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咳嗽不发烧是否为新型肺炎:
孩子咳嗽不发烧,能不能诊断新型肺炎,是不能够完全确定的。因为新型肺炎它可以表现轻型的或普通型,确实可能就是一个单纯的咳嗽或者不发烧的情况。
但是新型肺炎它有一个重要的诊断,就是我们一定要有一个疫区的接触史,或者是一个可能的感染源的接触史,比方家人是不是有到流行病学这种疫区可能接触的过程。如果完全没有,一般来说普通婴儿他相对来说到疫区的机会不多,一般还是家庭聚集性的感染相对发生的可能性更大。如果单纯的就是咳嗽我们可能不考虑,但是如果家里有人有发生或者和他接触的相关的人,可能有这种疾病的可能性的时候,他即使不发热,我们也一定要到医院去检查一下核酸,如果有核酸和肺CT的问题,即使不发热也可以诊断新型肺炎的。
肺炎虽然我们都是比较熟悉的疾病,但是多数人对于这种疾病的了解都是不全面的,其实肺炎也是一种类型非常多的疾病,常见的有支原体肺炎和衣原体肺炎以及间质性肺炎等等,那么到底什么是间质性肺炎,又该如何进行治疗呢?下面就来了解吧。
什么是间质性肺炎
间质性肺炎是肺的间质组织发生炎症。炎症主要侵犯支气管壁肺泡壁,特别是支气管周围血管周围小叶间和肺泡间隔的结缔组织而且多呈坏死性病变。
间质性肺炎大多由于病毒所致,主要为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其中以腺病毒和流感病毒引起的间质性肺炎较多见,也较严重,常形成坏死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病程迁延易演变为慢性肺炎。
肺炎支原体也能引起间质性肺炎。支原体经呼吸道侵入后主要侵犯细支气管和支气管周围组织,由于无破坏性病变故能完全恢复。
间质性肺炎如何治疗
间质性肺炎中医属于“肺痹”范畴。肺为邪痹,气血不通,络脉瘀阻,并存在着由肺痹→肺痿的临床演变过程;肺纤维化病程日久,肺叶萎弱不用,气血不充,络虚不荣,则可属“肺痿”。部分学者认为,“肺痹”与“肺痿”均可作为其病名,二者反映了病程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故临证应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分别虚实主次、轻重缓急,从而确定病名归属。
间质性肺炎选择中医药治疗时,应着眼整体调整,给予个体化的辨证论治,而迄今不存在能“通治”本病的固定方药。
间质性肺炎生活注意事项:
⒈要保证有足够的休息,还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预防各种感染。注意气候变化,特别是冬春季节,气温变化剧烈,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寒后加重病情。
⒉要有舒适的居住环境。房间要安静,保持清洁卫生,空气要清新、湿润、流通,避免烟雾、香水、空气清新剂等带有浓烈气味的刺激因素,也要避免吸入过冷、过干、过湿的空气。
? ? ? ?
众所周知,小孩是支原体肺炎的高发人群,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小儿的抵抗能力还是太弱。很多家长认为肺炎就是平白无辜出现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肺炎患者在早期都是有症状的,只是很多人对于这些在症状不了解而已。下面我们就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小儿支原体肺炎。
小儿支原体肺炎又称原发性非典型肺炎、冷凝集阳性肺炎,为“非典型肺炎”中的一种,是由支原体(MP)感染引起的、呈间质性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样改变,占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0%~40%, MP是儿童时期肺炎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肺炎支原体可引起扁桃体炎、鼻炎、中耳炎、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幼儿多患上呼吸道感染;学龄儿多患肺炎。
秋冬季节,是感冒的多发期,宝宝也很容易感冒,甚至还伴随着发烧、咳嗽、呼吸急促等等的这样的症状,这时候妈妈们就要小心宝宝是不是得了支气管肺炎。那么,宝宝支气管肺炎有哪些症状呢?又可以如何治疗和预防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支气管肺炎是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是儿童住院的最常见原因,2岁以内儿童多发。宝宝感染了支气管肺炎病菌后,有的宝宝会发病急促,有的宝宝则会潜伏一段时间才发病。宝宝会有发热、拒食或呕吐、嗜睡或烦躁、喘憋等症状。发病前可先有轻度的上呼吸道感染数日。早期宝宝的体温多在38-39℃,亦可高达40℃左右。宝宝会咳嗽及感到咽部有痰。宝宝会呼吸增快,每分钟可达40-80次,常见呼吸困难。严重者呼气时有呻吟声,鼻翼扇动,三凹征、口周及指、趾甲青紫。重症患者可有其它系统的症状及体征。
气管支气管的结构:气管为管腔脏器,管壁由软骨环、弹性纤维、结缔组织、平滑肌及含有腺体的粘膜共同组成,厚度约2~3mm。软骨环(气管软骨) 具有16~20个独立的透明软骨环,占气管周径的前2/3,位于外膜与粘膜下层之间;多数软骨环呈单独的平行排列。各软骨环之间由排列紧密的结缔组织即环状韧带互相连接。气管最下一个软骨环,由于左右支气管在此分出,此环在管腔内形成一个由下向上的矢状突起,即气管隆突。
支气管亦以软骨环为支架,分至细支气管以后,软骨环逐渐变小,数目亦逐渐减少,软骨呈不规则块状排列于管壁,在1mm直径以下的细支气管已无软骨存在,没有软骨环的细支气管靠肺的弹性保持通畅。
黏膜层: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内含许多杯状细胞,其厚度个体间有差异。固有膜为疏松的结缔组织,含有胶原纤维及丰富的弹性纤维,均按气管的长轴排列成束,以维持管道的张力。固有膜内有血管、淋巴管及浆细胞,深部形成弹性膜与黏膜下层分隔。至细支气管以后,黏膜上皮由复层细胞逐渐变为单层细胞,杯状细胞亦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肺癌大多发生于黏膜层。
黏膜下层:为疏松的纤维结缔组织,内含脂肪、浆液腺、混合腺(气管腺),腺导管排泄口在粘膜表层。腺体分泌浆液与粘液,以维持管腔的湿润,有利于清除管内有害颗粒,且具有免疫等保护功能。
春季冬季节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20~40岁的青壮年人群压力大、久坐室内、缺乏运动、经常熬夜,身体素质不太好。感冒后喜欢自己买药吃,或者认为能挺过去,其实很容易拖成肺炎。如果感冒治疗5~7天不见好转的话,就要警惕是否感染肺炎了。
肺炎初期表现与感冒相似,可能有发热、咳嗽、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但往往比普通感冒重一些,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剧烈咳嗽等现象。肺炎可分为四种。细菌性肺炎最常见,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受凉引发,起病急,伴有寒战、高热、咳铁锈色痰、胸痛等症状。病毒性肺炎常由流感病毒引起,起病缓慢,有头痛、乏力、发热、干咳或少量黏痰等症状。支原体性肺炎常是一人发病,然后全家中招。如果是幼儿支原体感染,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对症治疗即可。真菌性肺炎比较严重,应尽早到医院治疗。
肺炎最青睐三类人群
压力大、爱熬夜的人群。特别是处于慢性疲劳中的年轻人,感冒后最好的治疗是休息。
老年人或有基础病的人群,如慢阻肺、哮喘、气管炎、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现家中老人精神差、食欲不好,一定要到医院检查,排除肺炎的可能性。
低龄儿童,多有高热,病情进展迅速,严重者出现休克、嗜睡、精神萎靡等症状,退烧药只能暂时缓解。
预防肺炎,首先要注意保暖,外出时多穿衣服,防止呼吸道经受剧烈的温度变化而丧失抵御病菌的能力。其次,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再次,适量、合理锻炼身体,如散步、打太极拳、做操、慢跑等可改善心肺功能。但不要过早出门锻炼,尤其是雾霾天气时,要等太阳升起后再出门。最后,清淡饮食,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保证充足睡眠,注意劳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