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消极情绪的心理自我疗法

2020-07-14

研究证实,人的体力、智力和情绪都是有一定周期的。当你情绪低落时,不妨劝慰自己:“这几天可能正是我情绪周期处于低落的阶段,过几天会自然好起来的。”作为一种心理疗法。

情绪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或行为反应,它分为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积极的情绪是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内驱力,可以使人积极向上。消极的情绪(忧愁、悲伤、愤怒、紧张、焦虑、痛苦、恐惧等)会降低人的智力水平,引起人行动迟钝、精神疲惫或进取心丧失,严重时会使自我控制力和判断力下降、意识范围变窄及正常行为瓦解,从而给人们带来非常大的危害。那么,应如何走出消极情绪的泥沼呢?

1.自我暗示法:研究证实,人的体力、智力和情绪都是有一定周期的。当你情绪低落时,不妨劝慰自己:“这几天可能正是我情绪周期处于低落的阶段,过几天会自然好起来的。”作为一种心理疗法,自我暗示法对一些心因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如口吃、厌食、心动过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积极正确的自我暗示法,通过调节人的神经和内分泌,可以促进大脑中有益激素的分泌,增强人的身体健康。而不良的自我暗示法,不仅不能医治疾病,反而会使受暗示者产生心理障碍,严重的会出现幻听、幻觉和幻视。在生活中,我们要多运用积极、恰当的心理暗示,使人的生理功能发生良性改变,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2.转移法:所谓转移法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思想和行为转移到其它方面。具体来说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忆喜忘忧:把令你高兴的事一条条地列在一张纸上,并且边写边尽力地反复想像,让自己沉醉于当时的愉快情景之中。这样便会使你乐而忘忧,感到前途依然是光明的。

听音乐:当消极情绪出现时,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在美妙的旋律中让心情得以放松,变得舒畅起来。

投己所好:当某件事一直萦绕在头脑里而影响情绪时,不妨先暂时把它放下,做一些自己所喜爱的活动,以忘掉那些烦心事。

积极工作:压抑会产生厌倦、懒惰的行为。越是懒于做事的人,越容易出现心理危机。把自己的作息时间安排得井井有序,勤奋地工作或学习,就不会有时间再去考虑那些令人心烦的事了。而且,当你成功地完成某项工作后,心里也会踏实许多。

睡觉:有些人心烦时,往往以“一醉解千愁”的方式来应对,其结果非但不能解愁,而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其实,醉酒只会伤身,别无它益。在心烦的时候,倒不如“一睡解千愁”,因为充足的睡眠可令人精神振奋。

3.控制愤怒的情绪:为了消除或缓冲愤怒对人体的危害,应当控制愤怒情绪的发生:

躲避刺激: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事都可以使人产生愤怒的情绪。假如能想方设法地躲开各种不良的刺激,便可以避免矛盾激化,消除愤怒的情绪。

转移刺激:人在发怒时,大脑皮层有一个较强烈的兴奋灶在起作用,使怒火越烧越旺。如果这时能转移一下目标,即在大脑皮层建立另一个兴奋灶,则可减弱或抵消原兴奋灶的作用。

疏泄怒气:一旦感到愤怒,可将心中的不满或意见坦率地讲出来,以宣泄内心的愤怒。

自我解脱:当怒火焚烧时,可采取制怒术,使自己成为情绪的主人。在发怒前,最好先扪心自问:发怒有无道理?发怒后有何后果?有无其它方式可以替代发怒?这样就可以使自己变得冷静起来。

4.冷静分析法:遇到挫折后要进行冷静的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各方面找出自己受挫的原因,然后再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要正确面对社会现实:看待社会不能过于理想化,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社会的公平性,而应正视社会,承认差别,努力去缩小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要正确看待自己:遇到挫折,应先从主观方面去寻找原因,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应该确立一种自强、自信、自立的心态。只有这样,人的心理才不会出现失衡的现象,也不会产生那种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

自我鼓励:要有辨证的挫折观,要学会激励自己。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挫折,“自古雄才多磨难”,重要的是如何战胜挫折,并勇敢地从逆境中走出来。

5.自我发泄:消除不良情绪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发泄,切忌把不良的情绪隐藏于心底。当受到挫折或心中郁闷时,你可以到野外或在不妨害社会和他人的场所尽情地大喊大叫或大哭大笑,还可以找一些事物作为自己发泄的对象,如:把布人当成自己不满的对象来拳打脚踢等。其它的宣泄方式还包括谈心、写日记等。

6.自我美化:自我美化是指避免自尊心受损或增强自尊感的过程和结果。自我美化往往采用下面几种方式:

向下的社会比较:当你为了弄清自己在群体中的价值位置,而既定的自我价值目标又落空时,如果与比自己强的(向上的)人做比较就可能会极大地挫伤自己的自尊心。而如果你进行向下的社会比较,就可以避免自己的自信心降低和妒忌心增强。

有选择地接受反馈信息:当行为结果的评价性反馈有损于自己的自尊心时,你可以有选择地接受反馈信息。如:当比赛失败时,你可以这样认为:“这是一次不公平的竞争。”

缺陷补偿:人们在充当社会角色时,不可能事事成功,当自我角色目标失败时,便可对相关的社会角色的重要性做重新的评价,以此进行自我定义,补偿自己的角色缺陷。如:一个恋爱不成功者可以这样认为:“工作对我来说比恋爱更重要。”缺陷补偿可以增强人们在困境中的信心和“优势”,有助于人们顺利地度过困境。

自我照顾归因:归因是指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论。这种方法是通过强调人们对积极的、合乎期望的好结果的作用,推卸对消极的、不合乎期望的坏结果的责任来保护自尊。如:可将考试失败归因于试题难度和考场上的运气等。




走出消极情绪的心理自我疗法相关阅读


如何战胜羞怯心理

羞怯,不仅影响人际交往,而且给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时间久了,还容易诱发心理障碍,影响心理健康。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羞怯缘于神经活动过分敏感和后来形成的消极性自我防御机制。一般情况下,过于内倾和抑郁气质的人往往习惯于内向活动,特别在大庭广众下不善于自我表露;自卑感较强和过分敏感的人也会在与人交往时,由于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显得缩头缩脚,吞吞吐吐,表现出不自在感。此外,幼时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及已有的挫折经历也会影响个体的交往,形成羞怯心理。

对如何战胜这一性格缺陷,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增强自信。羞怯的最大根源在于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总认为自己无能,害怕不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实际上,“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要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学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增加交往的勇气,就会表现得更加出色,也会博得更多人的喜爱和肯定。如果总是把自己想得很糟糕,过低地评价自己,那么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变得迟疑、谨慎、紧张、不安,羞怯的性格即无法得到克服。

(2)不过多地计较别人的评论。但丁有句格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实际上,被人评论是件十分平常的事,不必过分在意。如果一味地害怕被人评头品足,往往会限制了自己的思维与手脚,结果越怕越不敢说,越不说越怕说,羞怯心理越来越严重。

(3)多争取锻炼机会。针对自己怕羞胆怯的心理,逐步培养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可以有计划地采取一些训练方法,增加自己锻炼的机会。如中心转移法,多向交流法,反向训练法等。

中年人为何感到活着很累

现在许多中年朋友都有一种感觉,都感到自己比别人活得累。其实,人到中年期,虽然生理上日益成熟,心理上也日趋稳定,控制自身的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意志力比以前更强,感情也更加稳定。但由于年龄的增加,生理上更年期的出现,加上家庭、工作环境的变化,到中年后期,其心理特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是一个普遍心理现象。 为什么呢?因为中年期心理一般都有以下几个特征:

1、心理压力较大。一些人由于在中年前期劳逸结合得不好,或体育锻炼不够,加上工作和家务负担的加重,体质下降较快,出现了未老先衰的现象,各种慢性病相继出现。据对天津市近7万名中年知识分子的健康普查材料来看,患有各种疾病的人数占总受检人数的46%。体质下降、疾病增多,必然会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增加心理压力,这是一些人进入更年期时情绪出现烦躁、忧郁、悲观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更年期男女生理上出现的障碍,反过来又会加重上述消极情绪,使心理不平衡的情况更加剧烈。因此中年期的生理保健应与心理保健并重。在对一些慢性病进行治疗时,应适当增加心理治疗的内容。

2、苦闷、烦恼增多。进入中年期的男女,工作条件和家庭生活都可能发生许多较大的变化,比如本人体弱多病,工作上面临退休;子女成年后,开始独立生活或组成新的小家庭,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等。这些变化会带来—系列的困难和不适应,也会给中年期男女带来许多烦恼和压力,处理不好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产生心理上的疾病。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这方面的问题,也是中年期心理保健的一个难点。

3、易生抑郁、焦虑。由于进入更年期的男女,对正常的生理现象或偶然的生理变化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和科学的了解,自认为睡眠时间减少、食量下降、记忆力衰退是自己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并时常为此担忧,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疑病倾向,以致将自己的注意力陷入身体不适及苦恼的重围之中,进而对完成本职工作或接受新的任务,感到信心不足,对个人的前途容易滋生悲观的情绪。有些中年人,由于身患各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溃疡病等,思想包袱沉重,缺乏治疗的信心,容易产生焦虑和忧郁的情绪。

中年期,由于生理功能开始减退,相继出现与衰老有关的特征性变化,因此不少人感到工作能力下降,容易激动、烦躁、多愁善感、抑郁、多疑,这时正是中年人的“易损期”,稍有伤感的事情发生,就有可能引起激烈的情绪反应,或暴跳如雷,或涕泪俱下,或抑郁沉默……多数中年人力不从心之感越来越明显,有的由于多年职业劳动而致的伤残以及艰难岁月中遗留的顽疾,可以使人“未老先衰”,也使得某些中年期男女开始为防止老化而忧愁。


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指个人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表现出的情感和意志等活动。心理现象极为复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概括地说,它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人的心理无论怎样复杂,总要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例如我们会见一个久别重逢的朋友,首先要互相注视、互相问候,感知对方的音容举止。经过一番叙谈后,就会引起对一桩桩往事的回忆。谈到共同关心的问题,就会引起对问题的分析、综合、概括、判断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其中感觉和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是人们了解事物、处理问题所必需的过程,在心理学上,一般称之为认识过程或认知过程。人们认识事物,决不会无动于衷,总要表现出爱和恨、喜和怒、满意和不满意等情感和情绪。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不只是为了消极地适应它,而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地改造它,这就必然要表现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意志行动。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认识、情感、意志三种心理过程各有区别,又紧密联系。一方面,情感、意志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正所谓“知之深,则爱之切”。另一方面,情感又推动了认识活动的开展和深人。意志则是自觉地确定目的、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一旦产生,必然表现为一定的社会行为。

心理过程是人人共有的,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共同体现。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和知觉。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通过记忆和思维。但是,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便可以看到每个人的个性的不同表现,如有的比较热情,有的比较冷静;有的比较机智,有的比较迟钝;有的爱好文学艺术,有的爱好科学理论;有的关心集体事业,致力于高尚理想的追求;有的注意个人实惠,热衷于物质生活的享受等等。人的个性正如各自的面貌,各有特点,反映出每个人在心理活动上的差异性。人的个性心理的差异,既表现在气质、性格和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方面,也表现在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方面。所以在心理学L,常将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的心理特征统称为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制约着人的全部心理活动方向和行为的社会意义。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活动的效率特征和风格特征,它们一经形成,总是相对稳定、相当持久的。因此,人们可以据此来区分和刻画不同的个体。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密切联系着的。个性心理是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没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没有对外界事物的情感和改造世界的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无从形成的。同时,己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制约着心理过程,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例如,能力不同的人,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可能不同;性格不同的人,情感表现可能不一样;具有勇敢性格的人,常会表现出坚强的意志行为;属于怯懦性格的人。多是畏首畏尾而退缩不前等。

什么是变态心理

变态心理亦称异常心理或病理心理,它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包括思想、情感、行为、态度、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产生变态或接近变态,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异常(精神活动异常)。

研究这些异常的心理活动,包括探索异常心理活动的表现及其规律;寻找引起这些变态心理活动的原因;了解及掌握这些变态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并研究各种心理异常活动的纠正、治疗及预防的方法的学问,就称为变态心理学,亦称病理心理学。

变态心理的表现可以有轻重之分,有的非常严重,达到了精神病的程度,而有的则比较轻微,与一般心理状态相较仍为健康的状态。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同一时期里,在一般外表正常的人中间,几乎可以有2O~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行为异常(心理异常)表现。

变态心理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人们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人类的心理活动本来就是极其复杂的,人们朗心理活动既不能离开人们固有的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人脑,亦不能脱离开人类活动的场所——环境,这里当然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人脑有病变,致使因人脑活动面产生的心理活动变得异常,这是极易了解的事实。环境有变化,也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理活动的相应变化,因为环境中随时发生的变动,都是一种刺激,这种刺激通过人们种种固有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身(招皮肤、肌肉、骨骼等)而反射入脑,就构成了人们心理活动的内容。

人们的心理活动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是正常的心理活动,但是如果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或人们在这变化中心理活动的某些环节发生了适应不良或其他的病变,就可能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变成异乎寻常,也就发生变态心理现象。

曾有人这样认为:有了变态心理活动的人实际上是有了精神病,因此变态心理学所要研究的实际是就是精神病人。这种意见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它把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限得过于狭窄了。诚然,精神病人所表现的,确是变态心理学所要研究的,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有变态心理表现的,并不一定是精神病人。例如一个人患了某些躯体疾病,就说患了心脏病罢,他整天对自己的疾病担心害怕,怕心脏病一旦恶化就会危及生命,困而整天忧郁、焦虑、意志消沉,对前途悲观,这种心理表现就是不正常的,就属于变态心理的范围。因此,变态心理学也要对它进行研究及指导。

中年女性要学会解决心理压力

人到中年,在生理上是身体的转变时期,处于神经——内分泌的动荡时期,正值“多事之秋”。此时的中年女性,将面临着退休等一系列实际问题,生活压力大,“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这些矛盾长期使她们承受着超过男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对矛盾:

1、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矛盾。工作单位要求所属成员具有敬业、进取和开拓精神;家庭里她们却被要求成为温柔、贤惠的妻子、母亲。这种不同角色的反差所引起的冲突,必然会对她们心理产生影响。

2、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的矛盾。传统上,中年女性被要求在家庭生活中担负比男人更多的责任,因此她们在社会上与男性竞争时,不得不背上沉重的包袱,从而加大了压力。

3、过高期望与这一期望难以实现的矛盾。不少中年女性事业心较强,对自己的期望值比较高。但是,由于社会性别的差异,有些人常常遇到挫折,使期望难以实现,以致出现心理障碍。

中年女性必须认真对待心理压力问题,并及时采取自我调节的措施。因为过重的心理压力必将导致身心疾病的产生,损害自身的健康。在生理方面,中年女性往往有一种莫名的疲劳感,自觉身体虚弱无力,即便多休息也不易缓解。此外,还容易出现头晕、偏头痛、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有过重心理压力的女性,可能有长期或频繁发作的烦闷、不快和失眠,或出现暴躁易怒、焦虚、无故悲伤和失落感,有的甚至因此造成夫妻冲突和离异等家庭不幸。

那么中年女性面对心理压力该采取哪些自我调节的措施呢?

1、增强适应能力。 中年女性要努力调整自我,增强适应能力,学会对各种现象做出客观的分析,正确的判断;在生活中遇到矛盾时不退缩、不逃避、不忧愁、不沮丧,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注意调整自我,以达到心理上新的平衡。

2、注意调节情绪。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情绪轻松愉快时,脉搏、血压、胃肠蠕动、新陈代谢都处于平稳协调状态,体内的免疫活性物质分泌增多,抗病能力增强;不良情绪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甚至癌症的发生。中年女性要善于调节情绪,正确对待发生的心理冲突,做到胸怀坦荡,乐观开朗,心情安宁,温和乐观。

3、善于解脱压力。 人生征途上常是顺境与逆境交替,失败与成功并存,欢乐与苦恼同在。中年女性要做到遇事想得开,不钻“牛角尖”,身处逆境时能进行自然安慰、自我解脱,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4、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中年女性,家庭中要赡养老人、培育子女,这就要求处好人际关系。首先要理解、尊重他人,真诚相待,“将心比心”。理解与宽容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两大法宝。

5、科学生活方式。 生活单调是许多冠心疾病形成的原因之一。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对于提高身体素质,防止积劳成疾至关重要。合理安排生活节奏,做到起居有常、睡眠充足、有劳有逸,学会在繁忙中求得休息,工作之余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怡人情志,调和气血,利于健康。

6、及时宣泄不良情绪。 当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出现悲伤、愤怒、怨恨等情绪时,要勇于在亲友面前倾诉,作合理的宣泄;在他们的劝慰和开导下,不良情绪便会慢慢消失。

走出消极情绪的心理自我疗法-乡间郎中

走出消极情绪的心理自我疗法

2020-07-14

研究证实,人的体力、智力和情绪都是有一定周期的。当你情绪低落时,不妨劝慰自己:“这几天可能正是我情绪周期处于低落的阶段,过几天会自然好起来的。”作为一种心理疗法。

情绪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或行为反应,它分为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积极的情绪是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内驱力,可以使人积极向上。消极的情绪(忧愁、悲伤、愤怒、紧张、焦虑、痛苦、恐惧等)会降低人的智力水平,引起人行动迟钝、精神疲惫或进取心丧失,严重时会使自我控制力和判断力下降、意识范围变窄及正常行为瓦解,从而给人们带来非常大的危害。那么,应如何走出消极情绪的泥沼呢?

1.自我暗示法:研究证实,人的体力、智力和情绪都是有一定周期的。当你情绪低落时,不妨劝慰自己:“这几天可能正是我情绪周期处于低落的阶段,过几天会自然好起来的。”作为一种心理疗法,自我暗示法对一些心因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如口吃、厌食、心动过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积极正确的自我暗示法,通过调节人的神经和内分泌,可以促进大脑中有益激素的分泌,增强人的身体健康。而不良的自我暗示法,不仅不能医治疾病,反而会使受暗示者产生心理障碍,严重的会出现幻听、幻觉和幻视。在生活中,我们要多运用积极、恰当的心理暗示,使人的生理功能发生良性改变,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2.转移法:所谓转移法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思想和行为转移到其它方面。具体来说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忆喜忘忧:把令你高兴的事一条条地列在一张纸上,并且边写边尽力地反复想像,让自己沉醉于当时的愉快情景之中。这样便会使你乐而忘忧,感到前途依然是光明的。

听音乐:当消极情绪出现时,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在美妙的旋律中让心情得以放松,变得舒畅起来。

投己所好:当某件事一直萦绕在头脑里而影响情绪时,不妨先暂时把它放下,做一些自己所喜爱的活动,以忘掉那些烦心事。

积极工作:压抑会产生厌倦、懒惰的行为。越是懒于做事的人,越容易出现心理危机。把自己的作息时间安排得井井有序,勤奋地工作或学习,就不会有时间再去考虑那些令人心烦的事了。而且,当你成功地完成某项工作后,心里也会踏实许多。

睡觉:有些人心烦时,往往以“一醉解千愁”的方式来应对,其结果非但不能解愁,而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其实,醉酒只会伤身,别无它益。在心烦的时候,倒不如“一睡解千愁”,因为充足的睡眠可令人精神振奋。

3.控制愤怒的情绪:为了消除或缓冲愤怒对人体的危害,应当控制愤怒情绪的发生:

躲避刺激: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事都可以使人产生愤怒的情绪。假如能想方设法地躲开各种不良的刺激,便可以避免矛盾激化,消除愤怒的情绪。

转移刺激:人在发怒时,大脑皮层有一个较强烈的兴奋灶在起作用,使怒火越烧越旺。如果这时能转移一下目标,即在大脑皮层建立另一个兴奋灶,则可减弱或抵消原兴奋灶的作用。

疏泄怒气:一旦感到愤怒,可将心中的不满或意见坦率地讲出来,以宣泄内心的愤怒。

自我解脱:当怒火焚烧时,可采取制怒术,使自己成为情绪的主人。在发怒前,最好先扪心自问:发怒有无道理?发怒后有何后果?有无其它方式可以替代发怒?这样就可以使自己变得冷静起来。

4.冷静分析法:遇到挫折后要进行冷静的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各方面找出自己受挫的原因,然后再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要正确面对社会现实:看待社会不能过于理想化,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社会的公平性,而应正视社会,承认差别,努力去缩小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要正确看待自己:遇到挫折,应先从主观方面去寻找原因,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应该确立一种自强、自信、自立的心态。只有这样,人的心理才不会出现失衡的现象,也不会产生那种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

自我鼓励:要有辨证的挫折观,要学会激励自己。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挫折,“自古雄才多磨难”,重要的是如何战胜挫折,并勇敢地从逆境中走出来。

5.自我发泄:消除不良情绪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发泄,切忌把不良的情绪隐藏于心底。当受到挫折或心中郁闷时,你可以到野外或在不妨害社会和他人的场所尽情地大喊大叫或大哭大笑,还可以找一些事物作为自己发泄的对象,如:把布人当成自己不满的对象来拳打脚踢等。其它的宣泄方式还包括谈心、写日记等。

6.自我美化:自我美化是指避免自尊心受损或增强自尊感的过程和结果。自我美化往往采用下面几种方式:

向下的社会比较:当你为了弄清自己在群体中的价值位置,而既定的自我价值目标又落空时,如果与比自己强的(向上的)人做比较就可能会极大地挫伤自己的自尊心。而如果你进行向下的社会比较,就可以避免自己的自信心降低和妒忌心增强。

有选择地接受反馈信息:当行为结果的评价性反馈有损于自己的自尊心时,你可以有选择地接受反馈信息。如:当比赛失败时,你可以这样认为:“这是一次不公平的竞争。”

缺陷补偿:人们在充当社会角色时,不可能事事成功,当自我角色目标失败时,便可对相关的社会角色的重要性做重新的评价,以此进行自我定义,补偿自己的角色缺陷。如:一个恋爱不成功者可以这样认为:“工作对我来说比恋爱更重要。”缺陷补偿可以增强人们在困境中的信心和“优势”,有助于人们顺利地度过困境。

自我照顾归因:归因是指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论。这种方法是通过强调人们对积极的、合乎期望的好结果的作用,推卸对消极的、不合乎期望的坏结果的责任来保护自尊。如:可将考试失败归因于试题难度和考场上的运气等。




走出消极情绪的心理自我疗法相关阅读


如何战胜羞怯心理

羞怯,不仅影响人际交往,而且给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时间久了,还容易诱发心理障碍,影响心理健康。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羞怯缘于神经活动过分敏感和后来形成的消极性自我防御机制。一般情况下,过于内倾和抑郁气质的人往往习惯于内向活动,特别在大庭广众下不善于自我表露;自卑感较强和过分敏感的人也会在与人交往时,由于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显得缩头缩脚,吞吞吐吐,表现出不自在感。此外,幼时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及已有的挫折经历也会影响个体的交往,形成羞怯心理。

对如何战胜这一性格缺陷,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增强自信。羞怯的最大根源在于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总认为自己无能,害怕不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实际上,“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要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学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增加交往的勇气,就会表现得更加出色,也会博得更多人的喜爱和肯定。如果总是把自己想得很糟糕,过低地评价自己,那么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变得迟疑、谨慎、紧张、不安,羞怯的性格即无法得到克服。

(2)不过多地计较别人的评论。但丁有句格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实际上,被人评论是件十分平常的事,不必过分在意。如果一味地害怕被人评头品足,往往会限制了自己的思维与手脚,结果越怕越不敢说,越不说越怕说,羞怯心理越来越严重。

(3)多争取锻炼机会。针对自己怕羞胆怯的心理,逐步培养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可以有计划地采取一些训练方法,增加自己锻炼的机会。如中心转移法,多向交流法,反向训练法等。

中年人为何感到活着很累

现在许多中年朋友都有一种感觉,都感到自己比别人活得累。其实,人到中年期,虽然生理上日益成熟,心理上也日趋稳定,控制自身的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意志力比以前更强,感情也更加稳定。但由于年龄的增加,生理上更年期的出现,加上家庭、工作环境的变化,到中年后期,其心理特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是一个普遍心理现象。 为什么呢?因为中年期心理一般都有以下几个特征:

1、心理压力较大。一些人由于在中年前期劳逸结合得不好,或体育锻炼不够,加上工作和家务负担的加重,体质下降较快,出现了未老先衰的现象,各种慢性病相继出现。据对天津市近7万名中年知识分子的健康普查材料来看,患有各种疾病的人数占总受检人数的46%。体质下降、疾病增多,必然会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增加心理压力,这是一些人进入更年期时情绪出现烦躁、忧郁、悲观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更年期男女生理上出现的障碍,反过来又会加重上述消极情绪,使心理不平衡的情况更加剧烈。因此中年期的生理保健应与心理保健并重。在对一些慢性病进行治疗时,应适当增加心理治疗的内容。

2、苦闷、烦恼增多。进入中年期的男女,工作条件和家庭生活都可能发生许多较大的变化,比如本人体弱多病,工作上面临退休;子女成年后,开始独立生活或组成新的小家庭,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等。这些变化会带来—系列的困难和不适应,也会给中年期男女带来许多烦恼和压力,处理不好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产生心理上的疾病。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这方面的问题,也是中年期心理保健的一个难点。

3、易生抑郁、焦虑。由于进入更年期的男女,对正常的生理现象或偶然的生理变化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和科学的了解,自认为睡眠时间减少、食量下降、记忆力衰退是自己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并时常为此担忧,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疑病倾向,以致将自己的注意力陷入身体不适及苦恼的重围之中,进而对完成本职工作或接受新的任务,感到信心不足,对个人的前途容易滋生悲观的情绪。有些中年人,由于身患各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溃疡病等,思想包袱沉重,缺乏治疗的信心,容易产生焦虑和忧郁的情绪。

中年期,由于生理功能开始减退,相继出现与衰老有关的特征性变化,因此不少人感到工作能力下降,容易激动、烦躁、多愁善感、抑郁、多疑,这时正是中年人的“易损期”,稍有伤感的事情发生,就有可能引起激烈的情绪反应,或暴跳如雷,或涕泪俱下,或抑郁沉默……多数中年人力不从心之感越来越明显,有的由于多年职业劳动而致的伤残以及艰难岁月中遗留的顽疾,可以使人“未老先衰”,也使得某些中年期男女开始为防止老化而忧愁。


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指个人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表现出的情感和意志等活动。心理现象极为复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概括地说,它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人的心理无论怎样复杂,总要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例如我们会见一个久别重逢的朋友,首先要互相注视、互相问候,感知对方的音容举止。经过一番叙谈后,就会引起对一桩桩往事的回忆。谈到共同关心的问题,就会引起对问题的分析、综合、概括、判断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其中感觉和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是人们了解事物、处理问题所必需的过程,在心理学上,一般称之为认识过程或认知过程。人们认识事物,决不会无动于衷,总要表现出爱和恨、喜和怒、满意和不满意等情感和情绪。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不只是为了消极地适应它,而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地改造它,这就必然要表现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意志行动。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认识、情感、意志三种心理过程各有区别,又紧密联系。一方面,情感、意志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正所谓“知之深,则爱之切”。另一方面,情感又推动了认识活动的开展和深人。意志则是自觉地确定目的、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一旦产生,必然表现为一定的社会行为。

心理过程是人人共有的,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共同体现。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和知觉。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通过记忆和思维。但是,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便可以看到每个人的个性的不同表现,如有的比较热情,有的比较冷静;有的比较机智,有的比较迟钝;有的爱好文学艺术,有的爱好科学理论;有的关心集体事业,致力于高尚理想的追求;有的注意个人实惠,热衷于物质生活的享受等等。人的个性正如各自的面貌,各有特点,反映出每个人在心理活动上的差异性。人的个性心理的差异,既表现在气质、性格和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方面,也表现在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方面。所以在心理学L,常将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的心理特征统称为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制约着人的全部心理活动方向和行为的社会意义。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活动的效率特征和风格特征,它们一经形成,总是相对稳定、相当持久的。因此,人们可以据此来区分和刻画不同的个体。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密切联系着的。个性心理是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没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没有对外界事物的情感和改造世界的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无从形成的。同时,己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制约着心理过程,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例如,能力不同的人,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可能不同;性格不同的人,情感表现可能不一样;具有勇敢性格的人,常会表现出坚强的意志行为;属于怯懦性格的人。多是畏首畏尾而退缩不前等。

什么是变态心理

变态心理亦称异常心理或病理心理,它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包括思想、情感、行为、态度、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产生变态或接近变态,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异常(精神活动异常)。

研究这些异常的心理活动,包括探索异常心理活动的表现及其规律;寻找引起这些变态心理活动的原因;了解及掌握这些变态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并研究各种心理异常活动的纠正、治疗及预防的方法的学问,就称为变态心理学,亦称病理心理学。

变态心理的表现可以有轻重之分,有的非常严重,达到了精神病的程度,而有的则比较轻微,与一般心理状态相较仍为健康的状态。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同一时期里,在一般外表正常的人中间,几乎可以有2O~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行为异常(心理异常)表现。

变态心理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人们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人类的心理活动本来就是极其复杂的,人们朗心理活动既不能离开人们固有的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人脑,亦不能脱离开人类活动的场所——环境,这里当然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人脑有病变,致使因人脑活动面产生的心理活动变得异常,这是极易了解的事实。环境有变化,也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理活动的相应变化,因为环境中随时发生的变动,都是一种刺激,这种刺激通过人们种种固有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身(招皮肤、肌肉、骨骼等)而反射入脑,就构成了人们心理活动的内容。

人们的心理活动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是正常的心理活动,但是如果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或人们在这变化中心理活动的某些环节发生了适应不良或其他的病变,就可能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变成异乎寻常,也就发生变态心理现象。

曾有人这样认为:有了变态心理活动的人实际上是有了精神病,因此变态心理学所要研究的实际是就是精神病人。这种意见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它把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限得过于狭窄了。诚然,精神病人所表现的,确是变态心理学所要研究的,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有变态心理表现的,并不一定是精神病人。例如一个人患了某些躯体疾病,就说患了心脏病罢,他整天对自己的疾病担心害怕,怕心脏病一旦恶化就会危及生命,困而整天忧郁、焦虑、意志消沉,对前途悲观,这种心理表现就是不正常的,就属于变态心理的范围。因此,变态心理学也要对它进行研究及指导。

中年女性要学会解决心理压力

人到中年,在生理上是身体的转变时期,处于神经——内分泌的动荡时期,正值“多事之秋”。此时的中年女性,将面临着退休等一系列实际问题,生活压力大,“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这些矛盾长期使她们承受着超过男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对矛盾:

1、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矛盾。工作单位要求所属成员具有敬业、进取和开拓精神;家庭里她们却被要求成为温柔、贤惠的妻子、母亲。这种不同角色的反差所引起的冲突,必然会对她们心理产生影响。

2、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的矛盾。传统上,中年女性被要求在家庭生活中担负比男人更多的责任,因此她们在社会上与男性竞争时,不得不背上沉重的包袱,从而加大了压力。

3、过高期望与这一期望难以实现的矛盾。不少中年女性事业心较强,对自己的期望值比较高。但是,由于社会性别的差异,有些人常常遇到挫折,使期望难以实现,以致出现心理障碍。

中年女性必须认真对待心理压力问题,并及时采取自我调节的措施。因为过重的心理压力必将导致身心疾病的产生,损害自身的健康。在生理方面,中年女性往往有一种莫名的疲劳感,自觉身体虚弱无力,即便多休息也不易缓解。此外,还容易出现头晕、偏头痛、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有过重心理压力的女性,可能有长期或频繁发作的烦闷、不快和失眠,或出现暴躁易怒、焦虚、无故悲伤和失落感,有的甚至因此造成夫妻冲突和离异等家庭不幸。

那么中年女性面对心理压力该采取哪些自我调节的措施呢?

1、增强适应能力。 中年女性要努力调整自我,增强适应能力,学会对各种现象做出客观的分析,正确的判断;在生活中遇到矛盾时不退缩、不逃避、不忧愁、不沮丧,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注意调整自我,以达到心理上新的平衡。

2、注意调节情绪。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情绪轻松愉快时,脉搏、血压、胃肠蠕动、新陈代谢都处于平稳协调状态,体内的免疫活性物质分泌增多,抗病能力增强;不良情绪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甚至癌症的发生。中年女性要善于调节情绪,正确对待发生的心理冲突,做到胸怀坦荡,乐观开朗,心情安宁,温和乐观。

3、善于解脱压力。 人生征途上常是顺境与逆境交替,失败与成功并存,欢乐与苦恼同在。中年女性要做到遇事想得开,不钻“牛角尖”,身处逆境时能进行自然安慰、自我解脱,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4、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中年女性,家庭中要赡养老人、培育子女,这就要求处好人际关系。首先要理解、尊重他人,真诚相待,“将心比心”。理解与宽容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两大法宝。

5、科学生活方式。 生活单调是许多冠心疾病形成的原因之一。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对于提高身体素质,防止积劳成疾至关重要。合理安排生活节奏,做到起居有常、睡眠充足、有劳有逸,学会在繁忙中求得休息,工作之余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怡人情志,调和气血,利于健康。

6、及时宣泄不良情绪。 当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出现悲伤、愤怒、怨恨等情绪时,要勇于在亲友面前倾诉,作合理的宣泄;在他们的劝慰和开导下,不良情绪便会慢慢消失。

走出消极情绪的心理自我疗法-乡间郎中

走出消极情绪的心理自我疗法

2020-07-14

研究证实,人的体力、智力和情绪都是有一定周期的。当你情绪低落时,不妨劝慰自己:“这几天可能正是我情绪周期处于低落的阶段,过几天会自然好起来的。”作为一种心理疗法。

情绪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或行为反应,它分为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积极的情绪是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内驱力,可以使人积极向上。消极的情绪(忧愁、悲伤、愤怒、紧张、焦虑、痛苦、恐惧等)会降低人的智力水平,引起人行动迟钝、精神疲惫或进取心丧失,严重时会使自我控制力和判断力下降、意识范围变窄及正常行为瓦解,从而给人们带来非常大的危害。那么,应如何走出消极情绪的泥沼呢?

1.自我暗示法:研究证实,人的体力、智力和情绪都是有一定周期的。当你情绪低落时,不妨劝慰自己:“这几天可能正是我情绪周期处于低落的阶段,过几天会自然好起来的。”作为一种心理疗法,自我暗示法对一些心因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如口吃、厌食、心动过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积极正确的自我暗示法,通过调节人的神经和内分泌,可以促进大脑中有益激素的分泌,增强人的身体健康。而不良的自我暗示法,不仅不能医治疾病,反而会使受暗示者产生心理障碍,严重的会出现幻听、幻觉和幻视。在生活中,我们要多运用积极、恰当的心理暗示,使人的生理功能发生良性改变,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2.转移法:所谓转移法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思想和行为转移到其它方面。具体来说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忆喜忘忧:把令你高兴的事一条条地列在一张纸上,并且边写边尽力地反复想像,让自己沉醉于当时的愉快情景之中。这样便会使你乐而忘忧,感到前途依然是光明的。

听音乐:当消极情绪出现时,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在美妙的旋律中让心情得以放松,变得舒畅起来。

投己所好:当某件事一直萦绕在头脑里而影响情绪时,不妨先暂时把它放下,做一些自己所喜爱的活动,以忘掉那些烦心事。

积极工作:压抑会产生厌倦、懒惰的行为。越是懒于做事的人,越容易出现心理危机。把自己的作息时间安排得井井有序,勤奋地工作或学习,就不会有时间再去考虑那些令人心烦的事了。而且,当你成功地完成某项工作后,心里也会踏实许多。

睡觉:有些人心烦时,往往以“一醉解千愁”的方式来应对,其结果非但不能解愁,而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其实,醉酒只会伤身,别无它益。在心烦的时候,倒不如“一睡解千愁”,因为充足的睡眠可令人精神振奋。

3.控制愤怒的情绪:为了消除或缓冲愤怒对人体的危害,应当控制愤怒情绪的发生:

躲避刺激: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事都可以使人产生愤怒的情绪。假如能想方设法地躲开各种不良的刺激,便可以避免矛盾激化,消除愤怒的情绪。

转移刺激:人在发怒时,大脑皮层有一个较强烈的兴奋灶在起作用,使怒火越烧越旺。如果这时能转移一下目标,即在大脑皮层建立另一个兴奋灶,则可减弱或抵消原兴奋灶的作用。

疏泄怒气:一旦感到愤怒,可将心中的不满或意见坦率地讲出来,以宣泄内心的愤怒。

自我解脱:当怒火焚烧时,可采取制怒术,使自己成为情绪的主人。在发怒前,最好先扪心自问:发怒有无道理?发怒后有何后果?有无其它方式可以替代发怒?这样就可以使自己变得冷静起来。

4.冷静分析法:遇到挫折后要进行冷静的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各方面找出自己受挫的原因,然后再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要正确面对社会现实:看待社会不能过于理想化,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社会的公平性,而应正视社会,承认差别,努力去缩小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要正确看待自己:遇到挫折,应先从主观方面去寻找原因,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应该确立一种自强、自信、自立的心态。只有这样,人的心理才不会出现失衡的现象,也不会产生那种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

自我鼓励:要有辨证的挫折观,要学会激励自己。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挫折,“自古雄才多磨难”,重要的是如何战胜挫折,并勇敢地从逆境中走出来。

5.自我发泄:消除不良情绪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发泄,切忌把不良的情绪隐藏于心底。当受到挫折或心中郁闷时,你可以到野外或在不妨害社会和他人的场所尽情地大喊大叫或大哭大笑,还可以找一些事物作为自己发泄的对象,如:把布人当成自己不满的对象来拳打脚踢等。其它的宣泄方式还包括谈心、写日记等。

6.自我美化:自我美化是指避免自尊心受损或增强自尊感的过程和结果。自我美化往往采用下面几种方式:

向下的社会比较:当你为了弄清自己在群体中的价值位置,而既定的自我价值目标又落空时,如果与比自己强的(向上的)人做比较就可能会极大地挫伤自己的自尊心。而如果你进行向下的社会比较,就可以避免自己的自信心降低和妒忌心增强。

有选择地接受反馈信息:当行为结果的评价性反馈有损于自己的自尊心时,你可以有选择地接受反馈信息。如:当比赛失败时,你可以这样认为:“这是一次不公平的竞争。”

缺陷补偿:人们在充当社会角色时,不可能事事成功,当自我角色目标失败时,便可对相关的社会角色的重要性做重新的评价,以此进行自我定义,补偿自己的角色缺陷。如:一个恋爱不成功者可以这样认为:“工作对我来说比恋爱更重要。”缺陷补偿可以增强人们在困境中的信心和“优势”,有助于人们顺利地度过困境。

自我照顾归因:归因是指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论。这种方法是通过强调人们对积极的、合乎期望的好结果的作用,推卸对消极的、不合乎期望的坏结果的责任来保护自尊。如:可将考试失败归因于试题难度和考场上的运气等。




走出消极情绪的心理自我疗法相关阅读


如何战胜羞怯心理

羞怯,不仅影响人际交往,而且给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时间久了,还容易诱发心理障碍,影响心理健康。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羞怯缘于神经活动过分敏感和后来形成的消极性自我防御机制。一般情况下,过于内倾和抑郁气质的人往往习惯于内向活动,特别在大庭广众下不善于自我表露;自卑感较强和过分敏感的人也会在与人交往时,由于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显得缩头缩脚,吞吞吐吐,表现出不自在感。此外,幼时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及已有的挫折经历也会影响个体的交往,形成羞怯心理。

对如何战胜这一性格缺陷,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增强自信。羞怯的最大根源在于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总认为自己无能,害怕不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实际上,“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要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学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增加交往的勇气,就会表现得更加出色,也会博得更多人的喜爱和肯定。如果总是把自己想得很糟糕,过低地评价自己,那么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变得迟疑、谨慎、紧张、不安,羞怯的性格即无法得到克服。

(2)不过多地计较别人的评论。但丁有句格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实际上,被人评论是件十分平常的事,不必过分在意。如果一味地害怕被人评头品足,往往会限制了自己的思维与手脚,结果越怕越不敢说,越不说越怕说,羞怯心理越来越严重。

(3)多争取锻炼机会。针对自己怕羞胆怯的心理,逐步培养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可以有计划地采取一些训练方法,增加自己锻炼的机会。如中心转移法,多向交流法,反向训练法等。

中年人为何感到活着很累

现在许多中年朋友都有一种感觉,都感到自己比别人活得累。其实,人到中年期,虽然生理上日益成熟,心理上也日趋稳定,控制自身的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意志力比以前更强,感情也更加稳定。但由于年龄的增加,生理上更年期的出现,加上家庭、工作环境的变化,到中年后期,其心理特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是一个普遍心理现象。 为什么呢?因为中年期心理一般都有以下几个特征:

1、心理压力较大。一些人由于在中年前期劳逸结合得不好,或体育锻炼不够,加上工作和家务负担的加重,体质下降较快,出现了未老先衰的现象,各种慢性病相继出现。据对天津市近7万名中年知识分子的健康普查材料来看,患有各种疾病的人数占总受检人数的46%。体质下降、疾病增多,必然会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增加心理压力,这是一些人进入更年期时情绪出现烦躁、忧郁、悲观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更年期男女生理上出现的障碍,反过来又会加重上述消极情绪,使心理不平衡的情况更加剧烈。因此中年期的生理保健应与心理保健并重。在对一些慢性病进行治疗时,应适当增加心理治疗的内容。

2、苦闷、烦恼增多。进入中年期的男女,工作条件和家庭生活都可能发生许多较大的变化,比如本人体弱多病,工作上面临退休;子女成年后,开始独立生活或组成新的小家庭,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等。这些变化会带来—系列的困难和不适应,也会给中年期男女带来许多烦恼和压力,处理不好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产生心理上的疾病。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这方面的问题,也是中年期心理保健的一个难点。

3、易生抑郁、焦虑。由于进入更年期的男女,对正常的生理现象或偶然的生理变化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和科学的了解,自认为睡眠时间减少、食量下降、记忆力衰退是自己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并时常为此担忧,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疑病倾向,以致将自己的注意力陷入身体不适及苦恼的重围之中,进而对完成本职工作或接受新的任务,感到信心不足,对个人的前途容易滋生悲观的情绪。有些中年人,由于身患各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溃疡病等,思想包袱沉重,缺乏治疗的信心,容易产生焦虑和忧郁的情绪。

中年期,由于生理功能开始减退,相继出现与衰老有关的特征性变化,因此不少人感到工作能力下降,容易激动、烦躁、多愁善感、抑郁、多疑,这时正是中年人的“易损期”,稍有伤感的事情发生,就有可能引起激烈的情绪反应,或暴跳如雷,或涕泪俱下,或抑郁沉默……多数中年人力不从心之感越来越明显,有的由于多年职业劳动而致的伤残以及艰难岁月中遗留的顽疾,可以使人“未老先衰”,也使得某些中年期男女开始为防止老化而忧愁。


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指个人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表现出的情感和意志等活动。心理现象极为复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概括地说,它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人的心理无论怎样复杂,总要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例如我们会见一个久别重逢的朋友,首先要互相注视、互相问候,感知对方的音容举止。经过一番叙谈后,就会引起对一桩桩往事的回忆。谈到共同关心的问题,就会引起对问题的分析、综合、概括、判断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其中感觉和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是人们了解事物、处理问题所必需的过程,在心理学上,一般称之为认识过程或认知过程。人们认识事物,决不会无动于衷,总要表现出爱和恨、喜和怒、满意和不满意等情感和情绪。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不只是为了消极地适应它,而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地改造它,这就必然要表现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意志行动。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认识、情感、意志三种心理过程各有区别,又紧密联系。一方面,情感、意志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正所谓“知之深,则爱之切”。另一方面,情感又推动了认识活动的开展和深人。意志则是自觉地确定目的、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一旦产生,必然表现为一定的社会行为。

心理过程是人人共有的,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共同体现。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和知觉。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通过记忆和思维。但是,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便可以看到每个人的个性的不同表现,如有的比较热情,有的比较冷静;有的比较机智,有的比较迟钝;有的爱好文学艺术,有的爱好科学理论;有的关心集体事业,致力于高尚理想的追求;有的注意个人实惠,热衷于物质生活的享受等等。人的个性正如各自的面貌,各有特点,反映出每个人在心理活动上的差异性。人的个性心理的差异,既表现在气质、性格和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方面,也表现在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方面。所以在心理学L,常将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的心理特征统称为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制约着人的全部心理活动方向和行为的社会意义。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活动的效率特征和风格特征,它们一经形成,总是相对稳定、相当持久的。因此,人们可以据此来区分和刻画不同的个体。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密切联系着的。个性心理是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没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没有对外界事物的情感和改造世界的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无从形成的。同时,己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制约着心理过程,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例如,能力不同的人,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可能不同;性格不同的人,情感表现可能不一样;具有勇敢性格的人,常会表现出坚强的意志行为;属于怯懦性格的人。多是畏首畏尾而退缩不前等。

什么是变态心理

变态心理亦称异常心理或病理心理,它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包括思想、情感、行为、态度、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产生变态或接近变态,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异常(精神活动异常)。

研究这些异常的心理活动,包括探索异常心理活动的表现及其规律;寻找引起这些变态心理活动的原因;了解及掌握这些变态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并研究各种心理异常活动的纠正、治疗及预防的方法的学问,就称为变态心理学,亦称病理心理学。

变态心理的表现可以有轻重之分,有的非常严重,达到了精神病的程度,而有的则比较轻微,与一般心理状态相较仍为健康的状态。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同一时期里,在一般外表正常的人中间,几乎可以有2O~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行为异常(心理异常)表现。

变态心理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人们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人类的心理活动本来就是极其复杂的,人们朗心理活动既不能离开人们固有的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人脑,亦不能脱离开人类活动的场所——环境,这里当然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人脑有病变,致使因人脑活动面产生的心理活动变得异常,这是极易了解的事实。环境有变化,也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理活动的相应变化,因为环境中随时发生的变动,都是一种刺激,这种刺激通过人们种种固有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身(招皮肤、肌肉、骨骼等)而反射入脑,就构成了人们心理活动的内容。

人们的心理活动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是正常的心理活动,但是如果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或人们在这变化中心理活动的某些环节发生了适应不良或其他的病变,就可能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变成异乎寻常,也就发生变态心理现象。

曾有人这样认为:有了变态心理活动的人实际上是有了精神病,因此变态心理学所要研究的实际是就是精神病人。这种意见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它把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限得过于狭窄了。诚然,精神病人所表现的,确是变态心理学所要研究的,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有变态心理表现的,并不一定是精神病人。例如一个人患了某些躯体疾病,就说患了心脏病罢,他整天对自己的疾病担心害怕,怕心脏病一旦恶化就会危及生命,困而整天忧郁、焦虑、意志消沉,对前途悲观,这种心理表现就是不正常的,就属于变态心理的范围。因此,变态心理学也要对它进行研究及指导。

中年女性要学会解决心理压力

人到中年,在生理上是身体的转变时期,处于神经——内分泌的动荡时期,正值“多事之秋”。此时的中年女性,将面临着退休等一系列实际问题,生活压力大,“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这些矛盾长期使她们承受着超过男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对矛盾:

1、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矛盾。工作单位要求所属成员具有敬业、进取和开拓精神;家庭里她们却被要求成为温柔、贤惠的妻子、母亲。这种不同角色的反差所引起的冲突,必然会对她们心理产生影响。

2、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的矛盾。传统上,中年女性被要求在家庭生活中担负比男人更多的责任,因此她们在社会上与男性竞争时,不得不背上沉重的包袱,从而加大了压力。

3、过高期望与这一期望难以实现的矛盾。不少中年女性事业心较强,对自己的期望值比较高。但是,由于社会性别的差异,有些人常常遇到挫折,使期望难以实现,以致出现心理障碍。

中年女性必须认真对待心理压力问题,并及时采取自我调节的措施。因为过重的心理压力必将导致身心疾病的产生,损害自身的健康。在生理方面,中年女性往往有一种莫名的疲劳感,自觉身体虚弱无力,即便多休息也不易缓解。此外,还容易出现头晕、偏头痛、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有过重心理压力的女性,可能有长期或频繁发作的烦闷、不快和失眠,或出现暴躁易怒、焦虚、无故悲伤和失落感,有的甚至因此造成夫妻冲突和离异等家庭不幸。

那么中年女性面对心理压力该采取哪些自我调节的措施呢?

1、增强适应能力。 中年女性要努力调整自我,增强适应能力,学会对各种现象做出客观的分析,正确的判断;在生活中遇到矛盾时不退缩、不逃避、不忧愁、不沮丧,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注意调整自我,以达到心理上新的平衡。

2、注意调节情绪。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情绪轻松愉快时,脉搏、血压、胃肠蠕动、新陈代谢都处于平稳协调状态,体内的免疫活性物质分泌增多,抗病能力增强;不良情绪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甚至癌症的发生。中年女性要善于调节情绪,正确对待发生的心理冲突,做到胸怀坦荡,乐观开朗,心情安宁,温和乐观。

3、善于解脱压力。 人生征途上常是顺境与逆境交替,失败与成功并存,欢乐与苦恼同在。中年女性要做到遇事想得开,不钻“牛角尖”,身处逆境时能进行自然安慰、自我解脱,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4、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中年女性,家庭中要赡养老人、培育子女,这就要求处好人际关系。首先要理解、尊重他人,真诚相待,“将心比心”。理解与宽容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两大法宝。

5、科学生活方式。 生活单调是许多冠心疾病形成的原因之一。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对于提高身体素质,防止积劳成疾至关重要。合理安排生活节奏,做到起居有常、睡眠充足、有劳有逸,学会在繁忙中求得休息,工作之余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怡人情志,调和气血,利于健康。

6、及时宣泄不良情绪。 当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出现悲伤、愤怒、怨恨等情绪时,要勇于在亲友面前倾诉,作合理的宣泄;在他们的劝慰和开导下,不良情绪便会慢慢消失。

走出消极情绪的心理自我疗法-乡间郎中

走出消极情绪的心理自我疗法

2020-07-14

研究证实,人的体力、智力和情绪都是有一定周期的。当你情绪低落时,不妨劝慰自己:“这几天可能正是我情绪周期处于低落的阶段,过几天会自然好起来的。”作为一种心理疗法。

情绪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或行为反应,它分为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积极的情绪是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内驱力,可以使人积极向上。消极的情绪(忧愁、悲伤、愤怒、紧张、焦虑、痛苦、恐惧等)会降低人的智力水平,引起人行动迟钝、精神疲惫或进取心丧失,严重时会使自我控制力和判断力下降、意识范围变窄及正常行为瓦解,从而给人们带来非常大的危害。那么,应如何走出消极情绪的泥沼呢?

1.自我暗示法:研究证实,人的体力、智力和情绪都是有一定周期的。当你情绪低落时,不妨劝慰自己:“这几天可能正是我情绪周期处于低落的阶段,过几天会自然好起来的。”作为一种心理疗法,自我暗示法对一些心因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如口吃、厌食、心动过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积极正确的自我暗示法,通过调节人的神经和内分泌,可以促进大脑中有益激素的分泌,增强人的身体健康。而不良的自我暗示法,不仅不能医治疾病,反而会使受暗示者产生心理障碍,严重的会出现幻听、幻觉和幻视。在生活中,我们要多运用积极、恰当的心理暗示,使人的生理功能发生良性改变,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2.转移法:所谓转移法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思想和行为转移到其它方面。具体来说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忆喜忘忧:把令你高兴的事一条条地列在一张纸上,并且边写边尽力地反复想像,让自己沉醉于当时的愉快情景之中。这样便会使你乐而忘忧,感到前途依然是光明的。

听音乐:当消极情绪出现时,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在美妙的旋律中让心情得以放松,变得舒畅起来。

投己所好:当某件事一直萦绕在头脑里而影响情绪时,不妨先暂时把它放下,做一些自己所喜爱的活动,以忘掉那些烦心事。

积极工作:压抑会产生厌倦、懒惰的行为。越是懒于做事的人,越容易出现心理危机。把自己的作息时间安排得井井有序,勤奋地工作或学习,就不会有时间再去考虑那些令人心烦的事了。而且,当你成功地完成某项工作后,心里也会踏实许多。

睡觉:有些人心烦时,往往以“一醉解千愁”的方式来应对,其结果非但不能解愁,而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其实,醉酒只会伤身,别无它益。在心烦的时候,倒不如“一睡解千愁”,因为充足的睡眠可令人精神振奋。

3.控制愤怒的情绪:为了消除或缓冲愤怒对人体的危害,应当控制愤怒情绪的发生:

躲避刺激: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事都可以使人产生愤怒的情绪。假如能想方设法地躲开各种不良的刺激,便可以避免矛盾激化,消除愤怒的情绪。

转移刺激:人在发怒时,大脑皮层有一个较强烈的兴奋灶在起作用,使怒火越烧越旺。如果这时能转移一下目标,即在大脑皮层建立另一个兴奋灶,则可减弱或抵消原兴奋灶的作用。

疏泄怒气:一旦感到愤怒,可将心中的不满或意见坦率地讲出来,以宣泄内心的愤怒。

自我解脱:当怒火焚烧时,可采取制怒术,使自己成为情绪的主人。在发怒前,最好先扪心自问:发怒有无道理?发怒后有何后果?有无其它方式可以替代发怒?这样就可以使自己变得冷静起来。

4.冷静分析法:遇到挫折后要进行冷静的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各方面找出自己受挫的原因,然后再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要正确面对社会现实:看待社会不能过于理想化,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社会的公平性,而应正视社会,承认差别,努力去缩小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要正确看待自己:遇到挫折,应先从主观方面去寻找原因,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应该确立一种自强、自信、自立的心态。只有这样,人的心理才不会出现失衡的现象,也不会产生那种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

自我鼓励:要有辨证的挫折观,要学会激励自己。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挫折,“自古雄才多磨难”,重要的是如何战胜挫折,并勇敢地从逆境中走出来。

5.自我发泄:消除不良情绪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发泄,切忌把不良的情绪隐藏于心底。当受到挫折或心中郁闷时,你可以到野外或在不妨害社会和他人的场所尽情地大喊大叫或大哭大笑,还可以找一些事物作为自己发泄的对象,如:把布人当成自己不满的对象来拳打脚踢等。其它的宣泄方式还包括谈心、写日记等。

6.自我美化:自我美化是指避免自尊心受损或增强自尊感的过程和结果。自我美化往往采用下面几种方式:

向下的社会比较:当你为了弄清自己在群体中的价值位置,而既定的自我价值目标又落空时,如果与比自己强的(向上的)人做比较就可能会极大地挫伤自己的自尊心。而如果你进行向下的社会比较,就可以避免自己的自信心降低和妒忌心增强。

有选择地接受反馈信息:当行为结果的评价性反馈有损于自己的自尊心时,你可以有选择地接受反馈信息。如:当比赛失败时,你可以这样认为:“这是一次不公平的竞争。”

缺陷补偿:人们在充当社会角色时,不可能事事成功,当自我角色目标失败时,便可对相关的社会角色的重要性做重新的评价,以此进行自我定义,补偿自己的角色缺陷。如:一个恋爱不成功者可以这样认为:“工作对我来说比恋爱更重要。”缺陷补偿可以增强人们在困境中的信心和“优势”,有助于人们顺利地度过困境。

自我照顾归因:归因是指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论。这种方法是通过强调人们对积极的、合乎期望的好结果的作用,推卸对消极的、不合乎期望的坏结果的责任来保护自尊。如:可将考试失败归因于试题难度和考场上的运气等。




走出消极情绪的心理自我疗法相关阅读


如何战胜羞怯心理

羞怯,不仅影响人际交往,而且给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时间久了,还容易诱发心理障碍,影响心理健康。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羞怯缘于神经活动过分敏感和后来形成的消极性自我防御机制。一般情况下,过于内倾和抑郁气质的人往往习惯于内向活动,特别在大庭广众下不善于自我表露;自卑感较强和过分敏感的人也会在与人交往时,由于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显得缩头缩脚,吞吞吐吐,表现出不自在感。此外,幼时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及已有的挫折经历也会影响个体的交往,形成羞怯心理。

对如何战胜这一性格缺陷,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增强自信。羞怯的最大根源在于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总认为自己无能,害怕不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实际上,“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要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学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增加交往的勇气,就会表现得更加出色,也会博得更多人的喜爱和肯定。如果总是把自己想得很糟糕,过低地评价自己,那么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变得迟疑、谨慎、紧张、不安,羞怯的性格即无法得到克服。

(2)不过多地计较别人的评论。但丁有句格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实际上,被人评论是件十分平常的事,不必过分在意。如果一味地害怕被人评头品足,往往会限制了自己的思维与手脚,结果越怕越不敢说,越不说越怕说,羞怯心理越来越严重。

(3)多争取锻炼机会。针对自己怕羞胆怯的心理,逐步培养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可以有计划地采取一些训练方法,增加自己锻炼的机会。如中心转移法,多向交流法,反向训练法等。

中年人为何感到活着很累

现在许多中年朋友都有一种感觉,都感到自己比别人活得累。其实,人到中年期,虽然生理上日益成熟,心理上也日趋稳定,控制自身的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意志力比以前更强,感情也更加稳定。但由于年龄的增加,生理上更年期的出现,加上家庭、工作环境的变化,到中年后期,其心理特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是一个普遍心理现象。 为什么呢?因为中年期心理一般都有以下几个特征:

1、心理压力较大。一些人由于在中年前期劳逸结合得不好,或体育锻炼不够,加上工作和家务负担的加重,体质下降较快,出现了未老先衰的现象,各种慢性病相继出现。据对天津市近7万名中年知识分子的健康普查材料来看,患有各种疾病的人数占总受检人数的46%。体质下降、疾病增多,必然会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增加心理压力,这是一些人进入更年期时情绪出现烦躁、忧郁、悲观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更年期男女生理上出现的障碍,反过来又会加重上述消极情绪,使心理不平衡的情况更加剧烈。因此中年期的生理保健应与心理保健并重。在对一些慢性病进行治疗时,应适当增加心理治疗的内容。

2、苦闷、烦恼增多。进入中年期的男女,工作条件和家庭生活都可能发生许多较大的变化,比如本人体弱多病,工作上面临退休;子女成年后,开始独立生活或组成新的小家庭,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等。这些变化会带来—系列的困难和不适应,也会给中年期男女带来许多烦恼和压力,处理不好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产生心理上的疾病。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这方面的问题,也是中年期心理保健的一个难点。

3、易生抑郁、焦虑。由于进入更年期的男女,对正常的生理现象或偶然的生理变化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和科学的了解,自认为睡眠时间减少、食量下降、记忆力衰退是自己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并时常为此担忧,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疑病倾向,以致将自己的注意力陷入身体不适及苦恼的重围之中,进而对完成本职工作或接受新的任务,感到信心不足,对个人的前途容易滋生悲观的情绪。有些中年人,由于身患各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溃疡病等,思想包袱沉重,缺乏治疗的信心,容易产生焦虑和忧郁的情绪。

中年期,由于生理功能开始减退,相继出现与衰老有关的特征性变化,因此不少人感到工作能力下降,容易激动、烦躁、多愁善感、抑郁、多疑,这时正是中年人的“易损期”,稍有伤感的事情发生,就有可能引起激烈的情绪反应,或暴跳如雷,或涕泪俱下,或抑郁沉默……多数中年人力不从心之感越来越明显,有的由于多年职业劳动而致的伤残以及艰难岁月中遗留的顽疾,可以使人“未老先衰”,也使得某些中年期男女开始为防止老化而忧愁。


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指个人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表现出的情感和意志等活动。心理现象极为复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概括地说,它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人的心理无论怎样复杂,总要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例如我们会见一个久别重逢的朋友,首先要互相注视、互相问候,感知对方的音容举止。经过一番叙谈后,就会引起对一桩桩往事的回忆。谈到共同关心的问题,就会引起对问题的分析、综合、概括、判断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其中感觉和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是人们了解事物、处理问题所必需的过程,在心理学上,一般称之为认识过程或认知过程。人们认识事物,决不会无动于衷,总要表现出爱和恨、喜和怒、满意和不满意等情感和情绪。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不只是为了消极地适应它,而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地改造它,这就必然要表现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意志行动。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认识、情感、意志三种心理过程各有区别,又紧密联系。一方面,情感、意志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正所谓“知之深,则爱之切”。另一方面,情感又推动了认识活动的开展和深人。意志则是自觉地确定目的、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一旦产生,必然表现为一定的社会行为。

心理过程是人人共有的,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共同体现。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和知觉。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通过记忆和思维。但是,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便可以看到每个人的个性的不同表现,如有的比较热情,有的比较冷静;有的比较机智,有的比较迟钝;有的爱好文学艺术,有的爱好科学理论;有的关心集体事业,致力于高尚理想的追求;有的注意个人实惠,热衷于物质生活的享受等等。人的个性正如各自的面貌,各有特点,反映出每个人在心理活动上的差异性。人的个性心理的差异,既表现在气质、性格和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方面,也表现在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方面。所以在心理学L,常将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的心理特征统称为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制约着人的全部心理活动方向和行为的社会意义。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活动的效率特征和风格特征,它们一经形成,总是相对稳定、相当持久的。因此,人们可以据此来区分和刻画不同的个体。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密切联系着的。个性心理是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没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没有对外界事物的情感和改造世界的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无从形成的。同时,己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制约着心理过程,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例如,能力不同的人,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可能不同;性格不同的人,情感表现可能不一样;具有勇敢性格的人,常会表现出坚强的意志行为;属于怯懦性格的人。多是畏首畏尾而退缩不前等。

什么是变态心理

变态心理亦称异常心理或病理心理,它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包括思想、情感、行为、态度、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产生变态或接近变态,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异常(精神活动异常)。

研究这些异常的心理活动,包括探索异常心理活动的表现及其规律;寻找引起这些变态心理活动的原因;了解及掌握这些变态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并研究各种心理异常活动的纠正、治疗及预防的方法的学问,就称为变态心理学,亦称病理心理学。

变态心理的表现可以有轻重之分,有的非常严重,达到了精神病的程度,而有的则比较轻微,与一般心理状态相较仍为健康的状态。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同一时期里,在一般外表正常的人中间,几乎可以有2O~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行为异常(心理异常)表现。

变态心理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人们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人类的心理活动本来就是极其复杂的,人们朗心理活动既不能离开人们固有的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人脑,亦不能脱离开人类活动的场所——环境,这里当然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人脑有病变,致使因人脑活动面产生的心理活动变得异常,这是极易了解的事实。环境有变化,也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理活动的相应变化,因为环境中随时发生的变动,都是一种刺激,这种刺激通过人们种种固有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身(招皮肤、肌肉、骨骼等)而反射入脑,就构成了人们心理活动的内容。

人们的心理活动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是正常的心理活动,但是如果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或人们在这变化中心理活动的某些环节发生了适应不良或其他的病变,就可能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变成异乎寻常,也就发生变态心理现象。

曾有人这样认为:有了变态心理活动的人实际上是有了精神病,因此变态心理学所要研究的实际是就是精神病人。这种意见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它把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限得过于狭窄了。诚然,精神病人所表现的,确是变态心理学所要研究的,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有变态心理表现的,并不一定是精神病人。例如一个人患了某些躯体疾病,就说患了心脏病罢,他整天对自己的疾病担心害怕,怕心脏病一旦恶化就会危及生命,困而整天忧郁、焦虑、意志消沉,对前途悲观,这种心理表现就是不正常的,就属于变态心理的范围。因此,变态心理学也要对它进行研究及指导。

中年女性要学会解决心理压力

人到中年,在生理上是身体的转变时期,处于神经——内分泌的动荡时期,正值“多事之秋”。此时的中年女性,将面临着退休等一系列实际问题,生活压力大,“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这些矛盾长期使她们承受着超过男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对矛盾:

1、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矛盾。工作单位要求所属成员具有敬业、进取和开拓精神;家庭里她们却被要求成为温柔、贤惠的妻子、母亲。这种不同角色的反差所引起的冲突,必然会对她们心理产生影响。

2、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的矛盾。传统上,中年女性被要求在家庭生活中担负比男人更多的责任,因此她们在社会上与男性竞争时,不得不背上沉重的包袱,从而加大了压力。

3、过高期望与这一期望难以实现的矛盾。不少中年女性事业心较强,对自己的期望值比较高。但是,由于社会性别的差异,有些人常常遇到挫折,使期望难以实现,以致出现心理障碍。

中年女性必须认真对待心理压力问题,并及时采取自我调节的措施。因为过重的心理压力必将导致身心疾病的产生,损害自身的健康。在生理方面,中年女性往往有一种莫名的疲劳感,自觉身体虚弱无力,即便多休息也不易缓解。此外,还容易出现头晕、偏头痛、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有过重心理压力的女性,可能有长期或频繁发作的烦闷、不快和失眠,或出现暴躁易怒、焦虚、无故悲伤和失落感,有的甚至因此造成夫妻冲突和离异等家庭不幸。

那么中年女性面对心理压力该采取哪些自我调节的措施呢?

1、增强适应能力。 中年女性要努力调整自我,增强适应能力,学会对各种现象做出客观的分析,正确的判断;在生活中遇到矛盾时不退缩、不逃避、不忧愁、不沮丧,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注意调整自我,以达到心理上新的平衡。

2、注意调节情绪。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情绪轻松愉快时,脉搏、血压、胃肠蠕动、新陈代谢都处于平稳协调状态,体内的免疫活性物质分泌增多,抗病能力增强;不良情绪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甚至癌症的发生。中年女性要善于调节情绪,正确对待发生的心理冲突,做到胸怀坦荡,乐观开朗,心情安宁,温和乐观。

3、善于解脱压力。 人生征途上常是顺境与逆境交替,失败与成功并存,欢乐与苦恼同在。中年女性要做到遇事想得开,不钻“牛角尖”,身处逆境时能进行自然安慰、自我解脱,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4、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中年女性,家庭中要赡养老人、培育子女,这就要求处好人际关系。首先要理解、尊重他人,真诚相待,“将心比心”。理解与宽容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两大法宝。

5、科学生活方式。 生活单调是许多冠心疾病形成的原因之一。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对于提高身体素质,防止积劳成疾至关重要。合理安排生活节奏,做到起居有常、睡眠充足、有劳有逸,学会在繁忙中求得休息,工作之余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怡人情志,调和气血,利于健康。

6、及时宣泄不良情绪。 当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出现悲伤、愤怒、怨恨等情绪时,要勇于在亲友面前倾诉,作合理的宣泄;在他们的劝慰和开导下,不良情绪便会慢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