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腹直肌分离怎么恢复:
腹直肌分离是产后常见的身体结构改变,影响体态,降低躯干骨盆的稳定性,有可能导致腰背疼痛甚至脏器下垂,目前尚无明确的诊断以及评估标准。临床上常用的是手指触诊法和卡尺法,操作简单方便,无需特殊工具。超声具有无创无辐射,也是临床上较多的选择方法。也可以采用ct和磁共振的检查结果。
对于轻中度的腹直肌分离,可以采用运动疗法,可以改善腹直肌分离的程度,运动疗法着重于腹部核心的激活和加强,但训练的时机方式和强度要慎重选择,避免造成继发的损伤。而对于重度的腹直肌分离的患者,应及时的进行手术治疗,以免延误治疗的时机。患者需要去医院的康复科,妇产科或运动康复诊所进行就诊。使产后的女性能得到正确的医疗处置。
二胎政策开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生二胎。正常情况来说,生完一个孩子后,只要身体恢复比较好,第二年大多可以继续备孕。那么如果第一胎是剖腹产,多久后能要二胎?
一、剖腹产后多久能要二胎
1、剖腹产后多久能要二胎,取决于女性的身体恢复情况,不同的身体体质有着不同的时间。
2、如果个人体质好,身体恢复良好,可以在第一次剖腹产后的18-24个月再进行备孕工作。
3、如果个人体质弱,身体恢复差,可以在剖腹产后24-36个月再进行备孕工作。
4、剖腹产对身体的伤害还是比较大的,二次备孕前一定要确保自己的身体无误后再进行,不可以盲目备孕,最好是去医院做个全身体检比较好。比如超声检查排除子宫肌瘤、疤痕情况等等。
二、剖腹产二次备胎注意事项
1、妊娠晚期要注意防止挤压,尽量不去人流密集的地方行动,平时要保护好切口情况。
2、妊娠晚期要留意胎动情况,大概一小时3-5次,一天12小时内至少有10次胎动,如果胎动次数较少或胎动异常,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寻求医生的帮助。
3、妊娠晚期要注意睡姿情况,最好是侧卧、仰卧的姿势,尽量不要平躺,以免挤压到伤口。
三、剖腹产注意事项
1、剖腹产要注意多休息,前几天尽量躺床休息,后面可以适度下床走动,走动要把握时间,不可以太久,动作不可以过于剧烈。
2、剖腹产要注意饮食清淡,生冷刺激油腻的食物尽量别吃,特别是远离烟酒。高蛋白、高纤维、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要多吃,特别是高蛋白的食物有助于补充母体营养,增加个人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新鲜的水果蔬菜多吃可以快速补充维生素,维生素有助于加速创伤愈合。
3、剖腹产后要注意关注伤口情况,如果有伤口感染、发痒、出血等异常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女性经历剖腹产后大多身体比较虚弱,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平时一定要多关注身体情况,有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沟通。
分娩有自然顺产、侧切和剖腹产之分,相比较其他两种生产方式而言,剖腹产对于产妇身体的伤害最大。剖腹产所需要的恢复时间会更长,所以在坐月子的时候需要更加注意,那剖腹产后注意事项有哪些呢?
一、应该采取半卧的姿势躺在床上
产妇生完孩子后会有恶露排出,但是采取剖腹产的产妇恶露不易排出,所以,剖腹产的产妇在床上躺着的时候,最好采取半卧位,并且适当的翻身,如果想要平睡觉的时候最好采取侧卧位,有利于恶露的排出,对于子宫复旧和子宫切口的愈合也是有帮助的。
二、要注意保暖
剖腹产后身体比较虚弱,此时应该做好保暖工作,防止产妇受凉,如果着凉感冒、咳嗽,会影响伤口的愈合,会影响产后的身体恢复。
三、选择穿大号的内裤
剖腹产的产妇最好选择大一号的宽松的内裤,这样不会压迫到伤口,会让产妇感觉比较舒服。刚做了剖腹产最好穿宽松的孕妇装,这有利于伤口的尽快愈合。
四、及时活动
产妇剖腹产结束恢复知觉后,就应该适当的进行一些肢体的活动,24小时以后可以练习翻身、坐起,有规律的起床四处走走等,这不但对术后伤口愈合有好处,还有助于预防血栓、并发症的发生,不过活动量要适当,以不感到劳累为宜。
五、不可以吃的太饱
剖腹产手术需要空腹进行,做了剖腹产后如果吃的太饱,会导致腹胀、腹压增高的情况,对于伤口的恢复不利。一般剖腹产六个小时以后可以慢慢的进食,此时要避免吃容易产气的食物和油腻、刺激性比较大的食物,最好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也可以吃一些鱼肉、鸡肉等食物,促进组织的修复。
六、密切观察恶露
正常情况下,三周后恶露就会基本排干净,第一周的恶露是暗红色的,第二周会变成淡黄色,到第三周基本上就成了白色透明的,如果自己恶露的颜色不对或者超过四星期还有恶露,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
七、密切关注伤口
剖腹产后要注意密切关注伤口的恢复情况,一般情况下产后一周左右就可以拆线,现在许多产使用的是美容线,不用拆线,大概一个月左右伤口会完全恢复。在这段时间里要观察伤口是否有出血、瘙痒、红肿等症状,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该是伤口出现了感染,要及时就医。
作为在一线工作的一名产科大夫,也发觉近几年剖腹产数量异常增加。究其原因,认为主要有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两方面的因素。技术层面的因素,是目前国内缺乏能帮助医生直观了解胎儿宫位状况的技术支持。
在国外,产科医生可以持续对胎儿的血氧饱和度、血气等进行监测,通过这些指征,医生能轻而易举地了解胎儿在母亲子宫内的状况直到出生。而目前国内对胎儿只有胎心监护,医生对胎儿在子宫内的情况了解不够充分。
国外的胎儿监测技术引进国内并不现实,因为这种监测技术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对一个胎儿做连续性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光一个探头就几百元,而北京市三甲医院生育保险自然分娩医疗费用定额支付标准只有1900元至2000元,高额的监测费用只能由孕妇自己来承担,而相当一部分孕妇是不具备这样的经济条件的。技术层面的因素是导致剖腹产激增的一个主要因素。
从社会层面来看,虽然国家已放开部分独生子女生育政策,但大多数家庭还是偏向于“只生一个好”。这样一来,整个家庭对这个即将出生的孩子的企盼程度和关注程度可想而知,对于在产房内外急于见到新生命诞生的产妇本人和家属来说,动辄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分娩带来的焦虑和等待无疑是一种折磨,而剖腹产可以让这种等待和焦虑在很短的时间内终止。
从医院角度来说,由于自然分娩存在一定的不可预知的风险,如前置血管、脐带脱垂、脐带在宫内过度挤压、扭转、打结,这些都是用现代技术无法提前发现的。
一旦产程中出现这些意外,导致婴儿死亡,医生、院方和产妇家属就会陷入难以解决的医疗纠纷。这种结果自然是谁都不愿看到的。如果产妇在自然分娩中出现意外,有可能要改为实施剖腹产,实施这样的急症手术,国际上一般规定胎儿在宫内窘迫的时间必须限制在30分钟内。
但目前大部分医院都不具备30分钟内就地实施这种急症手术的条件,有些医院的分娩室和手术室根本不在同一个楼层,转移、搬运病人就要耗费很多时间,还要有实施麻醉的时间。假如孕妇发生了脐带脱垂,这种紧急情况下,只要胎儿持续4分钟以上严重缺氧,就会导致脑细胞发生永久性损伤。
由于二胎剖腹产时,需要在原剖腹产疤痕中切开,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刨腹产二胎比一胎疼,那么刨腹产二胎比一胎疼吗,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吧。
刨腹产二胎比一胎疼吗
二胎剖腹产的过程和第一胎剖腹产一样,在手术过程中会涉及到麻醉学输血、输液、手术缝合、控制感染等步骤。手术时,医生会使用麻醉剂,在麻醉药剂的作用下二胎剖腹产疼痛程度和第一胎不会相差太多。
二胎剖腹产时,医生会而沿着原来的伤口切开,避免产生新的疤痕。相比第一次剖腹产,第二次的伤口的愈合速度可能会比原来要慢一些,因此一些产妇觉得二胎剖腹产更疼,其实这种疼痛不会持续太久,只要产妇注意多休息和静养一段时间就可消除疼痛。
剖腹产二胎注意事项
1、术前8小时不能吃喝。手术前,如果产妇食用了营养比较高、不易消化的食物,容易导致胃内压增高,在手术时容易发生呕吐。此外,饮食后做手术,当手术中腹部脏器受到牵拉时,产妇会出现呕吐反应,呕吐物若被吸入呼吸道,会发生窒息的危险。因此,在手术前一天晚饭后就不要再吃东西了,手术前6-8小时也不易喝水。不过,在医生的要求下服用剂药物时,可用少量清水送服。
2、手术前注意不要带饰物、涂指甲油及化妆。二胎剖腹产过程中,若产妇出现大出血休克的话,医生会根据产妇的脸色、甲床来判断休克的程度。如果产妇化妆和涂指甲油的话,会影响到医生的判断。此外,手术时戴一些饰物会有丢失的可能。
同时产妇要保持冷静。二胎剖腹产时,也同时存在麻醉意外、子宫收缩乏力、术中出血过多、术中损伤周围组织脏器、羊水栓塞、新生儿窒息等危险,虽然几率很小,但也要有意外的心理准备。在手术过程中,产妇要保持冷静,信赖医生,如果自身感觉不适,要及时告知医生。
剖腹产后恢复是一个较为特殊的阶段,新妈妈产后初次健身时需要特别注意,务必向医生咨询何时能够开展常规健身运动,因为剖腹产妇往往都存在体质虚弱、易患关节炎等身体状况。那么,刨腹产后子宫多久可以恢复?
由于怀孕体重是经过40周逐渐增加的,因此,需要给自己至少40周的时间减掉这些体重。可以通过下面这些方法来恢复。
随时随地锻炼绝对优于从不锻炼。多思多想,便能找到锻炼方法。你可以试试跳绳,洗奶瓶时做下蹲运动,临睡前做仰卧起坐等等。这些方法听起来挺不可思议,但绝对能够起到塑身效果。掌握卡路里摄入和消耗量的平衡点会帮助你持续不断地减重。抽出时间玩一玩,到户外走走并不断活动。要相信,上面的每个步骤都能助你控制体重,恢复身材。
怀孕期间,你可能整天都直挺着上半身,手扶着你的腰。产后,怀抱婴儿、弯腰站立在婴儿床旁、手推婴儿车以及更多其他姿势与之前有很多区别,会打乱原有的姿势和体态平衡。这就需要你重新确定你的重心,有效地拉伸肌肉可以防止你肌肉酸痛或者抽筋。尤其是腹部很容易累积赘肉,保持一段时间的收腹能帮助腹部肌肉得到锻炼。
刨腹产后子宫多久可以恢复?上面文章已经做了介绍,想要恢复身体健康。每个产后妈妈都需要保证摄入高品质的营养,之所以最后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产后实在不是节食减肥的好时机,节食可能导致产妇身体内必要营养元素缺失。所以能控制卡路里又能提供身体所必需的巧妙膳食方法才是更好的选择。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是上选,他们来自蔬菜、水果以及鱼肉等健康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