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能治好吗

2020-07-14

精神病属于一种心理障碍,患者的认知、动作等都不同于正常人。当患上精神病之后,患者和患者的家人都不用太着急,精神病是可以治好的。患者们只要坚持调节好自己的日常、接受心理治疗、使用药物就可以治好。

当患上精神病之后,会给患者和患者的家庭带来很大的伤害。一提到精神病,很多人都觉得这是终生的不能治好的。其实错了,神经病是能治好的。只要掌握好治疗的方法,并且一定要坚持下去,就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想要治好精神病,患者们首先要调节好自己的日常。精神病的患者需要早睡早起,对自己的作息做出调节,要像正常人一样。患者们还要保持自己心情的愉快,可以多听听音乐,在家人的陪同下多接触接触大自然。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患者总是胡思乱想,活在自己假定的世界中。一个乐观向上的态度,对于精神病的康复是非常有必要的。
  患者们还需要接受心理治疗,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患者们可以去专业的心理诊所,让心理医生对自己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医生会通过专业的方式,改变患者错误的认知、思考习惯和行为习惯,帮助患者慢慢的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在进行心理治疗的时候,患者们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吩咐,定期去接受心理治疗,千万不要半途而废,不然会影响到治疗效果。
  精神病的患者除了要调节好自己的日常,接受心理治疗,还需要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齐拉西酮、利培酮、富马酸喹硫平、曲美托嗪等。这些药物可以调节患者脑部神经化学物质,起到治疗效果。在使用药物治疗的时候,患者们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吩咐,定时定量、安全正确的进行药物的服用。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身边的人患上精神病的时候,可以通过上面介绍的三个步骤来进行治疗。在治疗的期间三步缺一不可,而且一定要坚持下去,无论哪一个步骤都不可以半途半途而废,这样就可以治好精神病了。



精神病能治好吗相关阅读


精神病药物

精神病的药物有很多,不同的症状表现,就有不同的药物。所以首先在服用精神病的药物的时候,一定要去正规的意义,查明病因,对症治疗。一般精神病药物分为五类,抗精神病的、治疗心理障碍的、抗焦虑的等等。一定要遵医嘱服用。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治疗精神病的药物越来越多,划分也越来越细。目前有五大类药物,所以在得了精神病以后,最好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根据自己的病情使用合适的药物。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分析一下治疗精神病的药物吧。
  1、精神病药物要对症使用。精神病的治疗首先要确诊属于精神病的哪一个具体诊断,精神病包括十大种类,四百余种疾病,用药各不相同。所以说我们在用药前要明确诊断,特别是临床当中应用药物比较多的,像抗精神病性药物,抗抑郁类药物,抗焦虑类药物和心境稳定剂。例如抗精神病药物临床当中包括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喹硫平、氯喹酮、阿立哌唑等等。或者是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氟哌啶醇、奋乃静、氯丙嗪。抗抑郁类药物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多虑平、阿米替林等等,或者是新型的抗抑郁药,包括氟伏沙明、舍曲林、帕罗西汀、西酞普兰、文拉法辛、米氮平、曲唑酮等等。抗焦虑类药物包括苯二氮卓类的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劳拉西跑以及非苯二氮卓类的丁螺环酮、潘度螺酮等等,而治疗心境稳定剂药主要包括拉莫三嗪、碳酸锂等药物。
  2、精神病药物一般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抗精神病药物,也就是治疗传统意义上的精神病的药物;第二类是治疗心境障碍的药物,可以帮助稳定情绪和情感;第三类是抗抑郁药物;第四类是抗焦虑药物;五类调控睡眠-觉醒的药物。另外还有一些帮助提高注意力的药物和控制某些特殊情况的药物,如延缓痴呆、控制药物的滥用、酒精滥用等。在使用药物的时候,一定要遵照医嘱服用,需要长期服药的,要坚持服药。

怎么治疗精神病

精神病属于一种心理障碍,目前患病的人数也在不断的上升。当患上精神病之后,患者和患者的家人都不用太着急和害怕,精神病是可以治好的。患者们可以通过调节好自己的日常,接受心理辅导,使用一些药物来进行治疗,让自己尽快的恢复正常。

精神病是具有遗传因素的,跟患者个人的性格和承受的能力等都是有着很大关系的。当患上精神病之后,会给患者正常的生活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这时候患者们就需要采取有效方式来及时的进行治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的了解一下怎么治疗精神病吧!
  1、调节日常:对于精神病的治疗,患者们首先要调节好自己的日常,患者的家属要帮助患者来调节好日常。患者们首先对自己的作息做出调节,要像正常人一样,要早睡早起。患者们还要保持自己心情的舒畅,患者们可以多听听音乐,在家人的陪同下多接触接触大自然,多感受一些外界的美好,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患者总是胡思乱想,活在自己假定的世界里面。患者一定要保持一个乐观向上的态度,这样对于精神病的治疗是非常有帮助的。
  2、心理治疗:对于精神病的治疗,还需要接受心理治疗,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精神病的患者在情感意识上是不同于常人的。这时候家人需要带着患者,去专业的心理诊所,接受专业的心理医生的心理辅导。心理医生会改变患者一些错误的认知、思考习惯和行为习惯,帮助患者慢慢的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在进行心理治疗的时候,一定按照医生的吩咐,家人要带着患者定期去接受心理治疗,千万不要半途而废,以免影响到治疗的效果。
  3、药物治疗:对于精神病的治疗,还需要使用一些药物来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齐拉西酮、利培酮、富马酸喹硫平、曲美托嗪等。这些药物可以调节患者脑部神经,从而起到治疗效果。在使用药物治疗的时候,患者们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吩咐,定时定量、安全正确的进行药物的服用。患者的家人一定要协助患者服用好药物。

为什么会精神病

神经病是现在发病率越来越高的一种疾病。得精神病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首先,精神病是具有一定的遗传原因的。除此之外,当患者的精神由于一些事情受到了刺激,自身患有一些疾病的时候,或者自身性格的原因,都会引起精神病。

精神病虽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但是我们只有了解清楚为什么会精神病,才可以在生活中积极的进行预防,防止生病之后给自己带来伤害,影响到自己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的了解一下为什么会精神病吧!
  1、遗传原因:精神病是具有一定的遗传原因的。如果患者的家族成员里面有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时候,就会导致自己患有精神病的概率升高。另外,如果患者的家族里面有人出现了神经发育迟缓、癫痫性精神障碍的时候,也会导致患者容易患上精神病。
  2、精神刺激:当患者受到了精神刺激的时候,也会得精神病。我们人的心理跟社会因素是有很密切的关系的,如果我们和这个社会的环境不能适应,就容易导致自己的精神受到一些刺激。不然发生了一些让自己不愉快的经历,有一些让自己非常痛苦的事情,就会刺激到自己的大脑,从而出现大脑功能紊乱的情况。当这些超过了患者的承受能力的时候,就会引起精神病。
  3、躯体原因:精神病也是具有躯体原因的。如果患者受到了一些感染,头部受到了外伤,头部患有肿瘤,内分泌失去平衡等情况下的时候,也会导致患者出现精神病。对于躯体原因引起的精神病,有些是直接引起的,有些是间接导致的。
  4、自身原因:精神病也是具有自身原因的。如果患者自己的性格比较的内向,心胸比较的狭隘,不喜欢与人交往,那么当他们和正常人处于同一个环境里面的时候,这类人群就会由于自己的性格因素,耐受力比较低,从而更加容易患上精神病。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说明书

盐酸氢考酮缓释片属于一种能够缓解持续中重度疼痛的药片,而在该药物的说明书当中,不光给大家详细解释了患者每天服用该药物的用法用量,同时也给大家描述了在服用该药物以后,自身身体会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

在生活当中,大家总是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导致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或者是患上某些疾病,而当大家的身体出现某些问题的时候,往往会给大家带来难以忍受的疼痛感,此时就需要一些药物来达到很好的止痛效果,而现如今缓解疼痛的药物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盐酸氢考酮缓释片等等。那盐酸氢考酮缓释片说明书有哪些内容呢?
  一、用法用量
  1.正确服用药物
  在盐酸氢考酮缓释片当中详细的描述了该药物的用法用量,患者必须整片吞服,该药物不能够掰开,研磨或者是咀嚼服用,因为掰开,研磨以及咀嚼服用该药片会导致氢考酮快速地释放出来,并且还会吸收潜在的致死量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会造成严重的威胁。
  2.药物剂量
  而且患者需要注意,每12小时就需要服用一次肝药物,用药的计量主要取决于患者的疼痛严重程度以及之前采用镇痛药的用药是如果说患者的疼痛程度不断增加的话,那么就需要逐渐增加给药的剂量来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大部分患者的最高采用药剂量为每12小时200毫克,只有少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更高的计量,目前最高的使用剂量为每12小时520毫克,如果患者已经接受过口服吗啡治疗的话,那么再改用本品以后,换算比例主要为口服本品10毫克相当于口服吗啡20毫克。
  二、不良反应
  在盐酸氢考酮缓释片的说明书当中也给大家详细描述了,在服用完该药物以后,自身身体会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患者如果长期服用该药物的话,可能会导致自身对于该药物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和耐受性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嗜睡,浑身无力,呕吐,瘙痒,头痛以及便秘等等,只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厌食,血管舒张以及消化不良等等症状,极少部分患者会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比如说支气管痉挛,张力过高,低血压以及性欲衰退等等。

精神心理卫生领域六类大众最关心问题

 一、精神病和神经病:这两个词都有某种贬义色彩,更加口语化。

精神病(psychosis):一般是泛指重型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等;往往病因不明,需要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神经病:本义是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氏病、脑肿瘤等。但更多用于辱骂人。这里需指出的是,以前认为是精神病,一旦病因确定,就变成神经病了,如癫痫、老年性痴呆等,但两者也有交叉。

神经症:是以焦虑抑郁、失眠和躯体症状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障碍。现逐渐被焦虑障碍、躯体形式障碍、抑郁障碍等名词所取代,风光不在。

  二、精神疾病和精神障碍:

精神疾病(mental disease):泛指精神心理疾病,这一用法不够严谨,因为disease一般指的是病因较明确的疾病,而精神心理疾病的病因不明,所以这种说法是历史的遗留,经常与精神障碍通用;

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或称心理障碍,只是两种译法,本来就是同一个意思。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会有不一样的期待。认为精神障碍偏重些,心理障碍偏轻些。这只是大众的一种普遍避讳。disorder这一用词比较严谨,病因不明的问题要用这一词,即障碍。

  三、精神科医生、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

精神科医生(psychiatry):一般是指具有医学背景,接受系统正规的临床医学教育,有处方权,类似于内科医生的角色和定位,偏重于生物医学领域,更倾向于认为精神障碍是一种神经系统或大脑病变,更经常用药物治疗,较少采用社会学和心理学观点去理解、诊断和治疗精神障碍。一般在精神病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心理科工作。有时也被称为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clinical psychologist,psychotherapist):或者称为临床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一般为心理学背景,接受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偏重于社会和心理学领域,更倾向于从哲学、社会和心理学角度去理解精神障碍,没有处方权,较多采用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方式去帮助患者,所以,这类人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医生。

心理咨询师:是来自劳动部认证的一种社会职业,接受过心理学方面的培训,来源比较复杂,水平仍参差不齐,在大众中的接受度和信任度还不够,未来仍需规范和成长。

  四、焦虑症,焦虑障碍,抑郁症,抑郁障碍,强迫症,强迫障碍:

这些名词通用并存,未来可能会逐渐用“障碍”来取代。

  五、精神科、心理科和神经内科:

一般设在精神病专科医院,以药物治疗为主的,针对重型精神障碍的,称为精神科;针对焦虑抑郁的,以心理治疗为特色的,称为临床心理科;

一般设在综合医院,以药物治疗为主,或者突出心理治疗的,或者并不突出心理治疗的,针对焦虑抑郁的,称为心理科;

一般设在综合医院,病因病位相对明确,以手术或药物为主要治疗手段,称为神经内科;大多焦虑抑郁的患者更倾向于先就诊于神经内科,接受药物治疗;

  六、能提供心理治疗服务的人群:

1、精神科医生:这个职业定位就要求精神科医生应该是多面手,不能“堕落”为神经内科医生或外科医生,只会开药或者电休克,不懂心理治疗。美国的精神科医生培训和教育较为规范和全面,虽然美国很多精神科医生并不亲自做心理治疗,但是他们接受过系统的培训,懂得心理治疗。当然,也有一部分美国精神科医生也亲自做心理治疗,并且往往成为心理治疗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开创者。

而在中国,精神科医生的培养完全是照搬内科医生的培训方法,并不重视心理治疗方面的培训,所以,大多数中国精神科医生努力追求成为一名“纯粹”的医生,以取得更好的社会地位。因为精神科医生在中国医生中的收入是最低的,所以,在同行中的社会地位并不高,有点儿被边缘化(实际上,精神科医生就是一个边缘医生,只是不愿承认罢了)。有很多精神科医生转行了或辞职了,精神科队伍总是很弱小。

而在精神科医生中只有极小一部分不愿“沉沦”,不愿退却,不愿逃走,努力从生物医学的“大坑”中跳出来,更想解决临床遇到的难题,主动学习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实践心理治疗,为有迫切需要的患者提供系统正规的心理治疗。可悲的是,这极小一部分少得可怜,目测估计不到5%,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可喜的是,这个队伍会在将来逐渐壮大,尤其是大城市的三级医院中。

2、心理治疗师:在专科医院这部分人群往往可能是医学背景,护理背景,心理背景,或者什么其它背景,等等,比精神科医生更为边缘化,只是作为精神专科医院的一种职称而存在着。可喜的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背景的心理治疗师逐渐成长起来,虽然很艰难。因为他们接触患者的机会,对诊治患者的参与度,以及工作的积极性,医院对他们的重视度等,均远远不足。

3、心理咨询师:是来自劳动部认证的一种社会职业,接受过心理学方面的培训,来源比较复杂,水平仍参差不齐,在社会上打拼而艰难生存着,很难进入主流医疗领域而被认可。他们在大众中的接受度和信任度还不够,未来仍需规范和成长。可喜的是,他们也在艰难中成长,在摸索中前进。新颁布的精神卫生法对他们也做了诸多限制,在情理之中,但也需要更多宽容。

4、心理学家:供职于大学、科研院所的心理系,一般为高校教师,具有深厚的心理学教育背景,但只有极小一部分可能专攻于心理治疗方向,可以称为临床心理学家,他们更倾向于用心理学理论和思维去理解精神障碍,具有一定的深度。但不足的是,他们接触患者的机会并不多,可能只限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希望心理学家与精神科医生要有更多的思想碰撞,会促进心理治疗的发展,加深专业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