上学习,而不是永远做个训话的老师,以上种种,是建立亲子关系的基本要求。

只要有书读,人生就幸福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不变的真理。那么,养生与读书有什么关系呢?陆游是个长寿诗人,著作颇丰,长寿而目力不衰,70岁以后仍能“蝇头细字夜抄书”“孤灯对细字”,实为奇迹。究其原因,除了勤于锻炼与作息规律外,读书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读书有益于身体健康。中医认为聚精会神为养生大法,“脑为元神之府”,就是讲人体精力与脑力,直接影响人的整个机体。调查发现,大多数喜欢读书和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都具有较发达的脑神经,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仍旺盛不衰。生命在于运动,脑力也在于活动。读书治学,有助于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对机体的控制能力。

读书能延年益寿。美国的人口学者在预测寿命时,给勤奋学习的人加了3岁。日本专家发现,人群中寿命最长的是哲学家。

读书有益于心理健康。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常见疾病大多与心理因素有关,许多疾病可通过心理治疗不药自愈或早愈,许多疾病又会在心理状况不佳时乘虚而入或进一步恶化。这样的例子古已有之。春秋时有个叫闵子骞的人,怀才不遇,积郁成疾,看了不少医生也没治好,后来对孔子的书产生了兴趣,研读之后,忧虑病渐渐地不药而愈了。

我认为读书是可以健身的。读优美典雅的诗篇,有利于胃病的愈合;读幽默小品之类的书,有助于神经衰弱的医治;读小说能使病人精力集中,有助于康复。我无法想象,如果不读书、不看报,人的一生将会怎样度过?书籍不但给人以文化教养,还兼有迅速抚慰、消除紧张心理的效果,哪怕是随意翻翻,也能起到解乏的作用。遇到不平、不满、吃亏的事要学会宣泄和转移。俗话说,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坑多路不平。如果想不开,自寻烦恼,自己和自己过不去,那只能气死。

——文史学家史树青

那么,如何选书、读书呢?

书籍浩如烟海,我们应细加选择,毕竟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把精力都花在无限的读书当中去。各种图书评论、友人的推荐是应当参考的,建议不妨先从经典读起,从名家读起,毕竟好的东西不会过时。在广泛涉猎各种书籍的时候要有所取舍,进行精读与略读。有的书籍增长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应该细读;有的书籍仅为娱乐之用,就应当粗读、泛读。当然了,何种书宜精读,何种书宜泛读,是要我们好好甄别的。

 为何读书能养生祛病?

读书是一种涉及人们整个身心的活动。当排除所有的杂念,沉迷于书的世界里时,不仅可以享受阅读所带来的愉悦,而且也是一种积极的身体放松和精神享受,起到调达神志、平衡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当工作生活尤其是疾病压力加大、精神感到紧张的情况下,适时读一些好书,就会使自己超越现时处境进入到书中的世界,心理上的压力被缓解了,可获得心情上的放松,从而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精神往往会随之而变得愉快、振作和积极。

少帅张学良自“西安事变”后便身陷囹圄,失去自由达数十年之久。大半辈子过着软禁生活的张学良阅读了古今中外大量书籍,心灵得到洗礼,从而悟出“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感叹。张学良的寿命长达百岁余,究其长寿的“秘诀”之一,则是潜心读书、养生修性。

读书,特别是阅读那些出自文学大师之手的书籍,等于与大师进行对话,与智者进行交流。阅读经典著作,即使感受不到文学大师的境界,但是通过不断理解,依旧可以得到宝贵的精神财富。

诸葛亮有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读书,只要一册在手,你就完全沉浸在“淡泊、宁静”的境界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与烦恼,忘却了世间的狂热与冷酷,忘却了人间的红尘扰攘与物欲横流。正如杨绛说:“书的境地呢,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金庸也说:“只要有书读,人生就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