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

2020-07-14

怎样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
  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主要经过母婴垂直传播、血液(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传播和性接触传播三种传播途径。
  HBV母婴垂直传播多发生在围生期,通过慢性HBV感染者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HBeAg阳性高病毒载量的母亲容易传播HBV至新生儿。成人主要经血液传播和性接触传播。HBV可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如纹身、扎耳环孔、修眉、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HBV性传播多见于与HBV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男男同性恋者等。
  预防HBV感染的方法有:保护易感人群: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管理传染源:建议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进行血清HBsAg、抗-HBs和抗-HBc检测,如抗-HBs滴度阴性或偏低需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切断传播途径:保护皮肤粘膜完整、若性伴侣为HBsAg阳性者,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采用安全套。



怎样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相关阅读


有肾损害的乙肝患者如何调整药物剂量

乙肝病毒感染可引起乙型肝炎相关肾炎。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不仅可以有效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阻止肝病进展,而且也是治疗乙型肝炎相关肾病不可缺少的措施之一。另一方面,肾病患者、肾移植患者需要免疫抑制剂治疗,免疫抑制剂是导致乙肝病毒再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理论上应该在治疗前一个月开始抗病毒治疗,在用完最后一次免疫抑制药物后还要继续治疗12个月以上。

干扰素不良反应较多,慢性肾病的患者(尤其是血液透析患者和肾移植患者)对干扰素的耐受性很差,相对疗效也较差,安全性数据较少,且易导致肾移植患者出现急性排异反应,近年来已被核苷(酸)类药物取代。

乙肝病毒感染的慢性肾病患者抗病毒治疗首选恩替卡韦,因为恩替卡韦的抗病毒作用较强,耐药屏障较高,对肾脏影响较小。低病毒复制的乙肝病毒感染者(HBV DNA<106 IU/ml)也可以选用替比夫定治疗,因为替比夫定有改善肾小球滤过率的报道,但要警惕耐药的发生。对于经治耐药的患者可以选择替诺福韦酯治疗,治疗期间严密监测肾功能。

核苷(酸)类药物在体内的清除主要是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主动分泌,经肾脏排泄的。肾功能不全和血液透析的病人对药物代谢的速度减慢,需根据患者的肌酐清除率调整药物的剂量。

肌酐清除率受年龄、体重、性别和血清肌酐水平4种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和低体重患者无论血清肌酐是否异常,都应注意肌酐清除率的计算。透析患者的服药时间应选择在透析之后。

HBsAg阳性的肾移植患者应在移植前预先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在肾移植后应继续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防止移植后乙肝病毒再活动和肝病进展。需要注意的是,在肾移植前的透析治疗期间每周给药1次;而肾移植后,肾功能恢复正常,则应恢复正常的给药剂量,以免药物用量过低而导致病毒耐药。

病毒高复制的乙肝女性能否先降病毒再怀孕

一些免疫耐受期肝功能正常的乙肝病毒携带女性因为发现自己HBV DNA水平较高,害怕乙肝母婴阻断失败,于是在孕前就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试图把HBV DNA降到“正常”,然后再停药怀孕。但是,她们失败了。尽管服药时HBV DNA下降到<500拷贝/毫升,但停药后HBV DNA立即反弹,反复多次,造成耐药,甚至导致肝功能异常。也有些人选择了使用干扰素治疗,但往往以失败告终。这是为什么呢?

在肝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机体的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常常处于“免疫耐受”状态,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认识”病毒,常常与病毒“和平共处”。在这个时候,肝脏损伤很轻微,不影响妊娠。而此时应用抗病毒药物,尽管可以使病毒暂时停止复制,但很难使机体免疫系统发生清除病毒的免疫反应,停药后病毒则会再度疯狂复制,因此常常疗效欠佳,而且不能停药。

不仅如此,病毒长期与药物接触,常常会“想”出变异的办法抵抗药物对它们的攻击,造成耐药,使以后需要治疗时药物选择更加困难。更重要的是,在不能停药的情况下怀孕,增加了胎儿在母亲子宫内与药物暴露所造成的风险。

因此,免疫耐受期肝功能正常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不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所推荐的抗病毒治疗适应证,肝功能正常的乙肝病毒携带女性不用治疗,可以生育,孕前不要盲目治疗;在孕期监测肝功能和HBV DNA,如果孕期HBV DNA >106 IU/ml,母婴传播的风险较大,可在妊娠28±4周选择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产后1~3个月内酌情停药。

乙肝妈妈如何生出健康宝宝

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有三个途径:宫内感染,产时感染,产后感染。宫内感染是指胎儿在母亲体内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母亲体内乙肝病毒的感染;产时感染是指母亲在分娩的时候,新生儿吞咽了含有乙肝病毒的母血、羊水、阴道分泌物,或在分娩过程中因子宫收缩促使少量母血渗漏入胎儿血循环引起婴儿感染;产后感染实际上属于HBV感染母亲和孩子的水平传播,主要是通过哺乳和生活中密切接触传播。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在没有使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母婴阻断的情况下,产时感染占绝大多数,约为80%~85%,产后感染约10%~15%,宫内感染约5%~10%。因此,产时感染是乙肝母婴传播中最主要的途径。下面是我要向大家介绍的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六步法”。

第一步:孕前或产前的筛查与评估

孕前或产前应全面检测乙肝五项、HBV DNA和肝功能,并请有经验的医生对母婴传播的风险进行评估。例如:e抗原阳性者母婴传播的风险大于e抗原阴性者,HBV DNA高水平者母婴传播的风险大于HBV DNA低水平者。

第二步:孕期监测和避免羊膜腔穿刺

HBV DNA在孕期是有变化的。有研究显示,HBV感染女性在妊娠晚期及产后HBV DNA水平平均增长0.4 log10 copies/ml,25%HBeAg(-)妊娠女性HBV DNA增长>1 log10 copies/ml,妊娠晚期及产后常常发生ALT升高。

对于e抗原阳性和HBV DNA阳性的乙肝妈妈应尽量避免孕期进行羊膜腔穿刺术。因为羊膜腔穿刺可能破坏胎盘屏障,导致胎儿宫内乙肝病毒感染。乙肝妈妈可以通过唐氏筛查、无创DNA检查和孕期胎儿B超检查排除胎儿先天性异常。

必须做羊膜腔穿刺的乙肝妈妈,应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评估风险后决定。如果HBV DNA水平很低,则可以做羊膜腔穿刺;如果HBV DNA较高,则需要权衡利弊,或服用抗病毒药物降低HBV DNA后再进行羊膜腔穿刺。

 第三步:孕期抗病毒干预

对于HBV DNA大于10的6次方的乙肝妈妈,宫内感染的风险较高。在妊娠28±4周开始服用妊娠期比较安全的抗病毒药(替诺福韦、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降低HBV DNA水平,可以有效地降低这部分母亲宫内感染胎儿的风险。孕前或孕期肝功能正常的乙肝妈妈在孩子出生1个月后可以停用抗病毒药物;孕前或孕期肝功能不正常的乙肝妈妈说明已经发展为活动性肝炎,建议产后不要停药,继续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不过这一步只针对HBV DNA大于10的6次方的乙肝妈妈,而HBV DNA水平较低的乙肝妈妈可以跳过这一步,直接进入下一步。

第四步: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免疫球蛋白就是乙肝抗体。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越快越好)注射一针乙肝免疫球蛋白,100单位(国家免费)或200单位(自费)可以有效地清除分娩时污染到新生儿体内的病毒。不仅如此,这种抗体在体内还能保持2~4个月,可以有效阻止产后母亲与孩子密切接触造成的乙肝病毒水平传播。

 第五步: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可以刺激孩子的免疫系统自己产生抗体。孩子免疫系统自己产生的抗体就不像注射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仅可维持2~4个月了,它可以使孩子获得长期的免疫力。即使抗体消失,在乙肝病毒侵入机体时免疫系统还会产生“回忆”反应,迅速产生抗体来对应。第一针乙肝疫苗一定要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并且不要与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到同一部位,以免影响疗效。

出生时打了一针乙肝疫苗并没有做完,乙肝疫苗必须接种3针。新生儿出生后第1个月和第6个月还要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不过这两针乙肝疫苗接种的时间要求不必那么严格,晚10天半个月都没有关系,当然按时接种更好。但是不能提前,提前接种反而效果较差。

第六步:检测乙肝抗体

孩子完成3针乙肝疫苗接种后至少一个月,也就是7~12月龄(给抗体一个充分产生的时间)时,为孩子抽血检测乙肝抗体。先看乙肝五项的第一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如果是阴性,即为阻断成功;再看第乙肝五项的第二项(乙肝抗体),如果大于10 mIU/ml即为产生了抗体。抗体最好能大于100 mIU/ml,说明孩子的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可以保持较长时间。

如果抗体产生的量在10~100 mIU/ml之间,说明孩子对疫苗的反应较差,最好再加强接种1针乙肝疫苗,接种的时间早点或晚点都没有关系。但如果抗体小于10 mIU/ml,即孩子还没有乙肝抗体,仍有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应立即重新按照0-1-6方案接种三针乙肝疫苗。

提前给孩子抽血检测是没有用的。一是因为3针疫苗没有完成,抗体产生不足;二是有可能出生时注射的乙肝免疫球蛋白还没有消失;三是孩子体内还残留母亲分娩时污染过来的乙肝抗原,导致检测结果假阳性;四是孩子已被感染,但仍在乙肝病毒感染的潜伏期或“潜隐性状态”,导致检测结果假阴性。

严格按照上面所说的“六步法”,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阻断成功率可以达到99%以上。愿所有乙肝妈妈看到我这篇文章,生出健康宝宝,全家幸福安康!

乙肝治愈的新概念是什么

许多疾病在医学是上不可能或者是很难完全治愈的,乙型肝炎就是这样一种疾病。因此,医学上就出现了一个词:临床治愈(Clinical cure)。在上个世纪,还没有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的时候,对于因乙型肝炎而住院的患者,只要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在出院的病历首页上我们医生就会在“临床治愈”的选项上打个“√”。这例病人就算“临床治愈”了,不管他体内的病毒是否消失。

现在,随着干扰素及核苷(酸)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乙肝病毒终于可以在药物的抑制下无法猖狂复制,甚至还可能从血液中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定义乙型肝炎的治愈呢?

我国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定义:乙型肝炎的临床治愈是指“持续病毒学应答且HBsAg阴转或伴有抗-HBs阳转、ALT正常、肝组织学病变轻微或无病变。”这种临床治愈比上个世纪的临床治愈更进了一步,不仅要求肝功能恢复正常,而且还要求持续的HBV DNA检测不到。

近年来,国际上一些专家提出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愈的一些新概念:完全治愈、功能性治愈和部分治愈。

①完全治愈(Complete sterilizing cure或Absolute cure):是指患者在治疗后HBsAg检测不到,HBV DNA清除,包括cccDNA及整合DNA的清除。

但是,就目前现有治疗手段而言,HBV感染完全治愈尚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有研究显示,HBsAg消失10年后,约14%的患者肝脏中仍可检测出cccDNA。因此,可以解释一些HBsAg阴性、抗HBs阴性或阳性、抗HBc阳性的者(既往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者)在使用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时发生的乙型肝炎再激活现象。

 ②功能性治愈(Functional cure):是指有限疗程停药后HBsAg消失,伴或不伴HBsAg血清学转换,血清中HBVDNA检测不到。

这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功能性治愈和我国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定义的乙型肝炎临床治愈是一致的。研究显示,经干扰素类药物或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后获得HBsAg消失或血清学转换的乙肝患者停药后疾病复发的风险低,肝细胞癌发生的风险显著降低。而且,HBsAg消失或血清学转换发生早的患者预后更好。

尽管目前的药物治疗可以达到这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功能性治愈”的比例都没有超过10%,但近几年各国指南都把这种“功能性治愈”作为一种最满意的乙型肝炎治疗目标。经过医生和病人的共同努力,确有一些病人达到了这一目标。

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努力研制的一些新药,也是希望帮助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达到这一目标的。

③部分治愈(Partial cure):是指停药后血清HBV DNA持续检测不到,但血清HBsAg仍可检出。

这种“部分治愈”就是属于那些经过治疗后达到HBeAg血清学转换和持续HBV DNA检测不到几年以上,但HBsAg没有被清除,停药后没有复发的那些患者。这也是抗病毒治疗的目标之一。

刚出生的婴儿乙肝核心抗体为什么会阳性

孕期母亲的胎盘对乙肝病毒的抗原和抗体有选择的通透性。在一般情况下,乙肝病毒的抗原和抗体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取决于3个因素:一是乙肝病毒的抗原和抗体的分子量大小,二是母亲乙肝病毒的感染状态,三是母亲体内乙肝病毒的抗原和抗体的量。

乙肝病毒抗体的分子量较小,容易透过胎盘,抗原的分子量较大,不容易透过胎盘。国内外许多研究结果都已经证实: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都属于抗体,都可以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新生儿出生后即可检测出这些抗体。

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分子量最大,最不容易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可部分透过胎盘。根据我们医院妇产科的研究数据,410例阻断成功的乙肝“大三阳”母亲所生后代中,出生时HBsAg的阳性率为11.0%,HBeAg的阳性率为34.9%,而抗HBc的阳性率几乎100%。

母亲感染乙肝病毒的状态也是决定乙肝病毒抗原和抗体透过胎盘的重新因素。新生儿HBeAg仅会出现在HBeAg阳性的乙肝“大三阳”母亲所生后代中,而HBeAg阴性的乙肝“小三阳”母亲所生后代无1例HBeAg阳性,但92.5%~100%的新生儿血清内可以检测到抗HBe。

同理,母亲体内的乙肝抗体也会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接种了乙肝疫苗的母亲所生孩子,出生时即可检测到抗HBs;而母亲体内的抗HBc也可以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无论其母亲是否为慢性乙肝病毒的感染者。也就是说,只要母亲体内存在抗HBc,新生儿体内就有可能检测出抗HBc,即使母亲为单抗HBc阳性(HBsAg阴性)者。

乙肝病毒的抗原和抗体是否可以透过胎盘,也与母亲体内乙肝病毒的抗原和抗体的量有关。母亲体内HBeAg水平越高,新生儿HBeAg阳性率也越高。抗体透过胎盘的情况也是一样的。

接种3针乙肝疫苗的母亲所生后代抗HBs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接种2针乙肝疫苗者;单抗HBc阳性(HBsAg阴性)母亲所生后代,由于母亲体内抗HBc水平较低,其后代出生后抗HBc阳性率也低于HBsAg母亲。

总之,新生儿出生时检测到抗HBc阳性最大可能是母亲有乙肝病毒感染,也可能为HBsAg阴性/抗HBc阳性母亲所生后代。但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母亲是否为乙肝病毒感染者,新生儿检测出抗HBc阳性都不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母亲不用为这一指标担心。

相关方剂

乙肝宁颗粒

补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乙肝益气解郁颗粒

益气化湿,疏肝解郁。

相关偏方验方

乙肝煎

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宁

慢性乙型肝炎。

抗乙肝大三阳方

清热解毒,疏肝健脾,扶正护肝。适用于乙肝“大三阳”。

怎样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乡间郎中

怎样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

2020-07-14

怎样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
  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主要经过母婴垂直传播、血液(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传播和性接触传播三种传播途径。
  HBV母婴垂直传播多发生在围生期,通过慢性HBV感染者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HBeAg阳性高病毒载量的母亲容易传播HBV至新生儿。成人主要经血液传播和性接触传播。HBV可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如纹身、扎耳环孔、修眉、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HBV性传播多见于与HBV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男男同性恋者等。
  预防HBV感染的方法有:保护易感人群: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管理传染源:建议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进行血清HBsAg、抗-HBs和抗-HBc检测,如抗-HBs滴度阴性或偏低需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切断传播途径:保护皮肤粘膜完整、若性伴侣为HBsAg阳性者,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采用安全套。



怎样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相关阅读


有肾损害的乙肝患者如何调整药物剂量

乙肝病毒感染可引起乙型肝炎相关肾炎。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不仅可以有效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阻止肝病进展,而且也是治疗乙型肝炎相关肾病不可缺少的措施之一。另一方面,肾病患者、肾移植患者需要免疫抑制剂治疗,免疫抑制剂是导致乙肝病毒再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理论上应该在治疗前一个月开始抗病毒治疗,在用完最后一次免疫抑制药物后还要继续治疗12个月以上。

干扰素不良反应较多,慢性肾病的患者(尤其是血液透析患者和肾移植患者)对干扰素的耐受性很差,相对疗效也较差,安全性数据较少,且易导致肾移植患者出现急性排异反应,近年来已被核苷(酸)类药物取代。

乙肝病毒感染的慢性肾病患者抗病毒治疗首选恩替卡韦,因为恩替卡韦的抗病毒作用较强,耐药屏障较高,对肾脏影响较小。低病毒复制的乙肝病毒感染者(HBV DNA<106 IU/ml)也可以选用替比夫定治疗,因为替比夫定有改善肾小球滤过率的报道,但要警惕耐药的发生。对于经治耐药的患者可以选择替诺福韦酯治疗,治疗期间严密监测肾功能。

核苷(酸)类药物在体内的清除主要是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主动分泌,经肾脏排泄的。肾功能不全和血液透析的病人对药物代谢的速度减慢,需根据患者的肌酐清除率调整药物的剂量。

肌酐清除率受年龄、体重、性别和血清肌酐水平4种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和低体重患者无论血清肌酐是否异常,都应注意肌酐清除率的计算。透析患者的服药时间应选择在透析之后。

HBsAg阳性的肾移植患者应在移植前预先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在肾移植后应继续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防止移植后乙肝病毒再活动和肝病进展。需要注意的是,在肾移植前的透析治疗期间每周给药1次;而肾移植后,肾功能恢复正常,则应恢复正常的给药剂量,以免药物用量过低而导致病毒耐药。

病毒高复制的乙肝女性能否先降病毒再怀孕

一些免疫耐受期肝功能正常的乙肝病毒携带女性因为发现自己HBV DNA水平较高,害怕乙肝母婴阻断失败,于是在孕前就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试图把HBV DNA降到“正常”,然后再停药怀孕。但是,她们失败了。尽管服药时HBV DNA下降到<500拷贝/毫升,但停药后HBV DNA立即反弹,反复多次,造成耐药,甚至导致肝功能异常。也有些人选择了使用干扰素治疗,但往往以失败告终。这是为什么呢?

在肝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机体的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常常处于“免疫耐受”状态,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认识”病毒,常常与病毒“和平共处”。在这个时候,肝脏损伤很轻微,不影响妊娠。而此时应用抗病毒药物,尽管可以使病毒暂时停止复制,但很难使机体免疫系统发生清除病毒的免疫反应,停药后病毒则会再度疯狂复制,因此常常疗效欠佳,而且不能停药。

不仅如此,病毒长期与药物接触,常常会“想”出变异的办法抵抗药物对它们的攻击,造成耐药,使以后需要治疗时药物选择更加困难。更重要的是,在不能停药的情况下怀孕,增加了胎儿在母亲子宫内与药物暴露所造成的风险。

因此,免疫耐受期肝功能正常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不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所推荐的抗病毒治疗适应证,肝功能正常的乙肝病毒携带女性不用治疗,可以生育,孕前不要盲目治疗;在孕期监测肝功能和HBV DNA,如果孕期HBV DNA >106 IU/ml,母婴传播的风险较大,可在妊娠28±4周选择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产后1~3个月内酌情停药。

乙肝妈妈如何生出健康宝宝

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有三个途径:宫内感染,产时感染,产后感染。宫内感染是指胎儿在母亲体内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母亲体内乙肝病毒的感染;产时感染是指母亲在分娩的时候,新生儿吞咽了含有乙肝病毒的母血、羊水、阴道分泌物,或在分娩过程中因子宫收缩促使少量母血渗漏入胎儿血循环引起婴儿感染;产后感染实际上属于HBV感染母亲和孩子的水平传播,主要是通过哺乳和生活中密切接触传播。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在没有使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母婴阻断的情况下,产时感染占绝大多数,约为80%~85%,产后感染约10%~15%,宫内感染约5%~10%。因此,产时感染是乙肝母婴传播中最主要的途径。下面是我要向大家介绍的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六步法”。

第一步:孕前或产前的筛查与评估

孕前或产前应全面检测乙肝五项、HBV DNA和肝功能,并请有经验的医生对母婴传播的风险进行评估。例如:e抗原阳性者母婴传播的风险大于e抗原阴性者,HBV DNA高水平者母婴传播的风险大于HBV DNA低水平者。

第二步:孕期监测和避免羊膜腔穿刺

HBV DNA在孕期是有变化的。有研究显示,HBV感染女性在妊娠晚期及产后HBV DNA水平平均增长0.4 log10 copies/ml,25%HBeAg(-)妊娠女性HBV DNA增长>1 log10 copies/ml,妊娠晚期及产后常常发生ALT升高。

对于e抗原阳性和HBV DNA阳性的乙肝妈妈应尽量避免孕期进行羊膜腔穿刺术。因为羊膜腔穿刺可能破坏胎盘屏障,导致胎儿宫内乙肝病毒感染。乙肝妈妈可以通过唐氏筛查、无创DNA检查和孕期胎儿B超检查排除胎儿先天性异常。

必须做羊膜腔穿刺的乙肝妈妈,应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评估风险后决定。如果HBV DNA水平很低,则可以做羊膜腔穿刺;如果HBV DNA较高,则需要权衡利弊,或服用抗病毒药物降低HBV DNA后再进行羊膜腔穿刺。

 第三步:孕期抗病毒干预

对于HBV DNA大于10的6次方的乙肝妈妈,宫内感染的风险较高。在妊娠28±4周开始服用妊娠期比较安全的抗病毒药(替诺福韦、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降低HBV DNA水平,可以有效地降低这部分母亲宫内感染胎儿的风险。孕前或孕期肝功能正常的乙肝妈妈在孩子出生1个月后可以停用抗病毒药物;孕前或孕期肝功能不正常的乙肝妈妈说明已经发展为活动性肝炎,建议产后不要停药,继续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不过这一步只针对HBV DNA大于10的6次方的乙肝妈妈,而HBV DNA水平较低的乙肝妈妈可以跳过这一步,直接进入下一步。

第四步: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免疫球蛋白就是乙肝抗体。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越快越好)注射一针乙肝免疫球蛋白,100单位(国家免费)或200单位(自费)可以有效地清除分娩时污染到新生儿体内的病毒。不仅如此,这种抗体在体内还能保持2~4个月,可以有效阻止产后母亲与孩子密切接触造成的乙肝病毒水平传播。

 第五步: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可以刺激孩子的免疫系统自己产生抗体。孩子免疫系统自己产生的抗体就不像注射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仅可维持2~4个月了,它可以使孩子获得长期的免疫力。即使抗体消失,在乙肝病毒侵入机体时免疫系统还会产生“回忆”反应,迅速产生抗体来对应。第一针乙肝疫苗一定要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并且不要与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到同一部位,以免影响疗效。

出生时打了一针乙肝疫苗并没有做完,乙肝疫苗必须接种3针。新生儿出生后第1个月和第6个月还要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不过这两针乙肝疫苗接种的时间要求不必那么严格,晚10天半个月都没有关系,当然按时接种更好。但是不能提前,提前接种反而效果较差。

第六步:检测乙肝抗体

孩子完成3针乙肝疫苗接种后至少一个月,也就是7~12月龄(给抗体一个充分产生的时间)时,为孩子抽血检测乙肝抗体。先看乙肝五项的第一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如果是阴性,即为阻断成功;再看第乙肝五项的第二项(乙肝抗体),如果大于10 mIU/ml即为产生了抗体。抗体最好能大于100 mIU/ml,说明孩子的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可以保持较长时间。

如果抗体产生的量在10~100 mIU/ml之间,说明孩子对疫苗的反应较差,最好再加强接种1针乙肝疫苗,接种的时间早点或晚点都没有关系。但如果抗体小于10 mIU/ml,即孩子还没有乙肝抗体,仍有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应立即重新按照0-1-6方案接种三针乙肝疫苗。

提前给孩子抽血检测是没有用的。一是因为3针疫苗没有完成,抗体产生不足;二是有可能出生时注射的乙肝免疫球蛋白还没有消失;三是孩子体内还残留母亲分娩时污染过来的乙肝抗原,导致检测结果假阳性;四是孩子已被感染,但仍在乙肝病毒感染的潜伏期或“潜隐性状态”,导致检测结果假阴性。

严格按照上面所说的“六步法”,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阻断成功率可以达到99%以上。愿所有乙肝妈妈看到我这篇文章,生出健康宝宝,全家幸福安康!

乙肝治愈的新概念是什么

许多疾病在医学是上不可能或者是很难完全治愈的,乙型肝炎就是这样一种疾病。因此,医学上就出现了一个词:临床治愈(Clinical cure)。在上个世纪,还没有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的时候,对于因乙型肝炎而住院的患者,只要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在出院的病历首页上我们医生就会在“临床治愈”的选项上打个“√”。这例病人就算“临床治愈”了,不管他体内的病毒是否消失。

现在,随着干扰素及核苷(酸)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乙肝病毒终于可以在药物的抑制下无法猖狂复制,甚至还可能从血液中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定义乙型肝炎的治愈呢?

我国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定义:乙型肝炎的临床治愈是指“持续病毒学应答且HBsAg阴转或伴有抗-HBs阳转、ALT正常、肝组织学病变轻微或无病变。”这种临床治愈比上个世纪的临床治愈更进了一步,不仅要求肝功能恢复正常,而且还要求持续的HBV DNA检测不到。

近年来,国际上一些专家提出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愈的一些新概念:完全治愈、功能性治愈和部分治愈。

①完全治愈(Complete sterilizing cure或Absolute cure):是指患者在治疗后HBsAg检测不到,HBV DNA清除,包括cccDNA及整合DNA的清除。

但是,就目前现有治疗手段而言,HBV感染完全治愈尚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有研究显示,HBsAg消失10年后,约14%的患者肝脏中仍可检测出cccDNA。因此,可以解释一些HBsAg阴性、抗HBs阴性或阳性、抗HBc阳性的者(既往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者)在使用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时发生的乙型肝炎再激活现象。

 ②功能性治愈(Functional cure):是指有限疗程停药后HBsAg消失,伴或不伴HBsAg血清学转换,血清中HBVDNA检测不到。

这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功能性治愈和我国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定义的乙型肝炎临床治愈是一致的。研究显示,经干扰素类药物或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后获得HBsAg消失或血清学转换的乙肝患者停药后疾病复发的风险低,肝细胞癌发生的风险显著降低。而且,HBsAg消失或血清学转换发生早的患者预后更好。

尽管目前的药物治疗可以达到这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功能性治愈”的比例都没有超过10%,但近几年各国指南都把这种“功能性治愈”作为一种最满意的乙型肝炎治疗目标。经过医生和病人的共同努力,确有一些病人达到了这一目标。

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努力研制的一些新药,也是希望帮助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达到这一目标的。

③部分治愈(Partial cure):是指停药后血清HBV DNA持续检测不到,但血清HBsAg仍可检出。

这种“部分治愈”就是属于那些经过治疗后达到HBeAg血清学转换和持续HBV DNA检测不到几年以上,但HBsAg没有被清除,停药后没有复发的那些患者。这也是抗病毒治疗的目标之一。

刚出生的婴儿乙肝核心抗体为什么会阳性

孕期母亲的胎盘对乙肝病毒的抗原和抗体有选择的通透性。在一般情况下,乙肝病毒的抗原和抗体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取决于3个因素:一是乙肝病毒的抗原和抗体的分子量大小,二是母亲乙肝病毒的感染状态,三是母亲体内乙肝病毒的抗原和抗体的量。

乙肝病毒抗体的分子量较小,容易透过胎盘,抗原的分子量较大,不容易透过胎盘。国内外许多研究结果都已经证实: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都属于抗体,都可以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新生儿出生后即可检测出这些抗体。

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分子量最大,最不容易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可部分透过胎盘。根据我们医院妇产科的研究数据,410例阻断成功的乙肝“大三阳”母亲所生后代中,出生时HBsAg的阳性率为11.0%,HBeAg的阳性率为34.9%,而抗HBc的阳性率几乎100%。

母亲感染乙肝病毒的状态也是决定乙肝病毒抗原和抗体透过胎盘的重新因素。新生儿HBeAg仅会出现在HBeAg阳性的乙肝“大三阳”母亲所生后代中,而HBeAg阴性的乙肝“小三阳”母亲所生后代无1例HBeAg阳性,但92.5%~100%的新生儿血清内可以检测到抗HBe。

同理,母亲体内的乙肝抗体也会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接种了乙肝疫苗的母亲所生孩子,出生时即可检测到抗HBs;而母亲体内的抗HBc也可以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无论其母亲是否为慢性乙肝病毒的感染者。也就是说,只要母亲体内存在抗HBc,新生儿体内就有可能检测出抗HBc,即使母亲为单抗HBc阳性(HBsAg阴性)者。

乙肝病毒的抗原和抗体是否可以透过胎盘,也与母亲体内乙肝病毒的抗原和抗体的量有关。母亲体内HBeAg水平越高,新生儿HBeAg阳性率也越高。抗体透过胎盘的情况也是一样的。

接种3针乙肝疫苗的母亲所生后代抗HBs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接种2针乙肝疫苗者;单抗HBc阳性(HBsAg阴性)母亲所生后代,由于母亲体内抗HBc水平较低,其后代出生后抗HBc阳性率也低于HBsAg母亲。

总之,新生儿出生时检测到抗HBc阳性最大可能是母亲有乙肝病毒感染,也可能为HBsAg阴性/抗HBc阳性母亲所生后代。但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母亲是否为乙肝病毒感染者,新生儿检测出抗HBc阳性都不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母亲不用为这一指标担心。

相关方剂

乙肝宁颗粒

补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乙肝益气解郁颗粒

益气化湿,疏肝解郁。

相关偏方验方

乙肝煎

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宁

慢性乙型肝炎。

抗乙肝大三阳方

清热解毒,疏肝健脾,扶正护肝。适用于乙肝“大三阳”。