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抑郁症是怎么得的

2020-07-14

青春期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和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再就是患者自身的性格缺陷也有可能会导致疾病发作。除此之外,早年如果有不好的生活经历或者是存在某些身体疾病,也有可能会患上青春期抑郁症。

对于每个人来说,青春期都是人生当中最美好的年华之一,然而在这个年龄阶段,人的自制力可能没有那么强,难以抵挡青春期的诱惑,一旦受到伤害,很容易患上青春期抑郁症,对以后的人生造成很大的影响。那么青春期抑郁症是怎么得的?
  1、遗传
  青春期抑郁症的发病和遗传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家族内如果有抑郁症的成员,那么后代人患上抑郁症的概率要比正常人高得多,而且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的概率就越高。如果说父母有一方或者双方都患有精神病,那么生下来的孩子就有可能会患上青春期抑郁症或者其他的精神病。
  2、性格缺陷
  自身性格所带的缺陷也是导致青春期抑郁症的常见原因之一,比如说强迫性人格或者癔症型人格等。拥有性格缺陷的孩子通常都比较孤僻,在日常的生活中会远离人群,不喜欢和别人交流,有什么事情也都是自己一个人扛着,并不会告知家人,时间长了,他们的心理就会出现问题,从而患上青春期抑郁症。
  3、早年不好的生活经历
  如果说人在早年的时候经历了不良的生活经历,就有可能会对精神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患上抑郁症一类的疾病。有一些孩子是先天易感素质,他们如果经历创伤的话,特别容易触发情感性障碍,使得他们在青春期的时候患上抑郁症。
  4、身体疾病
  如果说在青春期的时候患了某些疾病,也有可能会引发青春期抑郁症。人这一辈子需要和很多东西作斗争,比如说疾病和生活。有一些人的性格比较脆弱,年纪轻轻就患上了脑中风、肾衰竭等严重的疾病,这会让他们的情绪非常的低落,意志也会特别的消沉,感觉整个世界都是灰色的,不及时调整心情的话就会患上青春期抑郁症。



青春期抑郁症是怎么得的相关阅读


心理疗法在慢性抑郁症的治疗作用

抑郁症是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发病率为0.6-0.9%。女性多于男性。抑郁症是临床上常见的心理疾病,它包括三方面的心理障碍:

(1)心境障碍,如悲伤、烦恼、沮丧、易激怒等;

(2)思维障碍,如无兴趣、无望、无助、无意义、自责自罪等;

(3)躯体功能障碍,如疼痛、疲乏、失眠、多梦、早醒、食欲减低、消化不良、体重减轻或性欲低下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等。

轻微的抑郁很常见,所引起不良体验对人的心理和身体是极为有害的,患严重的抑郁症的病人往往会出现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危及病人的生命,若不急早、合理、系统治疗,易演变成慢性抑郁症。

治疗抑郁症,药物方面主要依靠抗抑郁药物,如多虑平、阿米替林、百忧解、帕罗西汀、罗拉等,它们对改善病情是十分有效的,但却不能预防其复发。而且,长期服用药物对胃肠道和肝脏有一定损害。

目前学者们主张在用药同时应适当地使用人际心理治疗和认知心理治疗。这不仅有助于病人康复,而且能够起到预防抑郁症病程慢性化的作用。目前已经发现,在抑郁症病程慢性化的诱因中,心理社会因素最为重要,譬如童年的创伤经历,受虐待以及父母缺乏爱心,人际交往困难,负性生活事件如降职、离婚、亲人死亡等等,都能促进抑郁症病程慢性化。 相反,改善人际关系,增加社会交往等,有助于降低抑郁症病程的慢性化率。对于抑郁症病人来说,像独身、缺乏生活依靠、住院少有家人探视、夫妻关系冷漠,缺乏相互依赖等社会支持缺乏的情况,都将促使病情恶化。而家人、朋友、同事的精神支持,经常与其谈心,密切朋友关系,特别是夫妻之间的关心、尊重,将有助于病程康复。因为通过与好友的相处,可以改变不良认知和提高适应能力,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可以说,社会支持是比物质帮助有效得多的“灵丹妙药”。


莫把抑郁症当成躯体病

王女士无诱因出现厌食、恶心、嗳气、腹胀、便秘等症状,认为自己患了某种躯体疾病,四处检查,未发现问题。后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抗抑郁药,上述不适症状消失了。

王女士的现象并不少见。王女士患的是抑郁症,其核心症状为情绪低落以及与之相关的认知和行为障碍,除此之外还存在各种各样的躯体不适,即抑郁症的生物学症状。若不结合心理学症状,将识别困难,治疗缺乏针对性,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因此抑郁症的躯体症状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抑郁症的躯体症状涉及的方面很多,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躯体各部位的疼痛或不适感。多见于头颈部、背部和四肢,患者一般很难具体描述清楚,是一种沉重感、发紧感、忽冷忽热感,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都无法减轻,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2、胃肠道症状。如口干、发苦、腹胀、便秘、腹泻等。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是抑郁症最突出的症状之一。表现为食欲下降,没有胃口,饮食无味,无进食的欲望,体重下降明显。

3、植物神经紊乱症状。最突出的是心悸、心慌、出汗、发麻、尿频尿急等。有的患者总觉得胸前不适,难以忍受,担心自己患了“心脏病”,惶惶不可终日,紧张不安,坐卧不宁,度日如年。由此患者可产生疑病观念,进一步了抑郁情绪。

4、睡眠障碍。其特征性是入睡困难,早醒,醒后再难以入眠,此时心情为一天的最低点,抑郁的一切症状都加重。呈现出“晨重夕轻”的规律性变化。有的既不失眠,也不早醒,而是睡眠过多。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醒后仍觉得精力不足,疲乏无力,萎靡不振。

5、性欲减退或消失。这一点对于已婚患者更为明确。患者缺乏兴趣,不能唤起性欲,感到非常痛苦。

总之,抑郁症的躯体症状比较复杂,与心理症状一样,构成了抑郁症的症状群,为诊断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在此需要提请注意的是,对于以躯体不适为主要表现的抑郁症患者,进行必要的鉴别诊断检查仍是非常重要的。

产前、产后防抑郁

很多人都知道有“产后抑郁症”,但对“产前抑郁症”和其严重性却知之甚少。其实产前抑郁症和产后抑郁症的危害性都非常严重,甚至还会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诸如自残、自杀等。值得提醒的是:女性从怀孕起到婴儿降生,在心理上就应及时调节,做好角色转换。

1、荷尔蒙变化引发抑郁

女性从怀孕起,由于体内荷尔蒙出现变化,特别在怀孕早期的3个月里,出现呕吐等各种身体不适;同时,心理也容易出现波动,情绪更容易低落。由于生育期女性是精神病易感人群,如果调节能力差的女性此时没有得到适当照顾,心理压力过大,难以从“少女角色”转换到“妈妈角色”,就可能在临床上表现出躁狂、抑郁、精神分裂,甚至出现意识障碍和幻觉,以致发生难以预料的意外事件。

2、心理落差是患病原因

怀孕后的女性往往最担心产后会失去怀孕前的一切,在丈夫和单位里“失宠”,更多白领女性还担心自己身材会变形。 越来越多的中高收入女性在怀孕后马上辞退工作,原先充实的生活状态、明确的生活目的一下子就没了,人也变得很空虚,孕妇不做事情就东猜西想,猜想久了心理问题也就出来了;另外,城市女性从小没吃过苦,生孩子会带来的痛楚让她们整天诚惶诚恐。

3、准妈妈需要更多关爱

丈夫在孕前、产后都要密切关注妻子的心理变化,尽一切可能关心她、体贴她,减少不良刺激,使之保持愉快心情和稳定情绪,对生男、生女也不要有过多压力。

其次,在产前要做好孕妇的卫生宣教工作,使产妇对分娩和产后的卫生常识有所了解,减轻孕妇对分娩的恐惧感和紧张感。

此外,孕妇还应该及时调节情绪,放松心情,平时适当地进行户外运动,比如短途旅游、做孕妇操、游泳等,参与一些社交活动;保持充足的孕期营养,因为足够的营养和充分的休息能够避免心理疾病的发生。

冬去春来防抑郁

春天是抑郁症的高发季节,每年3~5月份乍暖还寒,人的情绪如同天气一样波动。性格内向、不自信或者脾气暴躁的人更容易出现焦虑、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等现象。对于抑郁症患者必须进行干预治疗,无论是抑郁症患者还是家属、朋友都应增强防范意识,做到早判断、早就医。

 抑郁症的“三低症状”

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情感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等“三低症状”。此外,抑郁发作时还可以出现恶心、心悸、胸闷、出汗等躯体症状,同时,还可伴有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食欲降低、体重明显减轻等症状。

如何预防抑郁症

预防抑郁症,在平时生活中可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充足的睡眠。

2.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

3.多到户外活动。

4.适当做些保护,避免受刺激、受干扰。

5.安排轻松的娱乐活动。

 抑郁症常被漏诊

我国北方地区四季变化明显,季节对人心理情绪的影响也愈加明显。春季,不仅心理疾病患者易发生抑郁,其他疾病患者以及亚健康人群也处于抑郁高发态势,而这些人群接受正确诊断、正规治疗的比例却非常低。

与抑郁高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精神科医生很少能早期识别患者是否患有抑郁症,大部分患者非常容易被忽略病情,进而产生漏诊。

“虎妈猫爸”的孩子容易抑郁

人们可能习惯性地觉得,孩子还小,天真烂漫,不愁吃不愁住,不需要为生计所迫,不需要处理那么多人际关系,不用想那么多复杂的人和事,不用完成那么多繁忙的工作和家务,没有大人那么多的压力……总之,没有理由出现抑郁呀!

然而,大量研究和临床接诊都发现: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的比例也很高。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与成人不相上下,在澳大利亚为12.1%,瑞典为11.4%,法国13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10%。整体而言,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在10%左右。

 九大因素孩子易中招

1 、13—16岁最常见。

从年龄上来说,青春初期是抑郁的易发阶段,以初一、初二(13—16岁)最常见。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发病早1—2年。在我们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中,5岁以下的孩子诊断过患有抑郁。

儿童青少年最多见的抑郁症状,是情绪低落、易激惹和精力减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思考问题。13岁以上,出现自责、无价值感的比率也增高。

初中生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小学生。但小学生的抑郁水平,随着年龄增长和年级增高,呈上升趋势。这一趋势在女生中尤其明显。

2、 女生抑郁增长速度快于男生。

在性别上来说,从童年期到青少年期,女生的抑郁水平显著增加。整体而言,在青春期前,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但在青春期后,这一结果却相反。这与女生在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和由之带来的压力等,有关系。也与青春期时,家长常处于“中年危机”有关。中年危机时,父母处于“困难时期”,可能自顾不暇。

所以,如果是家有男孩,从小学五六年级,应该关注其情绪的变化,是否有抑郁可能。如果是女孩,尤其要关注她们生理发育变化阶段的心理健康。

3 、家庭内有抑郁病史,后代患病风险增加。

从遗传角度来看,有结果显示,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8—20倍,且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未患抑郁的父母表现出严厉惩罚、充满批评、拒绝和敌意,以及过度干涉和保护等,同样将导致或加重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

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父母要给以孩子更多的关注理解,以及情感上的温暖。如母亲对幼儿敏感性高时,能减轻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或减少患病的概率。

4 、爸妈教养方式不对,也是问题。

从家庭因素来看,儿童青少年抑郁与母亲关系更大。不过,如果父母心理控制力较差,对孩子的接纳度较低,常常将各种愤怒、不满或抱怨归在孩子身上,孩子更容易患抑郁。

5、好合好散,对儿童青少年影响最小。

如果父母婚姻关系破裂,孩子患抑郁的可能性更大。且女孩较男孩更容易受父母离异的困扰而出现抑郁。但原本存在严重婚姻冲突的父母,如果离异或分居,反而可能减孩子抑郁的危险性。且分手两年后,这种危险度更为降低。正如很多人所说的,父母双方如果关系破裂,对孩子影响最小的,是父母好合好散;影响最大的,是父母不见又不散。

6 、长期寄宿、频繁转学、搬家,增加抑郁几率。

在社会支持方面,当儿童青少年感受到缺乏同伴、老师和朋友支持时,更容易患抑郁。最常见的是缺少朋友、孤独感、在学校里缺少愉快感,和同伴关系差。当特定原因导致生活环境的改变,如寄养、寄宿上学、搬家、转学、住院等,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的风险也会增高。

医生特别提醒:寄宿、转学等是孩子抑郁发生的重要诱因。我们在临床心理门诊发现,孩子在三岁前和父母分开的常常来看我们的门诊。所以建议,孩子早年最好不与父母分开。

7 、内向自卑,都是抑郁的不稳定因素。

在性格因素方面,依赖性高、低自尊水平、容易自我批评、自卑、性格偏内向、较孤僻、不愿与人交往、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缺乏独立性、缺乏进取心的孩子,更容易患抑郁。

在应对事物的归因方式上,有些倾向于把坏事件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甚至否定自己的全部,认为这种情况会持久存在。这样的儿童青少年更容易患抑郁。

8 、太看重学习,也易抑郁。

有很多孩子将幸福和满足感,完全归因于自己所获得的学习成绩。当他们的学习成绩或排名达不到自我要求时,也更容易抑郁。

父母本能上都“望子成龙”。但除了希望孩子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更要加强对他们兴趣爱好的培养和支持。抑郁的一个核心症状,就是兴趣缺乏、乐趣丧失。现在的学习竞争压力很大,即使孩子在学习上差点,但TA依然会有属于自己的那份开心和热情。这能有效防止抑郁的发生。

9 、体质差,情绪受累。

身体的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身体健康水平低下的儿童青少年更易产生抑郁问题。且与健康状况良好的儿童青少年有极显著的差异。

躯体疾病本身就对儿童青少年构成应激,尤其有些身体缺陷会造成或轻或重、或暂时或长久的影响。在躯体疾病的背景下,治疗疾病的过程严重扰乱了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患儿感受到挫折或限制,与熟悉环境分离,更容易自卑、变得不知所措、焦虑不安、孤立、没有归属感、对他人的评价敏感等,且逐渐影响其自我概念的发展。

与成人抑郁相比,儿童青少年抑郁表现出更多的行为紊乱,容易被误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等。儿童青少年抑郁则常常被认为是“成长的烦恼”,成人以为,给予引导和鼓励,青少年的烦恼期就会过去。

但临床案例显示:儿童青少年的情感障碍(抑郁症、躁郁症和心境恶劣等),其病情较成人严重,病程更长期,发作时情感的转折起伏更为快速且短促,症状缓解期短,对药物疗效更差,自杀率更高,整体的社会功能遭受严重破坏,家人和社会的负担更重。自杀已成为儿童青少年死亡的头号原因。

所以,一方面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避免出现各种诱发孩子产生抑郁的因素。

总之,人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生活中重要人物的爱与肯定,这通常包括父母、师长。个人在人格成长中得到爱与肯定越多,其人格冲突便越少,自信心越强,罹患抑郁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假如一个人从小严重缺乏母爱,也没有来自其他亲近的人与母爱同等的温暖和关怀,这个人就会产生“被爱的渴求”。同时,由于缺乏爱,他将很难学会积极的社会交往。因此,父母要从小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要倾听孩子说话。如果父母只顾自己的感情需要,而不顾及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会感到很孤独。

父母认真倾听孩子的诉说,并回答孩子的问题,可以加深亲子关系,给孩子以安全感。父母还应注意孩子讲话的内容,并表达父母的理解和同情,不要对孩子的感情或意见武断地表示否定的态度。给孩子以公正的评价非常重要,有一些父母喜欢这样说——“你总是忘记……”其实,所有的孩子都希望父母不要总是讲缺点,这样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如果孩子确实要受到批评,也要私下悄悄地进行。父母要花精力去了解孩子对爱、尊重和安全感的需要,这样才能有效地与孩子进行思想、感情、生活体验等方面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