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心理援助应该分五个阶段

2020-07-14

四川地震,来势汹汹,突发危难面前,人的心理更是急需救护与重建。面对房屋坍塌、供给紧张,余震不断的现实。灾区人民不仅需要国家的支持,军队的援助,志愿者的慰问;同时也应该进行自我救护,互相救护。

第一阶段:直面死亡接纳惊恐

当死亡离自己如此之近的时候,无人可以真正做到不去惊慌。内心泛起的惊恐感受无疑是身体的一种本能保护。惊慌其实并不可怕,但惊慌对于每个个体的影响程度却是不一样的。在地震中遇难的群众们首先就是接受现实,接纳暂时的恐惧。告诉自己没什么可怕的,最坏的情况不已经面对了吗,我不还是依然无恙吗;我虽然害怕死亡,但是我不会被死亡吓到。

在心理学里面,接纳并直面恐惧,往往比盲目认为自己无比强悍更容易摆脱急速心跳带来的紧张感和焦虑情绪。所以,往往亲历死亡的人比未视死亡者更坚强勇敢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阶段:积极暗示激发勇气

在危难面临,软弱和勇气都是人的本性。刚才提到接纳自己软弱的一面,并非是让自己一直颓废,一直软弱下去,相反是给心灵一种缓冲和压力释放。当我们可以坦然面对现实和接纳惨痛以后,人的勇气随后就有被激活的可能。当我们可以窥探到事情本质后,不再盲目,也不会轻易再被余震吓倒。相反,我们积极学会自救的谋生手段,让勇气充满心间。此时告诉自己,危险很快就会过去,我要用信心来迎接现状。

心理学认为勇气、镇定、毅力,其实每个人都有。那是在战胜软弱、无助、失望后被激发,涌现出来的力量。身处困境的人往往被激发出来的勇气更可以抵御由灾难带来的更现实的困境,诸如粮水短缺,疾病伤痛等等。

第三阶段:深度建构爱和归属感

房屋倒塌、财物损失、亲人亡故、通讯中断等等这些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被掐断,无疑带来巨大恐慌。若在幸免遇难后,我们往往急需确认自己是否被世界抛弃。心理学里面所谓的“归属感确认”。灾民往往会通过寻找亲人的下落、寻找朋友的行踪,尽快与自己所在的单位机构联系上,来确认自己没有被遗弃。此时,沟通联系就变得非常重要。能与家人通话哪怕一分钟,能与亲人哪怕一个简单的拥抱,能给小孩一下浅浅的抚摸……他们需要爱的表达,需要有归属感的确定。

心理学以为,过度的安慰和需豪言壮语都不切实际。只需默默陪伴或者让灾民知道他被大家挂念着就好。一个短信“你在灾区一切还好吗?”就可以让人心暖而忘却暂时的伤痛。拿起手边的电话和手机,灾区的朋友太需要听到乡音的问候,太需要关爱的传递了。

第四阶段:灾区互助重控制感

一个小小的操场露天露宿能够容纳上万人。大家在漆黑的夜晚,其实都是心慌慌的。忐忑不安需要被安定下来。心理志愿队深入灾区一线,可以将大家有组织地整编,由心理志愿者为大家安抚,传递信心,讲授自救互救的科学方法。

惴惴不安往往是过度关注身边的一举一动而造成精神高度紧张。而当被编制成小团体,大家主动互助,互相安慰,聊天陪伴,就会将注意力从自己转移到他人。我们通常意义下都会希望在别人面前表现得更好,这时帮助别人不仅可以分散紧张的注意力从而得到舒缓,更可以恢复自己的独立意识。由于在自然灾难面前,我们丧失了自我控制感,所以力所能及互助,为我们重建控制信心。当控制力再次浮现,可以将恐惧,焦虑,控制到最小程度。

第五阶段:国家主旋律升华

未来最强有力的一定是整个社会和国家的表现。我们的空降部队快速出击,省内高速快速回复,救护和供给不断跟进。再加上媒体的准确快捷地报道,无疑都会给灾区人民以信心。当国家领导人深入一线,当救灾的好消息接连不断。这不仅仅是一条好消息,灾区人民太需要,当这些好事被大家口传时,就会聚集力量。当国家为灾民做出有效决策和行动时,就是最大的心理援助。



地震后心理援助应该分五个阶段相关阅读


如何战胜羞怯心理

羞怯,不仅影响人际交往,而且给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时间久了,还容易诱发心理障碍,影响心理健康。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羞怯缘于神经活动过分敏感和后来形成的消极性自我防御机制。一般情况下,过于内倾和抑郁气质的人往往习惯于内向活动,特别在大庭广众下不善于自我表露;自卑感较强和过分敏感的人也会在与人交往时,由于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显得缩头缩脚,吞吞吐吐,表现出不自在感。此外,幼时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及已有的挫折经历也会影响个体的交往,形成羞怯心理。

对如何战胜这一性格缺陷,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增强自信。羞怯的最大根源在于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总认为自己无能,害怕不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实际上,“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要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学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增加交往的勇气,就会表现得更加出色,也会博得更多人的喜爱和肯定。如果总是把自己想得很糟糕,过低地评价自己,那么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变得迟疑、谨慎、紧张、不安,羞怯的性格即无法得到克服。

(2)不过多地计较别人的评论。但丁有句格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实际上,被人评论是件十分平常的事,不必过分在意。如果一味地害怕被人评头品足,往往会限制了自己的思维与手脚,结果越怕越不敢说,越不说越怕说,羞怯心理越来越严重。

(3)多争取锻炼机会。针对自己怕羞胆怯的心理,逐步培养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可以有计划地采取一些训练方法,增加自己锻炼的机会。如中心转移法,多向交流法,反向训练法等。

怎样防止青少年犯罪行为

防止青少年犯罪,要针对其犯罪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其中包括:

1、纠正家庭教育的失误。一旦发现子女有犯罪倾向,全家应高度重视。对无法继续上学者,应力争安排工作,不能任其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家庭要保持良好的气氛,对孩子亲切关怀,使之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要根据具体情况协助他们制定生活计划,并督促其实施。

2、高中阶段的学习问题要予以特别注意。学校不宜分什么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因为这样做容易造成对非重点班的放任自流的忽视。学校应着重加强思想政治、道德观念、法律和人生观的教育。在抓尖子生的同时也要抓差生。随便开除差生或勒令差生退学均不可取,这样容易把他们推向社会,推向犯罪。

3、有精神病态或人格缺陷的青少年,应及早到医院诊断和治疗。家长平时应细心监护,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4、彻底扫黄,取缔黑社会团伙,移风易俗,改善社会空气,防止精神污染。据调查,有1/4的青少年罪犯接触过淫秽书、画、录像,足见这些东西对青少年腐蚀之大。

5、对失足青少年予以理解、帮助和教育:大多数犯罪的青少年,一旦被拘留或送入工读学校,往往感到悔恨。他们多愿意反省自己的过错,改过自新。政府应不失时机的给予适当教育。亲友也要积极配合,做争取工作。当他们重新回到社会时切不可歧视他们,应欢迎他们,关心他们,并安排适当的工作。如果对他们淡然视之或冷眼相看,可能令其滋长破罐破摔的念头,不但不利于教育,还有把他们再度推向犯罪的可能。

青少年说谎的常见类型、原因是什么

说谎是指诉说与事实不相符的情况的行为。说谎行为在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中都有,在人的一生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说谎的经历,终生没有说过谎话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不过相比较而言,青少年的说谎行为表现得尤其突出,危害也较严重。

青少年的说谎行为从表面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从说谎的动机来看,他们的说谎行为相当复杂。根据说谎动机的不同,可以把说谎分为:

1、防卫性:说谎是指为了保护自己免受痛苦而进行的说谎行为。这种说谎行为的动机就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使自己摆脱不利的情境,“化险为夷”。在青少年的说谎行为中。防卫性说谎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2、恶作剧性:说谎是指为了戏弄别人而进行的说谎行为。当一些青少年感到生活不充实,难以打发一段无聊的时间时,就有可能用说谎的方式戏弄别人,从别人的不恰当反应中获得畸形的心理满足。

3、谋利性:说谎是指为了获取物质和其他利益而进行的说谎行为。这种说谎的动机是利用谎话骗取金钱、财物、名誉等,满足自己的不同需要。对于这种说谎者来说,说谎的目的很明确,谎话只是他们获取物质和其他利益的工具。对于许多青少年来说,当他们产生经济方面的迫切需要,而这种需要又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获得满足时,一些青少年就有可能说谎,用编造的正当理由,从父母那里获取金钱或其他物质利益。

4、报复性:说谎是指为了对别人进行报复而进行的说谎行为。这种说谎的动机是利用谎话对别人进行报复,发泄对别人的敌意、愤怒等情绪。当青少年遇到别人的批评、辱骂、殴打、戏弄等挫折之后,就有可能用说谎的方式诱骗对方上当,利用别人的力量惩罚自己痛恨的人,或者使对方受到物质上的损失或精神上的痛苦。

5、幻想性:说谎是指把幻想表述为事实的说谎行为。这种说谎的动机是表现自己头脑中的幻想内容。这种说谎的内容,并不一定是恶意的或有害的,甚至可能是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如果在讲述时加上一定的解释,或者用文字的形式写出来,就不会被看成是谎话;但是,如果缺乏适当的说明、解释,就会被当作“谎话”,受到不适当的对待。

6、表现性:说谎是指为了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而进行的说谎行为。这种说谎的动机是吸引别人的注意,在别人面前夸耀、表现自己。一些学习不好的青少年,可能使用编造自己的社会关系、虚构自己的经历等手段,用谎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图使自己成为众人注目的中心。从这种说谎者的心理来看,他们往往有很深的自卑感和强烈的表现欲,他们的说谎行为是克服自卑感、满足虚荣心的一种表现,是他们的表现欲发挥作用的一种结果。

青少年说谎通常都是由下列原因引起的:

1、要求过分严格:如果家长、教师等对青少年的要求过分严格,使青少年难以实现这种要求时,就会迫使他们用谎言来搪塞。

2、品德不良:一些说谎的行为是由青少年的不良品德引起的,例如,恶作剧性说谎、报复性说谎。这些说谎行为的产生与青少年的不良品德有密切的关系。

3、正当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如果青少年的正常的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也会用说谎的方式骗取钱、物等,用来满足其需要。

4、不良交往和不良行为:一些青少年与其他不良青少年和犯罪分子交往后,往往进行挥霍性消费,追求物质享乐和奇装异服,过早地进行“恋爱”活动,所有这些行为,都需要大量的钱。但是,青少年自己并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很多青少年便利用说谎的手段骗取钱物,满足他们因不良交往而产生的物质需要。

5、好奇心:一些青少年出于好奇心而说谎,例如,为了检验父母、老师们的判断、鉴别能力而说谎,看看自己说谎后父母、老师是否能发现,是否能识别出谎话。有些青少年则使用不恰当方式表达其好奇心,例如,在诉说幻想内容时不加限定词,不讲明所说内容的性质,以致别人将他们的幻想当作事实加以理解,判定他们所说的内容为谎话。

顺其自然的心理治疗方法------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Moritatherapy)由日本教授于1920年创立,是一种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心理治疗方法。经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一种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并被国际公认的、一种有效实用的心理疗法。

治疗原理:

1.“顺应自然”的治疗原理。

要达到治疗目的,说理是徒劳的。正如从道理上认识到没有鬼,但夜间走过坟地时照样感到恐惧一样,单靠理智上的理解是不行的,只有在感情上实际体验到才能有所改变。而人的感情变化有它的规律,注意越集中,情感越加强;听其自然不予理睬,反而逐渐消退;在同一感觉下习惯了,情感即变得迟钝;对患者的苦闷、烦恼情绪不加劝慰,任其发展到顶点,也就不再感到苦闷烦恼了。因此,要求患者对症状首先要承认现实,不必强求改变,要顺其自然。

什么叫顺其自然呢?把它看作是相当佛禅的“顿悟”状态。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使患者认识情感活动的规律,接受自己怕情感,不去压抑和排斥它,让其自生自灭,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

⑴要认清精神活动的规律,接受自身可能出现的各种想法和观念。

神经质患者常常主观地认为,自己对某件事物只能有某种想法而不能有另一种想法,有了就是不正常或者不道德的,即极端的完善欲造成了强烈的劣等感。要改变这一点,就得接受人非圣贤这一事实,接受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存在邪念、疾妒、狭隘之心的事实,认识到这是人的精神活动中必然会出现的事情,是一个靠理智和意志不能改变和决定的;但是否去做不理智的事情,却是一个人完全可以决定的。

⑵要认清症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接受症状。

神经质症患者原本无任何身心异常,只是因为他存在疑病素质,将某种原本正常的感觉看成是异常的,想排斥和控制这种感觉,使注意固着在这种感觉上,造成注意和感觉相互加强的作用,即形成精神交互作用。

⑶要认清主客观之间的关系,接受事物的客观规律。

人之所以患神经质症,疑病素质是症状形成的基础,精神交互作用是症状形成的原因,而其根源在于人的思想矛盾。森田指出:“人究竟如何破除思想矛盾呢?一言以蔽之,应该放弃徒劳的人为拙策,服从自然。按照自然规律,服从、忍受,就是顺应自然。”

2.“为所当为”的治疗原理。

森田疗法把与人相关的事物划分为两大类:可控制的事物和不可控制的事物。所谓可控制的事物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可以调控、改变的事物;而不可控制的事物是指个人主观意志不能决定的事物。 “为所当为”是指在顺应自然的态度指导下的行动,是对顺应自然治疗原则的充实。

⑴忍受痛苦、为所当为。

“为所当为”要求患者该做什么马上就去做什么,尽管痛苦也要坚持,就打破了过去那种精神束缚行动的模式。

⑵面对现实,陶冶性格。

人的行动一般会影响其性格,不可否认,一定的性格又会指导其做出一定的事情,但仅仅看到这一方面,则是一个片面性的认识。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的行动会造就我们的性格’这一客观事实。正是这一点,才是神经质性格得以陶冶的根本理由。在顺应自然的态度指导下的“为所当为”,有助于陶冶神经质性格。

森田疗法的适应证

各种神经症(疑病症、强迫症、恐怖症、焦虑症)、植物神经系统紊乱、各种心身疾病、胃肠神经症、失眠症、伴有神经症症状的躯体疾患。

什么是催眠治疗

一、什么是催眠治疗

在各种心理治疗中,最为神秘的莫过于古老的催眠治疗。催眠治疗是催眠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是众多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催眠,广义上指人类活动中与催眠现象有关的一切文化现象,包括巫术、气功、瑜伽、禅修、冥想、宗教、人体特异功能、各种神秘现象等。狭义的催眠是指催眠术实施的过程。被催眠和自我催眠是生物本能之一,生物通过催眠躲避危险、自我保全、维持健康、延续生命。催眠术是催眠师使被催眠者进入并保持于催眠状态特殊的方法,以实现预设目标,如治疗疾患、沟通情感、破译秘密、表演特技、开发潜能等。催眠状态是指催眠术中被催眠者进入的一种特殊意识状态。被催眠者受暗示性明显提高,能与催眠师保持密切的感应关系,会不加批判地接受其暗示指令;催眠师则能有计划地调控被催眠者的感受阈限和忍受阈限,使之呈现出清醒状态下不可思议的功能。

 二、催眠治疗的适用人群

催眠和睡眠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公众往往认为催眠就是“催人睡眠”,把催眠治疗当成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实际上,催眠治疗的适应证远不限于睡眠障碍。催眠治疗师可以不用药物而治愈很多难治的疾病和障碍,包括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癔症等心理障碍,和睡眠障碍、进食障碍、性功能障碍、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慢性疲劳综合征等躯体障碍,以及厌学、冲动、口吃、各种成瘾行为、不良习惯等行为障碍。

 三、催眠治疗的操作技术

在催眠师的诱导下,接受催眠者的意识由清醒变得恍惚,进而如醉如痴,其身体或柔若无骨而瘫软在床,或坚如木石而足以载人。被催眠者对催眠师惟命是从,心无旁骛。催眠结束后,被催眠者由混沌状态逐渐恢复意识,似大梦初醒,对刚才发生的一切印象模糊,恍如隔世,通常的体会是:“像睡了一大觉,舒服极了!”

四、催眠治疗的注意事项

催眠师的任务是为人解除痛苦,带来放松和快乐,恢复身心健康,而不仅仅是帮助其睡眠。治疗前,催眠师与被催眠者都要相互信任,消除误解,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被催眠者要解除身心约束、排空大小便、妥善处理好随身物品。治疗中,被催眠者身体放松,呼吸平缓,精神集中,杂念减少,彻底进入全身心的休息状态。催眠实际上较睡眠更为有效,可以理解为一种事半功倍的休息方式。治疗结束后,催眠师要将被催眠者逐步唤醒,并与其讨论治疗体验。通常,很多人在治疗后感慨:“可惜时间过得太快了,意犹未尽,真不愿醒来啊!”

地震后心理援助应该分五个阶段-乡间郎中

地震后心理援助应该分五个阶段

2020-07-14

四川地震,来势汹汹,突发危难面前,人的心理更是急需救护与重建。面对房屋坍塌、供给紧张,余震不断的现实。灾区人民不仅需要国家的支持,军队的援助,志愿者的慰问;同时也应该进行自我救护,互相救护。

第一阶段:直面死亡接纳惊恐

当死亡离自己如此之近的时候,无人可以真正做到不去惊慌。内心泛起的惊恐感受无疑是身体的一种本能保护。惊慌其实并不可怕,但惊慌对于每个个体的影响程度却是不一样的。在地震中遇难的群众们首先就是接受现实,接纳暂时的恐惧。告诉自己没什么可怕的,最坏的情况不已经面对了吗,我不还是依然无恙吗;我虽然害怕死亡,但是我不会被死亡吓到。

在心理学里面,接纳并直面恐惧,往往比盲目认为自己无比强悍更容易摆脱急速心跳带来的紧张感和焦虑情绪。所以,往往亲历死亡的人比未视死亡者更坚强勇敢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阶段:积极暗示激发勇气

在危难面临,软弱和勇气都是人的本性。刚才提到接纳自己软弱的一面,并非是让自己一直颓废,一直软弱下去,相反是给心灵一种缓冲和压力释放。当我们可以坦然面对现实和接纳惨痛以后,人的勇气随后就有被激活的可能。当我们可以窥探到事情本质后,不再盲目,也不会轻易再被余震吓倒。相反,我们积极学会自救的谋生手段,让勇气充满心间。此时告诉自己,危险很快就会过去,我要用信心来迎接现状。

心理学认为勇气、镇定、毅力,其实每个人都有。那是在战胜软弱、无助、失望后被激发,涌现出来的力量。身处困境的人往往被激发出来的勇气更可以抵御由灾难带来的更现实的困境,诸如粮水短缺,疾病伤痛等等。

第三阶段:深度建构爱和归属感

房屋倒塌、财物损失、亲人亡故、通讯中断等等这些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被掐断,无疑带来巨大恐慌。若在幸免遇难后,我们往往急需确认自己是否被世界抛弃。心理学里面所谓的“归属感确认”。灾民往往会通过寻找亲人的下落、寻找朋友的行踪,尽快与自己所在的单位机构联系上,来确认自己没有被遗弃。此时,沟通联系就变得非常重要。能与家人通话哪怕一分钟,能与亲人哪怕一个简单的拥抱,能给小孩一下浅浅的抚摸……他们需要爱的表达,需要有归属感的确定。

心理学以为,过度的安慰和需豪言壮语都不切实际。只需默默陪伴或者让灾民知道他被大家挂念着就好。一个短信“你在灾区一切还好吗?”就可以让人心暖而忘却暂时的伤痛。拿起手边的电话和手机,灾区的朋友太需要听到乡音的问候,太需要关爱的传递了。

第四阶段:灾区互助重控制感

一个小小的操场露天露宿能够容纳上万人。大家在漆黑的夜晚,其实都是心慌慌的。忐忑不安需要被安定下来。心理志愿队深入灾区一线,可以将大家有组织地整编,由心理志愿者为大家安抚,传递信心,讲授自救互救的科学方法。

惴惴不安往往是过度关注身边的一举一动而造成精神高度紧张。而当被编制成小团体,大家主动互助,互相安慰,聊天陪伴,就会将注意力从自己转移到他人。我们通常意义下都会希望在别人面前表现得更好,这时帮助别人不仅可以分散紧张的注意力从而得到舒缓,更可以恢复自己的独立意识。由于在自然灾难面前,我们丧失了自我控制感,所以力所能及互助,为我们重建控制信心。当控制力再次浮现,可以将恐惧,焦虑,控制到最小程度。

第五阶段:国家主旋律升华

未来最强有力的一定是整个社会和国家的表现。我们的空降部队快速出击,省内高速快速回复,救护和供给不断跟进。再加上媒体的准确快捷地报道,无疑都会给灾区人民以信心。当国家领导人深入一线,当救灾的好消息接连不断。这不仅仅是一条好消息,灾区人民太需要,当这些好事被大家口传时,就会聚集力量。当国家为灾民做出有效决策和行动时,就是最大的心理援助。



地震后心理援助应该分五个阶段相关阅读


如何战胜羞怯心理

羞怯,不仅影响人际交往,而且给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时间久了,还容易诱发心理障碍,影响心理健康。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羞怯缘于神经活动过分敏感和后来形成的消极性自我防御机制。一般情况下,过于内倾和抑郁气质的人往往习惯于内向活动,特别在大庭广众下不善于自我表露;自卑感较强和过分敏感的人也会在与人交往时,由于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显得缩头缩脚,吞吞吐吐,表现出不自在感。此外,幼时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及已有的挫折经历也会影响个体的交往,形成羞怯心理。

对如何战胜这一性格缺陷,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增强自信。羞怯的最大根源在于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总认为自己无能,害怕不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实际上,“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要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学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增加交往的勇气,就会表现得更加出色,也会博得更多人的喜爱和肯定。如果总是把自己想得很糟糕,过低地评价自己,那么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变得迟疑、谨慎、紧张、不安,羞怯的性格即无法得到克服。

(2)不过多地计较别人的评论。但丁有句格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实际上,被人评论是件十分平常的事,不必过分在意。如果一味地害怕被人评头品足,往往会限制了自己的思维与手脚,结果越怕越不敢说,越不说越怕说,羞怯心理越来越严重。

(3)多争取锻炼机会。针对自己怕羞胆怯的心理,逐步培养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可以有计划地采取一些训练方法,增加自己锻炼的机会。如中心转移法,多向交流法,反向训练法等。

怎样防止青少年犯罪行为

防止青少年犯罪,要针对其犯罪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其中包括:

1、纠正家庭教育的失误。一旦发现子女有犯罪倾向,全家应高度重视。对无法继续上学者,应力争安排工作,不能任其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家庭要保持良好的气氛,对孩子亲切关怀,使之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要根据具体情况协助他们制定生活计划,并督促其实施。

2、高中阶段的学习问题要予以特别注意。学校不宜分什么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因为这样做容易造成对非重点班的放任自流的忽视。学校应着重加强思想政治、道德观念、法律和人生观的教育。在抓尖子生的同时也要抓差生。随便开除差生或勒令差生退学均不可取,这样容易把他们推向社会,推向犯罪。

3、有精神病态或人格缺陷的青少年,应及早到医院诊断和治疗。家长平时应细心监护,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4、彻底扫黄,取缔黑社会团伙,移风易俗,改善社会空气,防止精神污染。据调查,有1/4的青少年罪犯接触过淫秽书、画、录像,足见这些东西对青少年腐蚀之大。

5、对失足青少年予以理解、帮助和教育:大多数犯罪的青少年,一旦被拘留或送入工读学校,往往感到悔恨。他们多愿意反省自己的过错,改过自新。政府应不失时机的给予适当教育。亲友也要积极配合,做争取工作。当他们重新回到社会时切不可歧视他们,应欢迎他们,关心他们,并安排适当的工作。如果对他们淡然视之或冷眼相看,可能令其滋长破罐破摔的念头,不但不利于教育,还有把他们再度推向犯罪的可能。

青少年说谎的常见类型、原因是什么

说谎是指诉说与事实不相符的情况的行为。说谎行为在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中都有,在人的一生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说谎的经历,终生没有说过谎话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不过相比较而言,青少年的说谎行为表现得尤其突出,危害也较严重。

青少年的说谎行为从表面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从说谎的动机来看,他们的说谎行为相当复杂。根据说谎动机的不同,可以把说谎分为:

1、防卫性:说谎是指为了保护自己免受痛苦而进行的说谎行为。这种说谎行为的动机就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使自己摆脱不利的情境,“化险为夷”。在青少年的说谎行为中。防卫性说谎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2、恶作剧性:说谎是指为了戏弄别人而进行的说谎行为。当一些青少年感到生活不充实,难以打发一段无聊的时间时,就有可能用说谎的方式戏弄别人,从别人的不恰当反应中获得畸形的心理满足。

3、谋利性:说谎是指为了获取物质和其他利益而进行的说谎行为。这种说谎的动机是利用谎话骗取金钱、财物、名誉等,满足自己的不同需要。对于这种说谎者来说,说谎的目的很明确,谎话只是他们获取物质和其他利益的工具。对于许多青少年来说,当他们产生经济方面的迫切需要,而这种需要又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获得满足时,一些青少年就有可能说谎,用编造的正当理由,从父母那里获取金钱或其他物质利益。

4、报复性:说谎是指为了对别人进行报复而进行的说谎行为。这种说谎的动机是利用谎话对别人进行报复,发泄对别人的敌意、愤怒等情绪。当青少年遇到别人的批评、辱骂、殴打、戏弄等挫折之后,就有可能用说谎的方式诱骗对方上当,利用别人的力量惩罚自己痛恨的人,或者使对方受到物质上的损失或精神上的痛苦。

5、幻想性:说谎是指把幻想表述为事实的说谎行为。这种说谎的动机是表现自己头脑中的幻想内容。这种说谎的内容,并不一定是恶意的或有害的,甚至可能是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如果在讲述时加上一定的解释,或者用文字的形式写出来,就不会被看成是谎话;但是,如果缺乏适当的说明、解释,就会被当作“谎话”,受到不适当的对待。

6、表现性:说谎是指为了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而进行的说谎行为。这种说谎的动机是吸引别人的注意,在别人面前夸耀、表现自己。一些学习不好的青少年,可能使用编造自己的社会关系、虚构自己的经历等手段,用谎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图使自己成为众人注目的中心。从这种说谎者的心理来看,他们往往有很深的自卑感和强烈的表现欲,他们的说谎行为是克服自卑感、满足虚荣心的一种表现,是他们的表现欲发挥作用的一种结果。

青少年说谎通常都是由下列原因引起的:

1、要求过分严格:如果家长、教师等对青少年的要求过分严格,使青少年难以实现这种要求时,就会迫使他们用谎言来搪塞。

2、品德不良:一些说谎的行为是由青少年的不良品德引起的,例如,恶作剧性说谎、报复性说谎。这些说谎行为的产生与青少年的不良品德有密切的关系。

3、正当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如果青少年的正常的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也会用说谎的方式骗取钱、物等,用来满足其需要。

4、不良交往和不良行为:一些青少年与其他不良青少年和犯罪分子交往后,往往进行挥霍性消费,追求物质享乐和奇装异服,过早地进行“恋爱”活动,所有这些行为,都需要大量的钱。但是,青少年自己并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很多青少年便利用说谎的手段骗取钱物,满足他们因不良交往而产生的物质需要。

5、好奇心:一些青少年出于好奇心而说谎,例如,为了检验父母、老师们的判断、鉴别能力而说谎,看看自己说谎后父母、老师是否能发现,是否能识别出谎话。有些青少年则使用不恰当方式表达其好奇心,例如,在诉说幻想内容时不加限定词,不讲明所说内容的性质,以致别人将他们的幻想当作事实加以理解,判定他们所说的内容为谎话。

顺其自然的心理治疗方法------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Moritatherapy)由日本教授于1920年创立,是一种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心理治疗方法。经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一种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并被国际公认的、一种有效实用的心理疗法。

治疗原理:

1.“顺应自然”的治疗原理。

要达到治疗目的,说理是徒劳的。正如从道理上认识到没有鬼,但夜间走过坟地时照样感到恐惧一样,单靠理智上的理解是不行的,只有在感情上实际体验到才能有所改变。而人的感情变化有它的规律,注意越集中,情感越加强;听其自然不予理睬,反而逐渐消退;在同一感觉下习惯了,情感即变得迟钝;对患者的苦闷、烦恼情绪不加劝慰,任其发展到顶点,也就不再感到苦闷烦恼了。因此,要求患者对症状首先要承认现实,不必强求改变,要顺其自然。

什么叫顺其自然呢?把它看作是相当佛禅的“顿悟”状态。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使患者认识情感活动的规律,接受自己怕情感,不去压抑和排斥它,让其自生自灭,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

⑴要认清精神活动的规律,接受自身可能出现的各种想法和观念。

神经质患者常常主观地认为,自己对某件事物只能有某种想法而不能有另一种想法,有了就是不正常或者不道德的,即极端的完善欲造成了强烈的劣等感。要改变这一点,就得接受人非圣贤这一事实,接受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存在邪念、疾妒、狭隘之心的事实,认识到这是人的精神活动中必然会出现的事情,是一个靠理智和意志不能改变和决定的;但是否去做不理智的事情,却是一个人完全可以决定的。

⑵要认清症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接受症状。

神经质症患者原本无任何身心异常,只是因为他存在疑病素质,将某种原本正常的感觉看成是异常的,想排斥和控制这种感觉,使注意固着在这种感觉上,造成注意和感觉相互加强的作用,即形成精神交互作用。

⑶要认清主客观之间的关系,接受事物的客观规律。

人之所以患神经质症,疑病素质是症状形成的基础,精神交互作用是症状形成的原因,而其根源在于人的思想矛盾。森田指出:“人究竟如何破除思想矛盾呢?一言以蔽之,应该放弃徒劳的人为拙策,服从自然。按照自然规律,服从、忍受,就是顺应自然。”

2.“为所当为”的治疗原理。

森田疗法把与人相关的事物划分为两大类:可控制的事物和不可控制的事物。所谓可控制的事物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可以调控、改变的事物;而不可控制的事物是指个人主观意志不能决定的事物。 “为所当为”是指在顺应自然的态度指导下的行动,是对顺应自然治疗原则的充实。

⑴忍受痛苦、为所当为。

“为所当为”要求患者该做什么马上就去做什么,尽管痛苦也要坚持,就打破了过去那种精神束缚行动的模式。

⑵面对现实,陶冶性格。

人的行动一般会影响其性格,不可否认,一定的性格又会指导其做出一定的事情,但仅仅看到这一方面,则是一个片面性的认识。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的行动会造就我们的性格’这一客观事实。正是这一点,才是神经质性格得以陶冶的根本理由。在顺应自然的态度指导下的“为所当为”,有助于陶冶神经质性格。

森田疗法的适应证

各种神经症(疑病症、强迫症、恐怖症、焦虑症)、植物神经系统紊乱、各种心身疾病、胃肠神经症、失眠症、伴有神经症症状的躯体疾患。

什么是催眠治疗

一、什么是催眠治疗

在各种心理治疗中,最为神秘的莫过于古老的催眠治疗。催眠治疗是催眠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是众多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催眠,广义上指人类活动中与催眠现象有关的一切文化现象,包括巫术、气功、瑜伽、禅修、冥想、宗教、人体特异功能、各种神秘现象等。狭义的催眠是指催眠术实施的过程。被催眠和自我催眠是生物本能之一,生物通过催眠躲避危险、自我保全、维持健康、延续生命。催眠术是催眠师使被催眠者进入并保持于催眠状态特殊的方法,以实现预设目标,如治疗疾患、沟通情感、破译秘密、表演特技、开发潜能等。催眠状态是指催眠术中被催眠者进入的一种特殊意识状态。被催眠者受暗示性明显提高,能与催眠师保持密切的感应关系,会不加批判地接受其暗示指令;催眠师则能有计划地调控被催眠者的感受阈限和忍受阈限,使之呈现出清醒状态下不可思议的功能。

 二、催眠治疗的适用人群

催眠和睡眠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公众往往认为催眠就是“催人睡眠”,把催眠治疗当成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实际上,催眠治疗的适应证远不限于睡眠障碍。催眠治疗师可以不用药物而治愈很多难治的疾病和障碍,包括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癔症等心理障碍,和睡眠障碍、进食障碍、性功能障碍、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慢性疲劳综合征等躯体障碍,以及厌学、冲动、口吃、各种成瘾行为、不良习惯等行为障碍。

 三、催眠治疗的操作技术

在催眠师的诱导下,接受催眠者的意识由清醒变得恍惚,进而如醉如痴,其身体或柔若无骨而瘫软在床,或坚如木石而足以载人。被催眠者对催眠师惟命是从,心无旁骛。催眠结束后,被催眠者由混沌状态逐渐恢复意识,似大梦初醒,对刚才发生的一切印象模糊,恍如隔世,通常的体会是:“像睡了一大觉,舒服极了!”

四、催眠治疗的注意事项

催眠师的任务是为人解除痛苦,带来放松和快乐,恢复身心健康,而不仅仅是帮助其睡眠。治疗前,催眠师与被催眠者都要相互信任,消除误解,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被催眠者要解除身心约束、排空大小便、妥善处理好随身物品。治疗中,被催眠者身体放松,呼吸平缓,精神集中,杂念减少,彻底进入全身心的休息状态。催眠实际上较睡眠更为有效,可以理解为一种事半功倍的休息方式。治疗结束后,催眠师要将被催眠者逐步唤醒,并与其讨论治疗体验。通常,很多人在治疗后感慨:“可惜时间过得太快了,意犹未尽,真不愿醒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